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医药不叫科学 未尝不可

医案日记 2023-06-16 03:00:08

中医药不叫科学 未尝不可

现代科技的冲击有积极意义

我的谈话就从今天会议所发的《背景材料》(指本次论坛会前所发供专家发言参考的背景材料,见本文后的附件)说起。《背景材料》开篇提到“中医药学是独具东方特色的医药智慧”,用“智慧”的概念来表述中医学的性质,不会有任何争议,因为从未有人否认中医学的确是一种智慧。或称其为“知识体系”,甚至是“真理”,也都能被接受。但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并非“是否承认其为智慧”的问题,而是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背景材料》接着谈到“百余年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走过了艰难的风雨历程”,似乎中医所面临的一切困境与问题,都是由西方医学的传入所造成。然而我们不妨换个视角来审视一下这种“冲击”的好坏。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冲击,中医界人士才开始思考自身的优劣短长,反思我们的医学体系到底有什么价值,中医的体系、概念应该如何证明;才开始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像今天我们在“御生堂中医博物馆”所看到的那样诸多的中医杂志恰恰是在这种冲击下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所以我认为冲击是有积极意义的。记得某次请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先生写词条,所写样条乃是“辨证施治”,谓中医从2000多年前就开始强调辨证施治。我请他给出一个文献出处,请他告诉我中医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出“辨证施治”是这一医学知识体系精华所在的。结果这位教授才搞清直到1958年的统编教材,始明确中医的特色是辨证施治。道理其实很简单,试想如果没有另一种医学体系作对照,中医怎会去思考自身有何特点呢?换言之,正是因为有了西方近代医学的传入,中医才知道血管、神经的概念,也才有可能认识到“我的经络不是你的血管、神经”。而以前一直有人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神经这类物质。并认为“西医是辨病,中医是辨证”,这才有了辨证施治的概念。因此我认为冲击绝对不是一件坏事。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情。

研究中医的必备条件

《背景材料》接着又给出了一个结论: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我们对中医科学性的认识不足”。“应该挖掘深层的原因”。我们的确需要更新、更深层次的认识,尤其是对于决策层、高层管理者、学术界以及教育者。而我关心的是这个美好的愿望如何能够实现。中医界一直有这种愿望,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对此才需要挖掘深层的原因。对此需要全方位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做一些深入的、实际的、学术的研究,而不是表面化的、似是而非的解说。这也不仅是只有热情和对中医的感情就能够做成的。我们常能够听到一些充满感情的但是缺乏实际内容的无意义的讲话。

我认为所谓的全方位地看待中医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所有谈中医药问题的人都应该懂中医药。就是说这些人要了解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具体机制,如果根本就不懂中医,不能够用中药治疗疾病就不要谈。其二,对西医和现代生命科学要有尽可能多的了解,没有的也不要谈。第三,要有进化论的观点。也就是说要对中医几千年的学术传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要增加时间坐标,不要像谈论《周易》的人一样,将宋代的易学都讲成周文王、周武王时代的产物。我所说的史学评价与中医院校中医学史老师所讲的不同,那是一种只能称之为“记述之学”的知识,例如仅仅是告诉学生金元四大家、华佗如何伟大,唐朝有孙思邈、王焘……第四,要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这也是中医药界非常匮乏的一个方面。因为讨论中医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当年有人提出废止中医时,作为抗争的一方就频频以“民生问题”为理由之一。甚至连蒋介石也曾写过如果使用西药每年就会有多少白银流失的问题刊登在中医药刊物上。所以这里牵涉到了民生问题、患者问题以及经营等方面的问题。第五,对中国的宗教、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要有一定的认识。只有在这五大方面都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才能看清中医的价值、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才能够谈得上“研究中医”。我并不反对各行各业的人关注中医,或利用中医文献资料去研究哲学、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但请注意,这些研究只是隶属于相应的领域,而不是研究中医!各位是否可以想象出席自然科学任何一个分支领域会议的代表,可以不懂该专业?那末,我们怎能一方面强调中医是自然科学,而另一方面又试图从哲学、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去阐释其体系本身呢?

关于科学问题的思考

1.“科学”的概念,在认为只有一种科学的人中间,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定义:①以科学为“正确”的代名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与世界各地,如林德伯格的《西方科学的起源》中就谈到:科学,已然称为表示赞同对方观点的代名词。②另有一些学者从严格定义的角度出发,认为科学=西方科学。持这类观点的人分为两派,一派是唯西方科学主义者,他们是反对中医的,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第二派人不否认中医,他们承认中医是一种知识、是智慧、是技术,他们甚至愿意承认中医是真理,但是不赞同用科学两个字来表述中医的价值,因为“科学”是有严格定义的。由于从概念上讲存在着认识的差异,所以在讨论中医是否为科学的问题时,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否则就没有意义了。

2.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其一,我认为可以毫无疑问地肯定其价值与合理性,但是否一定要用“科学”来表述还可以讨论,我倒是觉得用不用这个词都可以。如果先定义了科学是沿着西方实验+逻辑、推理的方法建立起来的认知体系与方法,并指出中医的价值、智慧、方法都与此不同,或者是途径不同,甚至强调有超越其上的价值的话,那又何必再强说自己“科学”呢?这样岂不又陷入自相矛盾了吗?朱清时院士的发言正好是完成了这样一个矛盾的推理过程。先给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然后讲中医如何超越其上,最后又回到遗憾这么多年来没有人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没有人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中医等等。其二,应该注意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方面有很多超越了实验+逻辑的内容。在与这方面的专家探讨中医认知方式的特殊性时,他们认为我们所强调的特色并不是像想象得那样独特,也并不难于理解或为大家所接受。可见经典物理学与属于现代前沿的一些理论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差距。黄龙祥教授在形容东西方医学体系的不同时,将其比喻为从喜玛拉雅山的南北两坡向上爬,登山过程中所见到的景色自然完全不同,但到了山顶后所见到的就都一样了。其三,并非没有可能利用现代医学知识去证明一些中医理论与治疗方法的正确,但这需要人才。这类人才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具备几方面知识的人才。只有对中西医都有深刻理解的人,才有可能在中西医的交流中使二者能够互相理解,可惜这类人在现实中比较少。

3.能否使用东方科学或者另一种科学的问题。我们可以以东方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哲学这个概念的关系进行类比,其区别一目了然。我们用东方哲学、中国哲学都是可以的,因为还有一个超越其上的哲学的概念。但是科学的概念是以西方现代科学为标准的现代科学。如果要使用东方科学的概念,就一定要有一个超越西方科学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定义和概念。大家刚才也提出了一些,比如像刚才说的过去最正统的科学就是知识的体系、系统的知识这样的一些概念。这些观点都可以,但是在当代会有一些问题。如果没有超越西方现代科学之上的科学概念,我们就不应该再用东方科学这个概念。刚才还有人提到类比的形式逻辑的问题,没有人提出中国的形式逻辑如何如何,因为典型的三段式的形式逻辑体系是世界公认的。我们无非是说《墨子》中有,某某书中有而已,不会有人强调这是中国的,那是因为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我们只能说符合形式逻辑,没有特殊性可以标榜。在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性。

4.科学、技术、医学乃至数学在西方社会是并列的关系。西方人自己都没有把西方医学纳入到科学的体系中,而是把医学与科学并列,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中医学并入科学体系呢?说到底还是因为科学太强大了?就像过去的儒学一样,成了一面招牌。当我们眼界开阔一点,就会发现这件事的意义并不那么重大。我们也不能以治病和它的对象是人作为医学科学的标准。宗教同样要解决人的身心健康问题,能说宗教也应纳入医学范畴,也是科学吗?

5.科学与文化的讨论。或者说医学科学与医学文化的讨论。不论是作为科学文化或是作为医学文化,它都包含有两方面的意思。或将前者作为定语,或是并列,即或是科学与文化,或是科学的文化;或是医学与文化,或是医学的文化。并列关系,源于英国人斯诺提出的“两种文化”。两种文化应该结合,如果不结合而始终处于分裂的状态,将有可能造成悲剧。例如作为核技术产物的原子弹将有可能毁灭世界。如果是作为定语就很难给出恰当的解释,什么叫科学(医学)的文化?中医界有那么多人对《周易》感兴趣,认为不学《易》就不能当大医等。但是学了《易》就能够治疗疾病吗?也并没有一个熟悉中医的人能够令人信服地说出《周易》中到底有哪些内容与中医有关。吹捧《周易》的人走的道路并不正确不过是贾人居奇而已。

6.方法论的问题。我希望中医界的人士能反思自己的方法论。在印度哲学中将认识方法归纳为四种,了解这些对反思中医的基本认识方法所存在的问题会有所帮助。第一种叫圣教量,是指圣人的语言就是我论证的基础如释迦哞呢说的话。第二种是现量,即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可以理解为经验。在印度的古典医籍中除了有像中医四气五味之说的一些理论外,还指出有些时候无论用什么理论也不能解释某药何以具有某种作用,那就只能依据经验而不做任何理论性解释。第三种叫比量,即类比。中国人特别善于类比,这类例子在《内经》中比比皆是。但是如果真正读懂了就应该批判,而不是盲从。如该书中治疗失眠的“半夏秫米汤”用千里之外的流水,扬之万遍,加入两种具有“滑”性的药物(半夏、秫米),并要用空心的芦苇为柴。以为“服后其卧立至”。究其方意,乃是因为在理论上认为失眠源于脉道不通,所以用各种具有“通”、“流动”、“滑润”性质的东西共同组成的方剂,自然可以治疗失眠。这就是一种类比。中医中很多药物的作用并不是实践而是类比。诸花皆升、诸子皆降,核桃仁补脑……第四种是喻量,即比喻之法。如平时我们说的“人不可貌像,海水不可斗量”。圣教量,即宗教的方式,而我们的中医有多少论文采用了这种方式?一篇痹症的文章,一开始必然是“《内经》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然后再向下展开。这样的前提是不需要论证的。在经验方面,以芍药甘草汤为例,目前各类相关书籍中都有现代研究的内容,以现代药理解释二药相合止痛良效的原因。但是谈到中医的认识必然提出酸甘化阴,缓急止痛。那么,我们如果用糖醋里脊是否也可以缓急止痛呢?如果不可以,那这种理论不就是错误的吗?中医除了四气五味、阴阳五行理论外就没有其他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了,而这个理论并不是芍药甘草汤建立时真正的理论基础。中医的经络的来源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定论,方剂的来源也是一个迷团。《内经》七篇大论中才讲了一下君、臣、佐、使,可是还没有讲完整,那只是比拟人类政治社会对药剂的一个解释。在实际中,有谁是设计好了君、臣、佐、使来开方的呢?

事实上,中医的史学研究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起到整理中医的作用,这对中医是非常有益的。我们要发现糟粕,而且要说明它为什么是糟粕才行。我们中医界可以多多设立一些这样课题,对自身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医界需要切实地在头脑中建立进化论的史学观。进化论的史学观是二十世纪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的,过去是圣贤史学观。在中医著作可以看到,抽象而言时普遍说的是进化观,而一到具体问题则变为圣贤观了。我们要如何想象2000年前的人会比现代的人更聪明,知识体系比现在还要完善呢?我们往往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共同尊奉着一个“学术偶像”,一切新知都被奉献给这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偶像”是对经典、古代圣贤之微言大义的领悟。只有当头脑中真正具有进化观的时候,我们才敢于对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加以整理,可以说这就是我们中医药现代化应该进行的工作。而那些诸如剂型改造、包装的改变等等不过是皮毛而已,实在称不上是中医的现代化。另外,我一直强调现在的中医就是现代化了的中医,它已经不是《内经》时候的中医了。现在我们的中医已经比那时高明多了。

附件:论坛会前所发供专家发言参考的背景材料(相关内容摘选)

中医药学是独具东方特色的医药智慧,百余年来在西方科技文明的强烈冲击下,走过了艰难的风雨历程。中医药在管理、医疗、教育、科研上遇到的不少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人们对中医药的科学性认识不足有关。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拟举办本次高层学术论坛,直面敏感话题,切入行业实际,挖掘深层原因,以期从认识观念上有一个重大的突破。

廖育群简介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1953年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中医系,就职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996年晋升研究员,2000年始任副所长。

主要学术著作有《岐黄医道》(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合著,科学出版社,1998)、《阿输吠陀--印度传统医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医者意也--认识中国传统医学》。学术论文多发表于《中华医史杂志》、《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料》、《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

如何看待张伯礼院士说的种族的延续是中医药有效的证据?

天花,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流行病之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夺去了20亿人的生命。没有人痘接种术,儿童死亡率高达30% 。当天花传入中国时,多亏了中国传统医学?毒杀毒药?的思想,中国医学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天花疫苗接种方法来预防天花。

挑出已经得过天花的人的芽,在阴凉处晾干,然后吹进健康人的鼻孔里,这样他就不会再感染天花了。到了清朝,清政府还成立了?疫苗局? ,负责接种疫苗,堪称世界上第一个官方免疫机构。中药痤疮发明后,又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在此基础上,中药痤疮经过一些改进和创新,最终演变成现代疫苗。那么回到这个问题,正是因为中医的智慧,中医的诊疗理论,古代中国人可以先发明痤疮,否则,为什么其他国家的人不发明痤疮呢?

上世纪50年代,石家庄爆发了一场流行性乙型脑炎,当时西医失控,形势非常严峻。当时,总理亲自邀请了著名中医周朴福。Po 博士将中医的运气理论与石家庄当地的炎热和温度特点结合起来,做出了一道清热解毒的白虎汤。治愈率超过90% ,远高于当时的世界标准。这可以说是中医拯救成千上万人生命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事实上,类似的病例在未来几年内已经发生,而且在西医中也无效,中医表现出神奇的力量,而且没有后遗症。

2003年,新加坡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推荐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密切联系,当时非典、明代中医吴有可?鼠疫?一剂方。这个在新加坡被称为?大元音?的配方,在关键时刻是对抗新病毒的救命稻草。屠呦呦发明青蒿素抗疟疾的灵感,也来自于传统中药。由此可见,古代中医,并非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无效。我们中国人从小就接触中医。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说,我们亲身体验过中药的疗效。

特别是自今天爆发以来,武汉已经建立了一家特殊的中医庇护所医院,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中医的魅力。那么为什么世界上的一些西方医生不能接受中医呢?这可能与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关。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历史上很多时候,当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时,许多现代国家并没有出现。不管怎样,真相是最好的答案。非常反对科学旗帜下的反对,它似乎是一个科学家。

没有人知道有多少曾经被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理论被现代科学的新发现所推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可以证明事物的存在,但不能证明事物的不存在。鉴于许多真正伟大的科学家,仍然处于这样的位置,还有人应该更开放吗?科学无止境的进步,从最小的原子到现代的量子场,不是在不断更新吗?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暂时找不到理论支撑,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站不住脚?从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来看,中医是中华民族延续的重要因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没有中医就不能继续比赛,他们有日常的治疗方法,虽然不一定等同于中医。

中医(不说中药)真的是伪科学么

医学本来就不是科学。西医也不是科学。中医也不是科学。
众所周知,医学比科学起源早。科学一词的出现才1000多年,而医学已有数千年甚至更久的历史。因此,应该是医学的积累、进步以及需求催生了科学。将医学视为科学的一个分枝或隶属于科学、服从于科学,甚至把医学视为医学科学的简称,看来是不恰当的,甚至有失偏颇。
科学研究的是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及变化规律,其结果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医学研究的不仅是疾病的本身(或其本质),而且要研究疾病这种现象的载体,即有着不同生活经历和生理体验的活生生的人,要研究人体各种机能的本质和进化规律。因此,医学不仅重视事物高度的普遍性,而且重视人体结构、功能及疾病的异质性或称独特性。医学是通过长期大量不间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最终形成最大可能的适合人体保健、康复和各种疾病诊疗的知识体系。
因此,医学远比科学复杂,表现在人体的异质性和疾病的异现性。以疾病为例,据经典医学书籍记载,现有病种已达40000种之多,加之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分期和分型,而且又发生在不同人群或不同个体身上,这就构成了医学的复杂性。从某种角度讲,科学是探寻事物的相同性,而医学是研究人体的不同性。因此,我们认识医学就不能千篇一律,对待病人更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为,与科学相比,医学至少有17个方面的不同。
(字数关系中间略)
因国人通常把“科学”二字当真理来解,说医学不是科学,就似医学不是真理,而是谬论,甚则邪说。这是非常不恰当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20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