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的新框架

医案日记 2023-06-14 17:29:16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的新框架

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中国一直运用传统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模式。

本文借用公共服务产业理论,提出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中政府、消费者

和提供者三方关系的新框架,并分析了新框架的改革应用。

由于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服务以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为主,即以不排他性和消费共享性为特点的产品或服务,所以不能以市场规律来解释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这也是几十年来中国公共卫生一直沿用公共服务传统模式的原因。但公共服务产业理论的发展,为我国分析和构建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的新框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公共服务产业是将市场产业的概念借用到公共领域而产生的新概念,是指那些参与一些相关的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生产单位和供给单位,相互之间结成的类似于市场产业的那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常规关系。因此,将公共卫生服务三个角色原先的“线”状关系转变为三角关系,即分解为消费者、政府和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

在这个公共卫生服务的新框架中,有效的服务来自于政府、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三个角色的各自功能定位及相互关系。

三个角色的功能定位

政府:主要负责政策和法规制定,设置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游戏规则。政府应负担公共卫生服务的筹资,选择提供者,根据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来购买服务,同时又部分地负担对提供者的监督。政府的概念不应是狭义上的卫生行政部门,而且应包括由政府授权且不以直接服务提供为主的公立机构,如国家级疾控中心等。

提供者:根据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购买的服务项目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既可以是公立的公共卫生机构,也可以是私立机构或个体开业医生。提供者要接受消费者和政府的双重监督,同时又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划来提高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服务态度。

消费者:消费者是公民或社区。消费者一方面应将其健康需求进行有效反映,在公民个体的呼声软弱时,可以通过社区或非政府组织来进行反映。同时,也应对所享受的公共卫生服务进行监督,并将服务可及性、质量和效率等相关信息及时向政府进行反映。

三个角色间相互关系

政府———提供者关系:对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制定奖惩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政府根据一定的标准来选择提供者,并对选择的提供者购买服务,实施服务监督和评估。

政府———消费者关系:政府通过税收等来筹集公共卫生的资金,在利益上充分代表消费者的权益,但消费者也应有一定渠道来影响政府决策。

提供者———消费者关系:提供者向消费者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而消费者对提供的服务质量等进行监督。

新框架的改革应用

利用公共卫生服务的新框架,将能较好地理清政府和疾控部门的职能,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设计中国疾控体系的改革思路。而要进一步改善中国的医疗卫生和传染病防治服务,关键也正在于政府、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是否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

1.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将主要关注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和保障居民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权利和义务,筹集公共卫生资金,并购买服务。在新框架下,政府职能将不再局限于具体机构的运行管理,将更好地从事务中脱身出来,实现全行业管理,更好地体现政事分开。政府也应注重于协调各部委对公共卫生的关注,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公共卫生的理解和重视。

卫生行政部门与各级疾控中心及医疗机构间主要是服务的购买关系,而不应直接管理其内部运行。

2.改革农村疾控体系的不同模式政府可通过与县CDC签约等形式,明确县CDC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而县CDC对乡级防保队伍实施垂直管理,对村医则根据其能够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直接购买服务,如县或乡级防保队伍与村医签约,让其提供疫情信息的收集和公共卫生知识的宣教等服务,而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则由县、乡两级防保队伍负责。

3.加强医防结合利用新框架,可以更好地理解医防结合的内涵。在新框架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都是作为提供方,为居民提供服务,政府根据服务的不同性质同时购买二类机构提供的服务。

同时,在新框架下,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间形成三角关系,即根据政府的有关要求,医疗机构应该向公共卫生机构提供如疫情信息报告、简单的流行病学调查等服务,而政府为此应与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即购买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在这里,公共卫生机构作为消费方应监督医院提供的服务,并应根据提供服务的质量及时反馈,同时也应根据疾病模式的变化而提供新的服务需求。

4.改善公平和效率在新框架下,由于政府对消费者公共卫生需求的重视及对公共卫生管理具体事务的摆脱,将能极大地改善和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同时更好地体现公平性。而消费者和政府的监督,以及服务提供者之间对公共卫生服务合同的竞争,也将带来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龚向光

什么是公共卫生服务

公共卫生服务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服务,但又是一种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服务,它与普通意义上的医疗服务是有一定差距的,为了能够公平、效率、合理地配置公共卫生资源,必须要明确什么是公共卫生,美国城乡卫生行政人员委员会对公共卫生定义为公共卫生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人的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确保历次大的自然灾害之后无大疫,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消除了丝虫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有效应对老人感染告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等疫情。

2009年6月18日,国家卫生部举行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电视电话会议中指出,中国将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如何才能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一)加大项目宣传力度。县区和基层机构要在显著位置张贴由省级及以上统一制作的宣传壁报;凡是使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开展的工作,一律要在宣传材料显著位置以醒目字体明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广泛播放国家卫生计生委制作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益广告;开展现场宣传,实现辖区内社区和农村全覆盖。

(三)充分发挥健康档案载体作用提高使用率。各地要结合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尽快实现计划免疫、妇幼卫生、精神卫生等现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联通整合。

发挥健康档案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状况载体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完善和丰富健康档案内容,将每一次针对居民个体的服务及时录入档案;推动电子健康档案与医院、专业卫生机构、体检中心等机构的疾病诊疗信息、健康体检信息的联通对接。

注重档案的使用,将电子健康档案与健康卡深度融合,通过网络平台、手机APP等,逐步将健康档案向居民个人开放,发挥健康档案在居民健康管理中的作用。

(四)严格执行新版服务规范。各地要尽快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的要求开展工作,迅速将《规范》下达至县区,确保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人手一册。对《规范》及时开展培训,组建师资队伍,改进培训方式,注重培训效果,按照《规范》要求,做好有关服务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衔接,做好工作部署。

(五)做好项目进展数据上报工作。要按照有关工作要求,做好信息系统培训、信息系统试运行等工作,根据报表内容,按规定的报送周期和程序,及时准确上报,同时要加强用户权限管理,确保数据安全。数据上报情况将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的重要内容。

(六)确定补助水平完善资金支付方式。根据各地项目内容和任务以及工作重点,确定各项服务补助或购买服务支付标准,按照服务数量和质量拨付资金,不得简单按照人口数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在核定服务任务和补助标准、绩效评价补助的基础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县级卫生计生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管理。

(七)严格开展项目考核。发挥考核导向作用,突出重点,加大居民感受较深的项目,如高血压管理、健康档案等权重。严禁对指标层层加码,超出基层服务能力实际。免费提供避孕药具项目和健康素养促进项目将一并纳入中央对省级考核内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内部项目开展情况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个人收入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拓展资料: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

目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14项内容。

即: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健康素养促进。

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考虑政府财政的最大支持能力,先确定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补偿标准。在此基础上,国家找出对居民健康影响大、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居民的健康需求、实施健康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等多种因素,努力做到把有限的资源应用于与居民健康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上,使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资料:关于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中国政府网

我们应该如何加快卫生事业发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决定》虽然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表述文字不长,但是,字字讲改革、句句有力度,含金量很高,涉及的几个方面集中反映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要求、新政策和新举措,明确了今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阶段的关键时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2009年4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大投入,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实现了阶段性目标。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13亿人,筹资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保障范围从大病延伸到门诊小病,城乡医疗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安全保障得到明显加强;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同步推进,开始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开始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10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便民惠民措施全面推开,多元办医稳步推进。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卫生事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公共财政投入向基层、农村和公共卫生倾斜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数量、学历、知识结构不断改善。

国民健康指标显著改善,群众得到更多健康利益。根据2005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3.0岁。截至2011年底,孕产妇死亡率为26.1/10万;婴儿死亡率为12.1‰。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有了较大改善,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的住户比例提高到83.3%,农村地区提高到80.8%。两周未就诊比例农村居民下降到2011年的6.1%,城市居民下降到4.0%。

2010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政府预算和社会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5.5%、28.6%和35.9%,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改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700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