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专家谈中药制剂现代化的瓶颈和关键问题
2003年11月04日
日前,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在南昌召开了“全国中药关键技术研讨会”,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教授罗佳波指出中药发展正面临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中药制剂现代化的瓶颈越来越突出,进行中药制剂现代化研究需把握好六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罗佳波指出,目前制约中药制剂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药制剂研究过分追求剂型的先进性,忽略了药物疗效;二是中药制剂与国外天然药物制剂在技术上有较大的差距;三是中药活性成分不清,用药剂量大,限制了剂型的选择;四是中药制药机械设备、制剂辅料落后;五是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止于实验室、论文阶段,真正投入工业生产的少;六是中药复方多成份、多靶点的中医药理论学说使中药剂型承载了更大内容和精神负担,是中药制剂落伍于天然药物制剂的原因之一。
目前进行中药制剂现代化研究需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即要加强物质基础的研究;开发中药高效、速效制剂的研究,包括中药注射剂、中药灌肠剂、舌下含剂、中药气雾剂、鼻腔给药制剂等;现代中药制剂的研究应以有效方剂为前提;依据防治疾病的需要、药物本身的性质和“三效”、“三小”、“五方便”的要求选择适宜剂型,包括速效制剂、长效制剂、靶向给药系统、微乳等;应发挥中药治疗疾病的优势,选择最适合于中医中药治疗的疾病,确定适应症,弄清毒副作用;应以药效学为着眼点,采用各种新的提取纯化技术、浓缩干燥技术、制剂成型技术对中药复方或单味药进行精提纯化。其中提取技术包括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微波萃取技术、生物酶解技术;分离纯化技术包括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子蒸馏技术、絮凝沉淀技术、大孔树脂吸附技术、膜分离技术浓缩干燥新技术;制剂成型技术包括固体分散技术、微粉化技术、固体分散体技术乳化技术、环糊精包结技术、脂质体微型包囊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
中医学就业前景不错的。
进入医院或者其他医疗机构成为一名医师是中医学专业小伙伴们最对口的工作,但是现在这个行业人才趋于饱和,大中小城市的公立医院一般都要求硕士学历,而私立医院发展一般,城镇医院的人才需求也已经很小。不只是中医学专业,很多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同学们也很难在这些单位找到工作。
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也挺好的。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也在逐年扩大。其中“软件开发”、“网络工程”、“电脑美术”等人才的缺口尤为突出。生活中无不存在和使用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事实说明,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IT技术服务市场需求也在增长。
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各有长短,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医学,有必要将两种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医学理论。目前中西医结合层次低,这就必然会限制中西医结合疗效的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病也应当在中西医结合的统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然而目前临床上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治病,实际上是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对症治疗两种方法并行,各走各的路;在用药时则是中药与西药的简单相加。说到底不是在中西医统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属于低层次结合。如果在中西医统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就可能使疗效提高到最佳状态。所以实现中西医理论的统一,才是中西医高层次的结合。我国以往对于中医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经验)性研究的层次上。由于忽视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所以很难揭示出中医理论的本质。以至于研究了半个多世纪,到今天也不能从现代科学角度破解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本质。以上内容摘录于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1月10日第3版《唯有破解中医本质才能汇通中西》
以下内容纯属个人观点,本人保留学习改进的权利。刘亦之,山东昌邑人。不属于中医或者西医,应该算是站在中西医夹缝中的一个人,充其量是一个针灸爱好者,能够了解一点中医,完全依赖于家传之针灸,对于针灸的疗效有切身体会,可以说疗效如神。眼见中西医纷争不断,废止的声音不绝于耳,众多骗子轮番上阵,中医理论已到水深火热之中,所以站出来说几句话。在大家面前我就像一只蚂蚁,原来的题目就是《蚂蚁的呐喊》,取其微小之意。蚂蚁也有蚂蚁的思想。关于中医理论的本质,只是说说内心的真实想法罢了,我心里这么想的,也就这么说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相信人如果不会思考,知识再多那也枉然。希望大家以思考的角度来看一看以下内容,共同探讨中医理论的本质。
中医理论是中医的核心,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考古学家和中国医学史的研究者,对中医的起源及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依据考古史料,特别是近年来大量的出土文物,进行反复的考证,取得很多重要成果。使我们对中医理论的认识不断发展,而渐至清晰.
从两汉以前中医理论框架的形成过程分析:中医理论在起源·发展过程中有一条清晰的线路。殷商以来,人们在不断探索人体生理和病理调节理论。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1.心-经脉调节论。2.辩证的阴阳调节论 3.原始的气调节论。4.生克制化的五行-五脏调节论。5.新型的心-经脉调节论。在秦汉以前,人体功能调节理论是中医理论的主纲,而心-经脉调节论又是人体功能理论调节的主纲,其它调节理论的发生都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至秦汉时期,都统归于心-经脉调节理论,极大的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了新型的中医理论体系。其中核心思想为经络学说,阴阳学说、气血学说、藏象学说围绕经络学说,为其服务,中医理论体系框架至此基本定型,一直延用至今,二千年来并没有多大改变。只是在内容上更加细致详实。而现在的中医理论教材把阴阳五行学说奉为核心,经络学说成为附庸,这是本末倒置,严重错误。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心主神明”理论也不例外,关于心为神之宅,神为心之用的论述在古代哲学的诸多论述中均可见到。远在春秋时期就形成了“心灵论”,古代哲学的“心灵论”同样影响到《内经》提出“心主神明”的观点。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很深。清代的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大胆的提出了脑主神明的观点,明确的推翻了古人关于心主记忆思维的观点。虽然有很多学者同样提出了“脑主神明”的说法,但是由于中医理论自身的特点,在临床辨证时又无法摆脱“心主神明”学说,这样形成了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争论。但从总的看来,传统的心主神明的观点始终占领主导地位。非常可惜清代的王清任并没有挑战成功。不过他毕竟为中医理论的改变打开了一扇窗。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中医理论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大辩论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自我改良的过程,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大舞台。胜出者将留在中医的舞台上,所以中医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集体创作。它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朝代的产物。它是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即使在今天,它的思想依然闪烁着现代的光辉。
纵观整个中医发展的历史,从明朝以后中医逐渐停止了前进的脚步。这从明清时期的中医著作的数量和质量就可以看出来。随后中医针灸受到清朝封建礼教的打压,因为针灸是需要裸露肌肤,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朝代,被封建礼教斥为不雅观,1822年遭到清朝太医院的废止,逐渐走向低谷备受冷落。只在民间得以生存。影响人们转而轻针灸重医药。背离了中医一针二灸三服药的治疗思想。到了民国时期,西医的逐渐引入更让中医雪上加霜。西医由激素和抗生素带来的神奇效果以及对身体生理结构的准确把握让大批的中国人投向了西医的怀抱。文人墨客的口诛笔伐和留洋生的反戈一击让中医如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国民政府提出的的废止中医案差点让中医在中国的大地上消失。看一看如今中医的现状:各地的一些中医院虽然牌子挂的是中医,但一些医疗设施和一些诊断治疗手段也基本全靠西医,否则很难维持下去。就是在农村中医治病也日渐消亡,一些中医学子就业难也成为不争的事实。今天中医的传承也成了不小的社会问题。中医在很多人的眼里仿佛成了骗子的代名词。
任何一种理论,任何一种学说,如果没有发展,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那它必定落后于世界,必定被历史所抛弃。就像一条河流,如果中途没有支流的加入,那它在奔流的过程中必然会日渐枯竭消失。中医在明清以前之所以能够轰轰烈烈的长足发展,是因为它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各方思想,大浪淘沙始见金。而在明朝之后则进入冬眠状态,固步自封不再接纳新思想,与西医的发展格格不入。在西医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时候,中医没有抓住机会跟进,墨守成规让中医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面对与西医的差异无法自圆其说。国不变不强,民不变不富,中医理论不变则不能平息废止的声音。让中医理论走向全世界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
我能接触中医源于我的家庭,外公是一个德高望重的针灸医生,解放前就已经开始行医,治好病人无数。可那时对于我而言,中医只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最深的印象就是对于针的恐惧而已。及至后来,不知是何原因突然腰疼,医院也无良策。拖延几日实在痛苦,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连针3次而疼痛竟然全消,自此对针灸深信不疑,五体投地,坚持钻研学习针灸十几年而不敢松懈。希望找到它治病的真正原因。期间也给别人施以针灸,看着病人解除了颈腰腿疼的折磨,免去了胃寒胃痛·宫寒痛经的痛苦,看到面瘫患者完全康复,对于中医更是深信不疑。但是看到有这么多质疑的声音,甚至有很多人人提出了废止中医的讨论。这其中不乏大家熟悉的名人像鲁迅·陈独秀·严复·林语堂·孙中山·梁启超等等,对中医颇有微词。李敖甚至直接说中医是巫医,巴金更狠,他说:干净彻底消灭旧医,平生所愿,一定要亲眼看到它的死亡。听说方舟子不久以前还发起了废医验证药的签名。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痛心。看看上面这些人,有谁真正研究过中医,只是一些局外人罢了。在中国有个怪现象,不管学问的大小,不管懂不懂中医,都可以对中医指手划脚。似乎中医是一个人尽可欺的对象。
开始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寻找十四经脉传导路线及传导过程,寻找针灸治病的真正原因。为了寻找它,我在头上·手上·胳膊上·腿上·脚上·肚子上不知扎了几百针·几千针。虽然痛,但是找到它的决心一直没有变。十年前的发现和构思如今越来越清楚的出现在我的脑海。感谢网络让我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呈现给大家。中医理论的核心就是经络·阴阳·气血·八纲辨证·脏象学说。中医经络包括十二正经·络脉系统及奇经八脉。这是中医理论核心中的核心,阴阳学说·气血学说·藏象学说·八纲辨证都是围绕着经络展开的。如果不解决经络是什么的问题,中医和西医的矛盾就无法解决。
首先经络是真实存在的,我通过对自身的针刺,结合越来越多的证据确定经络就是古人对于神经系统的深入认识。我们的祖先在二千年前就非常准确的描述了神经的生理功能:1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2 通行气血 懦养脏腑组织。3 感应传导 4 调节机体平衡。这就是中国古人二千年前对神经的准确认识,并且还应用于临床,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这是非常伟大的创举,二千年前仅仅凭借临床观察便能确定它的生理功能实在令人惊叹。不但如此中国古人还观察到了左右大脑半球控制对侧肢体的现象,这从针灸针灸著作中就可以看到,著作中提到关于单侧肢体的疾病需要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就阐述了这一发现。这在今天看来实在不可想象。经络中的督脉和现在的神经系统走向完全一致,背部的内脏腧穴位置和神经系统的植物神经走向基本一致,这堪称奇迹。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络脉系统不过是祖先对神经系统的外部认识而已,换句话说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络脉系统是不存在的。有关他的分布规律·走向·表里关系·流注次序是错误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与西医的矛盾才能从源头上得到解决。要想让大家都认识这一点非常难,中医传统的力量很强大,不容别人质疑。而且容不得新思想的加入,严重制约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当我们认识到经络的本质以后,后面的事情就非常简单了。中国古人不但确定了神经的存在,而且在生活中认识到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存在。利用对阴阳的描述,非常正确的阐述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互关系: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没有比这更简洁语言来形容二者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看阴阳不是看它的表象而是看它的本质:阴阳是用来概括事物属性的,是一种即时互动的关系。按照这个标准·天与地·水与火·昼与夜·气与血·脏与腑等等都不能用阴阳来表示,因为它们都不存在即时互动的关系,而且它们也不是事物属性。这是中医理论中需要改正的地方,否则就会成为攻击中医的借口。就此看来只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存在这样的关系。从阴阳学说引入到中医理论的时间看,是在经络学说创立以后,中国古人在临床观察中感觉到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不同生理作用,于是便运用阴阳形象的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所以阴阳学说是为经络学说服务的。只是后人将它无限扩大,运用到各种领域,大错特错矣。
智慧的中国古人更是找到了导致生命活动·生理发育·脏腑功能现象的根源:气—-就是如今西医发现的激素,中国古人用气的概念阐述了对激素的命名:气是一种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并且对它的功能进行了详细准确的描述:1 推动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都要依靠气的推动 2 温熙作用 3 防御作用 4 固摄作用 5 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气是不断运动的,气的停止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这明明就是激素的生理功能。古人更进一步揭示了激素与血·激素与津之间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气的种类很多:有胃气·肾气·经气·肝气等等。看一看这就是中国古人二千年前对激素的不同认识。
中国古人通过自己的智慧总结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创立了藏象学说。开创了临床医学的先河。深刻揭示了五脏六腑自身的生理功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其准确程度今天看来也是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对于诊断方法,中国古人独创了四诊法和八纲辨证。这是中华五千年临床积累,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是宝贵的财富。这让西医仪器也望尘莫及。因为西医通过仪器检测到的往往是器质性病变,而对于功能失调西医则无能为力,也无法用药治疗,例如便秘·腹泻·胃寒胃痛·宫寒痛经·颈腰痛·无汗少汗·嗜睡·恶心呕吐等等功能性疾病,西医往往束手无策。这就是西医的局限性。而滥用激素类药物只会让疾病时轻时重。这却是中医的强项,通过望闻问切及八纲辨证,很容易就能找到致病原因,通过针灸或中药来调理功能失调。以我的经验针灸的效果非常快,中药的效果就慢,因为针灸直接通过刺激神经起作用,一般的功能性疾病5~15天就可治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和西医的诊治范围是不同的。中医针对的是功能性病变,而且能够早期诊断,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所谓的治病治其根。西医针对的多是器质性病变,而大部分疾病往往都是从功能失调开始的,逐渐演变成器质性病变。中医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告诉我们未病好治,已病难治。未病可以理解为功能失调,已病可以理解为器质性病变,这完全符合中医的思想。用现在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把疾病消灭于萌芽中。这就是中医高瞻远瞩的治疗原则。
对于中医和周易的关系,我认为中医理论引入周易是最大的失误,无异于引狼入室。极易让中医理论走上歧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让中医蒙上了巫医的帽子。中医只有断绝与周易的一切来往,才能免遭闲话。才能避免众多骗子浑水摸鱼,扰乱中医秩序。看看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曲黎敏竟然当着全国人民的面,把周易八卦风水面相属相堂而皇之的搬到了中医的大讲堂,让人目瞪口呆。这种举动无异于跳大神,难怪李敖称中医为巫医。百年之争西医为何难容中医,在我看来实情并非如此,乃是中医放不下身架,在劣势中未能抓住机遇固步自封造成的。西医的发现更加证实了中医理论的正确性,中医理论确实也有不足和瑕疵,例如五行学说,抛弃临床生搬硬套,就像清朝遗老的大辫子,对疾病的诊断毫无用处,禁锢了中医理论的发展,成了一块绊脚石,留之实在无用,它让中医成为文人墨客攻击的对象。不过要彻底的割掉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有人会以性命相拼。清朝遗老的大辫子终究没能留住,五行学说也有同样的命运。清朝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很早以前已经为中医的错误敲响了警钟。
传统的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的改革之初也曾饱受质疑,一直在姓资姓社的问题上纠结不断。在《地心说》盛行的年代,如果有人宣传《日心说》,这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这就像在奔跑的人流中如果你突然站下来,那么后面的人会将你推倒,把你踩成肉泥。看一看清朝初期的留发和清朝末期的剪辫子就知道,所遭受的反抗实在不小。这应该是惯性思维造成的,所以思维的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当我们有勇气面对自身缺陷,改变我们思维的时候,就是中医的强大之时。我们也应该知道中医理论的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首先对于人体生理结构的认识存在不少错误,像肝布于左肺布于右,心主神明的说法存在明显的错误,我们不应该自欺欺人,找任何理由来解释它的合理性。有错就改才能进步,这个道理谁都懂,现实中我们往往寻找各种理由来粉饰自己的错误。这样做只会让中医理论越走越偏。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我们应当为中医感到骄傲,如果中医理论是皇冠,那么中医针灸和中医药就是皇冠上的两颗明珠。中国古人所创立的穴位·穴位治病明理·以及穴位的标准化国际化是中国人献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中医理论的核心是:经络学说阴阳学说气血学说脏象学说八纲辨证,经络学说是核心领袖。中医经络就是二千年前中国人对神经系统的认识,阴阳是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生理功能的描述,气是古人对激素的认识而已。脏象学说八纲辨证四诊法是中国古人宝贵的临床观察·临床经验。我们还应当看到中医理论的不足,中医理论应当废止五行学说,与周易划清界限,提高对人体生理结构的认识。中医理论的现代改革势在必行,希望中医理论堂堂正正的走向全世界。
无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诊断治疗疾病的科学。既然二者研究的对象是同一人体,所以在同一人体内绝不可能出现两种毫不相关的“结构和功能”理论;对于同一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也决不可能出现两种毫不相关的结论。 西医的高速发展验证了中医理论的正确性,我们有理由为中医理论自豪,中国人在二千年前就形成了对于神经系统的认识,以及对植物神经和激素的认识,而西医发现神经系统和激素不过一二百年的历史。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让中医一直站在世界医学的前沿。只是明朝以后中医固步自封停住了发展的脚步陷入尴尬的境地。
中医学理论的优势是“宏观整体上清楚,微观局部上模糊”。西医学理论的优势是“微观局部上清楚,宏观整体上模糊”。既然两种医学体系各有长短,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医学,那么就有必要将两种理论取长补短形成完整意义上的理论。这样既实现了中医传统理论的现代化,又弥补了中医理论在微观上的不足。如果把西医的发现纳入到中医理论的范畴中来,会极大的丰富中医理论的内容,并把中医由宏观带入微观世界,对疾病的产生·发展·诊断产生积极作用。如果西医接受中医理论,那么在中医理论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必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当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殊途同归的时候,就是中医扬眉吐气之时。
以上论述仅代表个人观点 本人保留学习修改的权利 由于水平有限,对一些问题认识不够全面 呵呵放肆了 有什么不周之处还望各位海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30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