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词典大全 >> 百家姓

吴姓的来源,吴姓的人口分布,吴姓名人,吴姓百家姓排名

国学梦 2023-06-08 21:32:29

吴姓的来源,吴姓的人口分布,吴姓名人,吴姓百家姓排名

吴姓简介

“吴”字拼音:wú,“吴”属于常用字,“吴”字部首是:口,构造是:口天,繁体字和笔画为:吴:7;吳:7;吴的五行属性是木

吴姓全国人口约 2780 多万,属最常见姓氏,最新统计的人口排名排在第9位,本姓氏人口在历史的排名位置

吴姓各个时期人口排名走势图

说明:本统计根据网友访问查询名字测试排名进行的统计,和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不完全一致,本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吴姓人口在各个省市的最新分布

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至今两千余年,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往复迁徙,而且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中西经济文化的往来加强,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各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

吴姓起源(来源)

吴姓主要源自:姜姓、姬姓、姚姓。

吴姓源流发展

与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吴姓的起源稍稍有点复杂,涉炎帝、黄帝,还有少数民族。总的来说,大致有5个起源。

源于姜姓

吴姓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

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

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源于姬姓泰伯

吴姓第二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古公亶父带领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下来。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昌。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

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太伯没有儿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继立为吴君。仲雍接任国君后,继续开拓太伯奠定的基业。在吴姓的发展史上,仲雍的地位仅次于太伯。仲雍下传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时,周武王已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诸侯,派人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当上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境内),建立虞国,仲被称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为吴伯。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仲雍,被称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

源于吴回

吴姓第三个起源,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

夏朝时,吴回的氏族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

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

源于姚姓

吴姓第四个起源,出自姚姓。舜是地处偏远地区的东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领,接替尧的位置后,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今陕西平陆吴山旁边的历山),史称有虞氏。

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为方国虞国。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

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

吴姓郡望

吴姓郡望首推延陵县,此外还有、濮阳郡、陈留郡、渤海郡、吴兴郡、汝南郡、武昌郡等。

吴姓堂号

总堂号:延陵堂

分堂号

著存堂

至德堂 源远堂 思敬堂 怡德堂 有秩堂

崇礼堂 让德堂 思让堂 均安堂 履成堂

德让堂 源德堂 树德堂 仁泽堂 世享堂

世笃堂 世让堂 永思堂 永怀堂 至德祠

孝言堂 孝敬堂 吴诒堂 奉先堂 尚德堂

怡清堂 治平堂 承先堂 思源堂 泉源堂

振宜堂 伦叙堂 纯修堂 报本堂 敬思堂

敦叙堂 敦伦堂 道生堂 渤海堂 瑞本堂

饴远堂 雍睦堂 义顺堂 源一堂 经远堂

德礼堂 澄澜堂 笃叙堂 泽远堂 济美堂

怀仁堂 宝诰堂 继述堂 观止堂 观乐堂

三让堂 敦厚堂 世德堂 自求堂 金陵堂

徐伦堂 敦行堂 槐庆堂 聚庆堂 识春堂

馆藏堂号

源远堂 思敬堂 崇礼堂 树德堂 世德堂

报本堂 敦伦堂 著存堂

吴姓源流

一、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侗、黎、苗、京、水、怒、白、土家、布依、布朗、纳西、锡伯、赫哲、仫佬、裕固、鄂伦春、达斡尔、柯尔克孜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山海经》注云:“颛顼时有吴权,通阿女缘妇。”吴权当为吴姓之始。

2、又据《史记·索隐》注云:“舜后封虞,虞音近吴,故舜后亦有吴氏。”此当系出妫姓。

3、又据《帝王世纪》注云:“少康时吴质与羿期射。”是夏代少康时亦有吴姓。

4、郑樵注云:“(吴),今苏州城是也。太伯与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故太伯、仲雍相携而奔荆蛮,太伯号句吾。旧曰:‘句吾,地名。’然吴有勾吾、越曰勾践,皆是名号,非地名。子孙以国为氏。”此则系出姬姓。

5、由元代蒙古人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明赐元人姓名。巴图特穆尔曰吴允诚;子额特特穆尔曰吴克思;玛噜曰吴成;谔勒哲特穆尔曰吴良;布敦衮曰吴守义;济兰曰吴克诚;多罗干曰吴存敬;玛鲁曰吴管。”

6、清代高丽族亦有吴姓,散处易州、海州等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7、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吴扎拉氏(按:亦作“兀扎拉”)、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乌苏氏、乌雅氏等或改为单姓“吴”。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8、锡伯族之吴氏,为其吴扎拉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汉姓“吴”而得;

9、赫哲族之“吴”氏,则出自吴丁克哈拉,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汉姓“吴”而得。

10、鄂伦春族之吴氏,则出自吴卡尔康(一作“吴恰它堪”)哈拉,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的汉姓“吴”而得;

11、达斡尔族之吴姓亦为本族姓氏所改。其源有二:其一,出自鄂嫩哈拉,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吴”而为单姓;其二,或为爱协金氏,坤奇氏所改。此二氏皆系出敖拉哈拉,遂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吴”而为单姓。

12、蒙古族之吴姓,或以乌梁海氏所改。“乌梁海”,本部落名,以部为氏。后或取其首音,谐以同音之汉字“吴”而为单姓。

13、白族之吴姓,源于古代氏族图腾崇拜。白族语“乌”,汉意为“鱼”,以鱼为图腾的氏族,即以为姓。或取“乌”音,谐以汉字吴、乌而为姓。

14、裕固族之吴氏,则为巴依亚提氏所改。

15、柯尔克孜族之吴氏,世居今黑龙江省富裕县。为其部落名称所改。注(8)——(15)见《中国人的姓名》。战国时有吴起,军事家;秦末有吴广,农民起义军领袖;唐代有吴元济;明代有吴承恩,著《西游记》;清代有吴敬梓,著《儒林外史》。(按:《中国姓氏大全》注作“明代有吴敬梓”,误。)

吴姓起名的基本原则和起名原理

1、吴姓用字只有1个读音wú,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音,避免吴姓和名字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声母韵母放在一起作为名字,这样读起来很拗口,比如:南兰倪、孙存春等。

2、吴姓吴笔画有7画,笔画数较适中,名字中可以用和吴笔画相近的字为名字,这样比较匀称!

3、吴姓五行属木,吴姓吉凶寓意为吉,吴姓宝宝起名字应该从寓意出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4、吴姓宝宝起名字最好结合孩子的生辰八字,这样起的名字更符合五行数理,如需根据生辰八字免费起名,可以参考“生辰八字起名”。

总而言之,起名的基本原则是:念着好听、写着好写、有意境和寓意、符合五行数理。

吴姓

吴姓来源于哪里?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吴太伯世家》列为世家第一位,使后世吴姓常以“天下第一世家”自居。
吴姓是我国一支非常古老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的望族和大姓。在吴姓家族的发展史中,历朝历代英贤辈出,为吴姓家族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地位增加了重要砝码。
近代人李济对明代的主要姓氏做了一个排序,这个排序是按各姓氏中著名人物的多寡来排,而不是按其人口绝对值的多少排,其中吴姓排名第6,与《百家姓》中排名相同,这虽然不能反映吴姓人口绝对值的多少,但却足以体现吴姓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
直到现代,吴姓依然是我国最常见的、人口众多的大姓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1982年全国人口千分之零点五随机抽样资料,1992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杜若甫、袁义达在研究我国人口时的统计数据,及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中所列的资料,经过详细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口数超过百分之一以上的中国19个大姓中,吴姓排在第10位,是我国人口总数的2.05%,约有2660万人左右。

请问百家姓中吴姓的来历?

 吴姓由来

  吴姓起源有三:
  ①、出自姬姓,以国为氏,黄帝后裔。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时有吴权,颛顼时有吴回,帝喾时犬戎部落有首领吴将军,少康时有吴贺。黄帝后裔古公亶父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国打下初步基础,后世称其太王,他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古公亶父晚年欲传位于季历,太伯和仲雍便趁其父生病时,借口外出采药,来到荆蛮吴越地区(今天的江浙省一带),当地土著吴人被太伯兄弟所感化,自愿拥立太伯为君长,建立姬姓国家“句吴”(句为发声词头,无实际意义),简称吴。太伯无子,去世后仲雍继立为吴君。仲雍下传四代至周章,周武王正式封他为句吴国君,传国十余代,一直到东周春秋时期被越国所灭,吴国子孙逃往四方,他们感念故国,便以吴为姓。
  ②、出自虞氏或有虞氏。有关资料记载,仲雍后代周文王时被封于虞国(今山西平陆北),公元前658年被晋所灭,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姓虞。另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舜乃其领袖,姚姓,居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县西蒲州镇)。金文中虞、吴字相通,其后亦有姓吴的,为山西吴氏。
  ③、少数民族吴氏。我国少数民族吴姓以苗族最多,主要分布在湖南和贵州,大部分是由苗民改用、借用汉字姓成为吴姓,也有一部分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同化于苗族而形成。蒙古族七大姓中吴姓居其一。远古蒙古七大部落中一个部落酋长名叫吴兰苏和,他的后裔以他的汉译名“吴兰苏和”中第一个字为姓,形成今日蒙古族“吴姓”。蒙古人又有改为汉姓吴氏的。满族前身女真族有改姓汉字吴姓的。鄂伦春族吴姓由“吴查尔坎”氏汉译简化而成。赫哲族吴姓也由姓氏读音转译而成。回族吴氏为姬姓吴氏同化形成。哈尼族吴氏自明初洪武年间吴蚌颇而宗族始盛。满族和锡伯族中的吴姓是由他们各自民族中的“吴扎拉”姓改从吴姓。另外,其他少数民族如侗族、壮族、白族等,都有吴姓。
  始祖:泰伯。

本文地址:https://dadaojiayuan.com/baijiaxing/28030.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篇中文姓氏的文章,据文献记载,最开始收集了411个姓氏、后补充道568个,包含单姓444个,复姓124个。该文章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整齐的排列,每一句都押韵,并非按人口多少排列,尽管百家姓内容没有文理,但是对于中国的姓氏文化的认识有很大作用,所以才会流传成百上千年。《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我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