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今年毕业的某医科大学本科生,为了找个好工作,从湖北南下广东,整整转了半个月,找了不下30家医疗单位,最终无功而返。前不久,他又只身来到北京,不去大医院,专门跑昌平、通州、房山等郊区医疗单位,这些单位不是说“你来晚了,我们已经招满”,就是“我们不缺人,你到其他单位再看看吧”。
小伙子网上也找了,人才招聘会也去了,弄得精疲力尽,而且花去数千元费用。他在电话中对记者说:“我就像个无头苍蝇,到处瞎转,国家要是有一个卫生单位和学校供需情况集中的信息中心,该多好啊。”他还告诉记者,实际上他并不反对去中西部就业,只是不知道哪儿缺他这样的人才,哪个单位最适合自己?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像这位湖北籍学生的遭遇,在每年的大学生毕业前夕甚至半年前,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人才中心为什么难有作为
数年前,卫生部就成立了“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功能之一就是希望通过“人才中心”,为用人单位和高等卫生医药院校毕业生搭起一座桥梁,使供需双方少走弯路。
可是,该中心主任李峰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才中心在发挥这一功能方面,尚存在一些困难。第一,现在的高等卫生医药院校已隶属教育部管理,每年毕业生到底有多少?涉及多少个专业?专业有什么特点?它们的社会适应性如何?就业意向如何?等等,人才中心并不了解。其二,全国各级各地医疗卫生单位的人力资源状况怎样?这些单位都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他们给毕业生的待遇情况如何?人才中心也不掌握。其三,目前院校医学人才的培养是由教育部门决定,卫生部门主管卫生人才的使用,涉及卫生人才供需的两个部门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与协调。所以人才中心很难准确掌握卫生人才供需情况。
尽管人才中心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每年举办声势浩大的人才供需见面会,进行人事代理,开展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网络建设等,但是远远满足不了全国每年十多万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也难以解决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对招聘人才的需要。
应该设立人才预报“气象站”
高校开始扩招后,每年各高校到底扩招了多少医学生?扩招的专业如何?他们的就业渠道是怎样的?对于人才中心来讲依然是个谜。据了解,扩招的毕业生一部分在当地消化,一部分流向全国各地用人单位,情况也比较复杂。比如山东一所医药院校,1998年就扩招专科生400人,以后每年扩招人数都有所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就业,绝大多数在本省就地“消化”,还有一部分消化不了的,有的待业在家,有的转行从事其他工作,有的则在外省市找到落脚点。不少卫生教育管理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应该有专门的机构来研究、管理,建立必要的、畅通的信息渠道。
建立行业人才市场,已有先例。像农业、化工等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市场,其作用已经十分明显,有利于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和毕业生就业,效率大大提高。李峰认为,建立卫生人才市场十分必要,至少可以知道本行业的人才供求情况,整合、集中信息资源,根据卫生行业的自身特点和用人单位的队伍建设需要,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但是,建立卫生人才市场,必须要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教育、卫生、人事、财政、组织,甚至西部开发办、团中央等部门会同起来,商讨研究,共同制定综合性措施,才能保障市场高效运作。
此外,人才市场在政策的支持下,加强全国卫生人才培养计划的前瞻性研究和预测———每年用人单位到底需要多少人才?涉及多少个专业?什么层次的人才最缺?等等。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培养人才的卫生医药院校,使人才培养计划有较准确的需求信息做支持,那么不仅可以避免盲目培养学生造成大量人才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将使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大为提高,又可以保证满足社会需求。
人才市场可扩大择业空间
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已连续三年举办了“全国医药卫生人才交流洽谈会”,虽然每年洽谈会的规模逐年增加,但供需双方现场达成工作协议的比例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此外,在招聘会上,“达成工作意向”的比例也在逐年下降。参会的人数在逐年增加,由当初的数千人到去年年底的近万人——而今年全国的毕业生是21万人,这还不包括那些往年累计的尚未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在内,可谓杯水车薪。
一位高校老师曾对记者说,现在学校不包分配了,毕业生自主择业,应该说这一改革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学校到哪里去找全国各单位需要人才的信息呢。卫生部成立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这才有了每年一次的人才招聘洽谈会,可是真正能到招聘会现场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啊。这位老师的话正是反映了转轨时期,毕业生就业难言的苦衷。
李峰认为,招聘洽谈会毕竟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卫生人才市场才是长远之策。
另据报道,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6月25日,全国累计报名人数已达4万多人。可见,政策的引导何其重要。而卫生人才市场完全可以在政策引导下,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将毕业生的就业瞄准西部和农村,使人才资源得到最为合理的配置。
基层难留人?
“困难、棘手!”提起基层医院留住人才,北京市崇文区第一人民医院王广厚院长吐出四个字。王院长告诉记者,近几年他们医院约有50%左右的医生,通过各种途径跳槽。据了解,这种情况在基层医院较为普遍,人才流失一直困扰着基层医院的院长们。
培训机会少
小刘毕业于南方一所普通医科院校,带着“北京能激人奋进”的愿望,放弃了留在家乡三甲医院的机会,来到北京一所二级医院。两年后,他决定离开医院,出国深造。谈起自己的选择,小刘说:“领导缺少培养人才的思路和理念,更甭谈提供培训机会了。要进修,也轮不到我头上,趁年轻不去闯更待何时?”
培训机会少吗?王院长说,医院尽全力满足医生的需求,送他们去301医院、友谊医院进修,给他们创造培训机会。“他们回来以后,激动地告诉我,已经在实验室搞研究了。”记者跟小刘提及与王院长的对话时,他不停地叹息,自己怎么没这么好的运气。
生活待遇低
在区级医院还没有呆上半年的小李,下海到一家保险公司跑业务。当年的同学,分到大医院,俩人工资一样,但是奖金却差了一大截。后来小李干脆跳槽!现在,一个月赚上3000块没问题,租了套房子,比在医院干强多了,而且他还觉得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王广厚院长指出,北京三甲医院多,基层医院的门诊量小,住院人数少,运营起来负担重,资金肯定不能与大医院相提并论。北京的住房一直非常紧张,就连研究生都不一定能保证两人一间。小李也无奈地说,医院宿舍四人一间,没电视、没电话,平日只好呆在科室里面。晚上回去,和衣往床上一躺,哪里还有什么抱负。
理性看跳槽
“既来之,则安之”的观念已经落伍。王广厚院长指出,人才流动,换个角度来看是社会进步。20世纪70年代的大学生,走到哪里就能扎根到哪里,而现在的社会,为他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北京几家基层医院的院长们也谈到,医生跳槽是大势所趋,“死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北京按摩医院胡向阳院长客观地分析了目前形势,国家出台了一些宏观的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基层工作,可没有针对性、缺少可操作性。因此,医院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找准自己的路子,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经营环境。拿按摩医院这种专科医院来说,走按摩专科这条路子,每天接诊量比三甲医院相应科室大得多,也给个人提供了很大一块发展空间,让基层医生感到在这里,有适合自己的一片蓝天,能够大有作为。
比起专科医院搞特色,王院长认为,基层综合医院负担比较重。不过,医院也在尽力改善医生们的条件,但要一下子把现有问题完全解决还有一定的难度。
(《健康报》2003年7月23日)
我这篇是有特色的,我改了些,你自理题目吧,不会有人和你的相同
目前,我国农村各级各类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与实现农村小康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巨大需求极不相称。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对困难已成为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如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走向农村,在加快农村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成才立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农村发展需要哪些人才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我国乡村总人口为7956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2.34%)。2002年全国农调总队调查显示,全国农村人口中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有400万左右,只占农村总人口的0.5%。到2020年我国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农村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4%的目标(国际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社会总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一般占5.5~5.7%),还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但据粗略计算,到2020年,全国农村地区总人口将达到10亿左右,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考虑到城乡差异,要实现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不小于4%的目标,届时需要有4000万大学生在农村地区工作。从目前的400万经过17年发展到4000万,平均每年需要新增2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就业。这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小康建设的加快,农村对人才的渴求日益紧迫。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数量大,而且层次、学科专业繁多,是“广谱”的,几乎无所不包。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科技人才。21世纪将进入生物工程时代,农业的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日益增强,转基因工程、绿色食品、环保农业等将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村将会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不仅包括传统的农、林、牧、水、渔专业,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掌握生物技术、新型生物性农兽药、生长调节剂、新材料技术等方面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及其带动的农业产业革命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这就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普及人才。另外,农业科技企业管理、农业营销人才、外贸农业等方面的人才也将有较强的需求。
与农村工业化建设相适应的技术、管理与经贸人才。发展乡镇企业是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乡镇企业涉及农业、工业、生物、信息、服装、食品加工、建筑业、交通运输、旅游饮食服务等多个行业,需要的人才类型是多种多样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乡镇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也将不断扩大。原来的粗放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要求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求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信息化改造,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大量的与之相关的专门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与农村城市化建设相适应的各类人才。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和小城镇的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对土地市场管理、环保、商贸、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等方面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农村及小城镇邮电通讯、房地产、金融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对网络服务、经纪人、金融、物流等方面的人才将会有大量的需求。
各级各类教育与文化工作者。农村发展,教育是基础。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数量及质量的不断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加强农村和小城镇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历和教学水平,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学校的劳动技能课或专业课需要大量的专业教师;农村中小学校外语、计算机教师非常缺乏。薄弱的农村文化事业对文化工作者也有大量的需求。
医疗卫生人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差、医疗体制不健全、社会保障缺乏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医疗卫生体制、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已成为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将对农村卫生事业不断增加投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对医疗卫生人才产生大量需求。
公共管理人才。提高我国农村基层管理水平需补充大量公共管理人才。目前我国乡镇公务员中,中专以下学历占70%以上,领导干部中,中专以下学历占60%。基层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较低。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对行政管理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一批思想解放、勇于实践、政治素质高、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毕业生就业现状与趋势
为了迅速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我国自1999年起大幅度扩大了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9.8%迅速提高到15%,开始步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规模近年来也发展较快。
与此相应,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迅速增长。2003年,仅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即从2002年的133.7万人猛增到212万人。今后若干年,大学毕业生总数还将在这一高峰的基础上持续增加。
与之相伴的是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2003年,经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高校、各单位的协同努力,促进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截至2003年9月初,200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0%。
毫无疑问,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来说,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15%,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比例并不高。早在1995年,已有68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其中29个国家超过35%,7个国家超过了50%。现阶段我国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占全体劳动者的比例很低,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紧缺状况,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大量需求很不适应。因此,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
由于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今后一个时期内,社会总体就业压力很大。“十五”期间,预计我国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将达到4600多万人。预计今后几年,新增劳动力实现就业压力很大。而我们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就是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中的竞争者。在这种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去向、就业结构都必须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如何尽快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的问题,减少高素质人才的浪费,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在特殊制度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相互选择的结果。在某些城镇地区,尤其是高校比较集中的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有相对过剩的迹象,但对广大农村而言,则是绝对不足。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热切期盼和呼唤人才,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就业潜力和创业舞台。促使大学毕业生走向农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较快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途径。
毕业生走向农村的障碍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大学毕业生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但现实中,大学毕业生通向农村的渠道不畅,普遍存在“下不来,用不上,稳不住”的问题,以致出现了农村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和大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强烈反差。
影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主要原因有:城乡差别过大。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差别较大的客观现实,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除个别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以外,面对的经济收入、生活质量、发展机遇等明显不如城市。而大学一般位于大中城市,在城市生活了4年甚或20多年的大学毕业生,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期望是建立在城市而不是农村现有基础上的。过大的城乡差别严重影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政策不配套。一是缺乏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二是农村现有的的劳动人事制度缺乏明确的岗位资格要求,或虽有要求,却未能严格执行。农村能够安排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已被大量冗员占据。三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窄,毕业生对到农村就业顾虑重重。四是农村人才市场缺失,就业过程中“关系”竞争大于素质和能力的竞争。五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不利于人才流动,使得大多数毕业生对初次就业地点的选择十分谨慎。
就业观念陈旧。面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我国总体就业压力加大,尤其是城镇就业困难的实际,不少大学毕业生、包括他们的家长,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观念的影响,仍固守“非国企不行,非城市不去,非白领不干”、“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的传统观念,看不到广大农村所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广阔创业平台、实现自我价值的众多机遇和乡村父老的渴盼与召唤。
高等教育布局过于集中、类型结构失调。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布局基本上是为了适应城市工业化的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1396所普通高校,仅设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就至少有798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57.2%。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失调,所谓“千校一面”,层层攀比,升格成风,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争综合。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产力布局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相当一部分地、县及其所属的重要城镇,已经成为新兴的工业基地和新兴城市。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体系,对高等教育的布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农村生产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高等学校要由主要为城市、为第二产业服务,转向全面为城乡、为一、二、三产业服务,需要相应地转变办学思想、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万生一模”,存在比较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技能的倾向,农村发展急需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严重不足。有专家疾呼:“都在培养科学家,谁来培养我们的工程师、农艺师、技术员?”近年来,不少高校已开始瞄准市场变化,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们所关注的“需求”往往没有农村的需求。
打通毕业生走向农村之路
打通大学毕业生走向农村之路、最终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是发展经济,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但这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实现的过程。从农村需求人才的多样性、广谱性来说,逐步打通大学毕业生通向农村之路是全国各级各类高校的共同任务,需要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当前,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在当前城乡差别较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政策倾斜,使他们在就业较难的城市和就业比较容易、又有优惠政策的农村之间作出选择。例如,对于到农村工作的毕业生,可考虑减免助学贷款、择优保送深造、来去自由、延长带薪休假等。对于到农村创业的毕业生,在资本注册、税收等方面给予便利和优惠。
完善配套政策,改善大学生农村就业环境。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淡化干部身份;积极推进岗位资格证书制度,用大学毕业生顶替不合格的公务员、教师及其他岗位上的人员;改革户籍制度,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减少障碍;在社会保障、子女升学等方面对他们给予照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调整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改善高校类型结构。改变高校过于集中在大城市的局面,可在地级市及有条件的县发展高等教育,推动高校布局重心下移。鼓励高等学校以多种形式面向农村,服务农村。
培育和完善农村人才市场。逐步培育和完善就业体系服务健全、劳动力价格信号明显、社会保险覆盖全部劳动者、劳动关系调整措施有力的农村人才和劳务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在继续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东部。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若干专项政策,以支持西部大开发,这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安置了一大批大学生的就业,而且对全社会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应当继续做实做好。但是,也要看到,当前就业容量最大的农村地区仍在东部。东部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需要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也有能力“养”得起大学毕业生。事实表明,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尤其是人均GDP超万元的地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应当首先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这些地方去。在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政策取向上,应采取“重点在东部、鼓励去中西部”的政策。
加强对毕业生的择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应该大力宣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和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组织学生到农村去,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介绍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广阔前景;引导广大学生认清形势,端正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到农村建功立业。
【 #报告#导语】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整理的卫生院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卫生院调研报告
乡镇卫生院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广大群众的就医质量和身体健康。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为全面摸清军赛乡卫生院的现状,了解存在问题和制约卫生院发展的因素,近期,我带着这个问题对军赛乡卫生院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剖析制约基层卫生发展的症结问题,寻找破解思路。采用座谈、走访、查看相关资料和实地了解等形式,对军赛乡卫生院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军赛乡卫生院建设的基本情况。
军赛乡位于**县东南部,距县城南伞98公里,是**、**、**三县的结合部,全乡版图面积186.1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1%,海拔2978米,最低海拔530米,气候差异较大,立体性气候较强。
全乡辖6个村委会,43个自然村,69个村民小组,居住有汉、佤、拉祜、傈僳、德昂等11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是**县的一个民族乡,也是云南省的由四种主体民族组成的民族乡。2019年全乡有农业人口12880人,人均纯收入4069元。
全乡有医疗机构7个,其中卫生院一所,村卫生室六所。卫生院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3348㎡(含在建综合业务楼面积1564㎡),其中危房面积1264㎡,占建筑面积的37%。卫生院有职工34人(其中:正式职工12人、临时工22人),有执业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4人,职业护师1人。
全乡有村卫生室6所,建筑面积均为60㎡(其中:砖混结构2所、砖木结构4所)。现有村医10人,其中:男村医6人、女村医4人(缺编2人),村医中高中以上学历4人,初中以下学历6人。
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人员编制不足(核定编制12人,实有编制12人),专技人员兼职情况突出,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卫生院已外聘临时工22人,用于补充岗位上的不足,以满足工作需要。
2、综合业务楼建设缺口资金过大,主体工程投资286万元,辅助工程投资约32万元,目前到位资金190万元,其中:项目资金130万元、县级60万元,缺口资金128万元,由于卫生院创收能力有限,经济困难,每月还需支付大量的临时工工资(约3.5万元),已无能力支付128万元的缺口资金。
3、卫生院每年选派多人进修学习,但短期内人才缺乏依然存在,尤其是缺乏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4、基础设施落后,工作用房及病房严重不足,有工作用房663.84平方米,其中危房138平方米,职工宿舍1120.6平方米(属危房),随着新综合楼的建成,用房紧张状况将得到解决。
5、由于多年来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卫生院底子薄,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及时更新医疗设备,致使卫生院所只有基本的医疗设备,医疗设备陈旧简陋。卫生院所使用的医疗设备与同级别卫生院相比,呈现相对落后和不足,已不能满足医疗需求。
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档和管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孕产妇、儿童、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有待加强。对糖尿病、高血压的治疗比较困难,一是卫生院和卫生室医生专业技术不强,治疗不规范;二是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的药品品种相对不足;三是患者主动接受体检和治疗的意识不强;四是受当地风俗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健康饮食习惯难以介入。由于受交通影响,生活在山区的老年人,很难有机会到卫生院接受全面的健康体检,从而影响系统管理率的提高。
7、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与人力资源不匹配的矛盾日见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卫生院人员不足,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妇幼保健工作没有正式的专职人员管理,正式工兼职情况特殊,需要外聘临时工来管理此项工作,加之临时工工资低(1300-1500元),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缺乏连续性管理人才;二是村医学历普遍偏低,目前还有一定数量仅有小学文化的村医,这一部分村医识字不多,接受能力有限,工作起来十分困难,导致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不高;三是村卫生室人员配备不足,尤其是山区民族居住地的卫生室村医缺乏,当地缺人才,外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去或去了又留不住,这种状况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影响了总体工作质量的提高。
8、"重医轻防"问题。长期以来,乡镇卫生院的"重医轻防"现象非常严重。目前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不仅数量过少,而且质量低下,使得乡镇卫生院防保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本应是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重心,但是由于现行体制的原因,使得原本在功能上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逐渐转为全面竞争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公共卫生服务无法带来明显收益,故被逐渐弱化,导致乡镇卫生"重医轻防"倾向不断发展。
作为"夹心层"的乡镇卫生院,在医疗领域,其便利性和服务价格不及村卫生室(所),在医疗水平上又难以与城区医院相比,在竞争中逐渐落入下风。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惠及乡镇卫生院的政策相继出台,改善了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新农合"在报销方面向乡镇卫生院倾斜,另外,"十八项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也为其带来了发展的契机。然而,这些政策仅仅只是"救活"乡镇卫生院,使他们能维持正常运转,没有在乡镇卫生院回归其本来定位上做出实质性贡献,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仍然行进在"重医轻防"的老路上。
三、军赛乡卫生院下步工作意见
1、继续加强人才培养,根据卫生院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力争用2-3年时间完成卫生院全员培训,村卫生室90%的人员到卫生院轮岗培训,使一线科室均有一名学科带头人,使卫生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上一个台阶。
2、近期内尽快完成综合楼建设项目,并投入使用。力争达到规范化、标准化运作,努力向等级卫生院发展。
3、继续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着重加强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水平,确保孕产妇、0-6岁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病、糖尿病的动态管理质量有大幅度的提高。加大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力度,100%将高危孕产妇纳入系统,100%达到住院分娩,杜绝孕产妇死亡。
4、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转变宣传方式,提高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
5、加强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对村医的电子档案录入管理,让村医全面掌握电脑操作技术,使特殊人群的动态管理记录形成电子化、常态化。
6、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对村医的每一项工作均要进行审核,核对无误后方可发放补偿资金,并按时将资金发放到村医手中,确保公共卫生工作高效运作。
7、继续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高村医服务水平,改善村卫生室医疗环境,提高群众就医舒适度,满足群众医疗需求。
8、努力打造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竞争力,扩大医疗辐射面,从目前服务的1.3万人口,扩大到周边的3县人口,力争用2年将医疗收入提高到300-400万元,将卫生院建设成为群众满意的花园式卫生院。
四、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功能定位。
卡立和完善县、乡、村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在这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乡镇卫生院是"枢纽"。它以公共卫生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并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多年以来,由于人们对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认识偏差,甚至把它当作生产性企业来运营,以致造成对卫生院投入少、工作条件差、卫技人员流失多的难以生存的局面。要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改变目前的状况,首先要进一步明确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切实把乡镇卫生院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中的枢纽作用,实现"常见病不出乡镇"的目标。
(二)加大投入,加强基础卡设,深化内部管理。
当前卫生院存在着医疗仪器陈旧、医疗设备匮乏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要深化乡镇卫生院的内部管理,逐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调动广大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开展。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镇卫生院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推动乡镇卫生院工作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要把如何将乡镇卫生院建设与"新农合"、"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当前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一个重要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三)制政策、抓举措,稳定农村卫技队伍,吸引优秀人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1、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政府每年拨一定的专项经费,解决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的保险、工资待遇等基本问题,使其能安心全力投入工作;制定并出台相应倾斜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卫生人才,充实基层卫生院人员队伍,提高其整体素质水平。
【篇二】卫生院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8所乡镇卫生院和2所分院,其中中心卫生院3所,核定人员编制136人,现有在职在编人员95人,因专业人员缺乏,部分乡镇卫生院自聘人员9人。全县79个行政村均建立了标准化村卫生室,71所村卫生室配备了合格村医,8所村卫生室暂未配备村医。
基层医改后,乡镇卫生院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承上启下,直接担负着农村的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基本医疗、卫生管理等任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镇卫生院建设工作,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呈现出较好地发展态势。
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是改善了就医环境。通过基层医改,结合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基本得到保障。二是拓展了服务项目。大多数乡镇基本上能开展b超、心电图、x线诊断技术,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就医。三是提升了服务能力。招聘了一批卫生专业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乡镇卫生院业务力量得到充实。通过开展县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选派骨干力量参加公共卫生项目培训和进修学习等传帮带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几年来,共有12人参加了全科医师教育培训,19人参加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78人参加了相关公共卫生项目培训,39人次参加了省、市乡镇卫生院管理项目培训。四是方便了群众就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通了新农合门诊统筹,药品实行集中采购及零差率销售;严格执行省市制定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积极开展基本医疗服务等。与医改前相比,药品售价明显下降,门诊人次明显上升,如药品售价下降幅度达37.8%以上,门诊人次上升12.79%,次均门诊费、次均住院费分别下降28.6%和36.7%,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几年来,投资220万元完成了七都镇、大演乡卫生院业务用房改扩建工程,投资175万元启动乡镇卫生院周转房建设,投资250万元的仙寓镇、丁香镇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改扩建项目正在建设,投资125万元的矶滩乡卫生院业务用房改扩建项目即将开工建设。与时同时,还投资40万元为乡镇卫生院添置医疗设备,如x光机、b超机、心电图仪、尿液分析仪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乡镇卫生院工作和生活条件。
公共卫生服务稳步开展。通过基层医改,各乡镇卫生院根据《乡镇卫生院改革方案》要求,及时调整工作职能,改变了过去“重医疗、轻预防”的经营模式,除向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外,大力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如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实施预防接种、配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截止2019年底,己建电子档案67832份,建档率为72.9%,其中规范管理65岁以上老年8776人、高血压患者建档者建档9896人、糖尿病患者建档1595人、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率达100%。广大农民群众的卫生安全保障逐步增强。
二、存在问题
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基层卫生院因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待遇低,导致新毕业学生不愿到卫生院工作,招聘指标往往不能落实到位。同时队伍年龄老化、后继乏人问题较为突出。二是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基层医改三年来,共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专业技术人员52名(大部分来自村卫生室),但其中就有7人自动放弃或自动辞职。三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目前全县乡镇卫生院在职在岗人员95人、本科学历6人,占总人数6.3%,大专学历42人占总数44.2%,中专以下学历47人,占总数49.5%,由于学历结构不合理,造成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诊疗水平难以提升。
分配制度活力不足,医改内涵没有充分体现。过去把医院推向市场,实行“以药养医”,医务人员工资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医改后,乡镇卫生院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县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加大了对卫生院的投入,保障了卫生院的运转和人员待遇,但改革后的卫生院服务意识、观念意识还有待转变,特别是“内增活力”绩效分配激励性不强,职工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档案工资(基本工资、津补贴、绩效工资)视为应得报酬,乡镇卫生院在绩效考核分配上存在着平均分配的观念,职工之间收入差距不大,加上医务人员夜间值班、节假日加班又无报酬,一小部分临床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又因职业风险责任大,患者要求高等因素,由此引发的工作中推诿病人,效益不高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基本药物配送不规范,难以适应基本医疗需求。一是基本药物种类编少。二是常用基本药物网上采购不能及时配送到位,尤其是利润低的最基本用药,配送企业根本就不配送,导致乡镇卫生院药的品种少,难以满足基本医疗需求。
三、几点建议
居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一是要坚持卫生专业人员的引进和补充,结合实际,进一步简化招聘程序,缩短招聘周期,为人员引进创造条件。二是建立健全医务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定期对医务人员开展医疗卫生业务知识、医疗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为群众服务意识,加强医务人员人文教育,强化监督制度和措施,不断提升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盔一步明确绩效分配办法。按照年度目标任务,工作数量、质量及群众满意度等综合考核确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拉开收入分配档次,体现多劳多得,真正做到职工待遇能高能低,如乡镇卫生院可考虑实行收支结余后资金的30%纳入年终奖励性绩效考核、医护人员夜间值班和节假日加班补足的激励政策,优劳优酬,确保绩效工资发放更加科学、合理。
【篇三】卫生院调研报告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卫生网的枢纽,承担着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以及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为方便农民就医、保障农民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就乡镇卫生院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局针对乡镇卫生院(含中心卫生院)基础建设、医疗条件、服务能力、服务功能等作了详细调查。
一、农村卫生现状
1、基础建设与设备配置状况
我区乡镇卫生院(含中心卫生院)平均业务用房约3956㎡,设置病床51张,配置x线机、生化分析仪、洗胃机、呼吸机、麻醉机、综合手术床、心电图机等设备,另有3家中心卫生院配置了普通的ct;部分镇街卫生院低于该配置,且部分设备已老化,这些设备只能基本满足当地农民的医疗需求。
2、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中心卫生院基本设置业务科室12个,有内科、妇产科、外科、五官科、中医科、急诊科、儿科和预防保健科等科室,镇街卫生院业务科室低于该设置,20xx年平均门(急)诊人次42164人次,出院人数949人,手术台数134台,病床使用率68.65%;公共卫生服务用房、科室建设、人员配备基本符合卫生部的要求;显然,无论是基本医疗服务还是公共卫生服务都处于低下水平。
3、卫生人力状况
我区乡镇卫生院(含中心卫生院)人员结果老化,存在断档现象,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仍是过去的师承中医为主,人才严重匮乏,缺少高学历人才,特别是本科以上临床毕业生,以及高职称人才稀缺,中级职称平均不超过10人,以初级居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为乡镇卫生院发展的阻碍。
二、农村卫生存在的问题
症结之一:“丢不起”
医疗机构设置不合理,使得有限的卫生资源和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产生矛盾,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乡镇卫生院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机构,除了为农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之外,它还承担着许多农村公共卫生职能,妇幼保健、日常防疫、卫生知识的普及推广和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因此乡镇卫生院不能与一般诊所及药店简单类比。
症结之二:“谁来养”
财政的支持有限,各级政府对卫生工作不重视,对中央政府对卫生的政策落实不够。使得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不大,更有的资金曾萎缩;而乡镇卫生院承担的费用较大,职工需缴的各种保险数额较大,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的人员经费紧张;医疗设备的更新、医疗环境的改善、医务人员培养以及医院日常运转所须的等等经费开支,由谁来承担?而现在要求医院药品零利润,不准以药养医,而医院由“谁来养”?
症结之三:“没得人”
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人员紧缺,只有几个人的卫生院根本就派出人员出去学习,更比说提高或者开展新的业务,这种既“出不去”又“进不来”的局面导致一些政府新添置的设备无人操作,处于闲置状态。生活艰苦,条件简陋,甚至连正常的工资都保不住,这样的处境,怎么才能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
三、面临机遇
1、国家投入逐步加大,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从20xx~20xx年,各级财政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到20xx年基本完成县级医疗机构、县预防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任务。而我区依靠国债资金以及红十字会援助等资金,对我区部分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房屋改造和设备添置。
2、农民的健康投入逐步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步完善,这项工作对我区乡卫镇生院带来了新的契机,事实证明了从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开展,我区各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量明显增加;随着各级财政对健康投入逐步增加,农民医疗保健需求将会明显增多。
四、乡镇卫生远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要充分利用好国债建设资金。
随着国债项目的实施和我国对农村卫生工作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今后将会陆续再建设和装备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乡卫生院,卫生院的建设要立足长远,适度控制发展规模,避免投资和设备浪费,在打造精品、发展特色医院和专科上下工夫。
2、强化卫生保健职能。
对不能维持生存的卫生院,保持或限制其医疗规模,将有限的资源和即将投入的资金向预防保健倾斜,突出防保职能。对闲置房屋和再扩建用房直接用于乡镇预防保健,重点是乡镇预防接种门诊,对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人员充实到防保队伍中来,其基本医疗服务由临近的实力强的卫生院承担。
3、整合卫生服务功能,大力拓展服务范围。
明确各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功能定位,发挥农村卫生网络的整体功能。树立政府举办的乡级卫生机构在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中的业务指导中心地位,明确其在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急救和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及业务指导职责。乡镇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卫生管理职能。乡镇卫生院改革运行机制,探索新型服务模式,通过国家扶持,创办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制,大力推进实施农村卫生区域规划,组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农民切实提供基本卫生服务。
4、增加投入,落实国家农村卫生经济政策。
除积极引进、争取国家、省财政投入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对应加大农村卫生的投入,认真履行其应承担的职责,尤其是应全额落实国家要求的配套资金政策,避免加剧乡镇卫生院不良债务的增加。对乡镇卫生院已形成的不良债务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等手段予以核消,切实降低乡镇卫生院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形成的包袱。
解决乡镇卫生院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明确乡镇卫生院在三级卫生网络的功能定位,充分认识乡镇卫生院在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不断理顺管理体制,确立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质,减少市场化运作,发挥乡镇卫生院在保障农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4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以治疗目标为中心医师查房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