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韵远,中共党员,河北邢台市人,1917年4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1939-1944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拜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为师,随师询诊。1951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儿科进修结业。1952年参加北京儿童医院工作,历任该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特级专家、北京中医药学会理事和全国中医儿科学会理事会理事、首都医学院儿科系特级教授、北京市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委;199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担任中国儿童发展杂志和北京中医杂志编委等。
学术上崇仲景之旨,师钱乙之法,取百家之长。结合儿科特点,在生理上重视“稚阴稚阳”:在病理上重视小儿“发病急、传变快、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特点;在辨证施治中以六经三焦辨证为基础,“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为治疗的原则。在小儿诊断方面,刘老创立了小儿“望舌象”的诊断方法;在儿科临床方面,重视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擅长治疗并研究小儿呼吸道疾病(如:小儿肺炎、气管炎、哮喘)、消化道疾病(如:婴儿腹泻、厌食)及心肌炎、小儿遗尿症、过敏性紫癫,重症肌无力等病;在遣方用药方面,善用对药,以遣方小、用药少、药味娇、疗效好见长;在中药配伍上讲究“表里兼顾、寒热并用、视其偏胜、随症加减”为原则。
刘老50余年来在院内、外的大量医、教、研工作中,培养了大量中医人才,他结合临床发表了论文40余篇,主要专著有:《刘韵远临床荟萃》、《实用儿科学》等,于80年代研制了自己的经验方,如:小儿感冒散、儿童咳液、健宝合剂等,现均由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生产,并投放市场,受到患儿家长的广泛欢迎。
刘韵远
刘韵远,1917年出生,河北省邢台市人,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擅治呼吸、消化等疾病。
这位孜孜不倦地把养生之道教给孩子的老中医就是著名的儿科专家刘韵远。出生于医学世家,背着汤头歌和医学三字经长大的刘韵远,先后在河北医学院学习三年西医,在华北国医院学习了四年中医,之后拜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为师,随师侍诊三年,1951年,刘韵远投身于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的组建,多年临床问证,刘韵远在儿童呼吸及消化等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医经》上面记得很清楚的,小孩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展比较快,这时候各方面都不足,当然在五脏来说,肺、脾、肾三脏永远是不足的,说有余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心脏有余,肝脏有余,所以是小孩有三有余而四不足。由于儿童先天生理上这种三有余四不足,使儿童在肝肾、呼吸等方面极易患疾病,而刘韵远抓住了儿童在疾病中的发病急、传变快、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病理特点来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这个患儿因为喂养不当而得了胃脾疾病,由于抗病能力差,他又感染了肺炎。
刘韵远夫人: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病,他没有什么别的特点,有时候我说,你是不是不看病心里难受啊,有这个看病瘾是怎么回事啊,他如果好像不看病、不看书、不看病、不写书好像是缺点什么,这感觉就是我不看书,不写书,不看病要没有这三样事,反正他就是坐不安,立不稳的,反正他感兴趣了,也就影响了我,所以他写的书啊,我就也看,也就懂点了。
现在84岁高龄的刘韵远,每天都在出诊看病,他说他不仅要帮助孩子解除病痛,更重要的是他还要把养生的道理教给他们,多吃饭,少吃奶,多吃咸的,多吃甜的,多吃热的,少吃凉的。让他们能健康幸福地成长。
的确,看病已是刘老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看着这一张张健康、活泼的笑脸,刘韵远找到了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光迪 欲心宜少,知足常乐
于祖望 养生重在养心
于云五 修身养性是法宝
万友生 漫话养生
万淑媛 乐者寿,动者健
马雨人 健身导引十一法
马瑞林 生活规律,静息养神
王云铭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王为兰 养生十“不过”
王乐善 养生要在治未病
王守昌 学道、尊佛、养生
王廷富 动静养生与保健中药
王绍和 平生最乐乐为医
王静安 养生要诀数则
文日新 一生之计在于勤
邓铁涛 上工治未病,养生可添寿
邓维滨 小周天功法
龙荣辑 规律的生活是长寿的关键
叶孝礼 养生应从幼年开始
叶嵩高 容易做到的养生经验
师怀堂 乐而忘忧话长寿
毕福高 不求安逸,淡于名利
吕奎杰 养生贵在持之以恒
刘凡 运动以强身,宁静以健脑
刘玉书 珍先天重在防老,重后天方可长寿
刘云山 气功放松功与养生口诀
刘云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立群 从老慢支谈自我保健
刘秉夫 保健食品取生姜
刘炳凡 养生防病,保健延年
刘荩文 正心修身多长寿
刘渡舟 静坐可长寿
刘弼臣 先天不由人意,后天顺乎自然
刘韵远 五谷杂粮最养人
江尔逊 我是怎样由弱变强的
池百中 养生二十言
许业诚 动形、习静、忍性
许国华 生活规律,不妄作劳
朱仁康 老年人应当坚持散步
朱永厚 知足者寿
朱金山 运动可以代替药物
乔仰先 修性养身话养生
……
媒体评论
`
刘兆年
刘竹邦
刘栋泰
刘晨任
刘廷轲
刘胜傲
刘星合
刘友少
刘浩祥
刘全圣
刘千霆
刘然熙
刘丰晁
刘少戌
刘皓纲
刘晖佩
刘龙珂
刘杭珽
刘方德
刘荣崴
刘逵修
刘军崇
刘韵远
刘学谷
刘登箫
刘林士
刘汉柏
刘朋磊
刘润歆
刘起左
刘昌名
刘轼穆
刘佩钢
刘谦开
刘桥伯
刘陌圳
为了继承现代名老中医学的学术经验,总结学有卓识的中年中医师的学术成就,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组织全国中医师编著了《黄河医话》、《长江医话》、《燕山医话》、《南方医话》、《北方医话》,这项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医话内容,包括内科、妇科、外科、儿科、方药、针灸……,凡能用医话形式表达的,皆可撰写。
《五部医话》运用医话随笔体裁;所收载的文稿,大多具有短小精悍、内容充实、学术上有新的建树和较强的实用价值等特点。
南方医话
祖国南方历来名医荟萃,人物辈出。所有医话作者中,有浙、闽、粤、桂、黔、台及港、澳地区饮誉杏林,蜚声南北的名老中医,也有20世纪80年代脱颖而出的中年、壮年中医骨干。马来西亚的名中医、有识之士也欣然命笔,积极撰稿。所有稿件,每篇不过千字左右,虽尺幅之言,但临床经验、研究心得均跃然其中。
《南方医话》内容涉及了伤寒、温病、金匮、内科、骨伤、外疡、妇、儿、五官、针灸、肛肠、推拿、气功、民族医学、中草 、民间疗法等各种内容。这些医话佳作祖述内难,继承传统,师法古人,匠心独运,别开生面,殊有见地,发人深省,使人耳目一新,于临证有所遵循,有所教益。书成,满可一饱。
《五部医话》丛书是1984年开始编写的,1987年完成。当时选拔作者的标准,“除55岁以上的名老中医外,还收录了部分中年中医师(指1966年前高等中医院校毕业或具同等学历者)的文稿,”现今,这一批作者,已经成为当今中医界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经验更是难得可贵。
长江医话
《长江医话》收集了长江流域八省一市的中医医家撰写的千余篇医话,所收载的文稿,大多具有短小精悍、内容充实、学术上有新的建树和较强的实用价值等特点。每篇不过千字左右,虽尺幅之言,但临床经验、研究心得均跃然其中。
医话内容涉及了伤寒、温病、金匮、内科、骨伤、外疡、妇、儿、五官、针灸、肛肠、推拿、气功、民族医学、中草 、民间疗法等各种内容。这些医话佳作祖述内难,继承传统,师法古人,匠心独运,别开生面,殊有见地,发人深省,使人耳目一新,于临证有所遵循,有所教益。书成,满可一饱。
《五部医话》丛书是1984年开始编写的,1987年完成。当时选拔作者的标准,“除55岁以上的名老中医外,还收录了部分中年中医师(指1966年前高等中医院校毕业或具同等学历者)的文稿,”现今,这一批作者,已经成为当今中医界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经验更是难得可贵。
燕山医话
京畿之地,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中医 在这块有着悠久传统文化氛围的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气息,对全国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燕山医话》收集了北京地区中医医家撰写的医话,所收载的文稿,大多具有短小精悍、内容充实、学术上有新的建树和较强的实用价值等特点。每篇不过千字左右,虽尺幅之言,但临床经验、研究心得均跃然其中。医话内容涉及了伤寒、温病、金匮、内科、骨伤、外疡、妇、儿、五官、针灸、肛肠、推拿、气功、民族医学、中草 、民间疗法等各种内容。这些医话佳作祖述内难,继承传统,师法古人,匠心独运,别开生面,殊有见地,发人深省,使人耳目一新,于临证有所遵循,有所教益。书成,满可一饱。
《五部医话》丛书是1984年开始编写的,1987年完成。当时选拔作者的标准,“除55岁以上的名老中医外,还收录了部分中年中医师(指1966年前高等中医院校毕业或具同等学历者)的文稿,”现今,这一批作者,已经成为当今中医界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经验更是难得可贵。
北方医话
祖国北方,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北方医家对中医学的发展呕心沥血,为我国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过巨大贡献,在祖国医学宝库中至今仍不失其光辉。该书收集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新疆、天津等五省一市的中医医家撰写的千余篇医话,所收载的文稿,大多具有短小精悍、内容充实、学术上有新的建树和较强的实用价值等特点。每篇不过千字左右,虽尺幅之言,但临床经验、研究心得均跃然其中。医话内容涉及了伤寒、温病、金匮、内科、骨伤、外疡、妇、儿、五官、针灸、肛肠、推拿、气功、民族医学、中草 、民间疗法等各种内容。这些医话佳作祖述内难,继承传统,师法古人,匠心独运,别开生面,殊有见地,发人深省,使人耳目一新,于临证有所遵循,有所教益。书成,满可一饱。
《五部医话》丛书是1984年开始编写的,1987年完成。当时选拔作者的标准,“除55岁以上的名老中医外,还收录了部分中年中医师(指1966年前高等中医院校毕业或具同等学历者)的文稿,”现今,这一批作者,已经成为当今中医界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经验更是难得可贵。
黄河医话
《黄河医话》收集了黄河流域八省区的中医医家撰写的千余篇医话,所收载的文稿,大多具有短小精悍、内容充实、学术上有新的建树和较强的实用价值等特点。每篇不过千字左右,虽尺幅之言,但临床经验、研究心得均跃然其中。
医话内容涉及了伤寒、温病、金匮、内科、骨伤、外疡、妇、儿、五官、针灸、肛肠、推拿、气功、民族医学、中草 、民间疗法等各种内容。这些医话佳作祖述内难,继承传统,师法古人,匠心独运,别开生面,殊有见地,发人深省,使人耳目一新,于临证有所遵循,有所教益。书成,满可一饱。
《五部医话》丛书是1984年开始编写的,1987年完成。当时选拔作者的标准,“除55岁以上的名老中医外,还收录了部分中年中医师(指1966年前高等中医院校毕业或具同等学历者)的文稿,”现今,这一批作者,已经成为当今中医界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经验更是难得可贵。
目录
南方医话
漫谈胸痹心痛与痰浊…袁家玑
学中医之门径…郭梅峰
温病之真面目…郭梅峰
谈谈学习《内经》的重要性及方法…班秀文
伤寒辨证应注意“三定一宜”…俞长荣
谈“治风先治血”…陈全新
谈补、泻…陈全新
谈“治痿独取阳明”…陈全新
察下诊病之妙义…杨干潜
热传营,舌不尽绛…杨春波
王聘贤先生论中医 之研究…杨越明
临证二三事…陈真一
从中医的整体观谈起…邹卓群
脾阴小议…黄建业
谈有关表证的误文两则…徐学义
用甘温除热宜有胆有识…谭学林
漫谈中医治法警句…谭学林
上病下治,便通衄止…陈国信
伤寒与杂病的关系…杨泽君
厥阴病的病理特征浅析…杨泽君
从邪正关系谈“合病”“并病”“直中”“两感”…杨泽君
伤寒六经气化俗解…杨泽君
“阴阳气不相顺接”浅析…邓兴学
..........
长江医话
中医发展与科学假说…詹文涛
博览与精专…马有度
诊余话借鉴…江尔逊
学习中医话难易…宋少僧
留心与创新…吕敬江
习医说“度”…杜方步
法于往古,验于来今…杨炳初
医理与临证…戴会禧
有感于“不引古经一语”…廖伯筠
赞“计算机中医”…王占彬
中西医印定成俗戒…胡翘武
众里寻他千 度,却在灯火阑珊处…李锄
莫把祖国医学遗产言为来之西医…干祖望
批卷审稿难…干祖望
错…干祖望
脏腑“藏”“泻”辨…张六通
《伤寒论》的前身…姜春华
“正气”刍议…董胡兴
《内经》教学漫谈…李济仁
简谈《金匮要略》的特点…王廷富
沈括测雨…李克光
记解放前成都的中医院…李克光
...........
燕山医话
郗霈龄医论三则…高益民
岳美中医话二则…江幼李
金书田医论…宋祚民
卢冶忱先生论病能…胡庚辰
论脉…赵绍琴
察舌失误有感…朱建贵
真心痛舌诊浅谈…林兰
话四诊合参…周志波
专精与涉猎…刘弼臣
学医先奠基,基坚医能博…刘韵远
文是基础医是楼…刘弼臣
学会从博览中提高临证水平…余瀛鳌
脾主涎…王洪图
肺和大肠相表里,并非虚设;心和小肠相表里,亦是真言…陈子富
“三焦有二”说的启示…马继兴
论“荣卫”…方和谦
西北多燥亦有湿…宗修英
“伤寒由毛窍而入,温病由口鼻而入”之我见…王为兰
谈治病求本…方 中
治病切忌“八股”…宗修英
从虚寒性胃痛的治法谈治病要有层次…施奠邦
详察虚实,圆机活法——杨子谦医话…张忠
...........
北方医话
北方医话目录
诊余论教…勾直平
运用比较,搞好教学…于沧江
考试方法琐谈…张金良
名医轶事…彭静山孙启凤
治医之道在于精医理笃实践…孟庆云
医之基,在习文…韩 灵
医之精,在于勤…韩 灵
西为中用小议…姚生林
仲景学说浅议…张绚邦
医易同源话阴阳…孟庆云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郝洪江
“木克土”小议…郝洪江
养生静坐法…彭静山
漫话养生延寿用 …杨书章
阴火新解…南征
五脏生理制约小议…任继学
医暇随笔谈脑神…杨书章
漫话升降开阖…王廷璋
生血之源的管见…任继学
“怒则气上”琐谈…查文安
........
黄河医话
论医者当通哲理…张灿玾
整体观念不能抛弃人与社会的关系…傅贞亮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王与贤
时间变化节律与疾病之证治…石冠卿
肺与皮毛…李心正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疏证…牛东生
气为人体一切物质之帅…尹锡泰
“四肢为诸阳之本”辨…刘昭纯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辨…张珍玉
正气存内,邪亦可干…傅贞亮
“有故无殒”非指孕妇…傅贞亮
“有故无殒”…臧郁文
五夺并非皆不可泻…杜雨茂
壮火食气…张裕晨
肠澼解…张珍玉
释“辛润”…张登本
浅谈三素七元之说(蒙医)…苏荣扎布
伤寒留邪非内伤杂病…何中州
伤寒“阴阳易”解…肖康伯
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肌萎缩…朱亚民
小青龙汤之变通…曹其旭
小青龙汤中麻黄、干姜的运用经验…周连三
摘要] 文章总结吕草原老中医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的临床经验,根据小儿脏腑娇嫩、纯阳之体、易感外邪及感邪后易传变的生理病理特点,确立卫气同治,截断扭转为治疗原则,注意卫气营血同治,在解表同时,亦清气分热及透营血分之热,并注重固护津液。遣方时重用清热解毒,早用苦寒,及时凉血透营,配伍养阴保津,如此数法联用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关键词] 小儿外感发热;吕草原;卫气同治;截断扭转
中图分类号] R272;R24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6-0115-03
Experiences of LV Caoyuan the veteran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exogenous fever of children
ZHANG Jie LV Caoyuan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Beijing Shijingshan District T.C.M Hospital, Beijing 100043, China
Abstract] The clinical experiences of LV Caoyuan the veteran doctor of TCM in treating exogenous fever of children ere summarized in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such as delicate viscera, pure-Yang constitution, susceptible to exogenous pathogen and easy transmission, establish treating ei and Qi simultaneously, truncating and reversing as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 emphasize treating ei, Qi, Ying and Xue at the same time. hile relieving exterior syndrome, clear heat at Qi level and let out heat at Ying-Xue level. Simultaneously, protect body fluid. In herbal prescription, use more heat-clearing and detoxifying herbs, using bitter and cold herbs early, cool blood and let out ying promptly, combine ith nourishing-Yin and protecting-fluid. ith those methods, then can get good clinical effects.
Key ords] Exogenous fever of children; LV Caoyuan; ei and qi simultaneously treatment; Truncating and reversing
吕草原老师为北京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曾师从中医儿科大师裴宗义、刘韵远,学识渊博,造诣精深,行医40余载,对儿科诸证独具匠心,尤善治小儿肺系疾病及脾胃疾病,其根据小儿独特的生理特点及不同的证候表现,灵活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以卫气双解为基础,佐以截断扭转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临床疗效突出,获得患儿家属的广泛赞誉。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今将吕老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述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凡因外感邪毒所致而以体温升高、并伴有恶寒口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特征者称为外感发热。小儿发热的'原因较多,其中以外感触发最为多见,此类发热多由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严重者或由疫疠之气感染引起。清代医家吴鞠通从阴阳学说出发,认为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可以归纳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1]。吕老根据小儿独有的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为小儿脏腑娇嫩,腠理疏薄,表卫未固,气血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若感受风寒湿等外邪,腠理功能异常,阳气内郁,不得宣泄,正邪相搏则发热。外感发热一旦出现,具有起病急、热势高和转变快等特点。同时伴有恶寒、咽痒或咽痛、咳嗽、喷嚏和流涕等症状。由于小儿本身生理特点,为纯阳之体,所以在疾病发生后具有传变迅速的病理特征,易寒从热化或热为寒闭,形成寒热夹杂之症。因此小儿外感发热、外寒内热多见。又因小儿形气未充,发病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外邪则可由卫气进入营血,出现热扰神明或热入厥阴的惊厥、昏迷等变证。《医学正传·小儿科》云:夫小儿8岁以前曰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2]。现代医学则认为由于微生物致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而出现发热,小儿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故而发热较难控制,同时小儿机体含水量较大,持续发热极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小儿发热的治疗应予以重视3]。
2 治法方药
2.1治法
从古至今,人们把外感热病归为温病范畴,今世之医治疗该病者多师《温热论》中所言: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即在外感热病的治疗过程中严格按照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处方遣药4]。吕老师认为小儿外感高热发病急、热势高、病情重、传变快,稚阴稚阳,易虚易实,不耐寒热,在高热状态下,更加易于传变,发生闭、脱、痉、厥的病变。因此,对小儿外感高热更应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降低体温。而按部就班极易延误病情,故在得病之初即宜用得力之药,阻遏病势发展,治疗应以卫气同治,截断扭转为大法,其中卫气同治是指在治疗之初即予宣散卫分法及清解气分法同用,疏散外邪的同时清气分之热;截断扭转是指运用清热解毒、清热护阴、透营凉血法截断病邪于气营之间,使之不再继续深陷入血分,同时防止阴伤变生毒邪内陷之证。 2.2基本方药
金银花15 g,连翘15 g,生石膏30g(先煎),茅根20 g,芦根20 g,地骨皮6 g,银柴胡5 g,白薇5 g,生大黄5 g。T≥39.0℃加青黛2 g。加味:咽红肿者:加牛蒡子3 g、板蓝根8 g。咳嗽者:加黄芩10 g、金荞麦10 g、杏仁6 g、桔梗8 g、浙贝5 g、炙杷叶10 g。呕吐者:加佛手5 g、姜竹茹6 g。
服药方法:频服,T≥39.0℃每小时服1次,39.0℃>T≥38.0℃每2小时服1次,38.0℃>T≥37.0℃每日服3次。疗程一般为2~3 d,体温恢复正常达24 h可停药。
方中银花、连翘为君,疏散在卫之风热;生石膏、生大黄为臣,解肌退热、泻火清热,以清泻肺气分实热;芦根、茅根佐生石膏透肺气分之热,并能养阴生津、除烦止渴,无恋邪之弊,兼有利尿之功,使热从小便出,不易致汗多伤津;地骨皮、银柴胡及白薇,此三味药善入血分,有清热凉血、益阴除热之功,既能清实热,又能退虚热,佐前药清泄肺热、透热外出,可透清营血分热邪,不易复燃。针对小儿外感发热传遍迅速,小儿发热后常出现咳、痰、喘等肺系疾病表现,吕老在采用上述药物治疗发热基础上,常加用黄芩、金荞麦等专清肺之脏腑热,常达期效。此外,因小儿高热易出现惊痫之象,对体温在39.0℃以上患儿,吕老多加用少量青黛凉血、定惊止痫,有则制之,无则防之。
2.3 验案举例
病例1:患儿邹某某,男,5岁,因发热伴咳嗽3 d于2014年9月5日来诊,症见发热、热峰38.6℃,每日午后开始发热,晨起退热,无恶寒,汗不多,咳嗽、痰黄、流涕,纳食可,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厚,脉细滑。诊断:风热外感。治法:疏风解热,兼清肺化痰。方药:金银花15 g,连翘15 g,生石膏30 g(先煎),茅根20 g,芦根20 g,地骨皮8 g,银柴胡5 g,白薇5 g,杏仁8 g,桔梗6 g,黄芩10 g,金荞麦10 g,炙杷叶10 g,川贝3 g,陈皮6 g。二付,水煎服,嘱患者体温在38.0℃以上时2 h 1次,每次60 mL,T≥37.0℃时每日3次,每次60 mL。24 h体温正常可停药。2 d后患者复诊,诉一剂热退。服药后第2日体温未再上升,目前体温一直正常,仍有咳嗽,咯黄痰,上方去生石膏,予5剂服用,5 d后家属前来诉患者咳、痰均已消。
病例2:患儿常某某,男,19个月,因发热1天于2014年11月20日来诊,症见发热、热峰38.8℃,夜间11点开始发热,晨起38.8℃,汗不多,无咳嗽、流涕,哭闹不止,不愿纳食,小便黄,大便未解。咽红,舌红,苔白厚,指纹在风关。诊断:风热外感。治法:疏风解热,解毒利咽。方药:金银花15 g,连翘15 g,生石膏30 g(先煎),茅根20 g,芦根20 g,地骨皮8 g,银柴胡5 g,白薇5 g,生大黄3 g,板蓝根5 g,大力子3 g,桔梗6 g。二付,水煎服,嘱患者体温在38.0℃以上时2 h 1次,每次30 mL,T≥37.0℃时每日3次,每次30 mL。24 h体温正常可停药。2日后患者复诊,诉一剂热退。服药后第2日体温未再上升,目前体温一直正常,不再哭闹,纳食恢复。
病例3:患儿杨某某,女,5岁,因发热2天于2015年1月12日来诊,症见发热、热峰39.5℃,无恶寒,汗不多,恶心,未吐,咳嗽,无痰,纳食不香,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诊断:风热外感,肺胃不和。治法:疏风解热,清肺和胃。方药:金银花15 g,连翘15 g,生石膏30 g(先煎),茅根20 g,芦根20 g,地骨皮6 g,银柴胡6 g,白薇5 g,青黛2 g,杏仁8 g,桔梗6 g,黄芩10 g,炙杷叶10 g,浙贝5 g,桔红5 g。二付,水煎服,嘱患者体温在39.0℃以上时1 h 1次,每次60 mL,T≥38.0℃时每2小时1次,T≥37.0℃日3次,每次60 mL。3日后患者复诊,诉一剂热退。体温恢复正常48 h,恶心、咳嗽均消失。
3 学习体会
吕老对治疗小儿发热有其独到的见解:①治则要点:小儿外感发热多见于温病、伤寒发病过程中,属外感六淫而为病者,其病多轻,病程较短,预后较好;而属疫疠毒气、体内正虚或内生之邪化火,又感六淫或疫毒者,其病多危重,病程较长,预后较差。此外,外感发热的预后还取决于就诊是否及时、诊断是否准确、治疗是否得当。吕草原老师认为小儿外感热病发展快、变化速、来势凶、病热重、威胁大,发病后很快表现卫气营甚至血分同病的症候,需注意卫气营血同治,在解表同时,亦注意清气分热及透营血分之热,切不可同成人外感病来卫气营血逐步治之,因此治疗手段要求速。吕老师不循常法,根据小儿病理生理特点和多年临床经验,使用卫气同治及截断扭转并用,救急截变,快速控制病情,阻止疾病的发展蔓延,其主要措施就是先证而治。
自《内经》即有上工治未病之说,《金匮要略》亦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这都是先证而治思想之肇端。先证而治是在掌握整个疾病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料知预后,在相应的症状出现之前预先落实治疗措施5]。②遣方要点:吕草原老师在治疗外感发热时以清热解毒贯彻始终,时刻注意顾护阴津。阴伤的程度和性质直接影响着病势的演变和发展,逆传和内陷等多由此产生。若一旦阴液耗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也。因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应重视顾护阴液,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6]。养阴护液首先须认清祛邪与扶正的关系。火热毒邪是伤阴的根本原因,通过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等药物,及时有效地清除热毒邪气,才能有利于减少阴液损伤。
否则,火热毒邪不除,徒持养阴增液,亦难于达到保津养阴之目的。在清除热邪为主的前提下,配伍养阴保津的药物,以防患于未然。蒲辅周老先生曾说,在治疗小儿时既要避免杯水车薪,药不胜病,又不能药过病所,诛伐无过7]。吕老师重用清热解毒、早用苦寒攻下、及时凉血透营,如此数法联用方可直达病所。在整体把握外感发热病机发展的基础上,药先于证,在卫应兼清气,到气须顾凉血,如此方能达到截断之目的。故只有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运用中医思维方法,辨证施治,方能取得理想疗效。
③服法要点:小儿脾常不足。患儿在发热时多食欲减退,治疗外感高热的药物多性味寒凉,则易于伤胃,因此,顾护患儿胃气十分重要。为了避免或减少伤胃,退热药物宜少量频服,使体温缓降,热邪逐步清出,透清热邪,不易复热,吕老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要求发热患儿每1~2小时服药1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中病即止,切不可太过,以免伤胃耗津。吕草原老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多1~2剂热解,体温维持稳定,极少复热,获得广大患儿家长的赞誉,亦为中医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7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彭胜权
下一篇: 李曰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