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百家姓

王姓的来源,王姓的人口分布,王姓名人,王姓百家姓排名

国学梦 2023-06-08 21:33:06

王姓简介

“王”字拼音:wáng,“王”属于常用字,“王”字部首是:王,构造是:王,繁体字和笔画为:王:5;王的五行属性是土

王姓全国人口约 1.02 亿,属最常见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1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

王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王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古代

宋朝时期,王姓大约有5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7%,为宋朝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4.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四川、河南、山西,这五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陕西、浙江,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国形成了陕晋冀豫鲁、赣浙以及四川三大块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王姓大约有6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7%,仍为第一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山东,这三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江西和山西,这二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跃成为王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3.7%。南方王姓在宋元明600年中有了大的发展,两广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宋朝。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这个比率已经降了一半。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鲁豫晋冀陕两大块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

截至2014年,王姓的人口已达到9468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1%。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甘肃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

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分水岭,东部为高密度的王姓地区。西部为低密度的王姓区。王姓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

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王姓在东北、内蒙古大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宁夏、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区、海南大部,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达到16%,其覆盖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9%,大约54%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

长江以北其他地区、青海东部、新疆北部、云贵川、广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见的区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为4.4--8.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6.3%,大约36%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

王姓起源(来源)

王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为全国第一大姓。

在中国,截至2014年,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

主要源流

1、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

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姬姓王有三个分支

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

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部分源流

1、源出子姓。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2、源出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3、源出燕国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

4、出自少数民族改姓。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血液,少数民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时高丽人,鲜卑族人,隋唐时月氏人,唐朝时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时女真人,北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朝时蒙古人,清朝时满洲人等。这些少数民族王姓随着时间同化为汉族王姓。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使用王姓有密切关系。

王姓郡望

郡望共有21个,分别是太原郡、琅琊郡、北海郡、东海郡、高平郡、京兆郡、天水郡、东平郡、新蔡郡、新野郡、山阳郡,中山郡、陈留郡、章武郡、东莱郡、河东郡、金城郡、海汉郡、长沙郡、堂邑郡、河南郡。

王姓堂号

总堂号:太原堂

分堂号:槐南堂,三槐堂,渭北堂,半仙堂,六和堂,玉冰堂,三白堂,大本堂,五教堂,仁安堂,正义堂,世贤堂,世德堂,四合堂,四柏堂,永承堂,永思堂,存友堂,仰德堂,亦文堂,交德堂,孝友堂,孝睦堂,两仪堂,利文堂,佑启堂,尚德堂,佩传堂,思孝堂,思植堂,保后堂,衍白堂,叙伦堂,冠南堂,素风堂,振趾堂,挹渊堂,恩义堂,恩荣堂,务本堂,梓荫堂,崇本堂,崇孝堂,崇德堂,惇叙堂,淮泽堂,斯美堂,敬爱堂,植三堂,植本堂,植槐堂,畲经堂,敦本堂,敦厚堂,敦伦堂,敦睦堂,敦义堂,槐秀堂,槐政堂,槐荫堂,槐德堂,嗣槐堂,爱敬堂,义德堂,源远堂,嘉会堂,辅德堂,齐寿堂,谷诒堂,馀德堂,馀庆堂,燕翼堂,燕誉堂,树德堂,兴仁堂,笃行堂,笃伦堂,笃亲堂,锡类堂,亲爱堂,环庆堂,礼基堂,双柏堂,镇楚堂,彝叙堂,怀德堂,继周堂,继兰堂,听槐堂(共90个)

王姓源流

一、wáng

现行常见姓。我国最大姓氏之一,今北京、上海、天津、河北之尚义、广西之田林、云南之路南等地均有分布。几遍全国各地。汉、满、蒙、回、藏、苗、瑶、彝、鲜、水、壮、黎、佤、羌、布依、土家、高山、基诺、仡佬、傈僳、拉祜、纳西、景颇、普米、德昂、哈尼、撒拉、保安、东乡、锡伯、达斡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郑樵所论尤详:“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若琅邪、太原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若北京、河间之王,则曰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后分晋为诸侯,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或言魏至昭王彤,生无忌,封信陵君,信陵君生间忧,间忧生卑子。秦灭魏,卑子逃于泰山。汉高帝召为中涓,封兰陵侯。时人以其王族也。谓之‘王家’。此皆姬姓之王也;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出于河南者,则为可频氏;出于冯翊者,则为钳耳氏;出于营州者,本高丽;出于安东者,本阿布思(按:《姓氏考略》、《姓氏词典》、《中国古今姓氏辞典》皆引作‘阿史布’。不从),此皆虏姓之王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蕃盛云。”归纳郑樵所论,王氏之源有:

1、或系出姬姓,支属有二:或为周灵王太子晋之后;或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裔。

2、或系出妫姓,乃虞舜之裔。

3、或系出子姓,乃(商)王子比干之后。出自少数民族者四:

4、或出自鲜卑,可频氏之先或为王氏。

5、或出自西羌,为钳耳氏所改。

6、或出自高丽族。

7、或出自阿布思氏。又,(8)金代完颜氏,汉姓曰“王”。见《金史·国语解》。

9、为耶律所改。《续通志·氏族略·四》载:“元代王,本姓耶律氏,避难辽西,改为王氏。”

10、或为赐姓。明赐蒙古于默色特穆尔姓名曰王麟,赐阿达纳曰王义,赐音济布哈为王忠,赐奈曼岱曰王存礼,赐呼逊曰王彪。

11、或为“冒姓”。《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姓》载:“五代王镕本回纥遗种,为王武俊养子;王殷本姓蒋,为王重盈养子;王都本姓刘,为王处直养子;王宗结本姓甘,为王健养子,皆冒姓王氏。”则此之王氏,或本为回纥姓所改;或为蒋姓、刘姓、甘姓所改。

12、《姓氏词典》据《汉书》注云:“燕王丹之玄孙嘉,王莽时献符命,赐姓王氏。”

13、《姓氏词典》又注:“隋末王世充,本西域(今新疆)胡支氏,冒姓王;五代时王保义,即刘去非,冒姓王。”

14、或为清代满族姓完颜氏、伊喇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又,(15)土家族之王姓,出自“墨着王”,本为人名,其后以祖辈名字为姓,取其名之尾音谐汉字“王”而为单姓。

16、苗族之王姓,多分布于贵州之台江。清代“改土归流”造册登记时,依名取姓,苗语“王”,乃池塘之意。谐“王”音而以“王”为姓。

17、傈僳族之王姓,出自“汪扒”。“汪扒”,意为鱼氏族。以之为姓。或取“汪扒”之首音,谐以汉字“汪”、“王”而为单姓。

18、景颇族之王姓,则由勒邦氏所改。

19、彝族之王姓,出自“都普”。“都普”,本氏族名(意蜂氏族)以为姓。后或改单姓“王”。乃烈显氏(汉意:用长筏渡江之家)之分族。

20、羌族之王姓,当出自“俄日”氏,本为房名,以为姓。俄日,汉意为“大王”(亦有“鱼”意),后或取其汉意“大王”而改为单姓“王”。注(19)——(20)见《中国人的姓名》。春秋末有王良,善御;汉代有王莽;唐代有王叔文;宋代有王安石。

王姓起名的基本原则和起名原理

1、王姓用字只有1个读音wáng,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音,避免王姓和名字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声母韵母放在一起作为名字,这样读起来很拗口,比如:南兰倪、孙存春等。

2、王姓中王字笔画只有4画,笔画较少,适合的汉字较多,会比笔画多的姓氏更容易取名字。

3、王姓五行属土,王姓吉凶寓意为吉,王姓宝宝起名字应该从寓意出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4、王姓宝宝起名字最好结合孩子的生辰八字,这样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数理,如需根据生辰八字免费起名,可以参考“生辰八字起名”。

总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则是:念着好听、写着好写、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数理。

王姓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baijiaxing/28032.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篇中文姓氏的文章,据文献记载,最开始收集了411个姓氏、后补充道568个,包含单姓444个,复姓124个。该文章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整齐的排列,每一句都押韵,并非按人口多少排列,尽管百家姓内容没有文理,但是对于中国的姓氏文化的认识有很大作用,所以才会流传成百上千年。《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我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