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柴胡18克大黄9克白书9克枳实9克黄芩9克半夏9克郁金9克生姜12克
〔功能〕疏肝利胆。
〔主治〕急性胆囊炎证属肝胆湿热者。临床以胁痛、发热、厌油、恶心、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用法〕日1-2剂,水煎分服。
〔方解〕方中柴胡味苦微辛,气平微寒,具轻清上升,宣透流达之性,长于疏泄肝胆之邪热,与黄芩相伍能和解表里、清热利湿,与白芍同用,能柔肝舒肝止痛;半夏、生姜化湿和中,除逆止呕;大黄、枳实泻府清热、利胆消炎;郁金辛开苦降,性寒泄热,入气分行气解郁,入血分凉血化瘀,为血中之气药,并有利胆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热利湿,通腑利胆之效。
〔按语〕现代研究表明,柴胡有解热、抗菌、抗炎、利胆、护肝、镇痛等作用;大黄亦有很强的解热、抗菌、抗炎、利胆等作用;白芍有很好的镇痛、抗炎等作用;郁金、黄劳均有利胆、抗菌作用,故本方既能治“本”(抗菌、消炎),又能治“标”(止痛、退热),诚为一首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方剂。由于本方多苦寒之品,故于脾胃虚弱,正气不足之急性胆囊炎不相宜。临证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可套用照搬,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疼痛是一种机体内在的主观感觉,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现代医学认为疼痛可由多种伤害性刺激如机械、电流、热化学物质所致,易受精神或心理因素的影响。它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另一个是个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并伴有较强烈的情绪色彩,表现为一系列的躯体运动反应。但是,超出一定限度的疼痛,会对机体产生相反的作用,“防御过当”以致引起某些病理性反应,甚至造成危害,疼痛性休克就属此例。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长征医院)针灸科张智龙
祖国医学认为疼痛是由于正虚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气血凝滞,痹阻经络而成。《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举痛论篇》亦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灵枢·五癃津液别》亦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说明导致痛证发生的原因不外虚实两端,虚为“不荣则痛”;实为“不通则痛”。
(一)“不通则痛”为实性痛证的病机关键“不通则痛”是说疼痛的发生无论何因所致,皆由于邪气阻滞经脉,气血不畅使然。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脉气血应该“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若遭受外邪侵袭,就会造成气血瘀阻不通,使脏腑经络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其病机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气机阻滞: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若情志不舒,愤郁不伸,意欲不遂,则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气滞胸胁可致胸胁胀痛;气滞上焦则胸痛;气滞中州则胃痛。气滞少腹则腹痛;气滞胞宫则痛经;气滞经脉则肢体疼痛。而气机升降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脾胃为其枢纽,故气滞致痛与此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2.
寒邪凝滞:寒性收引、凝滞,易致经脉发生蜷缩、绌急拘挛,使气血运行不畅而疼痛,尤以阳气素虚者为多发。寒客太阳而发头项强痛,身体骨节疼痛;寒中太阴而腹痛;寒袭少阴而发心胸疼痛;寒中厥阴而巅顶疼痛;寒凝经脉则肢体肌肉疼痛。
3.
热邪壅遏:《经》云“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说明热邪壅盛,正邪相搏,则影响气血运行,加之血受热邪燔灼,血热阴伤,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壅滞,可发为痛证。如热结蕴肺,肺络受伤则发胸痛;热郁肝胆,肝胆络脉受灼则胁痛;肝火循经上扰清窍,可见头胀痛、目赤痛;热结阳明,腑气不通则腹痛;热犯心经,热瘀互结则心痛;心火下移小肠,则小便赤涩灼痛;热邪客于肌表,阻遏肌肤脉络气血则肌肤灼热疼痛;热入经络、关节,与气血相搏,致经络瘀阻则关节肢体疼痛;热邪壅盛,热及肌肉,燔灼气血,则又发疮疡、疔疖、肿痛、灼热,如肺痈、肌肤疔毒等等。
4.
湿邪阻遏: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最易阻遏气机,闭阻气血而发疼痛。湿蒙清窍,清阳不展,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闭阻则头痛如裹;湿邪困脾,使气机升降失常,则脘腹痞满疼痛、泄泻;湿邪留滞脉络而不去,使气血闭阻,而成着痹重痛。
5.
湿热蕴蒸:湿热相合,如油着面,湿得热而益深,热得湿而愈炽。湿热为患,最易阻遏气机,上扰下注,流窜经络,遏阻气血,使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多种疼痛。湿热蒸腾于上,循经络上行而入清窍,使气血壅塞清窍而不行,故发头、耳、舌、口、咽喉之窍痛;湿热犯于上焦,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胸阳不展,心血痹阻,发为胸痛心痛;湿热蕴蒸于中焦,或郁于肝胆,则肝胆失其疏泄条达,而致胁痛、黄疸等;或困遏脾胃,气机壅滞,腑气不通,则脘腹疼痛;湿热之邪蕴结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常,则腹痛下痢;湿热流注于下焦,或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尿道络脉不畅,而为尿痛尿急;或下注冲任,冲任气机不利,而为腹痛带下;或下注大肠,则为痔疮肛裂等。
此外,其他如痰饮、食积、诸虫、结石留滞于体内,或跌仆损伤败血瘀结于脉络,也能影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而形成各种痛证。
(二)“不荣则痛”为虚性痛证的病机关键
“不荣则痛”是指因邪气侵袭,或脏腑功能低下,致使阴阳气血等亏损,人体脏腑脉络失于温养、濡润,而引起的疼痛症状而言。
1.阳气虚弱,脉络失煦: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脉道不通,气血瘀滞不行发为疼痛;或不能温煦脏腑经络,经脉挛缩而发生疼痛。
2.阴血亏虚,脉络失濡:“血主濡之”,血虚不能营养和滋润脏腑、形体、九窍等组织器官,筋脉失养,脉络拘急而发生疼痛。
(三)痛证之治,以调神为主为先
我们认为疼痛虽因瘀而生,但不离乎心所主,故当调神导气以止痛。《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一切感觉都是心感受刺激传导后发生的反应,所以疼痛也是心感受病机反应传导至心的感觉。《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燥则痛甚,心寂则痛微”;“痛则神归之”。抑制疼痛反应,需要“心”对其病理变化——气血运行障碍有所感受,所以,阻断和转移心神对疼痛性病理变化的感知,使得疼痛消失,也是针灸治痛的机理之一。也就是说疼痛是神的生理病理表现,疼痛虽因气血运行涩滞,脉络闭阻不通而致,但其气血的运行赖乎心神的调节,若神机失用,神不导气,气滞则血瘀,痛症作矣。因此治疗当先调其神,令气易行,以意通经,使气机条达,血脉调和,通则不痛。临床常以水沟、内关及耳穴神门作为治疗各种痛症的基本方,重在调神,以神导气,疏理气机,使气行痛止。并根据疼痛的性质和部位,辨证取穴辅以循经取穴,以调神为主为先,以通经为辅为用,共奏调神导气,住痛移疼之效,用于治疗各种痛证。
(四)痛证之治,以通经为辅为用
疼痛之机在于不通,故当通经以止痛。“然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凌奂《医学新传》)说明“通”并非单指通下、破瘀散结之法,其变通妙用可谓无穷。如皮之不通者,轻而扬之,常用辛散发汗、透邪之品,据其寒热不同之性,以桂枝汤、银翘散之类加减化裁;腑气不通者,重而减之,以承气汤、大柴胡汤之类加减化裁;上而不通者,引而越之,以瓜蒂散探吐,此法现已很少用;下之不通者,引而竭之,脉证俱实,水湿壅盛,小便不通,治以八正散、五苓散之类;中满不通者,分消于内,宿食停滞,气机阻塞不通,治以枳实导滞之类;血分不通者,决而通之,常选用桃核承气、抵当汤丸之类;因其衰而不近者,彰之使通,常选用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之类,即所谓虚者助之使通。
针灸治疗痛证效若桴鼓,对不同的痛证要采用不同的经穴与配方,施以不同的针灸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说明针灸具有通经脉、调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因经脉壅滞,气血不通的痛证。我们临床在治疗痛证时,常采用辨证取穴合以分症循经取穴的方法。辨证取穴是根据疼痛的病因、病性等来选穴配方,此法多以治本;分症循经取穴是根据疼痛症状的病位,按其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来选穴配方,此法多以治标。
此外,根据《内经》中“以痛为腧”的原则,临床上还可以循经探寻压痛点,以治疗击仆、扭伤、痹证等疼痛,亦常收良好的效果。
少阳病之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医案:《伤寒论》第263条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冶第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综上两条,第一,提出了少阳病的提纲症;第二,提出了小柴胡汤的主症。那么少阳病与小柴胡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根据《伤寒论》第266条云:“本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可以看出,张仲景认为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此外,喻嘉言《尚论篇》又将《伤寒论》太阳病篇中涉及小柴胡汤的条文悉归于少阳病篇讨论,以至于后世医家乃至现行《伤寒论》教材亦照效仿,从而扩充了少阳病篇的内容,因此历代医家多认为小柴胡汤主症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七大症,正是综合了《伤寒论》第263条和第96条的内容。视其主症尽管涉及颇广、症情纷繁,但小柴胡汤终归以和解少阳为主旨,只要证属少阳经脉脏腑功能失调,便可但见一症,不必悉具。这就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髓。
小柴胡汤由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组成。究其组方思路有三:第一,柴胡配黄芩。柴胡味苦微寒,气质轻清,以疏少阳经中之邪热;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之郁火,如《黄帝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邪在半表半里,热气内传,攻之不可,则迎而夺之,必先散热,是以苦寒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二药相合,经腑同治,清疏并行,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通利,胆腑清和。第二,半夏配生姜。一则以辛散之性佐柴胡、黄芩疏郁逐邪;二则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三则化痰消饮以利三焦畅达。第三,人参、甘草、大枣相伍。一则以其味甘性温以扶其正,因病入少阳,正气受伤,故益少阳正气,助正抗邪;二则防邪内入,因少阳为阳气之枢,正虚之时,外邪易入三阴,故遵“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健脾以顾后天之本,其中以生姜之辛配人参、大枣、甘草之甘,如《黄帝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表邪未已,迤逦内传,即未作实,宜当两解,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发散,故辅助柴胡以和表;三则抑柴胡、黄芩之苦寒,以防伤脾胃之气,正如陈修园云:“少阳为枢,而所以运此枢者,胃也。小柴胡汤之参枣,是补胃中之正气以转枢。”诸药合之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相辅相成。既能疏利少阳枢机,又能调畅气机升降,更使表里内外宣通,营卫气血通达,七物相合而成和解之良方。可见小柴胡汤药味虽少,但组方缜密,丝丝入扣,依据充分,寓意深远。
关于柴胡的用量,《伤寒论》中有大、中、小三种,不同的组方中用量不同,体现了中医因证施方、遣药灵活的特点。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用柴胡半斤,柴胡桂枝各半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用柴胡四两,柴胡加芒硝汤用柴胡二两十六铢。可见《伤寒论》提示小柴胡汤本证即少阳证,柴胡宜大量;其次是太阳病已传少阳,但太阳证未罢,而又较轻微,柴胡用中量;兼有太阳表证或阳明里证,而少阳病已解,仅有少阳余波未平者柴胡用小量。目前临床常规用量多在10~30g,符合张仲景的本意。
自东汉以来,历代医家思古不泥,充分继承和弘扬了张仲景的诊疗思路,把握病机,灵活变通,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小柴胡汤诊治各种疑难杂症,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就小柴胡汤治疑难病验案举例如下。
【验案1】舌头灼热
李某,女,51岁,干部,2010年3月20日初诊。
自觉舌头灼热20余天,伴牙龈寒冷感,两颊酸楚不适,白天明显。自诉缘于近期突然工作压力增大,不堪重负而诱发。曾到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求治,全身体检未见异常指标,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服更年康、谷维素等均无效。刻下症:伴心烦,寐欠佳,纳可,大便正常,舌红衬紫边齿痕,苔薄,脉细弦,绝经1年。
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
中医诊断:少阳病,证属肝郁化火,肝脾不和。
治 法:燮理少阳,泻肝健脾。
处 方:小柴胡汤加味。药用:柴胡20g、黄芩15g、法半夏10g、干姜10g、党参15g、大枣6g、炙甘草6g、夜交藤30g、莲子6g、灯心草10g。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二 诊:药后舌尖灼热感明显改善,寐增进,两颊酸楚减轻。现左胁下疼痛不适,纳可,大便不成形,日行2次,舌边齿痕,苔薄腻,脉细弦。守上方加制香附10g。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三 诊:药后左胁下疼痛不适已愈,大便较成形,余症均进一步减轻,舌边齿痕,苔薄腻,脉细弦。守初诊方加减出入半个月后,自觉诸症悉除,神清气爽而病愈。
按 语:综观患者脉症以自觉症状为主,无任何客观指标异常,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和更年期综合征,但治之未效。根据中医理论,患者缘于情绪压抑,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虽出现母病及子、肝病传心、肝木克土、肝脾不和等系列之症,但其病始终在少阳经,属于寒热错杂、虚实并存的少阳证。方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方中柴胡清解少阳之邪,疏畅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黄芩协助柴胡清少阳之邪热,清泄少阳半里之热;半夏燥湿化痰,正所谓中医有“怪病多痰”之说;党参益气和阳,扶助正气以祛邪。因少阳为小阳,抗邪之力不强,又因太阴位居少阳之后,少阳之邪若再内传,太阴则首当其冲,故予干姜、大枣、炙甘草健脾以防传变,补胃气以助少阳枢转,扶正以逼邪外出。方中七味有寒有温,有升有降,有补有散,具有宣通内外、和畅气机之功。另心开窍于舌,故加灯心草、莲子既清心泻火以治舌头灼热之主症,又有引经之作用。全方切中病机,故可得效。
【验案2】面瘫
王某,女,65岁,2010年4月30日初诊。
神经性面瘫病史10余年,中西医内科及针灸等治疗均未痊愈,每于疲劳时面部不适感加重。刻下症:自觉左眼睑刺痛明显10余天,双目流泪,视物模糊,目涩,进食时牙龈夹物。伴背部刺痛,纳差,胃脘胀痛,大便溏稀,日行1次,寐欠佳,多于凌晨3点醒来,醒后再难入睡,神疲乏力,面部晦暗,两颊部有褐斑,舌边有瘀斑,苔薄,脉弦。曾行胃大部切除术,胆结石病史多年。
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瘫。
中医诊断:面瘫,证属肝阴亏虚,肝脾不和。
治 法:滋阴通络,调和肝脾。
处 方:二至丸合小柴胡汤加味。药用: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柴胡15g、黄芩15g、干姜10g、法半夏10g、党参15g、茯神10g、大枣6g、炙甘草6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制香附10g、浮小麦30g。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二 诊:药后病情明显好转,精神增进。左眼睑刺痛消失,自觉面部晦暗及颊部褐斑均减淡,牙龈夹物、双目流泪、目涩、视物模糊及胃脘部胀痛均减轻,寐增进。偶有背部刺痛,纳差,大便1日1行,质可,口干不思饮,夜间明显,舌红衬紫,苔薄,脉弦滑。守上方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三 诊:药后症情均明显改善,精神佳。但近日外出旅游,因过度劳累,症状稍有进退,经休息后自行缓解。舌脉同上。守上方14剂,隔日1剂,水煎服,善后调理。
按 语:中医学认为,面瘫多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痹阻经络气血,使面部筋脉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面瘫,临床常规多以祛风通络为主。但本案病程长,外风久稽引动内风,伤及肝木,而致肝血不足,肝阴亏虚,濡养失职。而肝失疏泄亦致肝脾失调,故治疗应从肝论治,以滋养肝阴、和解少阳、通经活络之法,方用二至丸、小柴胡汤、失笑散、甘麦大枣汤合用之意。方中以二至丸为主滋阴涵木、息风止痉,以筑其基、固其本。辅以小柴胡汤调少阳之枢,其柴胡解郁阳以化滞阴,利气机而和肝脾;黄芩协助柴胡清少阳之邪热,清泄少阳半里之热;党参、干姜、大枣、炙甘草健脾扶正,逼邪外出,正所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配合甘麦大枣汤甘缓解急。因久病入络,血脉不通,以失笑散祛瘀止痛、推陈出新之功,使瘀血得去,脉道得畅,其中五灵脂入肝经血分,功擅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蒲黄行血消瘀。诸药合用,使肝阴得复、气血得畅,邪出正扶,则久病得治。
变通大柴胡汤(刘渡舟) 〔组成〕柴胡18克大黄9克白书9克枳实9克黄芩9克半夏9克郁金9克生姜12克 〔功能〕疏肝利胆。 〔主治〕急性胆囊炎证属肝胆湿热者。临床以胁痛、发热、厌油、恶心、便干、舌质 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用法〕日1-2剂,水煎分服。〔方解〕方中柴胡味苦微辛,气平微寒,具轻清上升,宣透流达之性,长于疏泄肝胆之邪 热,与黄芩相伍能和解表里、清热利湿,与白芍同用,能柔肝舒肝止痛;半夏、生姜化湿 和中,除逆止呕;大黄、枳实泻府清热、利胆消炎;郁金辛开苦降,性寒泄热,入气分行 气解郁,入血分凉血化 瘀,为血中之气药,并有利胆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热利湿,通腑利胆之效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8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变通一贯煎
下一篇: 止嗽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