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活,1920年12月生,广西桂平人。1937年毕业于广西南宁区医药研究所(广西中医学院前身),现任广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曾任中国针灸学会广西分会副会长、广西高等院校教师高级职务医学学科评审组评委、江苏海门疑难病函诊中心特约中医专家,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
从医60多年来,主要从事临床、教学等工作。强调人以胃气为本,突出调整经脉和脏腑,擅长针药并用。对于痿证、肝病、胃病(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结肠炎、高血压、糖尿病、面部色素沉着、半身不遂、面瘫、冠心病、慢性胆囊炎、偏头痛、小儿疳积、崩漏、地中海贫血等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功有独到。著有《临床针灸学》、《新编成药用法歌诀》、《中医临床常见病症治疗手册》、《中医外治法奇方妙药》、《针灸七字经》、《伤寒论七字经》、《儿科七字经》、《老年常见病临床治验荟萃》、《黄荣活临床医案全集》等。有30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内杂志上发表。
组成:杏仁10g,白蔻仁8g,薏苡仁15g,滑石15g,通草12g,竹叶12g,,川朴8g,鸡血藤15g,半夏12g,党参15g,丝瓜络10g。
功能:利湿通络,调和气血。
主治:因湿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的畏寒怕冷症。畏寒怕冷尤以脊背、足部为甚,炎暑穿厚衣袜仍觉寒冷,腰膝酸痛重着,神疲无力,用补肾壮阳药如鹿茸、海龙、海马、肉桂、附子之类均无效者。
用法:上药加水300ml,文火煎煮至150ml,每日2次口服。
方解:大凡畏寒怕冷者多责之于阳虚,然本病并非阳气虚,实乃湿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能温养所致。
本方以三仁汤化裁而成。方中杏仁苦辛,开上以通利肺气;白蔻仁辛苦,宣中以化湿舒脾;生薏苡仁甘淡,导下以渗泄湿热,三药并为君药。半夏辅助杏仁行气化痰,厚朴辅助白蔻仁可行气燥湿、消痞散满,滑石、竹叶辅助薏苡仁清热利湿,共为臣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党参、鸡血藤益气补血,监制辛散太过,而为佐药。丝瓜络通经活络,通草引热下行,共为使药。诸药相伍,共奏疏利气机、宣畅三焦、上下分消、清热利湿之功,湿热阻滞去,气血运行通,阳气复常,则寒气自消。
临床加减:如腰背部畏寒怕冷明显,可加入狗脊10g、杜仲15g、续断15g;如手足部冷甚,可加入桂枝10g、白芍12g、桑枝15g,可使疗效更好。
中药有白术、苍术、茯苓等药物可以去湿气。祛湿气的银漏时候,需要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饥搏枯进行分析以后,再有针对性的用药,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解决病人的湿气重的这种病理机制,比如说寒湿的病人要在祛湿的基础上加上烂洞温阳的药物,才能更好的祛除寒湿,而湿热的病理机制的病人,则需要在祛湿的基础上再加上清热。《玩什么》
《玩什么》
《玩什么》
《玩什么》
《玩什么》
《玩什么》
《玩什么》
《玩什么》
中医关节病研究资料(Water版)【3】
中医翁-Water
博闻深思,孤独求败
来自专栏中医专病研究资料
《邓占元医萃》
63页,痹症
{18}
王XX,男,40岁,工人。
患者十天前雨中赶路,全身被湿,回家后即感不适,身痛紧如裹,未引起注意,照常工作,一日前突感腰腿酸痛难忍,牵连右臂部及右腋下,动则疼痛加剧。今晨来诊,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此属寒湿痹证,治以祛寒止痛、活血通络,用程氏蠲痹汤加减:独活12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元胡12克、制乳香10克、秦艽10克、川牛膝10克、青风藤12克、松节15克、甘草6克,四剂。
二诊:服药后腰背酸痛大减,但右膝关节仍感痛楚,右下肢不能伸直,伴酸麻无力。药已中病,击鼓再进:秦艽10克、桂枝6克、麻黄4克、杏仁10克、制乳香10克、赤芍10克、松节12克、川牛膝10克、青风藤12克、元胡10克、甘草6克,四剂。
三诊:腿已能伸直,可行走一段路,尚有酸困无力之感,此为寒湿之邪未净。湿邪缠绵难愈,以祛湿之麻杏薏甘汤加味:麻黄6克、杏仁12克、薏仁25克、白术10克、防己10克、川牛膝10克、蚕砂10克、木瓜10克、甘草5克,二剂。
四诊:已能步行就诊,有时小腿酸,此乃邪未退净,正气已伤,气血有滞。拟扶正与祛邪、补气与活血并治。处方:当归10克、炒白芍12克、川芎6克、黄芪30克、红花10克、灵仙12克、川牛膝10克、防己10克、青风藤12克、松节12克、甘草5克,八剂。
续后再以舒筋通络、调和气血药酌情加减运用。共服药三十余剂,恢复健康。
〔按语〕冒雨急走,疲乏劳累,寒湿入侵,闭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济生方》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故肢体、关节酸痛难忍,动则加剧,肢麻沉重,难以步行,舌苔白腻。
治寒湿痹证,选祛寒止痛、活血通络之程氏蠲痹汤最宜。麻桂温经散寒、通达四肢,芍药、元胡缓急而止痛,秦艽、独活祛风湿,苡仁、杏仁渗湿,牛膝、松节强壮下肢,青风藤专治筋骨拘急疼痛、不易屈伸,后期合用扶正之品,而取显效。
Water按:
《医学心悟》“蠲痹汤”:
羌活、独活各一钱, 桂心五分,秦艽一钱,当归三钱,川芎七分,甘草五分,海风藤二钱,桑枝三钱,乳香、木香各二钱。水煎服。
通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
风气胜者,更加秦艽、防风;寒气胜者,加附子;湿气胜者,加防己、萆、苡仁。痛在上者,去独活,加荆芥;痛在下者,加牛膝;间有湿热者,其人舌干、喜冷、口渴、溺赤、肿处热辣,此寒久变热也,去肉桂,加黄柏三分。
67页,流痰(胸椎结核)
{19}
李XX,女,34岁,干部,已婚。
1968年发现胸椎结核,在东北X医院经石膏床治疗八个月,稍有好转;一年后因怀孕又加重,再次诊断为胸椎结核,当地治疗无效,于1971年8月12日转入呼市医院外科治疗,仍诊断为胸椎结核,右腋下脓肿形成。保守治疗月余,疗效不显,邀余会诊。
初诊:1971年4月15日。
面色暗淡无华,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自述潮热盗汗、食欲不振、腰背疼痛。右侧腋下破溃,米泔样腥味脓汁渗出。舌质淡瘦,苔白滑,脉沉细而弱。此系久病气血皆虚,阴寒凝滞。阴血虚衰则潮热盗汗;气虚则乏力脉弱、少气懒言;阴寒凝滞则发为流痰阴疽。治宜温阳散寒、通经活络:熟地15克、砂仁5克、鹿角胶10克(烊化)、麻黄3克、白芥子12克、姜炭2克、肉桂3克、枳壳10克、甘草3克、秦艽3克、地龙9克,十四剂。
4月29日复诊。服上方十四剂后、右腋下破溃处脓汁渗出大减,有疼痛感觉,此为由阴转阳之佳兆。改用补气培土、健脾助阳之补中益气汤加味:炙芪30克、党参12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炒白芍13克、升麻3克、柴胡5克、鸡内金10克、桂枝4克、枳壳7克、白术10克,六剂。
5月9日三诊。进上方六剂后,症状减轻不明显,遂于上方中加入炒香附15克、元胡12克,再服六剂。
5月22日四诊。恰逢月经来潮,用调和气血、健脾和营之逍遥散加减:当归10克、炒白芍12克、云苓12克、柴胡6克、焦术10克、香附10克、枳壳10克、芥穗5克、党参10克、甘草3克、生姜3片,十剂。
6月5日五诊。腰背时疼时止,右腋下溃破痊愈,无脓汁渗出,食欲增加,精神佳,舌脉转正常。停服汤剂,以十全大补丸及人参归脾丸,早晚分服各一丸。
6月25日六诊。恰逢月经刚过,尚正常,患处皮肤色红嫩,新生肉芽长出,无疼痛感。X光片显示:胸椎骨质破坏部分已钙化,继服以上两种丸药调理。
7月24日痊愈出院。
〔按语〕“流痰”病亦称“骨痨”或“疮痨”。此病侵蚀骨质,难以治愈,现代医学多以手术治疗,但常因治疗不彻底前复发,部分患者不愿意手术治疗,求服中药。用阳和汤治疗此疾,颇多效验。此患流痰病日久,正气已衰,治当攻补兼施,用阳和汤、补中益气汤先后续服,待正进邪却后再调和气血,并理阴阳。阳和汤补而不滞,为增强疗效,可加减化裁。此患溃处流出脓水量多,故加白芥子量,痛甚则佐入元胡,加黄芪为敛疮,佐砂仁则补而不腻。正气大伤,不能急于求成,后期用丸剂缓补,使体力渐复,经百余日治疗,终于治愈。
Water按:
《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熟地一两,肉桂(去皮,研粉)一钱,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钱。煎服。
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如治乳癖乳岩,加土贝五钱。
马曰:此方治阴症,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乳岩万不可用。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不可沾唇。
68页,流痰(腰椎结核)
{20}
李XX,女,18岁,学生。1975年4月8日初诊。
腰痛两月余,以右侧为甚,夜间加重,活动不便,精神欠佳,伴骨蒸潮热,食欲不振,体弱无力,闭经。检查第四、五腰椎右侧明显压痛,局部漫肿不红,舌质淡红,苔白,脉弱小而数。证属肾虚频凝、风寒阻络。治宜和阳通滞、散寒化痰:熟地15克、砂仁6克、肉桂6克、姜炭3克、麻黄3克、白芥子6克、鹿角胶6克(烊化)、公英18克、威灵仙9克、鸡血藤15克、秦艽10克、甘草3克,六剂。
4月20日二诊。疼痛减轻,活动灵便,舌脉如前。上方中加白头翁30克,继续服十剂。
4月28日三诊,腰痛消失,活动灵便,腰椎右侧仍有轻微压痛、舌苔薄白,脉弦细略弱。此正气不足、寒痰滞留,前法加补气扶正之品:熟地15克、砂仁6克、肉桂6克、白芥子6克、鹿角胶6克(烊化)、秦艽10克、黄芪60克、炒山药30克、甘草3克,六剂。
5月11日四诊。腰椎右侧压痛已不明显,精神尚佳,饮食及睡眠均好,舌脉如常。上方改肉桂4克、黄芪30克继续服六剂。
守上方服药十余剂后,请症状消失,体力恢复,病未复发。
〔按语〕患者先天不足,肾虚骨寒,加之风寒侵袭,痰浊凝聚,风痰阻络,气滞血瘀,发为流痰,初治和阳通滞、温补开腠,用阳和汤标本兼顾。方中熟地、姜炭、肉桂、鹿角胶等温阳补虚,麻黄开泄腠理以祛邪,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灵仙散寒消结,秦艽祛风兼制药性之燥,公英、鸡血藤化瘀通滞。
为增强活血化瘀止痛之效,二诊时加白头翁。服药十余剂后堵症状缓解,惟压痛如故,此一因正气素虚,二则多用发散之品攻邪,耗气难免,所以减麻黄、姜炭、灵仙诸品,而加入大剂量黄芪以助正敛疮。由于辨证处方切合病情,患者坚持服药,终使流痰重病在较短时间内获愈。
70页,流痰(右跟骨结核)
{21}
齐XX,女,24岁,演员,已婚。
患者因右足跟疼痛半年,加重两周,行动不便而住X医院外科,确诊为右跟骨结核,外科建议手术治疗,本人愿服中药,邀余会诊。
初诊:1962年秋末。
右足跟皮色暗紫,触之冰凉,局部漫肿,似有皮与骨分离之感。夜间骨蒸盗汗,而黄消瘦,月经不调。右足跟疼痛时作,痛时热敷可稍绥解,或抱足搓摸也觉舒服,舌质红,苔白滑,脉细无力。此肾虚寒侵、气虚骨空、瘀血阻络之证。治宜温经散寒化痰、补肾益气壮骨:麻黄3克、熟地15克、丹皮10克、白芥子10克、姜半夏9克、姜炭3克、川断10克、补骨脂13克、黄芪30克、生甘草5克、鹿角胶6克(烊化),十剂。
再诊:服上药之后病情变化不大,患处有波动感,舌脉如前。自思患者病程较长,寒邪深入,非温热重剂,难以从阴转阳,故于上方内加入制附子12克、生薏仁10克,继续服十剂。
三诊:自觉大有好转,足跟已不疼痛,活动自如,唯五心烦热,夜寐不安,舌苔白,脉细数。此因流痰日久,寒蕴化热,灼伤肾阴而成阴虚火旺之证。故于上方中减燥热之品,加滋阴清热药以治:麻黄3克、生地12克、生甘草3克、白芥子10克、补骨脂13克、丹皮10克、黄芪15克、秦艽10克、银柴胡10克、盐黄柏6克、苡仁10克、鹿角粉6克(冲服),六剂。
四诊:脉证同前,守方再进六剂。
五诊:夜热心烦、神疲不寐减轻,唯觉足膝无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久病气血两虚,应阴阳并调、气血双补,每周服前方两剂,间服人参养荣丸早晚各一丸,淡盐汤送服。
患者经两个多月治疗,连续服药50余剂,诸症消失,漫肿吸收,X光片复查:右跟骨骨质钙化,临床治愈。
[按语]患者病久正气已伤,证属虚寒。初服温补开腠之阳和汤散寒化痰,热药量小,故收效甚微。次诊针对病本之阴寒虚,阳和汤中加入大量附子从阴转阳,配入苡仁化痰排脓、疗效较著。后因热灼肾阴,阴虚火旺,故佐滋阴清热之品,配以调补气血,益肾壮骨药物。坚持服药,终使冷脓肿自行吸收,骨质钙化,免除了手术之苦。
82页,(儿科)痹证
{22}
孙XX,女,13岁。1975年3月10日初诊。
两个月来左膝疼痛,渐及两膝两踝,运动欠灵活,天寒尤甚。经中西药治疗,仍时轻时重,未能治愈。查两膝关节压痛明显,踝关节稍肿,运动受限。舌苔白薄而滑,脉缓。证属风湿阻络,用祛风湿、散寒邪之法:桑寄生12克、独活10克、秦艽10克、川牛膝12克、苍术10克、木瓜10克、桂枝8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苡仁10克、忍冬藤12克,十剂。
3月21日二诊。关节肿痛稍减,两踝关节仍痛,持重行走时尤甚。舌质如常,苔薄黄,脉沉缓。再予活络利关节之剂:青风藤8克、红花6克、秦艽6克、海风藤8克、木瓜10克、乳香3克、川牛膝10克、没药3克、松节6克、生侧柏10克、木通6克、防风5克、羌活5克,十剂。
3月31日三诊。下肢疼痛减轻,膝无不适,行走自如,步态正常,持重时踝部稍有酸胀感。继服活络利关节之剂:川牛膝8克、防己6克、防风6克、青风藤8克、秦艽6克、松节10克、杭芍10克、当归10克、桑枝12克、宣木瓜10克、丝瓜络10克,六剂。
4月12日四诊。下肢已无不适,仅在过劳后踝关节稍有磨擦感,舌脉正常。上方六付,间日服一剂巩固疗效。
〔按语〕风寒湿三邪是痹证的主要原因,儿童以热痹居多,因为风寒易于从阳化热。本例施以祛风活络利关节之法着重用侧柏、防风、青风藤、羌活散风活络,红花、乳香、没药、水瓜、秦艽活血止痛舒筋,松节、牛膝、木通逐湿利关节,收到良好效果。
《临证实践》(李凤林)
Water按:以下节选,皆出自儿科分类。
38页,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证范围。本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的两种。急性的多属于热痹,慢性的多属于风、寒、湿痹。
一、病因病理
由于体虚阳气不足,不足则表虚,表虚则卫阳元气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素问·痹论》)。如风气偏盛,疼痛游走不定,或见恶风发热,自汗,称为风痹;风盛则动,风者善行数变,痹久可传为筋痹。寒气偏盛,疼痛剧烈,痛有定处,称为寒痹,寒盛至骨,寒则血凝泣,痹久可传为骨痹。湿气偏盛,痛虽不甚,但肢体沉重难移,活动不灵,甚则关节、胫(jìng,小腿)部湿肿,称为湿痹;湿邪性质粘腻,湿气蓄留,不易升散,痹久可传为肌痹。若湿邪留恋不已,与风邪结合,称为风湿,与寒邪结合,称为寒湿。若嗜酒辛辣,热蕴中州或因风寒客邪不解,久蕴化热,与湿邪结合,则称为湿热痹。
二、辨证治疗
1、风痹(行痹)
症状:全身或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便,或有恶风发热、自汗,甚则腰脊痠软。
检查:脉浮缓,舌苔薄白,听诊心肺正常,四肢运动时而异常、时而正常。
治法:祛风通络,活血化瘀。
处方:五痹丸(见207页)、通络汤(见196页)。
2、寒痹(痛痹)
症状:全身或四肢关节疼痛较剧,痛而不移,关节屈伸不便,运动时关节吱响,喜厚衣絮,得热则减,得寒血凝则痛剧,运动时痹痛则减,沉静时痹痛则增。
检查:脉沉迟或弦紧,舌苔薄白,四肢关节有的不能高抬弯曲,皮色不变,走路跛行。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化湿。
处方:三七血红散(汤,见207页)、五痹丸加桂皮附子。
3、湿痹(著痹)
症状:全身或四肢疼痛沉重,肌肉、皮肤麻木不仁,关节红肿热痛,有的关节积液,不得屈伸,行路困难。
检查:脉沉缓,舌苔白腻、关节浮肿,有压痕。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化湿。
处方:苍柏汤(见203页)、泻白胜湿汤(见211页)。
4、热痹
症状:全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不可触,痛处红肿灼热,关节肿胀,动则痛甚,并有发热恶风,或有骨蒸烦热。
检查:脉弦数或细数,舌质鲜红,舌苔黄燥,有的关节痛肿、畸形、不能行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祛风、消壅散肿。
处方:黄柏苍术汤加味:黄柏、苍术、南星、桂枝、防已、灵仙、桃仁、红花、胆草、羌活、白芷、川芎。神曲、乳香、没药。苍柏汤(见203页)。
典型病例:杜X,男,6岁。
{23}
病史:腿痛两个月,双膝关节痛,有时串痛,不红不肿,走路不便,无汗,服药无效。化验血沉一小时14毫米,抗链球菌试验800单位。
检查:脉浮缓,舌质正常,听诊心肺正常,走路玻行关节均正常。
治法:活血祛风、通经利窍。
处方:五痹汤四剂。
复诊疼痛已愈,走路右腿不方便。前方加附子服八剂,再诊请症痊愈,走路无妨。
复查血沉一小时9毫米,抗链球菌试验500单位以下。口服加味消瘀散、参苓白术散巩固之。
Water按:
以下方药,从其著作找出,附于下文。
五痹丸(验方)
〔适应症〕风湿性关节炎(痹症)。
〔处方〕生川乌10克、生草乌10克、紫草根90克、乌梅肉60克、金银花60克、制乳香90克、制没药60克、羌活60克、桂枝90克、透骨草60克、红花60克、当归90克、甘草90克
〔制法〕共碾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8克。
〔用法〕成人每服一丸,日服二次,黄酒为引。
〔备注〕孕妇禁服。体壮邪实者,服药后微汗。生川乌、生草乌不宜超量。
通络汤(验方)
〔适应症〕痹证(风湿性关节炎)、痉证、中风证等。
〔处方〕当归10克、红花6克、牛膝6克、全蝎10克、丝瓜6克、葛根10克、天麻6克、僵蚕10克、钩藤6克、鸡血藤10克、甘草6克
〔制法〕水煎每次100毫升,煎两次。
〔用法〕1~7岁每服20~30毫升,8~15岁每服40~50毫升,成人服100毫升,日服2~3次。
〔备注〕此药剂量成人可加量服,孕妇禁服。
三七血红散(验方)
〔适应症〕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处方〕当归尾90克、制川乌90克、乳香珠90克、没药珠90克、血竭90克、西红花30克、汉三七90克、麝香1.5克、自然铜90克、骨碎补90克
〔制法〕先碾研粗料,再研入西红花、麝香、血竭。合匀后,每包3克,蜜封备用。
〔用法〕成人每服1~2包,黄酒或白酒送服,日两次。
〔备注〕孕妇禁服。忌食豆类食物。
苍柏汤(验方)
〔适应症〕关节炎。
〔处方〕苍术15克、黄柏15克、制川乌9克、红花9克、没药9克、川芎12克、白芷6克、甘松9克、桂枝9克、防已9克、牛膝9克、细辛3克、益母草12克
〔制法〕水煎二次,每次煎100毫升。
〔用法〕成人每服100毫升,日服两次。
泻白胜湿汤(改革方)
〔适应症〕白带症、风湿性关节炎。
〔处方]桑皮12克、地骨皮9克、粳米9克、羌活12克、独活9克、川芎9克、蔓荆子12克、藁本9克、防风9克、甘草6克
〔制法〕水煎每次100毫升,煎2~8次。
〔用法〕成人每服100毫升,小儿酌减,日服二次。
〔备注〕无粳米以大米代之。血瘀者加桃仁、红花。白带属寒象减骨皮加小茴香、川楝子。
《三十年临证探研录》(邹孟城)
历节风痛误药辨治
{24}
岳父业于金融。七十年代初年方半百,奉命支援外地建设。由于环境简陋,寒湿易侵,渐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当地所用,尽祛风辛燥之剂。病益笃,来沪调治,始得好转,又急于因公返回。余特书“简述”一文,以供当地医家参考,惜全未采用,及至四肢关节肿胀强直,行动惟艰,始退休回沪,虽勉力调治,终觉良机已失,心长而力短矣。今将当日原文录下,以志其事。
岳父年逾花甲,形体瘦瘠,早岁辛苦劳碌,调养失宜。是以羸弱之质,时患肢节疼痛,劳伤内损固有之,风寒外入亦有之,因病小而忽诸。久而不治,厥疾乃甚。浸至二年前春夏之交,一身肢节尽疼痛如虎咬,手指关节既肿且大。饮食起居,艰于自理,是为历节风痛也,西医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久经中西医选治,汤丸并进,而又举凡针灸、导引、按摩、运动之法,靡不施行,终鲜效机。及至盛夏,病不少减,行动困惫,肌肉尽削。暑本湿热之气,常人受之,犹汗流不辍,而岳父滴汗不淌,浑身不适,难可名状。因思风邪闭于腠理,不开鬼门,病何以祛?遂投《金匮》乌头汤(乌头、麻黄、芍药、甘草、黄芪、白蜜),汗仍不露。方中加入桂枝,助麻黄以迫汗,各用3g亦不知,渐次递加至麻黄12g、桂枝9g,始得通身津润,病势由是而顿挫。却见肌肤亢热,夜剧昼轻,脉弦而细,乃是阴伤血燥之征。频进养血祛风,虚热除而痹痛不瘥、节肿不消。旋因公返回外地,在彼所服近百剂,率皆独活防风灵仙秦艽之属,一派祛风辛燥之品。虽稍益参术,总是杯水车薪。嗣(Water按:嗣,随后)即膺胸大痛,俯仰维艰。石顽云:“上虚而痛者,心脾伤也。”得无为此说法乎?彼医以葡萄糖静脉滴注,持续旬余始趋安可。继而仍服益气祛风之剂痹痛稍减,但心悸怔忡、足跟疼痛不可着地之病生。羸瘦少气,纳谷不馨。越数月回沪,视脉弦大挺劲,察舌胖大淡嫩,苔薄腻而略干。窃思病逾年半有奇,今已伤及先天,纵观症情脉舌,显然肝肾亏损,此张景岳论之详矣。更参孙一奎《生生子医案》治法,拟方予服:
党参12g、熟地12g、枸杞子30g、炙龟板12g、鹿角胶9g、五加皮6g、苍耳子6g、黄柏4.5g、生苡仁12g、淮牛膝12g、杜红花3g
以地杞龟鹿滋肾而扶本,党参益气而助之;加皮苍膝强筋骨而祛风;黄柏苡仁清消肢节之肿;红花—味通利血脉之痹。以此加减,药未兼旬,而病愈强半。复因公务紧要,返回办事,徒步跋涉数十里,足踵居然不痛。事竞返沪,照服前方,至今尽三十余剂,痹痛又减,除十指小关节晨起略有肿胀外,余处皆舒。胃纳也开,心悸亦宁。舌象虽未复常,而六脉逐现柔和。此先天之真元渐充,后天之胃气来复,是佳兆也明矣。倘能不违前方之意,不离前方之法,随症情而略加增损,则沉疴除去之日,可克期而待也。
按:岳父之病,以彼医固执己见,用药始终不离羌独灵仙,而“沉疴除去之日”终未来到。服药愈多,病势愈甚。患难症而遇不学无术却又刚愎自用之辈,不亦悲夫!罗谦甫《卫生宝鉴》有句云:“活人之道将与相,一且在己权非轻。”古人又云“不为良相,宁为良医。”是以医虽小道,而重任独肩,尤其患者危急之际,医操生杀之权,故临证之时切切不可师心自用也。余不敏,时时识此以为鉴戒,不敢放任自流。
《疑难病治验》(李凤翔)
71页,腿痛验例(坐骨神经痛)
{25}
患者史XX,男,38岁,干部,住山东成武造纸厂。
【主诉】左腿痛一月余。
【病史】开始左臀部酸痛,逐渐向下蔓延,沿大腿外侧,痛甚时犹如触电般,直至足小趾尖部。严重影响行动和睡眠。在某医院确诊为坐骨神经痛。
【治疗经过】开始时注射维生素B12,痛甚给止痛片类以济急,后又注射强地松龙及内服强地松等,能起临时止痛作用,不能根除,至今一月多。
【现在症状及治疗】左腿疼痛,脉沉弦而紧,舌苔薄白。据脉理诊断为寒痹。给桂枝芍药知母汤三十剂。
方药与方解,见下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郝某病案中。依方服至八剂后,逐渐减轻,至二十四剂,疼痛基本消失。依方又服六剂获愈。
【分折】《内经》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痛则游走不定;其寒气胜者为痛痹,痛甚而固定不移;其湿气胜者为着痹,酸痛而重。此证的疼痛既放射似乎游走;又酸痛而固定不移,确无沉重感,脉沉为在里,脉弦主寒主痛,脉紧为外邪束闭。此证既有内寒,又有外寒,内寒为重,外寒较轻。寒中于里,寒借风而入;风中于表,风中亦有微寒。故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治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云:“诸肢节疼痛,身体尪(尪wāng,①骨胳弯曲不正;②孱弱;瘦弱)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疼痛较甚,寒邪已经入里,本不可能短时治愈,正值夏季火令当旺之时,气温大热,对治疗有资一助,故三十剂获效,若时值寒冬,恐难成功。历节正证,是风寒与血相搏,其治法不外乎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兼补虚。此方之所以获效,是桂枝汤去枣,能调和营卫以通行经络,并能保心气以养血;加附子以破寒结而止痛;配干姜、白术温脾阳以通四末;得防风以行脾气;麻黄通阳以透表,使内寒从内而外解;知母以调其阴阳。内寒得温以散,从里达外,缓缓而出。又加天气相助,热则血管扩张,肌肉疏松,腠理毛窍开,邪散而疼止,营卫调和而自愈。观察一年多无复发。
73页,痹证验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26}
患者郝XX,男,19岁,学生,住包头市昆区反修路16街坊34栋1号,1979年6月18日初诊。
【主诉】周身关节肿痛三年多。
【病史】从76年元月开始,手指关节肿痛,后逐渐加重并发热。肿痛渐及肘膝和足趾关节,步履艰难,气侯变化明显。饮食减少,身体蠃瘦,至冷已有三年之久,经过中西医治,从未见效。
【治疗经过】曾经住包头市某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曾用激素(强地松类),结合针灸。用中药计八十余剂,多为祛除风湿的灵仙、鸡血藤、海风藤、追地风、千车健、薏苡仁、乌蛇等及活血止痛的当归、红花、木瓜、牛膝、乳香没药等。
【现在症状及治疗】周身关节肿痛而不可触近,每天起卧穿脱衣服,全家长帮助,起坐困难。面憔体瘦,关节肿处触之发热,脚肿如脱,手指关节略有变形,饮食欠佳,二便尚可,脉沉紧,舌苔白腻。遂断为阳气不足、寒邪外闭、风湿内蕴所致。以温阳祛寒兼除风湿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羌活、薏苡仁、红花治之。
桂枝12克、白芍12、知母12克、白术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麻黄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羌活10克、红花10克、薏苡仁30克,水煎二次服,每日一剂,连服三十剂。
7月25日复诊:诸肢节痛已大减,脚肿已消,行动灵活,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脉象涩滞,舌质有瘀斑而苔白。遂断为风寒湿三邪已去,瘀血停留。应以逐瘀为主,用身痛逐瘀汤加桑寄生、桂枝。
秦艽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6克、羌活10克、没药10克、当归15克、灵脂10克、香附10克、牛膝10克、地龙12克、桑寄生15克、桂枝10克,水煎二次服,间日服一剂,连服十五剂。
9月2日三诊:一切好,惟内踝肿,足无力,脉沉缓,苔薄白,饮食大增,小便多,身体轻硚(通跷,qiāo),能自骑足踏车行走。改用甘草附子汤加当归、黄芪、党参、防己十剂,隔两日一剂。
12月2日四诊自诉停药四十五天,一切好,惟骨节按之痛,并发痒,时起小疙瘩,多在关节部。手足指尖发绀(gàn,红青,微带红的黑色)。此属血中有瘀,嘱其再服前方二十剂,隔两日一剂而愈。
1980年6月信访,已全愈,身体健康,正在攻读,谁备参加高考。
【分析】此证属于痹证范畴,也叫“历节风”或“痛风”,还有“自虎历节”之称。乃因疼痛遍历关节,犹如虎啮之状。缠绵不已,日益增重,拖延三年之久,骨质稍有变形。虽有激素类药物维持,减量则增重,且肿痛较甚,遍历关节。故断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病,且以寒湿为主。脉象沉紧、舌苔白腻,亦是见证。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薏、羌、红花以辅助。此方配伍严谨,而有通阳行痹、祛风逐湿、和营止痛的作用,疗效超过一般。用于坐骨神经痛、风湿热等,亦有较高的疗效。桂枝能和营通经,保心气以逐水,宜通阳气以化阴邪,故为君;配芍药能破血中之凝结以止痛;知母以治郁久化热之阻隔,除邪气以祛肢体浮肿之水,为此证之要药;湿阻于下非发散不能为功,故用生姜发散;麻黄、防风祛风除温于毛窍,使缓缓似汗而出;白术、桂枝以治水阻;合附子以破下焦之结;甘草和中以通肠胃之结,治中州以运四旁,使诸肢节瘀阻得通;又恐不及,故加红花以活络脉,羌活以通行上下,散肌表八风之邪;因系三气杂合于筋骨血脉之中,又恐久必蒸而化热,故重用薏苡仁以舒筋利骨,滋养阳明,配伍芍、甘、知母以和阳明之血,润宗筋而利机关,其证可平。三十剂后虽肿消痛大减,然而脉象涩滞,舌质瘀斑,知是三邪(风寒湿)去而瘀血留,故改用身痛逐瘀汤以打扫阵地。继则用甘草附子汤加参、芪、归、己补气养血重建家园,使元气恢复。老子云:“大乱之后,必有凶年。”我认为,“大病愈后,必有余殃。”故用身痛逐瘀以清残余,此即邪去正复之理。经追访两年多,虽历冬春亦未复发
目录一、内科奇效方感冒1.辛温解表汤2.羌蒡蒲薄汤3.清热解表汤4.三阳清解汤5.退热汤6.三花清解汤7.感冒立愈汤8.柴胡消食汤9.十神汤10.增免抗感方头痛(头风)1.加味乌星散2.柔肝熄风方3.头痛汤4.头痛方5.曙光头痛方6.三石汤偏头痛1.三生祛痛方2.养血祛风汤3.滋潜止痛汤4.祛瘀驱风汤5.霹雳汤脑震荡后遗症1.四子定晕汤2.健脑散3.活血温胆汤咳嗽―(急性支气管炎)1.疏表止嗽汤2.辛温止咳方3.张氏止咳汤4.清肺理脾镇咳汤5.鱼蛤石花汤6.解郁宣肺止咳方7.桑杏清宣汤8.锄云止咳汤9.锄云利肺汤10.七味清肺饮11.前芒汤12.麻杏地鱼汤13.速效止咳方咳嗽二(慢性支气管炎)1.温肾蠲饮汤2.润燥益阴汤3.久咳丸4.降气化痰汤5.清肺宁咳方6.补气化痰方7.三花汤8.清肺润燥方咳喘(喘息性支气管炎)1.七子定喘汤2.清肺化痰汤3.咳喘冲剂4.前胡汤肺痨(肺结核)1.空洞型肺结核效方2.月华消瘰汤3.和解宣化汤4.清肺活肝理痨汤5.二麻四仁汤6.托里内消汤肺痈(肺脓疡)1.苇茎排脓汤2.肺痈验方3.小儿肺痈方4.宣肺解毒汤5.加减苇根汤6.清肺化痈汤气喘(支气管扩张及肺气肿)1.温肾纳气方2.宿喘验方3.止咳平喘汤4.保肺汤5.五白定金片6.萎贝定喘汤肺积(肺癌)1.培土生金除癌汤2.益肺消积汤3.参冬白莲汤4.养阴清肺消积汤胸胁痛(气胸)1.补肾纳气方2.疗伤理气汤咯血(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1.三炭止血汤2.加味柏叶汤3.泻白化血汤4.宁肺止血汤5.参白止血汤6.咳喘止血汤中风(脑血管意外)1.?莶至阳汤2.?莶至阴汤3.涤痰熄风汤4.通络活血汤5.通络益气汤6.中风先兆汤7.通络舒脉汤8.发郁通络汤9.丁氏七妙汤10.镇肝益阴汤11.固脱保元汤面瘫(面神经麻痹)1.牵正四物合剂2.二石复正汤高血压病(眩晕)1.治高血压方2.熄风汤3.柔肝熄风汤4.加减天麻钩藤饮5.三草汤6.镇肝潜阳汤7.育阴潜阳汤眩晕1.气虚眩晕汤2.定眩汤3.川芎白艽汤4.清肝汤内耳性眩晕1.清泄肝胆方2.止眩降晕汤低血压(眩晕)1.升压汤2.参芪升压汤3.桂枝甘附汤虚劳(贫血)1.生血增白汤2.苍玉潜龙汤3.参芪二仙汤4.健脾益气汤5.二仙温肾汤6.温补脾肾汤虚损1.黄精补脑汤2.珠母补益方3.加味生脉散胸痹(冠心病)1.冠心通痹汤2.调和肺胃汤3.参七散4.心绞痛方5.龙牡安神汤6.加味冠通汤7.通痹消胀汤8.早博宁汤9.强心饮10.宁心饮风湿性心脏病1.银翘白虎汤2.通脉饮3.双仁养心散肺源性心脏病1.加味小青龙汤2.肺肾同治汤心律失常1.健心汤2.灵芝甘草汤3.调心汤4.稳心灵5.宁心饮6.加味八味安神丸7.整脉饮心力衰竭1.健心合剂2.五泽强心汤痹证(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1.行痹主方2.三消饮子3.化瘀通痹汤4.补肾祛风汤5.通络熄风汤6.热痹镇痛汤7.寄生慢痹汤8.补肾祛寒治?汤9.蛇归类风汤10.类风湿汤11.蠲痹通络汤12.益气通痹汤13.流气止痛汤14.补肾活血汤15.加减痛风方16.王氏热痹方17.桂枝活络汤18.石藤热痹汤虎历节(痛风性关节炎)1.消痛饮2.痛风方3.泄浊化瘀汤肩凝症(肩周炎)1.肩凝汤2.温经通络汤坐骨神经痛(痹症)1.蠲痹汤2.四虫蠲痹汤3.通经止痛汤黄疸(黄疸型肝炎)1.轻型消黄汤2.重型消黄汤3.加味茵陈蒿汤4.利疸退黄汤5.丹凤汤6.清肝和胃汤7.清解化利汤8.活血通络汤9.秘传黄痧症验方胁痛(无黄疸型肝炎)1.虎蛇疗肝汤2.豢龙汤3.疏肝利胆汤4.疏肝解毒汤肋间神经痛(胁痛)1.乙癸同源饮2.薤蒌四逆散3.双解散4.肝郁得效方5.消食汤急黄(重证肝炎)赤芍退黄汤乙型肝炎1.活血解毒散2.疏肝健脾汤3.复肝汤慢性肝炎(含“迁肝”和“慢活”两类)1.二甲调肝汤2.燮枢汤3.补气养血汤4.健脾补肾汤5滋补肝肾汤6.舒肝解毒汤7.加味抑制散8.疏肝理脾汤9.加味一贯煎10.加味黄精汤臌胀(肝硬变及肝硬变腹水)1.化瘀通气方2.白金汤3.软肝缩脾方4.臌胀消水丹5.肝腹水验方6.复肝丸7.茵布治肝汤8.苓桂健运汤9.加味阴骘丸10.健肝生化汤11.养肝饮12.益气化积解毒汤13.养阴利水汤黑疸(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1.黑疸汤2.软坚治疸方脂肪肝降脂益肝汤肝吸虫病肝吸虫汤肝痈(肝脓肿)龙胆清肝汤胆囊炎、胆石症1.清胆消炎汤2.金钱开郁散3.利胆解郁汤4.利胆排石汤5.茵柴清胆汤6.消症积汤7.利胆汤8.疏肝利胆汤9.通胆汤10.利胆消胀汤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疏肝和胃饮2.健脾调胃汤3.加味乌贝芨甘散4.健脾汤5.养胃汤6.脘腹蠲痛汤7.加减一贯煎8.清柔和中汤9.舒肝和胃饮胃脘痛(慢性胃炎)1.安中汤2.养阴建中汤3.益气建中汤4.疏肝和胃汤5.三合汤6.平肝降逆和胃通阳方7.益中活血汤8.健脾和胃汤9.柴桂汤10.通降汤11.肝胃百合汤逆(膈肌痉挛)1.止嗳汤2治噫气声之不绝方3.宣中降气汤4.白虎降逆汤5.降逆止呃方胃下垂1.枳实参朴汤2.四奇汤3.补元复胃汤胃粘膜脱垂症1.温肾升阳汤2.升提活血汤肠梗阻1.温阳通痹汤2.驱通汤急性胰腺炎1.消胰饮2.栀干芍草五香汤3.柴胡陷胸汤4.二白生脉汤泄泻(急慢性肠炎)1.治泻方2.泄泻灵汤3.清利肠道方4.加味葛根黄苓黄连汤5.久泻断下汤6.温肾健脾止泻方7.温肾扶脾汤8.益火扶脾方9.敛溃愈疡汤滞下(痢疾)1.香连导滞汤2.双炭饮3.疫痢解毒饮4.开噤止痢汤5.白头槟连汤6.海葛地连汤7.活血导滞汤8.加味连梅汤十二指肠壅滞症温降承气汤腹胀1.三宜汤2.解秽汤3.排气排便汤老年性痴呆桃仁复苏汤胸膜炎(胸腔积液)1.三子逐饮汤2.三仁分利汤3.清润消肿汤4.逐饮方肠痈(阑尾炎)1.清热消炎汤2.化瘀消炎汤3.阑尾脓肿方4.阑尾化瘀汤5.红藤汤6.加减双合汤7.金蒲汤气瘿(甲状腺机能亢进症)1.五法合一甲亢汤2.“甲亢”方3.消瘿汤4.治甲亢丸5.治甲亢方肉瘿(甲状腺腺瘤)1.川芎天葵汤2.三海汤肥胖病1.消肥汤2.张氏减肥方多汗症1.止汗汤2.疏渎固表汤蛔厥(胆道蛔虫症)1.驱蛔汤2.胆道驱蛔汤(一)3.胆道驱蛔汤(二)4.通胆安蛔汤水肿(肾炎)1.加减益肾汤2.疏风利水汤3.宣肺利水汤4.健脾渗湿汤5.苏蝉六味地黄汤6.加味三合汤7.白扁豆散8.益气化瘀补肾汤9.穿破石合剂10.开瘀消胀汤11.四能速效汤12.五草汤13.芡实合剂14.肾炎汤肾功能衰竭1.升降活血汤2.徐长卿汤3.温肾排毒汤4.温肾降浊汤肾病综合症1.益肾健脾汤2.小儿肾病综合征3.退肿汤劳淋(慢性肾盂肾炎)1.疏肝益气汤2.益肾温化汤3.芙蓉清解汤4.益肾通淋汤5.内托生肌汤腰痛1.补肾强腰方2.强腰散3.峻补肝肾丸4.通督活血汤5.腰痛方流行性出血热(温病)1.加味银翘散2.出血热导泻汤血淋(急性尿路感染)1.柴芩汤2.导赤清心汤3.茅苓汤4.血淋安逸汤5.加味导赤汤6.加味归贝苦参丸膏淋(乳糜尿)1.清热养阴汤2.活血分清饮3.乳糜尿汤白浊(前列腺炎)1.清热利湿化瘀汤2.白浊汤3.龙胆消炎汤4.加味膀胱化浊汤癃闭(前列腺肥大)1.舒肝散结方2.愈癃启闭汤3.消癃方4.麻黄五苓汤失眠(神经官能症)1.除痰降火方2.卧佛汤3.明志汤4.十一味温胆汤5.琥珀合欢白芍汤6.镇静安神汤7.八味安神汤8.十味甘麦大枣汤9.交阴安神汤癫狂(精神分裂症)1.豁痰定狂汤2.除痰降火方3.柴芍龙牡汤癫痫1.加味抵当汤2.除痫汤(散)3.龙牡愈痫汤4.潜阳宁神汤5.除痰安寐汤6.癫痫清脑汤石淋(泌尿系结石)1.消坚排石汤2.金珀消石散3.结石消化散4.三金胡桃汤5.三金排石汤6.逐石汤遗精1.遗精方2.益肾固精方3.补肾固精丸4.秘精汤阳萎1.加味天雄散2.补肾壮阳丸3.益肾填精汤4.益精壮阳汤5.壮肾亢萎散男性不育症1.化瘀助育汤2.九子生精丸3.益肾生精丸4.益精毓麟丸5.化精汤消渴(糖尿病)1.温肾降糖汤2.益气滋阴饮3.降糖益阴汤4.清热养阴汤5.降糖方6.降糖克消汤7.治消止渴汤白细胞减少症1.丹首生血灵2.温补升白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温补脾肾方2.平癜汤3.三草黛丹汤4.陆鹤消癜汤疝症(副睾炎)1.柴桔乌贝汤2.附子大黄汤3.温通利湿方4.消核汤5.加味疝气方细胞增多症1.恶网净汤2.参鹿龟汤便秘(习惯性便秘)1.便秘汤2.增水行舟汤3.调肝承气汤4.通秘汤脱肛1.益气举脱汤2提肛饮二、妇科奇效方?月经不调1.补血通经汤2.调经凉血汤3.三黄忍冬藤汤4.安神调经汤5.归经汤6.补中固经汤7.益气清营固冲汤8.调经散痛经1.痛经汤2.治寒凝痛经方3.化膜汤4.活血祛瘀化症汤5.热性痛经方6.散瘀见喜汤7.加味活血理气止痛饮闭经1.瓜石汤2.化瘀通经汤3.香草汤4.桂仙汤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健脾固冲汤2.滋阴固气汤3.育阴止崩汤4.益肾止血汤5.经漏验方6.寒凉止崩汤7.益气活血汤倒经(代偿性月经)1.归经汤2.凉血止衄汤经前期综合征1.清眩平肝汤2.二齿安神汤3.乳胀散4.经前乳胀汤5.经前癫狂汤更年期综合征1.益肾汤2.二仙汤3.坤宝汤4.清心平肝汤带下(阴道炎)1.清肝利湿汤2.赤带方3.补肾固带汤4.苓药芡苡汤5.祛湿止带汤妊娠恶阻(妊娠呕吐)1.健脾和胃汤2.安胃饮3.祖传定呕饮4.健降止呕汤5.化浊安中饮6.温中和胃饮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加减鲤鱼汤2.羚羊琥珀散3.平肝散胎位异常(难产)妊娠正位汤胎漏(先兆流产)1.安胎合剂2.清热安胎饮3.固肾安胎饮4.加味芎归汤5.生麦安胎饮6.保胎方滑胎(习惯性流产)1.调补冲任方2.滋肾育胎丸3.固胎饮4.培育汤5.加味三青饮6.补肾固本汤7.活血化瘀汤异位妊娠(宫外孕)宫外孕方产后发热1.理血祛风汤2.祖传桂枝生化汤3.参芪荆防汤产后尿潴留加味桂车汤产后恶露不绝1.缩宫逐瘀汤(一)2.益气固护汤3.红酱饮4.缩宫逐瘀汤(二)5.银黄汤产后缺乳1.益气通乳汤2.疏肝通乳汤3.加减涌泉散4.益源涌泉饮5.通乳丹6.通乳饮女性不孕症1.肋孕汤2.经验种子济阴丹3.补肾种子方4.陈氏求嗣方输卵管阻塞1.通管汤2.疏通汤3.通卵受孕种育丹4.地蚤汤肠覃(卵巢囊肿)1.消散襄肿汤2.加味化坚汤子宫肌瘤1.清瘀化症汤2.桔荔散结丸盆腔炎1.丹芍活血行气汤2.血竭化症汤3.血竭消聚汤4.二藤汤5.盆腔灵汤6.归竭合剂7.清热解毒汤8.暖宫定痛汤9.理冲汤10.柴桔败酱汤11.清化汤子宫颈炎清宫解毒饮慢性附件炎加减斑龙汤外阴白斑1.白斑方2.清肝化斑汤子宫脱垂1.益气升提汤2.提挺汤避孕与引产1.节育生化汤2.益母芎归汤三、儿科奇效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卫气双解汤2.荆芥消风汤3.桂芪汤4.荆芥银参汤小儿高热1.慈幼清解汤2.小儿退热方3.退热灵4.蒿柴薇丹汤5.小儿退热灵胎黄(新生儿黄疸及肝炎综合征)1.阳黄清解汤2.茵瓦通黄汤3.婴儿利胆方4.消黄利胆汤5.清热退黄汤6.小儿肝炎方婴儿不乳清热导赤饮新生儿硬肿症1.硬肿汤2.温阳活血汤婴儿呕吐(急性胃炎)1.扩幽解痉汤2.通幽降逆汤小儿肺炎1.清气汤2.蚤休汤3.六二清肺汤4.清热解毒方5.肺炎汤(一)6.肺炎汤(二)7.钩藤竺黄汤8.腺病毒肺炎汤支气管哮喘1.补肾平喘汤2.附子大黄细辛汤3.二麻四仁汤4.治哮喘验方5.哮喘通用方6.参蛤麻杏膏7.治哮灵8.平喘汤9.止哮汤麻疹1.透疹汤2.麻杏桑石汤幼儿急疹1.幼儿急疹散2.青地石膏汤小儿腹泻1.小儿腹泻方2.调中止泻汤3.五肉涩肠汤4.健脾柔肝汤5.温阳扶脾汤6.温阳止泻汤7.参连健化汤8.小儿慢性腹泻方9.车前白术汤小儿遗尿1.益气缩泉固关散2.补肾固脬汤3.小儿遗尿方4.遗尿合剂小儿尿频1.滋阴益肺汤2.麦枣远志汤3.二蛸补肾汤4.尿崩汤暑热症(夏季热)1.夏热汤2.清暑导滞汤3.薷膏汤小儿低热1.清上温下方2.银胡蒿桑汤3.益气养阴汤4.青蒿低热饮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伏暑)1.益气清解汤2.抽薪饮3.镇心涤痰汤4.通络健脑汤小儿麻痹症(瘘证)1.膏葛芩连汤2.通络起蒌膏3.通络起萎丸4.疗瘫健步灵小儿多动症(癔纵)1.滋阴潜阳汤2.菖志龙牡汤小儿大脑发育不良(五软、五迟)1.益智健脑汤2.补肾健脑片3.鹿地龟版汤4.补脑益智汤解颅(小儿脑 积水)1.健脑利水丸2.通窍利水汤3.补肾健脑汤女童性早熟1.清泻相火方2.滋阴泻火汤小儿心肌炎1.参芪十九汤2.补气养血汤3.参芪瓜蒌汤小儿蛔虫症1.使香消积汤2.使君子汤百日咳1.温肺化饮汤2.镇肝止咳汤3.百龙汤4.百日咳方(一)5.缓痉镇咳汤6.百日咳方(二)7.百马汤8.麻杏代赭汤小儿积滞消食散小儿厌食症1.桂枝汤2.凉肝健脾汤3.消疳汤4.调脾散小儿疳积(营养不良)1.健脾消积汤2.三甲散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水疝)1.消疝汤2.水疝方痄腮(流行性腮腺炎)1.解毒散结汤2.六味消毒饮小儿舞蹈病1.羌菊白麻汤2.五虫熄风汤3.滋肾养肝汤小儿夜啼1.定惊汤2.钩藤饮小儿肾炎五草汤小儿肾病综合征三合化裁汤小儿佝偻病抗佝方四 、伤外科奇效方颈椎病1.搜风通络汤2.白芍葛根汤3.养血通络汤软组织损伤1.滋阴解痉汤2.顺气宽胸汤跌打损伤1.活血行气汤2.颅内消瘀汤3.消肿通络汤4.通窍逐瘀汤5.补肾牡骨汤6.理气化瘀汤7.活血舒筋汤8.牛蒡子汤9.复元活血汤骨折1.活血镇痛汤2.跌打养荣汤3.仙复汤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胁痛)1.胡归山甲汤2.新活血化瘀汤骨质增生病1.补肾克刺汤2.增生汤3.强力热敷散4.抗骨质增生丸5.活络通痹汤附骨疽(慢性骨髓炎)1.复骨汤2.骨痨汤(一)骨痨(骨与关节结核)1.骨痨汤(二)2.补益祛邪汤多发性疖肿1.仙遗地黄汤2.消疖汤3.解毒消肿汤4.托补消炎汤痈疽1.加味三星汤2.鹿角托里汤3.黄芪托毒汤4.归芪解毒汤5.扶正解毒汤6.养阴清托汤7.双活祛寒汤8.和营托毒汤9.透脓汤10.疏气消肿汤疗疮1.芩连消毒饮2.七味消疗汤3.知柏解毒汤4.三花二石汤5.九味消疔汤乳痈(乳腺炎)1.乳痛验方2.治乳痈方3.消乳汤4.乳痈内消汤5.桔叶汤乳癖(乳腺增生病)1.消瘀散结汤2.乳腺消瘤汤3.疏肝消核方4.乳一方5.乳癖化坚汤乳疠(乳房发育症)1.消疠汤2.乳疠内消汤血栓性静脉炎1.清营解瘀汤2.解毒通脉汤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温经通脉汤2.活血通脉汤3补气通脉汤4.化湿通脉汤臁疮(下肢溃疡)化腐生肌丹鹤膝风加减羚羊角汤五、皮肤科奇效方紫癜(肌衄)1.脱敏消瘢汤2.滋阴降火汤3.补气凉血汤4.青紫汤5.清荣饮6.三草楂黄汤7.加减玉女煎丹毒1.蝎槟导滞汤2.鹿角阳和汤3.解毒清热汤鱼鳞病鱼鳞汤银屑病(牛皮癣)1.白疮汤2.白疮方神经性皮炎(癣症)1.首乌饮2.乌蛇驱风汤3.搜.风除湿汤脂溢性皮炎(赤屑风)1.凉血清肺饮2.凉血消风散3.养血消风散药物性皮炎1.皮炎汤2.增液解毒汤湿疹1.滋阴除湿汤2.全虫方带状疱疹(缠腰火丹)1.清热消毒饮2.马苋解毒汤荨麻疹(隐疹)1.荆防方2.麻黄方3.麻黄蝉衣汤4.活血祛风汤5.多皮饮6.潜阳熄风汤7.消疹汤8.固卫御风汤扁平疣1.去疣三号方2.蓝苡消疣汤寻常疣1.灵石消疣汤2.去疣四号方皮肤瘙痒症1.皮癣汤2.二地汤3.风癣汤结节性红斑1.活血通络方2.凉血五根汤3.加味利湿化瘀饮痤疮(青春蕾)凉血消疮饮脱发1.一麻二至丸2.补肾养血丹3.生发饮4.消秃生发汤5.除湿健发汤皮肤病通治方1.清肝饮2.八味洁肤膏六、眼科奇效方麦粒肿(偷针眼)1.解毒消肿汤2.归贝解毒汤结膜炎(天行赤眼)1.茵陈防己汤2.祛风明目方3.菊栀散热饮角膜炎1.金黄汤2.红肿翳障方3.消毒饮4.银花解毒汤5.银翘解毒汤角膜溃疡1.红肿痛方2.治蟹珠方3.消炎解毒汤巩膜炎退红肿方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1.补肝散2.滋阴活血汤虹膜睫状体炎1.和营化痰汤2.泄热祛风汤3.开窍明目汤4.双防双黄汤视神经萎缩韦氏逍遥散验方角膜软化症(疳疾上目)归芍八味汤泪囊炎(眦漏)1.止泪汤2.见风流泪方3.平肝止泪方眼底出血症(血灌瞳仁)1.槐花侧柏汤2.生蒲黄汤3.排血汤白内障1.乙癸同治方2.养阴清热汤青光眼(绿风内障)1.平肝养肝汤2.养阴平肝汤3.熄风止痉汤角膜云翳1.新老翳障方2.四物退翳汤其它目疾1.瞳孔散大方2.蒲银解毒汤3.去痹汤4.滋肾柔肝汤七、耳鼻喉科奇效方耳聋1.通窍益气汤2.化瘀复聪汤3.新麻杏石甘汤耳鸣(内耳性眩晕)1.耳鸣丸2.眩晕片3.五味止眩汤中耳炎1.柴胡白冬饮2.泽苓汤3.升青流气饮鼻衄1.清金止衄汤2.清热止衄汤3.荆牡藕节汤4.健脾止血汤鼻鼽(过敏性鼻炎)1.抗敏护卫汤2.辛蒲汤3.升陷塞流汤鼻渊(鼻窦炎)1.辛前甘桔汤2.加味辛荑散3.通鼻汤4.蒲黄败毒汤5.清热消肿汤6.群芳煎鼻窦(慢性鼻炎)1.鼻炎汤2.慢性鼻炎汤3.苡仁防风汤乳娥(扁桃腺炎)1.范氏大黄附子细辛汤2.大青蚤休饮3.金灯山根汤4.咽喉消肿汤5.消娥汤6.清咽解毒汤喉痹1.清咽解毒汤2.清咽透表汤3.新定三黄凉膈散4.咽喉消肿八味汤梅核气(咽神经官能症)1.消梅十味饮2.三子消梅汤喉喑(声带病)1.加味二陈汤2.加味养阴汤3.天龙饮4.清肝利咽汤牙痛1.齿痛验方2.虚火牙痛汤3.肾虚牙痛汤4.细辛碎补汤5.清胃解毒汤6.牙痛方牙疳1.牙疳散2.清热化疳汤3.清热解毒汤口疮(口腔炎)1.养阴清热汤2.生白解毒汤3.口腔解毒汤4.溃疡散5釜底抽薪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8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止嗽饮
下一篇: 治疗血小板无力症的基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