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不传之秘吗?
闲暇偶读,看到有的医书中谈到中医治病的奥秘所在,有人说,“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不传之秘果真在药量吗?我认为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我们知道,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之一在于辨证施治,要根据人体疾病的不同的表现,人体疾病发作的不同时间,人体的不同体质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疗效。在治疗时,除了用药合适以外,还需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药量。药量的多少也对治疗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中药的量和种类的应用都得在疾病这个基本前提下才能进行应用。
如在伤寒论中,有些药物的量的多少甚至可以决定一个方剂的名称,这就是说如果方中的某一种药的量增多或者减少的话,这个方剂的治疗作用就会有所不同了。如在《伤寒论》中,以治疗表虚症为主的“桂枝汤”,如果将其中的芍药量加倍,再加一味饴糖之后,就变成补虚止痛的“小建中汤”了。其主治也由“桂枝汤”的“头痛,发汗,汗出,恶风”变成了“小建中汤”的“虚劳里急,悸,衄,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可见量的变化,可以决定药方的主治情况。在这里的药量的变化应用,是根据疾病的不同的症状来辨证决定的。有什么样的证候才能用什么样的药量,药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需要随疾病的不同表现变化。
用量加大,一个大虚的人就得用足够量的药来补虚,一个大热的人也得用寒凉的药恰当才能祛除实热,一个虚实寒热错杂的人还得根据其药物性能的基本原则来应用。
药量的应用也取决于每一个医生的胆略。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机械模式来治病,也不能单靠书本上说的药的量来衡量一个病人该用的量,因为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应该凭病人的体质及疾病情况,需要多少量就用多少。如果该用多时用得少,那么将会杯水车薪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从而延误病情;该用轻量时反而滥用药物以示自己“医术奇特”,这样甚至会适得其反。因为药物是有副作用,而使病人的身体承受到不应有负作用或者毒性。因此古代医家说用药如用兵,要根据疾病的情势来应用,很多药物,不能机械地依据某一种固定量,这也是中医学辨证施治的一个具体体现。
用药量多少的关键,在于如何掌握用药的组方含义。如果对药物的配伍和用量上的精巧之处不掌握,那根本谈不上懂得方义。如完带汤是名医傅青主治疗妇女白带过多的一则经典方。在该方中,用量就特别讲究,白术、山药各用一两,白芍五钱,人参、车前子、苍术各三钱,甘草一钱,陈皮、荆芥、柴胡则份量更轻,仅仅用到半钱左右。这种药量的上差别是极大的。为什么呢?因为方义主要是想通过健脾利湿等以收到止带之功效。而其方义中,以补为主,但是重补中有轻散,寄消于升。有动有静,相反相成。此处的用量悬殊,正是达到这种作用的关键因素。
自古及今,医林中有不少用药独特的实例,其药量之大,之奇,远远超出常规。但这些奇特的用法仍然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辨证后才使用的。如____宁波名医范文甫先生以擅长使用猛药峻剂著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医之运用古方,如将之使用重兵,用药得当其效立见。”他辨证准确,用药果断,如用越婢汤治风水,麻黄常用到18克,治小儿麻疹闭证竟一次用到了24克;用急救回阳汤时附子常用45克之多,让人听到都会感觉吃惊。热性药物的这种用量在寒冷的北方尚且让人感觉药量不轻,而范先生行医的地方是江南热带地区,如此大剂应用麻黄、附子等热性药更属非常少见之举。
张锡纯先生是民国时期的中西医结合大家,他以善用石膏著称,有“张石膏”之美誉。他认为石膏系阳明实热之“圣药”,遇实热炽盛者,常常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顽症亦往往因他用药而豁然而愈。张锡纯善用石膏是从小剂量开始的。他初次重用石膏是从7岁儿子开始的:第一次用30g热稍退,加至60g热又再退,再加至90g病遂全愈,一昼夜间共用石膏180g。
民国年间的名医陆仲安先生则因为擅用黄芪著称,并且用量很大,每至8~10两,有“陆黄芪”之称,曾为孙中山及汪精卫治过病。1920年11月,胡适患肾炎,在北京协和医院久治不愈,判为“无法挽救,速备后事。”胡适在当时是主张全盘西化的学者,并且主张反对中医。病重无奈,胡适才请来陆仲安诊治。陆诊断完毕以后说:“此事易耳,饮我此药如不愈,惟我是问。”处方中黄芪用至300g,党参用至180g,普通药壶装不下,只好用砂锅来煎,由于剂量之大,“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胡适语)。但胡适的病竟由此治愈,协和医院的专家会诊确认无疑。
有医家善用黄芪则较陆氏有过之而无不及。河南南阳张翰,字骏声,光绪甲午举人,精通医术,袁世凯的兄长袁清泉有病,听到张的声名急迎来诊。开药不过四五味,而有黄芪2斤。袁世凯之子袁寒云怀疑是写错了,持方询问张氏。张举笔改为32两(老式计量单位是一斤等于十六两),仍然是二斤,袁寒云私改为半斤。次日复诊,张指出他们不信任自已而私改药量,起身就要离开,寒云道歉之后请他重新开方。张说:“不用换方了,就按前方服三贴痊愈矣。”服药完毕后,疾病果然也痊愈了。
晚清福建寿宁名医郭彭年,在一次用药中使用大量柴胡出人意料。光绪年间悬壶台江,有一举子温冠春,因日夜苦读而成鼻衄,有时出血能流一碗的量,时间很长才能停止,多方求医治疗能显效。请郭先生诊病后,先生给开一处方:柴胡250g,水煎当茶频饮。有的医生看了该方后吃惊地说:“柴胡性升发而动肝阴,怎能一下用半斤呢?”病人想反正别的方法都已经试过了,权服一剂再说。但是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了,服了这个药方后鼻衄立刻止住了。
吴佩衡,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著名经方大家,擅用附子,有“吴附子”之称。其用大剂附子治疗垂危重症多例,令人惊心动魄,他在治疗一例小儿危症时,根据病情,使用附子的量竟然达到400g,且昼夜连进2剂,加起来一昼夜的量居然到了800克之巨!但效果出人意料,使患者起到死回生。
当然,用药独特不是用来炫耀神奇,也不是一味蛮干,必须胆识兼备。分析上述医案,用药者都是学验俱丰的医学名家,他们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方能胸有成竹,有胆有识。范文甫先生说过:“临证处方胆欲其大,而辨证审因,务须细心。”吴佩衡先生擅用大剂附子总结了辨识阴证的16字诀: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善用石膏的张锡纯先生说:“世之不敢重用石膏者,何妨若愚之试验加多,以尽石膏之能力乎。”善用峻药亦从亲身尝试得来,首先“验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张翰先生善用黄芪,也是因为:“虚弱老病,非黄芪不能补,理甚易明,惟分量须有把握耳。”
所以认证准确,胸有定见,才能放胆投用峻药,这就是在用药过程中所说的“艺高才能胆大”。中医用药的所谓“不传之秘”,并不是药物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于如何根据疾病的特点及药物的特性合理地辨证施治,药量无论大小,都是以此为前提的。
1.保护好你的脚。
暖脚是养肾的一种方式,因为肾经发源于脚底,脚容易受寒邪侵袭。所以要特别注意脚部保暖,睡觉时不能对着空调或电风扇。不要在潮湿的地方长时间赤脚行走。此外,脚底还有很多穴位,如涌泉穴等。每晚睡前可按摩,补肾固精。
2.大便要通畅。
大便不畅、大便停滞、浊气上袭,不仅使人心烦、胸闷气短,还会伤肾,导致腰酸、乏力、恶心呕吐等。所以保持大便通畅也是一种补肾的方法。大便难解时,可将手背贴于肾区用力按压揉捏,可激发肾气,加速排便;走路时,用双手背摩擦肾区,可以缓解腰酸背痛的症状。
3.喝水养肾
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水不足,可能会造成浊毒滞留,增加肾脏的负担。所以,经常喝水是非常重要的补肾方法。
4.不要忍尿。
当膀胱储存的尿液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刺激神经,产生排尿反射。这时候一定要及时上厕所,把尿排掉。否则积聚的尿液会变成浊水,伤害肾脏。所以,及时排出尿液也是补肾的方法之一。
5.咽口水养肾
口腔中的唾液分为两部分:稀唾液以脾为主;浓稠的唾液以肾为主。可以做个实验,嘴里一有唾液就吐出来。不到一天,你就会觉得腰酸软,疲惫不堪。这反过来也证明了吞口水可以滋养肾精,保护肾脏。
6.饮食与补肾
有很多食物可以补肾。除了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豆等黑色食物外,核桃等坚果也能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
7.睡眠养肾
充足的睡眠对气血生化和肾精的维护有重要作用。临床上,很多肾功能衰竭患者会出现过度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情况。所以,不要熬夜太晚,养成良好的习惯,早睡早起,有利于肾精的保养。
8.避免疲劳,控制房事。
过多的体力劳动会伤害你的呼吸,过多的脑力劳动会伤害你的血液,过多的室内工作会伤害你的精子。所以一定要量力而行,适当作息,适当房事,以助养肾,护肾精气。
9.慎用药物。
无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些副作用,有些药物如果经常服用会伤肾。因此,服用药物时要提高警惕,仔细阅读说明书,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时要咨询相关专家。
10.运动养肾
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来补肾扶正,是值得提倡的积极举措。下面介绍一个简单易学的运动方法,有助于滋肾补虚。具体方法是:两手掌搓到手心发热后,分别放在腰上,掌心对着皮肤上下按摩腰部,直到腰部有发热的感觉。早晚各做一次,每次200次左右,有补肾益气的作用。
总是在很多媒体上看到宣传中医的祖传秘方、纯中药制剂,效果如何神奇云云……见到这些,总是让中医出身的我,倍感无奈和困惑。 在实际生活和诊疗中,我也经常看到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在不厌其烦地寻找着中医秘方,并且一厢情愿的认为,一些中医秘方可以治疗某些确定的疾病。许多人根深蒂固地认为,中医的秘方才是中医的精华部分,是中医的不传之秘。于是,我也应该用我的中医秘方来诊疗一下。
我从坦桑尼亚医疗队回国探家时,父亲正在生病。3个月前,开始感冒发烧,随后出现了咳嗽,没有痰,反反复复一直没好,有明显的乏力和气短。经过当地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正规诊治,病情有所好转,但是受凉和劳累后会再次加重。父亲有高血压病2年多,经过我老师的诊治,规律服用降压、降脂以及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血压一直很平稳。
我为老爸做了听诊,没有发现肺部呼吸音异常;再对心脏进行听诊,在1分钟之内,发现两个没有规律的早搏,不需要特别的治疗。我又问了父亲的饮食、大小便以及最近的睡眠情况。最后看了父亲的舌脉,他舌淡、苔白,脉位偏内,脉沉结。
根据上述情况,以及X线的诊察,父亲的疾病诊断可以明确:支气管肺炎、原发性高血压和心率早搏,中医诊断为咳嗽,气阴两虚证。
父亲的支气管肺炎经过正规的抗生素治疗,已经属于无菌性的炎症了。从中医角度考虑,父亲是日夜操劳导致的气虚和阴虚为主,最明显的证据就是疲劳无力,以及劳累后咳嗽加重。
中医认为“不荣则痛”,“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因此,父亲的咳嗽已经不完全是肺的问题,而是身体疲劳消耗出现的气血不足。五脏虚弱导致的咳嗽,和肺有关系,但不能单纯从肺脏找问题了。如同张景岳所说“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火不炽,咳不甚”。一般病人开始咳嗽,肯定是和肺有关,如果症状短时间好转,就没事了;如果逐渐发展,一直缠绵未愈,那应该就是其他和肺有关联的脏器出了问题,需要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
考虑到疾病的发展,我给父亲制订了益气养阴止咳的治则,选用了参苏饮和麻杏二三汤进行加减:方剂为紫苏叶、太子参、炙麻黄、杏仁、半夏、陈皮、薄荷、黄芩、桑白皮、炙甘草。父亲服用2剂后,效果很明显,服用5剂后,觉得全身有力气了。我决定,让父亲再服用5剂,并加用五味子、桔梗以补肺养阴,加用成药六味地黄丸,每天2次,以金水相生之法促进肾阴,更好地帮助身体恢复阴阳平衡。同时,让父亲多休息,注意饮食规律。让药物发挥更大的作用。
爸妈很高兴,父亲的病被我用药治疗好转了。大家都问我,从老师那里学了什么秘方呢?中医的秘方很重要啊!
我想正好趁着这个话题,给爸妈和大家上一课。我直接告诉大家,中医没有秘方,我给爸开的方子是我自己确定的。爸妈似乎很困惑,我解释说,实际上,很多在临床上有效的传统中医方剂,都是公开出现在课本和书籍里的,而如何使用这些方剂,才是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临床症状,望闻问切,准确掌握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地进行遣方用药,并且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为患者确立最适合的诊疗方案,这,才是中医真正的秘方。
因此,我说,中医没有秘方。真正的秘方就在医生的认真诊治之中。真诚的沟通,细心的检查,严谨深入思考,综合分析判断,深思熟虑之后开出处方,用仁心爱心精心呵护病人——这才是中医永恒的秘方。
(编辑林妙)
? ? 一.穴位
? ? 针灸离不开穴位,学中医者皆知某经某穴、某个解剖位置、某个突起、某个凹陷、虽论述许多,但真正在临床上找某个穴位时确实有迷惘。按书本上讲,每个穴位都有一个标准的定位,或说某处上几寸、某点下几寸、谁知人有胖瘦,姿势有多种,准确找穴位并不容易;其次穴有大小,大穴者几厘米,小穴者几毫米,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比如人体较大的穴位,百会、涌泉、关元、大椎、中脘、合谷、足三里皆大穴。小穴如常见反应点,针刺时偏差几毫米疗效都大打折扣。
? ? 二.顺序
? ? 针刺的顺序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众人皆知,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却不知针刺有阴阳虚实,左右升降与标本缓急,关于针刺的顺序《内经》多有记录。如《天枢-五色篇》记载:“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如《天枢-始终》说“阴盛阳虚,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一个简单的胃痛,如不按内关、中脘、足三里的顺序治疗,疗效会减弱,病情会反复。古时的针灸歌诀,对针灸顺序多有讲究,如《长桑君天星秘诀歌》载:“天星秘诀少人知,此法专分先后施。”总结针刺顺序,除我们知道的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急则首刺标,缓则先刺本,②先刺主证穴,后刺兼证穴,③先病先刺,后病后刺,④升则先刺左后刺右,降则先刺右后刺左,⑤男左女右不要忘。
? ? 三.深浅
? ? 针刺的深浅不仅关乎患者的安全,更重要的是针刺疗效的关键,《素问-刺要论》说“病有沉浮,刺有深浅,各治其理,无过其道。”九刺之法,各有深浅,各有所宜,内经中的各种刺法论述详细,在临床运用中,不能仅按教科书上的穴位深浅而刺之。关于深浅的利弊,《灵枢-官针》载:“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总结针刺的深浅,有一下几点注意:①病浅浅刺,病深深刺,②虚证浅刺,实证深刺,③上焦浅刺,下焦深刺,④背部浅刺,腹部深刺,⑤阳证浅刺,阴证深刺,⑥外感浅刺,内伤深刺,等不一一列举。
? ? 四.方向
? ? 一个穴位可以治疗多种疾病,那么方向是针刺疗效的关键,例如,针刺阳陵泉治疗肩周炎时针尖方向与治疗小腿外侧痛方向不会完全一样,合谷治疗头面部疾病时,与治疗发热无汗方向也不尽相同。简单的讲,针尖方向多数要对准病灶是为经验。
? ? 当然,针刺的秘诀还有很多,希望同道共同总结探讨。
?此文由 白氏九针? 发表于2018年1月15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79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药之过,还是人之过,
下一篇: 小柴胡汤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