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禅茶之味可得其真,

小小茶农 2023-11-13 03:01:09

禅茶之味可得其真,

之味,可得其真?

心若乱了,茶再香也品不出滋味。

放空放下,需要自己修行,也需要环境使然。

喝茶不但是一种味道,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心情。

是茶、器、空间、声音、泡茶的动态整体融合。


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茶与器的小物件上,

也应该注重于环境的配合,也就是茶室空间。

天地方圆间,给自己寻找一个宁静的空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

一隅的宁静,端起、放下,懂得茶便懂得了人生诸多令人心碎的道理。


但是,万物终归要回归宁静,心静了,便知道了泰然面对。

繁华终归是过眼云烟,一杯茶最初再香,也会沏至无味。

静静接受,默默相守。

朴素的、自然的、平实的也许才是与我们相守最长久的。


世间事总有变化,不怕。

粗茶也好,淡饭也罢,

给自己一个静的空间,平静今生岁月。

不羡富贵之奢华,只恋茶香相伴。


禅诗有禅意,细细品味之,皆悟其理。

1、淡定从容

? 纷纭的世界,独守己心,淡定从容,就有一份宁静美好!

2、聚散随缘

? 人世间得失无常,聚散随缘。经历的,都是修炼;等走远了再回首,会发现这一切会让我们变得坚强和清醒。

3、以退为进

? 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领悟生活的真,无论失意和得意,都请你选择淡定;你的修养,来自于是否为他人着想,真正的智者,最懂得以退为进的智慧。

4、山不转水转

? 山不转水转,人不转心转,心被境遇束缚则烦恼,心能驾驭境遇则喜悦。乐莫大于无忧,苦莫大于多欲,富莫大于知足,贫莫大于贪婪。

5、回归自我

? 人生,无论经历过多少,到最后,只想守着似水的流年,庭前看落花,花开花落间,将日子过成一杯清茶的味道。

6、无是无非

? 但愿你是那知恩知意的心中客,不是那无是无非的糊涂人。

7、笑口常开

? 佛界有一名至理名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8、闲云野鹤

? 轻舟江上,醉看人间百态。闲云野鹤,踏遍千山万水。

9、庸人多厚福

? 心存厚道,才能让那些平庸琐碎的小事变得不再平庸琐碎,让生活的贫乏变得有了韵味,多了一些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10、尘尽光生

? 我们的自性本是清净光明,只是被世俗、尘劳、烦恼所掩盖,只要把心灵上的尘垢除去,内心的光明会带来真正的幸福。

11、学会等待

? 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人生最可怕的是等待,最值得的也是等待。

12、水连天碧

? 这是济公圆寂前所说,人到最后,终得生死解脱的大自在。

13、安分随时

? 世间有世间的道理,红尘总有人情世故,顺应时势,安于本分,可得人生平安。

14、修行在红尘

? 大隐隐于市,修行当在红尘中,不必离群索居。

15、量人先量己

? 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尺;心是一杆秤,称人先称己。

16、活在当下

?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心处看人生,抓住当下,活在当下。

17、以善为本

? 做人要以善为本,善可以活得轻松,活得坦然,而恶将永远挣扎在自我阴影之中。

18、去留人生

? 来来回回,去去留留,起起落落,走走停停,即是人生处境。

19、自在洒脱

? 人生如梦,年华似水,携一缕清风的洒脱,采一片流云的飘逸,淡然前行,且闻花香,一路欢笑一路歌。

20、平常心是道

? 一首歌可以撩起一段记忆,一杯茶可以味染一份心情,当我们读懂了时光,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原来,千般跋涉,万种找寻,要的不过是一颗平常心。

赞美茯茶的诗句

1. 关于茯茶诗句

2. 关于茯茶的诗句
关于茯茶诗句 1.赞美茯茶的诗句
有关茯茶的古诗

望江南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食后 白居易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望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 白居易

寂寞清明日,萧条司马家。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欲别能无酒,相留亦有花。南迁更何处?此地已天涯。

山泉煎茶有怀 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琴茶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不出 白居易

檐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好是老身销日处,谁能骑马傍人家?

酬梦得秋夕不寐见寄 白居易

碧簟绛纱帐,夜凉风景清。病闻和药气,渴听碾茶声。露竹偷灯影,烟松护月明。何言千里隔,秋思一时生。

萧庶子相过 白居易

半日停车马,何人在白家。殷勤萧庶子,爱酒不嫌茶。

立秋夕有怀梦得 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是夕凉飙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所思渺千里,云水长洲城。
2.求关于品茶悟道或茶文化的优美句子
1、'真正的安静,来自于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鼓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茶香中,一颗心慢慢沉静下来。浮躁世界红尘滚滚,惟愿内心清风朗月。

2、开始入门,觉得喝茶舒服、有品味、爱屋吉屋喜欢茶具;成高手,感受香、醇、韵、滑等等,看出品种、产地、制程等;后来,从茶汤看见春天、看见人生,进而看见宇宙甚至无极;最终,茶汤,还是茶汤,是真水无香,是无味之味。

3、月很圆,花更香,保重身体要健康;鱼在游,鸟在叫,愿你天天哈哈笑;手中书,杯中酒,祝你好运天天有!欢乐多,忧愁少,预祝中秋节快乐!

4、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乌龙大红袍,黄山素毛峰,南生铁观音,北长齐山云,东有龙井绿,西多黄镶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评,牛饮可解燥,慢品能娱情,茶之趣也。

5、人生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涩,第三口甜。回味一下,甘甜清香。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甜是它的馈赠。

6、日子,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静心,过得从容。奋斗,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敬心,赢得坦荡。爱情,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净心,爱得真洁。人生,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尽心,活得纯粹。

7、人生就是在品茶中思索,在品茶中感悟,在品茶中成长。

8、佛能洗心,茶能涤性。苦中有甜,甜中是苦,先苦后甘,人生亦如是,如饮黑茶。生活禅,幸福茶,禅洱茯茶,一生幸福。
3.关于茶道的句子
《山泉煎茶有怀》

唐代: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译文: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扩展资料:

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泉边煮茶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有感而发:这么好的泉水,这么好的茶叶,可惜不能寄给爱茶的人,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当然,这故人是跟自己一样的“爱茶人”,而不是世俗之人。

此诗前两句是一对对仗十分工整的对偶句,“坐酌”与“看煎”的对偶,“泠泠”与“瑟瑟”的对偶,可见作者在选词上颇为用心,给人一个非常生动具体的意象,描述的是煮茶的情景。

后两句是作者的抒情,是通过抒发对茶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对知心人的渴望,强烈的感情中带着丝丝的哀伤,从而体现作者对远方知己的极度想念。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不仅仅是茶,身边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在第一时间我们总想跟自己的朋友、爱人、亲人分享。可是有种种原因不能见到她们,难免会有失望。

在古代没法像现在一样有各种聊天软件,他们会用诗句来记录。当时是走得如此近的两个朋友,我们不能因为生活的压力而淡忘了曾经的好友。

此诗是写他用山泉水煎茶时,想到无法让同自己一样喜爱茶饮的亲友一道品尝的感受,短短数语,情真意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泉煎茶有怀
4.形容茶好的句子
3、月很圆,花更香,保重身体要健康;鱼在游,鸟在叫,愿你天天哈哈笑;手中书,杯中酒,祝你好运天天有!欢乐多,忧愁少,预祝中秋节快乐!

4、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乌龙大红袍,黄山素毛峰,南生铁观音,北长齐山云,东有龙井绿,西多黄镶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评,牛饮可解燥,慢品能娱情,茶之趣也。

5、人生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涩,第三口甜。回味一下,甘甜清香。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甜是它的馈赠。关于茶的句子。

6、日子,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静心,过得从容。奋斗,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敬心,赢得坦荡。爱情,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净心,爱得真洁。人生,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尽心,活得纯粹。

7、人生就是在品茶中思索,在品茶中感悟,在品茶中成长。

8、佛能洗心,茶能涤性。苦中有甜,甜中是苦,先苦后甘,人生亦如是,如饮黑茶。生活禅,幸福茶,禅洱茯茶,一生幸福。

9、烫茶伤人,糖茶和胃,姜茶治痢;饭后茶消食,空腹茶心慌;午茶提神,晚茶失眠;隔夜茶伤脾,过量茶消瘦;淡茶温饮,清香养人。——

10、年有四季,天有四时,喝茶有益,喝茶有异。一年春喝绿茶,夏饮红茶,秋冬黑茶;一天当中上午绿茶,下午红茶,晚上黑茶,健康相随。茶者,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11、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要苦一阵子。

12、日出日落,春种秋收,该来则来,该去则取,生活其实很简单。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如饮禅洱,随心,随性,平淡而醇厚,简单而真实。丑别寅来,虎年运。

13、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

关于茯茶的诗句 1. 赞美茯茶的诗句
有关茯茶的古诗

望江南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食后 白居易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望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 白居易

寂寞清明日,萧条司马家。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欲别能无酒,相留亦有花。南迁更何处?此地已天涯。

山泉煎茶有怀 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琴茶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不出 白居易

檐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好是老身销日处,谁能骑马傍人家?

酬梦得秋夕不寐见寄 白居易

碧簟绛纱帐,夜凉风景清。病闻和药气,渴听碾茶声。露竹偷灯影,烟松护月明。何言千里隔,秋思一时生。

萧庶子相过 白居易

半日停车马,何人在白家。殷勤萧庶子,爱酒不嫌茶。

立秋夕有怀梦得 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是夕凉飙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所思渺千里,云水长洲城。
2. 赞美茶的诗句有哪些
1.(瑞草)杜牧《题茶山》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泉嫩黄金涌,牙香紫壁裁。”

2.(渌水)白居易《琴茶》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3.(修竹)宋 米芾《苕溪诗贴》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4.(奇茗)宋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就知道这几首了
3. 关于茶道的句子
《山泉煎茶有怀》

唐代: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译文: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扩展资料:

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泉边煮茶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有感而发:这么好的泉水,这么好的茶叶,可惜不能寄给爱茶的人,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当然,这故人是跟自己一样的“爱茶人”,而不是世俗之人。

此诗前两句是一对对仗十分工整的对偶句,“坐酌”与“看煎”的对偶,“泠泠”与“瑟瑟”的对偶,可见作者在选词上颇为用心,给人一个非常生动具体的意象,描述的是煮茶的情景。

后两句是作者的抒情,是通过抒发对茶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对知心人的渴望,强烈的感情中带着丝丝的哀伤,从而体现作者对远方知己的极度想念。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不仅仅是茶,身边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在第一时间我们总想跟自己的朋友、爱人、亲人分享。可是有种种原因不能见到她们,难免会有失望。

在古代没法像现在一样有各种聊天软件,他们会用诗句来记录。当时是走得如此近的两个朋友,我们不能因为生活的压力而淡忘了曾经的好友。

此诗是写他用山泉水煎茶时,想到无法让同自己一样喜爱茶饮的亲友一道品尝的感受,短短数语,情真意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泉煎茶有怀
4. 与茶有关的对联和诗词,最好是黑茶类
下面的网址里面您可以找到海量的黑茶诗词对联,且都是名家作品哦!友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高校书法教育学会名誉主席(原主席),湖南省直书法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中南大学兼职教授杨炳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湖南省书画研究院特聘书画家、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省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解放军长沙政治军官学院教授余德泉,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所长,对联学、书法学研究生导师希望能够帮到您,把小红旗给我哦。
5. 形容茶好的句子
3、月很圆,花更香,保重身体要健康;鱼在游,鸟在叫,愿你天天哈哈笑;手中书,杯中酒,祝你好运天天有!欢乐多,忧愁少,预祝中秋节快乐!

4、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乌龙大红袍,黄山素毛峰,南生铁观音,北长齐山云,东有龙井绿,西多黄镶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评,牛饮可解燥,慢品能娱情,茶之趣也。

5、人生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涩,第三口甜。回味一下,甘甜清香。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甜是它的馈赠。关于茶的句子。

6、日子,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静心,过得从容。奋斗,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敬心,赢得坦荡。爱情,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净心,爱得真洁。人生,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尽心,活得纯粹。

7、人生就是在品茶中思索,在品茶中感悟,在品茶中成长。

8、佛能洗心,茶能涤性。苦中有甜,甜中是苦,先苦后甘,人生亦如是,如饮黑茶。生活禅,幸福茶,禅洱茯茶,一生幸福。

9、烫茶伤人,糖茶和胃,姜茶治痢;饭后茶消食,空腹茶心慌;午茶提神,晚茶失眠;隔夜茶伤脾,过量茶消瘦;淡茶温饮,清香养人。——

10、年有四季,天有四时,喝茶有益,喝茶有异。一年春喝绿茶,夏饮红茶,秋冬黑茶;一天当中上午绿茶,下午红茶,晚上黑茶,健康相随。茶者,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11、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要苦一阵子。

12、日出日落,春种秋收,该来则来,该去则取,生活其实很简单。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如饮禅洱,随心,随性,平淡而醇厚,简单而真实。丑别寅来,虎年运。

13、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
6. 砖茶的历史,泾阳茯茶的历史
砖茶,又称蒸压茶(俗称边销茶),顾名思义,就是外形相砖一样的茶叶,它也是紧压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以茶叶、茶茎,有时还配以茶末压制成的块状茶。

产于中国陕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区。是汉族人创造并在茶马互市中交换给西北民族的一种商品。

为西北乃至中亚、俄罗斯地区的人民所喜爱、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砖茶是用各种毛茶,晒青,经过筛、扇、切、磨等过程,成为半成品;再经过高温汽蒸压成砖砖茶产于中国陕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区。

是汉族人创造并在茶马互市中交换给西北民族的一种商品。为西北乃至中亚、俄罗斯地区的人民所喜爱、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

方砖型或其他类型的茶块。砖茶是以优质黑毛茶或者晒青为原料,经发酵和发花工艺产生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其汤如琥珀,滋味醇厚,香气纯正,独具菌花香,长期饮用砖茶,能够帮助消化,有效促进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

因而,在中国西北地区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砖茶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茯砖茶是陕西茶商发明的一种茶叶加工产品,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茯砖茶是中国商业文明萌芽阶段重要的高价值产物,大规模手工茶产品,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贸易物资,也是西、北部边疆军政开支的财政支柱税源商品。

茯砖茶是陕西茶商对中国茶业、商业文明的重大贡献,茯砖茶造就了秦商、西商的商业基础。湖北赤壁市羊楼洞古镇是中国砖茶的故乡,茶马古道的源头,赤壁市羊楼洞产茶始于唐朝,盛于明清,砖茶生产历史悠久。

羊楼洞古镇雷氏家族世代经营砖茶,羊楼洞商人雷中万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开办“羊楼洞茶庄”,后又将“羊楼洞茶庄”更名为“洞庄茶号”。茶号设在羊楼古镇庙场街中段最繁华处,厂房设在观音泉下60米处,以羊楼洞茶为原料,引观音泉水制作。

因观音菩萨座驾为莲花,故所产砖茶“以莲花为案,以洞庄二字为识”,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有"砖茶之源,百年洞庄''之说。古诗:羊楼古巷青石幽,洞庄百年木楼秋,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韵洗风流。

便是描写的羊楼洞著名的观音泉与洞庄砖茶史。2 制作方法 编辑砖茶主要是用黑茶作原料经过高温高压蒸压而成的,如云南产的紧茶、小方砖茶;四川产的康砖茶;湖北产的青砖茶(又名洞茶),湖南产的黑砖茶、茯砖茶、花砖茶等等。

也有用红茶为原料做成的红砖茶,俗称米砖茶。生砖茶必须贮存在清洁、防潮、无异味的库房中。

贮存环境一定要避免阳光照射。不要和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放。

对于保存很多年的生砖茶,如果不立即品饮,应该保留其外纸及竹壳,以护其气味。[1]所有的砖茶都是蒸压成型,但成型方式有所不同。

如黑砖、花砖、茯砖、青砖、米砖茶是用机压成型;康砖茶则是用棍锤筑造成型。在砖茶的压制技术中,汽蒸沤堆是芙砖压制中特有工序,同时它还有一个特殊的过程,即让黄霉菌在其上面生长,俗称“发金花”。

茯砖茶以有较多的金黄色的霉花为上品,霉花越多质量越好。3 相关故事 编辑砖茶内地不多见,主要是供给边疆民族饮用。

《唐史》就有“嗜食乳酪,不得茶以病”的记载。由于他们肉、奶食品吃得较多,因此“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砖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须品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砖茶起源于唐代太和年间,是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西北民族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为日本、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所喜爱。由于边疆民族肉、奶食品吃得较多,蔬菜较少,而喝茶既可消食去腻,又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故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砖茶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数百年来,砖茶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与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因此,历年来我国生产的砖茶以边销为主。

自1992年开始,国家建立了国家储备制度,规定了边销茶原料储备品种及边销茶成品储备品种。规定边销茶原料储备由产区定点生产企业代储,边销茶成品储备由销区供销社主营公司代储,储备所需资金由代储单位向当地开户银行申请贷款解决。

为有计划地组织边销茶生产,国家建立边销茶生产基地,落实定点企业组织生产。以保证边销茶的数量和质量。

根据市场行情,国家适时调整边销茶原材料和成品的价格,规定边销茶的指导价格。市场开放以来,国家虽然逐步放开对边销茶的特殊管理,但边销茶销售价格20多年来变化不大,加工、包装后基本上是保本销售。

从2004年以后,砖茶的经销逐渐放开,除了供销社以外,厂家也开始在当地进行直接销售。但是,国家和各地政府对于砖茶的“照顾”政策一直没有改变。

比如内蒙古政府对于负责砖茶经营的内蒙古供销社每年在仓储、进货等方面给予融资政策方面的扶持,以此来保证全区的砖茶供应4 食材介绍 编辑我国有六大基本茶类,花茶、速溶茶、袋泡茶、等则是在六大茶类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而来的。花砖、茯砖、黑砖、青砖等砖。
7. 赞美“茶”的诗句有哪些
1、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2、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 杜耒《寒夜》3、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4、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5、呵笔难临帖,敲床且煮茶。

—— 大须《暮雪》 6、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 —— 张大烈《阮郎归·立夏》7、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

—— 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8、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 —— 吴文英《无闷·催雪》9、只好岩花苔石上,煮茶供给赵州禅。

—— 陶振《咏孟端溪山渔隐长卷》10、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 —— 裴迪《西塔寺陆羽茶泉》 11、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 独自凉》。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反映了敬天保民观念。“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意思是人主不要把水当镜子,而应该把臣民当作镜子。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其他的人民都是应该被保障。

历史意义:

1、“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2、周公用“民情可见”的观点解释天命,把天命理解为可以认识的客体。在对待天命的态度上,虽主张要敬从天命,但又不盲目地依赖天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人文主义的发展路向。

3、周公强调从民情知天命的观点,也表明他对于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这一思想实际上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扩展资料:

敬天保民主要内容:

1、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周公一再告诫人们,殷商王朝之所以丧国,就是因为沉湎于酒,作为继商而立的周王朝的统治者,应该时刻牢记这一历史教训。

2、要体察民情。周公认为,治理民众是十分严肃的事情,统治者应该谨慎小心,一刻也不能荒怠。要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得以巩固,就必须使民众安乐,而能否使民众安乐,则在于统治者能否体察民情。

3、要慎用刑罚。周公认为,刑罚是国家用来维持秩序的手段,但是,如果用刑不当,则将招致民怨。商王朝后期滥用刑罚,导致民怨沸腾,是应该汲取的历史教训。因此,周公主张统治者应该修明自己的道德,慎用刑罚。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的成书考证

目前,学术界对 《 清静经》的成书年代问题仍存有争议,归结起来约有成书于唐代说,以南怀瑾与受佛教影响的全真教高功高道为代表,此说影响较大;成书于唐玄宗以前说和成书于六朝说,观点众多。对这部重要道经而言,厘清其成书时间,无疑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那么 《 清静经》到底成书于何时 呢?经考证后认 为,《 清静经》约为陶弘景至北周末年之间的作品,后文即对之详述 。

《 清静经》的版本与流传
为厘清 《 清静经》的成书问题,笔者先将目前所见资料中有关 《 清静经》版本及流传之材料,约略归述于下:
( 一) 《 清静经》白文本及各家注本。 (1 )
《 清静经》白文本,见 《 道藏》洞神部本文类。(2 )杜光庭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为 《 道藏》所收 《 清静经》最早注本,见洞神部玉诀类。(3 )张君房 《 云笈七籖》卷1 7 ,收有 《 老君清净心经》 ,见 《 道藏》太玄部;此外, 《 道藏》太清部也收有 《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 。 (4 )宋代王阶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纂图解注》 ,见 《 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另外, 《 藏外道书》第9册,第3 2 2-3 2 5页收有王阶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纂图解注》去注存图本。(5 )金世宗时人侯善渊 ①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② ,见《 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6 )金代刘通微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 ,见 《 道藏》洞神部赞颂类。(7 )元代李道纯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见 《 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又见于 《 道藏辑要》尾集一。(8 )元代无名氏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见 《 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9 )原题白玉蟾分章正误、王元晖注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成书于元代 ③ ,见 《 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道藏》洞神部玉诀类还收有 《 清静经注》1卷,含 《 大道渊源老氏圣纪》及图像数篇, 《 中华道藏》中丁培仁先生点校本认为其属白玉蟾分章正误、王元晖注本,而 《 道藏》误题为 《 清静经注》④ 。(1 0 )八洞仙祖合注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 ,见 《 道藏辑要》尾集一。(1 1 )彭好古刊《 道言内外秘诀全书》所收 《 清静经》 ,见 《 藏外道书》第6册,第2 3页。(1 2 )水精子 《 太上老君清静经图注》 ,见 《 藏外道书》第 3 册,第7 1 5-7 4 4页。(1 3 )汶水居士注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元旨》 ,见 《 藏外道书》第 3 册,第7 4 5-7 6 6 页 。
( 二) 《 清静经》在唐代的注解与流传。据《 道藏》所收白玉蟾分章正误、王元晖注之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经后元代王大叙题识谓:“ 大叙尝获紫清白真人分章证误,司马子微解注之本,言 言 造 微,句 句 明 理,实 乃 修 真 之 指归……句曲山人王大叙谨识。 ”⑤ 司马子微即唐代高道司马承祯,武则天曾召其至京都,历经睿宗、玄宗朝,至7 3 5年告化,时8 9岁 ⑥ 。又据《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3 3载:“ 李思慕,成纪人。与东楚董练师、白先生结烟霞之友。周游三湘名山,后访南岳五峰。虽师范不同,而各有指归。白既于石鼓上升,思慕入京师,高力士嫉吴筠而进之于明皇。答问称旨,后乞归山,上厚赐饯行。注 《 清静经》 ,行于世。后玄化于紫盖峰。惟董混迹于衡阳后洞,常以咒术治人病苦。有酬之者,惟酒一醉为妙。于是无醒时,醉卧衢路或溪谷,遇雨而衣不濡,凌严霜而皓如也。数年,巡门告人曰:各好将息。人皆讶之,亦于洞后尸解,如蝉蜕也。唐杜甫有忆昔行诗,末句云:更访衡阳董练师,南游早鼓潇湘柂。 ”⑦ 此外还有杜光庭注本,于是可知, 《 清 静 经》在唐代 流传颇广 。
( 三)《 清静经》在宋元的流传。《 金石萃编》卷 1 2 5 载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 常清静等经碑》作 《 太上老君常清静经》 。南宋绍兴改定《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 《 清净心经》 1卷。南宋郑樵 《 通志略》艺文略第五,道家第二,载录其所见 《 清静经》注本有董朝奇注、吴中起注、周申注、孙膺注、刘本注,另有别解 1卷。南宋黄震 《 黄氏日抄》卷5 8云:“ 后世有伪为道书者,曰常清净经;有伪为佛书者,曰般若经。千变万化,皆不出反常一语。初非异事乃雷同语耳。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炼而不能明其所以修炼,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盖异端之士掇拾异说,而本无所定。见者岂此其所以为阴符欤?然则人生安用此书为也。唐永徽五年尝敕禇遂良写一百二十卷,不知果然否?近世大儒亦加品题则事之不可晓者。 ”从以上所列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首先,《 清静经》已经在唐代流传颇广,据司马承祯曾注 《 清静经》之说,那么极有可能在武则天朝就有 《 清静经》流传。其次,宋代以后《 清静经》流传不绝,显示其较大的影响力 。
萧登福先生认为,从内容来看,所谓 《 心经》者,通常是指该经之精华而言,如佛教的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 《 般若经》之精华,道教之《 高上玉皇心印经》是内丹修炼之精华,同理《 清净心经》也应是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的精华;既取其精华,所以 《 心经》通常较原经为短,然 《 清净心经》反而较 《 清静经》文字为多,不是取其精华,而是在阐释 《 清静经》的道理,所以 《 清净心经》应该是撰成在 《 清静经》之后,用以解释 《 清静经》者[3]。在学者们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持 《 清静经》较 《 清净心经》早出的看法,主要理由有二。其一, 《 清净心经》纠正了 《 清静经》的某些错谬。我们可就两经中相关经文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问题。 《 清静经》云:“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这一表述将动视为静的基础,显然与下文 “ 主静”的意蕴不符,这一表述在无名氏注本、李道纯注本、王元晖注本、王阶注本中皆与之相同。 《 清净心经》则谓:“ 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 ,即纠正了 《 清静经》的错误,在侯善渊本、刘通微本中都是如 《 清净心经》 “ 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的表达。这一方面说明《 清静经》本较 《 清净心经》本流传广,影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 《 清净心经》 “ 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的表述是对 《 清静妙》“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的修改,属于较晚的版本。其二,《 清净心经》中有不少文句是在注解 《 清静经》经文。比如 《 清静经》云:“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 《 清净心经》则云:“ 老君曰:夫道一清一浊,一静一动。清静为本,浊动为末;故阳清阴浊,阳动阴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我们知道,阴阳是道教教义的重要概念,《 太平经》就有 “ 天下凡事,皆一阴一阳,乃能相生,乃能相养”? 瑏 琐 , “ 阴阳相得,交而为合,与中和气三合,共养凡物”的说法,这些论述显然指出了男属阳、女属阴的观念。就 《 清静经》与 《 清净心经》这两段文字相比来看,后者显然更详细,指出清静为本,还从阴静阳动中推出男动女静。因此认为后者是为前一段文字作解,是大有可能的。又如, 《 清静经》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 《 清净心经》则谓:“ 既常清静,及会其道,与真道会,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既无所得,强名为得,为化众生,开放便道。老君曰:道所以能得者,其在自心。自心得道,道不使得;得是自得之道,不名为得,故言实无所得。 ”很明显, 《 清净心经》这段话是在 《 清静经》表述之上的展开 。
三、《 清静经》成书年代考证
经上文梳理和分析,基本可以确认 《 清静经》是早于 《 清净心经》的,在此基础上,我可以进一步考察 《 清静经》的成书时间。笔者赞同将 《 清静经》看作是六朝时期经典的观点,并通过考证后认为 《 清静经》约为陶弘景至北周末年之间的作品。笔者是从考析 《 清静经》本身以及旁证支持这两个方面去考察其成书问题的 。
首先,从 《 清静经》本身来考察。李大华先生提出从 《 清静经》与 《 清净心经》的 “ 赞”与“ 偈”确认两经成书早晚的思路对笔者有很大启发。但是笔者在对 《 清静经》中 “ 赞”的研读中有不同的理解。“ 赞”中有云:“ 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人,然后玉符保神,金液 炼 形,形 神 俱 妙,与 道 合 真。 ”这 里“ 玉符保神”实际上指出了神真授玉符以保护修道者身神的观念。如 《 云笈七籖》卷 9 “ 释太上神虎玉符”就说:“ 《 神虎玉符》太真九天父母所出。太真丈人以传东海小童、九天真王,九天真王以传太上道君,太上道君常所宝秘,藏于太陵灵都琼宫玉房之里,卫以巨兽,捍以毒龙,神虎七千备于玉阙也。神虎班其匠,金虎亘其真,智慧标其干,消魔演其源。微旨幽邃,妙趣难详。皆署天魔隐讳,或标百神内名。诵其章,千精骇动;咏其篇,万祅束形。以三天立正之始,传付太微天帝君,使威制六天,斩馘万神,摄山召海,束缚群灵。威魔灭试,回转五星。符在本经。 ”“ 金液炼形”则主要是说服食金液神丹以成仙,如 《 云笈七籖》卷4 3云:“ 二老因授青芝金液浆见,与以次存食芝而饮浆,青芝似莲华,浆似美酒耳。饮食都毕已,乃再拜帝君之前,言曰:今日清吉,帝君在庭,赐以神芝,金液玉浆,二老度籍,太一奉章,长生久视,寿命未央。 ”? 瑏 瑦 依照笔者对 《 清静经》中 “ 赞”的理解,其应该是反映了内丹道教兴起以前以神符保神及服食金液神丹而成仙的观念,并不具备隋唐道教内丹学初兴时的特征 。
其次,从旁证加以佐证 《 清静经》成书时间。学者们在考证 《 清静经》成书时往往忽略了将与之相类似的系列经典— — — 《 太上老君内观经》 、《 洞玄灵宝定观经》等结合起来考定其成书问题。张君房编撰 《 云笈七籖》时将 《 太上老君内观经》 、《 洞玄灵宝定观经》 、 《 老君清净心经》同收录于 “ 三洞经教部” ,第1 7卷,这并不是随意的编排,而是根据这三部经典的共同旨趣进行的归类。丁培仁先生也指出,《 太上老君内观经》基于 “ 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和 “ 人能常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等观点,提出 “ 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的修炼方法,其内观顺序涉及心、身、物三者。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与之有关联,更具体提出 “ 能遣之者,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远观于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以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亦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的三观法 ?瑏 瑧 。 《 太上老君内观经》与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 《 洞玄灵宝定观经》思想连署,特征相似,当属同时先后的作品,据思想分析,《 太上老君内观经》应在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之前成书。萧登福先生也认为 《 清静经》与 《 太上老君内观经》关系密切,但他将《 太上老君内观经》视为解释 《 清静经》的作品 。综合以上说法,我们能够确认的是 《 清经》与 《 内观经》等经典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在考察 《 清静经》的成书时间时不能仅围绕着 《 清静经》本身来做文章,应该参考《 内观经》等的成书来作出推断。那么 《 内观经》成书于何时呢?笔者留意到,杜光庭在 《 清静经注》中引 《 内观经》之论,其注 “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时谓 :
人能断情,绝贪去欲,即无三业之罪。不以专志,修于内行,守于绛宫,自内观己心。心者,火也。故引 《 内观经》之言,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于火也。上应荧惑,下应心也。心为绛宫者,神也,妙用不测,变化无定,神明依泊,三叶如莲花。又云,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静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故使学人可以观之者,心处于形内,不以形观心。既使形观,则为二义。形者舍也,心者主也,舍不能观主,故不可观也。可使神观心。神者炁之子,炁者神之母。但心意引炁,存神而观之,自然感应。何以知之?古德云:为使炁神,神之与心,炁之与道,不相远离。故圣人设法教人,修道即修心也,修心即修道也。心无所著,即无心可观;既无心可观,则无所用,无所修,即凝然合道。故心无其心,乃为清静之道矣 。
杜光庭引 《 内观经》经文以注 《 清静经》 ,这说明当时 《 内观经》已经影响较广了。此外,我们注意到,杜光庭注解 《 清静经》时所引经典大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所出,比如 《 黄庭经》 、《 西升经》等,皆距杜光庭的时代较远,这就说明有可能 《 内观经》也是距其时代较远的作品。此外, 《 太上老君内观经》云:“ 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长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长存。 ”这一论述与 《 上清经秘诀》所录陶弘景 《 登真隐诀》佚文相似,即:“ 所论一理者,即是一切众生身中清净道性。道性者,不有不无,真性常在,所以通之为道,道者有而无形,形而有情,变化不测,通于群生,在人之身为神明,所以为心也,所以教人修心即修道也,教人修道即修心也。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生亡则道废,合道则长生也 。”
陶弘景生于刘宋孝建三年 (4 5 6 ) ,于梁武帝大同二年 (5 3 6 )卒。此外,这一论述还见于《 太上三十六部尊经》 ,即:“ 劝人修道,即以修心;教人修心,自可见道。道不可得见,因心以见;道不可得闻,因心以闻。夫闻见于道,皆因以心;心不可常,用道以守。若非以道守,随心闻见,则是入邪宗,永不解脱,永不闻法。 ”王卡先生认为,《 太上三十六部尊经》约成书于南北朝末,因为 《 无上秘要》卷 3 7 已经著录此经。《 续高僧传》卷 2《 释彦琮传》谓北周武帝( 宇文邕)平定北齐之后,自缵道书号 《 无上秘要》。北周武帝 (5 6 1 - 5 7 8年在位)于5 7 7年平定北齐。上文中所引各经所论与 《 内观经》相似之经文,可能是引自 《 内观经》 ,当然也可能是道士造作 《 内观经》时从他经所摘录。若属前一种情况,那么 《 内观经》的成书就不晚于陶弘景生卒年间,即4 5 6 - 5 3 6年;若属后一种情况,我们结合前文分析,则 《 内观经》成书不晚于北周 ( 5 5 7-5 8 1 )末年。综合以上考虑,我们就能够推断 《 内观经》成书时间约在 4 5 6-5 8 1 年间。而基于 《 内观经》与 《 清静经》的密切关系,我们亦可推得 《 清静经》约为陶弘景至北周末年之间的作品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33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