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国药品研发模式转型

医案日记 2023-06-15 17:44:15

中国药品研发模式转型

中国加入WTO后,很多领域都面临着挑战与机遇。新药的研究与开发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全面铺开,如何在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寻找突破口,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又尊重知识产权、维护知识产权,这是中国医药学界面临的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

一、现代中药研发的环境保障

现代中药指的是来源于传统中医药的经验和临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方法,按照严格的药学规范标准所制出的优质、高效、安全、稳定、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特色的新一代中药。具有如下特点:①主要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②以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作为质控指标,保证了质量的可控性和疗效的稳定性;③多种有效成分并存,保留中药综合治疗的特点;④保留了传统中药纯天然本质,因而使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小的特点;⑤运用先进生产工艺,采用卫生、安全、方便的剂型。

1.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

政府的指导思想是以技术创新、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为主,研究、开发和工业化为一体,并与国际规范接轨,中央、地方、研究机构、企业协作。政府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提出了“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鼓励创制新药;国家集中审批新药,1985年我国实施了“药品注册管理法”,1993年1月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87年~2002年,出台了《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技术要求》、《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要求》、《中药新药药理与毒理研究的技术要求》、《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一、二、三辑。《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率先要求中药注射剂推行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方法。“中药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模式的运用,将彻底改变中成药质量不稳定、疗效不确切的形象。2002年修订了“药品注册管理法”。

2.中药现代化规划实施的两个阶段

规划的第一阶段1996年~2000年:通过调整、充实、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一定自主研究与开发能力的科研队伍;1035工程10个创新药,5个GLP实验室,5个GCP临床基地,5个筛选中心。规划的第二阶段2001年~2010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药研究与开发体系;提高自主创制新药的综合实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企业集团;新药研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品种基本满足医疗保健需要,并在国际上占有相当份额。

3.现代中药研发的资金保障——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体系的介入

政府加大了对现代中药研发的投入,另外还有跨国医药企业的加入以及社会资金的引入。

4.现代中药研发的人才支撑

中医院校、中医药研究院所、综合性大学的相关专业以及制药企业的研究机构及技术平台,为现代中药的研发提供了高级人才。

5.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新剂型的引入运用,使传统的中药剂型受到冲击,丸、散、膏、丹等由于服用量大,服用不方便,正向服用量小、携带方便的剂型如胶囊、片剂、颗粒剂、口服液、浓缩丸等剂型发展。估计今后中成药颗粒剂、口服液、胶囊、浓缩、片剂等剂型将占中成药销售的90%以上。如同现代药物剂型发展一样,中药剂型的发展也将经历第一代的丸散膏丹,第二代的胶囊、片剂、颗粒剂、口服液、浓缩丸,第三代的缓释、控释,第四代的靶向给药系统,第五代的体内自动释药系统剂型。

6.现代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引入

从近年生命科学发展的趋势看,21世纪,生命科学仍将向最基本的、最复杂的微观和宏观两极发展:一方面,分子生物学和量子生物学将广泛地向其分支学科领域渗透;另一方面,生态学又向研究具有复杂功能的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方面发展。最后必将把微观与宏观整体地联系起来,即把分子、细胞、个体、群体、群落等生命不同结构层次作为一个有机系统进行深入研究。预计20年~30年内,人类认识自身和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知识将产生革命性的进步,脑科学的进展将进一步揭示人类思维智慧的本质,并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巨大的作用。在人类获得基因组的全部序列后,人类遗传密码的破译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提取阶段。重大疾病基因将被发现,一些危害生命的疾病会得到治疗,人类行为的生物基础能得以解释,人的生理素质等能得到改善,以致引起生物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同时,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整合生物学的发展将使人类从分子水平认识遗传、发育与进化、生长与衰老、代谢与免疫等重大生命现象的机制,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演替规律,从将宏观生物学与微观生物学连接和统一起来。

天然药物是人类长期以来用于防病治病的有利武器,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至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仍把天然药物作为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难治性疾病难以找到有效药物,加之人类回归自然的心态日趋强烈,许多国家开始从天然药物、民族药物和传统药物中寻找出路。

7.现代中药研发的自然资源

我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植物资源,中药种类达12807种,因此有广泛的开发前景。

在实行药品专利保护的情况下,发扬中医特色,创立具有知识产权的药物是当前我国制药企业所面临的最佳选择,如果不是这样,国外制药企业将会持先进的制药和管理技术、知名的品牌及稳定的质量优势,以“洋中药”侵占我国市场。事实上,他们已经在这样做,如目前市场上的痔根断、消石素、救心丹、银杏制剂等已严重威胁我国的制药企业。同时港澳台及东南亚不少老字号中药等会以合资、合作等形式进入国内中药市场。目前,我国每年进口的“洋中药”已超过1亿美元。这充分说明,国外制药企业对中医药已虎视眈眈。我们如果不抓住当前机会,而要一味地模仿西药的研究方式来研究中药,丢掉民族的和传统的东西,只能连最后一块拥有优势的产业也将被人家侵占,要实现中药现代化,保持企业长盛不衰也将变成一句空话。

二、现代中药研发的途径

讲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学科、多途径、全方位研究中医药;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将中医理论升华到哲学的高度作为理论指导,及时吸纳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成果,研究开发出符合现代人需要的新型中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完全创新途径

完全创新途径,又称突破性新药的研究开发。新药研究贵在原创,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包括发明专利与用途专利)的新药才有市场前景。

合成中药有效成分的类似物,从中研发新药:有的中药有效成分含量低,且难以人工合成,可以通过合成类似物来研发新药。从五味子的研究到其有效成分类似物—抗肝炎药物—联苯双脂的发现及第二代抗肝炎新药双环醇的研制,都是这种模式。

人工合成中药有效成分,通过结构修饰,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从中研发新药:如在抗帕金森氏症新药研究中,刘耕涛院士等人发现某中药的一种有效成分有抗氧化作用,但其化学结构已经公开发表,不再具备申请发明专利的条件,他们通过结构修饰,找出一种新的化合物,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不能合成、含量低的某些中药有效成分,可以考虑将其粗提取物发展为新药:在肿瘤多药耐药性(MDR)的研究中,刘耕涛院士等人发现某中药的一种成分对多种抗肿瘤药物有逆转MDR的作用,含有该成分的粗提取物亦有很强作用,但该成分不能合成,且含量低。他们就研究粗提取物的药理作用,做到药效肯定、活性物质基础明确、质量可控。

用中药筛选药物靶点研发新药:中药一直强调综合作用,如果只做单一成分分析,往往得不到有意义的结论。樊代明院士等在研究胃肠动力药物时,发挥逆向思维,他们用巴豆油喂养大鼠,然后提取大鼠肠壁上的蛋白,逐步分析蛋白成分,最终找到了一种在胃肠动力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确定了药物作用的靶点,最终为新药的研制确定了方向。

2.中药复方系统研究——现代中药研究的必然趋势

中医的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两大特色,在此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和优势。药有限,方无穷。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组合之妙用。“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相须、相使、相恶”的作用规律,是祖国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具体而集中的体现。

我们的祖先在中医临床用药方面,是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单方到复方发展起来的。现代中药研究也正在经历同样的过程。当今世界各种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和飞快发展,都为中药复方系统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可以断言,从中药单味研究到复方系统研究的进程不会太漫长。

三、现代中药研发的设计

现代中药研发的选题设计必须注意:①根据市场预测确定研发新药的防治病证:今后10年中药开发的重点应是围绕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肝炎防治、抗病毒(艾滋病)、免疫功能调节、人体功能紊乱的调节(抗抑郁、内分泌、性功能紊乱)、急性热病用药、抗衰老、抗风湿、补益及营养保健十大类上;②传统中药在我国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我们研发现代中药的重要而丰富的资源,要予以高度重视;③ 研发现代中药要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的原则,这样开发出的现代中药源于历史,但不是简单继承;借鉴西药,但不是简单模仿;既包含现代科技,又极富民族特色。④新药投放市场不是对该药的科研工作的结束,而是标志其科研工作进入一个新的起点;⑤现代中药研发必须与市场结合,这样才能开发出与市场对路的现代中药。

四、现代中药研发的展望

新药研究是属于高科技领域,它是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和各前沿学科研究进展的具体体现。它涉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工程学、组合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相互配合和支持,又是超微量分离分析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基因重组技术,标准化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因此新药研究不是哪一个单位、哪几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它既需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又要有组织地发挥群体的协同作用。

新药研究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受到来自经济、社会、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要使我国新药研究开发走入良性循环,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相互协调,从宏观上做好调控,各有关单位要在具体内容上加以落实,使我国新药自主研究开发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

现代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而传统中药却因其成分复杂,缺乏明确的有效成分、质量控制标准,至今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开发现代中药是改变我国民族医药业落后局面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走优秀的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现代中药发展道路,研究开发具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质控指标严格、临床疗效稳定和中药综合治疗、毒副作用小等优点的现代中药制剂,即要研究、生产出几十种乃至上百种的现代中药大品种,撑起中药制药数家“大企业”,进而开拓中药“大市场”,使我国传统制药企业在国外生物制剂、化学药物、“洋中药”强烈的冲击之下,以其传统的、民族的特征,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创新药何时实现“中国造”

创新药何时实现“中国造”

在医药领域,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仿制、仿创结合到创新像一个金字塔,处在最底层的仿制药生产企业永远面临低利润、竞争激烈的境地;而处在最上层的创新药,则可获取高额利润。面对诱人的市场“蛋糕”,世界主要制药强国都在加快创新药物研制步伐。
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我国数千家制药企业生产的化学药品中,仿制药达95%以上。随着药企对创新药研发越来越重视,研发投入比重越来越大,中国创新药物已走到面临突破的重要关口。
加大研发投入
近日,国内医药行业两起跨国并购在业内掀起一阵波澜:7月26日,绿叶制药集团宣布与瑞士Acino公司签约,以2.45亿欧元购买其旗下透皮释药系统和植入剂业务;7月28日,复星医药[2.10% 资金 研报]发布公告,拟收购印度Gland Pharma Limited约86.08%的股权,这是迄今中国制药[0.97%]企业交易金额最大的海外并购案。
加大在海外制药领域并购力度,已经成为中国医药[0.15% 资金 研报]企业提升研发水平、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着力点。绿叶制药集团相关人士指出,收购这样一家在细分领域拥有领先专业水平的欧洲公司业务,将极大提升绿叶制药在新型制剂领域的研发生产、国际注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国际化水平,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全球市场。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表示,中印两家药企的资源嫁接将有利于推动中国药企在研发创新及仿制药出口等方面的国际化步伐。
事实上,以绿叶制药、复星医药和恒瑞医药[-1.32% 资金 研报]、天士力[-0.96% 资金 研报]等为代表的医药企业,已成为中国创新药物研发的“第一梯队”。绿叶制药目前有专利保护的产品占总收入的比重已达8成以上,并拥有丰富的在研产品线;“十二五”期间,复星医药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20亿元;截至目前,恒瑞医药先后承担4项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22个项目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已申请200余项发明专利,其中100项全球专利(PCT专利);天士力则是中药现代化的代表。天士力控股集团副总裁孙鹤介绍,经过近20年的努力,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已经顺利完成了美国FDA三期临床试验,进入数据统计和新药申报准备阶段。一旦注册成功,将成为全球首例通过美国FDA注册的复方中药产品。
十年磨一剑。借助于中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新药研发“第一梯队”为代表的一批本土药企在新药研发领域已崭露头角。从研发投入看,国内企业虽然在研发投入总额上与跨国药企还相差甚远,但近年来研发投入增长迅速,赶超势头强劲。统计显示,2015年,国内研发投入较高的8家企业研发投入增速都超过20%,恒瑞医药、复星医药、海正药业[0.81% 资金 研报]研发投入都超过8亿元人民币,赶上了一些全球50强中处方药销售上榜药企。从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来看,恒瑞医药、海正药业等企业都已达到或接近10%,已超过部分全球50强中仿制药企业。
“假如10年后中国成为医药方面重要的创新源头,我不会感到惊讶。”阿斯利康全球产品组合及产品战略执行副总裁Luke Miels说。
寻找突破路径
创新药物是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药物。业内人士都知道,创新药从项目设立到被药监部门批准上市是一个漫长的、充满风险的、昂贵的过程,一般需要10到20年的周期和约10亿美元的经费;而10000个在研新药中,最终能进入临床的可能只有10个,真正销售能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则可能只有1个。另一方面,由于创新药专利保护期可长达20年,新药一旦研发成功,往往让公司股价暴涨,赚得盆满钵满。
由于在研发力量、资金投入和新药储备等方面与跨国制药巨头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创新药物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2015年全球销售额最高的10个药物,全部由跨国药品企业研发生产。中国创新药物研发的路如何走?业内专家认为,应该立足国情,寻找适合中国药企现状的突破途径。在这方面,国内一些企业的经验也许可提供有益启示。
复星医药公司持续完善“仿创结合”的药品研发体系,在小分子化学创新药、大分子生物类似药、高价值仿制药、特色制剂技术等领域打造了高效的研发平台。复星医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吴以芳介绍,复星医药研发创新发展将分为三个阶段:近期,将着力于打造创新能力,包括人才架构、基础设施配套、临床能力的建设等;中期,将走“仿创并举”的道路;远期,则将成为一个完全创新型的企业,争取在10至15年后,由创新驱动贡献复星医药的大部分收入。
近年来,美国FDA新药申请的505(b)(2)路径在新药研发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此路径可以适用于两种类型的申报,一种是新化学分子,另一种是已批准药物的改变,包括适应症、配方、剂型、给药途径、用药方案等。美中医药开发协会前会长、罗氏制药高级总监徐志新博士认为,对中国药企来说,采用505(b)(2)路径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他说,505(b)(2)可以避免重复不必要的已经证明了的试验,使研发企业既节省经费投入、加快药品上市进程,又可享受新药带来的市场回报,是一种高成功率、低风险的研发战略。
业内专家提出,对于目前以仿制药为主的中国药企来说,为了提高竞争力,有两条途径可以尝试:一是选择一些比较难以仿制的产品进行攻克,让竞争对手知难而退;二是挑战技术壁垒较低505(b)(2)产品,一旦成功,不仅可以在某些产品上形成专业优势,同时获得的独占权也规避了同行的竞争。
另一方面,由于新药在美国注册和上市被业内公认为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近年来,复星医药、恒瑞医药、绿叶制药、天士力等企业纷纷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和相关机构,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摸索了一套“中外结合,多快好省”的国际项目模式管理,为中国医药产品在欧美国家的注册、销售开创了一条新路。
做好顶层设计
由于创新药物研发的特殊性,从基础研究、企业研发、临床试验、新药注册到市场推广,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链条,涉及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医院等多个环节。对此,专家提出,要牢牢把握国际创新药物发展新趋势,搭建政产学研用的联盟,从我国实际出发做好顶层设计。
创新药物研发,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信部消费工业品司副司长吴海东提出,医药行业在“十三五”期间要增强创新能力,一要增加投入,二要提高效率,积极推进我国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吴海东介绍,医药行业“十三五”专项规划中提出的第一个重点任务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推动产品创新,加大原创药物的研发,实现药品研发由仿制向创制升级,以满足我国临床重大疾病防控需求;二是搭建平台,建设药品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围绕行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攻关,突破产业化技术瓶颈,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三是支持中小创新性企业发展,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实施医药产业创投计划,支持一批从事新药创新的小企业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医药创新的重要源头。

中医药数字化转型发展背景怎么写

【制药网 市场分析】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保障人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健康需求不断增长,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涌现发展,我国中医药市场开始不断壮大。但与此同时,我国中医药企业也开始面临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众多挑战。

以东阿阿胶为例,其在2020年就一直在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文化传承、实现消费者需求、促进研发创新。在营销环节,东阿阿胶着眼于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搭建了“娇生活”社交新零售平台,实现精细化运营和产品销售转化。同时,创新“工厂直达顾客”个性化定制项目,也进一步促进了顾客的体验,消费。

另外,随着数字化营销的深入,大数据对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分析更加准确,东阿阿胶还以此为向导,不断推进中药经典名方、院内制剂向新药转化,名老中医经验方向新药转化,中药大品种培育和新适应症拓展。2020年东阿阿胶成功申报11项专利技术,其中低温VBD(真空带式干燥)技术和阿胶原粉制备方法就彰显了东阿阿胶的技术优势。而应用这两项技术的东阿阿胶粉,连同东阿阿胶速溶块等多款新品,也成为了阿胶行业的创新方向。

方回春堂为积极顺应消费趋势变化,紧跟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大潮,早在2010年也开始探索“互联网+中医”的新型发展模式,开创了中医药又一片新天地。2010年,方回春堂成立方清怡健康产业,成为早期进军电商平台的传统中医药企业之一。2017年,方回春堂成立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配备自动化设备28台,真正实现了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的产品生产流程。

目前,方回春堂通过直播带货,让外形似巧克力的黑芝麻丸、山楂膏儿童棒棒糖、雪梨膏饮品等一批新式产品,也成为了去年“双11”的亮点产品。

除了以上企业外,还有越来越多企业也已经开始大力借助数字化技术、设备加速转型升级。业内预计,在政策以及产业的推动下,中医药数字化程度将得到显著提升,而企业的生产与质量也将向更加标准化不断发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数字化为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然而,由于中医药产业自身的特点以及西药产业的竞争,中医药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转型效果不佳、投资大等问题。毕竟中医药产业包括中药种植、加工、流通等众多环节,其转型发展之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此之外,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具有数字化转型的实力,与有前景的发展规划,因此中医药产业整体数字化转型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中医药企业已充分认识到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或走精品工程路线,或利用数字化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提升竞争力。而伴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未来中国中医药行业将继续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释放更大潜力。在此背景下,业内预计,提前完成内部流程优化、提高运营管理效率的中药企业,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或将具备更大的优势和可能

【药物制剂工艺开发与产业化研究】 药物制剂工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品研发能力比较弱。原因主要体现在研发主体不同和研发投入不足。研发目标短期化和各类研发资源不足。除了在药品创新能力方面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外,在制剂的工艺开发和产业化研究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各种原因,在药物制剂申报工艺过渡到生产工艺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药品质量管理理念
药品质量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如何有效控制药品质量一直是医药界积极探索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国内医药界认同药品质量是生产出来而不是检验出来的理念,近年来国内强调企业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QbD是质量源于设计的简称,强调设计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是科学的、基于风险的全面的药品研发质量管理理念,是从产品研发到产业化过程的精心设计,是对产品特性、生产工艺与产品质量之间关系的透彻理解。药品质量=f(药物、辅料和制造),药品质量是因变量。药物与辅料的特性、如何配伍以及如何制造决定了药品质量。在研发水平高、较早实施cGMP和药品监管严格的欧美发达国家在近年提出QbD质量管理理念,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在国内,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针对申报生产的工艺与实际生产采用的工艺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将批准生产的环节向后推移。2008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一)》,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监管。国内企业学习和树立QbD药品质量管理理念,有助于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保证药品质量,有助于解决药物制剂产业化问题。
二、重视工艺放大效应的影响
各类制剂各个具体品种的工艺放大效应的程度是不同的,需要考虑的重点也是不同的。比如,粉末直接灌装硬胶囊的工艺放大效应一般比较小;一些溶液型小容量注射液灭菌前的工艺放大效应一般不大;而乳剂、脂质体、微球、一些固体制剂和缓控释制剂等则由于属于多组分、多相系统,涉及多相搅拌、挤压、混合等多单元的操作,其工艺放大效应就大得多,在工艺放大过程中受设备、操作条件和工艺参数的影响很大,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物理状态变化程度难以预测。
为了保证试验药品在临床阶段所验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生产、上市时得到重现,药物制剂工艺放大过程必须保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需要加强一些品种的体外释放度与体内吸收度相关性的试验研究,在工艺放大试验过程中必须对制剂的释放性能进行监控。对于工艺放大效应大的品种,其生产规模应该逐步放大。在国外,在对缓释微球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时,一般每次扩大至前一次的2倍量,并对每一次扩大生产的微球的各参数进行评价,进行相关验证,确认产品质量是否都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甚至还在一定阶段进行生物利用度(BA)或生物等效性(BE)评价。中试和产业化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艺放大过程,它关系到申报工艺是否能应用到大生产,关系到产品质量的重现性,直接影响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如果在工艺放大过程中发生比较大的变更,应该重新进行BA或BE试验,甚至需要重新进行临床研究和重新进行稳定性等相关研究。
三、影响药物制剂工艺产业化的原因
制剂工艺的实验室阶段一中试一小规模生产一规模生产的顺利过渡是建立在前期全面、扎实研究的基础上,整个过程都需要大量投入,需要有富有经验的技术团队,需要具备相应的配套设备和仪器等。
在药品研发过程中,药物制剂工艺开发研究是一个重要环节。大部分国内制药企业或相关研究机构由于研发投入少、研发条件不完善、研发水平不高,再加上原辅料来源少和时间紧等原因,在实验室阶段的试验次数和试验量有限,对处方工艺研究往往不充分,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处方工艺因素的研究不深入。一些制剂技术转让项目很少被考虑到工艺放大效应、原辅料来源与质量以及设备适用性等因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制剂的申报工艺存在缺陷,而实验室处方、工艺不成熟往往给中试和产业化研究带来极大困难,常在中试放大和产业化时变更处方、工艺。
在发达国家,产业化研究阶段开始得比较早,在Ⅲ期临床试验开始前试制品批量已经达到较大生产规模,而采用生产规模的试验样品也是获得客观可靠的药物动力学和临床等试验数据的前提条件,虽然这将大大增加研发成本;此外,产业化研究和相关验证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在具有各类设备仪器(包括生产设备)的专门场所研究完成,在产品获得批准后将比较成熟的、规范化的工艺规程移交给生产车间。相比较,国内大部分研究机构和制药企业不具备这种模式,缺少产业化研究环节的弊端十分明显。在生产车间试生产时出现工艺技术问题,常常搅乱正常的生产秩序和GMP管理,影响产品质量。
四、建议
针对国内存在的药物制剂工艺产业化问题,研究机构和制药企业首先要树立QbD药品质量管理理念,通过设计来保证和控制产品质量,从开始研发时就要考虑产业化和最终产品的质量。但是,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创造条件解决相关问题,需要有比较长的过程。根据国内的现状,建议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调控,倡导创新,加大研发投入。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必将危及医药产业的发展。相当部分制药企业研发资金不足,低水平重复开发品种的比例很高,造成一方面研发投入少,一方面又浪费研发资源的状况。因此,有必要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植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
2、提高制剂工艺开发研究水平。药物制剂工艺开发研究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性比较强的实验研究。在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工艺处方设计、设备、工艺参数、原辅材料、验证、制剂质量评价和标准制订等方面因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极端的工艺和条件,进行工艺的影响因素试验,从中找出影响工艺和产品质量之间的关键因素,确定相应的设计空间,提高实验室处方工艺的适用性或耐用性,为中试和产业化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中试和产业化研究环节。没有经过中试的技术成果往往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直接进行工艺放大或产业化转移的风险很大。中试和产业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必须建立相应的基地并组建相应的技术团队,对具体品种的工艺放大效应作出评价,以完成中试一小规模生产一规模生产的顺利过渡。
4、推动企业成为研发主体。发达国家药品研发的主体是企业,而国内大部分制药企业还是生产型企业。应该推进科研院所进入企业集团的步伐,整合研发资源,以加快企业成为研发主体。企业成为研发主体并树立QbD药品质量管理理念,才会将研发项目与市场联系起来,才会在设计时就考虑中试、产业化,才会在设计时就考虑最终产品的质量。
5、其他。辅料直接影响药品质量,应该加强国内药用辅料的管理,提高辅料质量和相关标准。药物制剂工艺开发研究与产业化需要培养相关的人才,大专院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工业药剂学、中试和产业化等相关课程,为培养相关技术人才打好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15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