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我国古代对医案的研究利用(中医名家医案解读的内容简介)

医案日记 2023-06-16 05:26:20

我国古代对医案的研究利用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周代,宫廷医生就重视医案的记录,并且每年以此考核医疗水平。

到了汉代,医家淳于意在回答汉文帝所询诊疗情况时,即以病案作答。这些病案,称“诊籍”,载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专》中。所载医案25则,必先明姓氏居里,写清病名脉象,记录治疗过程,既有成功之例,也不讳失治之情。

而晋、隋、唐三代,风尚搜辑方书,医案研究近于空白。

宋代重视医药人材的培养,除中央太医局外,各地亦分斋教习,医学教育不但强调理论上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实际医疗技术的训练,令医学生轮流治病,每人发给印纸,记录治疗的经过和结果,年终根据治疗效果,适当予以奖罚,乃至开除学籍。这种教育方式客观上促使了医案的普及与提高。宋代名医钱仲阳、许叔微等首先在著作《小儿药证直诀》、《普济本事方》中附载经验方案,作为论说的佐证,随后,金、元、明诸医家皆仿效之。

医案数量及类型日益增多,内容愈趋丰富,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与研究医案对提高辨证论治技能、开拓临证思路的重要意义,医案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1549年由安徽江瓘、江应宿父子两人相继编辑的《名医类案》问世,成为历史上第一部医案研究的著作。全书共12卷,集录明以前历代名医医案,按病证分类编纂,共205门,涉及内、外、儿、妇诸科。病案记载较详,辨证、方药亦较妥帖,并附编者按语。1779年,杭州魏之琇鉴于《名医类案》不够完备,乃编纂成《续名医类案》。该书补辑明代以及清初名医验案颇多,书分345门,选案浩富,而变证尤多。所附按语,或引申发挥,或辩驳订正,颇能启人心思。仅相隔8年,浙江俞震编成《古今医案按》10卷,选录古今名医60余家验案,加按语530余条。此书选择颇严,多系辨证详明,论治卓越,足以示范者。其有同病异治,或疑似之病,俞氏每分析研究,或汇合参照,明确指出辨证的关键,使读者理解其中的意趣。该书初刊后,医者竞相争阅,盛名遍及医林。海宁王孟英对此书极为赞赏,曾加批按。后人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一书中评曰:“本朝医学极盛,医书亦大备,……医案之书,魏玉横之博大,俞东扶之精深,顾晓园之灵巧,并堪重范来世”,又称俞氏书“选择简严,论说精透,可为医林圭臬。”

1776年,清代苏州名医叶天士的医案经华岫云等人搜集整理,编成《临证指南医案》刊行。叶氏医案析理精湛,方药灵巧,案语明达,加上叶氏的医名甚重,医案于是风行海内,黄凯钧《友渔斋医话》记载:“近来习医者,案头无不置一叶氏医案。”首先对叶案进行研究的,是叶氏同郡名医徐灵胎。徐对叶案作了批注,或道其善者,或指其不足,诚出善意。其对叶氏学术思想、用药风格的评价,为后人学习叶案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

1798年,淮阴吴鞠通著成《温病条辨》。这部温病学的重要著作,亦取材于《临证指南医案》,其证治方药,大多从叶案演变而来。如桑菊饮化裁于叶氏治秦某风温之方,连梅汤化裁于顾某暑病之方,其它如沙参麦冬汤、加减复脉汤等,亦是叶氏常用的救阴之方。清代研究叶案的著述,还有何书田的《杂证要诀》,将叶氏治杂病的治法方药编成歌诀,以便诵读。叶天土医案在全国,特别是在江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代医案中,柳宝诒的《柳选四家医案》影响亦甚大。该书选录清代名医尤在泾《静香楼医案》、曹仁伯《继志堂医案》、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及张仲华《爱庐医案》的部分医案,加以评注,“以发明其用意之所在”,帮助读者理解名医的思路,学习各家经验,体会知常达变的方法。此书初刻于1904年,因评注颇精,历年来再版多次,后由其高足江阴名医邓养初及六代世医孙梓文复加评注,使此书增色更多。

中医名家医案解读的内容简介

《中医名家医案解读》内容简介:中医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名家的临床经验、理论水平和学术创新都体现于医案中。学习医案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名医临床证治经验和训练我们辨证论治的技能。本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医案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中医医案概念、写作格式、医案中的知识要点和医案的阅读与研究整理方法;中篇为医案解读,选录宋之前、金元、明清和近现代经验丰富,证治立论充分的名家典型案例,适于教学;下篇为新疆名家医案解读,其医家案例辨证用药多能体现出新疆区域病证特点和证治经验。

中国古代医学家的发展过程(朝代 人物 成就)

针灸之祖
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脉学介导者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外科之祖
华佗,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
张仲景,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
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辉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儿科之祖
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
宋慈,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
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医宗金鉴》总修官
吴谦,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十大名医
1、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2、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炙各科,外科尤为擅长,“麻沸散”的使用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还发明了“五禽戏”。 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3、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华佗读了《伤寒论》后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时陶弘景说:“惟仲景一方,最为众方之祖”。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可见张仲景医方的宝贵。《伤寒论》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也是医家必读。
4、皇甫谧:字士安,小时名静,晚年自称玄晏先生。魏晋医学家。西晋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县朝那镇)人。著名医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炙学成就,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另著有《帝王世纪》等。
5、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西晋思想家、医药学家。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他还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学家,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葛洪的医学著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6、孙思邈: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7、钱乙:字仲阳。北宋医学家,始以儿科著名,后擢太医丞,为公卿宗戚看病,名声大著,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另有《伤寒指徵》、《婴孩论》等。
八、朱震亨
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9、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明朝医学家,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10、叶天士: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清医学家。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尚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21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