过去茶叶店的题字,往往写上"陆卢遗风"四字,为啥?据说是纪念陆羽、卢仝两位品茶名家。陆羽一生爱茶如命,走了许多名山大川,品尝了许多好茶。
一天,他提着一只竹篮,篮上盖了块白布,走到大户人家门口,闻到门内茶香扑鼻,便笑脸迎上去。门公却冷冷地问:"作啥?"陆羽笑嘻嘻地说:"讨茶。"门公怕听错,又问了一句:"讨饭还是讨茶?"陆羽彬彬有礼地说:"求门公赐茶。"门公感到这个人好奇怪,清早不讨饭却讨茶?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花子讨茶。看看相貌,眉清目秀,又不像是个讨饭的,于是就倒了一盅茶给他。香茶上口,陆羽发现这是新品种,心里暗暗称赞:好茶!再一想,门公能喝这样的好茶,主人用的茶会更好。于是"得寸进尺",开口对门公说:"烦劳门公,我想求见主人。"门公看此人不同凡俗,便进去禀报。
主人卢仝正在书房,生平爱茶。
"禀老爷,说来稀奇,有一个要茶的花子求见。"
卢仝一听又好气又好笑,心想:"只有要饭的花子,哪来要茶的花子?或许门公说错了。"
"讨什么?"
"讨茶,讨茶。"
卢仝想了一想,于是说:"就让他进来吧。"
门公把陆羽领到书房。卢仝一看,来者长得端庄文静,非同一般,就拿出一些长似带茶叶,泡在茶壶里,顿是满屋芳香。这就是有名的"玉带茶"。
陆羽闻到茶香缭绕,点头含笑,连连称赞:"好茶",并说:"可惜啊!可惜!"卢仝忙问:"老兄,可惜什么?""可惜茶具不好。"卢仝虚心请教:"有烦先生指教!"
这时,陆羽提起竹篮,把盖在篮上的白布揭开,原来里面放的一只紫砂茶盘,上面有一把紫砂茶壶,四只紫砂茶盅。陆羽笑着说:"用你的茶具只能屋里香,用我的茶具可以使这几进屋子里外闻香。"卢仝觉得新奇,便拿陆羽的茶壶泡茶,茶刚泡开,果然满屋满院香气四溢。
卢仝喜出望外,晓得陆羽是个有学问的人,两人结拜成兄弟。以后,他们俩人为探讨茶的学问四处奔走。听说江南苏州虎丘山明水秀,泉水从岩石里沁出,他俩就跑去用这里山泉煮茶,茶水甚为甘美。后人为了纪念陆羽到苏州考察,在虎丘筑有陆羽楼。
明朝宰相苏州的申时行告老还乡后,还请好友来这里品泉哩.
唐伯虎:以谜会友趣闻。
一天,祝枝山刚踏进唐伯虎的书斋,就邀品茶猜谜,唐伯虎笑着说: "我这时正巧做了四个字谜,你要是猜不出恕不接待!"说完,徐徐吟出谜面:
言对青山青又青,两人土上说原因;
三人牵牛缺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消片刻,祝枝山得意地敲了敲茶几说: "倒茶来!"唐伯虎料想他猜中了,就把祝技山推到太师椅坐下,又示意家僮上茶。原来这四个字谜正是"请坐,奉茶。"
历史上很多杰出的人物,出身都不是很理想,比如牛顿就是一个遗腹子。在唐朝有这么一个圣人,他的出身一样是可怜,就连他自己在做自我评价时也是用“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虽然是一个弃婴,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的伟大。凭借着对茶的研究,他成为了人人敬仰的茶圣。
没有错,这个弃婴就是茶圣陆羽。关于陆羽的出身,《新唐书·隐逸列传》是这样描述的:“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比起这段记载,关于陆羽从被遗弃到被收养的故事更为精彩。
在公元733年深秋的一个清晨,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石桥,忽闻桥下群雁哀鸣之声,走近一看,只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着一个男婴,男婴已经让严霜冻得瑟瑟发抖、奄奄一息,智积把他抱回寺中收养。这座石桥因为这个男孩儿后来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而被人们称为“古雁桥”,附近的街道称“雁叫街”。
积公收养了这个男孩之后,把他交给了一位李公的儒士抚养,到了这个男孩七岁那年,李公退休还乡,这个男孩只得再次回到积公身边。此时的这个男孩还没有正式的名字,积公煞费苦心地为他占卦取名,以《易》占得“渐”卦,卦辞上说 :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从此陆羽成为了这个男孩的名字。积公赋予陆羽的不仅仅是名字,还有对茶的热爱。本身就爱好喝茶的积公,在陆羽很小的时候,便培养他对茶的兴趣,教他艺茶之术。可以说积公是陆羽茶艺之路的引路人、启蒙老师。
长大之后的陆羽怀揣着对茶的热爱离开了龙盖寺去寻找他的茶道。年轻的陆羽随诚州难民北上,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叶产制资料,并积累了丰富的品泉鉴水的经验,撰下《水品》一篇(可惜已经失传了)。可以说此时陆羽品鉴泉水的能力已经是炉火纯青,与他同时代的文人张又新在《煎茶水记》记载了一个陆羽品鉴泉水的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年当时的州刺史李季卿在扬子江畔,遇见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陆羽,于是邀请陆羽同船而行。当时的士人都知道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极佳,李季卿便令士卒驾小舟前去取水。不曾想士卒在半路上将一瓶水泼洒掉了将近一半,为了避免被李季卿责备,便偷偷舀了岸边的江水充兑。当这个士卒将水送到船上后,陆羽喝了一口,当即指出:“这是江水,而不是南零水。”李季卿责令士卒再去取水,陆羽品尝后,才微笑道 “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
比起品泉鉴水,陆羽在茶艺上的技艺更为高超。当时的皇帝代宗也是一个嗜茶如命的人,当他听闻陆羽的名气之后,当即派人四处查找,最后将陆羽接到宫中。在宫中陆羽为皇帝精心烹煎了一壶好茶,代宗接过茶碗,轻轻揭开碗盖,一阵清香迎面扑来,精神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清澈,品尝之下香醇回甜,连连点头称赞好茶。为了让陆羽留在宫中,代宗给予了陆羽高官厚禄,可惜淡泊名利的陆羽选择了回到苕溪,专心撰写《茶经》去了。
历史上懂得品泉鉴水、烹煎一壶好茶的茶艺师有很多,陆羽凭什么成为人人敬仰的茶圣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撰写了《茶经》。唐朝上元初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写《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一共分三卷十节,全书共七千多字。卷上:第一节写茶之源,讲述了茶的起源、状、功用、名称、品质;第一节写茶之用具,浅谈了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第三节写茶之制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第四节写茶之器皿,论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 24 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第五节写茶之煮法,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第六节写茶之饮法,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第七节写茶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第八节写茶之产地,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浙南、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第九节写茶之略,分析采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第十节写茶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这一部《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叶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最终也正是凭借着《茶经》陆羽被后人奉为了茶圣,受到了无数茶之爱好者的推崇。
茶是中国的国粹。
很多人认为饮茶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茶是个精细的东西,种茶、制茶、沏茶、喝茶、品茶皆是如此,由茶而衍生的茶文化同样精细。文人雅士离不开它,它是高雅的媒介;下里巴人也离不开它,它是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品。
直到唐代,出了个陆羽,他把中国的茶文化归纳出了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撰著了《茶经》,这才让茶有了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以前的“荼”字统一写成了“茶”。
由于《茶经》,他被后人尊为“茶圣”,誉为“茶仙”,祀为“茶神”。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人,竟陵就是今天的湖北天门。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百度百科中,他的称号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古人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除了儒家经学坟典之外,其它像茶学、茶艺这类东西,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是茶余饭后的闲情逸致。而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他对茶有浓厚的兴趣,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并擅长品茶。看到这里,你一定以为他是一个家财万贯的世家子弟,按理说,有钱有闲才有情调品玩这样的“杂学”,可是你错了。
要说人之悲惨,没有人比陆羽更糟糕了。
他是一个无名无姓的弃儿。由于生来容貌丑陋,便被父母狠心抛弃了,后被龙盖寺智积禅师捡到,智积禅师就是后来的高僧积公。积公就请附近的寺西村饱学儒士李公夫妇哺育,取名季疵。稍大后回到龙盖寺,在积公身边煮茶奉水。
他在寺庙长大。但凄惨的身世和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并未消除他对尘世的眷恋,他不想永远在庙里当和尚,伴着木鱼经卷度此余生。12岁这年,他离开了寺院。
他还有个口吃的毛病。离开了寺庙,举目无亲,又能到哪里去呢?他找到一个戏班子学演戏。丑陋的形象,扮演小丑不需要化妆;虽然口吃,但他幽默机智,也能舌绽莲花,很快他便成了知名的丑角。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这是以后的事了。
成为陆羽,这是他成年以后给自己取的名字。名字对一个人很重要,很可能隐藏着人生的宿命,无名无姓怎么行呢?阿猫阿狗也得有个名字啊。在读《易经》时,他给自己卜了一卦,得卦“渐”,渐卦的爻辞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说鸿雁降落在地上,两羽翩翩,可以作为仪式上仪礼,象征遇到贵人,四方坦荡。这是一个吉卦。于是,他就给自己一个陆姓,名字叫羽,字鸿渐,象征着自己云游四方皆坦途并且可能遇到贵人的美好愿望。
陆羽还真的遇到了贵人。
这个贵人就是竟陵太守李齐物,这是在他演戏的时候遇到的。李齐物觉得陆羽很有天分,仅仅当个丑角演员可惜了,于是将他送到火门山(就是现在的天门山)隐士邹夫子那里学习。
在邹夫子那里学到19岁,陆羽遇到了更贵的贵人。
这个更贵的贵人叫崔国辅,官至礼部郎中,贬官到此的崔国辅对陆羽大加赞赏,常常带着他游山玩水,品茶讲道,谈诗论文,将丑角演员陆羽的人生境界又拔高了很多个层次。
陆羽不再是那个外表丑陋说话口吃的丑角演员了。他找到了自己的路,与茶结缘以茶为生。他云游四方,抛却红尘不问世事,先是隐居在丹阳,再到舒州,后来又到了浙江苕溪隐居于灵山秀水之间,前后经历了二十六年,山水是他的知音,茶是他的恋人,他把茶的事做到了极致,专心撰著《茶经》,最终成为了茶圣。
这其中还有个传说。说是当初捡到并抚育他的积公禅师善于品茶,后来还能鉴别沏茶用的水,而且还能判断谁是煮茶人。这种本领一传十,十传百,当时人们就把积公和尚说成了神仙下凡。
传闻传到了唐代宗的耳中。代宗本人也嗜好饮茶,是个品茶行家,听到这个传闻后,半信半疑,就下旨招来了积公和尚,决定当面试茶。
积公和尚到达宫中,代宗皇帝即命宫中煎茶能手砌一碗上等茶叶,赐予积公品尝。积公谢恩后接茶在手,轻轻喝了一口,皇上就问这茶怎么样?积公笑答:“这茶不错,但比起我的弟子陆羽煎的茶,就差些了。”皇帝听罢,问陆羽在何处?积公答道:“陆羽酷爱自然,遍游海内名山大川,品评天下名茶美泉,现在何处贫僧也不知晓。”
于是朝中百官连忙派人四处寻找陆羽,不几天终于在江南的舒州(今安庆境内)的山上找到了,立即把他召进宫去。皇帝见陆羽虽说话结巴,其貌不扬,但出言不凡,知识渊博,已有几分欢喜。于是说明缘由,命他煎茶献师,陆羽欣然取出自己清明前采制的好茶,用泉水烹煎后,先献给皇上。皇帝接过茶碗,一阵清香迎面扑来,精神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清澈,品尝之下香醇回甘,连连点头称赞好茶。接着就让陆羽再煎一碗,由宫女送给在御书房的积公和尚品尝。积公端起茶来,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一饮而尽。积公放下茶碗,兴冲冲地走出书房,大声喊道:“鸿渐在哪里?”皇帝吃了一惊:“积公怎么知道陆羽来了?”积公笑道:“我刚才品的茶,只有鸿渐徒儿才能煎得出来,喝了这茶,当然就知道是渐儿来了。”
代宗十分佩服积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陆羽的茶艺之技,就留陆羽在宫中供职。但陆羽不羡荣华富贵,他留下了一首诗:“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不久就又到苕溪,专心去撰写他的《茶经》去了。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身上带有深刻的中国隐士文化的烙印。他经常在田野中吟诗徘徊,有不称意时,不是散舟弄发,就是痛哭而归。唐肃宗时,他就被任为太子文学,后改任太常寺太祝,他均辞官不就,反倒是在五湖烟海之间,与诗僧皎然、隐士张志和等人成为莫逆之交,把隐逸的日子活成了诗。《全唐诗》附记了陆羽另外一首诗:“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这就是陆羽品质的写照。
茶如人生。茶不就是人一生的写照吗?温水沏茶,茶叶只浮在水面;而沸水冲茶,茶叶屡经沉浮,茶的原味与清香自然散逸开来。陆羽何尝不是如此,唯有艰难困苦,才能玉汝于成,人生的痛苦磨练了他,他将普通茶事升华为一种文化,写成了《茶经》,唐德宗时,他就被世人誊为了“茶圣”。
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完成了从一个弃儿到茶圣的逆袭,这就是开挂的人生,陆羽做到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41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综述饮茶与健康的关系
下一篇: 提升江山茶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