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诸香

医案日记 2023-06-21 02:12:11

芬积香

沉香二十五两,笺香、檀香(茶青浸.炒黄)、甲香(炭火煮两日.以蜜.酒煮熟)、沙木炭,各二十两;丁香、藿香(叶)、麝香(研)、零陵香(叶)、牙硝(研),各十两;脑子(研)三两,梅花脑(研)二两。

上除研药外,为细末,用蜜十两炼,同研药,常法烧。

衙香

甲香(炭火煮两日.以蜜.酒煮熟)、沉香、笺香,各六两;脑子(研)、麝香(研),各九两;牙硝(研)十二两,檀香十二斤,蜡茶清炒蜜(比香称两加倍用,炼,和香)。

上为末,入研药,用蜜搜和令匀,如常法烧。

降真香

紫檀香三十两(建茶末一两,汤调湿,拌匀,慢火炒,勿焦、未气尽为度),白茅香(细)三十两,青州枣二十个(擘破,水二大升,煮变色,炒色变,拣去枣及黑不用)十五两,紫润降真香四十两,黄熟香三十两,焰硝(汤化,飞去滓,熬成霜)半斤,粉草五两,瓶香二十两,麝香末十五两,甘松(拣净)、丁香皮、霍香,各十两;龙脑二两,笺香三十两。

上为末,入研药,炼蜜搜和,如常法烧。

清远香

降真香(紫藤者)、零陵香、茅香,各六两;丁香皮、玄参(拣净),各五两;香白芷、藿香,各三两;香附子(拣净)、甘松(拣净),各十两;麝香末半斤。

上为末,炼蜜搜和,用如常法。

降气汤简介

目录1拼音2《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降气汤 2.1处方2.2炮制2.3功能主治2.4降气汤的用法用量2.5摘录 3《摄生众妙方》卷七:降气汤 3.1处方3.2功能主治3.3降气汤的用法用量3.4摘录 4《御药院方》卷四:降气汤 4.1处方4.2制法4.3功能主治4.4降气汤的用法用量4.5摘录 5《圣济总录》卷四十三:降气汤 5.1处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降气汤的用法用量5.5摘录 6《局方》卷三(续添诸局经验秘方):降气汤 6.1处方6.2功能主治6.3降气汤的用法用量6.4摘录 7方出《易简》,名见《寿亲养老》卷四:降气汤 7.1处方7.2功能主治7.3降气汤的用法用量7.4摘录 8《医方类聚》卷一九五引《修月鲁般经》 8.1方名8.2组成8.3功效8.4降气汤的用法用量8.5制备方法 9《洪氏集验方》卷一 9.1方名9.2组成9.3功效9.4主治9.5降气汤的用法用量9.6制备方法 10《元和纪用经》 10.1方名10.2组成10.3主治10.4降气汤的用法用量 11《玉案》卷四 11.1方名11.2组成11.3主治11.4降气汤的用法用量 附:1古籍中的降气汤 1拼音 jiàng qì tāng

2《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降气汤

2.1处方

紫苏叶(去梗)四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半夏(汤洗七次.去滑)、川当归(去芦)、前胡(去芦.洗)、甘草,各三两;陈皮(去白)三两半。

2.2炮制

上为俰咀。

2.3功能主治

治中不快,心腹胀满,阴阳壅滞,气不升降,胸膈噎塞,喘促短气,干哕烦满,咳嗽痰涎,口中无味,嗜卧减食,宿寒留饮,停积不消,胁下支结,常觉妨闷。

专治脚气上冲,心腹坚满,肢体浮肿,有妨饮食。

常服消痰饮,散滞气,进饮食。

2.4降气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至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5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摄生众妙方》卷七:降气汤

3.1处方

木香(如无,用沉香)、紫苏、枳壳、枳实、陈皮、三棱、莪术、甘草、半夏、厚朴各等分。

3.2功能主治

心气胀闷。

3.3降气汤的用法用量

上用水1钟半,加生姜3片,煎至8分,温服。

3.4摘录

《摄生众妙方》卷七

4《御药院方》卷四:降气汤

4.1处方

石菖蒲1两,青皮(去白)1两,陈皮(去白)1两,大黄1两,木通(锉)1两,赤茯苓(去皮)1两,川芎1两,人参1两,川姜(炮)半两,甘草(炙)半两。

4.2制法

上为粗末。

4.3功能主治

气不宣畅,心胸疰闷,腹胁胀满,胸痹,心腹痛,不可半卧,喘粗闷乱,不思饮食。

4.4降气汤的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菖蒲青皮散”。

4.5摘录

《御药院方》卷四

5《圣济总录》卷四十三:降气汤

5.1处方

麻黄(去根节)3两,栀子仁3两,白茯苓(去黑皮)3两,黄芩(去黑心)3两,白术(锉)3两,芒消3两,石膏8两(碎研),桂(去粗皮)2两,生地黄(切,焙)1升,甘草(炙,锉)1两,赤小豆2合。

5.2制法

上为粗末。

5.3功能主治

心热多汗,言笑无度,四肢烦热。

5.4降气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大枣2个,煎取1盏,下竹沥少许,再煎,去滓温服。

5.5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6《局方》卷三(续添诸局经验秘方):降气汤

6.1处方

紫苏叶(去梗)4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3两,肉桂(去粗皮,不见火)3两,半夏(汤洗7次去滑)3两,川当归(去芦)3两,前胡(去芦,洗)3两,甘草(爁)3两,陈皮(去白)3两半。

6.2功能主治

常服消痰饮,散滞气,进饮食。主中脘不快,心腹胀满,阴阳壅滞,气不升降,胸膈噎塞,喘促短气,干哕烦满,咳嗽痰涎,口中无味,嗜卧减食,宿寒留饮,停积不消,胁下支结,常觉妨闷。并治脚气上冲,心腹坚满,肢体浮肿,有妨饮食。

6.3降气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至3钱,水1大盏,加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4摘录

《局方》卷三(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7方出《易简》,名见《寿亲养老》卷四:降气汤

7.1处方

生附子、生姜。

7.2功能主治

老人虚气上壅。

7.3降气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同煎,临熟以热汁浓磨沉香,水再煎1沸服之。

7.4摘录

方出《易简》,名见《寿亲养老》卷四

8《医方类聚》卷一九五引《修月鲁般经》

8.1方名

降气汤

8.2组成

白芷、苍术、甘草、香附各等分。

8.3功效

降气。

8.4降气汤的用法用量

热水调服;米饮亦可。

8.5制备方法

上为末。

9《洪氏集验方》卷一

9.1方名

降气汤

9.2组成

茯神2两,香附子半斤(用新水浸1宿,炒令黄色),甘草1两半(炙黄)。

9.3功效

益气清神,升降阴阳。

9.4主治

气郁不伸。

9.5降气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沸汤点下,送服交感丹。

9.6制备方法

上为末。

10《元和纪用经》

10.1方名

降气汤

10.2组成

吴茱萸3两,桑根白皮6两。

10.3主治

上气息鸣,卒发便欲绝者。

10.4降气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分4剂。每剂以水2升,酒1升,煮3沸,取清汁作3服。立验。每煮成入生姜汁1匙,煮1沸为准。

11《玉案》卷四

11.1方名

降气汤

11.2组成

木香2钱,当归2钱,苏子2钱,生地2钱,宿砂1钱,丁香1钱,山楂1钱,青皮1钱,枳壳1钱,大腹皮1钱。

11.3主治

胸膈作痛,胀闷喘急,饮食难进。

11.4降气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古籍中的降气汤 《杂病广要》:诸气病 开者,先服沉香化气丸三五服以开其结,后用六君子送降气散调之。诸气为患,须分暴病久病。暴怒伤阴,阳气独...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卷下]论诸气证候 发渴者,可与紫雪。冲心闷者,可与三和散、麻仁丸、降气汤。抢腰痛者,可与大乌沉汤。论小肠气疾小肠气、膀...

《杂病广要》:[外因类]香港脚 速其呕吐也。不若用养正丹或黑锡丹、来复丹之类,煎降气汤咽下。更须多服,以大便通利为度。香港脚无补法,...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卷之五诸气]诸气方论 血海虚冷,冷则生气,用和剂七气汤、治中汤、沉香降气汤、大沉香丸。痰结者,三因七气汤、指迷七气汤、易...

《普济方》:[卷一百八十一诸气门]总论

丁香豆蔻散简介

目录1拼音2《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丁香豆蔻散 2.1处方2.2炮制2.3功能主治2.4丁香豆蔻散的用法用量2.5摘录 3《局方》卷六 3.1方名3.2组成3.3主治3.4丁香豆蔻散的用法用量3.5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丁香豆蔻散 1拼音 dīng xiāng dòu kòu sǎn

2《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丁香豆蔻散

2.1处方

京三棱(炮)、木香(不见火)、厚朴(去粗皮.姜汁制)、芍药、肉豆蔻(炮)、人参、干姜(炮)、茯苓(白者.去皮),各五两;吴茱萸(汤洗七次.焙)、甘草(炙)、丁香,各三两半;苍术(去皮)七两。

2.2炮制

上为细末。

2.3功能主治

治脾胃虚弱,宿寒停积,或饮食生冷,内伤脾胃,泄泻注下,水谷不化,胸满短气,呕逆恶心,胁肋胀满,腹内虚鸣,饮食减少,及积寒久痢,纯白或白多赤少,日夜无度,或脾胃虚寒,泄泻日久,愈而复发者,并宜服之。

2.4丁香豆蔻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温服。

如不及煎,入盐少许,汤点服亦得。

2.5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局方》卷六

3.1方名

丁香豆蔻散

3.2组成

京三棱(炮)5两,木香(不见火)5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5两,芍药5两,肉豆蔻(炮)5两,人参(去芦)5两,干姜(炮)5两,茯苓(白者,去皮)5两,吴茱萸(汤洗7次,焙)3两半,甘草(炙)3两半,丁香3两半,苍术(去皮)7两。

3.3主治

脾胃虚弱,宿寒停积,或饮食生冷,内伤脾胃,泄泻注下,水谷不化,胸满短气,呕逆恶心,脐腹(疒丂)痛,胁肋胀满,腹内虚鸣,饮食减少;及积寒久痢,纯白或白多赤少,日夜无度;或脾胃虚寒,泄泻日久,愈而复发者。

3.4丁香豆蔻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擘破),同煎至8分,空心、食前温服。如不及煎,以盐少许,汤点服亦得。

3.5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丁香豆蔻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卷下]论泻痢证候 丹、正元散、金液丹、二气丹(以上药性皆热)、丁香豆蔻散(微热涩固)。须用仔细审实,无伤食者,不可与...

《妇科心法要诀》:[卷五产后门]呃逆证治 丁香豆蔻散茹橘饮产后呃逆胃虚寒,丁香白蔻伏龙肝,桃仁吴萸汤冲服,不应急将参附添,热渴面红小便赤,竹...

《妇科心法要诀》:[卷五产后门]产后门汇方 钱半)桑寄生(五钱)上咀,每服五钱,水煎服。丁香豆蔻散公丁香白豆蔻仁伏龙肝(各等分)上为末,生姜汤...

《阴证略例》:论阴脉小便不通 利小便之药利之,四逆汤加茯苓是也,与仲阳硫黄丁香豆蔻散,内有滑石同意。大抵非茯苓、滑石二药利小便也...

《医宗金鉴》:[卷四产后门]产后门汇方

四七汤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引《易简方》之四七汤 3.1四七汤的别名3.2组成3.3制法3.4四七汤的用法用量3.5功能主治 4《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七汤 4.1处方4.2炮制4.3功能主治4.4四七汤的用法用量4.5运用4.6方解4.7摘录 5《国医宗旨》卷二方之四七汤 5.1组成5.2功能主治5.3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6《普济方》卷三二一引《瑞竹堂方》之四七汤 6.1组成6.2功能主治6.3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7《百一选方》卷四方之四七汤 7.1组成7.2制备方法7.3功能主治7.4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8《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方之四七汤 8.1四七汤的别名8.2组成8.3功能主治8.4四七汤的用法用量8.5附注 9《治痧要略》方之四七汤 9.1组成9.2功能主治9.3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10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四七汤 1拼音 sì qī tāng

2概述 四七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七首。

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引《易简方》之四七汤

3.1四七汤的别名

厚朴半夏汤、大七气汤、七气汤[1]。

3.2组成

半夏五两,茯苓四两,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1]。

3.3制法

上药为粗末[1]。

3.4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大枣一枚,水煎服[1]。

3.5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引《易简方》之四七汤功能行气散结,化痰降逆[1]。主治痰气互结,咽中如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状如炙脔,或中脘痞满不舒,痰盛气急,呕逆恶心,及妇人恶阻等[1]。

4《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七汤

4.1处方

半夏五两,茯苓四两,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

4.2炮制

上俰咀。

4.3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七汤主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并宜服之。

4.4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4.5运用

若因思虑过度,阴阳不分,清浊相干,小便白浊,用此药下青州白圆子,最为切当。妇人恶阻,尤宜服之。

4.6方解

一名厚朴半夏汤,一名大七气汤。局方有七气汤,用半夏五两,人参、官桂、甘草各一两,生姜煎服,大治七气,并心腹绞痛。然药味太甜,恐未必能止疼顺气。一方治七情所伤,中不快,气不升降,腹肋胀满,用香附子炒半斤,橘红六两,甘草一两,煎服,尤妙。好事者谓其耗气,则不然。盖有是病,服是药也。

4.7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国医宗旨》卷二方之四七汤

5.1组成

紫苏2钱,厚朴3钱(姜汁炒),白茯苓4钱,半夏(姜制)5钱,槟榔(坚实,内白花者)2钱。

5.2功能主治

《国医宗旨》卷二方之四七汤主治七情所感,喉间梅核气,心腹痛。

5.3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细嚼沉香温服。

6《普济方》卷三二一引《瑞竹堂方》之四七汤

6.1组成

半夏1两(汤泡7次),厚朴5钱(姜制),赤茯苓5钱,紫苏叶2钱,甘草2钱,香附子5钱。

6.2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二一引《瑞竹堂方》之四七汤主治妇人女子,小便不顺,甚含 *** 疼痛。

6.3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分作4服,每服水2盏,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加琥珀末1钱调服。

7《百一选方》卷四方之四七汤

7.1组成

人参2两,茯苓2两,半夏2两(生),厚朴(姜汁制)3两。

7.2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7.3功能主治

《百一选方》卷四方之四七汤主治七种气。

7.4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6分,食前服。

8《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方之四七汤

8.1四七汤的别名

四七气汤

8.2组成

苏叶1钱,半夏1钱,厚朴1钱,赤茯苓1钱,陈皮1钱,枳实1钱,南星1钱,砂仁1钱,神曲1钱,青皮7分,蔻仁6分,槟榔3分,益智仁3分。

8.3功能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方之四七汤主治梅核气。

8.4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5片,水煎服。

8.5附注

四七气汤(《喉科枕秘》)。

9《治痧要略》方之四七汤

9.1组成

桃仁1钱,银花1钱,红花1钱,五灵脂1钱,香附1钱,山楂1钱,木通5分。

9.2功能主治

《治痧要略》方之四七汤主治痧因血滞而痛者。

9.3四七汤的用法用量

调中汤简介

目录1拼音2《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调中汤 2.1处方2.2炮制2.3功能主治2.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2.5摘录 3《救偏琐言·备用良方》:调中汤 3.1处方3.2功能主治3.3调中汤的用法用量3.4摘录 4《外台》卷八引《范汪方》:调中汤 4.1处方4.2制法4.3功能主治4.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4.5摘录 5《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调中汤 5.1处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5.5注意5.6摘录 6《便览》卷二:调中汤 6.1处方6.2功能主治6.3调中汤的用法用量6.4摘录 7《幼科直言》卷五:调中汤 7.1处方7.2功能主治7.3调中汤的用法用量7.4摘录 8《杂病源流犀烛》卷二:调中汤 8.1处方8.2功能主治8.3摘录 9《揣摩有得集》:调中汤 9.1处方9.2功能主治9.3调中汤的用法用量9.4摘录 10《圣济总录》卷五十六:调中汤 10.1调中汤的别名10.2处方10.3制法10.4功能主治10.5调中汤的用法用量10.6各家论述10.7摘录 11《症因脉治》卷二:调中汤 11.1处方11.2功能主治11.3摘录 12《鸡峰》卷十三:调中汤 12.1处方12.2制法12.3功能主治12.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12.5摘录 13《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调中汤 13.1处方13.2功能主治13.3各家论述13.4摘录 14《阴证略例》:调中汤 14.1处方14.2制法14.3功能主治14.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14.5各家论述14.6摘录 15《云歧子脉诀》:调中汤 15.1处方15.2功能主治15.3调中汤的用法用量15.4摘录 16《普济方》卷三九四:调中汤 16.1处方16.2制法16.3功能主治16.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16.5摘录 17《医统》卷八十三:调中汤 17.1处方17.2功能主治17.3调中汤的用法用量17.4摘录 18《普济方》卷三七一:调中汤 18.1处方18.2制法18.3功能主治18.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18.5摘录 19《救偏琐言·备用良方》 19.1方名19.2组成19.3主治19.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20《外台》卷一引《古今录验》 20.1方名20.2组成20.3功效20.4主治20.5调中汤的用法用量20.6用药禁忌20.7各家论述 21《片玉痘疹》卷六 21.1方名21.2组成21.3主治21.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22《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22.1方名22.2组成22.3主治22.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23《诚书》卷八 23.1方名23.2组成23.3功效23.4主治23.5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24《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24.1方名24.2组成24.3主治24.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24.5各家论述 25《盘珠集》卷中 25.1方名25.2组成25.3主治 26《幼科释迷》卷六 26.1方名26.2组成26.3主治 27《女科指南》 27.1方名27.2组成27.3主治27.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28《鸡峰》卷五 28.1方名28.2组成28.3主治28.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28.5制备方法 29《产育宝庆集》卷上 29.1方名29.2组成29.3主治29.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29.5附注 30《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二 30.1方名30.2组成30.3功效30.4主治 31《魏氏家藏方》卷七 31.1方名31.2组成31.3主治31.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31.5加减31.6制备方法 32《普济方》卷一四六引《保生回车论》 32.1方名32.2组成32.3主治32.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32.5制备方法 33《丹溪心法》卷二 33.1方名33.2调中汤的别名33.3组成33.4主治33.5调中汤的用法用量33.6各家论述33.7附注 34《保婴撮要》卷七 34.1方名34.2组成34.3主治34.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35《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35.1方名35.2组成35.3主治35.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35.5制备方法 36《千金》卷二 36.1方名36.2组成36.3主治36.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36.5用药禁忌36.6各家论述 附:1古籍中的调中汤 1拼音 tiáo zhōng tāng

2《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调中汤

2.1处方

当归、肉桂(去粗皮)、川芎、白芍药、附子(炮)、良姜,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2.2炮制

上为散。

2.3功能主治

治产后肠胃虚怯,寒邪所侵,及未满月,饮冷当风,乘虚袭留于肓膜,散于腹胁,腹痛作阵,或如锥刀所刺,流入大肠,水谷不化,洞泻肠鸣,或下赤白,胁侾胀,或走痛不定,急宜服之。

2.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匕,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服。

2.5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救偏琐言·备用良方》:调中汤

3.1处方

人参5分,陈皮4分,蝉蜕3分,川芎8分,甘草2分,扁豆1钱,枸杞1钱,谷芽6分。

3.2功能主治

未痘时,先因吐泻里虚,随感时行见痘,目眶低陷,神情困倦者。

3.3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2片,大枣2个,水煎服。此权宜之剂也,精神稍醒,即当加减。

3.4摘录

《救偏琐言·备用良方》

4《外台》卷八引《范汪方》:调中汤

4.1处方

薤白(切)1升,枳实6个(炙),橘皮3个,大枣12个,粳米3合,香豉6合。

4.2制法

上药切。

4.3功能主治

调和五脏。主胃气虚,不欲食,四肢重,短气。

4.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6升,先煮薤,得4升,纳诸药,煮取1升半,适寒温,分2次服。

4.5摘录

《外台》卷八引《范汪方》

5《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调中汤

5.1处方

麦门冬半两,干枣1两,茯苓半两,甘草半两(炙),桂心半两,当归半两,芍药半两。

5.2制法

上药切。

5.3功能主治

补益气力。主虚劳。

5.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每服1升,日3次。

5.5注意

忌生葱、海藻、菘菜、醋物。

5.6摘录

《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

6《便览》卷二:调中汤

6.1处方

苍术1钱2分,白术1钱2分,当归1钱2分,白芍1钱2分,滑石1钱2分,青皮1钱2分,黄芩1钱2分,黄连(姜炒)1钱2分,生地1钱2分,槟榔6分。

6.2功能主治

痢不拘新久,红白杂下,里急后重,腹痛。

6.3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用水2钟,煎服。

6.4摘录

《便览》卷二

7《幼科直言》卷五:调中汤

7.1处方

生黄耆、白姜蚕、甘草、当归、白茯苓、炒扁豆、炒白芍、苡仁、连翘。

7.2功能主治

小儿病后虚热,生口疮者。

7.3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7.4摘录

《幼科直言》卷五

8《杂病源流犀烛》卷二:调中汤

8.1处方

藿香、枳实、砂仁、甘草、苍术、茯苓、陈皮、青皮、半夏、厚朴。

8.2功能主治

风疹。由脾虚感受风邪而作者。

8.3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

9《揣摩有得集》:调中汤

9.1处方

潞参1钱半,白术1钱半(炒),云苓1钱,蔻米5分(研),炮姜5分,砂仁8分(炒),木香1分,官桂1钱,扁豆1钱(炒),制草5分。

9.2功能主治

小儿伤乳食,泻后脾胃虚,哕,吐泻。

9.3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9.4摘录

《揣摩有得集》

10《圣济总录》卷五十六:调中汤

10.1调中汤的别名

调中散

10.2处方

白术2两,干姜(炮)2两,当归(切,焙)2两,人参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桂(去粗皮)1两半,五味子1两,甘草(炙)1两。

10.3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10.4功能主治

心掣,胸中少气,善咳善泄。

10.5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调中散(《宣明论》卷一)。

10.6各家论述

《古方选注》:方中桂枝、干姜、五味开太阳;以参、术、炙草阖阳明;而独倍加桂枝,佐以当归、赤苓、炙草,是不独治三焦,意专重于荣养心阳,以安动掣,则咳泻自止,其义高出千古。

10.7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11《症因脉治》卷二:调中汤

11.1处方

白术、茯苓、当归、黄耆、木香、广皮、甘草。

11.2功能主治

脾气损伤。气胀咽满,噫气,食不得下,四肢不和,面黄喘咳,肿胀脾泄,脉右关细软。

11.3摘录

《症因脉治》卷二

12《鸡峰》卷十三:调中汤

12.1处方

厚朴4两,枳实3两,桂1两。

12.2制法

上为粗末。

12.3功能主治

脾胃不调,冷气暴折,客乘于中,寒则气收聚,聚则壅遏不通,卒然胀满,余无所苦,脉弦迟。

12.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12.5摘录

《鸡峰》卷十三

13《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调中汤

13.1处方

陈皮、半夏、甘草、云苓、归身、川芎、白芍(酒炒)、生地、银柴胡、秦艽、香附(酒炒)、益母草、丹皮、砂仁、煨姜、大枣。

13.2功能主治

扶养脾胃。主产后蓐劳,由外伤风冷,内伤忧劳思虑,月内将养失宜。外症咳嗽口渴,头昏气喘,四肢不举,百节疼痛,寒热如疟,盗汗,心膈烦闷,沉重着床,病人困倦,不知痛苦。

13.3各家论述

是方四物佐丹皮养血滋阴,二陈加香附以行气和胃,秦艽祛风,银柴胡清热,外感内伤两无所损,而元气平复矣。

13.4摘录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14《阴证略例》:调中汤

14.1处方

白术、干姜、白茯苓、甘草各等分。

14.2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14.3功能主治

内伤寒。寒热间作,腕后有斑35点,鼻中微血出,两手脉沉涩,胸膈四肢,按之珠无大热。

14.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半煎。

14.5各家论述

内伤寒,完颜小将军病寒热间作,腕后有斑35点,鼻中微血出,两手脉沉涩,胸膈四肢,按之珠无大热,此内伤寒也。问之,因暑卧殿角伤风,又渴饮冰酪水,此外感者轻,内伤者重,外从内病,俱为阴也,故先斑后衄,显内阴症,寒热间作,脾亦有之,非少阳之寒热也,与调中汤数服而愈。

14.6摘录

《阴证略例》

15《云歧子脉诀》:调中汤

15.1处方

制厚朴1两,陈皮(去白)1两,制半夏1两,白术1两半,人参5钱,甘草(炙)3钱。

15.2功能主治

腹胀胃虚空,关脉浮者。

15.3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两,水2盏,加生姜7片,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15.4摘录

《云歧子脉诀》

16《普济方》卷三九四:调中汤

16.1处方

枳壳2钱(煮过),陈皮1钱,半夏1钱,人参1钱。

16.2制法

上为末。

16.3功能主治

小儿吐逆。

16.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1盏,加生姜、大枣,煎至6分,温服。

16.5摘录

《普济方》卷三九四

17《医统》卷八十三:调中汤

17.1处方

葛根、黄芩、白术、桔梗、藁本、赤芍药、白芍药、甘草(炙)各等分。

17.2功能主治

滞下。似泻非泻,似痢非痢。

17.3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煎至7分,温服。

17.4摘录

《医统》卷八十三

18《普济方》卷三七一:调中汤

18.1处方

人参半钱,白茯苓半钱,川白芷半钱,白术半钱,石莲肉半钱,龙脑半钱,麝香半钱,芦荟半钱,熊胆半钱,腻粉半钱(研),胡黄连1钱,使君子1钱,青黛(研)1钱,香墨半两(研)。

18.2制法

上胡黄连、使君子为末,余研极细,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

18.3功能主治

和胃气,止吐泻,温中正气。主小儿急惊。

18.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丸,煎金钱薄荷汤磨下。经宿取恶物,便安。

18.5摘录

《普济方》卷三七一

19《救偏琐言·备用良方》

19.1方名

调中汤

19.2组成

人参5分,陈皮4分,蝉蜕3分,川芎8分,甘草2分,扁豆1钱,枸杞1钱,谷芽6分。

19.3主治

未痘时,先因吐泻里虚,随感时行见痘,目眶低陷,神情困倦者。

19.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2片,大枣2个,水煎服。此权宜之剂也,精神稍醒,即当加减。

20《外台》卷一引《古今录验》

20.1方名

调中汤

20.2组成

大黄2两,葛根2两,黄芩2两,芍药2两,桔梗2两,茯苓2两,藁本2两,白术2两,甘草(炙)2两。

20.3功效

和胃气。

20.4主治

夏月及初秋,忽有暴寒,折于盛热,热结四肢,则壮热头痛;寒伤于胃,则下痢,或血或水,或赤带下,壮热且闷,脉微且数。

20.5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次服,服别相去二食久,勿以食隔。须取快下,壮热便歇,其下亦止。

20.6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猪肉、酢物、桃李、雀肉等。

20.7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葛根、藁本、甘草解表药也;黄芩、芍药、甘草清热药也;大黄、黄芩、甘草攻里药也;茶、术、桔梗、甘草和中药也。为小儿寒郁热邪,腹痛下痢之的方,功用与人参败毒散相仿。

21《片玉痘疹》卷六

21.1方名

调中汤

21.2组成

人参、黄耆、炙甘草、白芍(酒炒)、白术、木香、陈皮。

21.3主治

痘疮吐泻止后。

21.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大枣为引,水煎服。

22《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22.1方名

调中汤

22.2组成

当归、芍药、白术、茯苓、木香、黄连、槟榔、枳壳。

22.3主治

痢,里急后重。

22.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3《诚书》卷八

23.1方名

调中汤

23.2组成

人参5分,白术5分,茯苓5分,甘草(炙)5分,白芷5分,藿香5分,石莲子(去心)5分,天麻(煨)5分,橘皮5分,木香5分,半夏曲5分,白扁豆(姜汁、炒)5分。

23.3功效

和脾胃,止吐泻,正气温中。

23.4主治

小儿慢惊。

23.5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24《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24.1方名

调中汤

24.2组成

白术1钱半(炒),当归3钱,白芍1钱半(酒炒),茯苓1钱半,木香1钱,香附2钱(酒炒),苏梗3钱,续断3钱(酒炒),杜仲3钱(酒炒),砂仁1钱(炒)。

24.3主治

孕妇腹痛脉弦。

24.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24.5各家论述

妊娠血气不调,不能荣养其胎,故腹中疼痛,胎孕不安。白术健脾生血以安胎;当归养血荣经以养胎;木香开胃醒脾,力能调气和中;白芍敛阴和血,性善除痛固胎;茯苓渗湿和脾气;香附调气解郁结;苏梗顺气安胎;砂仁醒脾开胃;续断续经脉;杜仲补腰肾。水煎温服,使血气调和,则胎得所养而胎无不安,何腹痛之不止哉。

25《盘珠集》卷中

25.1方名

调中汤

25.2组成

当归、白芍(炒)、川芎、甘草(炙)、附子(制)、肉桂。

25.3主治

产后泻痢。产后未满月,风邪乘虚袭之,留于盲膜,散于腹肋,故腹中阵阵作痛,水谷不化,胀鸣泄泻。

26《幼科释迷》卷六

26.1方名

调中汤

26.2组成

茯苓1钱,当归1钱,白芍1钱,陈皮1钱,白术1钱半。

26.3主治

小儿一切浮肿。

27《女科指南》

27.1方名

调中汤

27.2组成

猪苓、茯苓、半夏、厚朴、大腹皮、陈皮、木瓜、甘草、紫苏、木通、白术。

27.3主治

产后腹胀肋疼,泄泻痢疾,或块在腹中,或隐或现,并治败血冲脾。

27.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砂仁7粒,大枣3个(去核),生姜1片,煎水服。

28《鸡峰》卷五

28.1方名

调中汤

28.2组成

陈粟米3两(炒),缩砂1两,香茸1两,零陵香1两,藿香1两,香附子1两,甘草1两,白扁豆1两。

28.3主治

暑气。

28.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生姜煎服,不拘时候。

28.5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9《产育宝庆集》卷上

29.1方名

调中汤

29.2组成

良姜1两,当归1两,桂心1两,芍药1两,附子(炮)1两,川芎1两,甘草(炙)5钱。

29.3主治

产后腹痛兼泻痢。由产后肠胃虚怯、寒邪易侵,若未满月,饮冷当风,则腹痛阵作,或如锥刀所刺,水谷不化,洞泄肠鸣,或下赤白,胠胁(月真)胀,或走痛不定。

29.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匕,水3盏,煎1盏,去滓,热服。

29.5附注

《重订严氏济生方》有人参半两。

30《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二

30.1方名

调中汤

30.2组成

白术、川芎、当归、熟地、人参、黄耆、苍术、甘草、陈皮、川断、香附、砂仁、柴胡、乌梅、大枣。

30.3功效

理顺三焦,养血安胎。

30.4主治

妊娠四月,胎动不安。

31《魏氏家藏方》卷七

31.1方名

调中汤

31.2组成

木香1钱(不见火),防风(去芦)1分,黄耆(蜜炙)1分,炙甘草1分,人参(去芦)2两,白茯苓(去皮)2两,当归(去芦,酒浸)2两,熟干地黄2两(洗),罂粟壳(去顶蒂瓤)半两(剪碎,蜜拌炒令黄)。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31.3主治

赤白痢。由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相博,血渗入肠,则为泻痢,重者血与脓相杂,状如浓涕,轻者浓血上赤脉,状如鱼脑,日夜不绝,脐腹(疒丂)痛,不思饮食。

31.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大钱,水1盏,加生姜3片,枣子1个,煎至7分,去滓,食前通口服。

31.5加减

如血痢,加竹茹1块同煎。

31.6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2《普济方》卷一四六引《保生回车论》

32.1方名

调中汤

32.2组成

白术2两,茯苓1两,丁香半两,厚朴2两(生姜汁炒),半夏1两(汤浸7次,切,焙干),甘草1两(炙赤色),肉桂半两(忌火),槟榔2对(锉碎)。

32.3主治

伤寒后脾胃气不和。

32.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5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日进3服。

32.5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33《丹溪心法》卷二

33.1方名

调中汤

33.2调中汤的别名

调中疏邪汤

33.3组成

苍术1钱半,陈皮1钱,砂仁1钱,藿香1钱,芍药(炒)1钱,甘草(炙)1钱,桔梗1钱,半夏1钱,白芷1钱,羌活1钱,枳壳1钱,川芎半钱,麻黄半钱,桂枝半钱。

33.4主治

内伤外感而发明斑。食积挟外感发热。

33.5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加生姜3片,水煎服。

33.6各家论述

:《医方考》,内伤则里热,外感则表热,两热而无泄,故令斑烂。内伤者,调其中,苍、陈、砂、藿、半、芍、枳、桔,皆调中药也;外感者,疏其表,麻、桂、羌、芎、芷、草,皆疏表药也。表里治而斑自愈矣。

33.7附注

调中疏邪汤(《医学入门》卷七)。

34《保婴撮要》卷七

34.1方名

调中汤

34.2组成

人参、茯苓、白术、木香、干姜、藿香、香附(炒,去毛)、缩砂仁、甘草(炙)、丁香各等分。

34.3主治

小儿伤乳食,泻后脾胃虚,哕,吐泻。

34.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食前服。

35《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35.1方名

调中汤

35.2组成

人参10两,白茯苓(去黑皮)10两,紫河车2两,甘草2两(生)。

35.3主治

胃热肠寒,食已辄饥,小腹痛胀。

35.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35.5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6《千金》卷二

36.1方名

调中汤

36.2组成

白芍药4两,续断1两,芎藭1两,甘草1两,白术3两,柴胡3两,当归1两半,乌梅1升,生姜4两,厚朴3两,枳实3两,生李根3两,白皮3两。

36.3主治

曾伤四月胎者,当预服。

36.4调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4服,日3夜1,8日后复服1剂。

36.5用药禁忌

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36.6各家论述

《千金方行义》:调中者,调土中之墩阜坎陷也。土为万物之母,一息不调,便生疾苦,况曾伤四月之孕,至此能无坎陷乎?固之之法,阜则削之,陷则培之。方中枳实、厚朴削平敦阜之剂也;白术、甘草运平坎陷之剂也;芎、归、芍、续疏通泉脉之剂也;柴胡、李根,一升清阳,一降逆气;生姜、乌梅,一宣上壅,一固下脱。务令中州之气无过不及,以平为期,则胎息之运动绰有余地,孰谓立方之名无深意存焉。

古籍中的调中汤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七疟证门]治法 足膝后横纹中央是穴。)出血三合。虚者勿刺,宜大调中汤加羌活、柴胡、桂枝。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

《医宗金鉴》:[卷五泻证门]脐寒泻 护受寒冷,粪包青白腹痛呜,散寒和气饮极效,温补调中汤最灵。[注]脐寒泻者,多因断脐失护,风冷乘人,...

《幼科心法要诀》:[卷三泻证门]脐寒泻 护受寒冷,粪色青白腹痛鸣,散寒和气饮极效,温补调中汤最灵。【注】脐寒泻者,多因断脐失护,风冷乘入,...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二补养门]补养总论 )湿地黄根长约寸许,(切,取汁半盏)温服。白术调中汤治中寒,痞闷急痛,寒湿相搏,吐泻腹痛,上下所出...

《婴童百问》:[卷之七]泻利第六十五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93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