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界一直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临床科研年年硕果累累,而中医临床却是受益“菲薄”,特别是基层中医院,普遍存在生存问题,临床水平提高极其艰难。据悉,每年中医临床的科研成果,仅省级以上全国就不知有多少项通过专家鉴定和获奖,然而真正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的成果则是非常少见的,尤其在基层中医院得到推广应用的就更少了。应当看到,临床成果推广不力已经成为一个影响中医发展的大问题。
中医发展需要成果的大力推广
临床研究的目的,就是让成果在临床推广应用,以尽快提高中医临床水平,这应当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现实却是另一番情况,成果通过鉴定和参加完评奖后,大多数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真正拿到临床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成果则是极少数的。所以就出现了一种科研与应用不和谐的现象,一头是科研领域热火朝天,捷报频传,另一头则是临床发展态势缓慢。由此反映出管理上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即中医科研抓得紧,而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不够。中医科研的繁荣除了研究人员创造性智慧的发挥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强有力的基金资助与支持。而在推广应用上,则缺少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支持力度。中医临床成果的推广如果也有一个强有力的机制支持,诸多的临床成果就不会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这应当说是我们管理上的一大缺陷。
基层中医院是中医立足和发展之本,没有基层中医院的发展,就谈不上中医的全面发展。现在基层中医院有一定数量在为生存苦苦挣扎,他们困难的真正原因不在于高档设备的缺乏,而在于缺少有竞争力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急切需要的是“科技扶贫”。临床成果的推广,如果有一个专门针对基层中医院的推广实施计划,选择适合基层中医应用的成果有步骤地加以推广,不需要很长时间,基层中医的水平就会出现较大的提升。当然这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求我们的管理部门把“推广”同“科研”一样下大力气去抓,狠抓落实,不抓出成效来不放手。
临床推广应用是对中医成果的验证和完善
通过临床推广,进一步对中医成果进行验证,不仅是对已有成果的检验,同时也对今后中医科研起到警示和监督作用。有人曾指出,中国科学界近年来明显存在科研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使一些科研成果经不住推敲和验证。在中医界这种现象也是有的。如果科研成果不进行推广应用,也就无从知道其成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如何,仅凭研究者提供的资料作为依据,其可靠性是难以被确认的。对成果进行推广验证,就等于给那些有意造假的人不留任何可乘之机,让研究者从开始就对自己的科研负有责任,就有压力,容不得任何草率和慢待,直到推广应用获得满意的结果。
中医成果推广将给中医科研提出新课题
由于中医学自身突出的特点,我们也必须充分看到中医临床成果在推广应用中的难点。首先是中医成果的客观化、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涉及辨证论治的过程,是难以完全用客观化和标准化来要求的,所以中医成果的推广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素质,要有较好的悟性,对成果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它不像西医,一切都客观实在,清晰可见,就是一时不太明白,也可以暂且去生搬硬套,这是中医与西医的最大区别。其二,中医在辨证论治的把握上存在个体差异,就是说,成果的研究者与学习者在对成果的认识把握上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成果推广应用中,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到重复的,有时可能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有一个磨合过程。鉴于以上特点,中医成果的推广应用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推广策略,同时也对今后中医科研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使中医成果更客观化、标准化,更方便于推广应用。
医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专科建设,近几年来专门设立了洪湖市风湿病研究所,由院长周祖山任所长,带领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类风湿疾病的课题研究。自建院以来,有两个科研项目获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两项获荆州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六项获洪湖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出版了《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病诊疗常规》等专著4本。并有多位学科带头人被湖北省中医药学会、荆州市中医药学会聘任为主任委员、理事、委员。院长周祖山在其父周承明教授开创的三大类30余个制剂品种基础上,又带领科研人员研制开发出了“周氏关节止痛膏”、“痹康宁I—Ⅴ号片”“益幼糖浆“等奇效良药,为广大的类风湿患者带来了新的福音!
学院学术氛围浓厚,科研工作深入扎实。在药理与毒理学、临床药学、药物新剂型设计与评价、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创新药物的合成与筛选、中药与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目前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中药三级实验室1个,二级实验室3个;辽宁省科技厅批准的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教育厅批准的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1个。
近三年,学院获国家级科研项目3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2项、国际合作与资助项目10项;学院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奖、教育部、中国高校、辽宁省、沈阳市等各级奖11项。主办国际、国家级学术会议5次,邀请院士来院做特约报告2次,并特聘丁健院士作为我院研究生指导教师。获得国家新药证书2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发表各类研究论文420篇,其中SCIE收录近150篇;药理毒理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1%。
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是学院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研工作中抓好应用基础研究,抓知识产权,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材。以科研促产品,以产品养科研。立足国际前沿,充分发挥医学、药学学科齐全的优势,通过学科群建设,促进了学科的交叉、渗透,显著提高了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能力。目前,我院在与沈阳泗水科技城共建“药学检测评价中心”、与广东合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个体化治疗中心”等广泛合作基础上,已经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第三批辽宁省高等学校对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旨在与西丰医药保健品产业集群合作,开展“鹿产品”等特色资源保健品研发与深加工。
馆藏资源
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图书44.91万册,线装古籍图书2.38万册,其中珍善本747册。
学术期刊
《河北中医药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河北省高校优秀学报。是主要反映学院科研、教学和临床的学术成就和科研成果。学报自创刊以来曾多次获河北省高校优秀学报奖、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1997年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科技部统计源期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14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用生理学方法探讨证候研究思路
下一篇: 益胃冲剂能逆转胃黏膜癌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