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发展中医诊疗设备迫在眉睫

医案日记 2023-06-23 01:27:31

针对全国至今没有一家专门的中医诊疗设备研发机构,医理设计没有突破,熟悉中医理论、具有多学科背景的设备研发人员更是凤毛麟角,相关政策还不完善等问题,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近日召开的首届中医诊疗设备论坛上提出,发展中医诊疗设备迫在眉睫,如果我们再继续低水平重复,中医诊疗设备,这个本应成为中医自主知识产权有效载体的优势领域,将有可能为他人所用。

他以舌诊仪举例说,韩国十分重视韩医发展,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进行诊疗设备研制。其舌诊仪目前已走进家庭,人们早上起来照镜子时,就可以通过安装在镜子上的仪器,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类似的产品在韩国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预防保健用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而我国对于中医诊疗设备的研究优势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广度上都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但因我国长期停留在研究和教学水平上,达不到实用程度,致使某些方面的应用远不如韩国、日本和美国。科技部社会发展司调研员邹健强说,为什么韩国的韩医诊疗设备可以进医院、上市场,美国的针灸模拟实验设备已经可以用来搞科研,而我们却还在进口韩国的煎药机呢?关键在于我们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认识思路一直局限在行业内。国外之所以发展快,是因为他们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采用了多学科结合的发展思路。

邹健强说,中国人熬了几千年的药,而最早的煎药机却是从韩国进口的,虽然这些设备也存在很多缺陷,但毕竟韩国人通过现代技术,解决了工艺技术问题,使煎药现代化成为可能。我们现在是跟在别人后面改造,总是慢半拍,没有自己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很可能失去中医诊疗设备这个大市场。

中科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认为,整合优势是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重要原则。西方医学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必然要运用现代科技的优异成果,整合中西医学的优势,扎根中医理论,这是大势所趋。

王国强针对中医诊疗设备现代科技含量低,研发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研发人才队伍严重不足的现状提出,要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加强研发、生产、应用三结合的同时,突出老中医、研发人员、临床应用人员的结合。对于目前制约中医诊疗设备走进医院的收费标准问题,他表示,正在协调有关部门修改标准,争取纳入医保范围。

邹健强说,按西医标准评审中医诊疗设备是其走向市场的瓶颈,目前有关部门正在酝酿中医诊疗设备评审办法,相关政策的出台,必将为中医诊疗设备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多学科参与、政策导向、卫生部门使用以及物价部门的支持,是提高中医诊疗设备实用水平的关键。

据悉,本次论坛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研究制定促进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的意见,组织实施中医诊疗设备促进工程,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全面促进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要解决哪些短板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要解决哪些短板介绍如下:

强化中西医结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2023年确定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奋进之年。近年来,中医药发展成绩斐然,然而,对照高质量发展的标尺,中医药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与会人士一致认为,目前,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中医药治病的特色优势尚不突出,中医药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尚不完善,中医药发展缺乏强劲的创新驱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未能互相促进。

加强药品监管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司副司长李茂忠认为,推动中医高质量发展,还要加强对中药的监管。

李茂忠介绍,中药监管分为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三个方面。近些年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了一系列监管举措,包括开展饮片专项整治、组织生产专项检查、加强经营流通监管、优化完善药品抽检、强化监测评价等。

然而,中药监管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多:中药饮片不合格率相对较高,小散布局仍较明显;中药材用途广泛,管理复杂,存在农药残留风险,价格波动较大;中药制剂生产链条长、环节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存在个别偷工减料现象。

向科技要答案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副司长顾金辉提出,新形势对中医药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中医药发展要通过科技创新端发力,向科技要答案。

他建议,在中医药原创理论方面进行实证研究,搭建方法学平台,丰富和发展中医特色理论;基于中医药临床的理论研究,对四大慢病的诊治方法进行创新;对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开展深化研究,同时对民间特色医药及诊疗方法进行挖掘、整理和应用,形成针对优势病种与疑难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

综合中医科怎么经营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于综合医院中医技术的管理一直采用的是将中医人员集中管理的办法。即:中医科模式。然而,中医技术在其环境中的发展并不顺利,并突出表现为医院不支持、业务萎缩和经营困难。之所以如此,原因虽然很多,但核心却是管理方法使然。现就个人所见陈述如下:
一、问题探析
1、中医科的管理模式导致中医技术无法获得综合医院支持
功能或服务人群的差异性是任何医疗机构或部门设置其业务单元的重要基础,否则就会出现资源配置低效和管理混乱。因此,综合医院多以患者重复率较低的人体组织系统、解剖部位,甚或某个病种为基础进行临床分科,以利更好的专业化发展。诚然,也有依技术而设置的其它科室,但大多数属于已有科室暂时无法满足其使用率或效益需要,而一旦时机成熟或者患者资源能够支持,这些方法仍然要并入其临床各个专业。例如:导管介入、腔镜等。而作为各科均可常规使用的一般技术如:打针、输液等,则不会被单独设科或做为临床科室。只有中医科是个例外。
这是因为,虽然中医技术具有独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但就方法而言,却只是目前众多可以采用的技术之一,且所针对的疾病或病种包含了目前现代医学的各个临床专业。换言之,与综合医院其它临床科室设置有所不同,中医科是以一类临床各科均可使用的常规技术而设立的特色科室。效果就如同将打针、输液等也设立成为临床科室一样,出现患者的竞争或管理混乱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尽管有国家政策要求,但综合医院就是不予支持。
例如:几乎所有综合医院均不会允许其中医科如同其现代医学方法一样进行规范的临床分科。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综合医院中医科的病房、门诊等设施也是全院最差的。尽管如此,多数仍然达不到国家所规定的最低规模标准。例如:统计上海8所达到示范中医科标准的三级综合医院,其中医病床也仅仅平均36.125张,而另外6所只有9.333张〔1〕。总体与国家5%的最低标准相差甚远。
2、兄弟科室的专业化发展完全屏蔽了中医科技术发展空间
众所周知,尽管中西医技术有所不同,但均需要集中疾病素材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因此,医院需要临床分科或分专业进行发展,患者的就医取向或流动也多数随其设置而变化。即所谓专业化研究和服务。然而,作为一种虽然有一定局部优势或方法学特色,但同时也有重要局限性的临床技术手段,中医却是被另外安置的。而这种安置看似自成体系,实则由于规模限制根本无法分科,且功能与早已详尽分科,并且仍然在不断细化的全院各兄弟专业科室完全重复。原本可以共享的患者资源,转而变成了中医与全院各科室的竞争。结果不言而喻。
例如:由于没有专业入口,目前已极少有需要住院的患者到中医科门诊首诊。换句话说,在兄弟科室已经详细分科,没有专业划分的中医科已很难从其门诊收治到足够帮助其技术发展和生存需要的住院患者。不仅如此,任何时候,一旦强调按专业收治病人,中医科首先受到打压。这给其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效益不佳、不出成绩,继而人才流失、梯队涣散、生存维艰等纷至沓来。技术研发非常困难。〔2〕
诚然,并非所有综合医院都是如此。一些医院还是籍由人才、努力和机遇等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但能够持续存在并健康发展者,多数已经取代了该医院相应专业的综合发展权,或其技术已经融入到了医院按专业整合的资源系统之中。尽管如此,其内容往往也只有中医技术的极少部分,与其固有的容量相比,完全不成比例。
3、中医科室渐失特色与生存基础
前已阐述,综合医院中医科是以传统中医技术为特色而设置的科室。然而,客观的情况却是在目前的科技和人文环境条件下,单纯使用其已不能满足临床及其最为基本的住院患者管理、病历书写、诊断,甚至与患者交流与沟通的需要。因此,其执业者不得不在更多的时候使用现代医学并作为科室的安全保障。与此同时,由于现代医学仍然有许多问题不能解决,且由于中医方法早已在我国深入人心。出于需要或患者要求,其现代医学的同行也在或多或少的使用中医方法,其中尤其是中成药。因此,尽管中医在使用现代医学方法时难免存在不规范,而其西医在使用中医技术时,合理程度也值得商榷,但无疑它们在接近。例如:统计我院近年中药处方,其中由中医人员开具者仅占22%-26%。而其余75%左右,包括20%左右的草药处方,几乎覆盖了现代医学所有临床专业。
问题是:已无特色可言的中医科,在专业分科、设施条件、规模等竞争要件方面,与患者资源和服务功能完全重复的医院各兄弟科室存在严重的不对等,经营的困难使得其处于一个非常尴尬位置。因此,只要有机会,中医人员便纷纷弃医从政,甚至在相当一部分综合医院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机关干部队伍并成为了人们调侃的话题。而留下的人员中,虽然还是有埋头苦干者,但梯队已不存在,同时新人不愿意进入,流失仍在继续。
4、中医技术在综合医院呈畸形表现
由于掌握中医技术的主体人群在综合医院很难获得其技术发展所必需的患者资源或疾病素材。因此,虽然籍由各个医院的不同情况而生存和技术发展状态各异,但总体没有更多展示机会。诚然,理论上中医也可以通过会诊、合作等进行技术发展。但由于中医科的管理模式,不仅导致了中医与其兄弟科室之间的竞争,业务运行的自成体系也在客观上阻止和封闭着中西医技术的双向传递与提高。从而使得本来就由于文化背景、研究方法、治病工具和表述不同而交流困难的两种技术,更加难以科学的结合与沟通。
例如:中医会诊往往只在兄弟科室治疗出现困难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最好的情况也难体现适时而用。而更多的实际情况却是,会诊只为平息患者的要求与情绪,不等过场走完,患者已被通知出院。
因此,尽管目前患者在综合医院得到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不困难,但总体水平却非常有限,甚至呈现严重的扭曲与负面状态。从而,不仅大大降低了其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技术应用的价值,同时对于患者的权益也是一种侵害。
二、对策探讨
1、正确认识中医技术及其在现代综合医院存在的价值
众所周知,中医技术是目前世界已知理论和方法学体系最为完整的民族或地域医学。虽然由于历史的限制而与现代医学不同,但同样是人类认识和驾驭自然的工具。其中,尤其是其动植物等天然药物的应用,与目前现代医学全然不同且疗效仍不可替代,因此仍然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价值与必要。不仅如此,其对于生命现象的大量记载、研究和处置经验,对于现代医学也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例如:现代医学引以自豪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循证医学等最新医学理论,在中医就是一种常态和再普通不过的思维方式,区别只在于表述不同。与此同时,尽管其技术目前仍然以传统理论为基石,但研究方法和手段却在不断现代化,其中特别是近年来在中药及其制剂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已经大大拓展了传统中医所应用的范围,甚至表述方法也在逐渐趋于白箱并与现代科技建立了对应的联系。而大量的中西医临床交互与联用,更在实践中显示出相互补充与增效的效应。所以,即便是那些现代医学已高度发达的国家,目前也在开始重视并引进中医药〔3〕。
因此,无论从满足到综合医院就医患者的需要、提高和丰富其临床技术及手段,甚至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增进其号召性与凝聚力等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发展中医技术对于综合医院均有百利而无一害。
更为重要的是,综合医院良好的现代医学环境,对于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以及推进中医技术、理论等不断现代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发展和技术应用平台。同时,对于将我国各种独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医学临床体系等,也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2、创新管理模式,保障中医技术在综合医院能够健康发展
前已阐述,中医目前之所以在综合医院发展困难,原因并不在于其技术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将其人员集中管理的方法,看似自成体系,实则违背医疗资源管理规律,难以保证中医技术进入其综合医院以临床专业为核心的患者就医流程与技术发展平台。因此,只要改变目前的管理模式。例如:允许综合医院根其据临床分科吸纳中医人员进行中西医结合科室改造、或以其各临床科室中医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计算其中医技术规模等,就可能改善其中医技术处境并为其技术展示和发展提供必要的舞台和契机。
当然,其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医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综合医院管理者等改变长期以来中西医分治所形成的心理定势与局限。例如:虽然中西医因文化、研究工具等背景不同而方法、表述各异,但却同属于我们今天可用于疾病防治或人体功能干预的技术手段。而不同的技术方法或手段,既可能拥有独特的优势,但也往往存在不同的缺陷或局限。因此,临床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应用、相互弥补,并不断发现和应用新的技术。所以,无论中西医其都是一类具有不同功能或疗效学特点的技术资讯,而这些资讯的缺失无疑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医者的技术应用合理性。因以,尽管目前的医生因教育模式不同而有中西之分,但并不是其各自的工作不需要对方的技术,且这些技术也并不是不可以通过相互的学习而获得。所以,其既应该是每一个临床医生必备的基本医学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考试等方式认定其相应的资质。
因此,中医人员的素质和资质并不是综合医院改变其管理方式的问题和障碍。反而是其中医应用西医、西医应用中医方法的不规范和混乱等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和迫在眉睫的程度。
3、改变资质认证策略,加强医疗资质管理,保障患者就医权益
毫无疑问,由于中西医文化背景、研究方法、治病工具和表述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而需要分别学习、培训和资质认证才能具备相应的能力。否则就会不自觉侵害患者的权益并不能保障医疗质量。然而,目前的医疗资质管理办法并不禁止其方法之间的互用,且不允许已经取得其中一种资质的人员通过再学习而考试取得另一种资质。这既给医疗执法带来了困难,同时也不能保证中西医技术间结合或交互的科学与合理性。更为重要的是,其无意中也在为各种无资质医疗行为或不规范医疗技术应用等打开着方便之门,患者的权益无形中遭受着到侵害。所以,必须加强资质管理及其改革。
也许有人担心,生存环境本来就已不佳的中医技术人员会不会因此而更加艰难?客观的说,对于那些已无能力再考取现代医学资质的中医人员会有一些执业地点的影响。例如:不得不经常使用现代医学方法的病房管理等岗位。但对于其门诊却不会形成太大冲击,反而会因为更多的现代医学同行不能再随便的使用中药而得益。而对于相当部分经正规教育或院校毕业的现职中医来说,由于生存需要,其现代医学知识及能力早已得到长期的运用与加强。尽管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相当部分甚至并不比其现代医学同行有丝毫的逊色。因此,只要给予其足够的时间或稍加培训,完全可以很快达到要求并通过认证。反而是不允许其同时考取现代医学资质的管理规定,使得其已经具备的能力长期无法获得认可并得到释放。
例如:由于中医科长期经济效益不佳,实际上所在综合医院早已无法容忍。因此,尽管目前国家政策并不允许其在中医科之外的其它任何综合医院医疗岗位执业,但各个医院或多或少都在抽调其到其它科室进行工作。然而,由于其能力因资质不符而不被承认,所以只能委曲求全或为了规避医疗执法而长期“隐姓埋名”。因此,只要政策允许,这批人很快就会获得认证,甚至成为该专业的主力。而其他的人,由于规模限制和长期以来持续不断的流失,实际上早已所剩无几。尽管如此,其在门诊还是能够胜任。因此,并不会对于其生存构成太大威胁。反倒是西医的执业者,预计影响相对要大。但由于其占有专业之利,因此生存也不会成为问题。因此,加强管理并不会对于目前医疗体系的运行及其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当然,为了稳妥并顾及小型医疗机构的运转,也可以根据情况分步实施。例如:可根据不同年资或不同医疗机构可能对于其能力的影响而分别对待。但完全可以立即开放已获取一种资质的中西医人员考取第二资质,从而保证已具备能力者及时获得认证并进入相应岗位。从而以管理促进中西医之间相互学习及复合型人才的快速成长,并最大限度的促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技术的健康发展,同时保障人民群众合法的就医权益与安全。

医疗设备配备不足怎么写

医疗设备不足的修改意见 我国对于设备管理和维修起步就晚,大约经历过三个阶段: 一、 经验管理阶段。 二、科学管理阶段、三、现在管理阶段。 通俗的来讲 就是,事后维修、预防性维修、全员生产维修(TPM,由日本首先提 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与努力,很不幸啊。 很多医院还是停留在事 后维修的阶段,好一点的可以到预防性维修的阶段,到此阶段的也基 本上是名大于实。 此阶段在实际中是存在很大的风险,曾经见过一个。 厂家来对 CT 维护,结束后,机器启动不了。 这个时候就比较尴尬了。 到时候,医院会很大怨言。 至于第三阶段,只是在书上见过。 现实中, 至少我是没见过,当然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啊。 一、 医院对于设备科的态度是比较暧昧的,明知道设备对于医 院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却不重视设备科的发展,很多医院的设备科 变成了一个领导亲属的聚集地。 让越来越多的人对设备科有偏见。 二、 医院也不重视人才的培养,也不信任医院的工程师,觉得没有厂家的 工程师专业。 好像厂家的工程师什么都要比医院的工程师是要厉害, 可是不要忘了,厂家的工程师除了资深的,很多也是刚开始接触,不 见得就一定比医院的工程师牛。 三、医院的维修手段落后,缺乏高科 技的维修工具,现在的电路板基本上都是多层板,元件集成程度高, 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个烙铁,一个万用表和一堆电子元器件就能搞 定。 难。 六、由于各个方面,医院受到待遇和编制的问题,有能力的工程 师基本上很难留住。 留在医院的工程师由于体制,还有科室的问题, 多干少干一个样,而且设备价值比较高,一旦又问题谁都说不好。 科 室的口水就能淹死你。 反正就是你能维修好,那是你应该的,你要是 维修不好,那是正常的。 如果你要是出事,你试试。 所以大多在医院 的工程师开始偏向管理。 说是管理无非就是有事联系厂家,协调问题, 整理整理资料罢了,以应付上级的检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811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