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伊拉克利翁大学医院高特索亚尼(Gourtsoyianni)等报告,通过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所测得的正常肝实质和局灶性肝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于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论文发表在《欧洲放射学杂志》[Eur Radiol2008,18(3):486]上。
研究者纳入38例患者,分3组接受肝脏MRI及DWI,其中包括18例肝脏良性病变患者(A组),9例恶性肝局灶性病变如肝癌和肝转移癌患者(B组),11例肝脏无任何异常者(C组)。在b值取0、50、500和1000时,采用SS-EPI序列和呼吸门控技术获取冠状位图像,ADC值在相对应的ADC图上采用感兴趣区(ROI)测量获得。
结果显示,3组患者肝实质的平均ADC值无统计学差异,但良性病灶的平均AD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A、B、C组患者肝实质的平均ADC值分别是1.30×10-3mm2/s、1.31×10-3mm2/s、1.25×10-3mm2/s。18例良性病变患者的22个病灶平均ADC值为2.55×10-3mm2/s,而9例恶性病变患者的16个肿瘤病灶平均ADC值为1.04×10-3mm2/s(P
该研究提示,通过呼吸门控获得肝脏DWI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依据DWI图像、ADC值及其变化规律可较准确地判断肝脏占位病变的性质,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脑血流下降到低于10~15 ml/100 g/min时将导致细胞内水容量增大,水从细胞间隙流入细胞内使细胞肿胀,产生细胞毒性水肿。使用传统MR,急性期脑梗塞很难被发现,缺血脑实质的范围只有在较晚的时期当血管源性水肿出现时才能被发现。当普通MR表现正常的时候,DWI和DTI可以早期发现急性脑梗塞。他们使鉴别脑梗塞急慢性期的改变成为可能,这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急性期,局灶性脑梗塞发作30分钟内,ADC值最初下降约30~50%,在急性和亚急性早期,梗塞灶的白质比灰质的ADC值下降的更明显。对缺血性脑梗塞,DTI的参数如MD,最初是下降,然后升高,最后比正常高。在损伤的慢性期,ADC一直保持升高。在ADC先下降后升高的间隔期,有段时间是ADC值表现正常,这个期间就是所谓的“假正常期”。在成人,这个时期大约在脑梗塞9天后,而在新生儿大约在7天后。除了ADC的变化,在缺血早期梗塞灶脑白质的FA值会有一个急性升高。这个急性升高后,紧接着在慢性期FA值会明显的下降。这种变化被认为是由于细胞结构的破坏导致组织微观结构正常顺序的丧失。
在脑梗塞慢性期,相对于ADC的重新正常化,和随后的升高,弥散各向异性指数FA值明显的低于对侧相同区域正常脑组织,即使是在缺血性脑梗塞2-6个月后梗塞灶的FA值依然低于健侧。ADC阈值在预测组织存活和缺血性脑梗塞预后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价值。ADC和各向异性参数的结合,能很好的明确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分期。
某些情况下在缺血性脑梗塞早期,ADC表现为升高而不是下降。通常,在细胞毒性水肿出现后,ADC立刻下降,但是当血管源性水肿同时出现时,ADC也可以早期升高。例如,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或高压性脑积水时。 脑白质疏松有非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在CT或MR上可见脑室周围脑白质的弥漫性改变。它可以出现在各种脑白质病中,包括慢性脑缺血,阿尔茨海默病,伴皮质下梗塞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在组织学方面的表现,可见到神经轴索缺失和神经胶质增殖。在缺血性脑白质疏松症,T2加权图像上显示信号升高的区域,DTI显示平均弥散系数MD升高和FA值减低。脑白质疏松症的平均弥散系数明显低于腔隙性脑梗塞病灶区域,大概是由于前者神经胶质增生阻碍了水分子的弥散。
3、瓦勒蜕变(wallerian degeneration,WD)
瓦勒变性是轴索的顺行性变性,神经轴索的髓鞘崩解继发于邻近的轴索损伤或神经细胞死亡。最常见的是继发于同侧的脑梗塞,皮质脊髓束出现WD。在WD,DTI比T2WI图像更敏感。弥散各向异性指数如FA值在原发病灶和发生WD的区域都出现减低。但是,ADC值在WD中只是轻微升高,在原发性缺血梗塞灶中是明显升高。这样通过ADC值可以把原发病灶和WD区分开来。 (developing brain ,maturation and aging)
DTI在研究大脑发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挑战。一些研究表明,在脑组织中,使用相同的脉冲序列和后处理方法对儿童和成人进行DTI检查(除了b值不同,一般成人1000mm2/s,儿童700~800 mm2/s),可以发现脑组织的ADC值和弥散各向异性指数随着年龄增大而发生有规律地变化。新生儿的脑组织ADC值明显高于成人,而FA值明显低于成人。在儿童,白质的ADC值明显高于灰质。半卵圆中心的ADC接近2.0×10-3mm2/s,随着年龄的增长,ADC值下降直到达到成人的0.7×10-3mm2/s,而各向异性指数上升(尤其是RA在发育过程中,以非线性方式上升)。ADC值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婴儿出生最初的6个月,这个变化被认为和脑组织水容量的下降、神经轴索髓鞘的形成、白质纤维结构成型有关,这些因素都降低了平均弥散率。在大脑不同的区域都能发现这种现象,ADC值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DTI已经被用于脑组织生理性退化的研究,目的是发现和年龄相关的改变。年龄超过40岁的成人,脑白质的ADC值要高于年轻人。另外,20岁以后,弥散各向异性程度会出现下降趋势。在白质纤维束密集的深部脑白质的FA值会出现和年龄相关的下降趋势,特别是胼胝体的膝部和半卵圆中心。在评估疾病的影响时,这些与年龄相关的生理性变化应该被考虑,尤其是在老年人。 (diffuse axonal injury,DAI)
除了脑梗塞外,大多数局灶性脑损伤还没有使用DTI来进行广泛的研究。外伤性脑损伤被分为局灶性和弥漫性。局灶性脑损伤常常由一个直接的外力作用产生脑损伤,例如血肿或是脑挫裂伤。而弥漫性脑损伤,常是由于剪切伤的结果,或者是由于脑组织各部分的密度和刚性不同而在减速运动中所引发的牵拉伤。DWI可以被用来检查在常规MR图像上显示不明显的剪切伤。但是,DWI对于出血性病灶的显示却不如T2WI敏感。在局灶性病变如脑挫伤或血肿的周围,也会有个半暗区,这里的弥散系数会出现下降。这个半暗区的存在对于头部外伤患者治疗计划的选择可能很重要。
在内囊和胼胝体发生的组织病理学异常,绝大多数都会表现出弥散各向异性程度的改变。外伤后弥漫性轴索损伤最初的24小时里,在普通MR上表现正常的白质可能会出现弥散各向异性指数轻度的下降。而外伤几周后这种下降会很明显。在围产期,具有高危脑损伤的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天在T1WI或FLAIR表现正常的脑实质,就可以发现ADC值的下降。但是,ADC值明显下降出现在第3天。同时,在一周内ADC值可以出现假正常化。因此,DTI在外伤后第1天并不能完全显示新生儿外伤的范围,外伤后第3天的图像也许能更好的显示损伤的范围。不久的将来,会有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DTI对于测量脑实质损伤的范围以及预后的价值,并找到DTI最佳的检查时间。
病灶T1W1呈稍低信号,T2W1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变化。病灶沿听神经延伸入左侧内听道内,左侧内听道扩大,桥脑左侧轻度受压,大小约23MM*19MM。
脑白质t1w1高信号2113t2w1低信号是脑白质病的一种,是脑受病毒,炎症,毒性损害后治疗不当迟发变性而发生的缺血病灶。需助发来磁共振照片指导,本病要专抢时间治疗,否则易慢性经导致痉挛性不全瘫痪属,痴呆症,失明等。
扩展资料:
影响弥散信号的因素主要有b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T2穿透效应等。
弥散敏感系数(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是在某一个b值下测定得出的信号强度成像,随着b值的增加,图像的弥散权重加大,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度增加,提高了DWI的敏感性。
提高b值会导致图像信噪比降低,这是因为b值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延长由梯度脉冲持续时间(D)和梯脉冲的间隔时间(v)来完成的,这样使波时间(TE)增加,而长TE使信号衰减。
参考资料:-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CT(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利用X线断层扫描,电光子探测器接收,并把信号转化为数字输入电子计算机,再由计算机转化为图像,CT是一种无痛苦、无损伤、无危险、快速、方便,适合于任何年龄且准确性高的辅助检查工具。由于CT的应用,癫痫的病因确诊率大为提高,CT检查不但能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形态以及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并以此做出定性分析,而且还能发现仅有密度上的改 变而无占位效应的病变。CT发现癫痫患者的主要改变有 脑萎缩、脑新生物、脑梗死、脑发育异常、脑积水、钙化 和动静脉畸形等。1、CT的特点:CT是计算机体层摄影的简称,1969年设计成功,具有检查方便、安全、无痛苦、无创伤的特点。CT片图像清晰、分辩力高、解剖关系明确、病态显影清楚。2、作脑部CT检查的目的:很多原因均可引发癫痫病,比如脑萎缩、脑发育不全或迟缓、脑肿瘤、脑血管畸形、脑梗塞、脑积水、脑畸形、脑软化、脑钙化灶、未明原因或性质的高密度改变、低密度改变等等。如脑内有上述病变,CT检查即可发现,如CT片显示正常,一般可排除上述病变的存在。与MRI比较起来,CT的优点主要在于对骨、钙化、早期脑出血的显示优于MRI,同时成像速度快,器官的运动伪影较小。同时,CT价格较为低廉。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据有磁距的原子核在磁场作用下,能产生能级间的跃迁的原理而采用的一项新检查技术,MRI有助于检查癫痫患者脑的能量状态和脑血流情况,对变性病诊断价值很大。MRI是通过体外高频磁场作用,由体内物质向周围环境辅射能量产生信号实现的,成像过程与图像重建和CT相近,只是MRI既不靠外界的辅射、吸收与反射,也不靠放射性物质在体内的γ辅射,而是利用外磁场和物体的相互作用来成像,高能磁场对人体无害。所以MRI检查是安全的。临床常用MRI检查发现继发性癫痫的脑结构变化,如果临床对癫痫综合征分类不明,MRI能明确该患者是否由脑结构改变所致,颅内肿瘤常引起癫痫,MRI对脑内低度星形胶质细胞瘤、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动静脉畸形和血肿等的诊断确认率极高。MRI能清楚地显示癫痫患者的脑萎缩,对脑实质和脑脊液的显示度极好。MRI与CT比较,其主要优点是:1.离子化放射对脑组织无放射性损害,也无生物学损害。2.可以直接做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3.没有CT图像中那种射线硬化等伪影。4.不受骨像干扰,对后颅凹底和脑干等处的小病变能满意显示,对颅骨顶部和矢状窦旁、外侧裂结构和广泛转移的肿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5.显示疾病的病理过程较CT更广泛,结构更清楚。能发现CT显示完全正常的等密度病灶,特别能发现脱髓鞘性疾病、脑炎、感染性脱髓鞘、缺血性病变及低度胶质瘤。6.对神经、血管、肌肉等软组织成分显示明显优于CT。其主要缺点为:1.和CT一样,MRI也是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MRI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2.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CT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3.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4.体内留有金属物品者不宜接受MRI。5. 危重病人、妊娠3个月之内的、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不能做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是新发展起来的核医学检查方法。扫描前先给病人注射一种标记某种正电子的放射性制剂,从它们所参与的代谢过程来测定脑组织的代谢改变。由于大脑所需能量的80%来自葡萄糖,大脑某一部位的功能越活跃,那个部位的脑细胞和葡萄糖代谢就越旺盛。PET可根据葡萄糖代谢率的高低,来检测脑异常代谢的确切部位。PET可在三维空间测定出癫痫病人脑代谢和血流局限异常 。癫痫病人脑病灶区在发作时常有代谢增强,发作间隙期病灶区显示代谢降低,从而有助于确定病灶。是目前惟一可在活体上显示生物分子代谢、受体及神经介质活动的新型影像技术,现已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情判断、疗效评价、脏器功能研究和新药开发等方面。 与前三者的成像原理有本质的区别。相较于CT和MRI来说,其主要特点为:1.灵敏度高。PET是一种反映分子代谢的显像,当疾病早期处于分子水平变化阶段,病变区的形态结构尚未呈现异常,MRI、CT检查还不能明确诊断时,PET检查即可发现病灶所在,并可获得三维影像,还能进行定量分析,达到早期诊断,这是目前其它影像检查所无法比拟的。2.特异性高。MRI、CT检查发现脏器有肿瘤时,是良性还是恶性很难做出判断,但PET检查可以根据恶性肿瘤高代谢的特点而做出诊断。3.全身显像。PET一次性全身显像检查便可获得全身各个区域的图像。4.安全性好。PET检查需要的核素有一定的放射性,但所用核素量很少,而且半衰期很短(短的在12分钟左右,长的在120分钟左右),经过物理衰减和生物代谢两方面作用,在受检者体内存留时间很短。一次PET全身检查的放射线照射剂量远远小于一个部位的常规CT检查,因而安全可靠。
第一章计算机层成像(CT)在肝脏的应用
第一节CT成像原理与结构
一、CT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CT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CT设备的发展
一、层面采集CT
二、电子束CT
二、螺旋CT
四、多层螺旋CT
第三节CT的基本概念与影像后处理技术
一、CT涉及的基本概念
二、CT影像的后处理技术
第四节肝胆CT增强扫描
一、CT增强扫描常用对比剂
二、CT增强扫描对比剂的用法
三、CT增强扫描方法
四、CT增强扫描时间-密度曲线的应用
第五节肝脏CT灌注成像
一、灌注成像的原理
二、灌注成像中的一些术语
二、肝脏CT灌注成像的应用
第六节肝脏CT血管成像
一、扫描前注意事项
二、血管成像与肝脏增强
二、期相选择与扫描设定
第七节肝脏CT检查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磁共振成像(MRI)在肝脏的应用
第一节MRI的发展历史与成像原理
一、MRI的发展历史
二、MRI的成像原理
第二节MRI的设备与类型
一、磁体
二、射频系统
三、梯度系统
四、计算机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
第二节肝脏MRI常用脉冲序列
一、自旋问波序列
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三、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四、反转恢复序列
五、梯度回波序列
六、平而回波成像
第四节肝胆MRI特殊成像技术
二、同相位卡反相位成像
二、脂肪抑制技术
三、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四、扩散加权成像
第五节肝胆MRI增强扫描
一、MRI对比剂的类型
二、MRI增强检查常用对比剂:Gd-DTPA
三、MRI增强扫描方法
第六节肝脏MRI灌注成像
第七节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
一、对比增强法MRA
二、相位对比法MRA
三、时间飞跃法MRA
第八节肝脏MRT榆查的注意事项
第三章肝脏正常CT和MRI解剖
第一节肝胆系的发育
一、消化管的发生发育
二、肝胆系的发生发育
第二节肝脏正常CT和MRT表现
一、肝脏正常CT表现
二、肝脏正常MRI表现
三、肝内正常胆系CT表现
四、肝内正常胆系MRI表现
五、肝脏的测量
第三节肝脏CT和MRI易误诊的影像
一、肝脏的先天性变异
二、门静脉主干变异
三、肝内异位静脉回流
四、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
第四章肝脏的恶性肿瘤
第五章肝脏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第六章肝脏的囊性病变
第七章肝脏感染性病变
第八章肝脏弥漫性病变
第九章肝脏损伤性病变
第十章肝移植
索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812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