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是由古代导引术总结发展而成的一种传统养生功法,有关八段锦的起源,有学者认为八段锦起源于宋代;也有学者认为最早可以推到晋代。那么,八段锦究竟起源于何时?
1、八段锦渊源于西汉
1972年考古学家在发掘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时出土了一幅两千一百年前的导引图。导引图是中国古代导引术的动作汇编,共描绘了四十几个动作姿势。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可看出,至少有四幅图势与八段锦图势相似。因此,可推断它与后世流传的八段锦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养性延命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导引资料进行整理的辑录专辑,这本书总结概括了魏晋以前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其中《导引按摩篇第五》中有五势分别与清末定型的八段锦中的五组动作一一对应相似,可以推断《养性延命录》最早记载了与立式八段锦动作相似的功法雏形。而且该书中的叩齿、咽津等动作也被后世流传的十二段锦、十六段锦等功法所吸收。因此可以说,八段锦的形成与《导引图》以及《养性延命录》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2八段锦形成于宋元
2.“八段锦”之名的出现
“八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宋代。北宋洪迈在他的《夷坚志》中论述道,“在宋政和七年之前,民间早己流行一种'虚吸按摩’的八段锦”;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刊行的晁公武撰写的《郡斋读书志》中所引录的藏书目录中载有题为“吐故纳新之诀”的《八段锦》一卷。
八段锦歌诀形式的出现
宋元时道人托晋人许逊所编的《灵剑子导引子午诀》中有“许真人引导诀”,首次将《道枢·众妙篇》中的八段锦文字改为歌诀形式,即“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肝单托西通肾,五劳回顾七伤调,游鱼摆尾通心脏,手攀双足理于腰,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这是继南宋曾慥《道枢·众妙篇》中首次以文体记载八段锦功法后,第一次以歌诀的形式记载的该功法套路。与《道枢·众妙篇》中记载的内容相比,该歌诀内容中增加了“鸣天鼓”一势,但缺少了“大小朝天”一势。与明清时期流行的八段锦相比,宋代的八段锦仍然缺少“攒拳怒目增气力”与“背后七颠百病消”两势,而且仍然没有冠名为“八段锦”。口诀形式易于流传和记忆,《灵剑子导引子午诀》在八段锦功法系统的形成过程中可谓功不可没,是其重要的里程碑。
3 “八段锦”的正式命名以及简易口诀的出现
梁世昌在光绪初刊出的《易筋经图说》附录的无名氏编订的“八段锦”,1890年出版的《幼学操身》,1898年出版的《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图》,开始把一直被古人称作“引导诀”的术势正式冠以“八段锦”之名。八段锦的口诀为“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定型立式八段锦动作歌诀的最早文献记载,在语言上完全歌诀化,成为了后人习练立式八段锦的范本,影响深远。这时的口诀内容与现代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口诀内容完全一致,只是第六句与第八句口诀的顺序相反。
近代首位将八段锦编辑出版的作者是王怀琪先生,1915年,他以清梁世昌手抄《易筋经外经图说》中附录的《八段锦》为蓝本,将原来仅有8幅动作名称图画,编写了简明的动作方法,组成完整的文字及图解,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属的教育杂志发表。王怀琪《八段锦体操》写到:“偶于旧书摊畔,见有《八段锦》一书,为山左八十老翁梁世昌先生实地经验后所著。虽字句间有虫迹,然按文尚可研求……乃按其图姿势编成简明方法,以作小学教材”。紧随其后出版的八段锦,是濂浦和铁崖,刊登在教育杂志1916年第8、10期上的《八段锦商榷》言:“余(铁崖)乃欣然从事,稿成,并摄影为图,将付刊矣 面社中适又得濂浦稿《八段锦商榷》,余遂舍已稿以从濂浦,惟其稿仅有姿势图说,恐阅者不能了然因逐段加以案语,又附入之图,亦仍用余之摄影焉,时乙卯(1915)冬月也濂浦铁崖的八段锦、得之于家传,是与怀琪八段锦截然不同的技术风格 称为“岳武穆八段锦”,濂浦、铁崖《八段锦商榷》载:“岳武穆八段锦,吾乡人多能之 其姿势,与坊间印本,大同小异 某岁余父以事过郑,旅舍遇老人,苍颜白发,相貌奇特 年逾古稀,而举止神情,无异少壮余父见而异之,日:‘此必柔术家也。’前与语,叩以所能 老人曰:‘余无能也。’固请之,老人乃曰:‘实 上术之事,余素不习,所能者,武穆八段锦 余父曰: 八段锦余固能之,今试 先生亦肯进而教之乎?
老人曰:‘可‘余父演牌 老人笑曰:‘是盖世间印本所传。
各门各派,不同的八段锦,只要兼具气与形,基本都能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强身健体的功效。初步练习八段锦,前期要尽量是以练形为主,练习形到位以后再慢慢的练气,如果说形没有练好,就开始练气,会降低健身的效果。
八段锦功法基本共识
(1)传统八段锦流传年代应早于宋代,在明清时期有了较大发展;
(2)传统八段锦创编人尚无定论,可以说八段锦是历代养生家和习练者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
(3)清末以前的八段锦主要是一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
(4)八段锦无论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练法,都同出一源,在流传中相互渗透,逐渐趋向一致。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chuantongwushu/666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六字诀的技术原理和功效
下一篇: 八段锦的动作要点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