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胜权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分会理事、热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本科规划教材《温病学》主编、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副主编。
彭胜权教授自70年代起一直从事温病学的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主要致力于岭南温病理论与临床的研究和中医药抗病毒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尤擅于中医药治疗乙脑、乙肝、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等疾病。他是我国《温病学》课程改革的倡导者和实施者,首创温病学教、医、研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提出温病学科发展战略要面向临床,发挥防治病毒性疾病的优势,要注重温病的季节性、地域性特点的研究等观点,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充分肯定;他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首先利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温病理论,为温病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他是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第二批指导老师,为岭南温病学派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曾先后获科研成果奖三项。主编《岭南温病研究与治疗》等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共培养硕士生9人,博士生6人。 彭胜权教授
彭胜权,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岭南温病学派的继承人,中国中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治疗外感热病、肝病等。
彭胜权出生在江西一个中医世家,少年时就对中医的神秘很感兴趣,在中医药大学求学期间,他对温病学大师的传奇故事由衷敬仰。由此,在课堂学习上就对温病学多了几分注意力。在熟背了一系列方歌之后,他渐渐有“学医三日,尽医天下百病”的感觉。然而在假期中的一次患病经历,使他对治病、对岭南温病学有了切身的感性认识。
一次春节我回家,得了感冒、发高烧,我以为自己学了一定的本事,所以就自己开了条银翘散,但是吃了两剂以后没有退烧,我就觉得可能我这个方不行。我就让我的祖父看,我祖父根据江西的气候和我自己体质的情况,他就给我用了荆防败毒散,只吃了一剂药就退烧了,所以后来他就说,你看病一定要根据天时、地理、人的体质才能够看好病,所以我后来总结出来,做为一个医生很重要的就是在医理上要懂得天地人。
地域的差异,气候的差异,人的差异,治疗药物的差异,这里面有错综复杂的可变因素,彭胜权翻阅前人的著作,博闻强记,努力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他说,古人留给现代人的资料太丰富了,也太宝贵了,《内经》中的一段话就让彭教授始终铭记在心。
要了解岭南气候的特点和人群体质的特点,岭南气候的特点就是有湿有热这个环境,体质特点,一个是气阴两虚,一个是湿热比较盛,如果你根据这个气候特点和人群体质特点来用药,加上一些薏米,淡竹叶,佩兰,藿香、白通草,通过清热利湿,芳香化浊,效果肯定会有提高,后来他采取我这个治疗方法,确实效果是比过去好多了。
在历史上,岭南温病学派人才辈出,而今温病学也后继有人。在彭教授主持修订的第六版温病学教材中,彭教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他说,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了疾病谱系的变化,所以医生们治病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是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为建设单位,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学术支撑,以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妇科学》为建设载体。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是全国第一家在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均属国家级的优秀团队。
秉承第一代学科带头人罗元恺教授、第二代学科带头人欧阳惠卿教授的师德典范与学术精华,现任团队带头人罗颂平是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全国模范教师,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
团队有教授8名,副教授1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9名。具有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12人。欧阳惠卿教授是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许丽绵、李坤寅;邓高丕是广东省名中医培养对象;赵颖是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陶莉莉、曾诚是校级培养对象;许丽绵是校级教学名师,欧阳惠卿、罗颂平、许丽绵等获大学新南方优秀教师奖。
重视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成效显著 团队承担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主干课程《中医妇科学》和《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开设妇科方向特色课程《中医妇科学名家医著医案导读》、《妇科疑难病现代中医诊断与治疗》、《中西医结合生殖免疫与内分泌学》等。年均课堂教学时数约900~1200学时。近5年招收博士生55名(境外生37名),获授学位25名(境外生9名);硕士生113名(境外生36名),获授学位93名(境外生29名)。
在教学工作中全程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采取PBL、TBL、案例教学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实践教学,强化中医基本功,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
重视教研室管理,教学工作规范有序 严格执行教学制度,坚持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发挥资深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连续6年被评为学院优秀教研室,2011年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教研室。在中医临床课程管理与教研室管理方面起到示范与表率作用。 中医临床基础国家教学团队由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个教研室单位组成,200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学科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具有了良好的学术传承,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学术梯队。团队负责人林培政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现有教师23名,其中教授12名,占教师队伍52.17%,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12名;具有研究生学历者占教师队伍82.6%。本团队教学覆盖7个层次,20余个班种。年均课堂教学3000余学时。有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学名师3名。建设了2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
熊曼琪、陈纪藩、彭胜权等老一辈,倡导中医经典回归临床,1984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临床基地。该团队以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学科为依托,经过长期的建设,坚持理论与临床、经典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教学与服务、课程与体系“五结合”,以科研和临床服务丰富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创立了富有特色的中医临床基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教材建设:主编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伤寒学》《温病学》《金匮要略》、“十二五”规划教材《温病学》《伤寒论》、创新教材《中医临床基础》、案例版教材《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网络教材《伤寒论》、研究生规划教材《伤寒论理论与实践》、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等38部,副主编10部。
教学成果:“紧密结合临床科研,创建伤寒论教学新模式”、“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分别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创新与实践”、“教医研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分别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伤寒论》《温病学》《中医临床基础》获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金匮要略》获全国医学优秀电教教材一等奖。“经方传承网站”获全国“网络课件”二等奖。三个教研室,年年荣获优秀教研室,伤寒教研室居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教研室榜首。
科研临床:“经方临床应用的基础研究”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经方现代运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2010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病区糖尿病、风湿病、脑病专科为省级重点专科,糖尿病专科为国家局级重点专科建设组长单位,也是国家中医优势学科临床继续教育基地。
人才培养:至2010年共培养研究生506名(博士165名、硕士341名;其中境外研究生176名),博士后5名。
发展规划:以培养学生六经、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思维与经方运用能力为出发点,进一步提高师资素质、优化教学资源、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研究,利用各种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医教研并重,把本系列课程建设成为具有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极佳的教学效果、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培养顶尖中医人才的国家级教学基地,并继续保持优势。
一、初试科目
400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田德禄主编
401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六版),朱文峰主编
402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六版),吴敦序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第七版),孙广仁主编
404 西医诊断学基础:《西医诊断学基础》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才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戴万亨主编
406 中药学:《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六版),雷载权主编
407 方剂学:《方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六版),段富津主编;《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21世纪教材
408 中药化学:《中药化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六版),肖崇厚主编
二、复试科目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内经:《内经讲义》王洪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朱文峰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各家学说:鲁兆麟主编,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医古文:第七版,新世纪规划教材
中国医学史:甄志亚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生物化学:王继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传染病学:彭文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温病学:彭胜权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伤寒学:熊曼琪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金匮要略:陈纪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黄仰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方剂学:段富津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1世纪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中医内科学:田德禄主编,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外科学:陆德铭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李日庆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骨伤科学:张安桢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王鸣和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妇科学:欧阳惠卿主编,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儿科学: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罗笑容主编,科学出版社
中医眼科学:曾庆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耳鼻喉科学:孔维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口腔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邱蔚六主编,第五版
针灸学:孙国杰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细胞生物学:凌诒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理学:《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徐志伟、罗荣敬主编,科学出版社
病理学:黄玉芳主编,新世纪中医院校规划教材
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杨黎青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药药理学:侯家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沈映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药学:雷载权主编,《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六版);黄兆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药理学:吕圭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余绍源、刘茂才、罗云坚主编,科学出版社
医学影像学:关恩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西医外科学: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肿瘤学:《现代中医肿瘤学》陈锐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药药剂学:范碧亭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第一版
药代动力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梁文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药剂学:《中药药剂学》张兆旺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药用植物学:杨春澍,上海科技出版社
中医药文献检索:广东高教出版社,1999年第1版
有机化学:吉卯祉主编,科技出版社, 2002 年
中药炮制学:龚干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药鉴定学:张贵君主编,科学出版社
中药制剂分析:梁生旺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药化学:肖崇厚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六版)?
波谱解析:《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姚新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 分析化学:陈定一主编,学苑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概论:陈昌曙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邱鸿钟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上是广东中医药大学的参考书目,你可以看一下
以下是我给你介绍的一些广东省中医名家,他们大多都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任教或临床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①邓铁涛教授
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顾问,中医理论整理委员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医史学会,主任委员。首任卫生部第一届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卫生厅药品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邓老从事科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近60年,对重症肌无力、冠心病、高血压、中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硬皮病及危重病的抢救等,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②欧明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欧教授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床药理研究,对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较深的造诣。
③刘仕昌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顾问
刘老出生于中医世家,对温病学说有很深的造诣。对昏谵、消渴、咳嗽、胃脘痛、长期低热、肝病等病证有其独特的诊疗用药方法。
④李国桥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著名中西医结合热带病研究专家。现任中华医学会热带医学和寄生虫学学会常委,《中华传染病》杂志编委,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疟疾顾问。
⑤李任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任先教授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重视调理脾胃在内科病治疗中的应用,常用清胃温脾、寒热并用之法,倡导治胃勿忘疏肝、健脾常需补肾,擅治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胆囊炎、胃下垂等脾胃系疾病;对重症肌无力、高脂血症、久咳、甲状腺肿瘤、克隆病等疑难杂病也有很深造诣。
⑥丘和明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
丘和明教授从事中工作30余年,尤其擅长血证的临床研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病因病理及中医药治疗研究有较高造诣。
⑦区永欣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
区永欣教授中医理论造诣颇深,临床实践经验丰富,擅长血液、消化、呼吸和疑难疾病的治疗。
⑧周岱翰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第一临床医学院肿瘤科主任。
周岱翰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肿瘤学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对中医药防治肿瘤有丰富的经验,善于内治与外治的相互配合,注重抗癌三类新药的研制,开展突出中医特色的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和延长生存期。
⑨熊曼琪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熊曼琪教授从事医疗工作30多年,尤其擅长糖尿病的诊治
⑩彭胜权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彭胜权教授尤擅于中医药治疗乙脑、乙肝、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等疾病。
⑾靳瑞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中国针灸学会文献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康复医学会中西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
靳瑞教授从事针灸医疗工作四十多年,三针治疗儿童弱智等被誉为“靳三针”,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对针灸治疗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和鼻炎、耳聋、哮喘等有独到的见解。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7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欧明
下一篇: 刘韵远(长寿有道的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