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也谈中医现代化的概念

医案日记 2023-06-16 04:10:13

摘要:中医现代化不是西医化或简单科学化,而是与时俱进、自我完善、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其关键是汲取和消化包括西医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加强、提升其理论、临床上的优势和特色,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中外人们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需要。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现代科学技术;人文文化

中医必须现代化,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当今炎黄子孙特别是中医工作者的共识。但何谓中医现代化?人们见仁见智,具体看法并不一致,甚至尖锐对立。故仍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1.中医现代化是与时俱进、自我完善的历史过程

这一概念是当代人提出来的,但其内涵则有时代性,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几千年来的中医发展史,就是其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只是每个历史时期中医现代化的内容不同。例如,战国秦汉时期,随着地主阶级的兴起和朴素唯物论、辩证法思想的传播及天文、历法、气象、生物、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的产生,医学领域也发生相应的变革,即公开与鬼神思想、巫术迷信决裂,形成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础理论体系。汉魏时期,战乱频仍,疫疠流行,死亡众多,这一现实推动医家努力探索防治外感疾病的方药,产生了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新成果。隋唐时期,全国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外沟通,医学理法方药丰富多彩,产生了以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为代表的集大成之作。宋元明清时期,由于程朱理学居于统治地地位,医家受其影响,纷纷援理入医、援《易》入医,医理、医术、医风、医德为之一变。再加上北中国宋辽金元几个政权更替之际的长期战乱,广大人民群众饱受其苦,常见病、多发病有异于前,这促使刘完素、张洁古、李杲、张从正等医家创立新学说、新学派,认为“古方新病不相能”,打破了一些传统观念和治法。其后继者们各有新说,不断展开争鸣,一直延续到清末。正是由于以上变革和发展,即现代化,每个时代的中医药学均具有一定的新鲜内容和形式,这无疑体现了中医与时俱进的科学品格。

鸦片战争后,西学大举东渐,中国社会加速变革,中医现代化又一次提到历史日程。由于种种原因,这次中医现代化,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其历史使命。目前进行的中医现代化,实为这一历史进程的继续。只是在广度、深度、难度及重要性、彻底性上,前此无与伦比。

2.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是吸纳现代科学技术

中医药学本身是在古代科学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综合性。凡是有利于揭示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的科学技术,中医药学都应加以吸纳和利用,而不应拒斥。近代以前,中医几乎把所有的科技成果,都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操作过程,其中不乏外域传入的成分。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有历代流传下来的医药著作为证。就此而论,中医堪称古代科技的结晶。只是近代以来,中医在西方传入的科技面前却步了。其主要原因至少有二:一是西方传入的科技是殖民主义者侵略的武器,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愿承认和接受。有的斥之为雕虫小技,有的硬说中国古已有之。二是此时包括医学在内的西方科技与中医,难以找到结合点。前者是机器工业的产物,其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基本方法是分析,追求客体的微观、静态的物质结构,相对忽视了事物的宏观整体、动态过程及联系、功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或曰形而上学性。后者是农耕经济的产物,其哲学基础是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基本方法是综合,着眼于客体的宏观、动态、联系、功能的考察,相对忽视了事物的微观结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或曰揣测性。两相比较,特征相反,概念、原理、方法无通约性和衔接点,二者均难把对方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此乃100多年来中西医汇而未通、结而不合的思想理论根源。

20世纪中期以来,上述阻碍中医运用西方科技即现代科技的原因已日渐弱化,或基本消除。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此为中医的现代科学化提供了难得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现代西方科学的发展已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静态的微观分析转向在微观分析基础上的宏观综合。既要继续深入考察事物的微观要素、结构及其属性,又要总观事物的整体功能、相互关系和动态演化。先后出现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宇宙学、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及环境科学等,就是这一发展阶段的新成果。这些科学学说对于中医而言,至少有两大意义:一是证明中医的整体观和动态平衡思想等,是基本正确的,在较大程度上与现代科学相契合,这是把中医提升到现代科学高度的内在根据;二是未经过微观分析阶段的中医,应该而且能够补上这一课。即在中医宏观理论框架內,深入考察人身生理、病理现象的微观基础。在此方面,中医应该向西医学习。特别是西医对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等相关学科新成果的及时应用,更值得中医效法。时至今日,仍有些中医人士,借口中医特色,强烈反对其现代科学化,这是不明智的。

3.中医现代化不是西医化

西医属于现代科学技术,具有传统医学所不能取代的优势。作为传统医学的中医,要实现其现代化,就必须向西医学习,但绝不是全面西医化。其理由至少有二:

其一,中医现代化是中医自身发展、完善的辩证过程。它吸收包括西医在内的现代科学,是为了发展、完善自身,而不是取消或异化自身。目前有人把中药西用,看作中医现代化。其实,中药西用是西医对中医药的吸收,是西医药自身的发展、完善。至多表明中医药也有西医意义上的有效成分,此与中医药现代化无补。当今也有人在探索西药中用,即按照中医的思路运用西药,进而把西医药的一些知识、手段、方法融入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如果这一探索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则是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完善的。但仍不可说这就是中医药现代化。还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现代化,无疑这是探索中医现代化的途径之一,但也不等于中医现代化。以上三种思路,即中药西用、西药中用、中西医结合,互有差异,但共同点就是均把西医药看作现代化的典型和标准,似乎中医药与西医药发生联系,就是现代化了。这是明显的误解。

其二,西医也需要现代化。它虽属现代科技,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现代化了。实际上,其现代化的压力,并不比中医小。众所周知,现时所谓西医,是近代以来形成的一门实验科学,此乃人们之所以视其为“现代”科学的根据。中医至今未能真正、全面地跨出“实验”这一步,所以仍被关在“现代”大门之外,被置于“传统医学”之列。毫无疑问,实验科学的兴起,是人们认识能力的巨大飞跃。作为实验科学,西医的最大贡献和优势是深入人身的微观结构,把复杂的生命现象分解、还原为最简明的物质单元,探寻、确定疾病的物质因子和部位,采用合成药物或手术,进行直接针对性治疗,疗效往往立竿见影。但局限性也是非常突出的。诸如:在实验室进行的理、化、生物反应,并不等于人身内在的生命运动过程;在动物身上所获得的实验结果,也与人身实际差距较大;在人的尸体内发现的现象,与活着的人身内的情况不能相提并论;何况还有许多生命奥妙如经络、神识等,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尚未检测出其本质。特别是分析、还原的方法忽视了生命整体的本质和动态功能,犯了肢解生命、以偏概全、以静代动的形而上学错误。其合成药物和手术疗法,固然能够有效治疗某些疾病,但其毒副作用贻害无穷,日益引起人们的畏惧不安。由此看来,西医远未现代化,即使把西医全部吸收到中医中来,也不能实现中医现代化。

4.中医现代化必须扬弃、提升其人文文化成分

中医与西医相较,具有比较浓厚的人文文化色彩。有人主张把中医的人文文化成分彻底剥离出来,使中医成为真正的自然科学技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中医的现代化。这一主张是十分不妥的,甚至是有害于中医的继承和现代化的。因为:

其一,中医体系中的人文文化成分,大多与其他成分融为一体,特别是其中的哲学概念,已经医学化,无从剥离。这是历史积淀和约定俗成的结果。中医从形成之日起,即与当时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结下不解之缘。医家在其指导下,研究人身的生理、病理现象,并借助气、阴阳、五行、形神、体用等哲学范畴和君、臣、佐、使、官、民、仁、义等政治伦理概念,阐述、建构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开始乃出于不得已,难免有生搬硬套的弊端,后经历代医家的运用、扬弃、充实、提升,原来借用的这些概念的内涵已经发生较大变化,日趋合理。有的旧“名”仅有比喻意义,或用作符号。如近代以来备受讥评的“五行”,原本确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形态。越向后代,其实体层面的意义日益淡化,其方法论的作用逐渐突出,以致演变为一种思维模式,用以揭示人身内在脏器乃至各个部分之间的生、克、乘、侮的辩证关系,实质上是朴素的系统论。木、火、土、金、水只是符号,犹如A、B、C、D、E,表示性质不同的要素,“五”仅为约辞,古代医家已不拘泥,何况今人!再如“心者,君主之官也”,只是以“君主”比喻“心”即神经、精神中枢在全身中的主宰或主导地位。当今中医谁也不会把此句中的“心”等同于西医所谓“心”。如果硬要废弃“五行”、“心君”等旧称,改用纯自然科学的新概念,则不利于理解、继承、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合理的基本内核。

其二,医学所研究的人身是兼有自然、社会两方面属性的存在物,其生理、病理现象受到自然、社会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仅从自然方面加以考察,无疑是片面的,还必须从社会方面加以审视。所以医学应该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种性质。或至少应是兼有人文文化内容的自然科学。在此方面,中医有其特色和优势。从《黄帝内经》的“六淫”、“七情”说,到后世的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因”论,都兼顾自然,社会两方面的致病因素和身、心两类疾病的防治,并有一整套带有浓厚人文文化色彩的理论观点和治则、治法及方药。千百年来的防病愈疾实践证明,中医体系中的人文文化成分具有不可缺少的积极作用,并且与当今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比较契合。相比之下,要把西医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尚有较长的路程要走。但也勿庸讳言,如从现代社会对医学的要求来看中医体系中的人文文化成分,确实有待扬弃和提升。就其整体而言,亦须变革和充实,使之与现代科技文化相衔接。否则,也是不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简要分析,可见中医现代化不是西医化或中西医结合,甚至也不仅仅是现代科技化。它实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吐故纳新、自我发展完善的辩证过程;其核心是保持和发扬中医的理论、技术特色及优势,在未病先防、已病诊治、病后调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关键是吸收、消化包括西医在内的现代科技文化,并融为一体;其目标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防治疾病、健康长寿、提高生命质量的需要,并跨出国门,广为世界各族人民所接受,具有国际共享性;其变革范围,不限于中医药学的理论观念、技术方法、操作过程,还应包括中医药的科研、教育、管理、传输及药物、器械、设备的生产和市场运作等,即整个中医药事业的每一层面、环节,均应实现现代化,使之真正成为符合现代医学模式、遍及世界各地、深受全人类欢迎和信用的医药服务体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21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