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第11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全国学术会议上,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纪立农教授指出,自上个世纪50年代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应用于临床以来,就以其安全、高效的优势深受好评,虽然近年来新型糖尿病药物不断问世,但对磺脲类药物的研究从未停止,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对其治疗糖尿病进行了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和制订临床指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进行。
纪立农教授介绍,这些研究包括四类:一是随机分组、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为短期研究(24周左右),主要研究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二是随机分组、活性药物对照临床试验,也是短期研究(24周左右),主要研究药物间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差别。这两类研究对临床指南没有影响,只对临床医生的用药选择有影响。第三类是随机分组、活性药物或安慰剂对照3年以上的长期研究,主要研究药物治疗的临床结局,如糖尿病的并发症和死亡危险性。最后一类是队列研究,主要对照不同药物治疗的临床结局的差别,为新的循证医学实验提供假设依据和对药物进行安全性监测,并在实验数据上获得结论。
作为最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随机分组、活性药物或安慰剂对照3年以上的长期研究对临床使用和指南的制订具有重要影响,受到更多的关注。纪立农教授谈到,目前国际上对甲磺丁脲进行的研究包括UGDP、UKPDS研究,对格列本脲进行的研究包括UKPDS、ADOPT研究。其中,始于1977年的UKPDS研究是在英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糖尿病研究,涉及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及北爱尔兰的23个糖尿病中心,目的是探明2型糖尿病的3个关键性问题:通过严格地控制血糖,能否降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同时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能否通过严格的血压控制降低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任何治疗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方案是否都是有益的。在UKPDS研究中,共有5102例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入选,在3个月的饮食治疗后,4209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入组,除少数肥胖患者被随机分配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外,其他患者随机接受常规治疗或强化治疗。常规治疗组主要是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不佳者被随机分配入磺脲类、胰岛素或二甲双胍(肥胖者)治疗组;强化治疗组于研究开始时,随机接受胰岛素(1156例)或磺脲类(1573例)药物治疗,目的是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毫摩尔/升(108毫克/分升)以下。UKPDS研究随访期平均为10年。该研究的主要结论是:2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进行性疾病,在20年的研究期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空腹血糖水平持续上升,表明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竭;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改善血糖控制的强化干预治疗可以降低发生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危险。
始于2000年的ADOPT研究是另一项比较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降糖药对血糖长期控制效果的大规模研究。该研究包括了英国等国家的多个国际研究中心参与,共纳入4351例未服用过降糖药物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他们随机接受罗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随访4年。2006年底公布的研究结果为回答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否对延缓疾病进展起重要作用,以及β细胞功能与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变与延缓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等问题提供了循证依据,可使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对血糖控制、β细胞功能、心血管危险因素和2型糖尿病进展等的治疗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纪立农教授在回顾了UKPDS及ADOPT等大规模循证研究后,总结认为:来自长期研究的数据表明,磺脲类药物中的格列本脲是最有效的降糖药物,它无心脏损害、不加重茁细胞的衰竭,主要的副作用为低血糖,需要医生正确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超过4000万人,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备受重视,相关的循证医学研究工作也在开展之中。去年10月,“糖尿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中一牌消渴丸循证医学研究项目入选国家“863”计划,纪立农教授担任课题组组长。该研究由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及国内15家大型三甲医院联合开展,是一项多中心、控制性、随机分组、两组平行、双盲活性药物对照的临床试验,约有800例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400例单用二甲双胍药物治疗3个月以上者以及400例未用过任何降糖药物且非超重和非肥胖者参与,受试者被随机分为格列本脲组和消渴丸组(每组400例),主要终点指标是观察从基线剂量到预先设定最大剂量后6周,空腹血糖水平达120毫克/分升(6.1毫摩尔/升)的时间,目的是印证磺脲类药物的有效降糖作用,预计明年初可获得第一阶段试验结果。纪立农教授强调,这一研究还有助于在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建立被国际认可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体系,最终为中药特别是中西医结合药物走向世界提供确凿的科学证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术会议是国内糖尿病领域令人瞩目的会议,每年轮流在各大城市召开。此次召开的第11届会议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糖尿病专家和学者2000余人参加。
凌晨1点,因胸闷被憋醒同时伴有咳嗽、心悸等不适的李先生被救护车送进医院,详细检查后被诊断为左心衰发作。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诱发李先生心衰的居然是一种叫做吡格列酮的降糖药!
原来李先生患糖尿病12年了,一直吃着二甲双胍,最近几个月发现血糖控制得不好,就在药店工作人员的推荐下换成了吡格列酮,但他忽视了自己的心衰史,盲目擅自换药差点酿成大祸!
本身糖尿病和心衰就是一对冤家。糖尿病是心衰的常见危险因素,糖尿病可改变心脏结构,引发糖尿病心肌病,导致心脏收缩异常。 相比正常人群,糖尿病发生心衰的风险要高出3倍。糖尿病患者中有约50%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而心衰患者中具有糖尿病史的占比也在30%以上。另外,血糖如果控制不好会增加心衰的发生风险,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这种风险就会增加8%!
不规范地使用降糖药也会增加心衰住院和死亡的风险。 李先生使用的吡格列酮是TZDs(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中的格列酮类降糖药,这种药确实能降糖但有个缺点,可引起水钠潴留,导致心衰患者病情恶化,增加住院或者死亡风险。李先生忽视自己的心衰病史,盲目使用这类药物,因心衰发作入院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除了李先生使用的格列酮类降糖药,以下几种降糖药是糖尿病合并心衰患者也应该谨慎使用的。
1、磺脲类药物会增加心衰风险,因此虽然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等药物降糖显著,但也不能用于糖尿病合并心衰的患者。
2、胰岛素对心衰的影响被认为呈中性,但也有研究发现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因此胰岛素作为糖尿病合并心衰的二线选择用药。
3、DPP-4抑制剂中的沙格列汀,该药会增加心衰发生风险,临床用药需要引起关注。
既然常见的几种降糖药都会增加心衰恶化或者住院的风险,二甲双胍降糖又不太给力,很多糖尿病是不是就束手无策了呢?
非也!这种新型降糖药——SGLT2抑制剂,降糖治心衰,糖尿病合并心衰的患者可以放心用!
SGLT2抑制剂是一类新型降糖药,目前已经在我国获批使用的有恩格列净、达格列净、卡格列净。
降糖机制 :该类药物通过降低患者的肾糖阈值,让更多的葡萄糖不被肾小管重吸收而直接进入尿液中,达到降血糖的效果,当然服用这类药物的患者,尿糖会升高。以达格列净为例,每天服用一片(10mg),从尿液中排出的葡萄糖大约是70g,相当于走1万步消耗的热量或者2罐可乐带来的热量。
这种降糖药为什么能治心衰呢?
既能降血糖又能治心衰的新型药物一定很贵吧?当然不是!这种药目前已经进入医保,以达格列净为例,该药被国家医保局集采,从16.29元直接砍到4.36元!用药经济性好,患者负担减轻。
SGLT2抑制剂的缺点: 降糖效果不是特别显著,如果使用SGLT2抑制剂3个月后血糖不达标,可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二甲双胍或者GLP-1 受体激动剂。
适应症由于磺脲类降糖药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发挥降血糖作用的,故一般应用于经饮食、运动等治疗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病人,这类患者的胰岛尚存在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对于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和起病缓慢的1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释放试验证实尚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亦可使用该药,但仍主张尽早使用胰岛素或合用胰岛素。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时可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对于不能耐受双胍类降糖药或单用该类药效果差的肥胖体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从小剂量开始加用磺脲类药物。禁忌症对于病程较长、胰岛功能几乎完全丧失的2型糖尿病及青少年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该药不但无效,而且可加重胰岛功能的耗竭。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出现感染、手术等应激情况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及哺乳期间,服用磺脲类药物有严重不良反应,如黄疸、造血系统抑制、白细胞缺乏等情况均不宜使用该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降糖效果显著,但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诱发低血糖的几率高于其他口服降糖药;其次,长期使用刺激胰岛素分泌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并有使体重增加的倾向,后者被认为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重要关系。
撰文 洪 靖
编辑 保健君
胰岛素促泌剂是最古老的一类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这类药物是通过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的,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就是 磺脲类促泌剂。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磺脲类药物降糖疗效强大且安全性良好。目前常用的这类药物有达美康(通用名格列齐特)、美吡达(格列吡嗪)、糖适平(格列喹酮)、亚莫利(格列美脲片)、优降糖(格列本脲)等。
磺脲类药物主要通过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来降低血糖。另外,此类药物也可以在胰腺外发挥作用,促进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
由于磺脲类药物直接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因而此类药物 适用于胰岛功能相对较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 。
0 1、胰岛功能已经完全衰竭的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胰岛功能几近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
0 2、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0 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0 4、有严重急、慢性并发症的患者,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态的患者。
0 5、对此类药物过敏的患者。
由于这类药物发现得早,应用的时间长,所以临床上积累的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明确,价格相对低廉,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对心血管无不良影响。而且这类药物有多种剂型,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还有研究表明,这类药物可减少或延缓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微血管并发症。磺脲类药物单用、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或联合胰岛素,均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通常磺脲类药物在服用1~2 小时后药效达高峰,所以这类药物最好在饭前半小时服用,这样药物刺激胰岛素的分泌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达到同步,从而取得最佳降糖效果。但要注意,短效的格列喹酮、格列吡嗪、格列齐特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长效的格列本脲、格列美脲及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可以在餐前即刻服用。
为了减少低血糖的风险,服用磺脲类药物宜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检测的血糖结果逐渐增加用量。短效药物需要一天3次给药, 长效药物一天服药1 次即可。
1 、低血糖
胰岛素促泌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症,其中格列本脲因为半衰期长,加上其代谢产物也有降糖作用,最容易出现低血糖。而短效胰岛素促泌剂,因其作用时间短,低血糖相对少,较为安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胰岛素促泌剂,因为促进胰岛素分泌,所以这类药物都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患者服用期间都要警惕低血糖。
2 、体重增加
胰岛素是促进能量储存的激素,因此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可间接增加体重。
老年糖尿病患者如何使用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使用不当容易导致低血糖,在选择降糖药物时,老年患者要考虑药物的低血糖风险。如果患者以前出现过严重的低血糖、患者预期寿命较短或者已经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宜选择降糖作用较缓和、作用时间较短、低血糖风险较小的磺脲类药物。而格列本脲降糖作用最强,其代谢产物也具有降糖活性,作用时间较长,可导致严重低血糖,所以不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
哪些情况会影响磺脲类药物的药效
有些患者应用磺脲类药物一段时间后效果会越来越差。出现这种情况时需要考虑患者是否存在以下情况:
0 1、饮食控制不佳,运动治疗不符合要求,同时合并感染或者其他疾病;
0 2、患者同时应用了有升高血糖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精神科用药、利尿剂等;
0 3、有些患者盲目增加药物剂量,可能有夜间低血糖、晨起高血糖;
0 4、还有一种情况,磺脲类药物存在药物继发性失效的问题,即开始阶段有效,以后药效逐渐减低甚至完全失效,这种情况多与患者自身胰岛功能太差有关。
因此,患者在服用磺脲类药物期间,要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定期复查血糖,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不要自行加量。
1 、磺脲类药物主要用于胰岛B细胞尚有一定分泌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
2 、两种磺脲类药物不可以同时应用。当单用磺脲类药物降糖效果欠佳时,可与其他种类降糖药联用。
3 、服用磺脲类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逐渐调整用量,一般每1~2周调整一次。
4 、不同的磺脲类药物各有特点,建议在内分泌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药物。
5 、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可选用只需每天服用一次的长效制剂,如格列美脲、达美康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等。
6 、不可把消渴丸当作纯中药制剂,因其成分中含有优降糖,每10 粒消渴丸含2.5 毫克优降糖,不可任意增加用药剂量。
7 、磺脲类药物的低血糖风险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饮食不规律和营养状况较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小剂量和短效的磺脲类药物可能会更加安全。
专家简介:洪靖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代谢性大血管病变学组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生命质量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运动营养食品分会理事。Pediatric Endocrinology 等杂志的审稿人。
擅长对初发糖尿病、难治性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青少年糖尿病进行个体化诊疗。承担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和国际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医学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2部、参编4部内分泌专著/教材。曾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010-64216645
和你的饮食有关
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主任薛长勇教授指出:控制糖尿病的方法包括药物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等。实践证明这些疗法都是有效的。其中,饮食疗法是基础疗法,糖尿病病友都应该了解和掌握,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
记者:为什么说饮食疗法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础?
薛教授:不少报纸和杂志的文章都曾介绍过糖尿病饮食疗法,但在这里再次“老生常谈”还是有必要的。事实上,许多病友对这个概念认识得不清或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一提到饮食控制,有些病友就想当然地认为就是这不能吃,那不能喝,以致失去了享受美食和美味的乐趣。还有一些病友自暴自弃,认为反正都这把年纪了,糖尿病控制得好坏无关紧要,吃得就很随便。这两种错误的认识必然导致错误的行为,产生不良的结果,糖尿病往往都控制得不理想。
实际上,糖尿病的饮食疗法不是简单的饮食量的限制。饮食疗法是为了控制糖尿病以及预防和延缓其并发症的膳食措施,目的就是通过适当的饮食干预,纠正糖尿病引起的代谢紊乱,使血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值,并消除症状,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维持正常体重,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发育。总的目标是使您能够有一个完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常人一样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记者:糖尿病病友的饮食应该有什么特点?
薛教授:糖尿病病人的饮食与正常人的饮食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有一些特别的注意事项。
1.要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像正常人吃饭那样随意(正常人往往是把品尝美味佳肴作为首要原则);
2.要求平衡膳食,既然是平衡膳食,就需要做到正确的食物选择并有合适的数量,保证吃进的食物中各种营养素能满足您的需要;
3.饮食疗法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需要天天执行,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才能见到效果。
许多病友阅读了不少关于糖尿病饮食方面的书籍,但在实践中怎么“折腾”也不得要领。应该说,起初实施饮食疗法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主要难点是不易真正掌握要领。要掌握饮食疗法,首先得学习和掌握关于糖尿病和糖尿病饮食疗法等相关知识,就像学开车前,首先得学习交通规则和相关知识一样。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并能灵活应用,才能控制好糖尿病。具体实施时也要像新司机上路一样,需要不断练习和实践,才能在复杂、多变的路况下,适时加速或减速,安全、顺畅地到达目的地。
由于每位病友的病情和并发症的情况不同,所以,不可能有统一的饮食疗法方案适用于所有的病友。糖尿病的饮食疗法要求做到个体化。个体化的实现是靠病友自身的努力,而不是仅凭医生的几句话、书本的知识介绍或别人的经验能办到的。即使是同一位病友,根据病情、并发症的有无及其程度的变化,饮食上都要做相应的调整。许多病友对这个问题常常感到棘手,其实,咨询一下有经验的医生,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问:我们经常提到糖尿病的饮食原则,请问其原则具体是怎样的?
答:糖尿病的饮食疗法要求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一个平衡,三个兼顾”,即平衡饮食,兼顾对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的控制,兼顾并发症的防治,兼顾个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爱好。
第二个原则是“避轻就重”,根据糖尿病的病情和并发症的有无和程度,优先控制或解决主要问题,例如,并发糖尿病肾病时,饮食上应首先考虑控制糖尿病肾病,在可能的情况下,兼顾解决其他问题如血脂紊乱、高血压等。
糖尿病人能否吃水果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控制不好可引发一些并发症。治疗方法常用饮食、运动、药物相配合,其中饮食疗法又是所有疗法的基础。对于轻型糖尿病,仅用饮食疗法即可控制病情。饮食疗法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病人的体重和活动量,估计确需总热量,合理安排每天的饮食。含糖量高的食品不吃,含脂肪和淀粉的食品少吃,以吃蔬菜杂粮类为主,配以一定数量的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牛奶、鸡蛋、豆制品等。水果中都含糖,那么能否吃水果呢?
完全不吃水果是不适宜的,因为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这些对糖尿病人是有益的。水果中含的糖分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其中果糖在代谢时不需要胰岛素参加,所以,糖尿病人在血糖已获控制后并非一概排斥水果。
再者,水果中含糖量多寡不一,所以不可等同看待。每百克食品量在10克以下的有青梅、西瓜、甜瓜、椰子乳、橙、柠檬、葡萄、桃、李、杏、枇杷、菠萝、草莓、甘蔗、椰子、樱桃、橄榄等,糖尿病人 可以选用。含糖量在11-20克的水果有香蕉、石榴、柚、橘、苹果、梨、荔枝、芒果等,就得小心选用;超过20克的有枣、红果,特别是干枣、蜜枣、柿饼、葡萄干、杏干、桂圆等,其含糖量甚高,则禁忌食用。不少蔬菜可作为水果食用,如西红柿、黄瓜、菜瓜等,每百克的糖含量在5克以下,又富含维生素,完全可以代替水果,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此外还要配合食量,不要一成不变。西瓜含糖虽少(4%),但吃上500克,就相当于香蕉(含糖20%)100克、梨(含糖12%)170克了,所以上述水果食量也不可过多。水果的吃法也要讲究,不要在进餐后马上吃,可在两餐之间或睡前进食。最好还是试探着吃,即在吃后2小时测尿糖,若尿糖增加则需减量;如水果减量后尿糖仍高时,应适当减少主食量。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
盛夏的脚步渐近,各色时令水果纷纷上市。然而很多糖尿病患者出于忌口的原因,始终与水果保持距离。近日,沪上临床营养学专家市六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葛声和长海医院营养科主任蔡东联一致强调:糖尿病人可以吃水果,关键是根据病情科学合理地选用。
是否能吃水果
水果中的糖类包括果糖和葡萄糖及蔗糖。这些糖都属于简单糖,食后血糖很快上升。其中果糖在代谢过程中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在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选用部分水果。
哪些情况下可以吃水果
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能吃甜的水果,只有病情稳定,血糖基本控制的患者才可以吃。一般说来,空腹血糖7.8毫摩尔/升以下(140毫克/分升),餐后2小时血糖在10毫摩尔/升(180毫克/分升)以下,以及糖化血红蛋白7.5%以下,病情稳定,不常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的患者,可以在营养师的指导下选用含糖量低、味道酸甜的水果。对于一些血糖高、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只能选用含糖量在5%以下的蔬菜、水果,像草莓、西红柿、黄瓜等。
可以选用哪些水果
糖尿病患者选择水果的依据主要是根据水果中含糖量及淀粉的含量,以及各种不同水果的血糖指数而定。
推荐选用:每100克水果中含糖量少于10克的水果,包括青瓜、西瓜、橙子、柚子、柠檬、桃子、李子、杏、枇杷、菠萝、草莓、樱桃等。此类水果每100克可提供20-40千卡的能量。
慎重选用:每100克水果中含糖量为11-20克的水果,包括香蕉、石榴、甜瓜、橘子、苹果、梨、荔枝、芒果等。此类水果每100克可提供50-90千卡能量。
不宜选用:每100克水果中含糖量高于20克的水果,包括红枣、红果,特别是干枣、蜜枣、柿饼、葡萄干、杏干、桂圆等干果,以及果脯应禁止食用。含糖量特别高的新鲜水果,如红富士苹果、柿子、莱阳梨、肥城桃、哈密瓜、玫瑰香葡萄、冬枣、黄桃等也不宜食用。此类水果每100克提供的能量超过100千卡。
每天吃多少合适
水果是糖尿病食谱的一部分。每100克新鲜水果产生的能量约为20-100千卡。严格地讲,每天每个患者适宜吃多少水果都应该由营养师进行计算。但是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每天可以吃150克左右含糖量低的新鲜水果。如果每天吃新鲜水果的量达到200-250克,就要从全天的主食中减掉25克(半两),以免全天总能量超标。
什么时间吃水果好
吃水果的时间最好选在两餐之间,饥饿时或者体力活动之后,作为能量和营养素补充。通常可选在上午9点半左右,下午3点半左右,或者晚饭后1小时或睡前1小时。不提倡餐前或饭后立即吃水果,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致使餐后血糖过高,加重胰腺的负担。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每种水果对血糖的作用也不一样。家中有血糖仪的患者如果在吃水果之前,以及吃水果后2小时测一下血糖或尿糖,对了解自己能否吃此种水果,吃得是否过量,是很有帮助的。
糖尿病患者饮食注意8点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对糖尿病的治疗应该坚持饮食治疗、体育疗法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其中饮食治疗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如果控制得好,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罗国春建议糖尿病人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当控制主食量:在一般情况下,休息的病人每天吃主食(米、面、玉米、小米、荞麦等)250—300克;轻体力劳动者每天350—400克;重体力劳动者每天450—550克。待血糖下降和尿糖(+)减少后,可适当增加主食25—50克。主食要轮换食用或混合食用,以提高营养价值。病人要注意总结进餐与血糖、尿糖之间的变化规律,做到病情稳定,主食固定;病情波动,及时调整。要灵活掌握,使体重维持在标准范围之内。
2、控制饮食:绝不是意味着尽量少吃,因为长期饥饿、热量不足可导致机体自身消耗,不仅会出现消瘦、抵抗力减弱,而且可加重糖尿病。因此,糖尿病人要遵照医嘱,合理安排每日总热量、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适当比例,制定自己较理想的食谱。
3、进餐的时间、数量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尽量不吃零食,戒烟、忌酒。
4、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中老年糖尿病人及合并冠心病、高脂血症的病人,在饮食中还要严格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动物脂肪、动物内脏含胆固醇较高,应少吃或不吃,鸡蛋每日最多不超过两个。
5、食物宜粗不宜精:在主食定量范围内尽可能多吃些粗杂粮及豆类、蔬菜,以绿叶菜为好,如油菜、小白菜、韭菜、菠菜、芹菜等。这些食物中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又含有较多的粗纤维,能有效地防止血糖吸收过快,还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及防治便秘的作用。
6、严格限制蔗糖及甜食:糖尿病人不要吃食糖、糖果、蜂蜜和甜食以及含糖饮料。这些高糖食物易被机体吸收而促使血糖升高、增加胰腺负担,从而加重病情。
7、要学点营养治疗知识:基本掌握常用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尤其是含糖量。同时,要了解哪些食物可以多吃,哪些食物应少吃,哪些食物是禁食,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懂得营养价值相等食物的互换法。
8、适量吃水果:要根据病人的血糖、尿糖的控制情况灵活掌握。如空腹血糖不超过11mmolh(2000毫克/dl),尿糖不超过3个加号,又无酮症酸中毒的情况下,可以少量吃些水果,但要掌握好,不要大量吃,每天最多吃150—200克。据测定:香蕉、橘子、苹果、梨含糖量为中等:甜瓜、西瓜、樱桃含糖较少,可以首选食用;西红柿、黄瓜含糖很低,可以适当多吃些以代替水果。
糖尿病人若能按以上饮食要求认真照办,并持之以恒,对控制病情、预防合并症定有成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71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脑缺血损伤再灌注的中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