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AA应用前景初探

医案日记 2023-06-19 06:24:10

AA应用前景初探

一、概况

花生四烯酸(AA或ARA)化学名称5,8,11,14-----二十碳四烯酸,是哺乳动物体内含量丰富、最活跃的一种长链不饱和脂肪酸。近些年的研究表明,AA对于提高婴幼儿的视敏度和智力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对其代谢过程、作用机理及生理活性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AA作为营养强化剂的重要性,故而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该领域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中。1996年美国马泰克公司率先推出AA油脂产品,在荷兰、比利时、芬兰获准作为婴儿食品强化剂添加到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的配方食品中。目前已有88个国家和地区将AA的推广列入国家卫生计划,1999年我国卫生部将AA列为允许使用的营养强化剂的新增品种,2003年扩大使用范围到学龄前儿童奶粉中。

二、研究及应用现状

(1)AA的存在和分布

AA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中,血液磷脂、肝磷脂、脑磷脂中含量约为1%,在肾上腺磷脂脂肪酸中含量约为15%,在人脑和神经组织中AA占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40%,在神经末梢中甚至高达70%。另外,从苔藓和蕨类植物中检测到AA,在日本沙丁鱼油中也分析到它的存在。

(2)AA的合成及代谢

体内绝大部分AA是sn-2位置酯化形式存在于细胞膜磷脂中,无生物活性,极少以游离形式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液中,正常人血清中游离AA浓度约为0.05?0.5mol/L。研究表明,细胞内可通过多种通路的激活使AA释放增加:通过磷脂酶A1途径,激活产生溶血磷脂酸,在磷脂酶B作用下生成AA;磷脂D途径激活则生成磷脂酸,通过磷酸水解酶生成二酯酰甘油(DAG),DAG在脂酶作用下生成AA;经典的磷脂酶A2(PLA2)途径则直接在sn-2位置脱脂释放AA。由此可见,细胞膜和细胞内多种信号传导通路直接或间接影响和调控AA的释放,而细胞内游离AA增加将通过其特定的活性调节细胞的生理功能。

细胞内游离的AA有三种去向:①脂氧酶途经(LOXS)生成LTS、氢二十碳四烯酸(HETES)脂毒素;②PG合成酶途经生成各种PGS;③细胞色素P450代谢途经生成环氧化二十碳四烯酸。

(3)营养及安全

研究表明:人类脑灰质的22.1%、白质的23.9%由磷脂构成,视网膜光感受器也含有丰富的磷脂,其中主要为AA和DHA,故缺乏AA会引起大脑和视觉功能受损:人胚胎第4周和胎儿第30周及出生后第一年是形成大脑与神经系统发育的三个高峰,大脑重量成倍增加,视敏度迅速提高,此时需要吸收大量的AA、DHA以供生长需要,在胚胎发育期,胎儿从母亲体内获得需要的AA、DHA。据山西省长治医学院研究表明,脐血中AA、DHA水平和母血AA、DHA水平呈正相关,而且母血中AA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胎儿出生后,其主要营养来源于母乳及婴幼儿配方食品,对母乳中脂肪酸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母乳中各种脂肪酸的百分含量随泌乳期的延长而改变,中链脂肪酸百分含量在初乳中含量最低,之后逐步升高;长链不饱和、饱和脂肪酸在初乳尤其第1、2天含量很高,以后逐渐下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时体内脂肪酸的碳链延长酶及去饱和酶活性较低,自体合成AA、DHA不足,故需要从膳食中加以补充。生化研究显示,食用不含AA、DHA配方奶粉的婴儿红细胞中的AA、DHA水平远低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正因为如此,早在1995年,FAO/WHO(国际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脂肪与油脂与人类营养”报告中就极力推荐世界各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应含有每天每公斤婴儿体重40毫克的AA。

在了解到AA、DHA的功效以后,研究者立刻转向其安全性的研究,进行了AA、DHA安全性试验,采取双盲试验将194个早产儿分为三组,第一组用普通配方喂养;第二组用含0.15%DHA的配方食品喂养;第三组用含0.14%DHA和0.27%AA的配方喂养,用90个母乳喂养的对照,喂养28天后发现,第三组早产儿体重和对照相当,都明显高于第一组,试验表明AA、DHA以母乳含量添加到配方食品是安全无毒的。且中国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的动物试验表明,高山被孢霉发酵后的AA是安全无毒的。

(4)应用现状

1997年1月某营养制品有限公司在西班牙率先推出了第一个添加AA的用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婴儿的配方食品,同年4月该公司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足月婴儿的AA配方食品。

1997年7月,以色列最大的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厂在以色列推出了足月婴儿AA配方食品,用于0~6月龄的正常婴儿。1998年,美国某药厂的AA婴幼儿配方奶粉开发成功,并在短短数年之内迅速推向欧洲、亚洲、南美、中美洲、大洋洲等各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7月,添加AA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入中国市场。2001年3月,添加AA的足月婴儿奶粉开始在英国市场销售。

2000年10月,AA婴幼儿配方奶粉Enfamil开始在新西兰、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销售。2001年2月,添加AA的婴儿配方奶粉登陆中国市场。

国内的应用起步较晚,中国婴幼儿配方食品国家标准要求加入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对不饱和脂肪酸没有强制要求,在国内婴幼儿配方食品的生产厂家中,许多著名企业从2000年甚至更早就开始了AA婴幼儿配方食品的研究开发工作。2000年12月,武汉推出AA配方鲜奶并投放当地市场。2001年3月,青岛推出了添加AA的系列奶粉,包括新生儿、较大婴儿、幼儿配方奶粉以及孕产妇配方奶粉。武汉市福星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在2002年成功开发添加AA和DHA的配方食品“好娃优”幼儿食品,并陆续在全国市场上推出。

目前 RPA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在国内发展的现状如何?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RPA的出现为企业的技术架构、应用实施提供了新思路。其非侵入性和AI可拓展性等特点在大量重复、有规则的劳动中可代替人类劳动,为企业减少错误率、提高效率,成为数字化转型最基础的数据抓手和能干的数字员工,由此形成的RPA市场正在快速爆发。

RPA最早的业务需求来自BPO业务(业务流程外包),尤以BPO中呼叫中心场景为多,其工作特点是大量、简单且重复,导致人员操作效率低下、易出错。

2019年国内RPA进入爆发期

2011年,技术外包公司DeskOver(UiPath前身)发现外包公司对自动化降本的商业需求和商机,开发了第一代自动化产品,即早期的UiPath Studio。

由于需求持续增多且日趋多元,RPA从简单的工具、软件延伸成解决方案,以该软件和解决方案为主营业务的RPA公司开始出现。 2016~2018年期间,国内在金融行业率先完成试点和概念验证,2019年上半年快速增长并形成共识,国内RPA进入爆发期。

2020年,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各行各界带来了经济冲击,被称为“数字员工”的RPA又一次占据人们视野,RPA快速增长及爆发可归因于传统自动化局限、BPO降本需求、AI的出现以及全球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

随着大企业客户进入RPA市场,单一的解决方案无法满足其多元化、复杂需求,RPA供应商开始研发规模化部署的RPA和云端RPA,并结合AI技术,实现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等功能。

RPA技术发展路径

弘玑Cyclone认为,从RPA的技术发展路线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RPA1.0,工具,解决工作流自动化

RPA2.0,平台,解决业务流程智能自动化

RPA3.0,智能中枢,具备自适应能力的数字化企业

?

未来,传统的大型静态业务系统将会把越来越多的业务扩展能力和业务自适应能力交给像RPA这样灵活、非侵入式、易创建易管控的业务实现方式。RPA将成为成为下一代企业软件的主流架构方式之一。

RPA在国内外的应用

据麦肯锡的《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将改变企业命运》调查报告显示,“世界500强”中超过70%的企业都在使用RPA机器人,如亚马逊、通用汽车、宝洁公司、花旗集团、安联保险、谷歌等。

据亿欧智库不完全统计,RPA主要应用领域为金融、制造、医药和零售电商。截至2020年10月,国内采用RPA企业金融业占比最高,为54.55%,77.78%的金融机构为银行。其中,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为首批使用RPA的银行,分别于2016和2017年率先在国内金融业引入RPA技术,以提高运营自动化水平。

亿欧智库:国内企业RPA主要应用领域分布

根据亿欧智库数据显示,在2017~2019年期间,全球RPA市场以49.10%的年复合增长率迅速发展,2019年全球RPA市场规模达到118.33亿元;2020~2022年增率长稍有减缓,但仍以42.89%的年复合增长率保持上升,预计2022年将达到400亿元规模。

中国RPA行业尚处于中早期阶段。2017年中国RPA市场规模仅为3.1亿元。从整体上看,中国的RPA市场规模与全球RPA市场规模均在上升,预计2022年规模为26.16亿元。

Gartner预测全球有高达9成大企业会在2022年前采用RPA,试图以数字转型提升商业流程的适应力和规模,同时调整人力配置。

RPA与超自动化

超自动化是一个为了交付工作、涵盖了多种机器学习、套装软件和自动化工具的集合体。超自动化不但包含了丰富的工具组合,还包含自动化本身的所有步骤(发现、分析、设计、自动化、测量、监控和再评估)。

该趋势由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开始。但仅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还称不上超自动化,它需要组合多种工具来帮助复制任务流程中人类所参与的部分。

Gartner定义的超自动化,是将RPA、智能业务管理(IBMPS)、人工智能(AI)及高级分析(AA:Advanced analytics)集合到一起。

Gartner预测,到2022年,全球超级自动化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5,966亿美元,相比2020年增加1,150多亿美元(增长近24%),今年市场规模预计为5,320亿美元。到2024年,通过将超自动化技术与重新设计的操作流程相结合,企业将降低30%的运营成本。

2015年成立的弘玑Cyclone,是国内最早感知到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这一风向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最早将RPA提升到Hyper Automation的企业。

弘玑Cyclone能够为企业提供基于自动化需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通过对需求的发现、设计、管理和运行这四大阶段管理,实现:

协助CoE部门挖掘自动化价值点,助力RPA在集团内部快速推广

基于桌面端和移动端,提供跨平台、跨操作系统的流程设计器,可基于服务器、IoT和私有云等各种环境下跨平台部署

全面管理、调度、监控不同岗位的机器人,确保它们高效、稳定地执行流程任务

覆盖有人值守场景、无人值守场景以及移动自动化场景,提升企业关键业务流程的可视性,让流程变得更加智能

同时,Cyclone RPA结合大量AI模型算法,赋予机器人读懂文档、看懂屏幕、理解对话等能力,极大扩展了机器人看、读、理解的边界。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方法

一、内容概述

1.主要成果

通过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总结形成了一套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体系。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总结及完善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技术路线,形成了一套野外和室内工作方法。针对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形成了一套从资料收集→遥感解译→野外核查→再次解译→野外调查→主要地质灾害点测绘→重大地质灾害点勘查的工作流程和各个环节的实施细则;室内工作形成了基于GIS的数据采集→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危险程度模型分析→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评价与区划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

2)研究了西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变形破坏模式。其滑坡平面形态典型、剪出口高,基本力学模式简单;崩塌规模小、危害大、变形模式多样(图1);不稳定斜坡坡度跨度大、坡型以直线型为主,潜在危害严重。

图1 黄土高原区崩塌破坏模式

3)研究了黄土滑坡的主控因素和诱发因素,认为沟谷发育期、坡体地质结构、坡体形态等对滑坡的形成、分布、规模和类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地下水和植被对滑坡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和降水的双重作用是滑坡灾害最主要的引发因素(图2—图4)。

图2 宝塔区杜甫川沟谷发育分区

图3 降雨量与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关系

4)根据黄土地区斜坡特点,计算了工作区不同坡度区间、不同坡高区间、不同斜坡类型及不同坡向区间发生滑坡的概率(图5—图7),建立了基于坡度、坡高、坡型、坡向等参数的黄土滑坡区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5)形成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及危险程度区划技术方法(图8—图10)。

6)规范和统一了西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图的编制方法和图式图例,建立了基于MapGIS的地质灾害编图的图库字库,形成了一套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编图技术方法(图11)。

图4 人类活动改变斜坡原始坡度状态

图5 不同坡度区间发生滑坡的比例

图6 不同坡高区间发生滑坡的比例

图7 不同坡向区间发生滑坡的比例

图8 地质灾害点密度分布

图9 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图10 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

7)采用高精度遥感影像图对调查区进行了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解译,建立了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标志和数据档案(图12)。

8)对陕西省特大型滑坡进行了专项调查及评价,研究了特大型滑坡的时空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形成机理及风险级别(图13),形成了一套针对特大型滑坡调查与评价的技术方法。

9)开展了汶川地震灾区、玉树地震灾区、安康特大暴雨及灞桥滑坡等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形成一套快速反应、高效的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技术方法。

图11 滑坡分布图编制的基本构成及层次

图12 基于ArcGIS的遥感解译平台

图13 不同风险级别特大型滑坡数量

图14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10)建立了基于ArcGIS的数据库及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图14)。

2.技术特点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路线见图15,其技术特点包含以下6个方面:

1)以已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其形成的地质条件调查为核心,以遥感解译和野外核查为主要手段,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进行调查,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程度区划;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以野外实地调查为主要手段,对潜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并逐一对其危险程度和危害性进行评价。

2)以遥感调查为先导,并将遥感调查贯穿于详细调查工作的全过程。在遥感解译基础上,初步判断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的危险性,确定需要进一步核查和调查的已有地质灾害点,以及需要排查的基本具备成灾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地段或区域,划分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指导野外调查;并将遥感解译—野外核查—再解译贯穿于调查工作的全过程。

3)调查区采用重点调查区与一般调查区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将调查区划分为重点调查区与一般调查区,按照1∶1万比例尺草测、1∶5万比例尺正测、1∶5万比例尺简测3种主要的不同精度展开调查。

图15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路线框架图

4)灾害点按野外核查、地面调查、测绘和勘查4个层次开展。对于未成灾或没有威胁对象,且规模小、发育特征不典型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自然地质现象,采用野外核查为主的方法;对于已成灾的已有地质灾害点或具有威胁对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于危险程度较大的地质灾害,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调查中发现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当地面调查和测绘工作仍不能解决问题时,对其实施控制性勘查。

5)采用点、线、面相结合,重视环境地质条件调查,以专业调查为主的方法:①地质灾害点调查,即对已有地质灾害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②沿线追踪调查,即沿着主干河流及其支流低地、交通线路及输油管线进行地质环境条件、滑坡、崩塌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点追踪调查;③面上控制调查,即在地质灾害点较少地段,采用网格控制调查。

6)紧密与各级政府国土部门相结合,采用政府部门和当地群众共同参与的调查方法。一是充分了解地方政府部门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并将其需要贯穿于调查工作中,提高调查成果的实用性;二是在地方政府部门配合调查时,调查组实时将地质灾害隐患点移交给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及时实施避让、监测等防治措施;三是专业调查与群测群防相结合,提高群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完善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1.成果应用的范围及效果

西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可作为减灾防灾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科学研究等的基础地质依据,对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总结形成了一套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延安市宝塔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示范,为随后开展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提供了技术示范。

2)揭示了调查区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防治对策。

3)完善了群测群防网络,建立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为地方政府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及编制防治规划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被调查区内工程建设选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广泛应用。

4)编制的《编图指南》和示范图件为地质灾害编图提供了支撑,随后开展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都以此为技术范例。

5)编写了国土资源部行业规范,即《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

6)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7)开展了汶川地震灾区(图16)、玉树地震灾区(图17)、安康特大暴雨、榆林子洲滑坡、西安灞桥滑坡(图18)等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同时开展了延安市和榆林市地质灾害汛期排查,向当地政府提出了应急处置建议。

8)基于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发表了多篇论文,成果被多次引用,其中《延安市宝塔区崩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初探》被引频次23次,《遥感技术在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的应用》被引频次18次;同时通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安大学等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养研究生多名。

图16 汶川地震灾区应急调查

图17 玉树地震灾区应急调查

图18 西安灞桥滑坡应急调查

9)此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已纳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掀起了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高潮,推动了我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进展。

2.应用前景

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都以延安市宝塔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示范,起到了应有的示范作用,在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工作中应用前景广阔。

三、推广转化方式

1.宣传报道

举办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向当地群众宣讲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图19);提出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建议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进行了报道(图20);同时在国土资源部网站、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及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网站也多次就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方法进行了报道。

图19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

图20 中央电视台报道

2.会议交流

1)举办了中国-挪威地质灾害研讨会,启动了“灌溉渗透诱发型黄土崩滑灾害机理研究”中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2)承办了“第十届国际滑坡与工程边坡会议”、“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国际首届地质灾害研究及管理新技术研讨会”等多次学术会议,并就“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方法”向与会代表进行了交流。

3.人员培训

项目负责人张茂省研究员分别在3 期全国性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培训班以及陕西、甘肃、青海、山西、河南、海南、吉林等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培训班上授课,对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方法进行培训,并赴实地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指导,累计培训人员超过1000人次(图21)。

图21 张茂省研究员在为学员授课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联系人:张茂省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友谊东路438号

邮政编码:710054

联系电话:029-87821980

电子邮件:xazms@126.com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65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