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乙酰肝素酶和促血管生成素2可能促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医案日记 2023-06-19 22:29:01

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怡等研究发现,乙酰肝素酶(Hpa)和促血管生成素2(Ang-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异位和在位内膜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两者都有可能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纳入了86例内异症患者(25例为Ⅰ~Ⅱ期,61例为Ⅲ~Ⅳ期)和30例非内异症患者,分别用逆转录PCR(RT-PCR)检测其子宫内膜组织中Hpa和Ang-2的表达情况。

结果发现,在内异症组异位和在位内膜组织中以及对照组中,Hpa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5%、27%,Ang-2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65%、33%,内异症组内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

研究提示:内异症中Hpa和Ang-2在异位和在位内膜中均高度表达,提示Hpa可增强细胞的侵袭和种植能力,可促进内异症的发生;而Ang-2可促进血管生成,从而帮助了异位内膜的生长和发展。两个因素阳性表达密切相关,表明两者可协同促进血管生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郎景和教授在述评中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的新近研究焦点在于子宫在位内膜。有学者提出,子宫内膜碎片能否在“异地”黏附、侵袭、生长,在位内膜是关键。若在位内膜功能活跃,血管增生及侵袭性强,则这样的内膜碎片易于迁徙种植。因此,子宫内膜中特殊的细胞组成和分子基因表达差异,对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异位种植
女性来月经时,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可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于卵巢和邻近的盆腔腹膜,并在该处继续生长、蔓延,形成盆腔内异症。子宫内膜也可以通过淋巴及静脉向远处播散,发生异位种植。临床上所见远离盆腔的器官,如肺、四肢皮肤、肌肉等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就是内膜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播散的结果。
2、遗传因素
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某些患者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母亲及姐妹的发病风险是无家族史者的7倍。
3、免疫与炎症因素
免疫调节异常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各环节起重要作用,表现为免疫监视功能、免疫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减弱而不能有效清除异位的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某些炎症如腹膜炎有关,表现为腹腔液中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物质增加,从而促进异位内膜存活、增殖并导致局部纤维增生、粘连。
4、其它因素
环境因素也有可能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研究发现二恶英会提高女性患内异症的风险。血管生成因素也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腹腔液中血管生长因子增多,可导致盆腔微血管生长增加,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外,异位内膜细胞凋亡减少也可能与疾病进程有关。
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该如何治疗:
女性在患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时候,最常用的治疗方式,就是实行手术治疗。在医疗仪器的观察下,能够明确患处范围以及性质。在手术后就能够立即解除疼痛,还可以使患者恢复生育能力,而且术后的恢复时间也很短。特别适合于病情严重、粘连紧密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可以分为保守性手术以及根除性手术。
觉得手术伤害大的也可以选择中药妇炎丸进行治疗,中药治疗不但不会产生任何的副作用,而且还可以帮助患者调理全身、修复受损的器官组织,从而达到去病固本的效果,妇炎丸在治疗时主要以活血化瘀和清热利湿为主。

血管生成详细资料大全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从已有的毛细血管或毛细血管后静脉发展而形成新的血管,主要包括:激活期血管基底膜降解;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增殖、迁移;重建形成新的血管和血管网,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的多种分子的复杂过程。血管形成是促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协调作用的复杂过程,正常情况下二者处于平衡状态,一旦此平衡打破就会激活血管系统,使血管生成过度或抑制血管系统使血管退化。

基本介绍中文名 :血管生成 外文名 :Angiogenesis 含义 :从已有的毛细血管形成新的血管 包括 :激活期血管基底膜降解 防止方法 :丁酰甘油、透明质酸代谢物 介绍,简要阐述,防止方法,生成过程,生长因子,粘附因子,其他,抑制因子类型,内皮抑制素,其他抑制因子,肿瘤血管,放射治疗,介绍

简要阐述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源于已存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新的毛细血管性血管的生长。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一般包括包括血管内皮基质降解、内皮细胞移行、内皮细胞增殖、内皮细胞管道化分支形成血管环和形成新的基底膜等步骤。由于肿瘤组织这种新生血管结构及功能异常,且血管基质不完善,这种微血管容易发生渗漏,因此肿瘤细胞不需经过复杂的侵袭过程而直接穿透到血管内进入血流并在远隔部位形成转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良性肿瘤血管生成稀少,血管生长缓慢;而大多数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密集且生长迅速。因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展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抑制这一过程将能明显阻止肿瘤组织的发展和扩散转移。

防止方法

如前列腺素(PGE1、PGE2)、丁酰甘油、透明质酸代谢物以及一些金属铜的复合物。这些物质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膨胀、内皮细胞变形毛细血管芽向肿瘤组织内生长。对血管生成作用较为明确的肽类血管生成因子有 aFGF、bFGF、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PD-ECGF(血小板来源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TGF、TN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生成过程

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单一基因编码的同源二聚体糖蛋白,能直接 *** 血管内皮细胞移动、增殖及分裂,并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它是针对内皮细胞特异性最高,促血管生长作用最强的有丝分裂原。VEGF与内皮细胞上的两种受体KDR和Flt-1高亲和力结合后,直接 ***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并诱导其迁移和形成管腔样结构;同时还可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引起血浆蛋白(主要是纤维蛋白原)外渗,并通过诱导间质产生而促进体内新生血管生成。VEGF在血管发生和形成过程中起著中枢性的调控作用,是关键的血管形成 *** 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TNF-α是一类具有血管活性的细胞因子,可诱导异位子宫内膜炎性细胞因子MCP-1,IL-6和IL-8等的释放,促进异位内膜及基质细胞增殖及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组织粘连,从而形成异位病灶。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

粘附因子

血管生成过程中需要血管内皮细胞(EC)与细胞外基质间、EC与EC间及EC与其他周围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粘附因子完成的,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通过降解基底膜糖蛋白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启动了内皮细胞的激活和迁移,整合素家族通过和不同配基结合,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黏附,有助于新生血管的成熟和稳定,细胞黏附因子(ICAM-1)可产生免疫抑制和降低自然杀伤细胞的杀细胞毒性,有助于异位组织逃避机体免疫系统和自然杀伤细胞的的杀伤,促进异位组织侵入后的血管生成。

其他

血管生成机制复杂,参与并促进血管生成的因子也众多,EMT腹腔液中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其分泌的TNF-α和IL-8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乙酰肝素酶,血管生成素(angs),骨生成素(OPN) ,环氧化酶(COX-2) ,缺氧诱导因子-1,层粘连蛋白(LN) ,胎盘生长因子(PLGF) ,Survivin,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均参与了EMT血管形成过程。抑制因子类型

内皮抑制素

(ENS) 内皮抑制素为XⅧ胶原的C末端片段,能特异性抑制内皮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抑制VEGF和bF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和生物学作用,并且还可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原及整合素ανβ3、ανβ5结合,抑制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的迁移、黏附。具有强烈的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是目前已知最强的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因子,在肿瘤血管形成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抑制因子

血管抑制素(angiostain):为38Ku的血浆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能选择性地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血小板反应素-1 (TSP-1)通过与细胞基质相互作用,可以抑制由VEGF或bFGF诱导的血管形成,并且有浓度依赖性。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可以通过与MMPs形成复合物,抑制的MMPs活性,从而抑制血管生成,此外,血小板因子-4(PF-4), 干扰素-α(IFN-α),白介素13 ,白介素4,白介素10,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剂等都能抑制血管形成的过程。肿瘤血管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一般包括包括血管内皮基质降解、内皮细胞移行、内皮细胞增殖、内皮细胞管道化分支形成血管环和形成新的基底膜等步骤。肿瘤血管生成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肿瘤细胞释放血管生成因子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内皮细胞旁分泌某些血管生长因子 *** 肿瘤细胞的生长。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自始至终贯穿于肿瘤血管生成的全过程。通常,肿瘤新生毛细血管是在原有的血管基础上延伸扩展而形成的,其过程类似于典型的伤口愈合和胚胎形成过程。这些新生血管为不断浸润生长的原发肿瘤提供营养,反过来,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又分泌多种物质以加速肿瘤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 肿瘤血管肿瘤血管 研究证实有多种活性物质可调节肿瘤血管生成,这些促进新血管生成的血管生成因子主要是一大类生长因子或细胞因子类的多肽物质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FGFs)、血管生成营养素、IL-1、IL-8,以及一些小分子的脂类、核苷酸及维生素,其中VEGF在血管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种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原和促血管生成因子,在原位肿瘤的形成和生长以及在转移瘤的形成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VEGF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提高血管通透性以及促进内皮细胞表达PA、PAI、间质胶原酶及凝血酶活性,使血浆纤维蛋白外渗,导致纤维素在肿瘤间质中沉积,促进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及内皮细胞生长,从而导致肿瘤血管生成并在肿瘤生长中起重要作用。肿瘤细胞分泌的VEGF多集中在肿瘤血管周围,肿瘤血管对VEGF的反应高于正常血管,表明VEGF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密切。在细胞转染实验中,经VEGF基因转染的Me157人黑色素瘤细胞可分泌大量的VEGF,裸鼠皮下接种后,肿瘤组织出现大量血管,呈放射状穿过肿瘤,提示它不仅影响肿瘤血管生成的数目,还影响血管生成的结构。放射治疗乏氧的肿瘤细胞,对射线的耐受能力增强:乏氧的细胞经照射后活性氧产生减少,由于射线对肿瘤细胞 DNA的损伤作用主要依赖活性氧自由基,因此乏氧的肿瘤往往对射线不敏感。 放射治疗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或间接杀伤作用,还具有封闭肿瘤血管的作用,可使血管内皮细胞退化、变性。随着肿瘤缩小,肿瘤微血管更加迂曲、变形、管腔缩小,血流缓慢,血栓形成,使肿瘤乏氧加重。 放射治疗本身也可引起肿瘤血管生成活跃,VEGF分泌增加。

热点综述 | circRNA在癌症和肿瘤学中的新作用

在过去的十年中,环状RNA (circRNAs)作为一大类主要是非编码RNA分子出现,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前,《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发表了题为“The emerging roles of circRNAs ?in cancer and oncology”的综述文章, 回顾了目前关于circRNA在癌症中的生物发生、调节和功能的知识,以及它们作为生物标记物、治疗剂和药物靶点的临床潜力。

circRNA的生物生成依赖于典型的剪接体机制,但其效率远远低于常规的线性剪接。然而,一旦circRNAs形成,它们就特别稳定,并能在细胞质中积累。

典型RNA剪接通过内含子将上游5′剪接位点(剪接供体)连接到下游3′剪接位点(剪接受体),导致相邻外显子之间的内含子被移除。然而,许多前mRNA可以进行反剪接,即下游剪接供体与上游剪接受体相连接,跨越一个或多个外显子,产生一个共价封闭的circRNA。对于许多基因来说,前mRNA的线性剪接和反剪接之间会发生竞争,有几个因素会影响这两种剪接方式的平衡。在癌症中,这种平衡经常被破坏,导致circRNA的表达失调。

反向剪接需要在下游剪接供体和上游剪接受体位点两侧的内含子上绕圈,使这些剪接位点接近,并产生外显子circRNAs(EcircRNAs);或者,如果内含子保留在环中,则产生外显子-内含子环状RNA(EIciRNAs)。反向内含子重复序列(如Alu元件)、非重复互补序列或RNA结合蛋白(RBPs)的二聚化可促进环状结构的形成。

一种新型的circRNAs,即readthrough?circRNAs,是通过转录终止的失败而产生的,转录本由此延伸到下游基因并随后反向扩增。因此,circRNA可以包含来自相邻基因的外显子。转录终止的整体效率已被证明在癌症中发生了改变,这增加了readthrough circRNAs影响疾病表型的可能性。

由于易位连接上游和下游内含子中互补序列的并置,染色体易位可导致融合circRNAs(f-circRNAs),这可能独立于其融合蛋白对应物而促进癌症的发展。与致癌融合蛋白结合,f-circRNA甚至可以促进体内白血病的进展。

此外,circRNA可以通过其宿主基因启动子的超甲基化或改变组蛋白修饰而经历癌症特异性转录沉默。

EcircRNAs主要定位于细胞质,而EIciRNAs和ciRNAs通常保留在细胞核中。circRNAs如何从细胞核中输出尚不完全清楚,但ATP依赖的RNA螺旋酶DDX39A和剪接体RNA螺旋酶DDX39B已被证明参与这一过程,其方式取决于circRNA的长度。此外,N6-甲基腺苷(m6A)修饰经常出现在circRNA中,并被证明会影响其出核。

circRNA对线性RNA降解机制有抵抗力,circRNA降解的机制尚待完全阐明。例如ciRS-7(也称为CDR1as),可以通过依赖于特定miRNA的高度互补结合位点miR-671的方式降解,该位点可以触发Argonaute 2(AGO2)对产生的双链RNA双链体的切割,Argonaute 2是RNA诱导沉默复合物的关键成分。在一个更全面的层面上,核内核糖核酸酶与circRNA降解有关。此外,高度结构化的circRNAA可能会受到ATP依赖性解旋酶UPF1和G3BP1介导的降解,其降解方式可能取决于G3BP1固有的内切核酸酶活性。

circRNA发挥其功能从而影响癌症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多种多样。circRNA的序列和稳定性、转录后修饰、二级结构以及它们的积累方式和定位决定了它们的功能。

MicroRNA sponging。 位于细胞质中的circRNAs可以通过对miRNAs的海绵化作用参与转录后的基因调控,从而阻止特定的miRNAs与靶mRNAs相互作用并抑制它们。最好的miRNA海绵候选者ciRS-7含有超过60个miR-7结合位点,可能在某些组织中作为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发挥作用。然而,ciRS-7在癌细胞中作为ceRNA发挥作用的观点受到了挑战,在推断circRNA的miRNA海绵特性时,应考虑该领域的一些争议。CircHIPK3是另一个具有潜在海棉特性的circRNA的例子,它可能结合几种不同的miRNA,包括抑制肿瘤的miR-124,沉默这种circRNA可以抑制细胞生长。

蛋白质相互作用。 一些circRNAs可以与RBP相互作用,起到蛋白质海绵或抑制剂的作用,可以作为支架使不同的蛋白质接近,或者可以将蛋白质招募到特定的亚细胞隔室。例如一种在HeLa细胞中具有蛋白质海绵特性的circRNA,即circPABPN1,它与线性 PABPN1 mRNA竞争结合ELAV1(也称为HuR),从而抑制PABPN1翻译。

circRNA的翻译 。检测circRNA衍生肽或蛋白质的实验存在许多缺陷,因此应仔细设计。作为一个类别,circRNAs通常被认为是非编码的;然而,包括circ-ZNF609和circMbl在内的特定circRNA含有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可以进行不依赖于cap的翻译,而包括circARHGAP35在内的其他circRNA可以进行m6A依赖翻译。一些circRNA,包括一个来源于E-钙粘蛋白基因(CDH1)的circRNA(命名为circ-E-Cad),编码在癌症中具有潜在功能相关性的独特肽,本综述稍后将进一步讨论。circRNA还可以编码与癌症功能相关的较大蛋白质(如circARHGAP35和circMAPK1产生的致癌蛋白质)。此外,来源于病毒的circRNA可以被翻译,如来源于人乳头瘤病毒的circE7,其在宫颈癌和头颈癌中大量表达并具有致癌活性。

circRNA主要是在疾病背景下研究的,但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具有重要功能。在这里,我们关注与癌症相关的细胞内稳态过程。有趣的是, 多项研究指出了特定circRNA在维持胚胎和成人干细胞的干细胞和多能干细胞中的关键作用,而其他研究表明circRNA是干细胞分化和组织发育、维持和恢复的重要决定因素。

在致癌转化过程中,经常观察到从头获得的干细胞和发育基因表达程序,由此产生的细胞具有无限的自我更新潜力。因此 circRNA包括上面描述的那些作用,有望在解除管制时在癌症发展中发挥作用。 例如,circ-ZNF609已在癌症中被广泛研究,并显示通过增强肝癌细胞的干性促进肝癌的发生。在机制上,circ-ZNF609通过分泌miR-15a-5p和miR-15b-5p激活HCC细胞中的Hedgehog信号,其参与Hedgehog信号通路转录因子GLI2的转录后沉默。CircZKSCAN1和circEPHB4是另外两个分别调节肝癌和胶质瘤中肿瘤干细胞特性的circRNA的例子。此外,来源于E-钙粘蛋白前体mRNA的circ-E-Cad编码肽C-E-Cad,与EGFR相互作用并激活下游STAT3信号,从而促进癌细胞增殖、存活和侵袭,从而有助于维持胶质母细胞瘤中的癌干细胞状态。源自致癌病毒的circRNAs也可能诱发癌症干细胞的特性,如胃癌中Epstein-Barr病毒衍生的circLMP2A就是一个例子。

除了癌细胞干性之外,在所有常见的癌症类型和许多罕见的恶性肿瘤中都观察到广泛的circRNA表达失调,在快速增殖的癌细胞中circRNA水平通常降低。

调控细胞周期的circRNA。 已发现许多单独的环状RNA促进细胞周期进展。研究者们发现许多circRNA是细胞增殖所必需的,包括circHIPK3和circKLHL,对于这些circRNAs,用短发夹RNA介导的敲除法也观察到了类似的表型。对circFAM120A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这种circRNA通过竞争性地与IGF2BP2(一种翻译抑制剂)结合,促进了来自其宿主基因FAM120A(一种参与AKT信号通路的肿瘤基因)的mRNA的有效翻译,尽管circRNA的含量比mRNA少。这一发现意味着IGF2BP2优先与circRNA转录物结合,而circFAM120A的m6A修饰被证明是其增强IGF2BP2结合能力的原因。与FAM120A一样,MAPK1是一个直接参与信号转导的致癌基因,导致细胞增殖。在肺鳞癌中,源自TP63基因的circRNA的上调,circTP63也能促进细胞增殖。Circ-ZNF609还通过调节G1/S转换直接参与细胞周期。CircPVT1来自非编码的PVT1基因座,是另一个在癌症中被广泛研究的circRNA,大多数研究表明其致癌活性是通过增强细胞周期的进展。

circRNA与细胞凋亡或自噬。 尽管获得了大量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畸变,避免细胞凋亡是癌细胞继续增殖的关键--因此也是肿瘤生长的关键。许多单独的circRNAs已经被证明可以通过抑制或诱导细胞凋亡来发挥作用。后者的一个例子是circ-Foxo3,它与MDM2结合并阻止其与FOXO3相互作用,从而抑制其宿主基因的蛋白体产物的泛素介导的蛋白体降解。自噬是另一个在癌症中起重要作用的过程,已证明可促进自噬的circRNA实例包括卵巢癌和乳腺癌中的circRAB11FIP1和circr-DNMT1。

参与血管生成的circRNA。 血管生成是癌细胞进入血管系统并随后转移的关键。在膀胱癌中,circHIPK3的下调与侵袭性肿瘤表型和不利的临床结果有关,可能反映了这种circRNA在血管生成和转移中的抑制作用。circHIPK3已被证明能海绵化miR-558,鉴于它与启动子区域结合并上调HPSE的转录,其具有miRNA的非经典功能。HPSE编码肝素酶,这是一种内切糖苷酶,可裂解细胞表面和细胞外基质硫酸肝素蛋白多糖,导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释放,两者都是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素。circSMARCA5是抑制血管生成的circRNA的另一个例子。相反,circRNA可以诱导血管生成,例如circ-CCAC1在胆管癌中的应用和circPOK在肉瘤中的应用。

circRNA与无限增殖。 保护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对于癌细胞无限增殖的能力至关重要,一些circRNA被认为可以影响端粒酶的活性,包括circMEG3和circWHSC1。

circRNA与细胞能量。 癌细胞需要重新规划它们的能量代谢,以便在氧气和葡萄糖供应的波动条件下不断为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提供能量。α-烯醇化酶由ENO1编码,是一种重要的糖酵解酶,有助于癌症的进展。有趣的是,该基因还产生一种circRNA:circ-ENO1,已被证明通过分泌miR-22-3p促进糖酵解和肺腺癌的进展,导致其线性mRNA对应物的上调。而circATP2B1则是促进糖酵解的另一个例子。

circRNA和肿瘤免疫监测。 免疫系统协调各种保护性反应以对抗肿瘤的发展,内源性circRNA通过结合和抑制蛋白激酶R(PKR)参与抑制先天性免疫反应。核酸传感器RIG-I也可以检测到外源(但不是内源性)circRNA,它诱导I型和III型干扰素应答。circNDUFB2通过破坏其解旋酶和CARD结构域之间的分子内相互作用来激活RIG-I,从而增强了RIG-I和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强了NSCLC细胞的免疫原性。来自小鼠模型的数据证实了这些发现。

circRNA在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 癌细胞的转移扩散是癌症最致命的方面。EMT是腺癌进展的关键过程之一,并已被证明其由若干circRNA和circRNA生物发生因子促进。其他已被证明促进转移的circRNA包括分别来自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中FLI1(FECR)和EML4–ALK融合基因(F-circEA-2a)的circRNA。

circRNA通常以组织特异性甚至细胞类型特异性的方式表达。此外,许多单个的circRNA在肿瘤中相对于相邻非恶性组织有差异表达,并与某些临床特征相关,如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等。这些发现突出了circRNA作为有前途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记物的重要性,其在生物流体(如血浆、唾液和尿液)中的高稳定性和可检测性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circRNA作为预后生物标志物。 ciRS-7被认为是通过在癌细胞中海绵化miR-7而发挥癌基因的功能,并与大多数癌症类型的预后不良有关。然而,202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经典癌基因驱动型腺癌的癌细胞中完全没有这种circRNA。虽然这些发现似乎相互矛盾,但ciRS-7在位于这些肿瘤内的基质细胞中非常丰富,并且在包括结肠、乳腺和肺在内的多种腺癌中,高比例的基质细胞是一个强有力的独立预后因素。在一些研究中被认为是预后生物标志物的其他circRNAs包括circUBAP2和circLARP4。尽管circRNA的 panels或signatures被证明可能是更可靠的生物标志物,但是单独的circRNA也可能具有预后价值。

circRNA作为诊断生物标记物 。有证据表明circRNA具有区分癌症亚型的潜力,这通常有助于指导治疗决策。例如,在非小细胞肺癌中,circACVR2A的低表达和circCCNB1的高表达可能分别有助于区分腺癌和鳞状细胞癌。此外,circRNAs也可以被非侵入性地检测,并可能被用于诊断。

circRNA作为预测性生物标记物。 通过预测对治疗的反应,circRNA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限制毒性的同时实现最佳患者结局。例如在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中,可以通过测量特定circRNA的表达水平来预测内分泌治疗反应。circRNA的表达水平也可能有助于预测对各种化疗药物的反应。例如,在鼻咽癌患者中,基于circCRIM1表达和N分期,可以预测对含多西紫杉醇的诱导化疗的不同反应。此外,临床前研究表明,circRNA也在免疫治疗抵抗中发挥作用。circRNA还可能用于预测未来治疗的不良反应,有数据表明circRNA作为各种毒性的保护剂或介导剂的功能作用。

用于早期检测的circRNA。 鉴于大多数癌症一旦转移就无法治愈,早期癌症检测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由于其高稳定性和组织特异性表达,circRNA作为早期癌症检测的微创生物标记物具有巨大潜力。一项多中心研究的数据表明,基于血浆的circRNA生物标记物在早期检测HCC方面表现良好,在区分HBV相关HCC患者与非HCC患者方面的准确性高于甲胎蛋白。circRNA也被证明富含血清外小体,并具有早期诊断结直肠癌的潜力,而另一项研究显示,来自血清细胞外小泡的两种circRNA,circHIPK3和circSMARCA5,,在胶质母细胞瘤的早期诊断中具有强大的潜力。

circRNA功能丧失疗法 。circRNA在肿瘤发生中的既定功能作用将其确定为抗癌治疗的明显靶点。使用反义技术可以选择性地抑制或降解致癌的circRNA。一种选择是使用CRISPR–Cas9系统,但是涉及伦理及不可预测的选择性剪接事件风险;可以选择RNA干扰、CRISPR–Cas13系统等更常见的方式进行。目前为止,大多数功能缺失的研究都是在临床前动物模型中使用RNAi进行circRNA敲除,并且还没有circRNA靶向治疗进入临床试验。

circRNA功能获得疗法。 新的癌症治疗也可能基于circRNA功能的获得,或者通过天然肿瘤抑制因子circRNA的过度表达,或者通过含有肿瘤抑制因子的人工circRNA的表达。在临床前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提供含有重复miRNA结合位点的circRNA,它可以作为致癌miRNA的ceRNAs。此外,circRNA所发挥的治疗作用并不局限于RNA元素,还可以是蛋白质。

鉴于大多数circRNA的表达水平非常低,并且可能是非功能性的, 未来的研究应更关注研究中circRNA的丰度。 此外,作者鼓励旨在 解决作用机制和病理生理作用的研究。 考虑到m6A修饰已被证明能增强某些circRNA的蛋白质吸附和翻译潜能, 研究circRNA转录后化学修饰的功能相关性也将很重要 。

尽管circRNAs在癌症中的作用机制和病理生理作用存在争议,但这些分子作为诊断、预后和预测性生物标记物仍具有特殊的前景。

目前circRNA表达谱仅在有限数量的癌症实体中得到全面分析,而 circRNA表达谱与驱动癌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 通常知之甚少。此外,由于技术挑战,缺乏 单细胞水平和空间分辨率的circRNA表达数据 。这些研究对于理解circRNA的功能以及推动未来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和发展至关重要。

首发公号:国家基因库大数据平台

参考文献

Kristensen L S, Jakobsen T, Hager H, et al. The emerging roles of circRNAs in cancer and oncology[J].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21: 1-19.

子宫内膜炎出血症状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炎是女性最容易高发的一种妇科疾病,一旦出现子宫内膜炎,女性的腹部会出现疼痛的症状,所以需要及时的去治疗,那么子宫内膜炎出血的症状有哪些?

子宫内膜炎出血症状? 子宫内膜炎出血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月经周期虽然规律,但是流血量倍增,流血期明显延长,淋漓不尽,通常在经间期也会有少量的阴道流血,一般1-2天就会消失。如果因分娩或流产不全引起的子宫内膜炎,如果宫内残留物没有清除,会一直有流血的状况,患者还可能伴发热,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在抗生素控制炎症48-72小时后将残留物取出。当炎症稳定后,再进行彻底的清宫,术后应同样给予抗生素进行输液治疗。另外如果女性患子宫肌瘤,子宫粘膜下肌瘤以及子宫内膜癌,宫颈癌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患者要加以鉴别。

正常月经规律的生育年龄女性,子宫内膜炎发生率低,细菌感染阴道、宫颈或盆腔细菌感染侵犯子宫内膜时,患者会出现子宫内膜炎,临床表现主要是点点滴滴的出血,分泌物增多伴下腹坠胀、疼痛等不适,子宫内膜炎确诊需要通过病理检查、宫腔镜检查。

宫腔镜检查时会发现子宫内膜有局部散在的充血点、内膜肿胀、微小的息肉,这种子宫内膜炎可能会导致生育年龄女性不孕。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低,主要表现为点滴出血和下腹不适。绝经后女性主要表现是绝经后的点点滴滴出血。子宫内膜炎的常见症状为白带增多,呈脓血性,有恶臭,下腹疼痛、腰酸。不及时给予治疗,炎症可向下蔓延,发展成子宫肌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等。宫腔镜检查可见内膜充血、淤血。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内膜充血、水肿,有多量炎性渗出物。

子宫内膜异位症原因? 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的原因至今未有明确答案。一般认为是异位种植所引起,也有认为是体腔上皮分化、遗传、免疫调节异常和炎症等因素造成的。异位种植:女性来月经时,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可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于卵巢和邻近的盆腔腹膜,并在该处继续生长、蔓延,形成盆腔内异症。子宫内膜也可以通过淋巴及静脉向远处播散,发生异位种植。临床上所见远离盆腔的器官,如肺、四肢皮肤、肌肉等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就是内膜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播散的结果。

遗传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某些患者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母亲及姐妹的发病风险是无家族史者的7倍。免疫与炎症因素:免疫调节异常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各环节起重要作用,表现为免疫监视功能、免疫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减弱而不能有效清除异位的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某些炎症如腹膜炎有关,表现为腹腔液中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物质增加,从而促进异位内膜存活、增殖并导致局部纤维增生、粘连。

其它因素:环境因素也有可能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研究发现二恶英会提高女性患内异症的风险。血管生成因素也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腹腔液中血管生长因子增多,可导致盆腔微血管生长增加,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外,异位内膜细胞凋亡减少也可能与疾病进程有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76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