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还只有绿茶的时代,茶人们为了赶制出最新鲜的绿茶,从茶树上采摘了鲜叶之后就会迫不及待地进行杀青,为的就是让茶叶保持在最新鲜的那一刻。
然而事实总不可能如同预想的一样。采茶的时节正是多雨的清明时节,山里的空气湿度大,叶子上就会经常含有雨水或结有露珠。因而这样的鲜叶是不可以立刻进行炒青的,需要晾晒以减少叶内的水份。
这就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晾青”、“晒青”。
随着晾青的时间增加,鲜叶内的水份渐渐流失,而且叶边失水最快最多。
为了平衡鲜叶内各个部位的水份,人们通过遮阴,避免鲜叶受到阳光直晒,或者把鲜叶搬到室内放置等办法,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而这些方法,逐渐完善,成为如今制茶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萎凋”。
萎凋最大的作用有两个:
1.通过萎凋,让叶子含水份多的部位(如:叶脉)向水份少的部分进行补水,达到整体平衡;
2.通过萎凋,让叶子开始产生花香,其原理是:促使叶细胞氧化反应,散发出芳香物质。
花香的发现,以及萎凋工艺的完善,让以花香型著称的乌龙茶类得以出现,并迅速发扬光大。
花香型的乌龙茶,以高香为最大亮点,而高香的神秘来源就在于“日光萎凋”。
而近几年开始崭露头角的白茶,更是全靠萎凋工艺来制作成茶。
白茶萎凋,需要让鲜叶流失60%以上的水份。
红茶萎凋,需要让鲜叶流失40%左右的水份。
乌龙茶(青茶)萎凋最轻,需要流失20%-30%的水份。
再细说萎凋,以手法分类,还可以分为:
1.日光萎凋
2.静置萎凋
3.摊浪萎凋
4.热风萎凋
如果说日光萎凋是为了塑造高香茶,那么,静置萎凋就是为了稳固茶香的作用,摊浪萎凋是为了加速叶细胞氧化、深度发酵,而热风萎凋则是现代科技开发出来的新方法。
那么,伴随着萎凋而同时存在的是什么?那个我们称之为“发酵”的东西。
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而著称于世的龙井茶,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神奇的传说,其中有关“龙井”和“十八棵御茶”的传说可以反映龙井茶的历史由来。 传说在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在天庭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各地神仙应邀赴会,神童仙女,吹奏弹唱,奉茶献果,往返不绝。正当地他捧着茶盘送茶时,忽听善财童子嚷道:“地仙嫂得了重病,在床上翻滚乱叫,快快去!”一不留神,茶盘一歪,一只茶杯骨碌碌地翻落到尘世间去了。地仙惊得魂出窍,脸煞白,三步并着两步地往宫里走。这时,吕洞宾一算,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忙接过地仙的茶盘,把仅有的七杯茶分给七洞神仙,自己面前空着,并掏出一粒神丹对地灿说道:“快拿去救了你娘子就下凡找茶杯去吧,这儿我暂时替你照应着”。地仙非常感激,道谢后就走了。 “天上一日,人间数载。”地仙一个筋斗下到凡间,落到了杭州,变成一个和尚,到西边山上寻茶杯。这天,他看见有座山象只狮子蹲着,秀石碧壑,山间竹林旁有座茅草房,门口坐着一位80多岁的大娘。地仙上前施礼问道:“老施主,这儿是啥地方?”老大娘答到:“叫晖落坞。听先辈说,有天晚上,突然从天上‘忽隆隆’地落下万道金光,从此这儿就叫做晖落坞了。”地仙听了心里又惊又喜,赶紧东张张,西望望,忽然眼睛一亮,那不是我的茶杯吗? 原来大娘房旁有口堆满垃圾的旧石臼,里面长满了苍翠碧绿的青草。有根蜘蛛丝晶莹闪亮,从屋檐边直挂到石臼里。地仙明白了,这只蜘蛛精在偷吸仙茗呢,忙说:“老施主,我用一条金丝带换你这石臼行吗?”大娘说:“你要这石臼子吗?反正我留着也无用,你拿去吧!”地仙想,我得去找马鞭草织一条九丈九尺长的绳子捆住才好拎走。地仙刚离去,大娘心想,这石臼儿脏呢,怎么沾手呀!于是找来勺子,把垃圾都掏出,倒在房前长着十八棵茶树的地里,又找块抹布来指揩干净。没想惊动了蜘蛛精,蜘蛛精还道有人来抢他茗呢!一施魔法,“喀喇喇”一声巨响,将石日打入了地底深层。地仙带绳回转一看,石日不在了,只好空手回天庭。后来,被打入地下的天宫“茶杯”成了一口井,曾有龙来吸仙茗,龙去了,留下一井水。这就是传说中的龙井。 苍海桑田,历史变迁,原来大娘居住的茅屋改建成了老龙井寺,后又改名为现在留存的龙井村胡公庙。庙前的十八棵茶树经过仙露的滋润,长得越来越茂盛,品质超群。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微服来到杭州龙井村狮峰山下,胡公庙老和尚陪着乾隆皇帝游山观景时,忽见几个村女喜洋洋地正从庙前十八棵茶树上采摘新芽,不觉心中一乐,快步走入茶园中,也学着采起茶来。刚采了一会,忽然太监来报:“皇上,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听太后有病,不觉心里发急,随即将手中茶芽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返京,回到宫中向太后请安。其实,太后并无大病,只是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中不适。忽见皇儿到来,心情好转,又觉一股清香扑面而至,忙问道:“皇儿从杭州回来,带来了什么好东西,这样清香?”乾隆皇帝也觉得奇怪,我匆忙而回,未带东西,哪来的清香?仔细闻闻,确有一股馥郁清香,而且来自袋中。他随手一摸,原来是在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来的一把茶叶,几天后已经干燥,并发出浓郁的香气。太后想品尝一下这种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奉上,果然清香扑鼻,饮后满口生津,回味甘醇,神清气爽。3杯之后,眼肿消散,肠胃舒适。当时太后可乐了,称杭州龙井茶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自己也乐得哈哈大笑,忙传旨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自己亲手采摘过茶叶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专门采制,进贡太后。从此,龙井茶的名气越来越大。十八棵御茶虽经多次换种改植,但这块“御茶园”却一直保留至今,而且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龙井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苏东坡“白云山下两旗新”的诗句中,是否可以认为,在北宋时,杭州上天竺白云峰下出产的茶叶具有龙井茶的雏形,“两旗”可否表明是茶叶冲泡时的外观特征。元朝虞集《游龙井》诗中写道:“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这反映了当时龙井茶区的采制时期和茶叶的色泽、形状特点。明朝于若瀛的《龙井茶》诗云:“西湖之西开龙井,烟霞近接南山岭。飞流密汩写幽壑,石磴纡曲片云冷。拄杖寻源到上方,松枝半落澄潭静。铜瓶试取烹新茶,涛起龙团沸谷芽。中顶无须忧兽迹,湖州岂惧涸金沙。漫道白芽双井嫩,未必红泥方印嘉。世人品茶未尝见,但说天池与阳羡。岂知新茗煮新泉,团黄分冽浮瓯面。二枪浪自附三篇,一串应输钱五万。”更是详细记述了龙井茶的产地、自然环境、品质特点和泉水,知名度虽不如“天池”和“阳羡”,但确十分珍贵,价值甚高。表明龙井茶已有了一定的发展。 到了清代,龙井茶的名气与日俱增,不断提高,特别是在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曾巡游了杭州的上天竺、下天竺、龙井、云栖等地,敕封了龙井“十八棵御茶”,并留下了不少有关龙井茶的诗词,使得龙井茶的名声越来越好。龙井茶的出名,推动了龙井茶的发展,西湖周围的乡村开始发展茶园。大约在19世纪末,杭州西湖附近的寺院如虎跑寺、龙井寺等以及部分村民开起了茶叶店,开始自产自销龙井茶。后来,杭州城里的一些商人看到经营龙井茶有利可图,便相继来到龙井茶产地,投资办茶场,开茶行,如龙井狮峰的茂记茶场(公司)、里鸡笼山的达山茶场(公司)、九溪五云山的胡景泰公司等。这些公司的规模都较小,仅有茶园几十亩到几百亩,当时最大的茂记公司,在九溪、梅家坞附近虽设有3个分场,但也只有300余亩茶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龙井茶的发展,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陈毅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多次到龙井茶区视察,鼓励茶区人民多产龙井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日益增加,炒制工艺和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尤其是龙井43等新品种的育成推广和龙井茶炒制机械的研制应用,对提高龙井茶的品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众多名茶中,龙井茶已成为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享誉海内外的名品,被选为国宾礼茶。前几年,杭州市西湖区茶园面积约9000亩,年产龙井茶500余t。杭州西湖乡1978年茶园面积4597亩;1997年茶园面积3300亩,年产龙井茶185t;近几年,由于区域开发、工程建设、景点扩建等原因,龙井茶园已减少到目前的2700亩左右。 对龙井茶的称谓,也经历了发展、变化以至今后将达到规范的这样一个过程。在不同时期,其称呼也各异。1949年前,因龙井茶的产地不同, 炒制方法略有差异,产品各具特色,分别用“狮、龙、云、虎、梅” 5个字号来称呼,如“狮字龙井”、“云字龙井”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狮、龙、梅” 3个品类,产于西湖乡龙井村的称为“狮字龙井”或“狮峰龙井”,其自然品质最好;产于西湖乡梅家坞、梵村、云栖、外大桥一带的称为“梅字龙井”或“梅均龙井”,做工精湛;西湖乡其余地方生产的称为“龙字龙井”或“西湖龙井”。1965年国家采用统一收购标准样,统称西湖龙井。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 的大环境中,随着名优茶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以及龙井茶品种的大力推广应用和炒制技术的培训、传播扩散,尤其是龙井茶机械和机制工艺技术的日趋完善,使得龙井茶历史产区以外的地方,如杭州市的余杭、萧山、富阳以及浙江的新昌、嵊州等地也相继按龙井茶的采制方法生产出扁形茶,从而就有了“西湖龙井”和“浙江龙井”之称。 最近,根据欧盟国家有关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规定,对其产品实行原产地保护后,全球其他任何新产品都不能涉及该新产品品牌,品名相同的其他产品须强制退出市场。我国从保护国家特色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出发,将龙井茶列为首批原产地保护的两个民族精品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是用“龙井茶”还是用“西湖龙井茶”的名称来申报原产地保护,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较大的争论。
针对这个问题,国家有关部委专 门在杭会同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进行协调,并组织专家进行了专题讨论。专家认为,应以“龙井茶”的名称申报,原产地的范围应由有关政府部门确定。据悉,关于龙井茶原产地保护的国家标准不久将发布实施。
白茶是中国最古老、最健康的茶类,被称为六大茶类中的珍品“贵族”。白茶,顾名思义,这种茶是因其名、汤色均如银似白雪而得名。中国福建福鼎是白茶的主要产地,此外政和、建阳、松溪等地也是白茶的产地。功效:1.退热消炎白茶在加工的过程中吸热少,是最好的清凉饮料,具有祛湿退热的功效,在政和民间一直流传着白茶的茶水用来消毒、消炎和杀菌。陈年的白毫银针可用作麻疹患儿的退烧药,其退烧效果比抗生素更好,2.抗氧化:美国农业部人类营养研究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一杯绿茶的抗氧化物质等于4杯橙汁,而一杯白茶的抗氧化物质等于12杯橙汁”。3,抗突变:通过试验发现都显示,白茶比其它种茶类抗突变更有效,理论上提示白茶比绿茶和红茶更具有抗癌潜力。4,抗癌症:研究表明白茶多种杂环胺类致癌诱变剂的抑制效果非常显著。舒林酸与白茶结合使用还影响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阻断致癌物质的形成,从而对癌症起到化学预防的作用。并降低非甾体抗癌药物(NSAIDs)毒副作用等效果。5,降血压:据测定,白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它茶类,尤其是茶氨酸的含量高。给高血压自发症大鼠注射茶氨酸会引起大鼠血压显著降低,其舒张压、收缩压和平均血压都下降,且心率没有大变化。6,降血糖血脂:白茶特殊的加工工艺较好地保留了人体所必需而其它茶类含量较少的活性酶,长期饮用白茶可以显著提高人体内脂蛋白脂肪酶活性,促进脂肪分解代谢,有效控制胰岛素分泌量,延缓葡萄糖的吸收,分解体内多余的糖分,促进血糖平衡。同时促进胰液分泌,使血糖来路减少,去路增加。7,护肝清肺抗雾霾。白茶提取物能够较有效地抑制HBsAg、HBeAg的分泌,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及表达。长期饮用白茶还可以清肺,抵抗雾霾颗粒物吸入,并利尿排出。8,增强免疫力:白茶富含茶氨酸,而茶氨酸在人体肝脏内分解为乙胺,乙胺又能调动人体血液免疫细胞作出抵御外界侵害的反应,继而由T形细胞促进干扰素的分泌,形成人体抵御感染的“化学防线”。9,减肥:肥胖是由于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合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所引起的。白茶能明显抑制抑制脂肪细胞中脂肪的合成酶活性,以及促进体内脂肪的分解代谢达到减肥的效果。
一:西湖龙井
【简介】
西湖龙井是最著名的绿茶品种,同时也是我国的第一名茶。西湖龙井茶,因产于杭州西湖山区的龙井而得名。习惯上称为西湖龙井, 简化称为龙井。具体产地是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龙井、五云山、虎跑一带,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品质为最佳。龙井素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形光扁平直,色翠略黄似糙米色,滋味甘鲜醇和,香气幽雅清高,汤色碧绿黄莹;叶底细嫩成朵。产地:按“狮”“龙”“云”“虎”“梅”列品第:
狮--既狮峰,品质最佳,最富盛誉(地名)
龙--龙井(地名)
云--云栖(地名)
虎--虎跑(地名)
梅--梅坞(地名)
味:为豆花香、清香味甘。
色:色清
形:取其一芽一叶,长不过2.5厘米
采摘期:四月初至十月上旬。
【鉴别方法】
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茶叶为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为绿黄色,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芽长于叶,一般长3厘米以下,芽叶均匀成朵,不带夹蒂、碎片,小巧玲珑。龙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龙井茶则多是清草味,夹蒂较多,手感不光滑。
[编辑本段]二.洞庭碧螺春
【简介】
碧螺春同为著名绿茶品种,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外形卷曲如毛螺,花香果味得天生,索为茶中之华。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级的碧螺春,每公斤干茶需要茶芽13.6~15万个。外形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汤色清澈明亮,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叶底嫩绿显翠。
春茶条索紧结,卷曲成螺,白毫密被,银绿隐翠。号称“三鲜”即香鲜浓、味道醇、色鲜艳,花香果味,沁人心脾,别具一番风韵。
碧螺春采制工艺精细,采摘芽叶的初展芽叶为原料,采回后经拣剔去杂,再经杀青、揉捻、搓团、炒干而制成,炒制要点“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茸毛不落,卷曲成螺”。
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
品尝碧螺春茶,在白瓷茶杯中放入3克茶叶,先用少许热水浸润茶叶,待芽叶稍展开后,续加热水冲泡2-3分钟,即可闻香、观色、品评。碧绿纤细的芽叶沉浮于杯中,香气扑鼻而来,品饮过后,鲜爽怡人。
【鉴别方法】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银芽显露,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1.5厘米,每500克有5.8-7万个芽头,芽为白豪卷曲形,叶为卷曲清绿色,叶底幼嫩,均匀明亮。假的为一芽二叶,芽叶长度不齐,呈黄色。
[编辑本段]三:黄山毛峰
【简介】
黄山毛峰是著名绿茶品种,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
【鉴别方法】
鉴别方法: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其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齐,有锋毫,形状有点像“雀舌”,叶呈金黄色;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鲜,水色清澈、杏黄、明亮,味醇厚、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假茶呈土黄,味苦,叶底不成朵。
[编辑本段]四:庐山云雾
【简介】
庐山云雾茶是绿茶类名茶。产于江西庐山。庐山云雾茶,古称“闻林茶”,从明代起始称“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茶色泽翠绿,香如幽兰,昧浓醇鲜爽,芽叶肥嫩显白亮。
巍峨峻奇的庐山,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山从平地起,飞峙江湖边,北临长江,甫对鄱阳湖,主峰高耸入云,海拔1543米。山峰多断崖陡壁,峡谷深幽,纵横交错,云雾漫山间,变幻莫测,春夏之交,常见白云绕山。有时淡云飘渺似薄纱笼罩山峰,有时一阵云流顺陡峭山峰直泻千米,倾注深谷,这一壮丽景观即著称之庐山“瀑布云”。蕴云蓄雾,给庐山平添了许多神奇的景色,且以云雾作为茶叶之命名。
庐山云雾茶不仅具有理想的生长环境以及优良的茶树品种,还具有精湛的采制技术。在清明前后,随海拔增高,鲜叶开采朔相应延迟到“五一”节前后,以一芽一叶为标准。采回茶片后,薄摊于阴凉通风处,保持鲜叶纯净。然后,经过杀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制成成品。
由于后天气候条件,云雾茶比其它茶采摘时间晚,一般在谷雨后至立夏之间方开始采摘。以一芽一叶为初展标准,长约3厘米。成品茶外形饱满秀丽,色泽碧嫩光滑,芽隐露。
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负盛名。畅销国内外。仔细品尝,其色如沱茶,却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于碗中。若用庐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更加香醇可口。
风味独特的云雾茶,由于受庐山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形成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含单宁,芳香油类和维生素较多等特点,不仅味道浓郁清香,怡神解泻,而且可以帮助消化,杀菌解毒,具有防止肠胃感染,增加抗坏血病等功能。
朱德曾有诗赞美庐山云雾茶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历史】
据载,庐山种茶始于晋朝。唐朝时,文人雅士一度云集庐山,庐山茶叶生产有所发展。相传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庐山香炉峰下结茅为屋,开辟园圃种茶种药。宋朝时,庐山茶被列为“贡茶”。
[编辑本段]五:六安瓜片
【简介】
六安瓜片是著名绿茶,也是名茶中唯一以单片嫩叶炒制而成的产品,堪称一绝。产于安徽西部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六安瓜片”,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它最先源于金寨县的齐云山,而且也以齐云山所产瓜片茶品质最佳,故又名“齐云瓜片”。其沏茶时雾气蒸腾,清香四溢,所以也有“齐山云雾瓜片”之称。
在齐云瓜片中,又以齐云山蝙蝠洞所产瓜片为名品中的最佳,因蝙蝠洞的周围,整年有成千上万的蝙蝠云集在这里,排撒的粪便富含磷质,利于茶树生长,所以这里的瓜片最为清甜可口。但由于产量的制约,很多茶客对“只闻其名,未见其容”。六安瓜片的成品,叶缘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与其他绿茶大不相同,冲泡后,汤色翠绿明亮,香气清高,味甘鲜醇,又有清心明目,提神乏,通窍散风之功效。如此优良的品质,缘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也离不开精细考究的采制加工过程。瓜片的采摘时间一般在谷雨致电立夏之间,较其它高级茶迟半月左右,攀片时要将断梢上的第一叶到第三四叶和茶芽,用手一一攀下,第一叶制“提片”,二叶制“瓜片”,三叶或四叶“梅片”,芽制“银针”,随攀随炒。炒片起锅后再烘片,每次仅烘片2-3两,先“拉小火”,再“拉老火”,直到叶片白霜显露,色泽翠绿均匀,然后趁热密封储存。果如宋代梅尧臣《茗赋》所言:“当此时也,女废蚕织,男废农耕,夜不得息,昼不得停”。色香味俱佳,是瓜片茶中的珍品。
【历史】
六安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史书记载,六安茶始于唐代,扬名于明清,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有“扬子江中水,齐山顶上茶”之赞语。宋代更有茶中“精品”之誉。明代之时曾一度作为贡品,献于宫廷,明朝闻尤《茶笺》一书六安精品,入药最佳"。解放后,三次被评为国家优质名茶,出口到香港等地。
据周恩来总理的卫士乔金旺回忆,总理病重期间,有一次突然提出想喝六瓜片茶,办公厅的人费了很大周折,才满足了他老人家的心愿。喝过茶后,总理解释说,抗战初期,新四军军长叶挺曾送他一大筒六安瓜片茶,喝了这种茶,就好像看到了叶挺将军。可见六安瓜片在两人心中的位置。
【鉴别方法】
产于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带芽和茎梗,叶呈绿色光润,微向上重叠,形似瓜子,内质香气清高,水色碧绿,滋味回甜,叶底厚实明亮。假的则味道较苦,色比较黄。
[编辑本段]六:君山银针
【简介】
君山银针属于轻发酵茶,是我国黄茶中的珍品,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是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传统名茶。冲泡时尖尖向水面悬空竖立,继而徐徐下沉,头三次都如此。竖立时,如鲜笋出土;沉落时,像雪花下堕,品饮之时,还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故得其名。唐代时,文成公主出嫁西藏就曾选带了君山茶。后梁时已列为贡茶,以后历代相袭。《红楼梦》曾谈到妙玉用隔年的梅花积雪冲泡的“老君眉”即是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全由没有开叶的肥嫩芽尖制成,满布毫毛,色泽鲜亮,香气高爽,汤色橙黄,滋味甘醇,虽经久置,其味不变,其采制要求很高,比如采摘茶叶的时间只能在清明节前后7-10天内,还规定了9种情况下不能采摘,即雨天、风霜天、虫伤、细瘦、弯曲、空心、茶芽开口、茶芽发紫、不合尺寸等。在烘干处理上,也颇有特殊之处。烘干分为初烘、初包、复烘、复包四个部骤,要经三天时间。初烘温度为摄氏八九十度,烘到七成干后,用牛皮纸包好后放置木箱中,称为初包,经两天再取出复烘。复烘温度较低,烘至九成干时,再用纸包好,放置一天时间,等到芽色变成淡黄,发出清鲜香气,再用低温烘至充分干燥后放入铁箱中储藏。采用这种工艺,能使芽叶内所含有效化学物质,随着叶中水分的缓慢散失,发生良好的变化,茶叶色香味形更臻完善。
【鉴别方法】
产于湖南岳阳君山。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假银针为清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编辑本段]七: 信阳毛尖
【简介】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内销绿茶,以原料细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长而闻名。信阳产茶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茶园主要分布在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潭等群山的峡谷之间。这里地势高峻,一般高达800米以上,群峦叠翠,溪流纵横,云雾颇多。清乾隆年间有人道:“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长伴山中客。”这里还有豫南第一泉“黑龙潭”和“白龙潭”,景色奇丽,诗人赞曰:“立马层崖下,凌空瀑布泉。溅花飞雾雪,暄石向晴天。直讶银河泻,遥疑玉洞开”。这缕缕之雾滋生润育了肥壮柔嫩的茶芽,为制作独特风格的茶叶,提供了天然条件。
信阳毛尖风格独特,质香气清高,汤色明净,滋味醇厚,叶底嫩绿;饮后回甘生津,冲泡四五次,尚保持有长久的熟栗子香。 欲得毛尖独特风格,须知细采巧烘炒。采摘是制好毛尖得第一关,一般自四月中、下旬开采,全年共采九十天,分二十到二十五批次,每隔两三天巡回采一次,以一芽一叶或初展的一芽二叶制特级和一级毛尖,一芽二三叶制二三级毛尖,芽叶采下,分级验收,分级摊放,分级炒制。摊放的地方,要通风干净,摊叶厚度不超过五寸,摊放时间不超过十小时,鲜叶经摊放后,进行炒制,分生锅和熟锅两次炒。炒生锅的主要作用是杀青并轻揉。鲜叶投入斜锅中,每次投叶750克,用竹茅扎成束的扫把,有节奏地挑动翻炒。经3-4分钟,叶变软时,用扫把末端扫拢叶子,在锅中呈弧形地团团抖动,使叶子初步成条。炒熟锅是用扫把呈弧形来回抖动,予以紧条和理条,使茶叶外形达到紧、细、直、光。然后将茶叶摊放在焙笼上,约经半小时,再放到坑灶上烘焙。直至成品
信阳毛尖深受人们喜爱,荣誉众多
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名茶优质奖状;
1959年被列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
1982年再次被评为国家、部级优质名茶;
1985年被选送到全国优质农产品展评会展出。销往国内20个省区以及日本、德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深受欢迎。
1990年“龙潭牌”特级信阳毛尖在全国名茶评比中以“形美、色翠、香高、味甘”夺得总分第一名,荣获国家金奖。
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
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历史】
信阳地区优越的气候与土地壤条风味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使“信阳毛尖”的独特无与伦比.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把光州茶(信阳毛尖)列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千古定论。
【鉴别方法】
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银绿隐翠,内质香气新鲜,叶底嫩绿匀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假的为卷曲形,叶片发黄。
[编辑本段]八: 武夷岩茶
【简介】
武夷岩茶是著名乌龙茶品种,产于福建北部“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绿叶红镶边”的半发酵茶,它的特点以清人梁章锯概括得最为简练,即“活、甘、清、香”四字(见《归田琐记》)。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这种茶最适宜泡工夫茶,因而十分走俏,其品质独特,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还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武夷岩茶驰名中外,与优异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武夷山位于北纬27°35′-27°43′,东经117°55′-118°01′。方圆120华里,平均海拔650余米。四周皆溪壑,与外山不相连接,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曲溪所组成,自成一体。岩峰耸立,秀拔奇伟,群峰连绵,翘首向东,势如万马奔腾,堪为奇观。澄碧清澈的九曲溪,萦绕其间,折为九曲十八湾。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之貌。而沿溪两岸,群峰倒影,尽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实为"碧水丹山"人间仙境。前人题"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连逶迤,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轮廓。名山胜境,陶冶出岩茶的天然灵气。
武夷岩茶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在18~18.5度之间;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峰岩壑之间,有幽涧流泉,山间常年云雾弥漫,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正如沈涵《谢王适庵惠武夷茶诗》云:“香含玉女峰头露,润滞珠帘洞口云”。茶园大部分在岩壑幽涧之中,四周皆有山峦为屏障,日照较短,更无风害。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岩茶独特的韵味。
武夷山之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班岩,中部为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沙岩及页岩组成。《茶经》称茶山之“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茶园土壤系烂石或砾壤。明代徐火勃《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土气宜茶”。适宜的土壤,造就出岩茶的优良内质。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迷雾沛雨,早阳多阴,“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武夷岩茶独享大自然之惠泽,它奉献给人们以独特的“花香岩骨”,使同属自叹不如。
武夷岩茶可分为岩茶与洲茶。在山者为岩茶,是上品;在麓者为洲茶,次之。从品种上分,它包括吕仙茶、洞宾茶、水仙、大红袍、武夷奇种、肉桂、白鸡冠、乌龙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
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还有另一说法,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所以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正由于数量稀少,采摘困难,这种茶在市场上是价格昂贵的珍品。
武夷水仙是另一个岩茶品种,它由于叶片本身带有一股清香,可以被制成富有香味,极为珍贵的茶叶,因此叫水仙,是在日本销量最大的乌龙茶品种之一。
除此之外,广东省潮州东面的凤凰山盛产一种名为“凤凰单丛”的乌龙茶。由于茶树高达一丈由于,有鹤立鸡群之感,故称单丛。采摘时,条件十分严格,有“五不采”之说,即太阳升不采,天气热不采,早期见其芽不壮不采,阴天不采,雨天不采。它的特征是条索粗壮,轻匀挺直,粗中有细,质地柔软,有一股幽雅宜人的独特清香。
【历史】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鉴别方法】
武夷岩茶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汤色橙黄,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红点,中央叶肉为黄绿色,叶脉为浅黄色,耐泡。假茶开始味淡,欠韵味,色泽枯暗。
[编辑本段]九:安溪铁观音
【简介】
铁观音同为著名乌龙茶品种,产于福建安溪,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多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茶音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
【鉴别方法】
产于福建安溪县。叶体沉重如铁,形美如观音,多呈螺旋形,色泽砂绿,光润,绿蒂,具有天然兰花香,汤色清澈金黄,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转甜,耐冲泡,叶底开展,青绿红边,肥厚明亮,每颗茶都带茶枝,假茶叶形长而薄,条索较粗,无青翠红边,叶泡三遍后便无香味。
[编辑本段]十:祁门红茶
【简介】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为工夫红茶中的珍品,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红茶品种。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茶叶的自然品质以祁门的历口、闪里、平里一带最优。
在遍及全球的红茶品种中,祁红独树一帜,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著称,一九一五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奖章,创制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优异的品质风格,蜚声中外。
祁红产区,自然条件优越,山地林木多,温暖湿润,土层深厚,雨量充沛,云雾多,很适宜于茶树生长,加之当地茶树的主体品种——槠叶种内含物丰富,酶活性高,很适合于工夫红茶的制造。
祁红采制工艺精细,采摘一芽二、三叶的芽叶作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使芽叶由绿色变成紫铜红色,香气透发,然后进行文火烘焙至干。红毛茶制成后,还须进行精制,精制工序复杂花工夫,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和、装箱而制成。
高档祁红外形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冲泡后茶汤红浓,香气清新芬芳馥郁持久,有明显的甜香,有时带有玫瑰花香。祁红的这种特有的香味,被国外不少消费者称之为“祁门香”。祁红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之为“高档红茶”,特别是在英国伦敦市场上,祁红被列为茶中“英豪”,每当祁红新茶上市,人人争相竞购,他们认为“在中国的茶香里,发现了春天的芬芳”。
祁红茶最宜于清饮,但也适于加奶加糖调和饮用。祁红向高香着称,具有独特的清鲜持久的香味,被国内外茶师称为砂糖香或苹果香,并蕴藏有兰花香,清高而长,独树一帜,国际市场上称之为“祁门香”。英国人最喜爱祁红,全国上下都以能品尝到祁红为口福。皇家贵族也以祁红作为时髦的饮品,用茶向皇后祝寿,赞美茶为“群芳最”。
【历史】
祁门一带历史上很早就盛产绿茶,从事茶业者人数众多,唐咸通三年(862年), 司马途《祁门县新修阊江溪记》称: 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祁之茗,色黄而香”。祁门在清光绪以前并不生产红茶。据传,光绪元年(1875年),有个黟县人叫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籍经商,因羡福建红茶(闽红)畅销利厚,想就地试产红茶,于是在至德县(今东至县)尧渡街设立红茶庄,仿效闽红制法,获得成功。次年就到祁门县的历口、闪里设立分茶庄,始制祁红成功。与此同时,当时祁门人胡元龙在祁门南乡贵溪进行“绿改红”,设立“日顺茶厂”试生产红茶也获成功。从此“祁红”不断扩大生产,形成了我国的重要红茶产区。
【鉴别方法】
祁门红茶的茶颜色为棕红色,假茶一般带有人工色素,味苦涩、淡薄,条叶形状不齐。
[编辑本段]其他名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种类众多,以下几种茶叶也非常有名,经常出现在非官方版本的“十大名茶”中。
[编辑本段]云南普洱茶
普洱茶亦称滇青茶,原运销集散地在云南普洱,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普洱茶是以古普洱府所管辖地区的云南大叶种茶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发酵(包括自然发酵和人工后发酵)在形成的符合普洱茶云南地方标准的散茶和紧压茶的总称。
普洱茶的产区,包括现在的思茅市,整个西双版纳州和临沧部分地区,这个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湿度较大,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茶叶原料采自云南特有的大叶种茶树,其叶片长12—24厘米,具革质,比其他茶树品种更加厚韧。芽叶极其肥壮而茸毫茂密,品质优异。采摘期从3月开始,可以连续采至11月。在生产习惯上,划分为春、夏、秋茶三期。采茶的标准为二三叶。其制作方法为亚发酵青茶制法,经杀青、初揉、初堆发酵、复揉、再堆发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
普洱生茶制成之后,还需要漫长的熟化过程。传统上普洱茶的熟化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原因。1973年,云南省勐海茶厂试制人工发酵普洱熟茶成功,自此普洱茶的人工发酵工艺及相关地方行业标准相应产生,同时也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普洱茶。
在古代,普洱茶是作为药用的。其品质特点是:香气高锐持久,带有云南大叶茶种特性的独特香型,滋味浓强富于刺激性;耐泡,经五六次冲泡仍持有香味,汤橙黄浓厚,芽壮叶厚,叶色黄绿间有红斑红茎叶,条形粗壮结实,白毫密布。
普洱茶从外形上分有散茶与型茶(紧压茶)两种。运销港、澳地区及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
北路银针:产于福建福鼎,茶树品种为福鼎大白茶(又名福鼎白毫)。外形优美,芽头壮实,毫毛厚密,富有光泽,汤色碧清,呈杏黄色,香气清淡,滋味醇和。福鼎大白茶原产于福鼎的太佬山,太佬山产茶历史悠久,有人分析,陆《茶经》中所截“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就指的是福鼎太佬山。清代周亮工《闽小记》中曾提到福鼎太佬山古时有“绿雪芽”名茶,“今呼白毫”。如此推来,福鼎大白茶品种和用其芽制成的白毫银针,历史相当久远矣。
南路银针:产于福建政和,茶树品种为政和大白茶。外形粗壮,芽长,毫毛略薄,光泽不如北路银针,但香气清鲜,滋味浓厚。政和大白茶原产于政和县铁山高仑山头,于十九世纪初选育出。政出白毫银针,则随政和大白茶的利用应运而生。据介绍,一九一0年,政和县城关经营银针的茶行,竟达数十家之多,畅销欧美,每担银针价值银元三百二十元。当时政和大白茶产区铁山、稻香、东峰、林屯一带,家家户户制银针。当地流行著“女儿不慕富豪家,只问茶叶和银针一的说法。
[编辑本段]冻顶乌龙
冻顶乌龙茶,被誉为台湾茶中之圣。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是它的主要产地。它的鲜叶,采自种植于冻顶山的青心乌龙品种的茶树上。冻顶山海拔很高,因雨多山高路滑,茶农上山必须蹦紧脚尖(冻脚尖)才能上山顶,故又名冻顶,其产出的茶叶又属于乌龙茶,所以命名为“冻顶乌龙”。但冻顶乌龙茶的的发酵程度很轻,约在20%—25%之间,属于轻度半发酵茶,制法则与包种茶相似,应归属于包种茶类。
文山包种和冻顶乌龙,系为姊妹茶。冻顶茶品质优异,在台湾茶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其上选品外观色泽墨绿而油润,并带有青蛙皮般的灰白点,条索紧结、匀整,弯曲成球。干茶具有强烈的鲜花芳香;冲泡后,汤色金黄透亮偏琥珀色,汤味醇厚甘润,带熟果香或浓花香,味醇厚甘润,喉韵回甘十足,带明显焙火韵味。叶底边缘有红边,叶中部呈淡绿色,称为“绿叶红镶边”或“青蒂、绿腹、红镶边”。
以前度夏,喜欢喝绿茶,龙井居多,而自打接触了白茶,我夏季饮品的主角就已经换成了它。
我不懂白茶,什么产地啊名称啊来头啊我并不能给你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不过有什么关系呢,舌头和味蕾总骗不了人,忠于它就够了,自然是通向心的路径。
从一入口,我就知道,它就是我喜欢的那一道茶之真味。
以前写茶,从来就没有写下去过,写着写着就跑去喝茶了,总觉得描写饮食类的东西,品过的人自然会知道味道,没品过的人看了描述也还是离真的明白那种味道差那么点意思。
不过现在的想法变了,感受是可以用来交流的,写茶就是为了传达这种感受,品过的人自有会心的了解,没品过的人看了也会心向往之。是文字给了我们这种神奇的联系。
白茶这几年火了起来,不过我对它的留意却是来源于之前看过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里面讲到白茶的一段,一个正在修缮的禅寺,寺里一个师父,煮自己做的白茶给工匠们奉茶,以解暑热,茶,是一种人和人之间情谊的传递,白茶,在这里,是一种慈悲的传递。
画面转到师父制茶的场景,山里采来的叶子,在寺后的一块平整的山石上摊开,在阳光下自然萎凋。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制作白茶真的是很接近禅意啊,看似像是扫地僧每天扫地一样那么平常的功夫。果真,师父淡淡地说制作白茶看似简单,但是并不好掌握,气温,在阳光下晾晒的程度,水分的控制,晾晒的手法都会影响白茶的制成。
一杯好茶的功夫,可以汗流浃背热火朝天,也可以轻描淡写轻拿慢放,反正总有你喜欢的那一味。
因为被这片树叶给吸引了兴趣,但是还不愿意跟学究一样去背什么茶叶分类啊名称啊产地啊之类,我想听听茶的灵魂,这片绿色的树叶和人的故事,于是找到的书都是些有故事的书,不知道你想不想也看一看。
《茶之路》这本书已经忘了是怎么找到的了,拿到手封面就吸引了我,这才是讲茶的书啊,像是带着一股青草的香气,看过就爱不释手,《生活》团队的一群人从2013年的春天出发,用一年的时间,走过了四十多座茶山,与当地的茶农和制茶师以及茶叶邂逅的故事,“茶归山林,人归自然”,“最终启迪爱茶之人潜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听起来很棒是不是。
《茶人三部曲》,我觉得是蛮长的长篇小说,但是我简直是读的不想放下,到最后结束的时候还有些意犹未尽,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女作家王旭峰的作品。作为一个茶人(自己认为自己算是个茶人吧),肯定会对茶的前世今生(也就是茶的生长啊制作过程等方方面面)有些好奇,自己还没有亲身去体验过,就遇到了这部书可以带你经历一个茶叶世家几代人生活的旅程,真是过瘾。
还有,当然,《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这部一共六集纪录片是一定要看的了,最早是一个茶艺师老师请我们喝茶的时候推荐的,那时候,在春天的午后,茶室里的茶席上铺满了窗外暖暖洒进来的阳光,手中杯里的茶汤也荡漾着春日阳光的金色波光,还真是幸福的体验。等回去有时间静下来看这部纪录片已经到冬天了,温暖的房间里,跟着这部纪录片又重回到春天的心情,跟着它,在世界各地有茶之地穿行,我们祖先发现的叶子,是这样一种欣欣向荣的存在。
目前我在喝的白茶,有两种,一种是朋友分享的私茶,白牡丹茶饼,野山白茶,泡开是淡淡的清香,温和而柔滑,说不出那香,花香亦或是木香,像是温润的小女子一样,轻轻甜甜;另一种是在茶小隐的店里收到的唐望的月光白(有时候真是要用抢的,好茶量少,过不了几天就抢不到了,要喝的话只能等下一年的当季了),如果你读《茶之路》,你会邂逅唐望,听听唐望的故事,看看他是怎么离开城市进入丛林,于茶之中觅本真的,喝喝唐望的茶,体会来自远山的纯真。
在长长的苦夏,这里的温度已经飙到40度上下好多天了,捧一杯白茶,解暑养颜的同时,有着心静自然凉的好心情,也不错的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12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是怎么来的,
下一篇: 采茶一切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