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5.01生命的摇篮
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惟一有智慧生命的星球,这当然是指我们人类而言。人作为万物之灵,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大概就是人有自己的思维与智慧。
黄帝内经探讨:数字与生命-第5章我们只有一个地球.png" />
在生物进化的漫长历程中,为什么只有我们人类进化出了智慧?智慧生命为什么只在地球上存在?让我们再次回到生命诞生的起点去追本溯源。
生命从最原始的病毒进化到人,就是原始病毒的DNA进化为人的DNA的过程。在这个进化过程中,DNA所积聚的能量越来越多,结构也越来越复杂。DNA结构进化的过程中,量变表现为物种基因的变异,质变就是新的物种的产生。每一个生命在其一生中都在为自己的DNA增加能量,这种能量的增加一代一代地积累,一个物种一个物种地传递,到今天就变成了地球上最复杂的能量积聚形式——人类的DNA。所以人其实是亿万年来能量不断积累的一个结果,智慧也就是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产物。
生命积聚的这个能量全部来自太阳能。生命为什么一定要不停地积聚能量呢?因为地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在大气层的包裹下,来自太阳的能量如果不能被有效地吸收并储存起来,地球的温度将会比现在高得多。地球的邻居金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金星就是古代所说的太白金星,它是我们肉眼看到的夜空中最明亮的行星。金星的周围也有一层浓厚的大气层,由于没有生命的存在,来自太阳的能量在金星得不到有效地吸收和储存,在温室效应的作用下,金星的温度就比地球高得多。金星的温度一般都在465-485℃之间,既使到了夜晚,温度也不下降,依然是难耐的高温。
生命不停地积聚能量,就是为了防止地球温度的过度升高,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稳定。那么亿万年来,无数生命所积聚的能量都到哪里去了呢?生物积聚的能量,一份传给后代,发育成新的生命,而生物积聚的大部分能量在死亡后由尸体变成了地球上的泥土。
亿万年来,所有生命积聚的能量都随着生物的死亡变成了地球上的泥土,这个土有多少呢?按说可以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计算出来,这里我们只从天文学上来大致估计一下。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物体的动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在一个物体动量不变的前提下,如果物体的质量增加了,其运动速度必然变慢。生命不停地积聚能量,不停地转变为地球上的土,那地球的质量必然逐渐变大,而地球的动量是不变的,所以地球自转的速度必然变慢,表现为一天的时间在逐渐加长。现代天文学表明,4亿年前左右,一年有400多天,一天只有20个小时左右,那时候的地球转动得比现在快得多。现在地球自转变慢了,就是无数生命亿万年来积聚的能量变成了地球上的土的结果。
由于太阳质量太大,地球质量的增加对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力影响不大,故地球公转的变化不明显,但月亮公转就受到了地球质量增加的明显影响。根据天体中二体绕行问题的速度公式可以推算出,当地球质量变大时,月亮将在一个更加扁长的椭圆轨道上绕地球公转,换句话说,月亮将离地球越来越远,而天文学上的观测结果表明,月亮正在以大概每年几厘米的速度离我们远去。
生命的本质是能量的一种积聚形态,在这里再次让我们得到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任何一个生命体都是一个能量的积聚和转化系统,生命积聚能量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能量变成土,以维持地球环境的稳定。
地球作为生命的摇篮,从名字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地”字乃“土也”,地球的含义就是土。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说的真是一点不错。
5.02时间与空间的本质
生命把太阳能转变为地球上的土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医理论中五行相生的火生土。以前我们理解火生土的时候,总是讲火可以把任何东西烧成灰烬,灰就是土,现在看来未免不够深刻。
这个火生成的土,也不完全一样。在我国南方,天气炎热,生命积聚的热量就多,火所生成的土就有很多是红土;在中原地区,天气温和,热量适中,火生出来的这个土就是黄土;到了东北三省,天气严寒,热量大减,火所生的土就是黑土。而中医的五行讲南方赤色,北方黑色,中央黄色,跟这个土壤的颜色完全一致。
火生成了土,根据中医五行相生的理论,土又生成了金。土生金的含义,一般都解释为土里能淘出金子来。这只是土生金的一小部分含义。在上一章我们说到,《黄帝内经》把金定义为金玉沙石,也就是西部的高原山脉。我们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一下是否如此。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过程中,必然使地球表面的物质产生自东向西运动的趋势。于是无数生命所变成的这个土,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逐步向西迁移,并在西部形成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高原和山脉。如果我们找一个地球仪来看一下就会发现,地球上绝大部分山脉都集中在各个大陆的西测。土生金和西方属金的本质其实源自地球的自转。
东方是植被青翠的平原,西方是积雪皑皑的高山,南方是高温火热的红泥,北方是严寒冰冻的黑土,中央是不冷不热不高不低的黄土地。这一切,其实都源自太阳的能量,源自火生土。只不过数量不同的能量积累,产生了不同的土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土地也是能量,而且是由无数前辈的生命转化而来的。所以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国家都把领土看作最重要的财产,为了争夺和保卫自己的领土,甚至不惜在战场上流血牺牲。
土地也是能量,土地来自太阳,这又让我想起了我们神话传说中的息壤。古代洪水泛滥的时候,就有天上的神仙偷来玉皇大帝的息壤。息壤是可以自己长大的土壤。把息壤扔到洪水中,息壤就长出了土地,万物才幸免于难,得以生存。我们今天看来土地源自太阳,这和息壤来自天上是多么的相似。而且地球上的土壤是逐渐生成的,最开始的时候,地球上大概真的只有海洋,没有陆地。正是生命的诞生,才使得陆地在海洋中逐渐生长形成,这和息壤会自己生长的特性再一次不谋而合。神话传说的深刻内涵,在让我们震惊之余,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史前文明的存在。
东西南北中,从物理学上来说,这是空间的概念。如果这个空间从地球上的土壤的角度来说,那空间的本质就是亿万年来积累的能量。
那么时间的概念呢?一天分旦午夕夜,一年有春夏秋冬,而都表现出寒热温凉的变化规律。现代物理学认为时间是运动的一种表现。我们来想像一下,假设地球停止了自转,也停止了公转。如果停在早晨,那我们就永远处在朝阳初升的清晨,温度假定也停在10℃不变;如果停在上午十点,气温可能就保持在20℃,不再升高也不再下降;如果停在中午十二点,那可能一直就是30℃的酷暑高温。时间,从这个角度去看,也是一种能量,只不过是一种时刻都在变化的即时能量。
现在,时间和空间都变成了能量,只不过空间是积累储存的能量,时间是即时变化的能量,所以《黄帝内经》才把时间和空间根据能量多少或高低的不同,划分为五个等级,叫做水、火、木、金、土,来概括和描述它们不同的特性。水是北方和冬季,火是南方和夏季,木是东方和春季,金是西方和秋季,土居中央。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五行的本质就是不同的阴阳,现在也可以说,五行的本质就是不同的能量。
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的核心,总是被不明真相的人怀疑为封建迷信,现在,我们就把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上再提高一个层次,让这些人彻底打消对阴阳五行的怀疑。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理论之一。广义相对论的内容,简单地来说,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我们平时感觉时间和空间好像没有什么关系,而在爱因斯坦看来,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时间、空间和物质这三者纠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这和中医理论用五行来概括统一四时五方不正好异曲同工吗!
如果说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不同的方式都揭示了这个世界的共同本质,那么我们说中医理论中就包含了相对论,或者说相对论中也有着中医理论的内容,就没有什么不妥。
5.03黄皮肤的中国人
黄土地孕育了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中医理论的经典叫《黄帝内经》,都离不开一个黄字。这都与我们所处的位置——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密不可分。适中的位置积聚了适中的能量,形成了适中温和的黄土地,并最终孕育出了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
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和我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常识,在这里不谋而合。水土的差异,本质上是能量的差异,不同的能量,导致了不同地区人种或体质的差异。
从国内来看,南方人身材比较矮小,北方人身材就比较高大。南方人比较聪明能干,吃苦耐劳;北方人相对就比较懒惰,观念转变得也比较慢。这从改革开方的成果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南方能量更多,能量的集聚程度更高,所以南方人DNA的结构就更复杂,所蕴含的能量就更多,也就更聪明。或者说,南方人比北方人进化得更快一些,所以在智慧上就走在了北方人的前面。这一点,自古才子伟人大多出自南方,也可以作为证明。
那为什么聪明的人个子反而矮呢?这可能是物种在进化的时候,优胜劣汰的原则就是用更小的体积来积聚更多的能量。物种为了更多地积聚能量,最简单的选择就是长大身体,古代的恐龙就比今天的大象还要大得多。当体积大到自身无法承受的时候,就只好进一步改变DNA的结构,用更小的体积来积聚更多的能量。恐龙的灭绝,也许与此有关。从这个角度来看,物种的体积在进化的过程中应该有着一个先变大再变小的周期性的规律。南方人就是凭借着更复杂的DNA结构,用更小的身材,实现了更高的智慧。
东方与西方也存在着这种差异。东方属木主生发,所以沿海地区人们开拓进取的步伐就比西部高原地区的人们快得多。这一点在日本人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日本的产品以精致小巧闻名于世,这都得益于日本人永不停止的研发精神。
以前去日本叫东渡扶桑。扶桑是什么呢?扶桑是我们的古人所记载的一棵大树,九个太阳住在上面,轮流升天值班。扶桑的具体位置据记载在今天的蓬莱以东。在大冰川时期,海平面比较低,中国与日本之间没有海洋相隔,而是连在一起的一块大陆。扶桑在蓬莱以东,就正好是日本的位置。日本是日光之根本的意思,这也与扶桑的本义大同小异。
这说明日本原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人与日本人应该是同宗同源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国外经常会被相互弄错,就可以作为一个证明。所以日本人与中国人本是一家人,都发源于中国的中原地区。只是后来海平面升高,日本成为了一个岛国,长期远离大陆,才逐渐独立。日本就像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独自飘零久了,难免性格孤僻。离开家时间长了,想回家看看,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日本是回来认祖归宗,倒也是件好事。问题是,有一部分日本人是想回到这个老家,把家里的人都杀光,然后自己当家作主。这就不对了,就是大逆不道,所以,对这部分日本人,我只能说两个字:逆子。
如果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白种人的身材比我国的东北人还要高大,这说明他们发源于温度更低的区域,白种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出现的人种,他们的进化就更落后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肺五行属金,而金在色为白,肺又主皮毛而开窍于鼻。所以白种人白色的皮肤和大鼻子就证明了他们的确是来自金气浓厚而更加寒冷的地区。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跟我们相比,他们应该是小字辈。
现在的北美洲,地理位置和我国差不多,却以白种人为主。其实北美洲的原始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如果我们在电视上见过印第安人,就会发现,印第安人其实和我们黄种人是非常相似的,也是黄皮肤,黑头发,以及大致相似的脸庞。这说明不同的人种是在不同的大陆相互独立发展起来的。相似的大陆位置,也会发展出相似的人种。只是后来美国人入侵北美洲,将印第安人赶出了自己的家园,从而摇身变成了北美洲这块土地上的主人。从这一点以及美国人的一贯表现,我们可以说,美国人就是十足的强盗。
黑人诞生在非洲,而非洲地处赤道附近,能量最高最集中,所以黑人应该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人种,美国的一些学者也通过各种手段证明了这一点。然而这些自负的美国人却据此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全世界的人类都是由非洲黑人发展而来的,真是可笑。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已经用大量的证据批驳了这个论点,并证明了中国人就诞生于中国本土,而不是从非洲长途跋涉而来。
5.04中央的土,中庸的人
我们说了这么多人与土的关系,就是为了引出中医理论中的一个论点,那就是《黄帝内经》所讲的,人五行属土。
《素问•五运行大论》讲:“中央生湿,湿生土,……其虫倮。”
土所生的虫为倮虫。古人把所有的动物都叫做虫,倮虫就是没有毛的动物,就是我们人。人为倮虫,五行属土。那么作为五行之一的土有什么特点呢?
先从位置上来看。上面的经文讲中央生土,就是说土即不在东西,也不在南北,而在东西南北的中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逐鹿中原的地方。可事实上东西南北都有土呀,虽然各个地方的土有所不同,可毕竟都是土,《黄帝内经》却只说土在中央,是什么意思呢?这说明土确实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中央的土,最能代表所有土的本性。中央土就像一个和事佬,把东西南北的土的特点都采纳一点,不偏向于任何一方,从而位居中央而成为标准,并以此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东西南北四方土的各个角落。
再从颜色上来看。中医的五行理论中,东方木为青色,西方金为白色,南方火为赤色,北方水为黑色。中央土是什么颜色呢?
《素问•金匮真言论》讲:“中央黄色,入通于脾。”
中央黄色就是土的颜色。如果我们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做一个折射试验,就会形成一条赤橙黄绿蓝紫的彩色光带,而黄色正好在这个彩色光带的中央。从光子的能量来看,黄光的能量也因为其波长居中而具有一个不高不低的能级。黄光因此能够穿透大雾,散射距离最远而最能引起人眼的警觉。所以汽车的警灯都是黄光灯,小学生的安全帽也都是黄色,这都得益于黄光在可见光中波长居中的特点。
中医五行理论中,人体的五脏各有自己的五行归属。肝属木,肺属金,心属火,肾属水。那么人体的哪一脏属土呢?上面的经文讲“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原来是脾脏五行属土。
五脏在时间上都是各主一季,肝主春,肺主秋,心主夏,肾主冬,那么五行属土的脾主哪个季节呢?脾是没有季节可主的。
《素问•太阴阳明论》讲:“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季节可主,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脾不不主时”,但是脾却又每个季节都主,每个季节脾都主十八天。
还有一个说法是讲脾主长夏。
《素问•藏气法时论》讲:“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
长夏就是夏季和秋季之间湿热最重的那一段时间,正好处在一年的中间。脾主长夏与脾不主时再一次反映出土既位于中间又无处不在的特性。
土的这种既在中央又在四方,不偏不倚的特性,就反映出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理念——中庸。
中庸给人的感觉似乎就是不说好也不说坏,到处都是老好人,其实不是。中庸是一种最深刻的生存之道。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为了积聚能量,最后都把自己变成了土,为什么不转变为金木水火呢?因为土的性质最稳定最可靠,既使储存亿万年也不会变质,这就是土性中庸的力量。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为什么至今不衰?因为中国地处中央,奉行中庸之道,我们不去侵略别人,但是别人也别想来欺负我们。我们就一心一意走自己的发展之路,所以历史才得以连续不断而成为举世无双的文明古国。
“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的道理说明中庸是一种稳重的大度,而绝非无所作为的和事佬。
人作为各种生命中的最高存在形式,也应该履行好自己属土的本性。那就是要以博大的爱心与所有的生灵和平共处,而不是将其他们都吃尽杀光。如果我们对普通的动物都能够呵护有加,那与我们的同类就更应该和睦相处。如果土性的中庸会让这个世界免遭更多的战火,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为中庸喝彩呢?
5.05中五太极
土性中庸的特点,我们再从数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
河图讲:“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素问•金匮真言论》也讲:“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类土,……其数五。”
土的生数为5,那么5跟其他的数字相比有什么不同呢?5居于123456789这九个数字的正中间,又是一种中庸的姿态。
我们在第一章中讨论水的时候已经知道,天地之间不离于五。而且5还是虚的,5反映的其实是日地月球间一种周期为4的运动变化规律。只不过这种周期不是封闭重复的,而是开放循环的。5既是上一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周期的起点。5由于这种特性,又被称作中五太极。
我们就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中五太极。生命要诞生,地球上第1个形成的就是生命的源泉——水;在海洋的水中第2个诞生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原始病毒;由原始病毒进化产生了物种进化史中的第3个重要事件——原始植物木诞生了;地球上最后一个也就是第4个形成的生命形式就是陆地上的动物,标志就是它们都有着功能完善的肺。
按说生命进化到4,也就是进化到陆地动物之后,就已经到头了。人虽为万物之灵,也不过是一个高级动物,用《黄帝内经》的话来说,不过是一个倮虫。为什么又单独把人拿出来,作为5,归属于土呢?
因为人是所有的陆地动物中最高级的一种生命形式。陆地动物按河图的数字来说都属于4,如果把陆地动物按进化的级别再细分为4.1,4.2,4.3,……等等,那么人就应该是4.999999……。在数学上,4.9(9循环)和5完全是一回事。这就是单独把人列为5的原因。
人一旦属于了5,就自然归属于土,就具有了土和中五太极的所有特性。5是上一周期的终点,所以在我们这个文明的时代,人就是生命的终极形式,不会再有比人更高级的物种诞生,所以我们也不用担心人类会不会又进化成吃人族把我们自己也吃掉。
5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这就意味着人类目前的生存状态必将终结,所有的物种将以另一种全新的形式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们已经走近了物种进化的终点,所以珍惜生命对我们而言就显得尤其可贵。当然,生命进化的周期是以亿万年为单位来计算的,虽然我们已经接近进化的终点,但是这个终点对我们每个人的个体生命来说,那依然是遥远而不可知的未来,我们大可不必为此而惶惶不可终日。
土性中庸和中五太极因此都有着既虚又实的性质。土位于四方是实的,而把土定位于中央则是虚的;人作为动物是实的,而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智慧,则是虚的。
从中医理论本身来看,《黄帝内经》中的数学体系与河图洛书一脉相承。那么河图洛书又从何而来?我们很难想像古人在刚刚从古猿进化为人之后,就对这个世界的本原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并把这一切总结简化为河图和洛书。如果真有史前文明的存在,河图和洛书也许是上一个文明的遗物,那么河图和洛书代表的就是上个文明终极理论的最简单的表达形式。这个理论对我们这个文明而言,不仅依然适用,而且同样是我们未来终极理论的表达形式,应该都属于中五太极的范畴。而以河图和洛书为数学基础的中医理论也因此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是完美无缺的了。所以千百年来,我们感觉不到中医理论的进步,那是因为中医理论已经足够完美了,已经不需要进步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地去全面理解中医理论的真正内涵,并以之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
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的西医理论,当它发展到极致完美的时候,肯定就会变成中医理论,也只有在那个时候,中西医才会真正结合在一起。
5.06生活的意义
我们贵为万物之灵,有着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智慧,然而如果单纯从生命生存的角度来看,我们却跟其他动物一样不能免俗。那就是我们也需要吃喝拉洒睡,这和其他动物并没有什么不同。
以前有老人对我说:“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我就很不赞同,认为是没有追求,不求上进的生活态度。现在想想,如果只是从人的生物属性的角度看,还真是这么回事。
那么人体负责吃喝的是什么呢?就是脾胃。
《素问•经脉别论》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这段经文讲,我们摄入的饮食经过脾胃的吸收到达肺,然后再四布于全身,并把代谢的水液下输到膀胱。这个描述和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以及泌尿系统的功能是基本一致的。
在中医理论中,脾与胃也是相为表里的一对藏腑,它们就相当于西医学中人体的消化系统。
《素问•灵兰秘典论》讲:“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仓廪就是粮仓,脾胃为仓廪之官就是讲我们吃喝的东西都保存在脾胃中,并化生出身体所需要的各种味道的营养,也就是五味出焉。
中医理论中,胃的概念比较广泛,有时胃也包含了肠的功能。
《素问•六节藏象论》讲:“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胃和大肠小肠等这些器官,都能够化糟粕而有入有出,因而通于土气。五脏六腑中只有脾胃属土,所以有时就用胃来统称所有这些通于土气的器官。《伤寒论》中讲阳明病的时候,说到“胃中有燥屎五六枚”,西医就无法理解,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医理论中的胃其实包含了西医的整个消化系统。
胃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足阳明。阳明我们在上一章已经了解过了。阳明燥金的特性是收敛下降的。胃既然叫做阳明,也必然具有阳明的这些特点。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
上面的经文讲胃能够“化糟粕,转味而入出”。化糟粕就是形成大小便等排泄物,“转味而入出”就是讲有进食也有排泄,有进也有出。
这就揭示了胃的一个重要的特性——通降。我们吃进去的东西一定要能够顺利地下降并排泄出来,这才是正常的,这就与阳明主降的特性完全吻合。所以在中医理论中,以胃为代表的通于土气的六腑是以“通”为和的。
《伤寒论》中的阳明病,基本上都是胃中的饮食糟粕不能正常下降而引起的。典型的表现就是潮热、腹痛、便秘,都是腑气不通的表现,治疗的时候就要用通下的方法,恢复足阳明胃通降的本性。张仲景说,邪传阳明则无所复传。就是讲疾病如果发展到阳明实证后,就不会再向其他经传变了,就可以大胆地顺应阳明胃以“通”为和的特性,一下了之。
为什么邪传阳明就无所复传了呢?就因为阳明胃属土,土是能量的最终存在形式。所以只要病证发展到阳明腑证,也就是邪传阳明,我们就可以象瓮中捉鳖那样,较容易地把病邪除去。
脾胃化成的糟粕,排泄出来就叫大便,毛主席把它叫做粪土,“粪土当年万户候”的诗词几乎家喻户晓。毛主席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的,因为粪确实就是土。谈论这个东西有点不雅,干脆我们就把毛主席讲的这个东西暂时称作大土,方便我们讨论。
我们每天都要排泄大土,并把这个大土看成至贱之物一冲而去。只有农民知道,这个大土是最珍贵的土地的精华,农民把大土积攒起来,送到田地中,因此种出了最好的农作物。
我们讨论过,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把太阳能最终转变为地球上的土。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每天排泄这个大土,其实就是在履行生命存在的这个使命,就是在为地球做贡献。当然,等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的整个身体都变成了土,那就是对地球最后一次,也是最彻底的一次贡献。
难道我们生存的意义,就是为地球生产大土吗?如果单纯从生物的角度看,确实如此。当然,我们不仅是动物,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如果把社会看作一个更高一级的虚拟的巨人,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就相当于这个巨人的一个细胞。社会这个巨人的生存使命与我们单个的人是类似的,也是以为地球储存更多的能量为发展目标。这就表现为一个国家要努力发展生产和经济,用最低的能耗,创造最大的社会财富。
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我们每个人生存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努力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并在为其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换取别人对我们的服务。
5.07四肢发达的联想
有一句我们都很熟悉的话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当然这句话并没有绝对的科学依据,但是说我们人是“四肢发达”却是对的。
我们看一下自己,哪儿的肉长得最多呢?就是四肢。所以我们身上真是四肢最发达,换句话说,我们身上最多的是肌肉。
我们已经知道,肺主皮毛,肝主筋。那么人体的肉是由谁主管的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
《素问•宣明五气》则直接说:“脾主肉。”
脾脏五行属土,脾又主肉,肉自然也属土。我们全身哪里不是肉长的呢?所以中医理论把人的五行属性归属于土,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们从小长到大,爸妈就盼着我们多长点肉。根据肉五行属土的特性,我们生长的过程,其实就是生产和积累土的过程,就是储存能量的过程,也是在为地球做贡献。这和上面提到的我们每天都排泄大土的意义是类似的。成年之前,我们以生长积累土为主,生命的生物意义就多一些;长大之后,以排泄大土为主,人生的社会意义就更重要。
脾主肉,四肢的肉又最多,那不就是脾主四肢了吗?确实不错。
《素问•玉机真藏论》讲:“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
脾如果生病了,那么四肢也不能正常地活动,《黄帝内经》对此还作出了更加详细的解释。
《素问•太阴阳明论》讲:“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脾病而四肢不用的原因,是因为脾不能为四肢正常地输送营养,所以治疗时就要去改善和恢复脾脏的功能。现代医学中的重症肌无力病就属于这种情况,西医目前好像还没有什么好办法,中医从脾的角度来治疗,就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脾主四肢”与前面我们提到的“脾不主时,四季各十八日以寄之”的意思其实是一致的。脾胃本来位于人体的中央,却主管人体最外面的四肢,又一次体现出了土居中间而又无处不在的特性。
《素问•阳明脉解》讲:“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
四肢为什么是诸阳之本呢?就因为脾属土而主四肢。
《素问•气交变大论》讲:“土不及,……其眚四维,其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支。”
这里的四维就是四季或者四方的意思,都可以讲得通。土如果生病了,在时间上就表现为四季之末的十八天,而我们在换季时确实容易患脾胃病;在空间上就表现为不同的地方,而我们到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许多人确实因为水土不服而闹肚子。脾胃患病的同时,我们也大都会感到四肢的不适。
所以,人的四肢和自然界的四时、四方其实是相通的,都是土气的同气相应。
《灵枢•邪客》就讲:“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四种不同的能量,就是肝肺心肾四种不同的阳气,四肢因为属土而与这所有的阳气相通应,所以讲“四肢为诸阳之本”。
中医的针灸能够在四肢上扎针来治疗内脏的疾病,也得益于“四肢为诸阳之本”这个理论。
四肢的末端是我们的手足,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的手脚心都在冒火,在晚上的时候尤其明显。中医把这个叫做五心烦热,手足四心加上我们自己心里都很烦。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也与“脾主四肢”密不可分。
这种烦热产生的原因,唐云医生在《走近中医》中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
这种中医称为“骨蒸潮热”的烦热,一般夜间加重。而夜间是人体阴气最盛的时候,所以唐云认为把这解释为阴虚发热是讲不通的。他层层剖析,找到了这个烦热的源头在脾。认为是脾虚导致在体内产生了湿热,这个湿热也属土,五行当中土能克水,而人体内肾属水而主骨。所以脾产生的湿热就让肾受不了了,感觉就像热从骨头里往外蒸一样,一直蒸到手心和脚心。。
《素问•厥论》讲:“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伤寒论》中张仲景也说过:“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谷气就是食物消化后脾胃吸收所产生的阳气,这说明足心热确实是阳气盛导致的。当然,引起五心烦热的这个阳气已经不是人体正常的阳气了,而成了一种致病因素,也就是唐云所说的湿热,李杲所讲的阴火。
我们再想想什么时候最容易产生这种烦热的症状呢?过度熬夜的人,房劳过度的人,大都有过这种五心烦热的体会。
熬夜伤害最厉害的就是眼睛,往往把眼睛都熬红了,而我们知道肝开窍于目;房劳就是纵欲,我们也知道肝主生发,决定着人的欲望。熬夜或房劳的后果就是肝气的过度生发,从而导致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地在夜间收藏,最终使这个失控的阳气流散四末,成为五心烦热。如果从五行相克来解释,也可以把这说成是木旺克土。所以治疗的时候,除了用苦寒的药物来清除湿热,加用一些潜阳的药物来引导阳气回归,也很必要。
四肢为诸阳之本,在这里再次得到了验证。
5.08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自然界中,如果水土保持工作没做好,那就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或者良田变为沙漠。所以国家一直号召我们要大力植树造林来改善环境,更好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人体的五脏,肾属水,脾属土,需要不需要我们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呢?同样非常重要。
先来看水和土的关系。有句话讲:“水来土掩。”五行理论中,也确实是土克水。土和水本来就相克,我们怎么还能硬要把他们保持在一起呢?水土保持,这不是勉为其难吗?这就得从五行的顺序来分析。
根据生命诞生和进化的顺序,五行的次序也就是这本书编写的顺序是:1为水,2为火,3为木,4为金,5为土。水为五行之初,土为五行之末。根据中五太极的特性,5是这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个周期的始点。水为1,是这个周期的始点。同是始点,1与5,水与土,就必然有某些相似之处。
《素问•五运行大论》讲:“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
土是由湿所生,湿是什么呢?湿就是水气,就是水的另一种形式。水在江河湖海中五行属水,变成了水蒸汽,五行就属土。为什么呢?因为水只有以水气的形式,才会和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所以土在《黄帝内经》还有一个名字就叫太阴湿土。
植物只有在潮湿的土壤中才能正常地生长,这个潮湿就是土壤中存在的无数的水气形成的。任何生命的存在都离不开水,因为水是保存能量的最佳媒介。生命体中的水,正是用来储存生物获取的能量,我们因此曾经把人体的细胞比喻成一个核反应堆。
而土壤,就是用来保存水的。土性中庸,虚怀大度,位处最低而承载万物。正是土的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使得水最终选择了土作为自己的容身之处。
土可以留住水,而水可以帮助生命储存能量,植物因此得以在潮湿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水和土,一个五行之初,一个五行之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生命才得以顺利地进化繁衍。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讲:“水土合德而世界大成矣。”说得是多么得深刻。
因为水土的重要性,中医又把属水的肾称作人体的先天之本,把属土的脾称作后天之本。我们能否保持健康的体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这两个生命之本功能是否正常。
肾中蕴藏先天真阳,是一身阳气的动力和源头;脾主运化和升清,把外界的能量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人体内部的能量,并把它输送到全身,同时以之补充肾中的真阳。
所以无论是我们平时养生还是中医治病,都要时刻顾护到这个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在生而为人的后天,我们的健康更多地由后天之本脾来决定着。注重脾,实质上就是顾护人体的脾阳。既不能让脾阳太过而流窜为害,也不能寒凉伤胃而让脾阳消亡。这实际上又是一种中庸之道,而这确实符合脾属土的生理特性。
脾的功能正常就表现为不寒不热,不快不慢,平平和和。脾的这种正常的功能有时候我们也叫做胃气。一个人有没有胃气,就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死;而胃气的好坏,则决定着健康或疾病的状况。
正常人的胃气以缓和为贵,这一点,也是中医脉诊的核心。
5.09脉贵和缓
在上一章中,我们已经讨论过中医脉诊独取寸口的道理。那么正常的脉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清代学者周学霆在《三指禅》开篇中讲:“余未及冠,因病弃儒,留心医学,研究诸书,并无一字之师。独于脉,稍得异人指示,提一缓字,而融会之,全身脉证,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
缓是什么?就是不迟不数,不浮不沉,就是一种中庸之道,就是一种生存之道。缓脉,就是人体胃气正常的外在表现,就是后天之本脾土运化有序的反映。
脉中运行的是人体的气血,也就是人身的阴阳。诊脉就是借助脉搏来诊察人体阴阳气血的情况。那么脉中的气血由何而来呢?
《灵枢•营卫生会》讲:“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我们吃进的五谷杂粮,在胃中被消化吸收后,其清者称作营气。营气在脉内循脉运行,如环无端。那么脉中的营气和脉中的血液有什么不同呢?
《灵枢•营卫生会》接着讲:“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营气上注于肺之后,乃化而为血。这和现代医学所讲的静脉血在肺循环中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后变为动脉血,然后再进入体循环几乎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把营气理解为静脉血,而中医理论中所讲的血则似乎专指动脉血。
不管叫什么名字,脉中运行的气血都是由我们的饮食在脾胃中化生而来,这是确定无疑的。脾胃化生的营血,运行周身,为五脏六腑提供营养和能量。《黄帝内经》把营血贯通表里的运行描述如下。
《灵枢•营气》讲:“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脉中的营血由中焦脾胃化生,虽然最后都能运行内外以濡养周身,但是在这之前,脉中的营血却必须先经过肺,然后才能流溢于中,布散于外。这和我们上一章讨论的肺朝百脉不谋而合。所以中医诊脉时才独取寸口。《黄帝内经》对这一点还有更进一步的解释。
《素问•五藏别论》讲:“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气口就是我们所说的寸口,也就是桡动脉搏动的地方。气口亦太阴也,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说到了中医理论中的三阴三阳。《黄帝内经》根据五脏六腑不同的特点,将它们归属于三对阴阳。三阴是太阴、少阴、厥阴,三阳是太阳、少阳、阳明。三阴三阳各有什么特点呢?
《素问•阴阳离合论》讲:“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我们看其中的太阴和阳明。太阴为开,阳明为合。那么太阴和阳明是如何跟藏腑相配的呢?在《黄帝内经》中,肺属手太阴,脾属足太阴;大肠属手阳明,胃属足阳明。如果我们把太阴和阳明都比喻成看门的,它们的开合特性就可以如下理解。
阳明为合,就是讲能量进来之后,阳明就把门关上,不让能量再返回去,而是一直往下传递下去;太阴为开,就是讲太阴打开门来吸收阳明传递进来的能量并储存起来。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
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都是通于土气的六腑,以通降为和,食物摄入之后就由胃一直下行,直到大肠末端排出体外。这与阳明为合的说法完全一致。
《素问•经脉别论》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这里所说的“脾气散精”的作用,就是足太阴脾消化吸收食物精华的过程。而手太阴肺在呼吸的过程中吸收氧气,自然也是一种对能量的摄入。
就这样,在太阴为开与阳明为合的共同作用下,胃与大肠驱赶食物在体内单向下行,而脾与肺则吸收其中的精华为营血并以之濡养周身。
所以《素问•五藏别论》才说:
“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肺为手太阴,气口属肺脉,本来就是太阴,为什么还加上一个“亦”字呢?就是为了强调我们人体有两个太阴,还有一个是足太阴脾。脾胃是后天之本,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由脾胃化生,正是因为肺与脾都是太阴这层关系,才使得脾胃化生出来的五脏六腑的气血都可以在手太阴肺的气口上表现出来。
这实际上是从太阴阳明的角度,再一次解释了肺朝百脉的内涵。
正是因为如此,中医所诊的寸口之脉,才能够体现出五脏六腑全身气血的整体情况,而五脏六腑的气血又都是由脾胃化生而来,所以寸口脉所蕴含的脾胃运化功能的信息,就成了我们诊脉最重要的信息。这种信息,中医把它称作胃气。由于脾胃属土,而土性中庸,所以胃气最好的脉就是缓脉。缓脉就是脾胃功能最佳的表现。
中医理论中其他的脉,都属于病脉,都是在缓脉的基础上或偏阴或偏阳形成的。通过诊脉,通过病脉与缓脉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人体阴阳气血的寒热虚实的情况,从而准确地指导临床用药。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到此我们就全部讨论完了。生命只有一次,而我们也只有一个地球。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但愿我们都能以中庸的大度,珍惜和平,与人为善,跟天地间所有的生灵,在地球这个共同的家园,共享阳光的温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96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祝味菊1929年着:正气与治疗之关系
下一篇: 乌梅丸的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