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现代化建设中,产品的二次科研是关键一环。参加日前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复方丹参学术研讨会的专家达成以上共识。
据介绍,目前大部分中药在上市后没有抓紧二次科研,致使其中不少产品在几年内就淡出临床。而复方丹参滴丸研制成功后,二次科研及其系列研究先后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973”基础科学研究项目等。在研讨会上,专家报告,通过对丹参和三七的综合作用研究,发现了多靶点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机理;通过2003~2004年的随机双盲模拟研究发现,对阿司匹林抵抗者单独使用复方丹参或者两药合用,都能明显减低血小板聚集率,两药联用疗效更好;对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研究中显示,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控制血糖前提下可改善血流变学状态,复方丹参可缓解眼底微血管瘤、小出血灶等病理改变。
合作机制是指科技合作系统里各参与方之间相互联系的工作方式与运行内容,即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保证参与各方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资源的交换和共享。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是发达国家在知识的转让方面的重要特色,不仅将知识和新技术迅速地扩散,而且也有效地保证了对于科研的持续正向激励。国外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李征峰,熊超,2002)。
(一)科学园区模式
科学园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了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作为科学、教育与工业结合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科学园区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斯坦福研究园和苏联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之后,它们作为高校、科研机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集结地,依靠智力资源开发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烈影响,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美国成功地建立了许多科技园区,加速了美国科技成果转化领先于世界的步伐。1951年,举世闻名的硅谷建立,硅谷是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高技术密集区,孕育了享誉世界的现代科技文化。科技园区的创立,成为人才的孵化器,为致力于创业的有志者提供了技术、信息和资金的保障。它一方面扶持大学创办各种高技术开发公司,加快大学科研成果向产业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在那些有应用前景并能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出高技术产品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这种创新中心一般由NSF(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创新中心通过多种方式扶持这些高技术公司,旨在帮助高新技术公司尽快将其科研成果产业化(郑立文,冯英娟,2003)。
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的探索上都致力于科学园区设施的建立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催化剂。英国的科学园是根据企业规模大小、成熟度高低的顺序依次进入创新园、科学园和企业园。这些企业大多依托一流大学形成一个产业群体或者簇群,集群之中的企业不是相互竞争关系,而是相互依托、互生互存、共同促进的新型企业生存方式。除斯坦福研究园、剑桥科学园等少数科学城是在综合研究能力极强的大学基础上建立的以外,多数科学园区都是由若干个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组成的,通过聚集效应提高高科技开发能力,如法兰西科学城集中了法国60%的大学和43%的科研机构,共有3万多科研人员和8000多家高科技公司(李征峰,熊超,2002)。为了产生集群效应,日本政府出资在全国建立了筑波大学科学城、关西科学城、横滨市高新技术园地、九州七县的高新技术园等合作研究的场地(徐鹏杰,2010)。另外,德国也非常重视利用高技术园区的建设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自1983年起,德国政府制定了新技术创业企业促进规划,创建技、工、贸、金四位一体的高新技术科技园区80多个,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万金荣,2006)。
科学城和高新技术园的设立,既培养和积聚了大批新的科技人才,又促进了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而且最主要的是集约、规模、快速地促进了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产品的研发。科学园区的规划一般由国家、地方、国家与地方联合或者有条件的大学来承担。科学园区建设资金的来源有各种渠道,包括政府拨款、工业界资助、民间集资、风险投资、外国投资等。许多国家在建设科学园区进程中,都十分重视通过制定专门的或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科学园区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如房地产租售优惠、设备折旧优惠、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外资引进优惠等,还有的国家为投资者提供一系列的技术服务咨询和行政帮助。
(二)科研机构自办公司模式
科技成果与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仅仅转让给企业或利用技术创办一家新型科技企业,技术成果并不一定能得到顺利转化。为此,许多国外的科研单位,尤其是高校都自办公司,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在美国,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离开学校自己建立公司,开发自己的科研成果,依赖现有公司的各种有利条件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即所谓的“高校派生企业公司(Academic Spin of Firms)”。因此,美国高校的企业活动往往是个人的创业行为,校办科技企业并不多。除此以外,美国政府对于大学的财务运作采取非常开放的态度,一些名校都拥有巨额财产和基金。哈佛大学资产年报酬率高达20%以上,其中占基金1/3的国内股的投资报酬率为38.5%;耶鲁大学还成立专门商业机构促销研究成果,仅此一项1998年获利4000万美元(李征峰,熊超,2002)。
在德国,大学支持和帮助师生创办公司。柏林工业大学技术转让处经常举办培训班,给学生传授自己当老板的经验及必要的知识,了解法律程序等。大学支持愿意创业的毕业生开办自己的公司,在初创两年内可以给学生提供用房、仪器设备等优惠条件,教授在他们的公司开业初期可以给予咨询。巴伐利亚州促进新公司成立的法规规定,大学的师生创立新公司,可以有1/2的时间做公司的事情,工资可以由大学提供,在半年以内该公司可以免费使用大学的设备等(迟宝旭,2005)。
在澳大利亚,全国36所公立大学中已有34所高校拥有自己的公司来销售各种研究成果或通过国内外培训增加收入。1996年,由澳大利亚高校经营的大约50家商业性实体,其总收入超达2.8亿美元,1997年的收入达到前三年总和的两倍。
(三)中介搭桥模式
中介搭桥模式就是利用专门的中介组织,帮助科研单位科技成果向产业界转化。英国教学公司是由英国贸工部、环境部、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等共同组建的中介机构,其目的是帮助高校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目前,该机构已与近百所大学建立科研联系。英国近一半的大学还设有多学科研究中心,专门从事促进高校与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技术转让和培训等方面协作关系的工作,如剑桥大学1973年就成立了沃夫森产业联络办公室,协调帮助各院系和个人建立同产业界的合作,并衍生出许多高科技企业。美国和德国也不例外,美国多数大学建有技术转让机构,充当大学向产业界技术转让的桥梁。德国的中介服务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各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促进研究成果尽快在实际中应用。日本也于1998年成立了第一家高科技孵化中心股份公司,其注册资金1000万日元,全部由东京大学教师出资。此外日本还在多所国立大学建立了与社会联合、合作为业务的“研究合作处”(李征峰,熊超,2002)。
(四)研企合作模式
研企合作是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各国在研究院与企业合作实践上各具特色。合作的方式大体分为合作研究和委托研究两种。英国、美国的科研单位多数是通过联合聘请教授和科研人员、资助研究发展项目和相互提供服务等形式与企业界建立广泛联系。在英国,大学接受企业的资助,开发应用科研成果,促进科研成果向经济界转化。美国的合作研究方式大致分为4种:①单一的工业企业对大学研究计划提供资金,工业企业则有权在大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制工作。②公司对大学研究计划提供资金,联合研制,共同取得成果。③工业-大学联合建立实验室,实验室共用。④大学-工业合作研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许多大学设立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简称IUCRC,为了加强跨学科与高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80年代又在大学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简称ERC。这种研究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提出课题需求,进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并获得政府研究基金的资助。如曼彻斯特大学聚合体研究中心于1980年由曼彻斯特大学和14家大企业联合成立,这些大企业提供了该中心所需经费的50%以上。当今美国的合作研究中心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研体制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开发“大科学”工程中起着领导作用。
在日本,合作研究被称为共同研究制度,是大学的研究人员和民间企业的研究人员利用企业提供的经费,对共同的研究课题在对等的基础上开展的联合研究。如日立、日本电气、富士通公司和东京大学合作进行集成电路和中央演算装置的开发。接受企业的委托研究在日本被称作委托研究制度,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不妨碍各自教学科研的情况下,接受民间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利用企业提供的资金进行研究。
在德国也存在类似的合作,高等学校接受企业的科研任务,与企业进行“合同研究”,为企业的生产需要服务。如亚深高等工科学校的机床研究所,每年都能从工业部门取得科研经费的1/3。
(五)“官产研”三位一体模式
官(国家科研机构)、产(企业)、研(科研单位)三方面的科研,由于性质和任务不同,其内容和侧重点也不一样。科技力量这种分工的弊端是各自为政、互相隔绝,尤其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不利。对此,一些发达国家促成三方面的合作,以利于发挥各自优势,组成最佳联合攻关队伍。如德国的弗朗霍夫协会就是在政府机构、科研组织和企业群体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官产学研”一体化组织。该协会的经费来源于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界,各自承担1/3。其主要从事理论、应用及开发研究,所承担工业研究课题的60%受中小企业委托。该协会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杨萍,张源,2010)。
日本的“官产研”三位一体,是以政府科研机构为主导,以企业科研力量为主体,吸收大学参加的三结合体制。日本政府鼓励与引导产学研结合,积极采取扶持政策及鼓励措施,为科研成果拥有者与有意进行技术开发的企业牵线搭桥。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与咨询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有研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向企业推荐并协助开发。为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共同研究,自1987年起,日本文部省首先在国立大学设立“合作研究中心”,为产学合作提供固定的场所和必要的研究条件。可以说,日本的“官产研”三位一体,不仅促进了日本科技水平的提高,缩短了科研成果到产品开发的时间,而且培养了一批新技术人才。
在美国,一些高新技术、尖端技术项目开发难度大、耗资大、风险大,不是个别企业哪怕是大公司能胜任的。受阿波罗计划和欧洲空间计划的影响,由美国若干大公司合资,联合有关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组建并成立的研究开发集团应运而生,有力地促进了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及中介组织的合作。国家实验室于1974年建立了“新技术转移联合体”,成员有300多个国家实验室和几个政府部门及部分工业企业,其主要任务是要通过信息交流,帮助工业界寻找合适的研究开发伙伴,建立示范项目,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倪力亚,1996)。
除了以上几种合作模式外,一些国家还充分利用国外的优势资源,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美国通过政府间合作、民间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以及获取来自国际基金会或非政府组织国际基金会的资助等方式,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日本也与瑞典、英国的剑桥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诺丁汉大学建立了国际交流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电子学方面的尖端科学研究。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
【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联动式蒸汽机、火车等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内燃机、电灯、汽车、飞机等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 计算机网络技术、克隆技术等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1.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深远影响
(1)第一次科技革命,既是一次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生产力上: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也改变了产业结构。①工业革命由手工操作向大机器生产过渡。②手工工场被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所取代。③纺织、冶金、采煤、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五大支柱。社会变革上:①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物质产品的丰富,社会条件的改良与生产力发展的巨大要求使英国人口呈现出了爆炸性的增长。与此同时,英国社会的流动性也随着工业化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达而大大加速了,导致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的浪潮。②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③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确立,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另一方面,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地冲击着这些地区的旧思想和旧制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④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自由主义改革的高潮,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强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形成许多新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业,以及新兴的通讯产业。②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随着生产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③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侵略以及争夺加剧,形成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④资本主义各国工人人数猛增,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逐步走向高潮。同时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形成,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3)第三次工业革命: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的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⑤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⑥科技革命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2.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及其发展特征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②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⑤形成最大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发展特征:①从英国一国先开始。②发生于英国(18世纪中)延续到法、美、德、意、俄、奥、日等国。③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积累了经验。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④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⑤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发展特征: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②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④科学技术成就应用于工业,在三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a新能源发展利用,b新机器新产品创制,c远距离通信⑤人们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交通运输新纪元到来。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条件:①二战结束,世界局势的相对安定。②电子科学理论出现突破,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③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迫切需要的结果。发展特征:①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没,使科研探索领域不断开阔。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④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
3.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继续和扩大。
首先,就生产力发展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更加迅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其次,就生产方式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更进一步集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第三,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在科技、发明基础上的生产飞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四,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工业部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都得到了技术改造,焕发了更强的生命力。
第五,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第六,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更趋明显和激烈。
4.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美国
①技术条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取得胜利,美国积极研制新式武器。如制造原 子弹的“曼 哈顿计划”、电子计算机等。这些都对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科学理论出现的重大突破,也是其技术基础,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②物质条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加强以及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国内市场广大,有利于规模生产。③制度条件——美国是第一个资 产阶级民主 宪政国家。社会政治的相对稳定,是其政治保障。④文化条件——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在二战中,利用战争的交往形式,争夺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带动本国人才的培养。二次大战前后涌入一批优秀欧洲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⑤二战后以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
5.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深远影响
(1)第一次科技革命,既是一次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生产力上: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也改变了产业结构。①工业革命由手工操作向大机器生产过渡。②手工工场被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所取代。③纺织、冶金、采煤、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五大支柱。社会变革上:①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物质产品的丰富,社会条件的改良与生产力发展的巨大要求使英国人口呈现出了爆炸性的增长。与此同时,英国社会的流动性也随着工业化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达而大大加速了,导致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的浪潮。②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③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确立,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另一方面,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地冲击着这些地区的旧思想和旧制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④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自由主义改革的高潮,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强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形成许多新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业,以及新兴的通讯产业。②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随着生产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③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侵略以及争夺加剧,形成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④资本主义各国工人人数猛增,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逐步走向高潮。同时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形成,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3)第三次工业革命: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的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⑤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⑥科技革命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随着学院的不断的发展壮大,办学成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院拥有六个学科点还有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建立的博士教学点,电机与电器是郑州轻工业学院最早的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各学科点的学术队伍结构合理稳定研究方向明确,科学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与新飞电器集团、小鸭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以崔光照教授、黄布毅教授等为代表的学术队伍,主要研究网络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在电器产品中的应用,承担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多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并且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王永华教授、宋寅卯教授为代表的科研队伍,主要研究现代控制技术在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为企业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以曹玲芝教授、杨存祥教授为代表的研究队伍,主要研究开发微控制器控制系统,常年为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高新技术产品;以王延锋博士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在遗传算法、DNA智能计算和系统工程等方面研究成绩突出,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资助。
学院注重实验平台的建立,拥有河南省信息化电器重点实验室、郑州市信息化电器重点实验室、中国PROFIUBS/PROFINET技术培训中心、电气自动化研究所、中国IEC 61131-3培训中心等多个研究培训中心,现代化实验室12个,实验及科研场所面积5000多平方米。设有电子信息中心、电工电子实训中心和专业实验中心。电子信息中心是面向全院信息类专业的平台,承担电子电路电工学以及EDA等课程的实验;电工电子实训中心是面向全院的综合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室包含楼宇自动化实验室、微控制器实验室、电机实验室、高频信号与系统实验室等;建立了模糊控制技术中心,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了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家电产品控制器生产线。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及时抓住发展数字化信息家电这一机遇,申请成功国家级科研项目——家用电器化信息研究,及省级重大项目——嵌入式家庭网络中央控制器的研究与开发,成为信息家电研究的一大亮点。在这里科研与教学将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开放式的科研体制将近一步推动科研前进的步伐。
学院注重发展与国内外科研院所,企业等的交流与合作,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到该院讲学,聘请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做兼职教授,同时经常选派教师出国深造、访问考察及学术交流。合作办学成效明显,已与台湾凌阳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单片机实验室、与摩托罗拉公司亚泰总部合作建立了教育培训中心、与Microchip公司合作共建实验室。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推行民主化管理,规范化运作,择权利结合,目标化工作,开创性发展的科学管理模式。营造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氛围。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他们推崇对学院的发展有使命感,对钻研学问有兴趣,有创新能力,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四有理念,获得优秀党支部,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该院上下团结友爱,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已经蔚然成风,为发展群策群力、为育人辛勤耕耘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学院定期召开民主管理大会,开展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起到了聚人心、鼓士气、促团结、强观念的作用。
学生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从迎新晚会的成功举办,到纪念12.9合唱比赛的圆满结束,从运动会上的喜报连连,到体育部组织的羽毛球比赛,从家电义务维修带给该院师生的方便到电子设计大赛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从辩论场上辩友的伶牙俐齿,到女工部组织的礼仪讲座,处处体现了拼搏进取、蓬勃向上的大学生风貌。
宝鸡凤县:“六个抓手”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2022-09-09 08:34来源:中国文信网
2022年宝鸡市凤县以“绿色振兴、追赶超越”为主题,聚焦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实施“凤凰计划”,实现“特色农业”倍增,依托“六个抓手”推进全县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一抓产业布局,让农业产业“特色”亮起来。制定了《凤县特色农业倍增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五年各个特色产业发展目标任务。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突出“一椒一麝”首位产业,科学布局各镇“1+N”(每个镇确定1个主导产业、多个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形成了全县花椒、林麝、中蜂、中药材、苹果、高山冷凉蔬菜、食用菌产业发展布局。
1.jpg
林麝养殖基地
2.jpg
大红袍花椒种植基地
二抓产业示范,让农业产业“体魄”壮起来。全县重点建设了凤州林麝产业园、留凤关镇三岔万亩椒果产业园、河口中药材产业园等10个农业产业园,建立了县级党政领导包抓、月通报等长效机制,形成了各镇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建成投用的凤州林麝产业园初具规模,现有林麝圈舍1700余间,养殖林麝500余头,入驻铭川麝业等4家经营主体;双石铺镇凤椒农业公园的万亩花椒喜获丰收,产量400余吨,产值4000万元。
3.jpg
凤州林麝产业园
4.jpg
食用菌产业基地
三抓产业服务,让农业产业“潜能”显起来。以科技兴农为支撑,依托全县12个林麝产业示范基地和31个村集体林麝产业基地,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动物研究所等开展了林麝良种繁育技术攻关、疾病诊疗、科研成果应用推广等活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新品种试验推广、产业链延伸等方面进行研讨合作。开展高山苹果果形矫正优化试验、山地苹果免套袋技术试验和蔬菜控药试验。举办花椒种植、中蜂养殖、果蔬病虫害防治、电商等培训班110场,培训群众5800余人次,深入基层服务指导群众3000余人次,发放《凤县农业实用技术汇编》、《凤县中蜂养殖实用技术五大举措》等各类宣传资料9000余份。
6.jpg
苹果修剪培训
四抓产业项目,让农业产业“后劲”足起来。投资1亿元的祥云农谷物流园一期项目即将建成投用,将在净菜加工、冷链物流、质量检测等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投资1000余万元的凤县食品加工园区项目建设按期推进,已入驻2家企业投资建设净菜、蜂蜜加工生产线。通过县级乡村振兴项目库,审核入库农业产业类项目32个,总投资4176.74万元,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向产业发展倾斜。全县9个镇级集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推进村村联建、村社联建、村企联建,探索推行了“财政+金融+村集体经济壮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模式,打破地域限制,整合资金资源,实现抱团发展。
9.jpg
祥云农谷物流园
10.jpg
凤县食品加工园区
五抓产业质量,让农业产业“筋骨”强起来。持续巩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以安全优质为保障,发展绿色农业,在9个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29个规模化生产主体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设备,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对全县62家农资经营门店进行了常态化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发挥农业产业协会和4个行业分会作用,实现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和抱团发展。“七彩凤县”县域公共品牌对外发布,申报绿色食品认证产品3个,不断增强凤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11.jpg
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会
12.jpg
“七彩凤县”县域公共品牌发布会
六抓产业增效,让农民群众“腰包”鼓起来。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上半年,全县花椒留存面积6.7万余亩,年产花椒4200吨;林麝存栏量2.7万头,麝香产量180公斤;中蜂饲养量9万箱,成功创建为中华蜜蜂示范县;中药材种植面积4万余亩,苹果留存面积5.6万亩,高山冷凉蔬菜年种植面积近8万亩,食用菌生产规模800余万袋。农业农村部《农业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栏目组对凤县大红袍花椒栽培系统进行了专题拍摄,在快手、抖音等21个平台进行了直播宣传,观看总量超过398万人次。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887万元,同比增长5.8%;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63元,同比增长5.2%。农业特色产业成为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13.jpg
中蜂养殖基地
14.jpg
中药材种植基地
(供稿/宝鸡市农业农村局 编辑/崔丹妮)
(责任编辑:筱枫)
更多推荐More
这个年货节,楚商企业现场签约1050万元——十堰楚商联合会开展助力乡村振兴活动
这个年货节,楚商企业现场签约1050
山西夏县公安局联合县自然资源局对全县矿山进行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15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脑血流量降低与早老性痴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