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古称长夏,此时自然气候有一个显著特点,即雨水较多,湿气偏盛,因而如同春风、夏暑、秋燥、冬寒一样,湿就成为长夏的主气。湿气过盛,可作为致病邪气伤人,而人为湿侵,又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淋雨、涉水或久处湿地,水湿上腾而引起;内湿则是因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冷饮等性寒之物损伤阳气所导致。湿邪为患,常是内外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人体脏腑影响最大的当数脾胃。这时,往往出现头重如裹或头昏而涨,身重而痛,四肢倦怠,胸中郁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不爽等脾胃受损的表现。湿邪常与暑邪相兼,以致湿遏热伏,交织难分,这也是人们总是感到闷热不去、身体不舒服的主要原因。
防湿首当护脾。只有人体脾阳振奋,脾胃健运,才能有效地抵御湿邪的侵袭。此时人们应注意,淋雨、涉水后要及时将身体擦干,更衣保暖,不要在游泳池或澡堂内长时间浸泡、洗浴,劳动、休息要尽量避开水湿过盛的地方,不可久居湿地,工作、生活环境及其设施要保持良好的通风。为防内湿,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尤忌暴饮暴食,长夏饮食在清淡、易消化的基础上,还可适当加入扁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煮粥食用。(宁蔚夏)
在窗外的滴答声里迎来中伏的最后一天,zizi必须要喜大普奔地告诉大家,这一年最热的日子就快要过去了!
然而越是在这样的日子,越像黎明前的黑暗一般,我们也越要谨记不能放松保养。zizi晨起洗漱照镜子,额头和下巴都出现了恼人又疼痛的小痘痘,遂觉心烦意乱,体内的洪荒之力已然波涛汹涌。但看到镜子里冒痘的脸在眉头紧皱的映衬下更丑了,zizi瞬间清醒过来。这种时候更不能受坏磁场的影响,一定要用适宜的保养方式“治愈”自己。
正值中伏,又遇立秋,秋伏相交,暑湿联合肆虐,闷热又潮湿,正是苦夏最难捱的时段。小伙伴们在这段时间内有没有遇到和zizi相似的症状呢?有也别担心,zizi教你巧妙应对这个节气的小问题。
1.心烦气躁怎么办?
热入营血,扰乱心神。如果最近老是有烦闷急躁的表现,你一定是着了“湿热扰心”的道儿了!这时需要来一杯山栀子苦丁茶。山栀子苦丁茶是由山栀子、苦丁茶一起冲泡而成的,具有清热泻火、利湿等功效。
山栀子苦丁茶
做法:山栀子1枚,苦丁茶4-5枚,泡水服用。
2.“热毒”痘痘怎么治?
“热毒”痘痘的起因是内里湿暑化火,表体又寒凉造成的寒包火症状。热毒出不来,只好变成脸上疼痛的小包。常待在空调房里,室内外温差交替的小伙伴最容易中招。这时,你需要来一杯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饮出自中医古典名著《医宗金鉴》,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的功效。
五味消毒饮
做法:金银花30克,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紫背天葵10克煎服。
3.风寒感冒怎么解?
酷夏也会有风寒感冒?!当然,尤其是在吃完冷饮冷食,回到家里开空调的时候,最容易引起寒+湿的凝结。不过此季节得风寒感冒不能大量使用暴寒散热的药物。主要是因为这些药物通常只祛寒,不除湿,长久大量使用,易引起风湿病的隐患。此时可饮用姜枣茶或葱白生姜水,姜枣茶驱寒补暖,葱白生姜水温中驱寒,都能有效治疗风寒感冒。
姜枣茶
做法:生姜1小片,大枣1颗,泡水服用。
葱白生姜水
做法:葱白1段,生姜1小片,熬水服用。
这个节气中,身体以脾土为中心,大部分健康问题都是因为暑挟湿造成的,只要保脾养土,饮食上注意渗淡利湿,就能不受湿邪侵扰。建议小伙伴们多多食用山药、红豆、薏仁、大枣等物,其中大家所熟知的山药红豆薏仁汤简直是不能更推荐!
山药红豆薏仁汤
做法:山药数片、红豆、薏仁各一把,熬水服用。(脾胃叫寒凉的人可以多放红豆少放薏仁。)
另外,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这个节气正是人们大量出汗的时段,身体里的维生素与矿物质也会随之流失,出现困倦乏力,思睡难眠,小伙伴们一定要注意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这种情况下也不适宜一次大量饮水,若要饮水需饮温水,可以在水中加一点姜皮,以少量多次的形式饮用,总量足,切忌只饮纯净水。
zizi讲了这么多,但最重要的是还是亲爱的你们赶紧行动起来,做好健脾利湿的功课,清理掉体内的热毒火气,清清爽爽、舒舒服服地度过今年最后一点夏日时光,秋天也不燥!
长夏 养生 ,自脾胃始。
长夏是湿热交困的时期。在中医看来五行属土,长夏也主「化」,正是吸收水谷精微,强壮脾胃的好时节。
《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到「脾主长夏」,人和自然相通,人体的脾也属土,应长夏,长夏天气潮湿,湿气通于脾,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脾虚、湿重的情况。
中医称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脾阳。而脾喜燥恶湿,最怕湿困,「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湿邪的出现会加重脾胃的负担,而脾胃机能衰弱,也会进一步加重脾湿的问题。
湿邪缠绵,可以存在于人体的不同部位,有不同表现。
如在体表时,可以出现肢体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皮肤瘙痒湿疹等症。进一步侵入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
侵犯头部可出现头重如裹,头晕脑胀,没精神;湿阻胸腹部表现为胸闷腹胀,大腹便便,胃口不开没食欲,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胀胀的,或想吃重口味的饮食。
湿性趋下,还可出现小腿肚发酸发肿,小便不利,大便不爽。如果大便软烂、黏腻,不成形,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这是很典型的体内有湿,消化吸收功能异常的表现。
如果你照镜子发现自己舌苔厚腻,舌头胖,舌头边缘有明显的齿痕,口水发粘,那就说明你体内的湿气太重了。很多还常伴有面色晦暗发黄,早晨起床眼皮浮肿,眼袋明显,色斑加重。
上面说的湿邪症状还只是初期表现,真正的危害还在后面。
脾主健运,运化水液,是水液代谢的中间环节。若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湿邪会困缚住我们的气机,气转不开了会出现很多问题,很多重浊的东西就容易在身体沉积下来。
比如最常见的肥胖,肥人多痰湿。进一步变成三高,糖尿病,甲状腺结节,卵巢子宫囊肿,心脑血管疾病等等。
痰湿分不开,是体内的死水,无处不到。或停滞于肺,或留聚胃肠,或凝阻胸膈,或客于四肢经络、遍身上下。为嗽,为喘,为呕,为恶,为痞隔壅塞,为嘈杂怔忡,为眩晕,为心悸,为癫狂,为寒热,为痛肿。
现在人都懒,一整天久坐不动,很少运动,夏天户外热都躲在室内吹空调,吃瓜果喝冷饮的,身体很容易生湿, 体质偏湿的人是非常多的 。脾为生痰生湿之源,可见健运脾胃,祛痰化湿,防患于未然是非常必要的。
健脾除湿要注意两点,一种是要 给出路 ,很多人体内湿气成灾,气机壅塞,我们要疏通气机,打开窗户,及时疏导打扫掉堆积的湿邪;一种是要从根本上 振奋脾胃 的力量,从来源上彻底截断湿气的生成。
这里我们就从功法篇、灸疗篇、饮食篇逐一为大家介绍健脾祛湿的实用经验妙招。
功法篇
1.抓带脉
可以刺激带脉「总束诸脉」的作用,通瘀滞化痰浊,减腰腹部的赘肉,还可以止白带暖宫和治便秘。注意经期和孕期勿做。
抓带脉方法: 两个手张开,拇指和四指分开,然后把虎口卡在带脉这个位置,最好要卡紧,您习惯拇指在前也行,四指在前也行,都可以;然后拇指和四指用力往中间抓,把肉抓起来之后再往两边拉,这左右手都可以同时做,两边拉。这种动作,拉出去一下,这叫完成一次。
2.推腹法
推腹法能排三浊,大家找到肚子上的痛点,阻滞点(硬块,结节,「水槽」,「气团」均有可能),把它推开揉散,每天早起和睡觉前各推一次。
刚开始可能会听到肚子里咕咕噜噜的流水声,或者一推就是打嗝放屁,这都是排浊的表现,慢慢会发现腹部变暖,食欲改善,积滞排除,大便顺畅成形。
3.拉筋法
这里建议大家下蹲,侧拉腿来拉伸腿部的脾经,有刺激脾经气血的作用,还能排湿利水。
4.站桩法
站桩能让身体的下半部分稳定下来,有生根之感,身体先有了根,体内的气才会自动地慢慢回归原位,该上升的上升,该下降的下降,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如果配合呼吸,还能推动我们人体气血的运行,帮助我们身体里面排出更多的浊气,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到更深的层次,从而帮助我们身体进行一个大的循环,改善咱们的脾胃乃至整个身体。
一般来说,只要坚持站个10分钟左右,脚底就会开始有热热的感觉,整个下半身都是暖暖的,而腹部是自然松软的,有气流通的感觉。有的人可能会有打哈欠、打嗝、放屁等,这都是身体排浊气的反应。
亲测站上几分钟之后,肚子里面就微微有气流感,好像有东西在动的感觉,有时候会想排气,站一会儿之后就有便意,这个时候去排大便会很顺畅(湿邪排泄的出路)
灸疗篇
艾灸对于祛除寒邪水饮湿浊有很好的效果,三伏天期间大家也可以对症选择三伏贴敷。穴位选择可以考虑:神阙穴,丰隆穴,足三里穴等。
但要提醒一句的是,艾灸属于《伤寒论》提到的火攻之一, 是祛邪法,能调动身体的气血来帮助祛寒邪、水饮、湿气、痰浊 ,不属于补虚法,没有补益作用。如果你有中暑,大热在里口干口渴,温病,津血虚等问题均禁忌用。
饮食篇
真正的补虚方法,其实多从食物来 。食物性平,偏性较小,多具补益作用。而且食疗的作用较为 缓和安全,适合大多数人 。
比起吃什么,最重要的是日常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细嚼慢咽,忌生冷食物,不要吃压力饭,少动怒(似乎做不到...)
再者,吃什么好呢?养脾胃的食疗很多,随手举些例子。
如脾胃虚的,偏瘦、舌头瘦小干瘪,嘴唇起皮发干,爱吃肉不爱吃菜的,可以吃点山药粥养养胃气。
要是你平常一吃凉的就拉肚子,不舒服,脾胃虚寒的,可以用点老姜,温中散寒。
但很多人的脾胃是老毛病了,脾胃虚,脾胃寒,脾胃滞,脾胃湿都有,单纯一味食材很难妥当调理,建议大家可以试试更 健康 有效的中医调理方法,比如膏滋调理,很多名医都推荐过。
脾虚
所谓脾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脾虚的临床表现
脾虚证是指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比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临床表现。
脾气虚
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脾阳虚
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中气下陷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气陷临床表现,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脾不统血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脾虚的病因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
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
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体湿
体内湿即为体内湿气,其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 健康 。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
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寒、热都好办,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有风咱就驱风,有燥咱就润燥,有暑咱就清暑。
用燥湿的方法,十有八九会伤了津液,湿邪还是除不去,所以中医里除了燥湿,还有利湿、化湿、渗湿等对付湿邪的方法。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
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气呢?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气。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如果你实在不愿意观察大便,吐出舌头观察一下黄中带腻,那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在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
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体寒
“体寒”,以中医看,大部分叫做“虚寒”,就是体质虚且寒。
中医对于病情,可以用“八纲辨证”法说明,分成“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个八纲辨证。虚跟寒都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所以我们就说这个人虚寒。
寒体质的人就怕冷,再加上虚就更怕冷了。长期处于寒性体质,女性会影响到生育、月经等,男性就会引发性功能障碍。
体寒是由于体质和生活习惯的交错而引起的症状,要想彻底治疗体寒,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意,并且长久坚持 健康 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地防治体寒。
身体中的热量大部分是由“肌肉”产生的,特别是通过下半身肌肉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体热的效果。平日里,可尽量用脚尖站立,拉伸拉伸手指,血液循环流畅了,体寒也就得到了有效预防。
典型症状
轻度体寒症状
1、怕冷,手脚冰凉
2、容易感冒且感冒恢复期长
3、生理期经痛严重,腹部有垂坠感
4、面色暗淡,无血色
5、易疲劳,关节部位易酸痛
6、睡眠质量差,睡眠浅
符合以上3项即可视为轻度体寒。
中度体寒症状
1、口腔内容易发炎,易长口疮
2、容易便秘,经常觉得肚子胀
3、生理期紊乱,天冷后易延期或量少
4、皮肤干燥易干裂
5、脚后跟容易干裂,脚部血液循环差
6、爱吃水果、冰激凌等冷食
符合以上3项以及以上,为中度体寒症状。
重度体寒症状
1、尿频尿液不易排出
2、下半身水肿严重
3、睡一夜手脚都仍冰冷
4、起床时手脚发麻
5、经常感到疲倦,四肢发酸,没有精神
6、经常感到胃胀气
符合以上3项以及以上,为重度体寒患者。
总结:无论体质如何,认清事实,调理身体是首要的,如果你是肥胖人群,先把脾虚调理好,身体也会慢慢瘦下来。
健脾祛湿 灸法治疗
1、灸足三里穴
祛湿,可以灸足三里穴,有助于运化水湿。
2、祛湿大穴——承山
承山穴是祛湿大穴。湿气重的人灸承山穴。因湿重而常感困倦时,承山一灸就能醒神了。灸承山几分钟,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表示膀胱经上的阳气被激发,正在排出湿气。
【取穴】
微微施力垫起脚尖,小腿后侧肌肉浮起的尾端即为承山穴。
3、脾经上的「祛湿方」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而脾主运湿,所以祛湿的关键在于健脾。这是一招不吃药而健脾祛湿的方法:
用手指从三阴交穴处开始顺着骨缘推到阴陵泉穴,反复地推。推过程中去找最痛的点,把它推到不疼了,脾经就通畅了。每天坚持做不仅健脾利湿,还能减肥美容。
注:若非医生操作,孕妇慎按三阴交。
生活中的建议
1、防湿健脾胃
要注意对脾胃的保养,脾胃虚的人少喝冷饮、少吃凉菜,注意肚脐不要受凉。
夏天是消化道疾病多发的时节,在饮食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冷饮冷食不宜过多,一切都应以适量为宜。
2、温水泡脚
睡前用40 温水泡脚,可祛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还可以刻意出些汗,让湿气随着汗水散发出去。推荐泡脚祛湿方:
藿香、佩兰、苏叶、荷叶、金银花。
一剂药方配适量的水(根据脚盆大小,水量能没过脚踝为宜)煎煮30分钟,温度合适后进行泡脚,全身出汗后即可。
3、保证良好的睡眠
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有助机体自我修复,是保证机体良好运转的基础,是天然的祛湿药。
应当顺应天时,宜晚睡早起,但晚上最好不要晚于11点入睡,中午需要午睡,但不宜超过一小时,还要切记贪凉,忌在温度很低的空调屋或潮湿的地上睡觉,也不可迎窗而睡。
4、多喝姜茶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姜具有温补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点姜,补补阳气。
生姜性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各种功效。喝姜茶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而夏天是最适宜喝姜茶的季节。
5、常运动
防湿、祛湿的最佳运动方式是轻微的活动四肢,使身体的阳气慢慢地恢复,湿气逐渐散去。
不可大运动出大汗,这样气随汗泄,气受伤了,水湿的代谢受到影响,水湿虽然随着汗液散出一部分,但内湿又出来了,最终湿气还是没有去掉。
6、吃健脾化湿的食物
多吃健脾化湿的食物也有帮助,红豆、绿豆、荷叶煮粥,藿香、佩兰、苍术泡茶,生姜切片煮水,都有祛湿之效。辣椒虽能开胃助消化,祛湿功效却一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94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常把丝瓜端上桌
下一篇: 三伏天喝点荞麦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