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前女性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远远低于同年龄男性,但绝经后却明显上升,与同年龄男性无差异。大量调查研究证明,雌激素水平下降是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疾病增多的重要因素,因此雌激素替代疗法(HRT)可减少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但长期应用雌激素可增加乳癌的发病率,因此,绝经后妇女是否需要进行HRT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医药界争议的焦点。
HRT有多种不同方案,主要有单纯雌激素替代疗法(ERT)和联合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替代疗法(CHRT)。CHRT又分为联合激素连续替代疗法(CCRT)和联合激素序贯疗法(SEPRT)。
不同方案HRT诱发乳癌的危险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瑞典关于HRT的研究表明,应用CHRT超过6年的妇女,乳癌的危险性增加4.4倍,ERT增加1倍;另一份研究报告中认为,使用CHRT1年,乳癌的危险性增加9%,使用ERT增加3%。1980~1995年,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对46355名绝经后妇女进行乳癌筛查,其中未用HRT妇女占42%,用ERT占38%,用CHRT占4%,ERT和CHRT交替使用占6%。随访15年,有2082名妇女确诊为乳癌,结果发现,使用ERT和CHRT乳癌的危险性增加。最近几年大样本的研究表明,应用CHRT患乳癌的危险性高于ERT。另外一份调研认为,应用ERT在15年内是安全的。将2000例绝经后妇女分为两组,A组用低剂量(<0.625毫克/天)ERT,B组用CHRT。随访20年,结果发现,A组在15年内乳癌的危险性没有增加,若超过15年则增加24%;B组乳癌的危险性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高,每5年增加24%,15年后增加51%。
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使用CHRT乳癌的危险性高于ERT,且与剂量和持续时间成正比。CCRT诱发乳癌的危险性低于SEPRT,其原因与孕激素的剂量和使用时间长短相关(CCRT和SEPRT所用的安宫黄体酮剂量分别为2.5毫克/天和5~10毫克/天)。
HRT与乳癌的病理变化
HRT与乳腺成像密度乳腺成像密度被认为是乳癌的危险因素之一。乳腺成像密度受HRT的影响,年龄小于55岁的绝经后妇女乳腺成像密度与接受HRT无明显关系,但大于55岁者应用HRT的乳腺成像密度明显高于不用者。
不同方案HRT与乳腺的细胞增生乳癌的危险性与乳腺增生有关。以86名绝经后妇女乳房活检为材料,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增生细胞核抗原(Anti-PCNA)。结果显示,接受ERT或CHRT的妇女上皮细胞密度明显升高,CHRT高于ERT。应用CHRT的妇女尤以乳房终末导管——小叶单位增生最为显著,而这一部位是大多数乳癌的起源点。
不同方案HRT与乳癌的发生机理既往发现,长期应用HRT乳癌的发生率增高,但死亡率下降。有人认为与HRT影响乳癌的病理类型有关。对1113例绝经后乳癌患者比较发现,诊断前用HRT与不用者在肿瘤分化、淋巴结阳性及浸润性癌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主要系由于医学进步,可通过乳腺成像早期发现乳癌,累及淋巴较少,病理上以小叶性肿瘤或侵袭性导管肿瘤为主,常接受保留乳房手术,术后5年转移率较低,所以死亡率反而低。
HRT对乳房的影响机制
雌激素引起乳腺细胞病变,主要是激素诱导细胞增生,导致细胞突变,最终发生癌变。女性乳房发育、生长依赖雌激素和孕激素。雌激素与乳腺导管的延伸和分支有关;孕激素是乳腺小叶发育和成熟所必须的,可诱导乳腺上皮产生系列特殊蛋白和抑制蛋白。HRT使用6个月后,乳头吸出物中特殊蛋白的浓度增高4倍,而抑制蛋白明显降低,表明孕激素对乳腺细胞有增生作用。另外,孕激素能增强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的活性、催化雌酮转化为活性较强的雌二醇,这与CHRT诱发乳癌的危险性增高相符。
HRT方案的选择
目前的研究表明,CHRT诱发乳癌的危险性高于ERT,SEPRT的危险性高于CCRT;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ERT的效应优于CHRT。长期应用ERT的绝经后妇女,每出现1例乳癌,可避免6例因心血管疾病所致的死亡,因而降低了ERT诱发乳癌的总死亡率。权衡利弊,绝经后妇女应用ERT较为有利。
其次,雌激素对更年期女性心律失常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将113例心律失常的女性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按常规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治疗组加用雌激素2.5毫克/天,口服8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8%,对照组为55%,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雌激素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源于对心血管的直接作用,雌激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缓动脉硬化、拮抗钙离子、促进内皮一氧化氮(NO)合成、抑制血管平滑增殖的效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85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新型促智药奥拉西坦
下一篇: 抗巨细胞病毒药西多福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