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甘草的药用

医案日记 2023-06-22 10:38:44

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应用历史悠久而广泛的最常用中药。据现代研究,甘草的根及根茎含三萜皂甙甘草酸即甘草甜素,为甘草的甜味成分,此外还含有多种黄酮成分,即甘草素、异甘草素和甘草甙、新甘草甙、新异甘草甙、芒柄花甙、甘草西定、甘草醇、5-0-甲基甘草醇和异甘草醇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抑制溃疡作用,抗炎、抗变态反应及解毒作用,能促进高血压病人脂质代谢,增加胆汁分泌;以及镇咳、镇痛、抗惊厥、抗肿瘤、抗艾滋病病毒等。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阿狄森氏病,席汉氏综合征,肺结核,支气管哮喘,传染性肝炎,急性血吸虫病,疟疾,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腓肠肌痉挛,先天性肌强直,血栓性脉管炎,子宫糜烂,眼科炎症,皮肤皲裂,艾滋病等。特别是甘草酸类成分,具有防治病毒性肝炎、高脂血症作用,能抗癌治癌,可作干扰素诱生剂及细胞免疫调节剂,又适用于制成多种生物碱、抗生素、氨基酸的复方制剂,常具协同、增溶、增效等作用。甘草在食用方面可以用甘草甜素作为饮料调味剂,根及根茎粉末及其提取残渣可以作为兽用饲料。因此,甘草的用途较为广泛,开发前景广阔,急待进一步开发研究。

在祖国医学宝库中,甘草是一味普通而又重要的药物。说它普通,是因为它药源丰富、药价低廉,说它重要,是因为它在众多的中药方剂里,起着诸多方面的微妙作用。从远古开始,甘草就被医家所重视,我国现存的古代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把甘草列为“上品”。公元五世纪的名医陶弘景所辑的《名医别录》,称她为美草、蜜草,还有“国老”这样的尊称。陶弘景说:“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又说:甘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七世纪甄权也说它“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然而,甘草决不只是担负调和诸药的重任,也不仅限于能解诸毒,它确实有着多方面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有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及解毒之功,能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与金疮肿。《名医别录》说甘草能温中、下气、止咳止渴,解百药毒。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协合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甘草有生用与炙用之别。中医临床上早已总结出,甘草生用则通,灸用则补的经验。因其性味甘平,以清热降火解毒为长,用治疮疡肿毒、湿疹、发热等须用生甘草。如经蜜炙后性味变为甘温,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有温中散寒,除邪热,补脾胃,润肺益气之功效。甘草的根和茎入药,其成分含有甘草甜素,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甙元,还原糖,淀粉,胶质及矿物质等。甘草之所以有甜味,主要是甘草甜素所致。

甘草对胃酸过多的胃肠道溃疡病,能抑制其胃酸分泌,从而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甘草浸膏口服后能覆盖发炎的咽部粘膜,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起到镇咳作用。甘草的解毒功能,主要是甘草酸分解的葡萄糖醛酸与毒素发生反应的结果。实验证明,甘草及各种制剂能消除或降低氯化铵、组织胺、水合氯醛、苯砷、升汞的毒性;对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其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甘草经水解后可释出葡萄糖醛酸与含有羟基或羧基的毒物结合解毒。此外,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其解毒作用与吸附率成正比关系。与药用炭一样,在胃内吸附毒物,减少毒物吸收而解毒。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在体外对金葡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甘草次酸在试管内能增强小檗碱抑制金葡菌的作用。甘草制剂对多种皮肤炎症及皮肤过敏性疾患均有一定疗效,如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湿疹、皮炎皮疹等。用于眼科治疗疱疹性结膜炎、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等亦取得较好疗效。对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一定效果。此外,甘草还具有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胆固醇以及镇痛,解痉等功效。

近期报道,对甘草中的甘草甜素进行研究,其可以抑制爱滋病毒斑的形成和感染细胞的变化,从而抑制爱滋病的繁殖,其抑制率达98%,原苏联土库曼尼亚爱滋病防治中心等单位,从甘草中分离并配制成一种有效抑制HIV繁衍的药物尼格利津,专家认为其结构与美国研制的叠氮脱氧胸苷相似,但它并无副作用,且临床证明是极有效的一种治疗爱滋病药物。连云港天晴制药厂生产的克艾可系中药甘草等提取物制成的口服片剂,用于60例爱滋病患者的治疗,取得了改善症状,体症及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该制剂的作用得到药理实验的证明。甘草的毒副作用较小,但若较长时间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肿,血压升高及血钾减少等症状并有脘腹胀满,纳呆等消 化障碍,如能适当掌握用药剂量,上述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综上所述,甘草的作用相当广泛,从古至今,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防治作用,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运用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学科技术,深入研究甘草的药用价值和作用机理,这样更有利于甘草的开发和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甘草这一“国老”在传统药学宝库中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甘草酸的药用研究

甘草酸是从中药甘草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它以18H两种构异差向异构体存在(即α体和β体),β体为甘草中的主要成分,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α体。甘草酸二铵(甘利欣)为α体制剂,具有明显的降酶、抗炎和保肝作用;强力宁和复方甘草甜素则为β体制剂。近期,德国学者发现,甘草甜素对SARS病毒有抑制作用,下面就甘草酸研究的作用机理简述如下。

一、抗肝损害和毒性作用

甘草酸二铵(18α-GL)能减灭肝毒物活化,酶学测定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P),18α-GL可通过抑制CYP1A1(化学致癌作用的有效特征)活性减少前致癌物(如乙醇、丙酮、醋氨酚、CCl4等)的活化,从而具有化学性防癌的作用。研究表明,18α-GL既抑制“增毒”的细胞素P450同工酶活性,减少毒物和致癌物的代谢活化,又显著诱导Ⅱ相酶活性,加快毒物和致癌物的排泄。α和β体甘草酸的抗肝损伤作用和急性毒性的比较研究显示,α体抗D-氨基半乳搪肝损害作用优于β体。α体分子结构与泼尼松相似,易与类固醇激素的靶细胞受体结合,抗炎作用也大于β体。研究还表明,两者均可通过抗炎及调节免疫功能达到治疗慢性肝损伤的作用,并且α体比β体作用更强。

二、抑制HBsAg的分泌

在对乙肝表面抗原表达的人肝细胞癌细胞系PLC/PRF/S’的研究中,发现甘草酸可以抑制HBsAg向细胞外分泌,并剂量相关地增加其蓄积。甘草酸可阻碍唾液酸的补充,使HBsAg受到抑制,从而抑制肝细胞破坏,改善了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障碍,增强和改善对HBsAg的抑制及HBV的免疫状况。实验研究,经静脉注射甘草酸后,达到一定浓度的甘草酸与肝细胞的相关位点结合,可影响HBV相关抗原在肝细胞的表达及抑制和唾液酸对HBsAg的修饰,表明甘草酸具有直接抗HBV的作用。又有报道甘草酸可促进丙型肝炎病人的肝功能恢复,对HCV亦有作用。

三、抗肝纤维化作用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肝硬化的早期和必经阶段,其中25%~40%最终发展成肝硬化。肝纤维化通过治疗可以逆转,有报道155例给予甘草酸二铵300毫克加能量合剂、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明6周后改为口服甘草酸二铵100毫克,每日3次。结果治疗6周时,肝功能复常率为74.2%,组织学检查显示肝组织炎症及肝纤维化程度减轻,HA、PCⅢ的血清浓度也明显降低,表明有很好地抗肝纤维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有良好的抗过氧化作用,可防止脂质过氧化产物刺激胶原基因转录,抑制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其次为对肝脏炎性损伤的防治作用,防止了肝纤维化的启动及形成。动物实验表明,其作用机制还可能与药物减轻肝脏炎症、抑制肝脏羟脯氨酸与胶原生或有关。提示在慢性肝炎早期应用甘草酸二铵,有减轻肝脏炎症与拮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四、对心血管的作用

甘草酸二铵作为降转氨酶的临床药物安全性好,对预防经皮内冠状动脉形成术后再狭窄可能有其潜在临床应用前景。动物实验表明,甘草酸二铵可明显抑制家免颈总动脉血管形成术后胶原的合成和内膜增生,降低狭窄百分率,可能与其抑制肝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抑制Ⅰ、Ⅲ胶原的合成有关。同时,甘草酸二铵能对抗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大鼠急性心肌损伤,使其心电图ST段异常抬高数减少,减少了心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的生成,增加心肌组织SOD活力,抑制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释放,提示有保护心肌缺血作用。

五、对SARS病毒有抑制作用

德国法克兰福大学医学院病毒学家Cinati等发现,大剂量甘草提取物几乎可将感染猴细胞内的全部SARS病毒杀死,其作用比目前通常使用的利巴韦林更强。研究发现,甘草甜素对SARS病毒的附着和侵入靶细胞有抑制作用,减慢病毒在细胞间的传播速度,甘草甜素还能抑制病毒复制。不过,甘草甜素也有缺点,采用较大剂量才能对SARS病毒产生作用。美国马里兰州美国军事医学传染病研究所病毒学家Baket认为,对甘草甜素进行的研究有可能促进人们开发出结构类似但作用更强的抗SARS药。有研究发现,甘草甜素亦可抑制其他病毒的生长,包括疱疹病毒,还可抑制培养细胞内HIV的复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804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