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卫生是保障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的关键。厨房内温度高,湿度大,为细菌等微生物的衍生提供了条件,因此加强“厨房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入厨习惯,可以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
第一,防霉菌污染
室温25℃~35℃、相对湿度在70%左右是霉菌生长繁殖的最佳条件。霉菌会产生对人体危害很大的毒素。例如,食用了黄曲霉素污染的食品会诱发肝癌,有的霉菌还会引起霉菌性肺炎、哮喘等疾病。厨房里的温度和湿度都有利于霉菌产生。人们常常发现,在厨房贮存的食物、蔬菜及用具等,由于放置时间长或受潮,长出绿色、黄色、黑色的霉斑,并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这就是霉菌污染。为防止霉菌污染,应注意时刻保持厨房通风、干燥,同时注意缩短食物贮存时间,切忌为怕“浪费”食用过期变质食物。
第二,应采购新鲜洁净的食品原料
购买在保质期内的定型包装食品,产品标签应有生产单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及产品配料等内容;不采购来历不明、不能提供相应产品标签的散装食品。在购买时将肉与海鲜分别装入塑料袋,到家后包好再冷冻,这样汁液才不至于到处乱滴或沾到其他食物上。熟食最好在一两天内吃完。动物、植物性食品原料应分池清洗,因为它们的污染源不同、加工所需过程不同,避免混洗造成二次污染。洗净的食品原料也应分类存放。加工、储存食品时做到生熟分开。在烹调时,冷冻肉类或冻结的熟肉半成品,在烹调前应完全解冻,彻底煮熟后再食用。
第三,食物要即做即吃,尽量不隔餐食用
细菌存在于任何食物中,一定的菌群也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可是,如果细菌超过一定数量,食品质量就会出问题。煮熟的食品在2小时后开始大量繁殖细菌,所以,食物以即做即吃为好,尽量不隔餐食用,煮熟的食品存放时间最多不超过24小时。要及时将剩余的易腐烂或已煮熟的食物放入冰箱,如果任其暴露在空气中2小时以上,有害菌就会不断滋长。剩余食品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同时应在食前检查一下是否变质。
第四,注意餐、炊具清洁
厨房里的餐具、炊具,很容易受到蟑螂、苍蝇等害虫的侵袭。如果使用这些被污染的器皿,极易使人染上各种疾病。因此厨房里的餐具、炊具,应使用密封完好的碗橱存放,每次用前要再次清洗,如有条件,最好使用消毒柜。此外,应经常清洗或更换洗碗布。有研究显示:20%的洗碗布内隐藏有足以导致疾病的细菌,用洗涤剂冲洗或用消毒柜消毒可杀菌。同时,应经常用稀释后的漂白剂或消毒剂清洁容易滋长细菌的地方——灶台、水槽、切板、冰箱门把手及底格。另外,塑料耐热性能差,易老化,最好不要使用塑料器皿装食油、酱油、醋、酒等,以免酸败变质。
第五,食用蔬菜时要小心农药中毒
农药可在水中溶解,安全的蔬菜烹调程序应是:一洗二浸三烫四炒。其中浸泡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对诸如菠菜、生菜、小白菜等叶类蔬菜,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时间不少于10分钟。必要时可加入果蔬清洗剂,增加农药的溶出。如此清洗浸泡2~3次,可清除掉绝大部分残留的农药成分。
另外,垃圾特别是生腥垃圾,如果在垃圾桶存放时间过久,最易腐败发臭,极不卫生。因此,在做饭过程中,双手尽量不要与垃圾桶接触,以免沾染病菌。
1、设定一个目标:虽然养成习惯后的行为和行为结果关联度会变弱,但是我们「设定自动化程序」的初衷仍然是要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也就是我们的目标。比如风雨无阻地跑步,最初的目的并不是跑步本身,而是为了锻炼身体。因此,要养成好习惯,我们本身还需要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来确定我们要采取的行动,比如为了身体健康这个目标而设定锻炼身体这一行为、或者是为了提高知识水平而设定看书听课的行为。
2、设定一个刺激物:刺激物的形式不限,它可以是某个物件(拿起马克杯习惯性冲一杯咖啡)、某个环境(到了电影院习惯性买一通爆米花)、甚至可以是某个时间(到了晚上八点习惯性打开电视/电脑看剧)。重要的是我们要建立起刺激物和对应行为的关系,这样在习惯形成后,只要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到刺激物,都能启动我们完成特定的动作(Wood,&Rünger,2016)。
3、简单行为:对于我们要养成的习惯,需要考虑从简单的行为着手。相关研究统计发现,在人们成功养成的各种习惯中,那些更为简单的行为会比相对更复杂的行为更频繁地出现,而且在养成习惯的耗时上,复杂行为要比简单行为的耗时要长(Lally,VanJaarsveld,Potts,&Wardle,2010)。因此,从保证成功率的角度来说,在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可以优先考虑从那些简单的行为入手,循序渐进。
4、简单流程:同样,我们要建立习惯的行为最好不要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流程还有决策。流程和决策会阻碍习惯的形成,当人们面对复杂情景并要根据不同行为结果的价值和概率做出决策判断时,人们会把焦点放在计划和策略上,而不是情景与行为的直接联系(Gillan,Otto,Phelps,&Daw,2015)。因此,在设定刺激物和行为对应关系时要注意,不要在刺激物和行为之间设计复杂的过程,最好是从刺激物直接过渡到行为而不用经过额外的思考。
5、重复:设定好刺激物和与之对应的行为后,两者间不会自动建立起联系。相反,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缓慢、甚至渐进的重复,来让与记忆相关的认知和神经机制产生微小变化,通过逐渐加强刺激物和行为之间的认知关联,来让人们在未来再次遇到刺激物时做好重复行为的准备(Wood,&Rünger,2016)。
6、奖励:刺激物和行为之间关联的强度会进一步受到奖励的调节。借助大脑中多巴胺系统和奖赏回路,能正向激励人们做出重复行为,促进人们不断重复建立刺激物和行为的对应关系(Wise,2004)。如果没有奖励的刺激,很有可能会因为重复行为过于无聊而无法维持下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46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关节炎可能是吃出来的
下一篇: 巧吃山楂祛脂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