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坦洋工夫已经有福建省地方标准,2007年坦洋工夫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打造坦洋工夫,2009年福安市及时制定并颁布坦洋工夫国家标准,2011年获福建省政府标准贡献一等奖。坦洋工夫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体现了标准的与时俱进,为指导当地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坦洋工夫是历史名茶,原产于福安坦洋而得名,它以香高味醇,条型细长匀整,汤色红亮的形质兼美而自成一格。随历史的变迁和消费的需求,2009年坦洋工夫国家标准开始实施,坦洋工夫也从产品向品牌转化,2010年获中国驰名商标荣誉,成为国家级品牌。根据《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GB/T24710-2009标准项目所包含的技术水平、创新性和标准实施后取得的效益,2011年10月,该标准获得省政府标准贡献一等奖。本文通过比较国家标准与省地方标准的“坦洋工夫”,了解其一脉相承,突出标准创新对品牌建设的重要作用。
1不同标准的坦洋工夫
1.1地方标准坦洋工夫
条形红茶是由从坦洋工夫红茶产区的适制品种的茶树上采摘的芽、嫩叶和嫩茎、采用红茶初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和精制(整形、归类、汰除劣异、复火)的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包括特种坦洋工夫红茶,如坦洋金针、坦洋金峰、坦洋金猴等。产品分特种坦洋工夫红茶和坦洋工夫红茶两类。
1.2国家标准坦洋工夫
在坦洋工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采自坦洋菜茶和适制红茶的优良茶树品种的幼嫩芽叶,采用工夫红茶初制和精制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特定品质特征的红茶。坦洋工夫茶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与相应等级的紧压茶。
2标准制定在传承中体现特色
2.1突出地域特色
传统上“坦洋工夫”红茶产区遍及福安、柘荣、周宁、霞浦、寿宁还有与浙江毗邻的周边地区等。坦洋工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福建省福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坦洋工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意见》(安政文[2006]78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福建省福安市现辖行政区域。为此,福安区域外生产的红茶均不能冠名坦洋工夫。
2.2突出品种特色
坦洋工夫地方标准规定了适用于制作的坦洋工夫红茶的茶树品种有:福鼎大白茶、福云六号、梅占、毛蟹、福云七号、福鼎大毫茶、坦洋菜茶、福安大白茶等8个。国家标准在品种上强调当地种时,更强调当前育成的优新良种,如金观音、黄观音、紫玫瑰、金牡丹、黄玫瑰、丹桂、春兰等茶树良种,品种选择上更加灵活、空间更大。
2.3突出等级规范
原坦洋工夫成品茶有8个等级标准,有特种坦洋工夫、特、一、二、三、四、五、六级。国家标准只有四级,那就是特、一、二、三级和相应等级紧压茶,三级以下的就不叫坦洋工夫,对茶叶品质提出更高要求,也增加了产品种类。
3标准推广在宣传中突出应用
“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品牌,三流的企业卖产品”。标注的制定,可有效保护产品品牌、质量特色,保护无形资产的价值,保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可提高产品知名度,提高企业效益,提高地方经济的综合竞争力。福安市十分重视茶叶标准建设,先后制定省地方标准《绿茶标准综合体》、《工艺花茶》、《坦洋工夫红茶综合体标准》,同时指导制定企业标准10多项。为推广落实坦洋工夫国家标准,在标准颁布伊始,就集中所有授权及申请待批的坦洋工夫生产企业进行培训,对标准条款逐一解释,同时制作标准实物样,企业一经授权就要求配有标准样。另外通过《行业自律》,要求企业自觉遵守标准,产品包装上标签注明所使用的标准。协会把标准使用列入《“坦洋工夫”证明商标许可使用时合同》,强化标准使用,并不时检查,将标准建设贯穿于坦洋工夫品牌建设的始终。
4标准应用在实践中突出创新
福安市现有茶园面积2万hm2,产量2.75万t,毛茶产值14.2亿元,茶叶商品总值34.04亿元,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前三甲。标准实施以来,坦洋工夫发展尤其迅速,2011年红茶产量7800t,毛茶产值10亿元,商品总值24亿元,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市茶叶产量、产值的28.3%、70.5%,实现了茶农增收,企业增效。坦洋工夫国家标准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其关键是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推进了坦洋工夫的跨越发展。
4.1种植优新品种
传统的坦洋工夫红茶,其茶树品种主要为坦洋菜茶、福安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近年来,为提高茶叶品质,建立坦洋菜茶种质资源圃和品种繁殖园,选择香高味醇的红芽种,进行繁育推广。特别是选用当地培育的高香型新优良种,如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紫玫瑰、丹桂等十多个品种,推广达0.6万hm2,极大提高了坦洋工夫红茶品质。
4.2建设生态茶园
为改善茶树生长的良好环境,提高茶叶品质,近年来,福安市利用中央财政项目大力支持和地方财政配套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生态茶园和有机茶园达10万余亩。在茶园间作或套种爬地兰、白三叶、圆叶决明、三叶猪屎豆、罗顿豆、伞房决明、黄花决明等不同绿肥后,在提高山地茶园覆盖程度、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肥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茶园的生物多样性,促进了茶树病虫的生态持续控制,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和肥料,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生产卫生安全、绿色、健康的坦洋工夫红茶,打下坚实的基础。全市有18家企业29个产品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认证。
4.3应用高新设备.
为推行茶叶清洁化生产,在加工过程中做到茶叶不落地。全市新建了十多家规模较大的标准化加工厂。同时地方财政拨出专款,扶持改造农村初制厂200多家。推广名优茶加工机械800多台套,引进国外先进的光电拣梗机、静电烘干机、微波提香机30多台。基本形成向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4.4创新制茶工艺
在传承坦洋工夫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在生产工艺方面,有了突破和创新。有复合式萎凋机、茶叶加温脱水机、成品茶静电去杂机、茶叶提香机等专利10多项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审核,被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还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坦洋工夫的萎凋工艺,以传统的室内自然萎凋为主,也有用热风加温或除湿萎凋,与前期的日光萎凋相配合,同时为了提高香气,在萎凋过程中也采用乌龙茶的做青工艺等,通过复合型萎凋技术提升高香型品种的红茶味醇、色亮、香高的品质。传统以室内加温发酵偏重,现以空调控温和采用轻发酵或变温发酵,有效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特有品质。烘焙工序既是对以上工艺的巩固,又对红茶品质提升起重要作用,通过提香机,使成品茶香气更加浓郁,滋味更为香甜爽口。
产地、口感不同。
1、坦洋工夫红茶产地福建福安坦洋村,千亩茶园延绵不绝,亮丽风景如诗如画。历史悠久,品种独特,工艺精良。作为传统的工夫红茶,制作技艺都是手工制作,八道工序样样不落。十年来,坦洋工夫红茶品种得以改良,工艺得到创新,供不应求。
2、红玉茶产地:红玉茶,是台湾日月潭红茶,属全发酵茶,由大叶种制成的红茶。产自于台湾,是亚洲地区著名的红茶精品之一。台湾利用岛屿中天然山丘种植茶叶,选用优质嫩茶叶经过加工精制而成,茶叶枝叶结实、茶汤红润,饮品甘甜回味、口感醇厚,是台当地历史悠久的红茶特产。
坦洋工夫红茶是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久已闻名于国内外茶叶市场。其主要品质特点为:外形条索紧细匀直,叶色润泽,净度良好,毫尖金黄,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醇鲜爽,醇甜、有桂圆香气,汤色红亮,叶亮红明。“坦洋工夫”红茶的制作过程,将注重保留其传统“坦洋工夫”红茶的品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经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档次,以适应市场对高档红茶的需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坦洋工夫”红茶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等工序。
1、鲜叶采摘:选择晴天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品种以坦洋菜茶为佳,鲜叶要求芽叶肥壮、不带鱼叶和鳞片无病虫伤害、无异杂、无损伤,严格实行分批、分品种、及时付制,保持鲜叶的新鲜度。
2、萎凋:萎凋室要保持通风良好,槽体内温度一般控制在30-35℃左右,具体温度和风量的掌握依据鲜叶含水量而定,一般原则为“先高后低”;萎凋芾的摊叶厚度一般为10-15cm,每隔20-30分种翻叶一次,以获得茶叶萎凋均匀一致。一般萎凋时间4-6小时,萎凋叶叶质柔软,手捏成团,松手不易弹散,嫩梗折之不断,叶面失去光泽,色暗绿,青草气大部分消失,略有清香,减重率达30-40%,则萎凋适率。
3、揉捻:采用揉捻机,揉捻室避免阳光直射,室内温度宜低,湿度宜稍高;采用轻压长揉的方法,时间掌握在60分钟左右,使茶叶的成条率达到85%以上,细胞破损率达80%以上,茶汁溢出而不滴流,使之条形紧结,初步形成其成品外形特征。
4、解块:主要目的是解散茶团,降低叶温,使叶内某些有效成份不致因受热剧变,干燥后可减少团块。但使用解块机会影响到高档茶的条索外形,因此“坦洋工夫红茶”实际制作中以手工解块效果为佳。
5、发酵:发酵是工夫红茶加工的独特阶段,它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充分氧化,形成红茶色香味的品质特征。红茶的发酵实际上从揉捻时就开始,因此揉捻时室温宜低。发酵温度控制在22-24℃,空气湿度一般要求80%以上,空气流通,使氧化供给充足,发酵充分均匀,整个发酵过程一般维持2-3个小时,待发酵叶青草气消失,出现桂花香、果香,叶色大部呈鲜明的铜红色为适度。
6、干燥:目的是制止继续发酵,蒸发水份,达到毛茶成品要求。采用焙笼烘焙或烘干机干燥,掌握“高温初烘,低温复火”的原则。初烘温度掌握在90-100℃,时间为l5-20分钟,摊叶厚度2-3cm,每隔5分钟翻拌一次,至八成干左右,中间摊凉1-2小时。复火温度掌握在50-60℃为宜,时间为20-30分钟,摊叶厚度3-4cm,每l0分钟翻拌一次,足火后成品水分控制在7%以下。
7、精制:毛茶通过抖筛、平圆筛、手拣等精制工序,分精茶条粗细、长短,去除影响成品茶净度和色泽的杂物及片茶、碎茶、末茶等,形成条索紧细、外形匀齐美观、净度良好的上等“坦洋工夫红茶”外形特征。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40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人茶事|老舍:戒茶
下一篇: 苏东坡居儋论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