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荆子 : 10克
黄芪 : 6克
白芍 : 6克
人参 : 2克
黄柏 : 2克
绿茶 : 10克
麻木一症,无论浑身麻木不仁,还是头面、手足、肘背,腿脚麻木不仁,都要分虚实。
虚证麻木患肢软弱无力,实证麻木患肢疼痛肿胀。治疗上要遵循“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疗法则。虚证以补气血、建中焦脾胃为主。实证用祛风、散寒、化痰、活血、行气、息风等治法。虚实夹杂则综合而治。
金元名医李东垣所著《兰室秘藏》卷上, 神效黄芪汤 ,是一个侧重于治虚证麻木,但实证麻木亦可加减运用的良方。
但这个良方有两个治疗方向,
一方面治浑身麻木不仁,或头面、手足、肘背,或腿脚麻木不仁。
另一方面又治两眼紧急缩小,及畏光,隐涩难开,或视物无力,睛痛昏花,手不得近,或目少精光,或目中热如火。
之所以又能治眼病,其一和本方能补气养血有关,目得血则能视,气足则眼睛明亮。
其二和本方站首位的蔓荆子关系重大。
蔓荆子,苦辛微寒,活跃于肝胃,膀胱经,祛风散热燥湿,清肝降火之功上下可达,多种病症皆可治。
首先,蔓荆子气薄能升,祛风、凉血、利窍,可上行凉血热阻风袭,治头痛,及偏头风、脑鸣、目泪、目昏等。
又草木之子,多坚实沉重,性皆下行,蔓荆子虽不甚重,降的本性却在,由此上行下达,除筋骨间寒热,风湿痹筋骨拘急挛缩,肢节屈伸不利。而筋骨拘挛常常和麻木是同胞兄弟。
神效黄芪汤组成:
蔓荆子3、陈皮(去白)15、人参24、炙甘草、白芍药各30、黄耆60
本方所行战法,四面包围:
补气养血,疏肝气舒筋,建中焦,祛风明目
气行血行,血行则筋脉得以濡养,肌肉自然健壮,诸症悉愈。又土(脾胃)为万物之母,健脾胃即是安五脏,故以建中焦脾胃治本。气血充足上行于目,加上蔓荆子祛风凉血明目,又使本方具有了祛风明目之功。
1 补气, 补内外之气的二王搭配,那是天下无敌。
黄芪固表气,人参固五脏气,让人体处于一种王者无敌的气氛中,从气势上给麻木来了个下马威。且用量少之人参固五脏气主守户内,用量大之黄芪固表气主守户外,抵挡住外邪的侵袭。
2 养血舒筋, 炙甘草配等量白芍,那是被大医张仲景点名的绝代双娇。
肝藏血主筋,白芍苦酸微寒。活跃于肝脾经。既能养血敛阴,滋润筋脉,又可柔肝养血止痛。
灸过的甘草,性味甘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以至筋骨,长肌肉,除疼痛麻木。
二味相配,补阴血亏虚,治肝脾失调,除筋脉拘挛引起的疼痛麻木。而蔓荆子的除筋骨间寒热与湿气之功,可助上二味养血舒筋更得力。
3 建中焦, 陈皮炙甘草理气健脾,白芍助运脾气。
陈皮苦辛温。活跃于肺脾经。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湿健运会影响到肺的肃降,导致下游交通堵塞,血食痰涎凝结成肿块。肺病日久,又可影响到脾,导致脾运化水湿功能失调。陈皮这个辛能行气,温能益气,苦能燥湿与泄下的大将,能破肿降气,燥湿化痰,理气健脾,凡脾肺气滞,痰湿内阻诸证皆可用。
同时,脾胃所主的运化,是需要血行来推动的。炙甘草健脾益气润肺,益心行血。白芍不仅养肝血,还柔肝止痛,二味共助陈皮建中焦,通利气机更得力。
气机通利,人参黄芪便可以安安心心补身体,不怕补得身体受不了引起滞阻。
4 祛风明目, 除了蔓荆子,白芍也可助力。
盖起房屋的每一片瓦都是重要的。白芍这片瓦,和蔓荆子一样,既可在治眼病方面出谋划策,又可在麻木疼痛方面表现。
方下有载,如眼缩急,去芍药。如麻木严重,加芍药30。
白芍能补血养阴,治血虚所致的头晕眼花,但眼缩急为眼球偏斜、眼球运动障碍和并发症等,视物不甚昏花,只觉怕光隐涩。故如此症状明显,可去掉。但由于其在舒筋养血方面表现甚佳,故若麻木严重,反而要增加用量。
本方整体性温。
制法服法:
打成细末,每次用15煎水,去渣,临睡时趁热服。
眼缩急者,忌酒、醋、面、大料、葱、韭、蒜辛物。
一个了解: 麻木之症,相类于西医的多种结缔组织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硬皮病等)、营养障碍疾病(如脚气病等)、代谢及内分泌障碍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肢端肥大症等)以及其他疾病(如急慢性感染、肿瘤),在疾病过程中所发生的多发性神经炎之周围神经损害。麻木也是周围血管病变之一,如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高血压病引起的脑血管病变,也常以麻木作为主症或兼症。
提醒提醒: 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
蔓荆子是种子入药,性味偏苦寒,所以蔓荆子有很好的清热解毒的作用,一般入药主要是作疏散风热,主要用来治疗风热感冒,蔓荆子还有治疗头晕目眩风湿骨痛等的作用,所以功效很多。那么,蔓荆子有什么药用功效?蔓荆子入药有什么作用?
【蔓荆子】蔓荆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VitextrifoliaL.var.simplicifoliaCham.或蔓荆VitextrifoliaL.的干燥成熟果实。单叶蔓荆主产于山东、江西、浙江、福建等省;蔓荆主产于广东、广西等省区。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炒用。
【药性】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应用】
1.风热感冒,头昏头痛。本品辛能散风,微寒清热,轻浮上行,解表之力较弱,偏于清利头目、疏散头面之邪。故风热感冒而头昏头痛者,较为多用,常与薄荷、菊花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药同用。若风邪上攻之偏头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细辛等祛风止痛药。
2.目赤肿痛。本品辛散苦泄微寒,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可用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常与菊花、蝉蜕、白蒺藜等祛风明目药同用。本品药性升发,清利头目,与黄芪、人参、升麻、葛根等补气升阳药同用,还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耳鸣耳聋,如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
此外,取本品祛风止痛之功,也可用治风湿痹痛,每与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等同用,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用法用量】煎服,5~9g。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2.《名医别录》:“去长虫,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泽脂致。”
3.《医林纂要》:“散热,祛风,兼能燥湿。”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茨烯、蒎烯,并含蔓荆子黄素、脂肪油、生物碱和维生素A等。
2.药理作用:蔓荆子有一定的镇静、止痛、退热作用。蔓荆子黄素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蔓荆叶蒸馏提取物具有增进外周和内脏微循环的作用。
3.临床研究:①蔓荆子60g,白酒500ml,将蔓荆子炒至焦黄,轧为粗末,入酒浸泡3~7天,兑凉开水适量,取汁700ml,每次服50ml,每日2次,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三叉神经痛有良效(中医杂志,2000,41(12):712)。②治疗急性鼻窦炎,蔓荆子12g,苍耳子10g,辛夷10g,白芷10g,桑叶15g,桔梗10g,随证加减,趁热熏鼻,温后口服(中医杂志,2000,41(12):713)。③用蔓荆子和清胃散煎服,另用蔓荆子10g,生石膏30g,细辛5g,煎汤漱口,热含冷吐,不拘时数,治疗牙周炎有效(中医杂志,2000,41(12):713)。④单用蔓荆子为末,酒调外敷,治疗初中期急性乳腺炎,效果满意(湖南中医杂志,1999,15(3):48)。
【风热感冒症状】
1、发热稍怕风寒
风热感冒患者身体会出现发热症状,与风寒感冒所不同的是,风热感冒患者畏寒怕风的症状较不明显。
2、咳嗽咳痰
风热感冒主要就是由于外界的邪气袭击了我们的肺部,导致身体出现了肺表不和以及肺气失和的情况。故而风热感冒容易出现咳嗽,咳痰较多且痰液较黄稠。
3、鼻流浊涕
肺开窍于鼻,风热感冒患常常会会出现鼻塞流涕的现象,并且以流处黄浊鼻涕多见。
4、咽喉肿痛
由于热邪灼伤津液,风热感冒还会有口干舌燥甚至咽喉肿痛的情况。患者舌苔颜色发红,舌苔薄黄。
5、风热感冒的脉搏
风热俱为阳邪,风热感冒患者一般脉搏跳动要比正常时候稍快,脉搏往往浮数而有力。
6、小儿风热感冒症状
小儿风热感冒主要以发热重,怕风但怕冷不死很明显。鼻子常常堵塞流浊涕,咳嗽声音较重,或者有粘稠黄痰咳出。头痛、口渴喜饮,咽红、咽痒或者疼痛。大便干燥、小便黄,检查时可发生扁桃体红肿,咽喉部充血,舌苔薄黄或者黄厚,舌质红。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194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紫苏姜茶的功效与作用,紫苏姜茶怎么做
下一篇: 杏梨茶的功效与作用,杏梨茶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