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来就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苏东坡生活的北宋中晚期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极盛时期,他本人更是文人茶客的代表人物。苏东坡自谓平生三不如人:饮酒、唱曲、下棋,但对于品茗,他却是深得“茶中三昧”的真正行家。
对于苏东坡的品茗生活,明代冯璧《东坡海南烹茶图》诗云:“讲筵分赐密龙云,春梦分明觉亦空。地恶九钻黎洞火,天游两腋玉川风。”密龙云是当时贡茶中的精品,宋代帝王有将贡茶赐予朝臣之礼俗。这首诗概括了苏东坡由朝廷重用,特赐“密龙云”珍品茶,到外放下狱、谪贬儋耳这一仕途生活的坎坷变化,有如一场春梦,但他仍然像唐代卢仝(号玉川子)那样喜爱品茗。在苏东坡茶诗里,茶是真挚深厚友谊的纽带。居儋期间,他接受一些友人和学生馈赠的茶、米、药等生活用品。如在《与程秀才》书信中,他对程姓朋友给予的帮助,表示“纸茗佳惠,感怍感怍。又惠药米酱姜糖皆已拜赐矣。”在《与姜唐佐》书信中,他写道:“昨日辱夜话,甚慰孤寂。奇茗佳惠,感服至意,当同啜也。”因为物质匮乏,苏东坡在儋耳的生活十分艰难,自言“老人与过子相对如两苦行僧”,而这些朋友学生所给予的实际帮助无疑是非常及时的。诗人在这里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茶的喜爱,更是对朋友这份情谊的珍惜和感激。
以茶会友是苏东坡结交朋友和交流友情的方式,琼州学士姜唐佐是苏东坡在海南精心培养的得意门生。苏东坡在写给姜唐佐的信中说:“今日霁光,尤可喜。食已,当取天庆观乳泉,泼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与共之。”这天,苏东坡用天庆观乳泉泼建茶招待自己的学生,因为市中无肉,只是吃些简单饭菜。第二天,姜唐佐邀请苏东坡过来自己住地吃饭,东坡便回书云:“适写此简,得来示,知巡检有会,更不敢邀请。会若散早,可来啜茗否?酒面等承佳惠,感愧感愧!”这样的友情超脱了物质利益的世俗性,平常如茶且韵味亦如茶。
苏东坡一生爱茶,并精于茶道,正如元代《农书》作者王祯所称赞的,苏东坡已将烹茶之法“尽之矣”。在烹茶各环节中,择水是非常重要的。苏东坡以为“精品厌凡泉”,好茶必须好水泡。苏东坡初到海南,在琼州府(今琼山府城)城东,发现“众泉发,然皆冽而不食”,清澈甘甜而无人汲用,特别是“双泉”(指洗心泉、浮粟泉。前者在明代已没,后者犹在今五公祠内),“相去咫尺而味异”,便告知郡人,从此“汲者常满”(苏轼《〈 酌亭〉并引》)。元符三年,结束谪居生活北归的苏东坡,再次经过琼州,琼城东五十里的三山庵,有眼泉水,味道与茶圣陆羽赞许的天下第二名泉惠山泉类似,庵僧“以水饷焉,又求为之名”,东坡将之命名为“惠通泉”,并作《惠通泉记》。苏东坡居儋期间,饮食酒茗多用城南天庆观乳泉之水。他在《乳泉赋》写道,儋耳附近,“百井皆咸,而醪醴水乳独发于宫中”。作者还生动叙述自己取水经过:“吾尝中夜而起,挈瓶而东,有落月之相随,无一人而我同。汲者未动,夜气方归。”欢喜之情由此可见。
除了主张汲取好水以配好茶,苏东坡对烹茶的茶艺也十分精到。元符三年(1100年),苏东坡在儋耳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奇最好的一首茶诗,这就是《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南宋诗人杨万里称此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儋耳北门江边月夜汲水煎茶的情形,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仔细生动,绘声绘色,从中可以看出苏东坡茶艺的精熟和对茶道精神的深刻理解。宋人的煎茶即煮茶。诗人烹茶的水,是他亲自从江边钓鱼石旁汲取的深清活水,并用活火(有焰方炽的炭火)煮沸。他去汲水时,正当夜晚,月下用大瓢舀水,仿佛把水中明月也舀进了水瓮,然后再用小水杓把江水分舀到煎茶的陶瓶里。这一构思奇特,小中见大,很形象,很有韵味。煎茶、斟茶的过程也富诗意:茶煮开了,雪白的茶乳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而斟茶时,茶水泻在茶碗里,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这略带夸张的比喻衬托出贬所小屋的寂静。而最后写喝茶更是有趣:看到闻到茶汤色香之诱人,作者空腹不禁连饮三碗,以致深夜久久无法入眠。一个嗜茶诗人的神态跃然纸上。对于世事沧桑,古人常常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其实,江水、月亮固然每年都是一样的,人生却是代代不同。也许今天我们仍可以像苏东坡那样品饮感受茶之味、茶之趣,然而当诗人喝完茶,听荒城长短不齐的更声,静坐着挨时光,他在想些什么,他的苦闷和寂寥心情,我们又能真正体会到多少呢?
《儋耳夜书》是一篇记游短文,文章选自《东坡志林》.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苏轼在儋州作儋州别驾.正月十五上元灯节,苏轼应几个老年书生之邀一起游赏灯市,兴尽而归却进不了门,自己不以为若反释然而笑.这一个“笑”字正是我们赏析这篇文章的文眼.苏轼笑什么呢?笑自己月下赏灯之乐,笑夜游兴尽而门之乐,笑憎耳民生殷富;也笑韩退之老先生不懂钓鱼真味…… 此文字数不多,叙事简明生动意趣盎然.正显示出苏轼后期老练淳熟,恬淡洒脱的支风. 品读此文,我们还能悟出更多的东西. 苏轼于绍圣初年再一次因为文讥斥先钥远谪惠州儋州.惠州在今天的广东,儋州在今天的海南.年龄越来越大,官越作越小,贬谪越走越远.宋朝的海南可不能跟今天的经济特区相比,当时应该是荒蛮偏僻的地方,甚至还不能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的黄州相比,苏轼来到这里过的是远谪流放的生活,心中应该有很多的忧愤怨恨吧.恰恰相反,此时苏轼躁动的心已经平静下来,他与几个可能同是被远谪流放的老年书生交住,与市井之中杀猪卖酒之人交往,与僧侣夷人交往,并于上元佳节游乐儋耳市井,享受欢灯赏月之乐,这该有何等悠然闲适的心境?我们可以看出,远谪儋耳的苏东坡已不是“乌台诗案”之后待罪黄州的苏东坡,那时在黄州,空气中处处充斥着贬谪的怨愤,生活中处处闪动着“条子”的眼睛.苏轼过着没事少出门,无由不往来的生活.人事变迁,世态炎凉,天才诗人苏东坡如风浪中的孤舟,常有倾覆之忱.于是他避开世个目光,寄情山水沉迷诗酒.“醉里狂言醒可怕”,喝醉酒了,于是借酒发泄胡说一通,发泄心中积郁以消胸中块垒,醒来又后怕失言.这在诗人该是何筹压抑的事?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这种孤独压抑寂寞之中,你还能笑得出? 远谪儋耳的苏轼已是另外一种心境,被滴之处应该是最偏远最荒僻的了.人又到了齿落头白的年纪,还有什么追求?还有什么顾虑?于是苏轼与市井之人来往,在市井之中穿梭,在月夜灯市游乐.兴尽而归,舒心而笑,笑得还如此自在如此坦荡.显然,此时的苏轼已摆脱“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忧郁,没有了“小轩窗正梳妆”的缠绵,抛弃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此时的苏轼已经放弃了无妄追求,放弃了自我苛刻,远离了浮躁狂傲.此时的苏轼正以一颗清静心看世界,以一颗欢喜心过生活.正因为这颗平常心,苏轼才能身处逆境不以为悲,反为之笑.正因以这颗平常心,苏轼才讥笑韩退之只为大鱼不为钓. 《儋耳夜书》中正揭示出了晚年苏轼的生活态度和生存观念. 一个人生活在大千世界里,不可能事事顺心.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人事上的磕磕绊绊,追求中的成功失败,生命里的荣辱毁誉,难免会在我们的心灵上刻下道道疤痕留下阵阵创痛,如果我们去计较去纠缠,我们就会自我苛刻性情浮躁怨天尤人.这时我们如能像儋州时的苏轼一样拥有一颗平常心,拥有一种淡泊的情怀,非为鱼只为钓,耶我们就能泰然而对尘世,我们就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人生短暂,世事沧桑,人不能勉强自己,人不能苛求自己.人如果能达到取舍有度进退自如,那我们的生活就会高一个档次,我们的生活就会进人另一种境界.
苏东坡不但诗词文书画称雄于世,而且他的人格魅力也名扬天下。文言文东坡还宅全文及翻译,我们来看看。
原文
东坡还宅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①,卜居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⑧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为缗②五百,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③入新⑤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④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⑦因再三慰抚,⑨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⑥竟不索其直。
坡自是遂回毗陵,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
注释:
1自儋北归:从儋州遇赦回来。东坡曾被贬为琼州别驾,治所在儋州。
2缗:穿铜钱的绳子,此处指成串的铜钱。
3卜吉:占卜、挑选吉日。
4徙:走进
5第:房子
6竟:最终
7因:于是
8游:交往
9徐:慢慢
10既:选
11异:奇怪
12是:原因
译文:
苏轼从儋州(今海南儋州)回来,居住在阳羡(今江苏宜兴).阳羡的官员因为害怕而不敢与东坡交往。只有士人邵民瞻(人名),从东坡那里学习。东坡也喜欢这个人,经常教他权策,过长桥。以游玩山水为乐
邵民瞻(人名)为他买了一座房子,花了500缗(成串的铜钱),东坡掏光所有积蓄,也只能勉强应付而已。后来(苏轼)选了一个好日子搬入新居。有一次,与邵民瞻月下散步,偶然到达一个村落,听到有(一个)妇人哭得很哀伤,东坡靠近倾听,说:“奇怪了,这妇人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呢?难道有甚么非常难以割舍的事令她这么伤心吗?我要问一问她。”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一个老妇人见到东坡依然自顾自哭泣。东坡问她(哭泣的)原因,老妇人说:“我有一间房子,已家传百年,但是我儿子没出息,(把它)卖给别人了。我今天搬到这里,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怎么能不心痛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于是东坡)问她原来的房子在什么地方,竟然是东坡买的那座房子。东坡再三地安慰她,说:“你的.老房子是我买的,不要太过悲伤,现在我就把它还给你。”于是让人取来房契当着老妇人的面(把房契)烧了,(并且)叫老妇人的儿子过来,命令他第二天把母亲接回老房子,最终也没有索要(买房子的)钱。
东坡从此就回到常州去了,不再购置宅院,而是借塘桥孙家的居所暂时做休憩之用。
时间顺序为:(从前到后):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任杭州通判期间),初到黄州(初到黄州),题西林壁(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所写),惠州一绝(被贬到惠州,为岭南地,已是晚年)
思想感情:总体来说皆为写景叙事诗,自然都表达热爱生活,纵情旷达之感
只是略有不同:饮湖上初晴后雨,此时为东坡仕途顺达之时,仅表喜悦,热爱西湖山水之感。而后三则更添旷达之意,有遇坎坷而随遇而安之气魄。
自己打的,希望有所帮助。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40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坦洋工夫标准的传承与应用
下一篇: 新疆阿克苏市区茶叶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