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伏羲与周易文化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蒙培元

伏羲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是历史叙述的一种方式,与文字记载相比,具有特殊的历史功能至今有些只有图画符号而没有正式文字的民族,主要是靠口头传说叙述历史的。神话作为一种隐喻文化,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历史。传说作为口头语言,以世代相传的方式叙述了历史。当人类有了正式文字之后,便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伏羲文化就属于这种情形。因此,不能以神话和传说非文字记载而轻易否定其历史的真实性

 

  1. 伏羲“始作八卦”

    相传伏羲“始作八卦”,这是中国文明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件大事。最早记述这一事实的是《周易·系辞下》: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里把伏羲说成是“王天下”的圣人,反映出伏羲不仅是最大部落的首领,而且出现了最早的社会组织和国家雏形,预示着人类文明的开始。司马迁的《史记》虽然没有为伏羲写“本纪”,但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又在《日者列传》中引司马季主之言说:“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这是以史书的形式最早记载伏羲作八卦的事实。此后,扬雄在《解难》中说:“是以宓羲氏之作《易》也,绵络天地,经以八卦,文王附六爻,孔子错其象而彖其辞,然后发天地之臧,定万物之基。”又在《法言·问道》中说:“鸿荒之世,圣人恶之,是以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尧。”汉代孔安国的《尚书序》、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则以伏羲为“三皇”之首,从此,“三皇五帝”之说就流行起来。

    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说:“曰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这里又引出河图的问题,以解释《周易·系辞上》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明伏羲是始作八卦的圣人。汉人认为,伏羲时黄河出龙马,身有文,伏羲取法之,以画八卦。这是以神话的形式记述历史的一个典型事例。总之,伏羲作八卦之说是有史书可依的。

    疑古派用近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其中的有些结论未必都是正确的。特别是随着近期地下文物的不断出土,证明古人的很多记载都是正确的。这里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对于古代的人文历史,是很难单纯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证明或推翻的。除非用证伪的方法,有充分证据否定其存在,否则,用所谓“无证据证明其有”,则并不能证明其无。人文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它是由人参与并不断创造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一件现成的器物。对于伏羲作八卦,也应如是观。伏羲八卦是不是现在的样子,是很难说的,但是,其基本结构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化。

    至于伏羲八卦是怎样画出来的,其具体方法已无法得知。不过八卦之作,有两个最基本的符号即阴--和阳,这两个符号是组成八卦的基本要素。为什么三画而成卦?后世解释者有卦象说、卦数说和卦位说等等,可以作参考。“观象于天”而天在上,“观法于地”而地在下,人居天地之间,因此便有“三才”或“三极”之道而成卦,再配之以空间方位和四时运行,便成卦图。这种解释是有道理的。这是古人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既直观而又符号化的特殊方式,也是中国早期文明最初始的表述方式,因而成为中国文化的“母胎”。

    为什么是伏羲“始作八卦”?其可能条件是什么?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研究。但是有一点,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在人类文明的形成中起很大作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之说,是有考古学与文献学的依据的。黄河流域虽不是中国文明的唯一发源地,中国文明也是多元的,但是可以说,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最早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其中,渭河流域更值得重视。大地湾文化遗址的发现,能够充分证明这一点。

    大地湾与西安半坡遗址大体处于同一时期而略早,是6000~8000年前远古文明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处于渭河流域。据考古学界的报告,大地湾遗址的规模之大,是罕见的,笔者也亲自去参观过。仅从已经挖掘的极有限的文物,包括大殿、居室、陶器、彩绘,特别是独一无二的地画和彩陶上的文字符号等等,可以看出,其文明程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更值得重视的是,彩陶上的文字符号,都是由--即阴阳爻组成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由此可以证明,八卦作为一种抽象的文化符号,在这里产生,是完全有可能的。大地湾遗址就在天水境内,天水就是伏羲的出生地。

    美国的何炳棣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他谈起渭河、秦岭一带的早期文明,用大量事实说明这一地区是中国早期文明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部落遍地,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有非常适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条件:气候适宜、森林茂密、鸟兽成群、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伏羲文化产生在这一地区是有充分条件的。《系辞》所说“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显。这里阴阳对比鲜明、昼夜交替明显、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这些都与人们的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万物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从时空观上说,所谓伏羲八卦先天图,乾南坤北,坎西离东,震东北而巽西南,艮西北而兑东南,与这里的地理位置极为相似,以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八种物象配四方方位,与这里的气候变化十分吻合。雷起于东北,风起于西南,西北有高山,而东南有大泽,这种典型的高原大陆型气候与自然环境,对先民的文化创造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八卦所反映的思维方式

    八卦和以八卦为基础的《周易》,本是卜筮之书,古人遇到大事,都要用八卦占吉凶。这就是中国早期的卜筮文化。天是信仰的最高最神圣的对象,大有卦上九爻辞所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就体现了这一点。人间吉凶是由天决定的。但是,八卦之作,以乾坤为天地,而天与地不相离,其他各卦又与天地不相离,共同组成自然界整体,而人与整个自然界处于不可分离的联系之中。这就反映出中国古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即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天既是崇拜的对象,又是大自然的代表,天人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与西方的宗教文化是不同的。但这又不能被归结为列维·布留尔所说的原始思维即互渗律,也不能等同于萨满教的万物有灵论。

    伏羲观象于天,取法于地,作成八卦,八卦是一个符号系统,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造,表现了人的主体性。所谓“圣人”,就是睿智和德性的代表,这虽是后世人追加于伏羲的,但是能够反映伏羲作八卦是一种智慧的创造。“以通神明之德”就是贯通德性智慧,“以类万物之情”就是摹拟万物的情状。人与物有一种“同构”关系,但这不是神秘的原逻辑思维,不是“作为集体表象之一部分的人和物之间的‘互渗’”。它是由符号表示出来的概念思维,其中有逻辑关系。

    列维·斯特劳斯说:“逻辑就是建立必然的联系。”八卦系统就是在事物之间求得必然联系,而不是随意联想。但这不是线性的、因果式的、时间性的,而是非线性的,多种因素同时起作用的。这是一种内涵逻辑而不是外延逻辑,是具体概念而不是形式概念。这就是所谓的象思维。

     

    先天八卦

    卦象是八卦以及《周易》中非常重要的符号概念,后世的易学有所谓“象数学”与“义理学”的分化,但是,最初的八卦符号可能是象和意结合在一起的,这个“象”,不能被理解为布留尔式的“集体表象”,也不能被说成是现象学的“纯象现象”,它实际上是一种“意象”,即具体形象和抽象意义的统一。这一点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发展。

    伏羲八卦可能只是一个初步的但又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开端,后来不断丰富发展,终于形成了内容丰富、无所不包的周易文化。就此而言,伏羲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开创性地位,是绝不能被忽视的。历代学者,无不承认八卦即“周易”的基础。卦,开创于伏羲,无论将伏羲视为真有其人,还是仅仅视为象征性符号,伏羲的名字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周易文化都是无法分开的,而周易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真正源头。

    就八卦所反映的思维方式而言,其深层意涵是一种“类比思维”,也就是类比逻辑。以类取象是“周易”的一大特征,也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征。“类”是个逻辑概念,即分类,其中有逻辑分析,将同一类归到一起,又是一种综合。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对这种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和发展,其中既有分析又有综合。“分”是分析,“聚”是综合。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周易》卦象的内容随着人的认识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扩大,凡是同类性质的事物,都被归到基本卦象,《说卦传》中的取象说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基本的逻辑符号,是阴阳-- 二爻。--二爻同时又是最基本的数学符号,现代计算机的二进位01--的原理完全一致,这绝不是偶然的。关于这一点,西方近代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早已有过论述。阴阳二爻是高度概括的概念符号,一切现象都可以用二者的组合变化来说明,但它必须与具体的存在物结合,以说明万物变化的复杂性,这绝不仅仅是纯粹的形式符号。这正是中国人的思维特征,是一种具体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是具体概念而不是抽象概念。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代电脑技术发源于西方而不是中国。

    在八卦思维中,人居于何种地位?这是一个复杂而很有意义的问题。《系辞上》提出“三极之道”《系辞下》和《说卦传》提出“三才之道”都是用六爻卦象说明人与天、地的关系。关于六爻卦即重卦,作于伏羲还是作于周文王,历史上曾经有过争论,后人一般认为作于文王。不管怎样,这种人与天地并列的思维,大大提高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显然是《易传》时代的思维,与春秋战国时期人文精神的普遍高涨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易传》成于战国,孔子作“十翼”之说,只能说是开创性的。但是,是否反映伏羲八卦的某些思想萌芽呢?完全可能。

    伏羲八卦所反映的思维方式,除了观物取象的类比思维之外,从根本上说是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整体思维,所谓“人文”,是与“天文”、“地理”相互协调的,和谐一致的,这与从渔猎时代到农业社会转变的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其中,人绝不仅仅是被动的服从者。中国的天人合一之学,就其形成、发展的过程而言,从伏羲时代就开始了。《庄子·天下篇》所说的“易者道阴阳”,帛书《周易》中提出的“易者,合天人之道”,能够表达“周易”思想的整个精神。周易文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是总有一个开端,也就是说,周易文化从伏羲开始就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模式,即人文与自然的统一。伏羲八卦的人文精神就体现在这里。

    人们说,“易”者变易,是讲变化的。这样说当然没有错。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变化。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呢?是一种纯粹的物理现象吗?这是研究《周易》者,特别是当代研究《周易》者,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周易文化从伏羲八卦开始,其着眼点不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而是生命现象,特别是人的生命与自然界的关系。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中西文化与哲学之间的最大差异。西方哲学与文化以物理主义、基础主义为主导,而中国哲学与文化以生命主义为主导。八卦所取的八种象,都与生命活动包括生产活动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其中,天地与人构成“三才”之道,水火更是生命须臾不可离,风雷则意味着降雨、季节变化和作物花粉传播,山泽也是与高原地区的生活生产活动密不可分。古人为什么不去探索原子一类的物质构成和灵魂一类的东西,而是提出阴阳符号概念?又为什么不提出更加形式化的正负概念符号而是用特殊的阴--符号?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取什么?这显然与生命直接有关,其中,男女两性的象征意义特别明显,与此相关的日月、昼夜、寒温、燥湿、明暗,等等,以及更抽象化的健顺等,都是与生命不可分的。阴阳本身就具有生命意义,是一切生命的始基,创造生命的基本力量或信息。因此,《系辞上》说:“生生之谓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地絪縕,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既是对“周易”的基本精神的解释,也是对原始八卦的基本精神的阐发。从原始八卦到“周易”,这一基本精神是一贯的。这正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延续性。这并不否定“周易”对原始八卦的突破性发展。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是生命的和谐,这既是古老文化,却又是很现代的,甚至是“后现代”的,具有永久的价值。这是伏羲所开创的周易文化亦即中国文化对人类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的各种变化,甚至异常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种变化使古人产生了恐惧,因而才有卜筮文化,以求上天保佑。但是,卜筮文化又体现了人的因素的参与,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的行为能够导致上天的赏罚,因而有吉凶。《周易》中有许多卦爻辞能够说明这一点。

    至于伏羲八卦,作为《周易》的源头,虽然尚无文字说明,但其象征符号能够反映这一点,古人占卜时,可能会考虑到人的行为与吉凶之间的某种联系。正是这一点,体现了卜筮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德性学说,从《周易》中体会到“不占而已”的尚德精神,亦是渊源有自的。所谓“轴心时代”是从“前轴心时代”演变而来的。

    古有“三坟五典”之说,如果说“五典”是指《尚书》尧、舜、禹、商、周,那么,“三坟”是不是指“三易”,即连山、归藏、周易?古人已有此说。有一种说法认为:“连山伏羲之易,归藏黄帝之易,周易神农之易。”这当然也是一种传说,但是从其中透露的消息看,后来的《周易》显然有一个演变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说,“三易”并不是完全平行的,而是有沿革的,《周易》应是伏羲八卦基础上的再创造,这种发展当然有许多突破,但二者之间的源与流的关系是可以肯定的。

  3. “始作八卦”与文字创造

    文字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中国的文字发明于何时,似无定论。《周易·系辞下》说: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这是最早记述中国文字产生的一条资料,“书”即是文字,“契”是刻于竹简上。但是,它没有说明“后世圣人”是何人。中国文字与八卦有没有某种关系?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如说中国文字的创造开始于伏羲“始作八卦”,那么,伏羲作为中国的“人文始祖”,其意义就更大了。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鲧,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许慎引用了《系辞下》中伏羲“始作八卦”一段文字之后,加了一句“以垂宪象”。这所谓“宪象”是指卦象,还是文字之象象形文,他没有说。但他又说,伏羲画卦之后,神农仍然“结绳而治”,以致出现“饰伪”,直到黄帝时的史官仓颉,“初造书契”。段玉裁在注中又引《系辞下》中“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以及虞翻的话“兴易者,谓庖羲也”,以证明伏羲代表“中世”,而“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后世圣人”,是指黄帝。

    但是,这里有一个矛盾。依照虞翻之说,伏羲之前为“上古”,伏羲为“中古”,黄帝为“后世圣人”。这与《系辞下》中“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相一致。但是与许慎“神农结绳而治”及《系辞下》中“上世结绳而治”之说却不一致,因为按照这个说法,伏羲与神农应是“上古”。段玉裁的解释是:“庖羲作八卦,虽即文字之肇耑,但八卦尚非文字。”同上这个解释绕过了上古与中古之争,承认伏羲作八卦,并且进一步指出,伏羲作八卦是“文字之肇耑”耑即端,但还不是正式文字。

    关于“后世圣人”是何人的问题,还可以从《系辞下》中的另一段话得到启示: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高亨注说:“后世圣人,言其非黄帝尧舜也。”这是正确的。大地湾和半坡遗址充分证明,当时已有宫室,就时限而言,这显然在黄帝之前。照此说法,将“后世圣人”解释为伏羲,未尝不可。可见,《系辞》所说的“上古”、“中古”、“后世圣人”,是一个宽泛的说法,而且,很可能非一人所作,亦非一时一地之作。

    但是,段玉裁作为清代文字学家,说出伏羲作八卦是“文字之肇端”,是很有见地的,说明八卦与“书契”即文字确实有某种联系。八卦作为一种符号,可能有多种意义和用途,它既是一种文化符号,同时又可能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或基本构成要素。八卦的阴阳二爻,并不是拼音文字符号,而是基本的卦象,代表两种意义,就卦形而言,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字形,这用“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来说明,是很确切很恰当的。

    许慎所谓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实际上就是对伏羲画卦时“观鸟兽之文”的一种重复性解释,二者显然有一种延续性。这确是中国文字最初形体的一个特点。班固说:“虙羲画卦,书契后作。”说明先有卦而后有字,二者有某种联系。笔者在大地湾和半坡遗址参观时,发现彩陶上有大量类似于阴阳爻所组成的文字图形,很像中国文字,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对此曾与一些学者讨论过,这是不是中国文字的原始形态?可惜,我们没有作进一步的研究与考察。这涉及到古文字学的问题。不过,联系到古人用蓍草进行占筮,从中总结出抽象化的阴--爻,这中间似乎有某种关联。阴阳爻是抽象化的符号,从阴阳爻变化组合成文字,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是说,从阴阳爻到古文字之间,是有线索可循的。这些猜测,有无道理,有赖于文字学家去研究。

    中国的文字,从开创到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从伏羲、神农到黄帝即“三皇”虽没有留下文字记载说明这期间尚无正式文字,但伏羲画卦,已经开始了文字的创造。所谓仓颉造字,很可能是将这些零散的不成熟的文字加以整理,整齐笔画,形成正式文字。其后的文字仍有发展变化,数量也不断增加,但大体上可以确定,因此,到尧时,便有正式的文字记载“尧典”。司马迁说: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薦绅先生难言之。

    作为最早以文字形式记载的经典是《尚书》,但《尚书》“独载尧以来”,即从尧开始。这说明尧以前并无文字记载的典籍,但不能说明并无文字,仓颉造字显然在尧之前。至于有言黄帝者,“其文不雅驯”,即不足以成为典雅的告训,只能说明是民间的一些传说。这说明,即使是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出了文字,但还没有正式被使用,还需要一个推广的过程。就仓颉造字而言,绝不会“一蹴而就”,一下子从无到有,造出许多文字,他必须有所依据。其所依据者,不是别的,就是伏羲开创的八卦文字。从伏羲到黄帝,经历了三代,时间并不太长,根据许慎的说法,神农时并没有继续伏羲的事业,还继续用以前的“结绳为治”,黄帝时有鉴于“伪饰萌生”,才沿着伏羲八卦文字的道路,创造了文字。这就是中国文字形成的过程。

    中国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的最大区别是,它是一种象形文字,确切地说,是一种象意文字。每个字既有形又有意,以形表意,是象形与意义的结合。这所谓“象”,与卦象有内在联系,它是从卦象脱胎而成的。卦象是高度抽象的,文字的象形就具体化了,因而更加复杂化了,但是二者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也是中国未能发展出拼音文字的一个原因。许慎论中国文字,有“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之说,归纳起来,可用象意来概括。这种文字的创造,与《系辞》所说“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的八卦创造,其思路和方法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以推断,八卦之作,既开创了中国文化的符号模型,同时又开创了中国文字的雏形,二者相伴而行,后来逐渐分化,形成《周易》的象数系统与文字系统,并以文字说明卦象,这就是所谓“设卦”以“系辞”。

    《系辞上》引孔子的话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提出文字、语言、意义的关系问题,认为文字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表达意义。但是,圣人之意如何见呢?孔子又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这里讲了两套系统,一套是语言文字系统,另一套是卦象系统。这两套系统在“尽意”这一点上会合了。中国古代文化追寻一个意义世界,这个意义世界不是在现实之外,就在现实世界之中。语言文字是“表意”的,卦象符号是“尽意”的。虽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但是,“意”却又离不开“书”即文字,即除了卦象之外,还要靠文字去说明。这就是必须创造文字的原因。

    总之,“人文始祖”的“人文”,有多方面的内容,但“始作八卦”与文字创造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其中,文字的创造,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文字的创造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与后世世界各国普遍出现文字之后,某些尚无本国文字的国家,由某人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一种文字,有所不同。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应该有一个初创的阶段即开端,这个开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笔者认为,伏羲“始作八卦”,就是这个里程碑的开始。我们说,“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而“周易”来源于伏羲八卦,其中便包含着文字的创造。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刻有二十余种文字符号,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广义的周易文化,不仅包括宗教、哲学、科学和文学艺术,而且包括文字,它们同源于以八卦为代表的符号文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13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