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百家姓

龙姓的来源,龙姓的人口分布,龙姓名人,龙姓百家姓排名

国学梦 2023-06-08 22:58:08

龙姓简介

“龙”字拼音:lóng,“龙”属于常用字,“龙”字部首是:龙,构造是:龙,繁体字和笔画为:龍:16;龙的五行属性是火

龙姓全国人口约 290 多万,属最常见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80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

龙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龙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当代龙姓的人口已近280万,为全国第八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龙姓人口由12万激增到280万,增长了23倍多,龙姓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这主要是因为明清两朝龙氏的分布中心由北方转移到较为安定的东南各省有关,另明清中期改土归流中有相当一部分湘黔地区的少数民族流用汉姓也有一定影响。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贵州、湖南、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黔东、湘西、渝鄂北部(即湘黔渝鄂交界处的土苗侗彝等民族自治区域),居住了龙姓总人口的约10%,基本上是少数民族侗族、苗族、彝族的龙姓人口。另云南也有部分苗族、彝族龙姓人口。

川渝湘鄂赣、两粤以及黔西北则分布着大量汉族龙氏,此外皖苏鲁冀豫陕甘等地皆有分布。海南岛(由福建迁入),以及海外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分布着龙氏族人。

龙姓起源(来源)

龙姓主要源自:子姓、嬴姓、姬姓。

龙姓起源一

出自子姓,商朝宗室或宗法贵族,以封地为氏(今河南辉县)。商朝金文中的子龙即子姓龙氏(参见郑姓,攸姓等),商子龙鼎为其传世礼器。子姓龙氏应是商朝末期的子姓高级贵族(朱凤瀚《子龙鼎的年代与铭文之内涵》)。主要居住在宋国,龙子与龙叔或即宋人。晋地亦有分布,或因周初将殷遗民“迁西、迁洛、迁北,封宋居卫“。

龙姓起源二

出自嬴姓,以国为氏。龙为古国名,或为太皞氏之国,《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近代以来康有为等今文学家认为《左传》是伪书,刘敦愿却认为:“大皞少皞两族都是风姓,也就都以凤鸟为其氏族图腾。“《山海经》载“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东“。汉代壁画中伏羲女娲皆人首鳞身。清人何绍基的《东洲草堂文钞》言:“周龙伯戟,龙盖古国名。“又言:“泰山博平南且即古国地欤。“且据考古发现的春秋早期樊夫人龙嬴墓的陪葬物表明,确实存在嬴姓龙国。国灭后,公族称龙氏。

龙姓起源三

春秋时江淮之间有群舒国,皆偃姓。是舒国遗民与其他各偃姓国遗民合建,其中有舒龙国。后舒龙国灭于楚国。舒龙国在汉朝为龙舒县(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

龙姓起源四

为龏氏所改。商朝有子龏氏族,子龏氏与子龙氏是严格的并列关系,同是商朝贵族,并存在通婚(朱凤瀚《子龙鼎的年代与铭文之内涵》),至西汉时尚有龏遂、龏敞等(见于《汉印文字征》)。出土战国的清华简《系年》中存在“龙”“龏”通用的情况,应当视其为讹误(殷商之后的周朝文字体系混乱),当以金文为准。汉后罕见龏氏,或有改为龙氏者。

龙姓起源五

源自姬姓,以封邑为氏。春秋鲁国有龙邑(《左传·成公二年》),在今山东泰安西南,鲁大夫或有以邑为氏者。魏国也有龙邑,有大将军龙贾。鲁、魏两国皆姬姓。

龙姓起源六

为龙丘氏改姓,以山为氏。新莽时有隐士龙丘苌,吴人;蔡邕《琴操》有楚人龙丘高;北魏时有梁国都督龙丘大千。其后无闻,或改龙氏。

龙姓起源七

商代有龙方国。龙方,见于殷墟卜辞。学界研究认为是御龙氏和豢龙氏的国家(彭邦炯《卜辞所见龙人及相关国族研究》),其说甚确,且《国语·郑语》记载大彭、豕韦(即御龙氏)为商王武丁所灭。这与甲骨文相契合,“〔武丁〕令师般取三十邑于彭龙“(甲骨文〈《合集》六七九八》〉)。商朝甲骨文中往往使用简称(例如称孤竹国为“竹“),已知甲骨文以龙命名的国(族)有三:御龙氏,豢龙氏,商子龙氏。御龙氏后代到周朝演变为唐杜氏、范氏、杜氏等(《左传》);豢龙氏的后代有鬷夷氏(《左传》),为东夷的一支,善于制陶;一说其后代分为关氏、龙氏,然无考;商子龙氏的后代即为中原龙氏,作为殷商遗民,也被周人“迁西、迁洛、迁北及封宋居卫“,所以才有汉朝时北方龙氏分布在河北(“迁北“),陕西(“迁西“),河南(“封宋居卫“)。与其他子姓氏族的分布相同。

龙姓起源八

出自改姓。古代有勾龙氏,或有改为勾氏、龙氏者。

龙姓起源九

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龙姓起源十

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至汉代,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龙姓起源十一

出自虞舜时期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龙姓起源十二

出自夏代孔甲时期御龙氏刘累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刘累为唐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龙姓起源十三

其他少数民族有龙姓,属于历史上改土归流中流改用汉姓(因没有文字,故据谐音采用汉字为姓),和百家姓上的龙姓不同宗不同源,只是共用一个汉字而已。少数民族的杨、李、廖、陈、黄、王、张等姓皆是来源于此。在中国苗族(苗姓仡僚、仡芈等,参考苗族姓氏)、侗族(侗姓斗龙等)、彝族(彝姓纳吉娄一等)、满族(满族穆都里氏)、蒙古族(蒙古族揆龙氏)、瑶、水、普米、哈尼等民族有统计学意义上的龙姓。

龙姓郡望

武陵郡,治所在今常德;

天水郡,西汉时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时治所在上邽(今天水市);

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

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龙姓堂号

“世师”、“八德”、“经德”、“纳言”、“敦本”、“敦厚”、“武陵”、“天水”、燕府、“存仁”、“忠孝”等。

龙姓源流

一、(龍)

龙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3%,为我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南方龙姓多于北方,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4省龙姓约占全国汉族龙姓人口67%。

龙姓起源:

1、舜臣龙为纳言(官名),龙之后以名为氏。

2、夏时刘累,陶唐氏之裔,事帝孔甲,赐姓御龙氏。御龙氏之后有龙氏。

3、夏时董父, 己姓,以能畜龙故赐姓豢龙氏。豢龙氏之后有龙氏。

4、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故城在今山东泰安西南之龙乡),后因以为氏。

5、牂牁(故治在今贵州黔南北之旧平越县城)大姓有龙氏,见《华阳国志》。

6、汉时西域且弥(故治在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焉耆(故城在今新疆焉耆西南40里)等国国王均为龙姓,见《北史》。

7、清云南临安府长官司有龙姓。

8、清贵阳府定番州土司龙姓,始于唐朝。

9、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10、苗族姓。苗族喀柳氏汉姓为龙。

11、普米族巴落瓦支氏,汉姓有马、扬、龙等。

12、云南金平芒人(今归布朗族)孟浪氏族,汉姓为龙。

13、青海、甘肃一带白马人额珠家,汉姓有龙氏。

14、清时云南临安府犒吾卡土把总、建水州纳更山巡检司土巡检均为龙氏,系哈尼族。今哈尼族姓。

15、明时云南越知土知州龙氏,为彝族。今彝族姓。

16、清云南普洱府他郎厅定南等里土千

龙姓名人:

龙臣,周时人。龙述,东汉京兆人,零陵太守。

郡望:武陵,天水。

龙姓起名的基本原则和起名原理

1、龙姓用字只有1个读音lóng,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音,避免龙姓和名字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声母韵母放在一起作为名字,这样读起来很拗口,比如:南兰倪、孙存春等。

2、龙姓中龙字笔画只有5画,笔画较少,适合的汉字较多,会比笔画多的姓氏更容易取名字。

3、龙姓五行属火,龙姓吉凶寓意为吉,龙姓宝宝起名字应该从寓意出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4、龙姓宝宝起名字最好结合孩子的生辰八字,这样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数理,如需根据生辰八字免费起名,可以参考“生辰八字起名”。

总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则是:念着好听、写着好写、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数理。

龙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baijiaxing/28467.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篇中文姓氏的文章,据文献记载,最开始收集了411个姓氏、后补充道568个,包含单姓444个,复姓124个。该文章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整齐的排列,每一句都押韵,并非按人口多少排列,尽管百家姓内容没有文理,但是对于中国的姓氏文化的认识有很大作用,所以才会流传成百上千年。《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我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