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证实,方药配伍对茵陈蒿汤中绿原酸溶出率有影响,这为探讨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实验依据。
茵陈蒿汤源自《伤寒论》,由茵陈、栀子和大黄组成,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能,为中医治疗湿热黄疸之要方。研究人员根据茵陈蒿汤配方比例,取茵陈6克,栀子3克,大黄1.8克,置烧杯中。加入120毫升水,浸泡10分钟,然后煎煮0.5小时共两次,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适当体积,加入95%乙醇使含醇量达70%,放冰箱静置过夜。过滤,减压回收并定容10毫升。精密吸取1毫升,以甲醇定容10毫升,即得茵陈蒿汤合煎液。并用同样方法,分别制备茵陈(6克),茵陈-栀子(6克∶3克),茵陈-大黄(6克∶1.8克)的各组水煎液。
在KromasilC18分析柱(416毫米×250毫米,5微米);流动相为甲醇-水(27:73);流速:110毫升/分;检测波长324纳米;柱温为室温的色谱条件下,茵陈栀子水煎液、茵陈大黄水煎液、全方水煎液分别与茵陈水煎液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合煎栀子后,绿原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全方水煎后,绿原酸含量明显提高(P
藏茵陈更好!本人自学生时代起,肝不太好,历次体检转氨酶都居高不下,肝区经常疼痛,吃了不少药(包括茵陈)没有效果。四年前,用藏茵陈泡茶喝了两个多月,肝区痛胀消失,经过三年体检,肝功能正常。大伙不妨一试。藏茵陈得购正品,苦味越重越好。
这才是最好的茵陈,叫表面带有一定油质,俗称油茵陈,对黄胆性肝炎,乙肝,肝硬化,效果很好,对肝癌效果也不错。现在由于农村土地大量荒废,这种药越来起少了。
茵陈对肝脏是有保护作用的,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比如促进白细胞分裂,增加白细胞数目,提高T细胞的免疫活性,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和诱生干扰素等作用,还具有抗肿瘤以及降压作用。茵陈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茵陈对肝脏的作用如下。
1.乙型肝炎所致肝衰竭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严重损害,导致其 合成、解毒、排泄、生物转化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 代偿,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而乙型肝炎病 毒感染是肝衰竭的主要致病因素。茵陈是治疗黄疸的要药。功能“温化寒湿, 健脾退黄”,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肝衰竭阴黄证具有明显效果。
2.自身免疫性肝疾病身免疫性肝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茵陈以其苦泄下降,能清利肝胃湿热。茵陈中含有黄酮和绿原酸,其中黄酮能够抗炎镇痛, 绿原酸能够促进胆汁排泄,减少胆汁淤积。
3.肝纤维化 慢性肝炎长期会发现为肝纤维化,再发展为肝硬化。其中肝纤维化是可逆,但是晚期肝硬化是不可逆的。所以即使对肝纤维进行治疗,可缓解肝病。茵陈属归脾、胃、肝、胆 经,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效,可缓解肝纤维化。
此外,茵陈对酒精性脂肪肝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总的来说,茵陈对肝损伤是有保护作用的。虽然茵陈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但作用仅为辅助,想要治疗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等肝病,光靠喝茵陈茶是远远不够的。但是茵陈茶可作为日常茶经常饮用,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茵陈茶也适合一些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及有肝火旺盛征 象的乙肝患者使用。
参考:
1.蔡朝辉,邵铭.邵铭教授运用茵陈玉露饮治疗肝病经验
2.朱光辉,陈永青,张荣臻.茵陈术附汤加减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衰竭阴黄证的临床研究
3.陈一凡,孙会卓,罗慜婧,乔雅兰,施晓军,王敏,高誉珊.“茵陈—郁金”药对配伍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作用效果研究
各,位不要单用茵陈,应配方合用才效果加倍,如地耳草,板兰根,蒲公英,甘草,大枣,白木耳,生地-陈皮,广木香,郁金,共11味,可使排湿热退黄疸,养阴滋肝,利气健胃,这样就不会单纯药性,能达到标夲兼治的功能。
茵陈乃是一种中药,又名茵陈蒿、绵茵陈等,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地上部分,春季或秋季采收,去除杂质及老茎,晒干、生用。茵陈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陕西、河北、陕西等地产量最高,其中以陕西产者质佳。
茵陈在我国分布广泛,可用作酒曲的配料,有些地方一直有用茵陈做菜及糕点的传统,它还是一种很好的蜜源植物,现代亦用其提取物调配香精。
其作为中药的 历史 也十分悠久,《神农本草经》中有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本草经疏》、《金匮要略》、《伤寒论》、《本草拾遗》、《医学启源》等众多的医药典籍上都有十分明确的记载。
茵陈味:辛、苦;性:寒;归:胃、脾、肝、胆经;
功效:清湿热、退黄疸;
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等;
用于黄疸、传染性肝炎、中暑、感冒、头痛身重、胸腹胀满疼痛、呕吐、泄泻;小儿食积,腹胀腹泻,皮肤瘙痒、水肿及妇女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
茵陈苦寒,入脾胃肝胆经,善清四经之湿热,为治疗黄疸之要药,治黄疸时常与它药配伍使用,也可单用,若用于阴黄之症(受寒湿或阳虚)时须配合温中祛寒之药如附子、干姜等配伍使用,而用于湿疮瘙痒时多煎汤外洗,可单用,也可配伍苦参、黄柏等。用于口腔溃疡,则可用茵陈煎汤漱口或内服。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茵陈有很强的保肝护肝作用,对于各型传染性肝炎,特别是黄疸型肝炎及甲型、乙型肝炎有十分显著的疗效;还有显著的利胆功能,它能增加胆汁的分泌,并增加胆汁中的固体物质、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能增加心脏冠状动脉血流量,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抗肿瘤、利尿、解热、安神,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还能提高免疫力、平喘并有驱蛔的效果。
茵陈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脾虚血者忌用,不可过量服用,不可久用
茵陈性寒,味辛、苦,入肝、脾经,用茵陈泡水喝,有很好的清热利湿功效。
首先肯定的是,茵陈泡水对肝病有一定的疗效。众所周知,茵陈具有显着的保肝作用,并且对甲,乙型肝炎和黄疸型肝炎具有显着的疗效。有利胆作用,促进胆汁分泌,并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的排泄。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等。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皮肤瘙痒等功效。
茵陈泡水喝能保护肝脏吗? 1.保肝护肝
茵陈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茵陈中含有大量的肝保护物质,如茵陈黄酮,二甲氧基香豆素和茵陈色原酮等,不仅可以保护肝细胞的完整性,还可以增强肝细胞的再生能力。因此,需要保护肝脏或患有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的人可以用茵陈泡水饮用。
2.利胆退黄
茵陈泡水具有很好的利胆和退黄疸作用。茵陈中含有多种利胆有效成分,如香豆精、绿原酸、咖啡酸和对经基苯乙酮等,可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的排泄,对湿热黄疸,黄疸性肝炎,胸痛,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有很好的的疗效。
众所周知,胆红素的异常分泌很容易导致肝胆功能障碍,甚至引起多种瘙痒性皮肤病,它主要与肝胆湿热有关,茵陈泡水服用是十分适合的。
3.抗菌消炎
茵陈泡水具有抗炎和解热作用,茵陈还具有较强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还可以抑制皮肤真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溶血链球菌和痢疾杆菌等。
虽说茵陈能保护肝脏,但是没有适应症不要长期服用 1.不要在没有适应症的情况下服用。茵陈是中药,是药都有副作用。因此,不建议长期服用。
2.不适合长期饮用。茵陈是清热利湿退黄的药物。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疗程。如果您盲目长时间泡水饮用,可能对体质有所影响。所以最好不要长期服用。
茵陈
[本经原文]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今名茵陈莴。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苦,平、微寒,无毒。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平,微寒,味苦,无毒。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
茵陈气平微寒,禀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风为阳邪,湿为阴邪,风湿在太阳,阳邪发热,阴邪发寒也;其主之者,气寒清热、味苦燥湿也。心为君火,火郁太阴,则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热与湿结矣,太阴乃湿土之经,所以蒸土色于皮毛而成黄疸也;其主之者,苦平可以清心肺,微寒可以解湿热也。
茵陈也有称为菌陈篙。茵陈和黄芪都可以退黄,但是黄芪退的黄是三焦的黄,会染色皮肤,那个汗,流汗出来会把衣服染色掉,茵陈的黄不是, 茵陈是肝胆病的黄,肝病那个黄用茵陈。还有一种黄是贫血的黄,血色的黄,那个是我们要补血的药把血补足,血虚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黄啊,那是血。手掌拿起来一看整个手都暗黄、淡黄色,没有什么血色啊。那茵陈本身性苦平微寒,它有一点点寒,味很苦,苦能泄下,那我们经方里面很有名的茵陈篙汤,就是以茵陈为主。所有的湿热症,这热若它在中焦,病人恶心呕吐,中焦,还结黄疸,胆汁,胆堵到了,
茵陈的功效作用 利胆
经过了临床的实验以后,发现通过使用茵陈来进行泡水,会有十分不错的利胆退黄的作用。并且在茵陈进入到身体之后,能够对结石患者进行缓解,可以增强患者体内胆汁的流量,让胆汁当中的胆固醇含量降低。
所以一些患有胆结石的患者,可以采用茵陈泡水的方法来缓解疾病,促进体内胆汁的分泌以及排出。
解热镇痛
茵陈有很好的解热镇痛的作用,茵陈浸剂的解热作用要大于茵陈煎剂,茵陈常常与其他药材配伍制成中药以治疗感冒。
保肝护肝 中药茵陈还能够保肝护肝,主要是因为这种药物可以促使患者体内的胆酸以及胆红素的排出,并且让心脏的微循环得到很好的改善,从而有效地缓解肝炎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症状。
另外茵陈还能够提高肝脏的解毒功能,平时适当的服用是可以起到保护肝脏的效果的,也能够防止肝脏病变,有效地降低肝硬化和脂肪肝的发病率。
虽然茵陈有很多的功效,但是在服用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禁忌的,希望大家都能够牢记。
低血压患者最好不要用茵陈来泡水喝 ,因为茵陈中含有一种元素叫做青篙素,这种物质具有降血压的作用。只要患者用茵陈来泡水喝比较好,但是对于低血压的人群就不要大量服用了,否则可能会让血压变得越来越低,严重影响身体的 健康 。老年人和婴幼儿最好也不要用茵陈来泡水喝,因为茵陈中的青篙素还能够抑制人体的中枢神经,老年人和 婴幼儿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比较弱 ,更容易让中枢神经受到损伤。茵陈性寒,如果有 脾胃虚寒的人,或者是有胃炎的人就不要再用茵陈来泡水喝了 ,尤其是一些体质偏寒的人,不要用它来泡水喝,现在有很多的女性,到了冬天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手脚冰冷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体寒,所以有这种情况的人最好不要用茵陈来泡水喝,可以多喝一些暖胃的茶。
茵陈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等。
茵陈具有多种药理功效和生理功能。
1、对于肝脏
茵陈可以抑制肝纤维化防止肝损伤;
茵陈可以防止肝细胞坏死并且促进肝细胞再生;
茵陈可增强肝脏解毒功能;
2、对于胆囊
茵陈可以增强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胆汁酸外排;
茵陈还可以诱导肝酶系统,增强肝脏摄取、结合、排泄胆红,促进体内胆红素的清除。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茵陈不仅对肝脏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还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病毒、抗调节血脂、增强免疫等多种功能。
茵陈是一味中药,主要起到清热解毒、利黄疸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湿热、风热头痛或是退黄疸。而且茵陈从古至今都是用于治疗退黄疸的一个专属性药物,这与茵陈的生长环境有关。
如果要是用茵陈来泡水喝,虽有茵陈具有疏利清肝胆的作用,但也是针对于病症,加之茵陈毕竟是中药,且性偏寒,长期用它来作为保健 养生 的代茶饮实属不宜。
茵陈泡水喝能保护肝脏吗? 茵陈泡水喝,并不能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所谓的保护肝脏,主要是指能让肝脏不受一些病毒或有化学毒物质的侵扰以及能提高肝细胞不受损害、或是对肝脏负担能够起到减轻能力的行为或是食物,但茵陈长期泡水喝是会有副作用的,比如:
首先、茵陈属于中药,并不适合于长期饮用来保健
其次、茵陈长期饮用,不但起不了对肝脏的保护,还会有一些副作用,比如:
1、茵陈偏寒,长期饮用,会损伤到脾胃
2、茵陈所含茵陈酮、咖啡酸等成分,常饮用后可会出现疲乏无力、嗜睡的现象
所以说,保护肝脏不一定非要饮用茵陈,想要保护肝脏可以从生活习惯和饮食中得以改善。比如:避免经常饮酒、少食污染后的食物、减少脂肪的摄入,合理的饮食、少熬夜、保持心情愉快,少生气、合理饮食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等。
目录1拼音2概述3栀子的别名4栀子的处方用名5来源6原植物形态7产地8采收与初加工9生药性状10栀子的炮制 10.1栀子的炮制方法 10.1.1栀子10.1.2炒栀子10.1.3焦栀子10.1.4栀子炭 10.2成品性状10.3炮制作用10.4炮制研究 10.4.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10.4.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10.4.3工艺研究 10.5贮存方法 11性味归经12栀子的功效与主治13栀子的化学成分14栀子的药典标准 14.1品名14.2来源14.3性状14.4鉴别14.5检查 14.5.1水分14.5.2总灰分 14.6含量测定 14.6.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14.6.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14.6.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14.6.4测定法 14.7栀子饮片 14.7.1炮制 14.7.1.1栀子 14.7.1.1.1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14.7.1.2炒栀子 14.7.1.2.1含量测定14.7.1.2.2鉴别、检查14.7.2性味与归经14.7.3功能与主治14.7.4用法与用量14.7.5贮藏 14.8出处 15参考资料附:1用到中药黄栀子的方剂2用到中药黄栀子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黄栀子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栀子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栀子 已经自动替换为黄栀子 ,可点此恢复原貌 ,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拼音 huáng zhī zǐ
2概述
黄栀子
黄栀子为中药名,即《药性论》所载山黄栀子。是茜草科植物黄栀子Gardenia ja *** 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1]。黄栀子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炒黄栀子表面深黄色或黄褐色[1]。焦黄栀子表面焦黄色[1]。黄栀子炭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1]。
黄栀子味苦,性寒[1]。归心、肺、三焦经[1]。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炒黄栀子与焦黄栀子功用相似,炒黄栀子比焦黄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黄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黄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黄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3黄栀子的别名 栀子、山枝子、大红桅。
4黄栀子的处方用名 黄栀子、山栀、栀子、炒黄栀子、焦黄栀子、黄栀子炭[1]。
5来源 黄栀子为茜草科植物黄栀子Gardenia ja *** 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1]。
6原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高达2m。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5~14cm,宽2~7cm,全缘;托叶2片,通常连合成筒状包围小枝。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白色,芳香;花萼绿色,圆筒状;花冠高脚碟状,裂片5或较多;子房下位。花期5~7月,果期8~11月。
7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南方各地有野生,生于山坡、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四川。
8采收与初加工 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1]。
9生药性状 黄栀子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0黄栀子的炮制 汉代有擘破(《注解伤寒论》)的炮制方法[1]。
晋代有炒炭、烧末(《肘后备急方》)的方法[1]。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甘草水制(《雷公炮炙论》)[1]。
唐代有炙法(《备急千金药方》)[1]。
宋代增加了“炙酥拌微炒”(《太平圣惠方》)、姜汁炒焦黄(《产宝杂录》)等炮制方法[1]。
元代提出“炒令十分有二焦黑”(《丹溪心法》)及蒸制(《世医得效方》)[1]。
明代炮制方法较多,有微炒、煮制(《普济方》)、纸裹煨(《奇效良方》)、酒浸(《外科理例》)、童便炒(《医学入门》)、蜜制(《寿世保元》)、盐水炒黑(《宋氏女科秘书》)、炒焦(《景岳全书》)、酒洗(《审视瑶函》)等炮制方法[1]。
清代多用辅料制,有酒炒(《外科大成》)、姜汁炒黑(《本经逢原》)、乌药拌炒、蒲黄炒(《得配本草》)[1]。同时还对炮制作用的论述也比较多,如“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备要》);“淋症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热痛乌药拌炒,清胃血蒲黄炒”(《得配本草》)[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炒焦、炒炭等[1]。
10.1.2炒黄栀子 取黄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1]。
10.1.3焦黄栀子 取黄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取出晾凉[1]。
10.1.4黄栀子炭 取黄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1]。
炒黄栀子表面深黄色或黄褐色[1]。
焦黄栀子表面焦黄色[1]。
黄栀子炭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1]。
黄栀子苦寒之性甚强,易伤中气,且对胃有 *** 性,脾胃较弱者服后易吐,炒后可除此弊[1]。炒黄栀子与焦黄栀子功用相似,炒黄栀子比焦黄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黄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黄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如治热病心烦,胬肉攀睛,羞涩难开[1]。
黄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如十灰散(《十药神书》)[1]。
10.4.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对京尼平苷的影响:以黄栀子中京尼平苷为指标,用薄层扫描法对黄栀子及其炮制品进行分析比较[1]。实验结果表明,京尼平苷主要集中在黄栀子仁中,黄栀子壳含量相当低;炒黄栀子和
焦黄栀子中京尼平苷含量均有所下降,焦黄栀子比炒黄栀子更明显[1]。又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与上述大同小异,同时测出炒炭后黄栀子苷含量下降幅度较大[1]。
(2)对熊果酸的影响:对熊果酸的研究是采用薄层扫描法,分析比较了黄栀子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结果表明,黄栀子生品、炒品、炒焦品、姜炙品、烘品1~4(烘制温度为125℃、150℃、175℃、200C)中熊果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炒炭品、烘品4(烘制温度200℃)中熊果酸较生品明显降低[1]。
10.4.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对胆红素的影响:山黄栀子对家兔结扎总输胆管后,血中胆红素出现量有轻度的抑制作用,生黄栀子与焦黄栀子之间差别不大[1]。
(2)止血作用:生黄栀子与焦黄栀子给家兔注射1.5g的剂量时均有显著缩短血凝时间的作用;而在0.75g剂量时,生山栀仍有作用,焦山栀则无此作用[1]。
(3)退热作用:对注射酵母液而引起发热的家兔,生山栀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而焦山栀无此作用[1]。
(4)抗炎作用:生黄栀子的抗炎作用最强,经不同方法炮制后的黄栀子抗炎作用明显减弱,且随温度升高,抗炎作用逐渐降低[1]。当温度超过175℃时,抗炎作用消失[1]。黄栀子加热炮制后抗炎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京尼平苷受热破坏或分解所致[1]。
(5)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黄栀子水煎液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经不同方法炮制后,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1]。
(6)护肝作用:黄栀子生品有明显对抗CCl4所引起动物肝急性中毒的作用,经不同方法炮制后,护肝作用均降低[1]。实验初步认为,黄栀子若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应以生品为好[1]。
另据报道,生山栀与焦山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的抑菌作用相似;对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以生山栀为佳;焦山栀则对痢疾杆菌的作用较生黄栀子略强,这一点和中医对大便溏薄者用焦山栀是一致的[1]。
10.4.3工艺研究 对烘法是否能代替炒法进行了研究,比较了生黄栀子、焦桅子、烘黄栀子的黄栀子苷含量,从定量结果看,烘和焦制品中黄栀子苷无显著差异[1]。从两种不同炮制方法加工后的样品提取液的δ值看,δ烘值比δ焦值小,说明用烘的方法炮制得到的结果比较恒定,便于控制质量[1]。考查不同温度炮制黄栀子炭对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栀子炮制后,黄栀子苷和鞣质均有明显变化,随温度增高,黄栀子苷的含量递减,当炮制温度高于180℃以后,含量下降幅度较大,说明超过黄栀子苷熔点温度(162℃~164℃)时,苷分解严重[1]。鞣质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高于200℃以上时,鞣质含量下降,且大部分炭化[1]。从而认为炒黄栀子温度应控制在160℃~200℃之间[1]。
11性味归经 黄栀子味苦,性寒[1]。归心、肺、三焦经[1]。
12黄栀子的功效与主治 黄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黄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能[1]。
黄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1]。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如治温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的黄栀子仁汤(《不居集》),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注解伤寒论》),治跌打损伤,青肿疼痛,可用黄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敷[1]。
炒黄栀子与焦黄栀子功用相似,炒黄栀子比焦黄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黄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黄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如治热病心烦,胬肉攀睛,羞涩难开[1]。
黄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如十灰散(《十药神书》)[1]。
黄栀子为眼科常用清热泻火药,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
(1)用于多种实热性眼病,黄栀子能清泻三焦火邪。常与其他清热药配伍使用。
(2)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瞳神紧小、聚星障等眼病。常与龙胆草配伍,如龙胆泻肝汤。
(3)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白睛溢血、前房积血、跟底出血等。黄栀子有凉血止血作用。每与茅根、地黄同用。
13黄栀子的化学成分 含黄栀子甙(geniposide)、羟异黄栀子甙(gardenoside)、山栀甙(shanzhiside)、黄栀子新甙(gardoside)、黄栀子甙酸(geriposidic acid)、黄栀子黄素(gardenin)、番红花甙Ⅰ(crocin1)、番红花酸(crocetin)、鸡矢藤甙甲酯(scandoside methyl ester)等。
14黄栀子的药典标准
Zhizi
GARDENIAE FRUCTUS
(2)取本品粉末1g,加50%甲醇10ml,超声处理4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栀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黄栀子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5:5: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黄色斑点;再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4.5.2总灰分 不得过6.0%(附录ⅨK)。
14.6.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8nm。理论板数按黄栀子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14.6.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黄栀子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
14.6.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2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25m1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14.6.4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黄栀子苷(C17H24O10)不得少于1.8%。
本品呈不规则的碎块。果皮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有的可见翅状纵横。种子多数,扁卵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气微,味微酸而苦。
14.7.1.1.1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14.7.1.2炒黄栀子 取净黄栀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黄褐色。
本品形如黄栀子碎块,黄褐色。
14.7.1.2.1含量测定 同药材,药材含黄栀子苷(C17H24O10)不得少于1.5%。
14.7.1.2.2鉴别、检查 同药材。
14.7.2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14.7.3功能与主治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14.7.4用法与用量 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14.7.5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栀子的别名5栀子的处方用名6来源7原植物形态8产地9采收与初加工10生药性状11栀子的炮制 11.1栀子的炮制方法 11.1.1栀子11.1.2炒栀子11.1.3焦栀子11.1.4栀子炭 11.2成品性状11.3炮制作用11.4炮制研究 11.4.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11.4.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11.4.3工艺研究 11.5贮存方法 12性味归经13栀子的功效与主治14栀子的化学成分15栀子的药典标准 15.1品名15.2来源15.3性状15.4鉴别15.5检查 15.5.1水分15.5.2总灰分 15.6含量测定 15.6.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15.6.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15.6.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15.6.4测定法 15.7栀子饮片 15.7.1炮制 15.7.1.1栀子 15.7.1.1.1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15.7.1.2炒栀子 15.7.1.2.1含量测定15.7.1.2.2鉴别、检查15.7.2性味与归经15.7.3功能与主治15.7.4用法与用量15.7.5贮藏 15.8出处 16参考资料附:1用到中药栀子的方剂2用到中药栀子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栀子*栀子药品说明书 1拼音 zhī zǐ
2英文参考 cape ja *** i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ape ja *** ine frui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ARDENIAE FRUCTUS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Fructus Gardeni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ape ja *** ine frui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栀子
栀子为中药名,即《药性论》所载山栀子。是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 *** 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1]。栀子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炒栀子表面深黄色或黄褐色[1]。焦栀子表面焦黄色[1]。栀子炭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1]。
栀子味苦,性寒[1]。归心、肺、三焦经[1]。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栀子的别名 黄栀子、山枝子、大红桅。
5栀子的处方用名 栀子、山栀、黄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1]。
6来源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 *** 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1]。
7原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高达2m。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5~14cm,宽2~7cm,全缘;托叶2片,通常连合成筒状包围小枝。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白色,芳香;花萼绿色,圆筒状;花冠高脚碟状,裂片5或较多;子房下位。花期5~7月,果期8~11月。
8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南方各地有野生,生于山坡、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四川。
9采收与初加工 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1]。
10生药性状 栀子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1栀子的炮制 汉代有擘破(《注解伤寒论》)的炮制方法[1]。
晋代有炒炭、烧末(《肘后备急方》)的方法[1]。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甘草水制(《雷公炮炙论》)[1]。
唐代有炙法(《备急千金药方》)[1]。
宋代增加了“炙酥拌微炒”(《太平圣惠方》)、姜汁炒焦黄(《产宝杂录》)等炮制方法[1]。
元代提出“炒令十分有二焦黑”(《丹溪心法》)及蒸制(《世医得效方》)[1]。
明代炮制方法较多,有微炒、煮制(《普济方》)、纸裹煨(《奇效良方》)、酒浸(《外科理例》)、童便炒(《医学入门》)、蜜制(《寿世保元》)、盐水炒黑(《宋氏女科秘书》)、炒焦(《景岳全书》)、酒洗(《审视瑶函》)等炮制方法[1]。
清代多用辅料制,有酒炒(《外科大成》)、姜汁炒黑(《本经逢原》)、乌药拌炒、蒲黄炒(《得配本草》)[1]。同时还对炮制作用的论述也比较多,如“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备要》);“淋症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热痛乌药拌炒,清胃血蒲黄炒”(《得配本草》)[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炒焦、炒炭等[1]。
11.1.2炒栀子 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1]。
11.1.3焦栀子 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取出晾凉[1]。
11.1.4栀子炭 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1]。
炒栀子表面深黄色或黄褐色[1]。
焦栀子表面焦黄色[1]。
栀子炭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1]。
栀子苦寒之性甚强,易伤中气,且对胃有 *** 性,脾胃较弱者服后易吐,炒后可除此弊[1]。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如治热病心烦,胬肉攀睛,羞涩难开[1]。
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如十灰散(《十药神书》)[1]。
11.4.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对京尼平苷的影响:以栀子中京尼平苷为指标,用薄层扫描法对栀子及其炮制品进行分析比较[1]。实验结果表明,京尼平苷主要集中在栀子仁中,栀子壳含量相当低;炒栀子和
焦栀子中京尼平苷含量均有所下降,焦栀子比炒栀子更明显[1]。又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与上述大同小异,同时测出炒炭后栀子苷含量下降幅度较大[1]。
(2)对熊果酸的影响:对熊果酸的研究是采用薄层扫描法,分析比较了栀子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结果表明,栀子生品、炒品、炒焦品、姜炙品、烘品1~4(烘制温度为125℃、150℃、175℃、200C)中熊果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炒炭品、烘品4(烘制温度200℃)中熊果酸较生品明显降低[1]。
11.4.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对胆红素的影响:山栀子对家兔结扎总输胆管后,血中胆红素出现量有轻度的抑制作用,生栀子与焦栀子之间差别不大[1]。
(2)止血作用:生栀子与焦栀子给家兔注射1.5g的剂量时均有显著缩短血凝时间的作用;而在0.75g剂量时,生山栀仍有作用,焦山栀则无此作用[1]。
(3)退热作用:对注射酵母液而引起发热的家兔,生山栀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而焦山栀无此作用[1]。
(4)抗炎作用:生栀子的抗炎作用最强,经不同方法炮制后的栀子抗炎作用明显减弱,且随温度升高,抗炎作用逐渐降低[1]。当温度超过175℃时,抗炎作用消失[1]。栀子加热炮制后抗炎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京尼平苷受热破坏或分解所致[1]。
(5)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栀子水煎液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经不同方法炮制后,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1]。
(6)护肝作用:栀子生品有明显对抗CCl4所引起动物肝急性中毒的作用,经不同方法炮制后,护肝作用均降低[1]。实验初步认为,栀子若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应以生品为好[1]。
另据报道,生山栀与焦山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的抑菌作用相似;对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以生山栀为佳;焦山栀则对痢疾杆菌的作用较生栀子略强,这一点和中医对大便溏薄者用焦山栀是一致的[1]。
11.4.3工艺研究 对烘法是否能代替炒法进行了研究,比较了生栀子、焦桅子、烘栀子的栀子苷含量,从定量结果看,烘和焦制品中栀子苷无显著差异[1]。从两种不同炮制方法加工后的样品提取液的δ值看,δ烘值比δ焦值小,说明用烘的方法炮制得到的结果比较恒定,便于控制质量[1]。考查不同温度炮制栀子炭对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栀子炮制后,栀子苷和鞣质均有明显变化,随温度增高,栀子苷的含量递减,当炮制温度高于180℃以后,含量下降幅度较大,说明超过栀子苷熔点温度(162℃~164℃)时,苷分解严重[1]。鞣质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高于200℃以上时,鞣质含量下降,且大部分炭化[1]。从而认为炒栀子温度应控制在160℃~200℃之间[1]。
12性味归经 栀子味苦,性寒[1]。归心、肺、三焦经[1]。
13栀子的功效与主治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能[1]。
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1]。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如治温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的栀子仁汤(《不居集》),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注解伤寒论》),治跌打损伤,青肿疼痛,可用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敷[1]。
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如治热病心烦,胬肉攀睛,羞涩难开[1]。
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如十灰散(《十药神书》)[1]。
栀子为眼科常用清热泻火药,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
(1)用于多种实热性眼病,栀子能清泻三焦火邪。常与其他清热药配伍使用。
(2)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瞳神紧小、聚星障等眼病。常与龙胆草配伍,如龙胆泻肝汤。
(3)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白睛溢血、前房积血、跟底出血等。栀子有凉血止血作用。每与茅根、地黄同用。
14栀子的化学成分 含栀子甙(geniposide)、羟异栀子甙(gardenoside)、山栀甙(shanzhiside)、栀子新甙(gardoside)、栀子甙酸(geriposidic acid)、栀子黄素(gardenin)、番红花甙Ⅰ(crocin1)、番红花酸(crocetin)、鸡矢藤甙甲酯(scandoside methyl ester)等。
15栀子的药典标准
Zhizi
GARDENIAE FRUCTUS
(2)取本品粉末1g,加50%甲醇10ml,超声处理4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栀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栀子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5:5: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黄色斑点;再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5.5.2总灰分 不得过6.0%(附录ⅨK)。
15.6.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8nm。理论板数按栀子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15.6.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栀子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
15.6.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2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25m1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15.6.4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栀子苷(C17H24O10)不得少于1.8%。
本品呈不规则的碎块。果皮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有的可见翅状纵横。种子多数,扁卵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气微,味微酸而苦。
15.7.1.1.1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15.7.1.2炒栀子 取净栀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黄褐色。
本品形如栀子碎块,黄褐色。
15.7.1.2.1含量测定 同药材,药材含栀子苷(C17H24O10)不得少于1.5%。
15.7.1.2.2鉴别、检查 同药材。
15.7.2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15.7.3功能与主治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15.7.4用法与用量 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15.7.5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6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80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关注眼体用药走出应用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