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恶性肿瘤转移的中医研究进展

医案日记 2023-06-20 01:32:45

临床上,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肿瘤转移的发病机制及防治亦是当今中西医肿瘤学界研究的重点。近年来,恶性肿瘤转移的中医药研究从理论、治则、实践研究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和收获。

理论探讨新主张

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健等提出肿瘤转移的传舍理论,认为癌毒是癌瘤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也是造成癌瘤转移的内在根本因素。全身及局部的阴阳气血之虚是癌瘤转移的必要条件。气滞、血瘀、气虚血少是外在因素,也是癌瘤转移的重要条件。此外,癌瘤的转移还与环境气候因素及个体的体质因素等有关。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还提出固摄培本解毒法以预防和控制肿瘤转移。

辽宁中医学院王文萍等提出肿瘤转移的“痰毒流注”理论。研究人员还从中医经络和藏象理论角度阐述了各脏易成为及不易成为肿瘤转移靶器官的机理,认为肿瘤转移是痰毒流注,络损血瘀所致,因此“贮痰之器”的肺易成为转移之所;全身之各路经脉多从巅入络脑,而却无发自脑系下走脏腑之经脉,经络运行是有方向性的,因此,脑与周身经脉的循行关系可能是脑肿瘤极少发生颅外转移,颅外肿瘤常常发生颅内转移的主要原因;肝内存在缓行脏推动全身血液运行,内有急行之血,痰毒难以停留,且有心包代之受邪,故不易成为转移靶器官;脾为“孤脏”,虽主统血及运化水湿,但脾本身不是水液及血液运行的通道,因此其功能对自身的调节作用相对较弱,故即使脾脏虚弱,也甚少发生肿瘤转移。

治则治法新依据

祛邪和扶正是治疗肿瘤积聚的两大基本法则。在肿瘤转移的治疗中,扶正培本与活血化瘀是研究重点。近年来,许多学者以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探讨了扶正培本及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转移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扶正培本对肿瘤转移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有直接关系。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随着肿瘤的不断生长而进行性下降,特别是晚期带瘤机体的各种特异性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均受到显著的抑制,构成了肿瘤发展过程中恶性因果转化链中的重要一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朴炳奎认为,癌症患者普遍存在免疫缺陷,其机制除患者自身多处于中老年外,致病因子的免疫抑制作用、癌瘤直接产生的物质和肿瘤影响下其他组织的间接释放物,都引起免疫抑制。肿瘤还使免疫活性细胞大量消耗,抑制性T细胞增多,营养不良,这些都是降低免疫机能的因素。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扶正培本中药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增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影响特异性免疫(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和增强体液免疫功能,还具有改善物质代谢,增强内分泌功能,改善骨髓功能,增强机体抗害能力,抗肿瘤,促进机体康复等作用。而应用于肿瘤机体,扶正培本中药具有抗突变,抑制诱癌发生,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其抗癌机制为影响细胞分化、癌基因表达、癌细胞代谢、诱导癌细胞凋亡;协同抗癌作用主要在于对放化疗的增效减毒与对多药耐药的逆转两方面;还可因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而发挥其间接的抗肿瘤作用。

活血化瘀法对肿瘤转移的作用。对于活血化瘀法在抗肿瘤转移中的运用,现今研究存在着两种观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刘永惠等观察了肺癌转移患者与健康人的血小板凝集最大值和血小板黏附率,结果表明,恶性肿瘤及其转移患者血小板聚集、黏附功能亢进,与肿瘤从发病到转移呈正相关,揭示恶性肿瘤普遍存在着血瘀证,并随肿瘤转移血瘀证尤其突出。许多研究表明,肿瘤患者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液高凝状态有利于肿瘤细胞与毛细血管内皮的粘连及转移灶内新生血管的形成,血小板凝集对癌转移有发生和促进作用。丹参、川芎、三棱、莪术、水蛭、土鳖虫、蜂房、地龙、天龙、白花蛇、蟾酥等均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作用,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癌症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对抗肿瘤细胞引起的血小板凝集及瘤栓的形成,减少血栓对肿瘤细胞的保护,有利于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从而阻止肿瘤转移。

但也有研究认为,活血化瘀中药对某些肿瘤具有促进转移的作用。回顾研究益气生血方剂中活血化瘀强度与气血双亏型胃癌转移率之间的相关性,显示两者有较强的正相关,提示气血双亏型胃癌转移率随活血化瘀作用加强而增高,推测可能与本型胃癌血小板数量及聚集性下降、血浆纤维蛋白含量低及凝血抑制、纤溶增强易于肿瘤转移有关,且大多数活血化瘀方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和增加纤溶的药理机制。因此专家建议气血双亏型胃癌,在血小板数量及聚集率明显下降,凝血时间明显延长及FDP高时,尽量降低方剂中活血化瘀强度,以避免促进肿瘤转移。此外,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于尔辛教授曾指出,在肝癌的治疗中,活血化瘀中药易导致肝癌破裂,增加癌细胞转移的机会。该类中药在用于控制肿瘤的转移方面存在疑问,至少在用于治疗有出血倾向的肿瘤时,活血化瘀类中药应谨慎使用。

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吴水生等研究胃癌转移状态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认为癌病早期瘤体小,对机体尚未造成明显不利影响,随着瘤体增大,异质性肿瘤细胞的出现,转移能力强的癌细胞大量脱落并侵犯周围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液高凝,因而癌细胞浸润和转移是因,血液高凝是果。另一方面,血液高凝致血流缓慢,有利于肿瘤细胞停滞接触血管壁,阻碍了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杀伤作用,因而高凝又是促进转移的病理状态。故使用阿司匹林抗凝剂和活血化瘀中药需慎重。

总之,现在研究已证明,以扶正培本、活血化瘀药物为主,辅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类药物组方配伍,能够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抗肿瘤、抗转移、抗复发的效果。

科学研究新成果

临床研究方面。山东中医药大学李秀荣等观察了中药(人参、黄芪、女贞子、补骨脂、山慈菇、莪术、大黄、土茯苓、土贝母、水蛭、蜈蚣)抗肿瘤术后转移的作用。结果发现,中药加化疗组远处转移率、局部复发率分别为8.62%、15.52%,显著低于单纯化疗组44.74%、60.53%(P

实验研究方面。辽宁中医学院刘春英等以S180荷瘤小鼠为模型,将补气的四君子汤、活血的桃红四物汤、益气活血的加味八珍汤对免疫功能及抑瘤作用的影响作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荷瘤对照组的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白细胞介素-2(IL-2)分泌水平及腹腔巨噬能力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经灌胃中药两周后,益气组、活血组、益气活血组的NK活性,IL-2分泌水平及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均接近或高于正常对照组,以加味八珍汤治疗组效果最好,且加味八珍汤组抑瘤率高达45.9%。说明在肿瘤治疗中,将益气活血类方药联合应用的作用强于单纯的益气组和活血组。苏州市中医院肿瘤科李涌健以小鼠Lewis肺癌、B16黑色素瘤为模型,研究发现,益气养阴中药对Lewis肺癌、B16黑色素瘤的瘤重抑制率均为42.9%,益气养阴中药能明显降低Lewis肺癌、B16黑色素瘤荷瘤小鼠瘤组织血栓烷B2和6-酮-前列腺素F1a的含量,提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IL-2和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认为益气养阴中药在抗癌转移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抗癌能力,从而发挥抑制癌细胞转移的作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田菲等观察了中药对肿瘤血管生成及肺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证实,中药能够使CAM及家兔角膜移植瘤的血管生成明显减少甚至消失,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抑瘤率为49.6%,肺转移抑制率60%,提示中药能够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直到抑制肿瘤生长、抗转移的作用。

中医认为癌症发生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中医对癌症的认识历史

癌症属于恶性肿瘤一类,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可谓历史悠久,经历了基础奠定、理论成熟、学术繁荣和提高发展等不同阶段。

1.基础奠定阶段

早在35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古人对肿瘤就有所了解,那个时期的甲骨文上已记载“瘤”的病名,这是现今发现的中医记载肿瘤最早文献。先秦时期的《周礼》记载了与治疗肿瘤一类疾病有关的专科医生——“疡医”,其日:“疡医掌肿疡……之齐。”所主治的“肿疡”就包含现今临床上的肿瘤,并主张内外结合治疗,其中内治“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调之”。外治则用“祝药,……杀之齐”。“祝”意为用药外敷,“杀”是用药腐蚀恶肉。“祝”、“杀”都为现代治疗肿瘤的常用方法,说明了公元前n世纪古人对肿瘤的治疗方法已有了深刻认识。

对于肿瘤疾病较系统的认识则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开始的,该书奠定了中医肿瘤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书中所述“昔瘤”、“肠覃”、“石瘕”、“癜瘕”、“癖结”、“膈中”、“下膈”等病症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肿瘤的症状相类似,如“噎膈不通,食饮不下”与食管、贲门癌所致梗阻症状相似。《内经》对肿瘤的病因病机也作了论述,认为肿瘤形成与正气虚弱、外邪侵袭、七情内伤均有关系,如云:“虚邪中人,留而不去……息而成积”。《灵枢·九针》云:“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者也。”认为外邪侵袭,可致肿瘤发生。《素问·异法方宜论》云:“美其食……其病皆痈疡。”此处的痈疡,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有体表溃疡的肿瘤,指的是饮食不节能致体表肿瘤。《灵枢·百病始生》云:“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指的情志不畅,则易患肿瘤疾患,这与现代临床认识肿瘤的病因相符。《内经》中所提出治疗原则,如“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对当今防治肿瘤疾病仍然有指导意义。

继《内经》之后,秦越人所著《难经》更详细论述了某些内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和成因机制,如《难经·五十六难》对积聚病的病位、病性和具体症状均有记述,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与预后提出了:“积者,阴也,故沉而伏,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积部,肿块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死不治。聚者,阳气也,阳伏而动,六腑所生,其始发无根本,其痛无常处,可移动,虽困可治。”并对“五脏之积”作了大致的区别和描述,以指导后世防治肿瘤临床实践。

秦汉时期成书的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人参、杜仲、白术、大黄、半夏的效用与治疗肿瘤疾病有关,其中有治疗肿瘤一类疾病的中药达150余种,大多现仍为临床治疗肿瘤的常用药。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对“胃反”、“积聚”及妇科肿瘤等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处方用药有较为详细的阐述,还较明确地指出了某些肿瘤的鉴别与预后,书中的许多方剂如鳖甲煎丸、大黄廑虫丸等至今为临床治疗肿瘤所常用。

汉代著名医家华佗在《中藏经》中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认为肿瘤的起因由脏腑“蓄毒”而生。华佗治疗噎膈反胃方中有丹砂腐蚀药物,对体表、黏膜的肿瘤的外治方法有明的治疗效果。秦汉时期已有外科治疗方法,也用于治疗肿瘤疾病,如《后汉书·华佗传》就有关于外科手术割治胃肠肿瘤类疾病最早记载,开创了人类手术治疗内脏肿瘤的先河。

总之,秦汉时期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为后世肿瘤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理论成熟阶段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医对某些肿瘤如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及其他内脏肿瘤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治疗方法上也呈现多样化,这一时期对中医肿瘤的认识理论逐渐趋于成熟。

晋·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是一部针灸专著,书中载有大量的使用针灸方法治疗肿瘤疾病如噎膈、反胃等内容;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是一部当时医生的急诊手册,书中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恶化过程有全面的认识,认为“凡症见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症有结节,便害饮食,转赢瘦。”书中使用海藻治疗瘿病,一直为今人所沿用于治疗甲状腺肿瘤。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了有关肿瘤病因证候共169条,分门别类详细记载多种肿瘤疾病病因、病机与症状,如“症瘕”、“积聚”、“食噎”、“反胃”、“瘿瘤”等病证,表明当时对肿瘤的认识理论已十分成熟,书中还记载运用肠吻合术、网膜血管结扎法治疗肿瘤疾病,这在肿瘤治疗学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开始按发病性质和部位对“瘤”进行分类,出现了“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和“血瘤”等分类。和《千金要方》同时代的《外台秘要》中记载了诸多治疗肿瘤的方药,使用大量虫类药物如蜈蚣、全蝎、僵蚕等,为后世使用虫类药物治疗肿瘤提供了借鉴,特别是用羊甲状腺治疗瘿瘤的病例,开创了内分泌治疗肿瘤的方法,对后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从这一阶段的医药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到了隋唐时期,中医对肿瘤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认识理论已十分全面而成熟,为后世中医肿瘤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学术繁荣阶段

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医学理论日益丰富,中医防治肿瘤的理论也不断充实,对肿瘤的认识也更加全面,促进了肿瘤学术的进步和发展。宋·东轩居士《卫济宝书》中第一次提及“癌”字并论述“癌”的证治,把“癌”列为痈疽“五发”之一,提到用麝香膏外贴治疗“癌发”。《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对癌的症状、病性描述更为详细,认为癌症是“毒根深藏”造成的,为后世苦寒解毒法治疗癌症提供了理论依据,还提出了癌有“穿孔透甲”和易于浸润、转移的性质。由宋政府主持编撰的《圣济总录》论述了体内气血的流结或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可能产生肿瘤疾病,并载有类似肝肿瘤的肝著、肝壅、肝胀等病的证治。《严氏济生方》记载有割治手术与药物结合治疗肿瘤的病例。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对乳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描述其早期可治、晚期难治的特点。

金元时期,刘完素力倡寒凉用药以治疗火热病,对后世用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等法治疗肿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用凉膈散治疗噎膈就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张从正《儒门事亲》一书,力主祛除邪气而用攻法,但其在治疗噎膈、反胃等肿瘤类疾病时也非常重视辨证论治。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并创立补中益气汤、通幽汤等,对于癌瘤患者有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作用。朱丹溪倡“相火论”,对“反胃”、“噎膈”等肿瘤类疾病的治疗,主张以“润养津血,降火散结”为主,并创立大补阴丸、琼玉膏等方。在《丹溪心法》中对乳岩、噎膈、积聚痞块的形成、演变、预后和治疗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明代温补派代表张景岳《类经》和《景岳全书》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对积聚的辨证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将治疗积聚的药物归纳为攻、消、补、散四大类,提出了对噎膈、反胃等病的不同治法,还提出及早治疗轻浅病证以防止噎膈等肿瘤类疾病的发生。

陈实功《外科正宗》对乳癌症状有细致描述,书中提及“坚硬、木痛、近乳头垒垒遍生疮瘩”等特征,并认为治疗肿疡、肿瘤类疾病要内外并重,尤以调理脾胃为要。王肯堂对肿瘤类疾病也有较深人的认识,在《证治准绳》中记载了乳癌、噎膈等病因病机及预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丰富的抗肿瘤药物如贝母、黄药子、海带、夏枯草、半夏、南星、三棱、莪术等百余种。《外科启玄。血瘤赘篇》记载采用割除法、药线结扎法治疗外突明显而根部细小的肿瘤、蒂状纤维瘤。《外科证治全生集》详细记载了内服、外敷药物以治疗乳癌、恶核、石疽等。

清代已开始强调肿瘤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的重要性,吴谦主撰的《医宗金鉴》提出,如能早期发现,施治得法,癌疾也是可以治愈而“带疾而终天”的,这与我们现在临床上许多肿瘤患者,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就能带病生存的观念是一致的。吴氏还认识到肿瘤生长的部位多与脏腑、经络有关,如认为“乳岩”属于肝脾病变,崩漏、带下等属于肿瘤类病者多属冲、任二脉病变,口腔肿瘤多属于心脾两经的病变,喉部肿瘤是由肺经郁热,更兼多语损气而成。明清时期的医药文献中,还有关于类似阴茎癌、舌癌等的记载,清代高秉均在其《疡科心得集》中描述了“肾岩翻花”发病过程,还把“舌疮”、“失荣”、“乳岩”、“肾岩”列为四大绝症,已充分了解了恶性肿瘤预后不良。

明清时期,中医肿瘤学术的繁荣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不断深入,进一步认识到肿瘤疾病的发展与预后,提出了肿瘤应当及早治疗,对肿瘤的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特别是了解到更多的药物对肿瘤有治疗作用,对临床的指导意义重大。

4.提高发展阶段

清末以后,西方医学大量传入,对肿瘤的认识开始了中西医的汇通时期,随着现代医学的渗透,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也有了显著进步和提高。清末王清任创立的“逐瘀汤”系列对后世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用阳和汤、犀黄丸、千金托里散内服,蟾蛤外贴,确立了许多有效治癌方。唐容川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早期代表,在其所著的《血证论》、《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书中所论“痞滞”证类似胃癌、肝癌、胰腺癌等,他认为痞满、积聚、症瘕等肿瘤类疾病与气血瘀滞脏腑经络有关,提倡活血化瘀治法。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在“治膈食方”中提出用参赭培元汤治疗膈证,阐释了食管癌与胃底贲门癌的病因病机与治则,强调补中逐瘀法则,为扶正固本法治疗癌肿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中西医汇通思路研究肿瘤从清末开始一直影响到现在,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药领域利用现代技术从实验和临床角度对肿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不断探讨中医治疗肿瘤的新方法,中医肿瘤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治疗肿瘤疾病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现代中医将传统中医理论与实验、西医学、生物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一体,多方位研究肿瘤的防治方法,取得了重大突破,取得了明显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古代医药文献中有关肿瘤的内容进行了整理与挖掘,系统研究了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对肿瘤的研究成果,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编写了一批有关中医肿瘤的教材和著作,用于指导临床,并提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2)在文献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肿瘤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将中医的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外因和体质因素三个方面,病机主要有正气虚弱、气滞血瘀、痰湿内聚、热毒内蕴四个方面,且正虚为肿瘤成因之本,邪实为肿瘤之标,肿瘤疾患多虚实夹杂。根据肿瘤的病因病机,将中医治疗肿瘤法则定为扶正与祛邪两大类,祛邪又可分为活血化瘀、祛痰利湿、清解毒热等治法。

(3)证实了许多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具有抗癌作用中药的疗效,并研究了抗癌作用机制。发现中药抗癌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扶正药物主要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间接起到抑瘤抗癌作用,并减轻临床症状,延缓生命;祛邪药物主要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扶正常与祛邪共同起效,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4)从大量的验方人手筛选抗癌有效中草药,并进行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从中研发抗癌中药制剂或提取有效成分作为化疗药物,如从青黛中提取靛玉红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用莪术油制成注射液治疗宫颈癌;山慈姑提取秋水仙碱治乳癌;鸦胆子油治疗肝癌和宫颈癌等,这些药物目前均为临床治疗癌症的常用药。

(5)针对放疗、化疗所引起的副作用,中药具有减毒和增效作用。近年来研究不断证实,在放疗、化疗同时,根据临床辨证论治配用中药,不仅可以增加抗癌效应,还能减轻放疗化疗对机体的毒副作用。目前中西治疗方法并用治疗癌症有大量的文献报道。

总之,现代中医学从预防到治疗肿瘤方面均显示了明显优势,中医药方法作为抗癌手段越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抗癌研究技术与方法日益提高与发展,在治疗癌症这一疑难疾病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什么说癌症转移了,治疗的难度就变大了,癌症转移

转移是指恶性瘤细胞从原发瘤脱落后,通过各种途径抵达不相连续的部位,并继续生长形成新的同样性质的继发瘤。这种在新的部位所形成的肿瘤,名为转移癌或继发癌。恶性肿瘤的这种特性,称为扩散。扩散包括浸润和转移,因为转移必先有浸润,所以转移又是浸润的严重后果。恶性肿瘤的转移往往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恶性肿瘤通过淋巴道、血行、种植等方式转移。

人们经研究发现。癌转移步骤为:①原发肿瘤的生长和增大;②侵袭周围组织并穿入淋巴管和血管;③淋巴管和血管内瘤栓形成并随淋巴液、血液而运行;④在远处器官的淋巴管或血管壁处停留;⑤穿出停留处的淋巴管和血管壁并侵袭周围组织;⑥癌细胞在此增殖、生长,转移灶形成。

转移的方式有:①直接蔓延:肿瘤从原发部位直接侵入周围组织或器官;②经淋巴转移;③经血行转移;④种植性转移:脱落的癌细胞可粘附于其他组织,形成种植性癌结节。
癌症转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4方面:
(1)癌组织的分化程度:一般癌症的分化程度越低,浸润性越明显,转移发生也越早;
(2)被转移器官的特点:癌症一般容易转移到血液供应丰富的器官,如骨骼、肝脏、肺、脑;
(3)对原发癌的机械刺激:对恶性肿瘤所形成的癌肿,尤其是对血管丰富的肉瘤作过多的按摩及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措施(如穿刺检查)可使癌细胞进入血液系统,有增加转移的危险;
(4)机体的状态:病人的一般状况差,或者免疫功能低下,都能增加癌症转移的机会。
许多身患癌症的病人接受了手术治疗,切除了原发肿瘤病灶,甚至接受了放射治疗和化学疗法,一段时间之后,仍然有不幸的消息传来:肝脏、肺、脑出现了转移灶。对此患者和家属都会发问:切除了癌块,为何还会转移?
手术虽然冠以各种“根治术”的名称,但终归是一种局部治疗的方法,也就是说虽然切除了原发癌块和周围的淋巴结,但癌细胞可以在手术前(甚至更早)、手术中、手术后转移。所以,手术切除了癌瘤,并非万事大吉。

目前对癌症的治疗,仍然普遍采用手术、化疗、放疗以及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和放疗具有区域性治疗的性质,化疗则属全身性治疗,对转移的癌细胞,进入血液、淋巴液的癌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因此,接受了各种根治性手术的病人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放疗、化疗、中医治疗等综合治疗,并定期体检,重点检查手术切除部位、肝脏、双肺、头颅、骨骼等,尽早发现转移病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中医上说,肿瘤之所以会复发,主要是因为机体的免疫功能过于低下,治疗上可以采用扶正祛邪,抑扶平衡的方法,加强身体的抵抗力。平时注重营养的摄取,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肿瘤的转移。

徐克成:“与癌共存”的真谛 | 松友饮

徐克成教授常说,对于从正常细胞“叛变”而来的癌细胞,虽要镇压,但严苛的“杀癌法”不能最终解决问题,最好的结局仍是“共处”,即为“与癌共存”。最近一次门诊遇见的一位老者,他的控癌经历很好地诠释了“与癌共存”这四字真谛。

病史:

老者姓吴,黑龙江人,有多年的乙肝病史,2012年12月确诊肝癌,肿瘤大小3.2*2.1(cm),手术切除。半年后肿瘤复发,行3次介入和21次化疗。治疗后,前17个月,肿瘤逐渐缩小,AFP(甲胎蛋白)恢复正常,随后肿瘤和AFP持续增长。2018年7月复查,肝上有多个转移瘤,再行3次介入,自行服用靶向药索拉非尼。最近一次复查,肿瘤仍有进展。

吴老先生见到徐克成教授显得十分激动,他从随身携带的包里翻出两本书。一本是徐克成教授的《我对癌症患者讲实话》,7年前患病时,好友将这本书送到他手里,鼓励他积极抗癌。他视之为“抗癌宝典”,反反复复看过多遍。两年前,他又自行购买了徐克成教授的另一新作《与癌共存》,对其中的许多观点深以为然。他指着这两本书,说道:“徐教授,你说癌症治疗,不要‘大动干戈’。这么多年,我可是按着你的观点跟着你走的啊!”他还说,自己和老伴在海南买了房子,像候鸟一般,冬天就飞到海南过冬,等天气暖了再回到黑龙江老家。每天开开心心,平衡饮食,坚持运动,不乱用药。这次来找徐克成教授,求教下阶段的治疗方案。

“这就是典型的‘与癌共存’!”徐克成教授表示。虽然吴老先先的癌症在术后半年就复发了,但如今见他依然精神爽朗、气色红润,诉说起过往病史时语调平和、面带微笑,想必这七年过得还算舒心,不像接受着严苛治疗的患者那样满面愁容,叫苦不迭。

看到吴老先生,徐克成教授想起了自己同样患肝癌的妹妹。6年前,妹妹在江苏老家查出肝癌,在当地一家大医院接受治疗。做完一次化疗后,痛苦不堪,坚决要回家。徐克成的学生是其主治医生,致电徐克成,告知其妹病情严重,只有几个月生命了。徐克成坚持把妹妹接到广州,对其进行“温和”治疗,肿瘤一度几乎消失,最后开开心心地有质量地活了三年。徐克成教授感慨, 医生要懂得治疗的深浅,清楚哪些治疗是有用无害的,哪些治疗是无用有害的,哪些治疗是无用无害的(安慰剂)。

徐克成教授认为吴老先生目前全身状态良好,不应过度治疗破坏当前大好形势。建议可先做TACE(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他解释,肿瘤的生长有赖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这种介入治疗作为临床治疗肝癌的重要方法,主要通过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阻断肿瘤的血供,达到抑制肿瘤生长、促使肿瘤细胞坏死、凋亡的目的。此外,它还能作为携带抗癌药的载体。

但TACE次数不能多,一般2-3次为宜。这是由于癌细胞缺血得不到所需要的营养,就会开发侧支,“换道而行”,重新获取养分。可怕的是栓塞导致的缺氧会起反作用,使癌细胞“狗急跳墙”,生长更迅猛,变得更恶性。 他强调,肝癌做化疗栓塞术目的是让肿瘤缩小,为后续治疗,比如做冷冻消融创造条件。

徐克成教授还指出,吴老先生使用的靶向药索拉非尼是一种口服活性多激酶抑制剂,目前已作为晚期肝癌患者的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是靶向药只在一段时间内有效,终究要耐药,同时,有动物实验发现索拉非尼这一类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抑制原发瘤的同时促进了转移瘤的生长。

徐克成教授指出, 介入栓塞能使肿瘤缩小,但栓塞导致的缺氧又会促进肿瘤发展;靶向药索拉非尼能在一段时间控制肿瘤,但也可能促进转移。“肿瘤的治疗,往往矛盾重重,这需要医生很好地作出权衡。”

有研究发现联合应用索拉非尼和阿司匹林能够明显减少索拉非尼引起的肝内播散和外周血肿瘤细胞计数的增加,降低转移风险。

另外,徐克成教授建议吴老先生可口服松友饮。“松友饮”为国内外著名癌症专家汤钊猷院士夫妇治疗恶性肿瘤的中医精方。汤钊猷院士带领其科研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发现:“松友饮”能明显降低癌症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风险,对化疗药物有协同作用——对化疗增效减毒,改善癌症患者身体癌环境,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相关研究已经在《BMC Cancer》、《J Cancer Res Clin Oncol》、《肿瘤》、等杂志上发表文献10余篇。

?

此外,氢气吸入也可一试。氢具有选择性抗氧化,能抗炎症,调节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保护细胞线粒体。徐克成曾经随访过一个台湾的巨大肝癌病人,2016年10月确诊,无法手术,做过介入化疗,同时自行吸氢,病情控制稳定。近日又对该病人进行了回访,患者自述:脸色粉嫩,体重增加,生活如常、工作如常,还会忙里偷闲去旅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78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