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德国研究揭示:两种中药制剂抗HIV作用机制

医案日记 2023-06-19 13:26:21

德国研究揭示:两种中药制剂抗HIV作用机制

日前,德国佛莱堡大学病毒研究院证实,由田圣勋、田圣志兄弟研制的两种纯中药制剂-----田氏免疫激发剂Ⅰ、Ⅱ具有较强的抑制HIV(艾滋病毒)活性作用,并说明了其药理作用机制。

此项研究是在艾滋病专家JosefSchneider教授主持下进行的。研究人员在这两种纯中药制剂的提纯物中,发现了能阻止HIV由融合到进入CD4受体免疫细胞和阻止融合CD4免疫细胞DDR5辅助受体的“抑制物”,从而保护人体正常的免疫细胞系统不受HIV病毒侵害。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HIV病毒经中药制剂作用,在进入免疫细胞之前即崩解死亡。不仅能阻止HIV进入免疫细胞,而且对人体细胞没有细胞毒作用。据介绍,目前国际通用的抗HIV药,虽可几乎完全抑制HIV的复制,但其主要作用于HIV病毒进入细胞后进行复制过程中的某些环节,而田氏免疫激发剂能在细胞外杀灭HIV病毒。

田氏免疫激发剂的发明人田圣勋、田圣志兄弟早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田圣勋于1990年参加中国医疗队到赞比亚工作,后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开办了一家中医诊所,他与在河南中医学院工作的田圣志合作,研制出两种中药制剂,已获得赞比亚卫生部颁发的加工、销售和使用许可证,并医治过数千例艾滋病患者。

据赞比亚大学教学医院测定,艾滋病病人服用田氏免疫激发剂后,HIV病毒载量平均降低0.66lg,其中有的病人血清HIV已转阴。CD4细胞计数每人平均由服药前196±167/微升增加到服药后的292±239/微升,升高大于30%的标准。这两种中药制剂还能明显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中药药理学——中药复方药理

古之谓“七方”,有大、小、缓、急、奇、偶、复,其中“复方”为二方、三方及数方相合之方,或别加余药及分两均齐之方。其意与今之复方概念有别、所论复方,系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按照中医的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病情有机地组合而成的方剂,系与单味药相对而言。由于疾病的病程和性质复杂多变,往往寒热交错,虚实并见,一时一身而数病相兼,只凭单味药难以照顾全面,故须将多种药物适当配合,利用其相互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提高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以适应复杂病情的治疗。

追溯人类用药的历史,是以用单味药开始的。随着人们对药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对病 因病机理解的逐步提高,才逐渐将药物配伍使用。《五十二病方》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张仲景的伤寒金匮方,便是急慢性传染病学和多科杂症治疗的典范,是中国医学高度光辉发展的里程碑。从单方过渡到复方,是中药治疗学上的一个飞跃。

(一)复方药理的研究方法

复方除在临床上观察研究、总结疗效外,用现代科学方法的实验研究已引起多方的关注,复方的研究可以有多种途径,而各种途径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选方原则

选方应以临床疗效为基础。选择临床常用、组成简单的复方,先进行实验研究,制定药理指标,观察对动物离体及整体的反应及对病理模型的作用。也可先研究“药对”的基本作用,为了解复方的作用原理奠定基础。如当归与川芎、芒硝与大黄、天冬与麦冬伍用等都是重要的“药对”。由于他们组成简单,作用方向一致,故研究较易。也可从基本方着手。基本方一般疗效较好,组成比较简单,许多方剂都以此为基础再加味组成,开展研究较易,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较大。且研究了一个基本方的药理作用就可为研究与此有关的一类方的药理作用打下基础。如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是桂枝汤类的基本方,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可设想研究其对感冒及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对免疫、血液循环系统(主要是微循环)、胃肠道平滑肌及对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的影响,以及解热镇痛作用等。本方重用桂枝成了桂枝加桂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的奔豚证,显示了桂枝的心脏作用;原方重用芍药成了桂枝加芍药汤,适应证增加了“腹满时痛”,突出了芍药治腹满痛的作用。桂枝加附子汤,治证有“手足冷,身痛不仁”,显示附子有镇痛作用和改善微循环作用,原方加葛根称为桂枝加葛根汤,治桂枝汤证有项背强痛者,提示葛根能治项背强痛等,说明研究了桂枝汤一方后可为研究这一类的许多方子奠定基础。

方剂来源广泛,有历代医方书中的老方,也有现代临床报道的新方,还有经方、时方;不论什么方,总以有无疗效为依据。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方,多数是方简效高,故可以选作研究课题。但汉唐以后的方,也有很多屡经验证卓有成效的名方,特别是解放以来中医院校设立后的一些新方,病例多,验证广,符合当前防病治病需要,作为研究课题更切合实际些。另外有一些为人民群众喜用而方便有效的中成药,也是研究的重要对象。总之,选题应以疗效为基础。

(2)指导思想。

药理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与中医的理论和临床相结合。中医诊病处方要辨证, 故中药复方研究,也必须与“证”相结合。注意那几味药怎样配伍,才能解决某“证”,从而有可能阐明该味药或几味药在复方中所起的作用。如对血瘀证,应首先研究活血化瘀治则。须针对“证”的治疗,考虑复方药理研究中的病理模型问题。根据过去几年对冠心2号方、通脉灵及其他有关活血化瘀方的研究,初步认为该类药物具有改善微循环、抗炎、抗变态反应、促进骨折愈合、抗癌等作用;可解除平滑肌痉挛,扩张毛细血管,改善组织缺氧,增加脑血管、肾血管及冠脉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抗血栓形成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对用于血瘀证的治疗已提供了相当有说服力的药理依据。又如通过桂附八味及六味地黄丸治疗阴虚阳亢、肾阴虚型和肾阳虚型高血压,分别相当于神经原性、肾性和内分泌性高血压病,也促进并沟通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

(3)研究方法

针对复方的多效性,复方药理研究的指标也相应要多样化,动物也不能限于一种,应根据复方要求选择实验动物,给药途径也要多种方法,先口服(灌胃)粗制剂,观察临床疗效的重现性,再适当提取,制备各种剂型,供多种途径给药,进一步探索其作用。制剂从粗到细,给药方法从口服到注射,在肯定作用的基础上进行作用机制分析。多效性不一定要求各种作用的研究全面铺开,可攻其一点,突破某一方面而打开全方作用研究的大门。

其具体的方法,要按课题的目的、要求而设计。首先要分析该复方的适应证,设计几项指标,除研究该方对正常机体的作用外,还要制造相应的病理模型,来验证复方的作用或疗效。药理作用不但要研究复方对整体的作用,而且还要用离体器官进行研究分析。其次,在全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拆方研究,以便进一步了解哪一味药或哪几味药在该方中对某项指标起决定性作用,拆方的方法可以根据中医药理论将全方药物分成几个组,也可利用优选法、正交试验法以筛选有效的单味药。再次是在研究时,尽可能采用现代科学新成就、新技术、新方法。至于实验设计的要求、剂型、剂量的选择,观察时间、间隔和时程的安排,结果记录和分析等,都和合成药的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近似,同时也应熟悉毒性及安全试验方法及生物统计知识。

(4)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存在与植化提取协作和精粗制剂两个争议问题。复方药理研究中应与植化提取协作,如同单味药的化学提取与药理作用探索相结合,相得益彰,对发生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可以较易搞清。复方的成分复杂,药理反应更复杂,如何协作,需要在实践中找办法。复方配伍后,特别是炮制后进行配伍煎煮,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可形成新的成分或出现一些络合物及沉淀物,这方面问题已被学者所注意。几年来对中药复方的化学研究,已有长足的进展。

麻黄的研究己有几十年,称得上中药研究中较成熟的一味,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还在不断有新的报告。单体左旋麻黄碱只是麻黄中有效成分之一,但它不能代表麻黄。麻黄汤中的麻黄也不能以麻黄碱来代替。麻黄中的其他成分各有其用,在复方中各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为了搞清作用机制及受体部位,成分一定要纯。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特别是其临床药理,在现阶段尚需多多进行粗制剂的实验研究工作。

中药谱效学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发展背景 3.1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运用3.2中药谱效学的设想要求 4理论探索 4.1中药谱效学的提出4.2中药谱效学理论研究方向及方法 5实验阶段6讨论 6.1中药谱效学在中药质量控制应用上的意义6.2中药谱效学发展面临的技术障碍 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中药谱效学 1拼音 zhōng yào pǔ xiào xué

2概述 中药谱效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现代研究的基础上,以中药指纹图谱为基础,以效应及效应体学为主要内容,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建立中药指纹图谱与中药质量疗效内在关系的一门学科。“中药谱效学”一词出现在中药指纹图谱之后,从理论假想阶段到理论系统提出以及进入实验研究也仅近10年的发展历程。笔者[1]现以国内外为基础,对中药谱效学的发展背景、理论形成以及现阶段的实验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3发展背景

3.1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运用

目前,我国现行中药质量控制的基本模式是参照国外植物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借鉴化学药品质量控制的模式建立的,其中以化学定性鉴别与指标成分检测为主要内容。就化学药品而言,其分子结构清楚、构效关系明确,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可以直接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但对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检测任何一种活性成分均不能体现其整体疗效,更何况迄今为止,绝大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仍未得以阐明。据统计,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共收载中药材(含饮片和提取物)572种,其中只有60%有过化学成分研究报道,约20%进行过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至今已阐明其有效成分的品种不到5%;即使明确了有效成分的中药,也存在量效关系不明确或者本身就没什么量效关系等问题。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中药材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中尚无完善的质量控制手段和检测指标,更毋提确保临床的安全有效。

为了寻求更适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控制方法,指纹图谱在天然药物鉴别及质量控制上的应用逐渐引起我国医药相关学者的关注。在国外,指纹图谱在植物药的鉴别中早已被广泛应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植物药制品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用草案)中允许申报者提 *** 品指纹图谱资料,世界卫生组织在1996年中草药评价指导原则的Plant Preparations及Finish Products的章节提及,草药活性成分不明,需提供其色谱指纹图谱。英国草药典、印度草药典,以及德国药用植物学会、加拿大药用及芳香植物学会也接受指纹图谱。德国Sticher O LTj运用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控制银杏叶制剂的质量,成为中药指纹图谱的范例。自从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中药注射剂提出了建立质量控制指纹图谱的要求之后,指纹图谱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研究热点。但指纹图谱的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仅作为一种化学物质基础的鉴别项目,并且大多数研究者侧重于研究化学指纹图谱的获取方法,在建立指纹图谱时,只考虑某些已知的化学成分定性或定量,并未考虑药效的定性或定量。因此,中药的化学指纹图谱还不能有效控制中药的药效质量。要控制中药药效的质量,就必须建立中药药效的指纹图谱,即中药生物指纹图谱。

3.2中药谱效学的设想要求

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是以中药材或中成药经适当处理后,采取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能够标示该中药材或中成药特性的共有峰的图谱,可较好地反映复杂成分的中药及其制剂内在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因此,化学指纹图谱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或天然药物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然而,药物的基本功能是防治疾病,其防治疾病的基础是所含的化学物质,但中药化学指纹能反映的也只是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信息,孤立于生物活性之外,没有以药效作为指纹性的依据。所以,以目前的指纹图谱作为中药质量控制的评价模式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只有以药物的疗效为前提,进行化学成分与疗效相关性研究,得到的生物活性与化学特征相关指纹图谱就不仅具有化学指纹图谱的特征,而且还能反映化学指纹峰的生物活性,从而能更好地反映中药的质量,以此作为中药质量的评价体系将可弥补目前中药指纹图谱的不足。因此,“中药谱效结合指纹图谱”是从本质上解决中药质量控制问题的治本之策。

4理论探索

4.1中药谱效学的提出

针对中药复方具有化学成分复杂、有些活性成分含量低及多成分协同发挥整体调节作用等特点,李氏等认为,中药复方应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利用现代多维分离分析技术,对方剂的活性物质进行系统的分离和分析,得到多成分的化学指纹谱,然后以整体的主要药效指标追踪药效物质的有效和活性成分群,探讨有效和活性成分群配比变化对主要药效指标的影响特征,从而明确复方配伍的变化、药效学反映特性与化学成分变化的相关性,找出配伍关系的化学表达方法。谢氏提出,指纹图谱应从质量“可视”逐步做到“谱”“效”一致,即以完整的“谱”表征整体的“效”。李氏等是最早并较为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中药谱效学”的。他认为,从中医用药的角度来看,中医辨证施治用的是药味而并非某个化学成分,中药的“补气”、“活血”、“发表”、“滋阴”、“健脾”等功效,是药材饮片或成药方剂内所含物质群的整体作用结果。这些物质群的整体情况,包括其所含的物质数、物质量和组成比例差异,都会对功效发生影响。所以,要控制中药功效,不能只针对某一二个化学成分,必须对方剂物质群整体予以控制,只有将标示物质群特征峰的中药指纹图谱与药效结果相对应起来,将中药指纹图谱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与中药药效结果联系起来,建立起有实际意义的中药“谱效”关系学,才能建立中药产品与其疗效基本一致的反映产品内在质量的质量标准。

4.2中药谱效学理论研究方向及方法

“谱效结合”是解决中药质量控制基本问题的治本之策,现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中药谱效关系研究还处于思想认识和初步探索阶段,如何进行谱效关系研究,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和适用的模式。为此,众多学者开展了中药谱效学研究方法的探索。罗氏等“’的“建立我国现代化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对中药谱效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论说明,提出通过中药指纹图谱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挖掘三方面内容的研究,以及开展指纹图谱信息与药效活性信息相关性研究,从而实现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向中药药效组分指纹图谱的转化,形成中药组效学研究体系。

王氏等则对组效关系数学模型的建立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在获取中药化学分析数据和药效检测数据基础上,使用药物信息学方法,寻找发现关键药效组分,并通过多组分药效预测模型对药效组分配伍进行优化设计,进而构建药效作用的多因素调节网络模型,探索中药的多种药效组分协同作用机制。贺氏等

初步提出了中药谱效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即建立与动物(人)“证”模型相对应的状态函数关系式的现代中医药数理表述体系,再根据与“证”相一致所对应的基因表达下特性蛋白质与效应体(药物)的齿合关系,按亲合色谱,以效应体靶向分离物一特性蛋白质为固定相,采用液相色谱一质谱质量或效应型检测器,建立质量或效应指纹图谱。根据效应体作用前后(体内药物浓度为零)效应值的变化趋势,研究该指纹图谱与生物体状态函数值变化关系,可揭示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包括效应体(结合成分群)的数目及构成比,以及对机体的作用方向和程度。

陈氏等提出了由指纹谱信息进行药效学验证、由药效显著的样本获取指纹谱及指纹图谱与药效学研究互为参考,从2个角度分别着手3个中药复方谱效关系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肖氏等详细阐述了开展中药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中药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学研究的思路,即结合现代的药理技术去解析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将标示化学成分特征峰的中药指纹图谱与药效结果对应起来,从单一成分“微观分析”向群体成分的“宏观分析”发展,找出二者之间的科学规律,保证药效结果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的一致性。

5实验阶段 宁氏等通过对吴茱萸汤进行组方药量变化,在原方基础上按正交试验法组成9个不同配比的处方,同时对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分析和镇痛与止呕2个指标的药理实验,对所得化学数据和药理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了吴茱萸汤的药效物质基础主要为产生x4、X9、XlO和X12号色谱峰中的化学成分,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提供参考。

卢氏等通过小鼠耳肿胀模型和大鼠胸膜炎模型研究了不同厂家生产的鱼腥草注射液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与其药效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鱼腥草注射液抗炎作用是由一些化学物质的协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不是个别化学成分的作用:同时,在鱼腥草注射液众多的化学成分中,很有可能只是部分物质决定了药效作用,并不是物质越多越好,有些非药效组分可能因其本身的存在或通过与具有药效作用的组分反应,降低了药效成分的浓度和作用,从而降低了其整体疗效。

一些研究人员将加味四妙丸中各有效部位及各组方药中的有效部位进行正交组合,测定其气相色谱(GC)指纹图谱和HPLC指纹图谱,并评价其抗炎、镇痛及降尿酸作用,运用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将药理数据与指纹图谱各色谱峰相对面积相关联,研究谱效相关性,最后明确了加味四妙丸有效部位群中指纹图谱共有峰与组方药材有效部位及药效的相关性,认为研究有效部位群指纹图谱共有峰的成分特征及谱效关系,是表征复方整体成分一配伍一药效相关性的有效途径。

窦氏等对复方五仁醇胶囊的阴性制剂和单味制剂含药大鼠血清进行指纹图谱测定,并通过考察对诱导的损伤肝细胞的增殖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泄漏的影响,进行了复方五仁醇胶囊谱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单味五味子及三七、柴胡、叶下珠阴性制剂与全方制剂含药血清组之间对肝细胞保护作用的药效无显著差异,且谱效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保肝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来自君药五味子所含有的木脂素类成分。

梁氏等采用线性回归寻找金银花不同提取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的化学信息和其抗炎药理活性的相关联系,结果找出金银花中7个与抗炎活性成正相关的化学成分。谭氏等就谱效关系应用于中药炮制原理研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通过谱效关系的方法研究炮制原理,不仅可对比不同炮制品的药效变化,还有利于揭示中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并且可以很好地控制炮制品的质量,确保根据谱效关系筛选的炮制品使用时安全、有效,在临床中能够发挥更好的疗效。有人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分别进行了芍药甘草复方效应组分对大鼠胃底肌条解痉和小鼠镇痛作用与血清HPLC指纹图谱化学信息的相关性研究,为探讨复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有意义的尝试。

周氏等将牡丹皮不同提取部位样品进行小鼠活血化瘀实验研究,同时进行HPLC分析,获得牡丹皮不同提取部位的指纹图谱,然后运用数理统计软件分析药效指标与指纹图谱相关信息之间的关系。刘氏等通过对不同种山楂叶HPLC指纹图谱的各指纹峰进行抗大鼠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药效实验,在获得各指纹峰峰面积和药效的基础上,建立其关系的数学模型,再通过数学、化学计量学、计算机编程与模拟等手段将山楂叶的HPLC指纹图谱翻译成生物活性指纹图谱(包括药效指纹图谱和效价指纹图谱),建立了一种融化学分析与生物活性评价为一体的综合质量评价系。

6讨论 迄今为止,中药谱效学在理论的提出阶段到实验的探索研究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思路和模式,但要形成简单、成熟、可控的质量控制模式,并将其用于中药质量控制的实践中,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6.1中药谱效学在中药质量控制应用上的意义

中药谱效学是在长期进行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过程中,结合化学研究与药效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分析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现状而提出来的。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医家就认识到疗效可用于中药质量的控制,道地药材的形成、发展经久不衰就是人们一直对“疗效才是硬道理”的认可,同时也说明其存在是合理的,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历经了一般的理化鉴别、成分指标的测定,以及中药指纹图谱等阶段的发展后,学者们提出了“中药谱效学”这一新的中药质量控制理论指导思想,并开始了艰难的技术实践探索,这一举创对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现代化、国际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6.2中药谱效学发展面临的技术障碍

急,急!急!HIV逆转录酶(作业论文)做好了再加100分

【标题】绵马鳞毛蕨中的山柰酚乙酰鼠李糖苷及其对HIV-1逆转录酶的作用
【作者】MinB
龚苏晓
【关键词】绵马鳞毛蕨
山柰酚
乙酰

李糖苷
HIV-1
逆转录酶
【刊名】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2002-24-5
【ISSN】1001-1145
【机构】不详
【摘要】
【下载论文】绵马鳞毛蕨中的山柰酚乙酰鼠李糖苷及其对HIV-1逆转录酶的作用
【标题】黄花夹竹桃叶中的黄烷酮和黄酮醇苷及其抑制HIV-1逆转录酶和整合酶活性
【作者】富冀枫
【关键词】黄花夹竹桃叶
黄烷酮
黄酮醇苷
抑制作用
HIV-1
逆转录酶
整合酶活性
副作用
【刊名】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3-18-3
【ISSN】1001-6856
【机构】不详
【摘要】
【下载论文】黄花夹竹桃叶中的黄烷酮和黄酮醇苷及其抑制HIV-1逆转录酶和整合酶活性
【标题】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梁峰
李科
李国秀
【关键词】HIV-1
逆转录酶抑制剂
研究新进展
抗HIV-1
核苷类
RT
抗艾滋病
细胞复制
核苷酸类
药物设计
【刊名】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4-20-6
【ISSN】1008-9926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上海200433
【摘要】HIV-1逆转录酶(HIV-1
reverse
transcriptase,HIV-1
RT)是HIV-1复制所必需的酶,但是正常的细胞复制不需要它参与,因而,HIV-1
RT成为抗艾滋病(AIDS)药物设计的一个理想的靶点。目前,有效的抗HIV-1
RT的药物根据它们的结构可以分为:核苷类、非核苷类和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本文综述了近几年HIV-1
RT抑制剂的研究新进展。
【下载论文】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研究新进展
【标题】天然产物中的HIV-1非核昔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作者】王茜
杨柳萌
郑永唐
【关键词】天然产物
HIV-1
非核昔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化合物
逆转录酶
【刊名】中草药
2003-34-4
【ISSN】0253-2670
【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
【摘要】综述了天然产物中对HIV-1逆转录酶具有抑制活性的化合物的来源和分类。重点介绍了几种HIV-1非核昔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的性质、特点、抗HIV-1活性及其构效关系。从天然资源和传统中草药发现具有新结构、新作用机制的天然NNRTIs是开发研制抗HIV-1药物的一条极有希望的途径。
【下载论文】天然产物中的HIV-1非核昔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70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