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江西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等11家医疗机构的9个临床中心,对46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共同进行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表明,中、西药对舌象的影响不一致。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在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舌象的变化,能客观地反映正气的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病情进退,可以判断疾病转归和预后等。研究人员对这469例活动期RA患者,按多中心分层随机的原则分为西药治疗组和中医辨证治疗组。西药组治疗时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扶他林缓释片)+慢作用药(甲氨喋呤、柳氮磺胺吡啶),病情缓解后,各药逐渐减至维持量。中医辨证治疗时,先给予基础治疗(雷公藤多苷片、益肾蠲痹丸),再辨证用药。如寒湿阻络型服寒湿痹颗粒(乌头汤加减);湿热阻络型服湿热痹颗粒(宣痹汤合三妙散加减);寒热错杂型服寒热痹颗粒(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肝肾亏损痰瘀痹阻型服痹颗粒(独活寄生汤加减)。两组均于治疗后6个月,采用分类变量重复测量资料的分析方法,对中、西药组舌质、舌苔的变化进行动态比较、分析,并比较有效与无效病例舌象变化的差异。
结果发现,舌象随治疗时间的推移而不同,不同时间点的舌象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
研究人员指出,从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以往对中药作用机制的探讨多从现代医学的微观指标出发,或者对中医证候指标变化的横断面观察。由于中药作用的多靶点、多途径,故以一个或几个微观指标的变化来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难免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中医证候指标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横断面研究就存在“只见结果不见过程”之不足。对此,研究人员提出了“追踪观察、动态分析”的观点,追踪观察中、西药对中医的宏观证候指标影响的过程,并进行动态分析,探讨两者对证候指标变化过程的影响,以了解其作用机制的差异。
研究人员认为,在采用分类变量重复测量数据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时发现,舌象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并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舌象(主要指舌质)的动态变化与治疗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舌苔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与治疗方法无关,但均有从苔薄黄转为苔薄白的趋势。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西药对患者的舌象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对舌质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中药对舌紫暗或/和舌有瘀斑瘀点的改善较好,而西药对患者舌红的改善优于中药组,这种差异是否为两种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不同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80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电极植入大脑可治疗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