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人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必然要受到四季变化的影响,如果能够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时调整作息,就能够使得体内气机顺畅,避免疾病的发生。
四季养生的方法
四季养生法要顺应四季的变化来调整养生作息规律,因此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要求。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养生保健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对中医养生学的深入研究,在建立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新构想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学认为,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大自然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的脏腑官窍、皮肉筋骨脉等的功能活动。中医四季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四季变化规律与人体生命规律存在共通性,人们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各种方法保养生命,调整自我,增强体质,以达到未病先防、健康长寿。
四季的认识
四季的起源与古代人对天象的观测有关。在中国传统思想里,有“通天下一气耳”,《易经-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妮精,万物化生。”由于天地之气的交感合和,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由此而生,并产生生长壮老已的变化。一气分阴阳,阴阳处于不断消长平衡状态,自然界的黑夜白天、四季的阴阳都在消长变化,也正是处于这种平衡之中,随着春夏秋冬四季运转不已,阴阳之气也在互相转化。认为冬至是阳气生长的起点,春分白天黑夜时长相等,是阳气上升期、阴气衰退期的平分过程,夏至是阴气生长的起点,秋分黑夜白天时长相等,却是阳气衰退期、阴气上升期的平分。中医对四季的的理解不是一个单独的概念,是属于自然界大系统中整体的一部分,它与四方、五行、六淫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季养生的原则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认识到起居生活与养生保健应顺应四时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中有论述:“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故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直接关系,受自然规律的直接影响,“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灵枢-岁露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养生要遵循春夏秋冬生长收藏的特点,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谨防发生太过与不及。所以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主张顺应自然,积极调养情志与调节饮食起居,全面摄养形与神,保养正气以提高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的防病目的。《黄帝内经》中提出具体的四季养生原则,从四季的特点出发,分别对情志、起居、运动、衣着养生进行描述。
春三月
春季的三个月,是生命萌发、万物恢复生长的季节。天地和一切事物都逐渐生气越来越浓厚,花菜树木逐渐显得欣欣向荣。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应该在进入夜晚的时候就开始睡眠。早上早早起来,让头发披散开,把衣带解开,让身体尽量少束缚,在庭院中漫步,脚步迈大一点。要让自己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和世间万物一样保持生机。少杀生,少算计别人,少谋取别人的财物,多给予别人,多鼓励别人,尽量别惩罚别人。这是因为要和春天一致,保持生机成长。如果不和春天的生气保持一致,便会伤害自己的肝脏,生气生长不足,在夏季里不够用,可能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季,是指从立春之时到立夏之时,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春季的气候与物候特点:阳气初生,气候转暖,万物萌生,欣欣向荣。六气中主“风”。易患头痛、过敏性疾病、肝病。春养肝:要注意养肝,保护好肝脏 。 “逆之则伤肝”。
生活起居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保持心情舒畅,精神焕发。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季,应顺应阳气生发之意,保持精神愉快,多进行户外运动,运动宜轻柔舒缓,晚睡早起,衣着宽松,保持思想清净。
夏三月
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生机到达顶点的季节。此时,天上的真气和地上的真气互相交汇,植物开花结果,旺盛生长。这个季节里人们应该晚睡晚起,不要因为时日很长而心生厌烦,应该保持心情愉快,尤其控制不要发怒。要让自己的精神和夏天的浓烈相适应,使气理顺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让自己延年益寿的方法。如果违背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天的生气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甚至到冬天还能继续生病。
夏季,是指从立夏到立秋之时,包括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夏季的气候与物候特点:阳气旺盛,万物繁荣茂盛,开花结果。六气中主“暑、湿”。易患中暑、暑湿感冒及腹泻。夏养心:预防心脏病的发生“逆之则伤心”。防出汗过多。
生活起居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加强户外活动以利阳气宣畅。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节气,此时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也是最旺的时候。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季,应顺应阳气旺盛的特点,以保养阳气,晚睡早起,情志愉快,运动适度,清晨或傍晚尤宜。
.秋三月
秋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收敛的过程。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心灵上的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和平的特征,不让自己的精气外泄,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如果违逆了秋天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天的生气不足,冬天就可能会发生消化不良之类的疾病。
秋季,是指从立秋之日到立冬之时。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秋季的气候与物候特点:阳气渐收,阴气渐盛,万物即将凋落。六气中主“燥、火”。易患“秋燥、咽炎”。秋养肺:肺是喜阴恶燥,所以此时要注意防“秋燥”。“逆之则伤肺”。
生活起居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情绪安定。”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季,应顺应阳气收藏之性,早睡早起,情志安宁,注意防燥护阴。
冬三月
冬天的三个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能看到太阳光的时候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动用阳气,不要过于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裂而让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如果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会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精神萎靡之疾。
冬季,是指从立冬到立春之时,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冬季的气候与物候特点:阳气入藏于里,阴寒之气最盛,万物潜伏闭藏。六气中主“寒”。易患“肾病、风湿、冻伤”。冬养肾:寒为冬天的主气,而寒邪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逆之则伤肾”。生活起居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精神意志宜潜伏忌张扬。
饮食养生的原则是“温补阳气”;
适当进补偏咸之品,咸味入肾,有补益阴血的作用;多吃食品有海带、紫菜、海蜇大枣、扁豆、山药、生姜,坚果等,还可多食温热护阳的火锅,如羊肉、甲鱼、牛肉等。
就现代养生内容看,以春、夏、秋、冬四时为时序,从情志、饮食、起居、运动、房事等多方面入手进行四季养生指导。
规律的作息制度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工作和休息遵循生理时钟的节律,是养生的首要原则。实验表明,人体的机能节律周期,是长期受自然环境尤其是日出日落影响而形成。现代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人们生存压力大,昼夜作息颠倒,完全扭曲以24小时为周期的生理时钟,严重影响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等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引起肥胖、精神抑郁、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现代疾病。四时起居养生,春季宜早起,应保持每天有充足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8小时,中学生8至9小时,小学生9至10小时,早晨多晒太阳;夏季宜晚睡早起,增加午睡,一般以0.5-1h为宜,不宜餐后倒头便睡,应活动10min后再入睡。秋季保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睡眠时间以7至8小时为宜;冬季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居处宜保暖恒温,避免冷风直吹。
合理的心理保健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环节。导致亚健状态的主要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对而言,心理因素越来越成为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不良的负性情绪,会使机体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引起生理功能失调,导致亚健康状态,甚至发生身心疾病。现代疾病谱的改变已充分说明了精神致病的广泛性,因此对情志养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何调节、控制、克服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心态,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四时情志养生,春季重在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精神愉悦、情绪乐观;夏季重在情绪外向,精神愉快;秋季重在保持神志安宁,培养乐观情绪;冬季精神保持宁静安稳,及时调摄不良情绪,情绪含蓄不外露。
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现代研究证实,适当的运动可以使神经系统正常的发挥其调节作用,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使组织器官充满活力,运动能提高吸氧能力,促进全身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脂肪组织的脂蛋白酶的活性,可降低血脂,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现代提倡的适当运动主要指有氧运动。四季运动养生,春季宜户外运动,到空气清新之处,外出踏青、球类、跑步、步行、功法均适宜,可根据年龄及身体情况进行选择;秋冬季适当减少运动锻炼,避免运动量太大的项目,最适宜运动量以微汗为宜,锻炼时要注意防寒保暖。
饮食人类赖以生存及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消化器官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暴饮暴食,正常的消化机能就会减弱而发生消化不良,严重者还会引起急性胰腺炎、胃肠炎或胃肠溃疡穿孔等疾病。四季饮食养生,春季饮食宜选择辛温发散的食品,减酸益甘、温凉适宜。从营养学角度而言,宜多食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适补营养、多进时蔬;夏季饮食清淡,宜适量减少苦味食物,可适当食酸,少食生冷,饮食卫生,从营养学角度而言,宜多食用高蛋白、高热能、低脂的清淡饮食,重视补充水分。秋季饮食增加酸味食品,忌食辛味等发散之品,多吃粥食,调适寒温,多食蔬菜。从营养学角度而言,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含钾食品,避免辛辣燥热食品;冬季饮食减咸增苦,少食生冷,宜食动物类食物。
四季养生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说法,也就是在疾病未发作之前就进行预防。
四季养生就是以四季变化为基础,通过更改不同季节的养生方法,避免各类疾病的发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如果与四季变化的规律相违背,人体内的气机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化作疾病的根源。违逆不同季节的规律,可以化生不同的疾病。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daojia/1483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想不长寿都难)
下一篇: 四季养生法对现代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