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胡希恕先生伤寒讲座录音稿

医案日记 2023-06-21 10:14:22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我们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啊,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象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个致病的因素,一个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血液多了就上它理由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呀给该作僵,这也通。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那么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啊都知道啊,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那么这说明什么呢?…靠着外面浅在动脉都充血,而上体部尤其厉害。而恶寒,这个恶寒就是体表热,我们平时的温度啊,他与外面的空气接触有一定的差距他习惯了,忽然高起来了,与外面差距骤然间加大了,就感觉外面的空气很紧“音,疑是冷”,这是肯定的,它加大了内外的差距了吗,它就恶寒。那么根据这样的分析,想一想,那么是怎么一个情况呢?人想要出汗,在出汗以前,它血管要扩张,大量的体液他往外来,这个时候呢,脉就浮了。而要出汗那,都在上体部,上体部面大吗,那么这种情形,就把体液大量输送的上体部来了,所以脉也浮了,尤其上边更厉害头项强痛。那么液体随着热一起来吧,西医也是这么说法,液体和热一起来,外面的体温就增加,就感觉外面冷了。那么我们根据这些症状就可以看出来,这是在出汗前期的一个症候,要出汗而没能出汗,它就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是怎么样一个病呢,根据这个症候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它是要出汗而达不到出汗,这么一种病理现象。这个中医有个传统的看法,这个看法还是对的,中医说正邪交争。所以说如果我们有了病了,我们的机体对这个疾病是要斗争的,它不等着,所以正邪交争,这是在中医中挺要紧的一句话。那么这个太阳病它为什么要出汗呢?就是机体要通过出汗而解除疾病。可见这个表证啊,就是这太阳病是正与邪斗争,在哪呢?在表。这个机体利用发汗的机能,打算把这个疾病排除体外。假如要是排除去了,那就好了,可是人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他有时候达不到,达不到就出现太阳病这种情况了,要出汗不能出汗,上半身充血,所以就有这个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音频缺失很多听不到)。这个水分从外边多了,里头就有空气,所以他容易放屁,这是咱们那个平人都能观察出来的,可见人的身体有所刺激它就适应它,就与它斗争。那么有的疾病的这种刺激是相当剧烈的……。假如人身体没有这种卫外的机能的话,就活不了了,怎么样的卫生也不行,这空气中的病菌有得是,人遇到这种外在或内在的刺激,他都起来斗争,所以古人在长久的经验中他说正邪交争,在内经中讲的很多了,这一节先讲到这。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个太阳病就是指第一条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样的太阳病的证。那么假如它又发热汗出,这个汗出不是大汗出,得感冒也出现这个,身上潮乎乎的出汗并不太多,而且这个汗啊,觉着有锈(音)味,发热,不但恶寒而且还恶风,这个恶寒比恶风厉害。脉缓,这个缓是相对着紧说的,这个紧脉就象烟卷一样,裹的很紧,你要是倒出去一半,就是缓了,就不是那么硬了,这叫缓。为什么脉缓呢?就是因为出汗了,出来了,水份丧失一部分了,所以这个脉一按就缓了。那么后面要讲的伤害,它就一点汗都不出,它的脉就特别紧。那么这一段它说太阳病里头有这么一种太阳证,发热,汗出,不但恶寒还恶风,这类的太阳病就叫做中风,这个风在古人的意思就是风邪了,就是中于风邪,这是错的,它是因为怕风所以古人给它起名叫中风,其实它就是个类型的问题,我们前面讲的太阳病要出汗达不到出汗,才有太阳病这么一种情况,这会它见汗了,应该好了,但它没好,就是出汗的机能的关系了,这个汗达不到驱除病邪质和量的问题,虽然出汗但不能接触疾病,而下面的伤寒干脆就达不到出汗的目的,就这么两种情形。那么古人说中风,那就是拿现象当本质,这是古人的一个错误,古人吗,象仲景的时候,两千来年科学水平在那呢,现在咱们不能这么说了,现在把中风当一个证名看就是了,并不是真有风邪在这里,可是因为这个名字的关系这个解释就成问题了,我们过后再谈,现在先不说这个。那么说这个中风,这个中字上有用意的,这个中就是拿箭射东西谓之中,中者中于内,这就说明出点汗而邪却留到里面去了,你出汗表就虚呀,…………………………(音频缺失)。这个部位,所以古人叫中风,中风者言其邪深也,这个邪就是病邪了,在表的部位呀,较伤寒要深,所以用这个中字,这个中字是很有意义的,但这个风邪的说法,先在不要这么信了,不要说恶风就是风邪,这个恶风它是以为出汗,身上有热又有汗非恶风不可,这个洗澡大家都知道,从热水里出来,出一身汗那就是怕风,你非披上点衣服不可。它这个身上热又有汗那就要恶风了,不但恶寒还恶风,所以恶风比恶寒厉害。由于恶风,有人说是风邪,这风邪是不对的,它是一种证。另外我们治疗,假如太阳病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它有脉缓,发热汗出这一类的太阳病,就是中风证,这个病邪比较深,不在皮肤这一层,在肌肉那一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外表出汗了,皮肤疏松,所以这个邪呀,它就往里面去,去哪呢?它进不到太里面,就在肌肉这一层,后面我们要讲了,桂枝本为解肌,不要发表了,这是第而条。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这太阳病证啊是表阳证,是迟早要发热的,不过开始得的时候,或者已经发热或者还没发热,有的人一有病了头疼等等的看病的时候还没发热呢,可它转手就要发热,无论已发热还是未发热,必恶寒呐,一定是怕冷的,所以这个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它一定怕冷,而且不汗出的这个怕冷特别厉害,在临床上也是,麻黄汤证比桂枝汤证的怕冷要重的多,尤其是大青龙汤证冷的更厉害。体痛呕逆,他一点也不出汗,人的气体(音)不得旁达,你象桂枝汤证他不是不往上撞他也撞,但轻,所以也有干呕啊。而麻黄汤证他一点汗也不出,气体一点也不往旁走,他都往上撞,所以它呕逆。那桂枝汤证身体不是不疼,也疼,但它疼的轻,那血管不是缓了吗,这个伤寒是无汗,他这个充血不光往上面冲,他哪面充血都比中风冲的多,所以身体都疼,不光头项,这就是有汗无汗的关系,有汗脉缓无汗脉紧。这个阴阳俱紧就是上下脉全紧,这个紧啊,你拿手一按非常的界限分明。这类太阳病就叫伤寒,就是太阳伤寒,那么古人取这个名字跟中风一样,也是由于这一类的太阳病必恶寒,恶寒比中风明显显著………………………………张仲景他起名字中风与伤寒,这也是很有味道的。中,这个邪深,伤者伤于外,咱们擦伤、碰伤都是伤于表皮,伤寒是皮表不开,汗不得出,所以一小发汗就好了,病邪浅,这就是伤寒。头一条讲的是太阳病的提纲,也就是概括的特征,那么在这种太阳病再细分,有两种,一种太阳伤寒,一种太阳中风,主要的差别,一个是无汗,一个是汗出。由于这个汗出和无汗着症状就出来了。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病,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所以说太阳受之…………如果脉平静,平静是怎么的呢?就是不特别大,不特别快,着都说明病轻,这样的病是不会传的。什么是传呢?仲景的书是这么讲的,开始病在外,它往里边传,传入半表半里,传入里。虽然开始在太阳病,一看这个脉象平、静,这个病不要紧,吃点药就会好的。假设说颇欲吐,若躁烦。颇欲吐就是欲传少阳病的情况,这个少阳病,尤其柴胡证是心烦喜呕,颇欲吐这个颇字很有意思,不是说这个人,有点感冒,稍稍的有点吐的意思,颇就是很的意思,心理闹的慌要吐;若躁烦,这个躁烦那,阳明病,这个热在里头人就发烦躁,烦躁的厉害,这个躁搁到上面,躁者乱也,烦是个热象,发烦热,这是有内传阳明的一个征候。脉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就是脉快的意思,这说明这个病与上面的病差太多了,这个病必传,来势挺凶。所以我们遇到这种病,你必须在这个病的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它的轻重传与不传,这个要传的你就是你就是治的对,治的正确,依法来治的也不会马上就好的,所以对这个病要重视了,这个病是在急剧变化之中的,临床上一定要注意,有脉数等症状了,说明这个病是往前进展的,它没停止。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上面说的是开始,一日。这个说过了两天三天的时间。那么如果这个病传,一定是有征兆的,传哪去呀,它由表往里传,或者传阳明,或者传少阳,而阳明少阳证一点都不见,肯定它不传。那么这两段我们看的是太阳表证,那么你对这个病的轻重缓急,传与不传,要心里有数。怎么来观察呢?开始,二三天,不传,那它肯定是不会传了……………………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这个病形似太阳病,也头项强痛,脉浮,很象太阳病,但主要的是它渴,这个渴是内热的一种表现,象阳明病白虎汤证就渴呀,它里头有热。里热的这种病啊,它不恶寒,这是什么道理呢?它也是热身上不是不热,象前面讲的太阳病,身上热,……这是恶寒。这里热是很强烈呀,人身上的这个条件反射啊,……这种刺激过于兴奋,那一种刺激就被抑制,有个实验很有意思,有人用很热的电线烫一条狗,把够烫得直叫甚至咬他,他喂狗什么它也不吃,过后他每见到这条狗就给它好吃的,过了一段时间,狗再见到他拿电线,老老实实的,为什么,因为食欲过于亢奋了,把烫的这种疼的刺激抑制了。这里热啊刺激相当厉害,阳明病的人说胡话,谵语烦乱…………就是恶热的这种刺激过于亢奋,而恶寒的刺激被抑制了,所以就不恶寒了。这温病就是这样,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里热,这说的很清楚了。这一条还这样,与上面的几条的文法就不一样了,上面的是名为伤寒,名为中风,这个是为温病。那个中风伤寒是太阳病的一种证,这个是温病,是对着太阳病说的,太阳病才叫病,这个温病不是太阳病的一种证,是另一种病叫温病。伤寒论的文章就是这样,要细心读啊就能够知道了。那么这温病就不能向太阳病那么治疗了,太阳病治疗是发汗,温病不属于太阳病就不能发汗了,里热是不能发汗的,这个千万要注意。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假若发汗的话,这个发汗最伤人津液,这个里头有热,就怕发汗。你越发汗,他越热,象我们这个壶在炉子上坐着似的,火蒸着它,你再一撤这水,这壶热的更快。这个温病就是如此的,它是热病,里头有热,不能发汗,假若发汗之后,若发汗已,就是发汗之后,假若这个你当着太阳病了,而误发其汗之后,那不是一般的热了,身灼热,身上干热干热的,灼热,那火烤的那样子。这就是由温病变成风温了,这个风温这个字怎么起的,它就是根据底下这个征候,我们头前不是有个太阳中风吗?发热汗出,它这个也汗出,也发热,但是它不恶风也不恶寒,它是热证吗,类似中风的那种情况,这么一种温病,它的意思是这个意思,所以它叫风温。那么,它的征候是什么样的呢?底下就解释了,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就是上下的脉全浮,这个浮呀,也主表也主热,这就主热。自汗出,那么这个身灼热自汗出,我们讲阳明病就有了,它这个热由里往外蒸的,里热往外出的这个热就是蒸蒸,身上热而汗出,它是这么一种汗出,不象头前那个中风证,那个汗出的有限,它并没透,所以肌肉还是不解。这个不是,它是由里往外出汗。身重,这个身重也很重要,说明身体有湿,皮肤肌肉里头湿挺重的。这这说明什么问题呀,虽然里头热,身上还这么大的湿,说明里面不实,这个在阳明病里头就有了,凡事阳明病的里热最伤人津液,热实到极点了,津液也沽燥了,所以大便也干了,水火这两个东西互相排斥的,火盛了,水就少了,水多火就要熄。所以从这个里热程度上看,身还重,里还不实。由于这个热往上涌,鼻息必鼾,出气呼吃呼吃的,有声,语言难出,这都是热往上涌的反应。这就是说这个温病就是加重了,假若要是发汗,吴鞠通《温病条辩》还说用桂枝汤,这个用不得。温病里头有热用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不但这个桂枝汤不能用,就是银翘散、桑菊饮也不可以用。这个咱们要注意了,要记得。这个病就是白虎汤,它里头热,不是表热,解表没用,越解表越坏。桂枝汤更不能用,那是甘温的药。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上面隐付这个身重,就告诉你辩证了,中医就这个东西,不辩证不行。直视,失溲,下后伤津液,吃泻药、发汗药,都伤人津液,伤血液。而且里头不实,身还重嘛,湿还盛嘛,为何给他吃泻药

。一吃泻药,更伤津液了,小便没有了,小便不利,这就是津液丧失太盛。吃泻药为何也伤津液?

泻药这个东西就是把胃肠里头原来给消化吸收的东西都给催下去了,可不就是丧失津液了。所以下药、发汗都是亡津液亡血液的。津液亡失多了,小便也就少了,同时眼睛也发直,眼睛失去血液的融养,就发直。同时这个下药伤脏气,如果里头是热实的,象阳明病大便秘,下而不伤人的。里头不实,下的脏气虚了,不但小便不利,由于精虚,膀胱有点尿还瞥不住,还就拉了,失溲。这个病就比上面那个风温就更重了,失溲者,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了。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

若被火者就更不行了,它是温病是热病,以火济火,如抱柴救火,这火烧的更厉害了。微,发黄色,微,有点,这个人脸上身上都是黄的,这个黄不是发黄胆,就是微黄的样子,一点血色都没有。那么要是剧呢,剧就是厉害。

那么要是剧呢?剧就是厉害的,剧则如惊痫,时瘛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这个没有什么理性,这个巳啊,巳时到未,正是天中的时候,午时嘛这个正当中,那么午时的前边就是巳时,午时的后边就是未时,在这个期间呢阳气最盛,在这个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来看的,这个太阳病,他是旺于那个时候,热得最厉害呀,那么就在这个从巳至午,这个时候正在这个旺时的时候要好了,要好就在这个时候,这也靠不住,那么这是一个大概,我想仲景就是出仲景手,这也根据他内经上的一个照例的文字,也没有什么解释的必要,事实也不一定,可也没人体会这个病是不是准在这个时候好,据我看也不一定的,这也没有什么意思,他这个中医啊,什么他都要解释,可是往往呢,他不是拿这个五行啊,拿这个臆测啊,再嘛拿现象解释,你看我这随便举个例子吧,你看就像这个六七天这个好,那么在西医不算什么,西医他什么病都有个周期性,这什么时候要减轻,什么时候要好了,这个病啊大概的意思,他就是一个病他这个本质上的一种这个进退的变化,没有什么可解释的,中医不然,古人他非要解释不可,他解释不出来道理啊,他就那像五行什么都上来了,他就是这个事,这个用不着解释的,啊,那么这个病必好于什么时辰,用这个时辰正他旺的时候,这哪对啊,这个就不合理是吧,还有这个,你像这个几日传变他都要解释,伤寒里头是不对的多,那么这个巳至未上,这个东西这个靠不住的。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这个风家就指的太阳中风的,表已经解了,那么有些淤症,有不了了啊,大概这在十二日可愈,这也是药可不用吃了,有的样子呢,那么这个病都好了,身上老有些酸痛,当然他在自己消淤,他自己就好了,不用吃药了,但是一般说来呢,大概十二天他就可以好了,这都是就一般说的,实质上这个病,伤寒病病多少日的都有啊,那么后头就有了,这都是就一般。

11、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他有些病是这样的,看着外边是热,而里是真寒,看着外边是寒,而里是真热,这得举个例子,也不是每一种病这样的,有的时候遭遇到这个可能,你看头一个嘛,他说这个病啊大寒,手足厥冷啊,这是里头是真热,所以他不欲近衣啊,那么这一类呢,白虎汤症就有这个情形,这不是厥身热身嘛,外边哪手脚都凉,可这个人呢他是啊,方渴饮饮啊,不愿衣被啊,正是大热,他这个寒是个假象,这人是吃了白虎汤他没有厥逆是有多好啊,还有一种病里头是大寒,这个人这点浮热啊都跑到外头来了,这也了不起这都是大病,你像这个四逆汤就有这个情形,通脉四逆汤也有,那么这里头那么样的虚寒,外边呢反不恶寒,脸还有时候发红,这像是外边有热的,其实一点也没有,他就里头大寒哪,他把人的一点虚热啊反倒都跑到外头来了,所以这个大夫也知道,也应该知道,我们在临症哪,不能够只就表面上看我们就来确定寒热了这也不行,他这也是举个例子,后边这个具体的情形有的是呢,今天咱们就讲到这了,这就是说上边的一个,然后说是你看太阳病的时候,你要啊,这个详细观察,那么然后他就看出形似太阳病而实际不是太阳病的一种温病,这个呢不要错当了太阳病来治疗,那样治疗就坏了,不能发汗,发汗不行吃泻药,这是一般大夫常干的事啊,那么先汗后下,这是庸俗的一种套法,这更不行,他里热没到那个时候不能下,这个温热的病更不能用火攻,要火攻就可以死人,卒死啊,那么然后他又说这个疾病在太阳病的时候假想为少阴病,有两种表病,看着都是身疼痛啊,你要是试验体温哪都有体温,不是少阴病没体温哪也有体温,可是他这个症候的反映上啊,他又不发热但恶寒,这个发热就人感觉热,那么这个要注意,阳外的少阴病有少阴病的治疗方法,就在这里就提醒了,他单有一篇就单讲少阴病的,那么然后呢,他又说一般的情形,他说太阳病一般好啊,都在六七天,时辰呢,大概都在巳时到未时上,这个啊,也有靠不住啊,他这里我们这样来理解他也可以嘛,是吧,那么最后啊,他又提到这个有真寒假热,假热真寒,这一句在临床上要注意的,中医他讲辨证,他根据症候的反映来病症啊,以假当真,你不得给人家治坏了,是吧,所以这一个也要注意,所以他讲到这个地方呢,都讲的太阳病原则的问题,那么底下呢,太阳病应该怎么治啊,原则是要发汗的啊,怎么发汗呢,他要根据具体情形,他底下就要讲了,我们下次讲呢,就要讲到这些具体的情形。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而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这条啊,就是承太阳中风那一条开始,不是太阳中风嘛,就是承那一条而深明其症和治,太阳中风咱们从前有一个概要的认识了,那么这个详细的症候和他的治疗,这一节啊,就是接着那个来谈的。

阳浮而阴弱,指着脉说的。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呢,就是指着这个脉呀,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这个形状。实在说起来呀就是浮弱。脉,我意思说这个脉呀,轻按浮,那再使劲一按呀,不禁按,弱,非常地软弱无力。仲景这个脉呀,有的指上下尺寸说的阴阳,上为阳,下为阴了。也有的指着这个浮沉说的,就是外为阳,内为阴,指着这个脉的外内上说的。这一节说的阳浮阴弱呀,我方才讲了,就是外和内。脉是浮舒在外,但不禁按,软弱无力。这个弱脉同这个弦脉是对待的,比如说我们这个琴弦喜丁丁给它上上,一按这个弦呢,上下端直,这叫做弦。你这个弦上得不紧,拿手一按,软弱无力,这个叫做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个说阳浮之脉,那么为有热之应,就是发热之应。阴弱之脉呢,就是汗出之脉,就是由于汗出,脉就弱,脉与证相应。

底下这个啬啬恶寒,这个啬,就是嗦,嗦嗦的意思,冷了,人就聚蜷,就是嗦嗦然而恶寒,就形容恶寒这个状貌。

淅淅恶风,淅淅这两个字,本来是风的声音,微风的声音,淅淅。也有这个淅呀,指着咱们这个淘米的水,叫做淅。所以当水讲也行,当风声讲也行。那么这一段应该当风声讲,本来没有风,太阳中风这类病呀,老感觉有微风淅淅然来袭的可证,老觉得有微风吹得上,其实没有,就是因为出汗那,感觉外面有风,有风刺激。

翕翕发热,这个翕,你看这个字,一个“合”字,底下搁一个“羽”字,就是合而不开的意思,这个翕当合,当闭,关闭的闭讲。翕翕发热这个意思,就是表证这个时候这个热,弥漫全身那,合而不开,感觉着闷热这个意思,合而不开。

那么总起来,上面就是发热、恶寒和这个恶风,用一些状词,形容词,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这个表证啊,这个气不得旁达,我们平时这个人啊,皮肤感觉不出透气,其实是透气的,要不然我们衣服怎么要脏,我们老洗澡,它也往外排出废物,也通透气息。那么这个表证呢,就是不透,不透这个气就不得旁达,那就往上,密于上,就鼻鸣干呕,这都是气往上壅的一种反应。那么这一节说的是太阳中风的症候,比以前说的太阳中风的症候详细多了,那么至于治疗呢,他用桂枝汤,桂枝汤主治之这种病。

桂枝汤这个药物啊,桂枝三两,我们现在不要去皮,这个去皮呀恐怕是个错误。现在干脆有的就把这个去皮去掉,不要了。这个桂枝呀,能够有点发汗作用,就依赖这层皮,这层皮有一种挥发油这种成分。――――――

――――――这就是十六两一斤的,它一两合这个三钱,三两不就是九钱吗?那么可是古人的一付药开的一付单子,它一煎就是三付药。我们现在看这个量呢,要拿三除,比如这个三两,拿三除才一两,那么一两不就是三钱吗,那么现在拿“克”计算就是9克,这个也是约略数,古人的一两合现在的三钱,也是个约略数,也不是绝对准确,但是一般应用啊都根据这个分量差不多,有的说是二钱八九这个样子,也有的说就是三钱,或者还多一点,那么这个也没有一定的考据。历来的习惯呢,就是古人的一两合现在三钱。我们现在呢,又把它变成公制了,就是克了。克呢就是9克,那么其他的分量也都是一样。它这个在汉的时候,度量衡特别小。

芍药也三两,甘草二两,炙,这个三两,因为它是三剂,都要拿三除的。生姜也是三两,都要切成片。大枣12枚,把它掰开。

那么桂枝汤根据这个方剂的组成,对于上面这个中风证的治疗,我们要分析分析它。我们还要借助内经上有这么一段说得非常的好,能帮着我们解决这个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药。内经上有个《评热病论》,这是《素问》里的,首先研究这个汗的问题,《评热病论》上说“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它意思什么意思呢?是人所以出汗,就由于饮食,这个谷气,古人说的“谷”就是五谷的谷啊,主要的是饮食所化生的,那么这个谷气不能直接为汗啊,它得在胃经过消化之后,变成养人之精气,这个精就是精气,所以它又说“谷生于精”,就是谷气变成精气之后才能为汗。而拿到现在的生理学上来把它解释,就是说我们饮食经过消化,吸取的营养成分,血管吸收进来的营养成分供给周身。那么这种营养成分那,经过吸收这个时候,古人叫做精气,这个精气也是养人那,养人之精气,就是精真之气,古人这么样子来说的。在《评热病论》那,它是阴阳交头一节把这个汗(讲了),因为阴阳交它也出汗。第二节它又说了,夫邪气交争于骨肉,说这个太阳病这个阶段,就是在表时候这个阶段。这个邪,就指着外邪了,咱们现在说病邪都可以的,

与气、邪、气,气就指的精气,交争于骨肉,这个骨肉就是说的体表了,他是一个约略言之。我们这个体表是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的七窍嘛,就是人身的外在的七窍。内经上说是交争于骨肉,那他是概举的,意思就是在体表来这一块儿,来相交争,就是互相来这一块斗争;那么就与我们头前讲的太阳病一样的,太阳病的时候,就是人身上的正与邪是□□,发生斗争,汗出者,干什么呢?怎么个斗争的方式呢?就是这患病的肌体呀,打算要出汗,把这个病邪解除体外,就是为这个。那么交争的结果出汗了,出汗就是精胜也,就是精气胜了,精气胜了邪就解了。这根据这个内经上这几句话,但是精要如果胜,起码这个人能吃东西,为什么呢?他根据头前那个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他是胃消化水谷啊,如果精气能把邪祛除出去而胜了邪了,这个胃气一定旺盛,胃气旺盛人能吃东西,□□□,这个邪要是解除了,不复热也,人应该吃东西而不复,不再热了,这就是说肌体的肌能啊,完全胜利的一个结果。□□□□不是这样的,而复热者,又还是发烧,这个邪盛也看来,这是这个发烧还是邪在那儿,那么那个汗呐是精气也,这会儿提出精气来了,那个外边出去的汗呐出去的精气跑到外头去了,那么如果再不能吃,不能食者筋骨疲也,他说如果人再不能吃,这个精气来源断绝了,唯独吃东西他才能够化水谷为精气呢,如果不能吃东西,只是邪留在人的体内,而邪留着,那样的人活不了了,其寿可立而倾也,这是内经上评热病论有这么一节。为什么讲这个呢,我们看看桂枝汤,桂枝汤症啊就这个中风症啊,他并不是阴阳交,很能吃啊,没到那个程度,可但是他也是汗出而复热呀,你看看这一段就看出来了:翕翕发热,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他也是汗出,一般这个说法,汗出就不应该有热,这个也是汗出但还有热,那么说明这个精气也是打败仗,他不足以驱邪,他这个力量不足以驱邪,但是胃可不是衰,还能吃,所以不到阴阳交,那么对这个汗出呢?这个精气不足以驱邪,所以虽然汗出,而邪不去,这么一种病。这么一种病怎么治疗呢?我们根据内经上的几句话我们可以理解的,第一个,我们必须要促进胃气,增强精气,再有汗病就能解了,因为这个精气并不足以驱邪嘛,所以他出其微汗,可是邪还留着,那么这样咱们研究桂枝汤就好研究了,你看看这桂枝汤,桂枝汤的发汗,主要在桂枝和生姜这两味药,这都是辛温嘛,这两味药合起来足以使人发汗的,可是这两味药我们分析分析,这个桂枝汤,桂枝这个药,我们后头也有,他主要治气上冲,气往上冲逆,他能治。那么后边那个奔豚气,所以他能泄奔豚气,这个生姜治呕逆,那么根据这两个药,一个治气冲,一个治呕逆的那种性能上看,他都有下达之性,都有外下的力量,而生发的力量不强,就这两个药合到一起固然能使人出汗,但是不至于大出汗。凡是大出汗的药都往上生发的力量非常强,旁的咱们没吃过,大葱就吃过,大葱往上生发的力量就强,所以容易出汗,而是容易出大汗。这个麻黄也是,这个药非常的轻,往上生发的力量非常的强,这个桂枝和生姜啊,他都有下达之性,往上生发的力量不强。咱们讲太阳病,他这个汗要出,全是从上□□,越生发的药使汗越容易出,他为什么摘取这两个药呢?□□这个病,阳浮而阴弱,就是津液有所损伤的,你再大发汗,那更损伤津液,所以不要大发汗。采取这么两个发汗的药,而不采取麻黄。那么另外这两个药啊,都有健胃作用,桂枝也是挥发性的药,辛,有点稍甘,那么他刺激胃,也能健胃,这个生姜也是,生姜咱们都知道,古人食不离姜,就是起健胃作用。这两个药啊,又都有健胃作用,同时配合甘草大枣,这都是纯甘之品,甜药,是甜能补脾,补脾就是健胃。所以这个桂枝生姜,再配合甘草大枣,他就有补益胃气的作用。那么这四个药,甘、温,这个甘温搁到一起他又怕出汗出多了,那么这个病,中风的病啊,已经丧失人的体液了,他出汗嘛,再出多人得虚下来可不行,所以他加芍药,芍药这个药其实他不是酸,但时这个药不利于发汗,在本经上说他是味苦、微寒,他这个苦,这个桂枝生姜,他是辣呀,辛嘛,用苦以制辛,使他辛散的力量更让他小;同时这个苦微寒的药配他这个甜药,还养液。所以一个药的应用两方面照顾,一方面制桂姜之辛,辛散的辛,同时一方面又助甘草大枣甘药以养液,他这个寒嘛。那么这样五个药搁起来你再看一看,他既是发汗、解热药,这个发汗就解热,我们夏天出汗不就散体温嘛,所以

它既是发汗解热,同时又是安中建胃,增加养液,安中养液,滋液的一种药。所以对于上面由于精气虚,力不足以驱邪,随汗出而邪不去者,用这个正好。□□卫气,增强精气,使邪不得以伏留于肌肉,后面要讲的,这叫解肌。这才能解除这个疾病,这是根据这个药物分析,对这个病的治疗的作用。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药,根据它的煎服法来说,七升水,我们现在不要搁这么多水,他是三服药,他一堆儿煎。取三升,古人的升也小的多,要是大升,一回吃一升,那还了得!他的一升就是现在一茶杯,他每服一升,就象我们现在吃一服药一的量,没有我们的饭碗大,就象小茶杯那么一杯……所以我们现在呢,就是一茶杯,那么这个水就搁三茶杯,你看他七升煮取三升,我们要三杯煮取一杯那是蛮好的,不过这点我们还是要考据,就是煎药的问题,古人他用微火煎,这个微火呀,它慢慢的使药的成份溶解到水里。我们现在这个灶不行,都是用这个汽油,煤气,这火暴,这样子水要多搁点,按理应该是要用微火,早些时候这个柴火,而且不要让它大,慢慢慢慢煎,所以这个煎药于治疗的作用都有关系。我们要炒个菜,火候不对还不好吃,你吃这个药,更厉害了,要治病的。我们应该遵照古法,应该用微火,但是现在一般生活条件变了,这个微火也是比较□□,要是用那个风窝煤火行,小一点呀,慢慢减,那水就可以少搁。否则,这水就要多搁,时间就要□。

那么这个药呀,他一回吃一升,就是一小碗,而且吃完这个药,你看看他要喝稀粥,要服稀粥一升余,比服这个吃药的量要大点,药仅喝一升,这要一升余,以助药力。你看看这个全书呀,只是喝桂枝汤有喝稀粥,再没有喝稀粥的办法了,什么道理呀,这就是增强精气。它有了甘温的药来鼓舞胃气,在这期间再喝点稀粥,这个精气是要能盛,这些都是挺要紧的,这才足以驱邪再一有汗,这个邪就解了。不要发大汗,温覆令一时许,温覆就是也盖一盖,不盖也不会发汗的,虽然这个药是发汗药,你吃完药,跑外头逛去,也不会发汗的。温覆就是多盖点,差不多一时许,就是两钟头,古人一时辰合现在两钟头。遍身执执,执执就是微汗,微似有汗者益佳,顶好,要出汗而不出汗才好,微似有汗,身上潮糊糊的,那最好。不可令如水流漓,大汗汪洋那就坏了,病必不除。所以这个发汗也要告诉患者。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这也要紧,这个发汗伤人津液的,如果吃一服,汗出,病也好了,那后头那个药就不要吃了,不必尽剂,它尽剂是三服药,一服药就是吃一回。假若,头一回药吃下去,不出汗,更服,依前法。更服,还无汗,方法该变变了。后服小促役其间,这时候再给他吃呀,这个时间要缩短,半日许,就半天,要三服尽,那么现在呢,就是半天内两个钟头吃一回。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如果这个病比较重,白天晚上一起吃,周时观之,就是24小时,古人就是12个时辰。白天晚上一起吃,经过24小时,好好观察。服一剂尽,病没万全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给他吃第二回,一剂就是三剂呀。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如果汗还不出,可以吃两三剂,三剂就是现在的九剂呀。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是一般服药应该戒口的地方,按理这都是对的,真要是得热病呀,他也不想吃。尤其这个五辛、生冷,它与吃药是有妨碍的,你看这个药吧,它不要发大汗,你要真吃辣的东西,它就要发大汗了,那就不对了。所以该戒口的还是要戒口。为什么这一段我要这么详细的说呢?这就证明桂枝汤不是个了不起的药。因为现在呀,把这个桂枝看的都是热的不得了。就我们这里也是,你开桂枝呀,这个病发烧怎么还吃桂枝呀?你看看,是次桂枝没有不发烧的,这个书就这样的,你一看就知道了,而且它非常平稳,不会发大汗的。这是发汗之中讲养胃增液的一种办法,不伤人,所以这个药最平稳不过了,所以告你,吃了不发汗再吃不发汗再吃,就是发汗病没完全好也可以再吃。那么以后,□□不没一个方剂都这么说了。因为这个桂枝汤呀现在也有这个陋习,都不敢用。在崔永年那时候就有过这个情形,福建,崔永年是福建人,福建就怕桂枝,那也是南方,崔永年(?)用过之后,大家一看用桂枝挺好,后来那个地方后来也用到四钱五钱也不咱的,大家还敢用。崔永年在闽候,闽候那个地方要有熟人可以打听,他那边对桂枝后来不怕了。这是头一节,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寒恶风,那么这个一定,不一定干呕,这种太阳中风证,可以用桂枝汤,道理咱们都讲过了。底下这个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那么这一条有什么意思呢,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和上头差不多呀,他有用意,这个仲景的书就这样,他还怕着你呀桂枝汤就是(用于)中风,中风证,离开这个就不能用了。这段不是了,这段他说凡是太阳病,只要是太阳病,属于这一类的病,他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用桂枝汤,没问题的,你不必管他中风不中风。这是中医辩证的精神,从这书上也看出来了。所以这个桂枝汤的主要应用呀就是在表征的时候发热汗出恶风,他一汗出没有不恶风的,所以这个时候用是没有错的。他这段的意思呀就是怕你由于前一条太阳中风,必须是中风才用,但是后世呀,这条还没人注意。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这个项背强几几啊,几几这两个字是象形字,这个本来是,从脊柱伸脖子的这么一种形状,伸颈状。实质这个字你查字典没有,是说小鸟学飞的时候,它这个羽毛不丰啊,飞不起来,脑袋往前伸伸的样子,叫做几几。那么由于这个项背特别强,强就是拘紧呐,这个脖子啊萎软不自如,就叫做几几。伸着脖子,左右的运转不自如。那么这个太阳病,限于这个项背强几几的这种情况,反汗出恶风者,这搁个反字,它后头有这么一段,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它冲这一段来的。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全是由于无汗而恶风,用葛根汤。那么现在呢,搁个反汗出,与那个就不一样了,那个无汗,而这个是反汗出。这个字用的有用意呀,特意搁个反,干什么呢,让你对这两个方剂作个鉴别,全是项背强几几,无汗者是葛根汤,有汗者是桂枝加葛根汤,这搁个反字啊,就把这个内容给揭示开了,搁个反字让你比较,让你断,那么后头就快讲到了,这两个方剂应用的主要鉴别点,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那么这个项背强,就是项背这个地方肌肉发痉挛,它痉挛的厉害,就是痉病了,就要背弓反张了,轻者就是几几然,就是脑袋别扭,脖子运转不自然。这是肌肉的关系,肌肉发痉挛。这个葛根汤,葛根汤这个要,在本草上说是,主消渴,身大热,是个清凉性的解肌药,而有作用这个项背强几几,就是项背肌肉拘急呀,葛根汤有这个作用,有这个医疗上的作用。那么就是桂枝汤证,别看他没写,这个太阳病就贯穿了,然后太阳病汗出恶风,就概括头前那两段了,太阳病,头项强痛,怕冷啊,同时再有汗出恶风呢,这就是桂枝汤证。但是项背强几几桂枝汤治不了,所以他加一味葛根,这个葛根呐,有治项背拘急的特能,所以加入到桂枝汤里头,它就治桂枝汤证而项背强急的这么一种症候。那么这个方剂呢,这个书上是错的,麻黄不应该有,有麻黄就是葛根汤喽,后头单有一个葛根汤,这个版本他搁个麻黄,你们把它勾掉。而且这个药物的分量也不对,这个芍药、桂枝也都应该三两,他是桂枝汤的加味,就是桂枝汤加上四两葛根就对了,旁的应该照旧就对了。那个葛根汤啊,桂枝和芍药都减量了,这个书啊把葛根汤搁这个地方了,不叫桂枝加葛根汤了,所以这个是错的。在书上应该把它改了,麻黄去掉,芍药搁三两,桂枝还是搁三两,那么这个方子的煎服法和桂枝汤一样,但是不必喝稀粥。我们在临床上应用呢,就是桂枝汤证,一切合乎桂枝汤,同时项背强几几。太阳病只是项强啊,这个牵连到背了,非加葛根不可。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这一段也挺有意思,太阳病啊,依法当发汗,吃下药是错误的,误治。那么误治后这个变证是多端呐。如果这个患者呀,感觉有气上冲,从哪往上冲啊,从小腹往胸上冲。这是一种自觉症状,所以我们要问病人。这个时候啊,表未解,可与桂枝汤,和前面的服法一样,也喝了桂枝汤之后,要喝一碗稀粥。那么这个气上冲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我们就是要看以前太阳病是怎么的一种病了。这个太阳病我们开始讲了,这就是机体对外邪它要斗争,它想怎么的呢?我们方才还讲呢,内经上也是这样,邪气交争于骨肉吗,想要把这个病邪呀从上半身,一发汗的这种作用解除到肌表,没解出去,解除不了,限于自然的量能啊,他就发现太阳病的这种症候,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发现这种症候。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大夫呢,你得帮助机体驱除病邪就对了。你再治理以下,它这机体这个机能啊,由里往外往上,想要发汗,这大夫给吃泻药了,这不正给生理机能一个相反的打击吗。那么这时候就看这个患病的人体呀机能的强弱了,如果机能强,亢盛,它不但没使这病有变化,而反到给下药以微(音)剂,这个病人就感觉有气上冲,这是个神经的症候。那么如果不气上冲呢,这个机能就受不了下药的打击,那这个病就变了,就馅于里了,离开表了你就别给吃桂枝汤了。所以这个气上冲在这块的反映啊,正反映这个病机(疑应为机体)保持了保持不了原理的抗病的机制。所以中医这点的观察是很宝贵的,永远是正邪交争。那么我们治病啊,把正斗争邪的这个机制,济以相反的阻碍,这个病是要坏的。

那么这个应发汗帮助机体解除疾病就对了,你吃泻药,正与这种机制一个相反的作用,那么机体反倒反抗这个,这说明它这个证象还没变,还是那个机制,所以还可以给桂枝汤。为什么吃桂枝汤呢?这个也要注意,它本来太阳病,下之后,这没提自汗啊,为什么使桂枝汤呢?它这个下伤津液,桂枝汤,这个就看出来了,汗吐下这种治疗,这都是攻啊,都是治实证的办法呀,全足以亡津液亡血液,所以经过这一种治疗而有表证,决不能再发汗了,不能用麻黄汤了,必须用桂枝汤。为什么?桂枝汤,它是安中养液而来解除疾病的。所以凡是津液有所损伤之后,有表证,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不管他有汗没汗。这个凡是太阳病,下之后而表不解,这还得使桂枝汤。表不解,有什么征候呢?这是一个,一种,他气上冲,那说明表没解。那么可以与桂枝汤,根据前边,还得喝稀粥的方法。

若不上冲者,这个病就已经变成坏病了,那就随症治之了,你不能再给吃桂枝汤,不是说下后,就得吃桂枝汤,也不是的,得辨证。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到这是一段,底下这个是另一段,桂枝本为解肌呀,应该另一段,这个搁一段是错了,成无己本呀就是分为两段。那么这段说的呀,太阳病将三天,经过发汗,发汗是对的,太阳病当发汗吗。发汗没好,如果表不解,你还得想法子服桂枝汤。那么这个大夫啊,就是三天的功夫,发汗他还没好,他就是若吐若下若温针,乱来一阵,这些治疗都是错误的,所以这个病仍不解,这个病不会好的,此为坏病。这个不解呀,就是治坏之病呀,他这么样子又吐又下又温针,这个病决不会再在表了,它是逆治而成的坏病,这一段它也跟上边有关系,说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但不能说是你经过治完了这个病不解,就吃桂枝汤,这也是不对的。他这是仅举一个例子,这都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而来论述的,哪个应该用,哪个不应该用。如果治坏的病了,那可就不能用了,所以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那桂枝(汤)不是一个万能的药啊。那得怎么办呢?详审其脉症,那么他这个书啊,就是辨脉辨证,看其结果知犯何逆,这个知犯何逆面很广,不是光问他是怎么治坏的,那个是可以问的,不是不可以问的,主要的还是在这个结果,他是津液亡失太厉害变化里虚证啊,或者由于这种错误而邪入内呀,是发生陷胸汤证了,是发生阳明证了,或者发生阴寒重症,这都不一定的,这都是治逆的结果,知犯何逆,让你考察这些东西,随症治之,这是中医辨证的主要精神,这句话不要把它轻易放过了,中医治病就是随症治之,不是你拿脑瓜想,那么有什么证,你就应该怎么治,现桂枝汤证用桂枝汤,现承气汤证用承气汤,这叫随症治之,随所现之证而来治疗,不是你那么想,那不是中医辨证,这很重要这句话,它是一贯全书这句话。所以刚才讲这个桂枝汤,在临床上你遇到桂枝汤(证),这个征候合适,你就用你的,什么病都治,随症治之吗。

底下,这是又一段了,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也是围绕着桂枝汤来论说的,他说还有一个同是太阳病,到这一点啊,他说的是桂枝汤的医疗作用了,那么桂枝汤本为解肌而设,什么叫做解肌呀?中风,头一段我就给讲了,这个病邪深,就是这个精气不足以驱邪,他反倒出汗了,可是这个邪呀,趁着出汗之虚,而入肌肉之内啊,它离开表皮了,表皮虚了,这个病整个在肌肉这个阶段,桂枝汤就是解肌肉那块的不和,去那块的病,怎么去呀?就头前讲的这个,安中养液,增强精气。这不虚呀,邪在这呆不住,这个精气充实于肌肉了,再一出汗,邪就跑了,它在那呆不住了。它是解肌,主要的目的就是我们方才讲的,它是安中养液,充实精气,这个力量足以驱邪了,那么再一汗,邪就走了,它谓之解肌,与专门来发表的,让他出汗的那种方剂,麻黄汤,是大有区别,是不同的。所以他底下接着,若脉浮紧。×××,在桂枝汤,浮之中,按着没力量。脉浮而紧,这个脉呀紧聚有力,这个紧啊,我上头说了,就脉的宽度上来看的,它这个脉道是紧束有力,那里头充血的情形是相当严重了,就像一个胶皮管子,你灌得溜紧,就是打气它紧,咱们都骑自行车呀,自行车轱辘气打得蹦蹦的,拿手一按紧啊,你把气放了一半,一按就是缓弱。这个紧说明里头血液充实。发热汗不出啊,它也像桂枝汤证发热,但是呢就是汗不得出,汗不出不是说不出汗,是汗不得出,他这个精气充实在体表,所以血管里充满液体,它就是体表不开,出不来汗,一出汗马上就能好,他这个精气不是虚,一点都不虚,反倒实,由于这个实,造成汗不出。这时再给吃桂枝汤,那了不得了,桂枝汤它是增益体液的,就是精气呀,这就变成实实之祸了,本来就实,你还让他增加津液,增加精气,那就实上加实了,这个在内经上就是实实吗,实证,又当虚证治,再让它实,这就是实实之弊也!这个病只能够是更加恶化,而不会好。所以他就再三叮咛,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都是这个感冒,外感,该要用麻黄汤的用桂枝汤不行,反过来呢,应该用桂枝汤的用麻黄汤也不行。后边就要讲了,那么桂枝汤这个作用啊,不是单纯的发汗药,本为解肌,所以到这个地方把这个医疗作用啊,他才点出来。那么解肌的方法呢,他就要安中养液,增强精气,而来达到解肌的目的,那与单独发汗的药是不同的。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这个酒客病啊,就是病酒,病酒的人。这个过瘾的人常得酒病啊,我们那边就有老喝酒就得酒寒。酒寒,这个人就大便不通了,那么人也是汗出。那么这一类的病,它是因为酒这个东西蕴湿蕴热,它由里往外蒸,也出汗,你这个你拿它当桂枝证可不行,所以病酒的人,他是老喝酒呀是吧,他是蕴湿蕴热而汗出,这个它是在里呀,桂枝汤它是解热,它是解外热,里热千万不能用,得之则呕,里头有热,这个病酒的人他喜清凉啊,他里头有热吗,有湿有热,而不喜甘温。这个桂枝汤是甘温药啊,甘温除热,除表热除外热。而且还得精气虚,精气不虚用着都不行。要用它呢,怎么样子,反倒覆热(?),壅逆于上啊,一定要呕的,这个甘药多壅,壅者往上壅啊,这再加上温,里头还有热,那以热及热,非吐不可。所以这个桂枝汤啊,应该戒之用这个地方,第一个提出来,就同是表证,脉浮紧,无汗,那么汗不出这种发热,那是表实证,那是麻黄汤证,不能用,虽然在表有热也不能用,因为这个脉浮紧而无汗,无汗不能用。这一节呢,虽然汗出,里热也不能用,他搁个酒客病,来说里热也不能用。你要用了吧,用了非吐不可,所以这个桂枝,我们这个里热的病,你千万不要用,所以他头前明说吗,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必须有个太阳病在那,这个可是一个主要条件。里热不行,里热有汗也是不行,这就说明咱们要是平时看病啊,也不能片面看问题,哎呀说一出汗就是精气虚,看着出汗了就用桂枝汤,这可不行啊,那可是出错误的,是必须要全面观察,第一个确定它是太阳病,太阳病发热汗出,那你可以用桂枝汤。没有,不是太阳病,里热的问题,那用它坏了,一定要呕的。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喘家,平时就有喘的人叫喘家。那么他患了桂枝汤证,你打算也给他作桂枝汤服之啊,可他平时就喘,当然他得外感还是喘,这你对这个喘也得照顾,所以用桂枝汤那是必然的了,你还要加厚朴杏子才好呢――――――

――――――――

――――你方子还是得加减变化呀,他这也举个例子,他比方说吧这个喘家,那么他外感了,是桂枝汤证,就像我们头前那个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类的情况,肯定是桂枝汤证了,但他喘,那再加厚朴、杏子较比好。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它是警戒,里热吃桂枝汤,一定吐,这个发汗啊,伤津液,里热反倒更助热。你们看这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那节就知道了,他说热在上焦为肺痿,这个肺痿怎么来的,就是热在上焦,那么底下他又说了,肺痿之病从何得之?他说头一个从发汗,或从发汗,或从消渴,或从快药下之啊,都是伤津液。里热,你再助其热,再使他伤其津液,这个没有不伤害肺的,这个肺为嫩脏,也容易伤,而且热伤血脉,那么血气凝滞,它就要为痈脓之变,这个你们回头看看那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那一篇就知道了,这个就是在这,内热的,你要拿那个甘温药,让它温胜呢,壅于上,准伤肺。这不是说吃一回了,那么如果他吐了,说明这个热往上壅的相当严重了。那么如果这个热久久不去,其后必吐脓血,所以这个应该戒甚啊,这个危害呀相当严重啊。这个不能治里热,里热攻表,这根本就不行的,况且桂枝这种甘温药更不行。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个与桂枝本为解肌那节正是相反的,那个是桂枝汤不能用于麻黄汤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那个麻黄汤证。这个呢,它是桂枝汤证误用了麻黄汤,它这里含义是这样的,它这个书上倒没明写啊,它是太阳病桂枝汤证,而用麻黄汤发其汗,遂漏不止,怎么知道它是这个意思,就从一个“遂”字,这个“遂”字是一个baobian组词法,古人用字他净在字上琢磨,遂发汗遂就汗漏不止,这个发汗是错误的呀。太阳病不应该发汗吗,但桂枝症用麻黄汤发汗是错误的,所以发汗遂就而汗漏不止,大汗亡阳,其人恶风,这个恶风就根据头前那个,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wa恶风寒了,他不发热,这就说是现阴症,表当然也没解,大汗流离,病必不除。由于津液丧失太多,小便难,没有这个体液大量亡失,小便没有,所以说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四支微有些拘急,就是痉挛。而屈伸费劲,难以屈伸,就是弯回来,伸出去,一曲一伸嘛,这都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了,组织够燥才有这个情况,这个肌肉马上就有拘挛这种情况。这就由于这个病发汗过,应该用桂枝汤,用了麻黄汤了,虚极就变成阴症了。那么这个汗多□□□□□当然也是多了,所以亡津液同时也能亡阳。那么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就不行,得加附子。这个附子这个药啊,他是个辛温,是个热药,他有亢奋作用,同时这个药在临床上体会,他能够复兴这个代谢机能。是生物老在新陈代谢,这种机能要是陈衰,附子很有恢复他的力量。如果这种机能陈衰,反映在里,就说下利清谷,四肢逆绝,反映于里,你要用附子配合干姜这个药,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都是。那么如果这种陈衰的机能反映于表,这就是反映于外表,你就用附子配伍麻黄桂枝这类的药。如少阴病,后来要讲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他也同太阳病一样,该发汗也得用麻黄,该解肌也得用桂枝,这个法度,这个□□。这个汗漏不止还直出汗,这个发汗是不行了,也得解肌;但得解肌因这么样子虚,而现阴寒的状态,你使用桂枝汤是不行了。非用附子,大力附子,这个吃下去,既能够达到解表的作用,同时这种陈衰机能也能恢复。所以附子这个药啊,有直接作用。那么这个可见也是少阴病范围,但是少阴病里头,□□•••□□,也就是桂枝汤症,而现阴虚症的话,加附子。阴虚症表症阴虚还是一种少阴,这个表症有两种:一种是太阳,表阳症;一种是少阴,表阴症。那么这个桂枝加附子呢?就是桂枝症而现阴症,就是少阴病现桂枝汤症,就是这么一个情形。那你光用桂枝汤是不行的,他是一味恶寒而不发热,当然也怕风。他也出汗,出汗出的更凶了。那么我们来应用呢,比方少阴病,他有自汗,脉微细,但欲寐,这些情况,那你不能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虽然无里症,也不能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你得用桂枝汤加附子,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对这个方剂的这个应用的标准,就是桂枝汤症而现少阴病。但本段的说法也可以作参考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恶风的厉害,不发烧。发烧也不一定不发烧,但人不发热。

咱们多讲两段: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这个脉促,这个各家的注解我认为都有问题,都根据王叔和的说法,说是数中一止,谓之促脉。就是快脉,有时候一止,我认为欠通,这个不对。凡是一止,脉跳跳一止,就叫作结。无论数中见之,或迟中见之,都叫作结脉。结脉有数有迟,那么这个促,咱们平时说短促,急,促急,就是靠近,这个促脉,就是出与上,就是靠近于上,靠近于外。靠近于外,就是只见到上头,上头就是寸位。所以只是促,关以上浮,关以下沉,这么一段。尤其这一段,更注明说明这个问题,你们看看这一段,他说下之后,我们头前讲的桂枝汤,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如前法,也是今天讲的,那么这一段胸满是什么东西?就是气上冲啊。他吃了泻药了,下之后,太阳病,不应该下,吃了泻药了,就气上冲,气上冲可表没解呢,气上冲以至于胸满,冲的挺厉害。气冲于上,同时他由于吃下药,虚其里,那么可见上实,气冲的关系,下虚。脉也应tou,浮见上头下边沉。所以脉与症是相应的,绝不象他们说的数中一止,没有那么大的热,那么大的热他不烧起来了,不是,促,都是热,他这个不是,他由于气上冲,那么上边,所以这个脉,他浮在关以上,叫寸。而由于泻下的关系,浮气ju,所以这个下脉沉,关以下沉,应该是那个脉,那么由于表没解,还用桂枝汤,同上边桂枝汤一样,由于这个浮,虚了,我们后头就有了,桂枝加芍药,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他把芍药三钱增到六钱,腹满时痛要加芍药,在这把他去了你想什么道理?腹虚,不但不满,而腹气虚了,所以他把芍药不要了,这个我们在临床上用芍药的确是治腹满,我常治肝病啊,常治肝病把芍药大量用,这个下腹满他就起作用,

那么满的反面就是不满,虚的厉害了反倒,那就要退烧药,这不就这个道理。那么底下虚,上头实,所以脉也应之上浮而下沉,这不很对吗?决不是….那么这个桂枝去勺药,就是这个桂枝汤证气冲的更厉害,我们刚才讲芍药桂枝汤,这个芍药这个药呀,能制桂枝的辛散,那么气冲的厉害,这个桂枝要发挥作用,桂枝制气上冲,所以芍药在里头有碍于桂枝,同时,腹气虚,它也不应该要,所以把它取掉了。那么这个方剂的体会呀,就是桂枝汤证气冲较厉害些,而胸满脉。。。我们根据这个来用它的。这是桂枝汤的一个变化,桂枝汤去芍药,这个方子加减也挺管用,以这个方子为基础。另外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桂枝汤把这个大枣生姜也去掉了,就是桂枝甘草汤,这是桂枝汤又一个变化,桂枝汤有这么三个大阶段。这是一个,这个就是胸比较满,桂枝治气上冲,那么他又是腹气比较虚,所以把芍药去掉。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底下这段应该是一段,这个书搁成两段了。成无己本为一段,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汤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它是一段,这个书它搁成两段。两段这个前后就是不对头了,而且成无己他给改了,他改成微恶寒,微恶寒不对,他不是恶寒,假设是微微恶寒,那正是表不解嘛,加那门子附子呀?微寒对了,这个微寒是接着上面这段,就是脉促胸满,如果微陷于阴寒证,微寒,没有那个恶字。。。就是微陷于阴寒证。那要加附子,那根桂枝加附子是一样的。桂枝去芍药加附子这个方子的运用很多,后头的风湿相搏里就着个方子起作用了。桂枝汤证胸满上冲比较剧胜一些,而满脉促,他要用桂枝去芍药。这个方证,如果陷于阴寒证的话,要加附子。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这是一节,这一大条分成三节。头一节,他说太阳病呀,在八九天的时候,真正的伤寒病在八九天的时候就是一个关口。这个病好就在这个时候,危险期过去了。可是病的恶化也在这个时候,这个八九天是这么一个阶段,在伤寒病里。假如这个病有了这么一种变化,如疟状,发疟疾大家都知道,定时发作。发热恶寒,有定时的发热恶寒,而且热多寒少。这个表证呀以恶寒为主的,所以我们以后有很多的这个解(释)的段落,恶寒者表未解。如果这个病要是去表,这个恶寒就要少,没有表证的就不恶寒。所以每每的这个表证呀,我们以恶寒的轻重多少而来验证表证之进退有无。那么这一节就说明这个,这个人变成现在这么一个情形,定时发寒热,可是热多寒少,是不是这个病转变了呢?他底下又接着说了,其人不呕。他要转变这个少阳病呀,心烦喜呕,他非要呕不可,这个人不呕,证明他没传少阳。清便欲自可,清便欲自可就是大小便正常,二便正常了,也没传阳明。阳明,大便燥结,小便黄赤,也没有。所以这个病即没传少阳,又没传阳明,只是一天二三度发,二三次发寒热,而且热多寒少,这么一个病。看看脉吧,脉微缓者。这个微缓不是又微又缓,微见其缓,微微的缓。脉不数急,脉也不紧,见着他缓弱,这个缓弱说明这个病现在平静。咱们开始就讲脉若静者为不传也,脉若数急者为传也。脉数急说明这个病正在发展变化,脉微见其缓弱,说明这个邪已经衰了。可是这个现在来说是没好的,他还是发热恶寒如疟状,而且热还偏多一点,但是这个热多脉应该快呀,应该数急,脉反倒微缓,挺缓弱,意思也就是当然不是快了。那么根据这个脉根这个热多寒少比较看,这个热不要紧的,不久将好了,因为这个脉见到缓弱,邪衰的一种反应。是呀,尤其这个急性病,一来这个脉来都数急呀,而且应手代紧,这个紧脉不是好现象。假若这个脉也不紧了,缓弱了,也不快了,那么这个病也就停止了往前进展。尤其这个缓弱,邪气已衰了,这个病就不了了了,言外就是说这个病不治也可以放心自愈。这是头一段。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这又是一段。他说这个太阳病得个八九日,虽然是如疟状,一天两天都发,那么他不是热多寒少,他是寡恶寒,一味的恶寒。而脉微,脉微是不足的脉了,所以脉微者为亡阳,他是没津液呀,这是表里具衰。这段也可以这么讲,就是太阳病得之八九日,没有如疟状以下这些情况,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这个人是寡恶寒而脉微,这是表里具虚,陷于阴寒症状。那么这个时候是不能够再发汗,再吐再下了。这么讲也可以,没有这个如疟状,不搁到上头。总而言之,他这第二段不是这一段所论述要说的,主题在下面。头一段所说的,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寒热,热多寒少,而且脉微见其缓弱,这是邪衰病欲愈之兆,言外不治也可以。这一段说到八九日的时候,脉微而恶寒。无热而恶寒,这脉已深陷于里,阴寒的一种征候,所以他叫着表里俱虚,不可再发汗、再吐再下了,怎么办呢,只能用温补的法子了,用什么药呀?随证治之,后头他有,后头有的是,治这个病,现在不是主要治这个。那么底下就是第三段了。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个又反过来到头前了,把他太阳病八九日…

那么那个郁郁(或为欲愈)不会颜面赤红啊。他说如果这个人面色反有热色,热色就是红啊,面色缘缘正赤啊,要是这样的话这个并还不是要好的,为什么呢,这位置古人有个名称,叫做浮郁在面,阳气浮郁在表吗,所以这还是表没解的一种症候,表热它出不来,所以人这个脸发红。人不得小汗出,要一得小汗出就好了。而且病人的身体呀,要出汗它出不来,那么水份含在皮肤里头,人发痒,你问问他准痒。那么这样子所以他用小发汗药,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呢?你看看啊,这是桂枝麻黄汤的合方,各取小量,都是各取1/3,量极小。为什么呢?你看那个症候我给你们分析分析你们就明白了。所以这个合方啊,是两个病合并到一起,一得有个认识,你看这段说的很好,如疟状,那就是定时发寒热,这个他写到头前了,后头有这个,说是啊,人脏无他病,时发热汗出者桂枝汤主之,时发热汗出,时发热就是定时发热,而汗出,这就是桂枝汤证。那么这一段你们看一看,如疟状,就是定时发寒热了,定时发寒热他象桂枝汤证又不是整个桂枝汤证,定时发热汗出才是桂枝汤证,他这个虽然定时发热多,发寒少,但是他不汗出,桂枝汤证有一半,那一半不汗出是什么呀,不得小汗出,出不来汗,麻黄汤证的一半吗,是不是。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合方啊,你对这个方证不熟啊,你就是搞不清楚。他这个即有桂枝汤证时发热这么一个问题在里头,可是不完全是桂枝汤证,完全是桂枝汤证就不用麻黄汤了,他又有不得小汗出这么一种麻黄汤证,可是麻黄汤他只能够发汗,它不能够治时发热,如疟状它不能治。所以这两个方证啊都具备都不全,所以他是合方治疗。但是这个病非常的轻,一日二三度发寒热而且脉微缓,这是欲愈的一种情况,就由于浮郁在表,表还没完全解,得个小汗就能解,所以这个方剂要用的非常的轻。你们看一看桂枝一两十六株(去皮),一两十六株啊再拿三除,才多点啊,这都是古制啊,一两是二十四株,六株是一分,一两是四分,这是古时候度量衡的制度。不到二两,二十四株一两,十六株。底下都 一样了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一两,你看一两拿三除,古制才三钱挂点零,古制一两合现在三钱,那很轻了,才几分的药,很轻很轻了。再看看底下的煎服法,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这是一个定则,煎药的法则,麻黄这个药啊,它这个沫子缠脑袋,所以煎麻黄都要先煮一两开,把沫子撇一撇,这现在还是应该遵守的,把那沫子撇了。内诸药,再把其他的要搁里头,煮取一升八合,他古人呐,他是量病用药,他不但药量轻,吃的也轻,一升八合他均了三次吃,每次吃六合,不象咱们头前吃桂枝汤,一回吃一升,这地方咱们在临床上都要注意了,这个轻病不但药量轻,而且每次也得少,所以这是个方法在这个方子上要注意了。病重,量重,要多吃;病轻量小,要少用。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这个方子本来是这么说的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他把桂枝汤也煎出来,麻黄汤也煎出来,这个里头倒三合,那个里头倒三合,三合就是1/3了,一升拿出三合不就是1/3吗,然后两个搁到一起,不就是六合了吗,十合为一升,顿服,源起呀这个方剂呀是这么注明的,那么现在呢?张仲景就把它放到一个方子里了,它就是这个分量了。那么这个方子是小发汗的药,这个发汗很轻很轻的。底下……(人名)他们给算这个分量,根据源起是怎么搁的,但是这两个方子的比例数,还是搁1/3,两个都是各半,等量,各取本方的多少。我们现在来用呢,也就是把桂枝汤取1/3,麻黄汤取1/3,但是相重的药不要加在一起,你象甘草吧,桂枝汤有甘草,麻黄汤也有甘草,把两个药加起来也不行,合到一起,这个共有的药味呀,就根据大量的用,那不同的呢,就按前面的合法,如果1/3取1/3的量,你象桂枝、麻黄原先都是三钱呐,各取一钱就行了,再少你还可以再轻取,那也不是固定的,研究这个东西也是,它不是固定的。我们在临床是呢,根据病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少取,就是麻黄一钱,也没有大发汗的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这种事情不常遭遇的,本来他是桂枝汤证,开始吃桂枝汤的时侯啊,不但病没好,反烦不解...................,服了桂枝汤反烦而表又不解,这个不是桂枝汤有了毛病,是邪盛气滞,咱们是肌不和了,再就是肌肉这一层啊比较实,所以这个药力受阻,那么这个时侯呢可以用针灸刺风池风府,用辅助治疗的这个方法,这也不可不知的,本来这个病人他是桂枝汤证,我们也给他用的桂枝汤,........你要不知道这个作用的就不好解决了,知道这个问题,哎.用针灸,刺完风池风府再用桂枝汤那就得好了,那么这种事我一生都没遭遇到,但是可能会有这种情形,咱们也不可不知的。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H:小发汗)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合为二升,分再用。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这个头一节啊,“脉洪大”是错的,这个讲到后头就知道了,他这应该是脉浮,洪大呀改个脉浮就对了,后头有,桂枝汤发汗后外不解,脉浮者还用桂枝汤,这个洪大是错的.这个洪大是个实热之像,白虎汤证下边有啊,恐怕草写的时侯他把下面那个脉写到这里了,这是错的,脉浮,脉浮他病在表嘛.那么已经服过桂枝汤了,服的不合法,我们从前讲桂枝汤啊,就是微服执执汗出,要是是汗出者更愈佳,大汗淋漓病病必不除嘛,这个就是...,那么吃了桂枝汤,大捂大盖啊,人出了一身大汗,这个表是不会解的,如果脉浮者可以吃桂枝汤如前方,好像以前服用桂枝汤的方法.那么这一段,这里头也说明一个定法啊,如果是表证我们发汗后,就是桂枝汤发汗后表不解还用桂枝汤,那么麻黄汤发汗后表不解呢可不能用麻黄汤了,也是用桂枝汤,这也是一种定法,所以桂枝汤看起来是一个平稳的药啊,它这个伤津液不重的,那么下之后也是,太阳病不可下之,要是下之后表不解呢,也可以用桂枝汤,下也伤津液啊,津液有伤而表不解,那只能用桂枝汤,这桂枝汤既是一个解表去热,同时呢它也是安中养液,所以那个大汗出之后而表不解脉浮,而仍然可以服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他如果定时发寒热,就是疟疾了,一阵冷一阵热的,一天啊再发两次,那么这个是需要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什么呢?他这个地方啊 说如果吃完桂枝汤之后大汗出之后,他不出汗了,而是变成疟疾似的,一日两次发寒热,这个定时发热这是桂枝汤证,咱们没讲到这个地方,从前也有了,桂枝麻黄各半汤也说了,可是他没有汗,这就是麻黄汤证.但是他这一段啊桂枝汤证多,上面那个是身必痒,那个汗啊吃药出不来那个样子,而且面有热色,那个麻黄汤证啊就要比这个汤证多一点,所以古人这个用药严的很呐.

那么这个形似疟,他也没有汗,可是麻黄汤证呢上面那个对着一看就知道了,他比那个少,没有身必痒不得小汗出,那个没有,其它要出汗的情形没有,所以这样子麻黄更少了,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呐,要拿着这个书看呐严的很,所以这样才能好病,可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这桂枝二麻黄一这个方剂啊也是一个极轻极轻的,你看看后头它那个方子的解释就知道,本云: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合为二升,分再用。他说本来啊,他是这么一个对药物的用法,桂枝汤用二份,麻黄汤用一份,共计喝多少呢,共计喝两升,这个合法呀他古人是这么个办法.麻黄汤也煎好了,桂枝汤也煎好了,那么随便拿一个东西也行啊,拿一个池匙子也行纳,你摇二匙子桂枝汤,摇一匙子麻黄汤,往另一个器皿摇,共计摇两碗,那么汤药还是二比一之比,所以呀原来的本云,就是这个方子仲景以前呐,是这么个办法,就是把这两个药,桂枝汤取二麻黄汤取一,取到二升,然后分成两份,那么现在张仲景呢,他就把这个方子啊,药物合成一方了,将息如前法,.......,但是这个不要喝稀粥了,根据药物的分析啊,他这说桂枝汤取5/12,桂枝汤份量根据原方的服法啊取5/12,麻黄汤他取的是这底下也有,取的是2/9,这2/9和5/12比啊,也正是2比1,他这个取法呐药量更轻了,轻的很了,所以这个方子吃下去并不大出汗,稍捂一捂盖一盖只是微微的透表而已,所以桂枝汤,得的桂枝汤证服用不合法呀,容易造成大汗出而病不解,如果这个脉还浮,不是洪大啊,洪大要改它,那么还可以用桂枝汤,像以前的那个饮服法,如果病变成这么一个病,就像疟疾似的,定时发寒热,一天发两次,那么这个时侯啊应该少发汗,它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一节的意思是这个意思。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二十六啊,这一段,就从着这一节说的,那么服桂枝汤大汗出之后,这个变症多端啊。那么由于丧失津液,最容易,津液丧失,阳明内结,也是常有的事情。二十六呢就说这个,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你看这才是脉洪大呢,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它还由于服桂枝汤,这个都是不是错药啊,不是误治啊,这就说明,这个表证这个期间是桂枝汤证,那么服桂枝汤,服桂枝汤不应该大出汗,就是这个护理人呐没搞好,大捂大盖,他是大汗出。这个大汗出啊,这个病绝对不好的,由于丧失津液太厉害,那么反倒造成胃不和这个里热,所以大烦渴不解。这个大烦渴不解,不是表不解了,那么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表没有了,可这个由于津液丧失,它就动了里热了,大烦渴不解,烦躁也厉害,渴得也厉害,这时候脉呢洪大,脉洪大是里热的情形,所以上边那个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是错的,那么这也看出来了,那个应该是脉浮。这个里热大烦渴,这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这个白虎汤证啊,不一定渴。脉洪大,身热有汗,口舌干燥,这就可以是白虎汤证。但是津液太伤,他就要渴了。津液伤他渴的时候啊,你必须加人参兼宜健胃。这个要是热,津液伤了,咱们后世就不这么治了,后世认为这个呀,都得滋阴。究竟是胃气不复,你这个津液不生,尤其它是在白虎汤这个基础上大量用石膏,更容易影响胃,所以必须加健胃的东西。咱们现在也说呀,这个人参是补气的,补气就生津液,它就是起,人参这个主治呀,它治心下痞硬啊,就是治这个胃,胃虚有心下痞硬的这种情况,你吃人参就对头了,后面有的是加人参的这种方剂,那好理解的。一般对这个白虎汤啊,大家都知道这个石膏是个解渴药,其实它是除热药,它不一定渴,主要的这个(治)渴是人参,这个我们在这个书上就可以看出来,凡是白虎汤没有一个说渴的,你们看一看就知道了,连《金匮要略》带这个《伤寒论》,是加人参都是渴,欲阴水速生啊,渴欲饮水啊,象这个大烦渴啊,全要加人参,可见这个人参啊,它是有健胃生津的作用,也就后世说的补气呀,古人这个气分,在他的书上就是津液。这是这一段,他把服桂枝汤,由于大汗出,那么上边说呢,要是脉浮,还在表,可以与桂枝汤,如果形自热,这个也在表,也在表不过它是桂枝(汤)麻黄(汤)共有的症候,那么定时发寒热,这是桂枝汤证,可桂枝汤证呢,它要有汗出的,时发热汗出者桂枝汤主之,那后头就有的,这个他不汗出,不汗出呢当然有麻黄汤证,由于桂枝汤证明显,麻黄汤证不明显,所以它这个麻黄汤少搁,桂枝汤多搁,那么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个方剂,我们要用它,怎么用呢?我们遇到一个病,是桂枝汤证比较多,麻黄汤证比较少,也需要解表,让他微汗,可以用这个方子,他只能够得小汗啊。可是服桂枝汤大汗出,还能够由于津液丧失太多,动了里热,而为白虎加人参汤证,就是大烦渴,脉洪大,就是我们方才讲的这一节,这个白虎加人参汤这个方剂呢,看后头就行了,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那么这个要确实还有××,烦躁,这个知母去烦躁,那么知母配合石膏,苦寒,加这个石膏更寒了,那么这个胃受不了,所以他要搁粳米、甘草,这两个药啊,它都是一个甘药啊,咱们说甘药补脾吗,其实那也不光补脾,它这种甘药啊,尤其这个粳米,咱们这个一般拿这个大米熬粥呢就知道了,它粘得很,它生一种胶粘质,那么西医说它这个是种粘滑药了,甘草也是,这个搁到一起煎,我们吃下去,它能把这个胃使它不吸收,在胃里头,它能够挂一层,粘滑药就起这个作用的,它能保护胃,它对这个知母石膏这么个大苦寒的对胃没什么毛病,所以古人这个药配伍得非常有意思,他搁大量的甘药。那么如果他渴,那么你光用甘草粳米这个药,也不足以济事了,你非搁人参。这个人参它是健胃的,那么它配合甘草、粳米,那么这个胃气才能够,能够复健起来。这两个药去热,这三个药健胃生津吗,所以这个大烦渴,这个津液亏到这么一个份子上了,你非加人参不可。我们一般用呢,当然是,要是不烦渴,只是口舌干燥,人烦躁,脉洪大,也可以使白虎汤,他不渴也可以使,但是那不必加人参。这个药的这个煎服法,这个书说的还挺好,那么这五味药,煮米熟,这个米熟了,这个汤也好了。那么这个是这种药它煎的时间都长,它以水一斗啊,你看那旁的,六七味药它都是七升,或者六升,唯独这白虎汤它搁一斗,它就煮长时间。那么米熟了,这个汤也成了,这时候把渣子去了,温服一升,日三服。所以咱们要是对有石膏配伍的这种方剂,那么也要多用点水,时间要它长一点,咱们现在也常常地把这个石膏单煎,也可以的,先下锅。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这一节,一般的也都是,讲的也都是错的多。

这个太阳病啊,发热恶寒说明还在表了,但是热多寒少,这个热多寒少啊,它是冲着这个发热恶寒说的,不是这个病特别的有壮热,不是那个样子,它把这个发热恶寒,那么在这个发热恶寒的这个情况,热较比多而寒较比少,不是在这个发热恶寒之后另有大热而恶寒少,不是那个意思。那么这个寒少啊,我们讲太阳病,太阳病的恶寒是一个主要的症候啊。这个寒少说明这个表啊,要罢,就要解了。那么这个病呢虽然发热恶寒,但是由于热多寒少,那么这个病啊表欲解,热不退,恐怕要转成阳明里热的病,它是这么个意思。可是转成阳明里热呢,你看前面白虎汤(26条白虎加人参汤),脉洪大,这个脉微弱。微弱在这也是有两个意思,一方面冲上面说的,虽然发热恶寒,但是它寒少,表证欲去了,虽然这个热较比多,但是脉微弱,这个外邪已去啊,所以没有多大里热;这个脉微弱还有一个意思,底下他注了,“此无阳也”,这个无阳就是津液,就指津液说的。他这个书上啊,尤其在表证的时候,他常说的无阳都是指着津液,脉微者为亡阳吗。脉弱,咱们头前讲了,阳浮而阴弱,那个弱就是血少了。总而言之就是气血俱虚呀,就是津液血液都少啊,所以他说此无阳也。此无阳也,不指着热说的,上面明明说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还此无阳也,还没有热,这不是瞎扯吗。这一句真就有这么注的,这么注就是错的。这个此无阳也,没有津液,就是亡失津液。“不可发汗”,这个发汗啊,最耗伤津液了,那么唯独这个津液虚,所以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那么这个表不解怎么办呢?还发热恶寒吗,那么就稍稍地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清肃其表里。这也是个发汗药啊,发汗药呢但是它不大发汗。这个越婢汤啊,在这个《伤寒论》里没有,在《金匮要略》里头有,它就是麻黄、甘草、大枣、生姜、石膏,这几个药就叫越婢汤,那么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就是桂枝汤了,它是桂枝二越婢一。这个越婢汤治什么呢?在《金匮》里头啊水气篇里头有,它治风水。所谓风水啊就是全身肿了,脉浮,出汗,身上没大热,同那个麻杏石甘汤差不多。麻杏石甘汤不也是吗,喘而汗出,身无大热,它这个热半陷于里了。它这个汗出与桂枝汤的汗出是不一样的,它这个由里往外,就是蒸而汗出,但是不到阳明病蒸蒸发热汗出,不到那个,所以无大热呢。无大热啊就是冲着阳明里实说的,真正里实那蒸蒸发热啊,那身上热得很。它这个无大热,不到那个程度,但是里头也有热,所以搁石膏,但是表也有,他搁麻黄。越婢汤这个麻黄用的量大呀,他用六钱。我们要治这个表有水气,你要是发水气,麻黄非重用不可。那么在这个方子里麻黄用量相当轻啊,他把这个越婢汤用八分之一。源起这个麻黄用六两,我们现在用就是六钱,18克,要拿8除呢,不到一钱了,那很轻很轻的了。这个桂枝汤啊,用的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也是二倍吗,所以用桂枝汤用的比较多,但是也特别少。他把这两个方子合起来用了,合起来用了,失去越婢汤的作用,我方才讲了,想要发水气,麻黄必须重用,那么连一钱也不到,它就不能去水气了。那么桂枝配伍麻黄啊,我们在临床上这个药物配伍的规律要知道,桂枝配合麻黄出大汗,而石膏配合麻黄呢反倒治汗出。你看这个方子呢,既有桂枝汤加麻黄,可以出点汗,但是又配伍石膏,出汗也不大,所以这个方子它清肃表里啊,它能够去里热,因为有石膏的关系,也能稍稍解外,有微量的麻黄,那么大部分呢还是桂枝汤证。我们结合这一段就可以看出,桂枝汤证比较多。由于桂枝汤证主要就是津液虚,脉微弱,要有表不解,还现桂枝汤证,但又不完全是桂枝汤证,没有汗出,你看这一段里头啊,他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并没有汗出。可是没有汗出,又不能大发汗,因为脉微弱,桂枝汤证明显,但是麻黄汤证不明显,所以这个麻黄量特别小,而且他不搁桂枝二麻黄一汤,那个麻黄汤里没有石膏啊,因为还有热,所以稍用点石膏,这个石膏量也不重。我们再看看这个分量,搁到一起呀,每一个药只十八铢,古人这个度量衡啊二十四铢是一两。那么古人的一两呢,我们现在开方子就是一钱,古人都是一煎煎三付药吗。这个十八铢不到一两啊,一两的四分之三,所以这个药啊,药量非常的轻。那么吃了这个药啊,要是表里都见热,可以用,但是在这个发汗药之中是最轻最轻不过的药了,所以他搁个不可发汗,这个专指的是麻黄汤了。你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真正的表证无汗,我们一般常打算用麻黄汤。所以这个病啊,“脉微弱,此无阳也”,是万不能发汗,不能用麻黄汤。我记得有一个人问过我这一段,说此无阳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是不是发汗药?我说这个不一样,它有所指,这个书说不可发汗,都是指着麻黄汤。那么这个地方用麻黄汤就了不得了,那非坏不可。所以说脉微弱者,就是亡失津液,这个不能用麻黄汤来大发汗来,根据这种病情啊只能够稍稍地清肃其表里而已,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啊,咱们讲的这几个方剂都是小发汗法。咱们头前讲的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和这个桂枝二越婢一汤,这几个方剂也各有不同。桂枝麻黄各半汤就是桂枝汤与麻黄汤,这两个症状相合,大致差不了什么,但是不可大发汗,全是小发汗法,药量都特别轻。桂枝二麻黄一汤呢,是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也是小发汗法,这个方子尤其是小发汗。不但有表证,里头也有热,所以热多寒少,你在这个地方就看出来了,这个表证要罢了,热多寒少,有入里之势,但是这个病非常地轻,脉微弱也是邪轻的一个问题了,同时啊这个人津液也虚,这个不但麻黄汤用不得,用桂枝汤也是不行的。所以他是用,一方面用桂枝麻黄稍解其表,用石膏开始清其里的,这么一个方剂。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这个桂枝去桂呀,这个桂也可疑,在《医宗金鉴》他改芍药了,我认为这是对的。因为他这个表还不解嘛,你把桂枝去了,拿什么解表?所以应该桂枝去芍药,我们经常用也是桂枝去芍药。我认为《医宗金鉴》还是对的,这个书错字有的是。象头前那个脉洪大,那肯定是错的。这段书主要注重这个仍字,他这个病呀,根本就不是桂枝汤证。他根本就是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根本就有这个病,就有这个征候。这个大夫呀看到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这个象表征,就给吃了桂枝汤了。这个就是药不对证了,所以这个病不会解的。他又看到心下满,微痛,心下指着胃说的。又满胀又疼,象里实,他又给吃泻药了。也不对头,所以他这个服桂枝汤,或又吃了泻药了,他这个症状一点变,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才用这个方剂。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遭遇,他如果里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呀,影响表不解,那么里头胀满呢,你泻下也行,非利小尿不可。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他由于小便不利,水不下行,他这个里边呀,他这个古人临床经验看出来,里细闭赛,他表不会通透的。所以非利小便不可,你无论是发汗,你越发汗越坏,发汗激动里边的水,那辩证多端呀,那么下也不行。所以发汗呀或者下之呀,他这个病是永远不变的。那么怎么办呢,有表征是有表征,你要兼利小便。他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他肯定这是表征。所以他用这个桂枝汤去芍药。

这个芍药这个药呀,我们头前讲这个桂枝去芍药,他脉促胸满,他气上冲的厉害,这个芍药不对头的,他要去芍药。那么这个小便不利呀,常由气上冲造成的。这个气往上冲,它诱导这个小便不往下行,随意利尿药里常搁桂枝。你要把桂枝去了,这个五苓散都有桂枝,什么苓桂术甘汤呀。那么去芍药是对的,因为他这个还有表征,所以还用桂枝汤。本来是个中风证,所以不汗出,就是因为要通小便,是小便不利的关系。如果这个人小便要是利,肯定他上边这个不会心下满,微痛,他就是桂枝汤证,由于小便不利,影响汗,不出,那么他气上冲的厉害,所以心下满,微痛,他这个水往上不往下,那么表证亦然存在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主要原因就是小便不利。所以他把芍药去了加白术茯苓已利小便。小便一利,这个桂枝汤就发生作用了,这个表就解了,他是这么一个情形。我们在临床上要注意这一点,比如说一个感冒,那随便吃点发汗药就可以,但是他要是明显的小便不利,身上发烧等等的,你要不利小便,他这个表绝对不会解的。那么他该用那个解表药还要用,但是非加利尿药不可,治愈小便不利才行,这个很重要很重要的。这个书里头后头有的是,就由于里有停饮,不兼去饮,这个表是解不了。下更不行了,后头很多,我们随时解释这个例子。那么这个方子呢,就是桂枝汤去芍药加白术茯苓,白术茯苓这两个药都是利小便,利小便,这个利尿药呀也不都是一样。你象这个白术呀、苍术也是一样的,这个药他是温性药,偏于治胃停水,所以心下满,微痛。这个茯苓这个药呀性最平,那么他这个也是胃有停水,但是他是利小便的,很有力量。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要少用。他这个温性,咱们后世也说这个白术也建脾吗。他是建脾,胃有停水时他有好处。要是胃没有停水呀,是有坏处,没有好处。他这个性温,他这个刺激这个胃呀还容易出血,骑马要达到发炎呀冲血这种情况。所以咱们看见这个胃虚呀,就用点术吧,可是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是不要用的。他主要是要利小便,这个临床应用上有,我们随时解释。这个茯苓这个药呀,在水气里有个一种神经官能证用的机会多,象心跳呀,或者是烦燥呀,所以也治失眠。失眠咱们不是这个酸枣仁汤,搁茯神,茯神茯苓这个作用是一样的。总而言之,茯苓在利尿的过程中,他有治神经官能证的机会多。这个白术呀也是利尿药,但是他建胃的作用多,建胃的作用限制于胃有停水。所以我们平时用药呀也不要把他搞错了,这个人小便不利,他胃不但没有停水,上边还有热,这个白术这个药是不能用的,你看猪苓汤就没有的。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这段是个大段。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这是头一段,你看他开始就搁个伤寒,伤寒他应该脉浮紧,无汗,反自汗出,这说明他是亡津液了,小便又数,即自汗出小便又数,他这个书说小便数就是小便吃紧呀,就是频数,这个可以与上边参着看,小便不利影响自汗出,本来是桂枝汤证,他变成无汗了。那么这个小便数,它影响自汗出,虽然是伤寒,他小便数,他也汗出,他有这么一个意思在内,这个书上没有明说。这个小便数说明什么问题呢,大概是胃虚。咱们后世这个医书里有呀,所谓上虚不能治下,这是用五行的方法解释了,胃属土嘛,土虚不能治水,其实这个有道理,这个胃气虚衰,人身上哪里都虚衰。就是虚脱那个样子,脱水那个样子,小便失去收摄,那主要是因为上边胃虚,他这个伤汗本来是应该无汗,由于津液大量亡失,即自汗出又小便数,所以津液竭于内,后边讲阳明病就知道了。所以自汗出,汗出多为太过。伤寒没有汗,发汗,发汗使汗出多也为太过。太过者阳竭于里,阳也指着津液了,那大便要干,咱们说的脾约证就是这类的。他这个脾约他不要紧,他是虚证,就是虽然十日无大便,无所苦也。所以这个脾约证你不能吃承气汤了,只能吃些麻仁实脾什么的。他这个病呀就类似这个情况,他的津液不守,一方面汗自出,一方面小便频数。心烦呀有点胃不和的情景了。微恶寒,你看他搁个微恶寒,这个微恶寒呀,他说明这个,他虽然冠个伤寒,这个表要解,我们刚才讲了,这个恶寒是太阳病的一个主要征候,所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恶寒要加重这个恶寒。如果这个表征,这个恶寒很轻很轻的了,这个表要罢。但是这个心烦,这个里热要升,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津液丧失。或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这个更不可发汗,所以他说,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这时候你再攻表,再让它丧失津液,此误也,这是治疗的错误啊,这是头一段。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要重视,这个小便数啊,凡是应该发汗的病,小便数决不可以发汗。这个在《金匮要略》里头啊,水气篇他讲过。象我们方才讲越婢汤中的那个风水,是水气在表,都可汗出,惟独小便数者,他有这么一段,他说渴而下利,小便数者决不可发汗,这个要注意。这个小便数呀,大概都是里即虚而津液不守,你再发汗再亡失津液,这个发汗最亡失津液了,这是逆治。那么他这段也就是说明这一点。自汗出虽然象桂枝汤证,脉又浮,但是小便数,这个津液亡失以至脚挛急,而且表证轻微之极了,微恶寒而已呀,这个病在这个时候啊,这个书上后面有,就应该这个时候吃芍药甘草汤,先治脚挛急观察观察,你看看这里头一点热都没提,他也不发热不五的,你吃哪路桂枝汤啊,所以根本就是错误。所以底下他又说了,得之便厥,严重的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这是第二段。这个药用对了病人好的挺慢,用错了他立竿见影,马上就给你个样看看,不应该吃桂枝汤给吃了桂枝汤,吃了桂枝汤马上四肢逆冷,这是什么道理呀,津液再亡失,同时这个胃也虚,这个津液达不到四末,这个手脚离心脏都远呐,所以血液、津液达不到这个地方了,他就凉,这个在内经上有了,脾为胃行津液,到脚上脚上能行,到手上手上能握。那么这个因为发汗津液亡失的太厉害了,远处的地方啊,达不到,所以他厥冷。那么在上边也失去润泽,所以嗓子也干,烦燥,吐逆,胃也不和。烦躁,比心烦还加重了,原病只是心烦而已啊,这是又烦又躁,他不能安静,这都是胃不和的一种表现。而吐逆,这都是胃的关系了,这吐逆呀,这个病根本一开始胃就虚,胃虚不能治水吗,所以小便数,那么这种错误的治疗,更丧失津液,胃既有热,虚呀他胃里头还有些停水,所以为发汗药所刺激,他反倒吐逆,而且这个病还相当急迫,手脚逆冷,得之便劂吗,把这桂枝汤吃了马上这种情况,所以他说甘草干姜汤与之。这个甘草干姜汤以甘草为主了,这个甘草这味药头前咱们讲过了,它也能够养液,也能缓急迫,这个病相当急迫了,这个干姜呢,干姜甘草搁到一起,就是健胃,治呕,它这不是吐逆吗。我们这个理中汤什么的都是由这个甘草干姜汤上来的,甘草、干姜再加人参、白术就是理中汤啊,四逆汤也是啊甘草、干姜加附子就是四逆汤。那么吃甘草干姜汤干什么呢?以复其阳,这个以复其阳啊复津液,这个不是让他再发热,他根本就热了,他这个时候胃太虚又有热,你主要得恢复胃气,他这个甘草、干姜啊他是温中、健胃缓紧迫的这么一种药,但是干姜用的量非常轻,这跟我们头前白虎加人参中讲的人参健胃生津液是一个道理,这个时候胃要是不恢复,这个津液是不会恢复的,所以他用甘草干姜来治疗,这个病我想要搁专讲滋阴救逆的这种办法一吃一个死,一看这个人,咽比较干,就是津液太虚了,用点滋阴药,这个不行,他这个胃根本是不好的,也只能够恢复胃气才能够生津吗,同时用大量的甘草是大有道理的。以复其阳不是复其热,这个阳和我们头前说的津液是一致的,胃气恢复,津液充畅,这个四肢自然就温了。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他说吃了甘草干姜汤,当然呕逆、烦躁都止了,那么厥愈、足温,四肢也不厥了,他津液一达到四肢他自然就不厥了,也不凉了。这个时候啊,脚挛急没好啊,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这个芍药啊它是个治挛急的,肚子急痛,小建中汤就是加芍药了,在桂枝汤里都是大量的用芍药再加上饴糖啊。这个芍药就治挛急,拘急痛,咱们说少腹急痛,那也是芍药证,那么其他的部位发拘挛呢,芍药也治。那么再给他芍药甘草汤,缓他这个挛急,其叫即伸。我说开始就应该吃这个药,开始他这个就是亡失津液,那么由于已经到了脚挛急的这个情形,芍药甘草汤这芍药这个药啊,它是苦而微寒的这么一味药,它也能够对这个,我们桂枝汤里搁芍药,它与甘药合之它也是养液的。那么开始用这个药就没有这个烂子了,这个时候啊更作芍药甘草汤,吃这个药他脚就好了。底下这个看出这个病是有热了,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他这个里边的胃不和不是个重要的,实际上开始心烦,他就是小便数,他是虚,这个不是阳明实结的那个厉害,经过上边的这种治疗,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之后一切病都好了,这个人呐还有说胡话,胃气不和,谵语,这个你也不要多用调胃承气汤,只能少少用,以调其胃气就好了,所以少与调胃承气汤。这个用药啊,不是说一个方子怎么样,以量来调治这也是一个方法。比如我们遇到一个病,头前那几个方子都是啊,你象麻黄各半汤啊,才刚讲的桂枝二越婢一汤啊,这种表邪非常轻,你不要用大剂药,少少给一点。那么这个调胃承气汤,虽然是个整个方子,要少少给他一点就行,就是调其量以适应这个疾病,这也是一个方法,不能说我们开个调胃承气汤让你整个还是一回吃那些,那他人就受不了了,他这里头不是那个实法,虽然谵语,谵语大便就干了,这个大便干是由于亡津液,不要那么攻,所以他说少于调胃承气汤。底下这个他是反过来说的,他说重发汗,就是说咱们给吃这个桂枝汤了,这是假若,没有这么糊涂的大夫,又自汗出,又小便数,还给人吃麻黄汤,他是假设说的,假设这个病,他是亡失津液,这是个主要的,你还大发其汗,而又加烧针迫急其汗,这个出汗也最轻了,拿烧针刺激他发大汗,要是这么来呀,这个病它也要四肢逆厥的,但是那不是甘草干姜汤能治疗的了,那非陷于阴证不可,这个虚极呀,就要从阳证转变为阴证了,阴寒重证了,那你非用四逆汤才能治疗呢。这个是个假设,后面这一段比这解释得好,我们把方剂先看一看,然后咱们再研究下面这一段。

你们看看这个甘草干姜汤,甘草是四两,干姜才二两啊,这个干姜大概都用炮姜。这个四两啊,拿着这个十六两的枰,应该是四钱,啊,这个多了,这个药分一煎两剂,他煮取一升五合吗,分温再服,匀两次,匀两次这个量就大了,古人一两合现在三钱,十六两秤,三四一十二,拿二除呢,还六钱啊,所以这甘草,拿十六两的枰啊就是六钱。那么干姜呢,它是为它(甘草)的一半了,那个六钱,干姜就是三钱了,他以甘草为君药,为主药的。这个甘草又缓急迫,配合这个(干姜),所以辛甘并用啊,它配合干姜又是温中健胃,所以是主要地扶胃气,养津液,治这个四肢厥逆。四肢厥逆,没陷入阴证,陷入阴证非用附子不可,没到那个程度,所以用甘草干姜汤就可以了。如果你再使他大虚,非陷于阴证不可,只是用甘草干姜汤还不行,你还得加附子,他说这个四逆汤啊就是这个。这个甘草干姜汤应用的机会也挺多,它也治小便数,你可知道,所以这个小便数呀,遗尿呀有用甘草干姜汤的机会,这就是说胃虚不能治下吗,就是方才所说的这种情况。这是个温中养液的药。

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各四两,这个也是大量用甘草。芍药甘草汤应用的机会也挺多,它不止治脚挛急了,也治肚子疼,那么对于这个下肢软,它也治,所以古人把这个方剂啊又叫做去杖汤,去杖就是拐杖那个杖,脚,下肢软而无力,这个芍药甘草汤有治疗的机会,拘挛,我们这段讲的拘挛,拘挛更得用它了,下肢拘急可以用芍药甘草汤。芍药主要是缓挛的,缓这个拘挛。

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你们看这个地方甘草的作用就知道了。咱们这三个承气汤啊,大承气汤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小承气汤没有芒硝,就是大黄、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有大黄、芒硝,搁个甘草,所以甘草这个药对胃是有好处的,大黄、芒硝本来是泻下非常有力了,那么搁上甘草叫调胃,所以这个甘草看起来呀,起码有护胃的作用,保护胃的作用,就像我们讲的白虎汤(的粳米)是一样的,它是甘味的一种粘滑药,所以这个泻下不重,你要配合厚朴、枳实呀,就是不搁芒硝,这个泻下也挺重,小承气汤也比调胃承气汤重,因为什么呢?你看它(小承气汤)没有甘草,所以古人这个配伍啊从这个方剂中咱们也可以看出来。甘草呢据说也没有那么大作用,但在临床上确实(作用很大),所以咱们少气呀什么都要用甘草,也许与它这种缓急迫作用也有关系,从急迫症候也可以解释得通的,你看挛急也是的,脚,本来平常没有这个病啊,冷丁就是由于丧失津液,脚发挛急,这也是一种急迫症候,所以搁个芍药甘草汤,这个甘草同芍药量是一边大的,现在我们用都是六钱了,都是18克了。在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体会这个,这个甘草啊,小便数用它是对的,大量用也可以的。如果这个人有浮肿,这个甘草啊影响小便不利,你看依着这个病啊,前后都挺适应的,这个病主要根源就是小便数,他本来是太阳伤寒,不应该出汗,由于胃虚不能治水,所以小便频数影响他汗出,这个小便数在这一段是个主要的症候,这几个方剂都治小便数,甘草干姜汤也是的,这个小便失禁呐、遗尿啊,这个甘草干姜汤都起作用,我们后头还要讲这个苓姜术甘汤,就是甘草、干姜,再加上苓术,这个也治腰痛,治遗尿,都有用的机会。这个芍药甘草汤也大量用甘草,所以这个甘草不利于疏肿啊,所以这个浮肿啊,用甘草要加小心,影响到小便不利,更使水没有出路。他由于小便数呢,这个甘草要用。但这个病都好了,他和那开始都一样,就由于心烦,表微恶寒,表欲解,而阳明有内结的情形,他多少地有点谵语不愈呀可以给调胃承气汤。

那么后头这个四逆汤是假设的,没有那么治的,假设你要是那么治了,那就变成一个阴寒的一种四肢厥冷了,那非用四逆汤不可。四逆汤就是甘草干姜汤加附子,在这药量都轻了,不像上边用得重。四逆汤在后头三阴篇当中单独讲得最多了。这个干姜与附子搁在一起呀,温里的作用就大得多了。附子这个药啊偏于治下,象这个下利呀,那么它是温下元的,后世说它是入肾了,那也是根据部位上说的了,它是偏于治下。这个干姜偏于治上,所以呕吐什么都要用姜,不用附子。可是这两个药搁在一起呢,是彻上彻下,无处不温,所以这个四逆汤必须把这个干姜和附子搁在一起。那么古人也有这么说的,说这个附子啊,有了干姜,它才真热。那么就是这两个药配伍起来,这个温中回阳的作用才特别大,所以在三阴篇里头对这个四逆汤要着重讲的,现在理解到这就行了。在这一段,也不是用它来主要进行治疗。

下边这一段,这个前后啊,又是象一节,又不象,但是后边的我认为解释得好,后边呢就把这个四逆汤抹去了。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腔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腔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这个30条,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这是一段,这是故设一个问答,他解释前边这个问题,这个阳旦啊,桂枝汤的别名叫阳旦汤,他是根据那个症候象阳旦,象桂枝汤,那么按法治之呢不但不好,而且增剧,变成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两胫拘急他根本就有的了,脚挛急呀,而人也说胡话。这个呀,我们上边他是搁个,若胃气不和谵语,他是搁后头了,这个可见,开始就是经过服过桂枝汤之后,这个谵语就发生了。这一段是这个样。那么当时呀,就是这个先生这么说的,说到夜半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那么后的结果呢,同这个先生说的话是一样的,你怎么知道的呢?他底下就是解答了。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它这个病开始呀它就是个虚证,他说寸口脉浮而大,我们这个前一段只说浮了,这个浮大其外,它没有,而内里头它是没有×啊。作为浮,他是有外感了,他说浮为风,大为虚,这个大脉呀,如果这个脉大,按着里头滑,那是实热了,是啊,脉大。它这个里头当然不是了,不禁按,所以说大为虚。那么呢有了外感了,他当然身微热,那么由于虚呢,指什么虚呀,就是津液虚吗,两胫发挛。这个病形啊由于这个脉浮、汗出,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那么就是由于他这个汗特别多呀,头前不有一个吗,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有那么一节,他就也因为那一节,他说桂枝汤他这个津液太虚呀,唉,用桂枝加附子,就是用桂枝加附子汤,那么又把这桂呀也增加了,好解其表,他这都是错的,附子温经,亡阳故也。这个桂枝配合附子,这个附子本来它是一个温经药了,那么再增桂,那更令汗出了,那更使之亡阳了,亡阳就亡津液了,所以他才变成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整个,阳明内结就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内里结实了,就实在的实啊,所以他谵语烦乱,那么这个时候可以给他使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汤在这里头它是简说的,没说呕吐啊,那么当然就是,虽然他说是个阳明内结,谵语烦乱,他主要由于虚啊,这个虚,津液特别虚,使着胃不和,那么这个时候还救津液要紧的,讲下来阳明篇就有了,我方才所说这个,就是这个脾约了,他古人说脾约什么意思啊?古人他是这么看的,脾为胃行津液,说胃呀光消化了,这个津液往外送啊它没这个本事,它得脾(帮助)。那么如果胃里头啊,没有津液可输送了,所以这个脾呀受了制约了,古人这么看的,这个看法当然是不一定对了,现在我们也不必这么理解,它就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而胃里干,这个你不要先治胃,你还是要想法子调胃而治津液,所以他用甘草干姜汤,这个谵语都得管,那么吃了这个药之后呢,夜半阳气还了,这个两足应该温了,这个“夜半阳气还”这句话呀也要不得,这古人的看法这都是,古人认为呀,一过了这个――――――

――――――不到夜半,你白天吃了这个药也一样好病,两足当热,那么但是这个津液还没完全恢复啊,只是把这个四肢厥冷治了,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吃完芍药甘草汤之后,尔乃就是不久,这个脚就好了。那么这时候这个谵语烦乱不止啊,这时候你再稍用调胃承气汤,以承气汤微溏,因为与头前那个稍与一样的意思,微微地呢大便稍稀一点,你别让他大泻下,则止其谵语,那谵语就好了,他说由于上边的这个我的看法都正确,所以这个病它是可以好的。这一段它说明呢,比上一段说明得好,同时在这里我们也看出来,小便数,桂枝汤吃不得,桂枝加附子(汤)也吃不得,所以凡是小便数,决不可发汗,这个在临床上啊也常遭遇的事情,所以这个问病啊非详细不可,你说人闹感冒,他是憋不住尿,那么频数地很,你就这个我们常遇到,他也有感冒也有泌尿系感染这类的病,拿着现在病名说,小便非常频数,你先不要治感冒,你先治小便频数就好了,你先给他吃猪苓汤,你就先别管他那感冒。你先要是发汗啊,那非越来越坏,他这个丧失津液,你再发汗就是一个大忌。至于这个它这两段,也都对桂枝汤讲的,所以我们这个辨证啊,不能片面看问题。这个桂枝汤,它是治发热汗出的,但是还有旁的症候,你都得全面看问题,你不能一遇到这个发热汗出你就用桂枝汤,这也是往往至成错误的。所以他有个小便数,造成这个自汗出,虽然脉浮,你也不能用桂枝汤,尤其他要是有了这个明显地这个津液竭于里的一种反应,那你更不能用了,你象说这个脚挛急呀,心烦啊,这里它已经由于津液的孤燥,他胃不和都已经有了吗,你还给人家攻表还行了!所以这个时候这个病啊搁在我们现在看,你比如咱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病,那么脚挛急先就应该使芍药甘草汤。要是不好呢?不好这个病啊,有用这个,你象咱们后头就要讲了,象用这个你看桂枝汤加芍药加人参,有用这个机会,他要有表证仍不解,那个它是治里虚的。也有用白虎加人参(汤)的,病人如果他要渴呢?他里头热相当盛了,你白虎加人参(汤),这个石膏啊也治小便数啊,也治自汗出。所以张仲景他为什么在头前他不给你明说呢?他不注重这个,那么我们关于这些的方剂的治疗在后头都有的,所以在这一节呀后世的医家也都说应该用什么,大家直打架,他这个有很多,它就是在一个可戒之点就是不能够发汗,它主要的这个,讲这节的这个用意,不是说这个症候应该用什么药,还没讲到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就这一段的前后看,当然是以吃芍药甘草汤为最好了,芍药甘草汤也能治小便数,也能够育阴生津啊这个药,那么这个是比较正确的。但是张仲景这个书不注重这一点,他注重后头,他这一点提出来的最好,你象甘草干姜汤,如果再出现津液虚,由于胃的关系,这个时候不理胃呀,你光滋阴,越滋阴这个胃越坏。滋阴都用生地、麦冬这类药了,你越滋阴,尤其生地,它暧胃的。胃越不好,津液不会生的,哪来呢?他明明是由于胃虚,尤其治误了马上就吐,那你再使生地,他不更吐了,所以这个治病啊,不是凭脑子想,你最终还要从现实症候上看问题,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啊是很有道理的。一不能片面看问题,更不能主观。那么这一段他讲得较比好,明明是津液大虚,他用甘草干姜汤,这在后世上数不尽的,尤其《医宗金鉴》上也说,他说这个津液虚,还用辛甘药。其实这个辛甘药用得是对的,你得看什么时候,你比如咱们常说甘温除大热,甘温除大热不是说遇到大热就用甘温,这是错的,可是有一种非得甘温除大热的,你非用甘温不可,你比如桂枝汤就是呀,咱们这个桂枝汤讲不少了,后头还有,是桂枝汤没有不发热的,可它有一个条件,这个脉必须弱,人必须有津液丧失的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你用它,那是百试百验。随便一个大热,你象白虎汤证也是,你象大青龙汤证也是,那个脉浮紧而无汗,你吃上桂枝汤就坏了。所以以甘温除大热这句话就是有毛病,它得遇到它这个适应证,应该以甘温除热的这种大热,你用它就是对了,否则就是害人。你比如说甘草干姜汤,它能够治这个津液虚衰的这种厥逆,你可不能遇到厥逆就用甘草干姜汤,那也是不行的。他又呕吐,这明明是胃的关系吗,烦躁,他一现就现急迫的情况,你用甘草干姜汤就对了,而且这个原病小便数始终存在,你可知道,他又小便数,你用它不是蛮好吗。所以中医这个辨证啊,尤其这个书,那严得很,不象咱们随便,原则上地看个问题,就来自己想方子用药是不行的。咱们今天就讲到这了。

零基础可以学习中医吗?

1.启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有兴趣,看书以一些有趣的中医故事为主。一来提高兴趣,二来接触一些中医基本知识。推荐的有罗达伦的《古代的中医》等著作,任之堂的《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等著作,经过这些一般能树立一些基本的传统思维概念,掌握一些小偏方,悟性高的还能初步会一些脉诊,可以帮家人解决一些小问题。
2.入门:有了兴趣后就要开始打基础了。要以现代白话文的著作为主,有了前面的兴趣和一些基础,应该是可以坚持下来。推荐《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思考中医》,郝万山的《伤寒论讲义》,胡希恕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讲座等。这阶段主要是打基础,比较系统的学习中医基本学说,常用中药的药性等等。
3.提高:这个阶段要开始逐渐加深理解了。从这个阶段就开始升华了,此阶段还是以古文为主。需要看的是:《圆运动的古代中医学》。学完后再学黄元御的著作《四圣心源》《四圣悬殊》《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等等,有着黄老前辈的指点,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这些经典才能事半功倍,靠自己单独看这些经典,要悟透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大量时间和极高的悟性和毅力,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古中医一脉,就在于此。所以理论的高度,就在于这个阶段能吃透多少。这一阶段,也是学中医最重要的阶段。

从《伤寒论》浅议小儿发热

? ? ? ?

? ? ? ? 发热,历来是最寻常不过的症状,但又潜藏着最大的隐患和最复杂的病机,也是让很多医生不能掉以轻心的疾病。然而,小儿在目前社会属于发热最大占比的人群,本文主要议论小儿发热的理法方药。

? ? ?民间有言:能治了感冒的医生才是一个好医生。足见感冒发热的复杂性和危害性,故而医圣张仲景专著《伤寒论》而论外感,可《伤寒论》又不仅只谈外感,其博大庞杂不可估量,对于小儿发热更是具有很重要的辩证指导意义。

? ?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 ?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 ? ?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 ? ?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 ? ?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 ? ?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

?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胸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 ?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 ?问曰:病人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实,大便难是也。(179)

? ?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 ?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 ? ?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5)

? ?从以上《伤寒论》的条文中可以看出,日常发热无非伤寒和温病两端,伤寒无非表证、半表半里证、阳明里证,也就是太阳证,少阳证以及阳明证。而温病的概念,仲景先师同样在第6条中提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所以对于小儿的发热,《伤寒论》已经具有足够的辩证指导意义,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 ? ? 对于小儿发热,体温高是共性,如果需要治疗,我们首先辨属于伤寒抑或是温病,我这里说的伤寒是一个大概念,这个伤寒包括表证,半表半里以及阳明里证,但是温病其实和伤寒的阳明里证是有交通的,也就是说温病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伤寒论》的阳明里证,如果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辩证的话,温病的气分证就是伤寒的阳明里证,从自我临床实践证明亦是这样的,而温病的卫分证其实亦是气分证的外在瞬时反应,主要依然是气分证为主,卫分证为辅。对于伤寒方面,我们从《伤寒论》提纲第1条看,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无论太阳表证,属于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均有恶寒发热,为什么我说太阳表证呢?其实表证分为太阳表证和少阴表证,《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其实就是太阳表证,发于阴其实就是少阴表证。且恶寒是一个很重要的辩证法眼,这个是区分小儿发热属于表枢里的重要指标,对于能够表达的小儿来说,小儿可以告诉大夫,自己是否觉得冷,而对于不能表达自己是否恶寒的孩子,这成为辩证的难点。其实,少阴表证在小儿身上几乎不存在,太阳表证也是很短暂的,当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疾病已经传变,一个原因是小儿的生理特性造成的,小儿本身易于传变,易于化热入里,容易从太阳表证传变为少阳证或者阳明里证,或者在家长和个别医生的误治下加快传变,从太阳表证加快进入阳明里证,或者少阳进入阳明里证,甚至造成并病。有一个问题,是人类的恶习,认为发热了,让出汗就会好,这个是错误的,导致很多人见发热就是捂汗、重发汗、不停的频繁的用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的根本是治病求本,不是看到发热就解热、镇痛、发汗,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就是相当于麻黄汤,麻黄汤就是对于太阳伤寒表证也只能使用一次,病不好就只能再使用桂枝汤了,温病需要顾护津液,伤寒同样需要顾护津液,胡希恕老先生就说了顾护阳气,阳气就是津液,所以,伤寒论反复说,衄家、汗家、亡血家、疮家、淋家等禁止发汗,就是禁止用麻黄汤,就是不能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不然上了津液(阳气)之后,扁桃体就红了,甚至化脓了,甚至没有小便了,再加重就是抽筋了,眼珠子不能转动了,孩子眼睛直了。还有一个发热就是本身就是温病或者阳明病,不恶寒而恶热,不属于伤寒,就是阳明病或温病的气分证,或者卫气同病,很少达到营血分证,基本是在耽误以及误治的情况下达到营血分证。我治过一个小孩子,五岁,发烧一周,喝了西药中药不见好,很快就是39度多了,家长快要奔溃了,是广州的,在同仁堂找到我看的,我一看孩子的舌头,就和草莓一模一样,我就用了清营汤,水牛角、生地、玄参、黄连、竹叶、金银花、连翘、丹皮、麦冬,喝下去半个小时就浑身出汗了,下达体温都成了35度了,没有再发烧了,这个方子不是发汗的,可是它或许会见到出汗,临床中不一定,邪有出路了。小儿温病在卫气分的多,所以小孩子发烧的治疗说简单也难,难就难在辩证,但是小儿发烧就是这几个范围:太阳表证、少阳证、阳明证,温病的卫分证、卫气合病、气分病,其中太阳病表证的伤寒和中风证时间很短暂,一般都传变了,当我们开了麻黄汤或者桂枝汤,回去还没有喝上,病就已经到了少阳或者阳明了,所以小儿的麻黄剂和桂枝剂用的特别少,药赶不上趟,没有办法的。我们再看《伤寒论》179条:病人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传变的太快,所以柴胡剂和白虎剂用的多,柴胡和石膏,石膏不需要先煎,先煎的溶出率也不大,只有百分之零点几,时间再长也一样,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明是阳明证,用了白虎汤,效果不好,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放粳米,粳米可以加大石膏的溶出率,石膏不溶所以没效果,伤寒阳明病要用石膏,温病气分证要用石膏,必须加粳米才有效,起码效果很好,如果是温病的卫分证可以银翘散加石膏而不加粳米,这个可以,取其气就行了,不需要味,少阳阳明并病柴胡剂加石膏,也可以不加粳米,和解为主;所以我们在小儿身上基本看不到少阴表证,很少看到太阳表证(伤寒证和中风证),因为要传变,也很少看到营分证和血分证,看到就是耽误的太厉害了,时间太长了,或者误治的太厉害,我们更多看到就是少阳证、阳明证、少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并病、温病的卫气分证、气分证。所以小儿发热说难,辩证准确了也简单。具体的少阳证是怎么回事就不用说了,阳明证有两种,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但是阳明病胃不一定实,还有“但热不实”的,所以下不厌迟,尽量不要早下,不要早通大便,如果要通 ,剂量一定要小,轻一点,不要泄下,还要注意就是用下药必须加强滋阴的力度,津液就是阳气,就是正气,伤寒和温病同样都需要顾护阴液。阳明病实证用大量的麦冬、生地加白虎汤再加大黄,效果非常好,陈修园和胡希恕老先生都这么用。清代的温病家杨璇温病卫分证就是气分证的外在反应,不存在到气才可清气,银翘散加石膏直接用,甚至可以稍微加大黄,用之临床,同样效如桴鼓,但是清气、清营、凉血可以酌加透表,火郁则发之。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里讲太阳病的时候,有两个版本,一个说有汗的脉紧,无汗的脉缓,但是百度文库上的胡老

有汗脉缓,无汗脉紧。是对的。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太阳表证。太阳中风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主证。太阳伤寒以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脉浮紧为主证。鉴别的关键在与有汗和无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96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