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人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必然要受到四季变化的影响,如果能够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时调整作息,就能够使得体内气机顺畅,避免疾病的发生。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认识到起居生活与养生保健应顺应四时的重要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就现代养生内容看,以春、夏、秋、冬四时为时序,从情志、饮食、起居、运动、房事等多方面入手进行四季养生指导,此外还可通过灸法、贴敷、按摩、膏方、衣着、药物干预等手段进行疾病预防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养生保健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对中医养生学的深入研究,在建立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新构想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学认为,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大自然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的脏腑官窍、皮肉筋骨脉等的功能活动。中医四季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四季变化规律与人体生命规律存在共通性,人们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通过各种方法保养生命,调整自我,增强体质,以达到未病先防、健康长
四季的起源与古代人对天象的观测有关。在中国传统思想里,有“通天下一气耳”,《易经-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妮精,万物化生。”由于天地之气的交感合和,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由此而生,并产生生长壮老已的变化。一气分阴阳,阴阳处于不断消长平衡状态,自然界的黑夜白天、四季的阴阳都在消长变化,也正是处于这种平衡之中,随着春夏秋冬四季运转不已,阴阳之气也在互相转化。认为冬至是阳气生长的起点,春分白天黑夜时长相等,是阳气上升期、阴气衰退期的平分过程,夏至是阴气生长的起点,秋分黑夜白天时长相等,却是阳气衰退期、阴气上升期的平分。中医对四季的的理解不是一个单独的概念,是属于自然界大系统中整体的一部分,它与四方、五行、六淫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季养生的方法
四季养生法要顺应四季的变化来调整养生作息规律,因此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要求。
春三月
春季的气候与物候特点:阳气初生,气候转暖,万物萌生,欣欣向荣。六气中主“风”。易患头痛、过敏性疾病、肝病。春季的三个月,是生命萌发、万物恢复生长的季节。天地和一切事物都逐渐生气越来越浓厚,花菜树木逐渐显得欣欣向荣。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应该在进入夜晚的时候就开始睡眠。早上早早起来,让头发披散开,把衣带解开,让身体尽量少束缚,在庭院中漫步,脚步迈大一点。要让自己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和世间万物一样保持生机。少杀生,少算计别人,少谋取别人的财物,多给予别人,多鼓励别人,尽量别惩罚别人。这是因为要和春天一致,保持生机成长。如果不和春天的生气保持一致,便会伤害自己的肝脏,生气生长不足,在夏季里不够用,可能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养肝:要注意养肝,保护好肝脏 。 “逆之则伤肝”。
生活起居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保持心情舒畅,精神焕发。
2.夏三月
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生机到达顶点的季节。此时,天上的真气和地上的真气互相交汇,植物开花结果,旺盛生长。这个季节里人们应该晚睡晚起,不要因为时日很长而心生厌烦,应该保持心情愉快,尤其控制不要发怒。要让自己的精神和夏天的浓烈相适应,使气理顺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让自己延年益寿的方法。如果违背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天的生气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甚至到冬天还能继续生病。
夏季,是指从立夏到立秋之时,包括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夏季的气候与物候特点:阳气旺盛,万物繁荣茂盛,开花结果。六气中主“暑、湿”。易患中暑、暑湿感冒及腹泻。
夏养心:预防心脏病的发生“逆之则伤心”。防出汗过多。
生活起居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加强户外活动以利阳气宣畅。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节气,此时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也是最旺的时候。
3.秋三月
秋季,是指从立秋之日到立冬之时。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秋季的气候与物候特点:阳气渐收,阴气渐盛,万物即将凋落。六气中主“燥、火”。易患“秋燥、咽炎”。
秋养肺:肺是喜阴恶燥,所以此时要注意防“秋燥”。“逆之则伤肺”。生活起居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情绪安定。
秋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收敛的过程。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心灵上的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和平的特征,不让自己的精气外泄,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如果违逆了秋天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天的生气不足,冬天就可能会发生消化不良之类的疾病。
4.冬三月
冬天的三个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能看到太阳光的时候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动用阳气,不要过于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裂而让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如果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会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精神萎靡之疾。
冬季,是指从立冬到立春之时,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
冬季的气候与物候特点:阳气入藏于里,阴寒之气最盛,万物潜伏闭藏。六气中主“寒”。易患“肾病、风湿、冻伤”。
冬养肾:寒为冬天的主气,而寒邪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逆之则伤肾”。
生活起居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精神意志宜潜伏忌张扬。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认识到起居生活与养生保健应顺应四时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中有论述:“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故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直接关系,受自然规律的直接影响,“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灵枢-岁露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养生要遵循春夏秋冬生长收藏的特点,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谨防发生太过与不及。所以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主张顺应自然,积极调养情志与调节饮食起居,全面摄养形与神,保养正气以提高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的防病目的。《黄帝内经》中提出具体的四季养生原则,从四季的特点出发,分别对情志、起居、运动、衣着养生进行描述。
四季养生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说法,也就是在疾病未发作之前就进行预防。
四季养生就是以四季变化为基础,通过更改不同季节的养生方法,避免各类疾病的发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如果与四季变化的规律相违背,人体内的气机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化作疾病的根源。违逆不同季节的规律,可以化生不同的疾病。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daojia/1467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论语中的劳动观
下一篇: 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