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容量
瑞士是一个仅有700万人口的小国,人口数量虽少,但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险体系非常发达,作为一个高工资、高福利的国家,瑞士在医药卫生方面的开支相对较高,且20年来一直持续上升。
瑞士人口老龄化严重(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5%),从整个社会的情况来看,多数老年人生活优裕富足,因此,除一般的治疗型药外,对各类保健型药物有着长期稳定的需求。
瑞士本身是一个医药生产大国,拥有世界领先的医药化学技术和诺华、罗氏等著名医药化工生产企业,药品种类相对集中于特定领域,抗病毒药、呼吸系统疾病药物、头孢类抗生素、皮肤病药、骨科病药、心血管病药等,这些药品生产企业的主要导向是出口,据统计,瑞士十大化工医药企业的产品总量中仅3%供应瑞士市场,其他均出口到世界各大洲。而瑞士市场上外国进口药占据着很大比例,主要是美国和欧洲产品。
(二)市场前景
瑞士药品市场容量不大,竞争可谓激烈。那么,传统中药品种即使在瑞士成功注册,最终又能否为瑞士人所接受认同,而进一步推广呢?对这一点,也必须先期作出市场预测。
随着东西文化、科学交流的增多,中药的疗效已开始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认同。例如在瑞士,人们对人参已不感陌生:包括制药业巨子罗氏公司在内的数家瑞士制药企业均已研制生产出人参胶囊,市场销售情况良好。
早在1969年,瑞士就创办了“瑞士针灸及中医协会”,该协会由瑞士一批对中国传统医学感兴趣的医药界人士发起和组织,目的在于研究和推广中国医术、针灸等。另外,在瑞士的数家药店中,已有中药在长期销售。
(三)产品价格
瑞士物价总水平高,药品亦不例外,相同品质同类西药的售价通常比中国市场上高出数倍。所以,中国药品一旦进入瑞士市场,将可望获得充足的利润空间,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中国对瑞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以上由新华社供稿)
中药能走多远——抗疟记观后感 作为中药专业的学生,这次观看抗疟记可以说是感触颇深。无论是对在天目山药用植物学实践中所采集过的标本黄花蒿的熟悉,还是中药在国际上的发展对于我来说都是值得我深深思考的。 而影片或者说这次历史事件本身带给我的震撼是无可比拟的。20世纪60年代疟疾大肆流行,疟原虫对王牌抗疟药氯喹产生抗药性,恶性疟成为世界性棘手难题。中药青蒿为菊科草本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青蒿素 结构式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植物化学药品,也是中国唯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按合成药研究标准开发的中药。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现是全球抗疟药物发展史上继奎宁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它是在科研计划组织下,全国多部门、多学科尽心协作、相互配合取得的重大成果,是继承发扬我国传统医药宝库的成功范例。但可惜的是由于我国早期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上世纪70年代末,青蒿素刚刚研制成功,便将核心技术公诸国内外。青蒿素虽然研制成功了,但它毕竟只是初级产品,距离现代药品的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国外各大制药公司根据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不惜投巨资从事青蒿素的深层研究,并迅速占领了国际抗疟药品市场。但是谁也不能否认青蒿素的成功是人类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没有“523”项目的系统工程,世界的抗疟药很可能还会在含氮杂环化合物中摸索。 青蒿素的成功无疑激励着很多中医中药研究工作者,开发了中药进军国际市场的道路。中药也能有确定的有效成分,有明确的化学式和提取方式。证明了中药不只是复方—这一中国人才信任的方式走进中国人民的生活,也能有单一确定的化学成分走进国际人民的生活。青蒿素的成果是里程碑,是全中国医药工作者智慧的结晶,是一面后人高举的旗帜。那么青蒿素过后呢?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思考为什么青蒿素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尽管我国在青蒿素研究上打了漂亮的一仗,在国际科研中遥遥领先,但在国际市场上却一败涂地,尴尬地沦为外国制药公司的原料生产地。由于经济及其他原因,该项科研成果只在国内申请了专利,而国外的专利权则卖给了瑞士诺华公司。大范围的国际专利申请和新药注册的是诺华,我国制药企业只能充当原料生产者的角色,制剂最终还是由诺华设在中国的工厂生产;中国制药业还是没有实现用自己的创新药在国际市场赚大钱的梦想,获取的还是微薄的原料加工费。印象深刻的是国际组织对于中国药厂的几度检查均不合格,那句你根本不知道这两个烧杯哪个是用过的哪个是干净的场景还有中药不停寻求国际认可的场景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中。中药是不是药?中药在国际市场上能走多远? 曾听过一个关于中药在英国市场影响力及发展前景的讲座。讲座中提到中药在国际上的地位仍是在西方主流市场,中国的中药尚未获得“名分”,只是以保健食品或另类疗法的身份出现,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药品。在国际市场上,中成药只占3%~5%的产值,而且大都处在低端市场。 而近几年来,中药在国际上的发展前景也趋向乐观,目前,一些国家将中药纳入到传统药或植物药进行管理,在制定标准与管理政策方面与我国开
中药产业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产业,是当今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又是我国医药经济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中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药现代化是提升中药产业的重要途径。当今国际国内医药市场的各种变化及21世纪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在给中药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的同时,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中国加入WTO以后的世界医药市场,就成了中国中药产业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新技术产业司。该司产业处处长顾大伟博士就我国中药产业的行业前景、现状、发展思路和近期主要工作目标作了详细的阐述。
医药行业是全球经济中的一个热点,作为医药行业的分支,中药行业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顾大伟认为,中药行业是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的。众所周知,医药行业是全世界公认的国际化产业,在国际最新标准划分的28种产业中,医药品是国际交换量最大的15类产品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出口量增加最快的5类产品之一。预计未来10年里,全球药品销售额每年将增长7%左右,到明年医药市场销售额将达到4000亿—406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6800亿—72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植物药市场也呈现出了快速增长势头,在现有每年销售额300亿美元的基础上,正以平均10%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另据国际组织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国际植物药将快速增长至1000亿美元,达到国际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1/6—1/4。
随着全球范围“回归自然”浪潮的涌起和对化学药品副作用的深入认识,国际市场对中药的欢迎度在逐渐增强。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药正在走俏,这为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同时,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我国人均用药水平低,仅为美国的1/40,药品消费的空间是巨大的。
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中独具特色和优势的领域,中药在我国使用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积累,拥有系统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中药,与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相比,具有风险低、命中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的显著优势,是参与药品市场竞争、扩大出口和解决12亿多人口用药问题的重要手段。
我国制药业,特别是中成药工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1999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达到384.56亿元。目前,中药产业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涌现了一批中药骨干企业和市场龙头品种,由于现代中药产业巨大的市场前景和高附加值的吸引力,而且有国家强大的产业政策导向,中药产业已成为投资者选择的热门行业。中药产业必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国外天然药物领域竞争日益激烈。而有关资料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并不理想。在中药行业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更加严峻的挑战、更加激烈的竞争会随之而来,国外企业将抢滩中国市场,对中国企业形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国外企业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国际植物药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中药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中药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和效益却在下滑,1996年—1998年连续3年滑坡,1999年略有回升,但市场份额不足5%,而日韩两国却占到了25%。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某些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他们在无传统经验和理论的情况下,依靠现代科技理论取得了产业化成功之路,并大举向我国市场推进。
2、国外企业竞相低价收购我国中药材资源的情况愈演愈烈,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国外企业凭借其资本、技术、产品优势,设置高门槛的技术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给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设置屏障。
3、生物技术领域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带来的挑战等,都对我国中药产业构成了全方位威胁。不过机遇与挑战并存,从积极意义上讲,机遇带来有利于发展的外部条件,而挑战则是激励发展的内在功力。
我国中药产业化发展已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条件,蓄势待发,中药行业正蕴育着一场即将到来的产业革命
在谈到中国中药产业的现状时,顾大伟说,改革开放20年,我国中药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有需求、实施高技术改造的中药骨干企业;已有了一批可以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通过实施“中药现代化产业行动计划”、“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为中药高技术产业化提供了一批可应用的成果,并初步形成了中药产业化的科技支撑条件,拥有了良好的政策及融资投资环境。总之,中药产业化发展已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毫不客气地讲,我国中药产业正萌动着蓄势待发的巨大能量,蕴育着一场即将到来的产业革命。
我们不能否认,我国中药产业家底较薄弱,相对落后,仍然存在“一小、二多、三低”(企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多、重复产品多,企业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生产能力低)现象和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但主要问题是产业过程化中高科技含量低。目前,有几个关键问题急需解决。一是先进适用的制备工艺、高新技术和装备,急需推广应用。当今医药工业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正朝着制造过程自动化、系统集成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因此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内在质量和质量的稳定性。然而,作为需高度保证产品质量的中药产业来说,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及其装备却严重滞后,与国外有20年的差距,尤其是中药提取,精制工艺的科学性、先进性、严谨性距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工艺条件客观化控制程度不高,制造技术及装备缺乏集成化,仍有相当一批中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共性技术急需解决。因此,要积极地依靠官、产、学、研、金结合,研究或借鉴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实施对中药制药过程中各项单元制造技术与装备的智能化组合应用,及其关键工艺参数的在线检测连续采集和程序化、自动化控制。这是中药产业走向高技术产业化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能将上述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和优化,并开发出高质量的控制成套装置和技术平台,按日前1/3的中药企业需要改造的话,仅此一项就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二是我国可集约化、规范化生产的高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亟待提高,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急需发展和培育。三是符合中药特点,并为国际社会所认可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急需建立,中药产业化创新体系亟待建立和健全等。如果这些关键问题能得到解决,中药产业的市场份额必将大大提高。
在扶持壮大中药现代化产业方面,国家计委有着明确的发展思路,也采取了不少举措来支持中药发展
顾大伟介绍说,计委在扶持壮大我国中药现代化产业方面的整体发展思路是:以疗效优势突出、市场需求量大的现代中药高技术产品为龙头,以实力强规模大的企业为主体,组织产、学、研、金相结合的队伍,依靠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在政府的扶持指导下,通过实施对中药产业全过程关键环节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全面提高中药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形成中药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快速提高中药产品在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使中药产业发展成为以高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为基础、具有强大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大型现代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国家计委决定采用“专项扶持”的形式贯彻这一战略。通过现代中药示范工程建设提升我国中药工业的整体水平,促进中药产业的结构调整,开辟新的产业领域,通过强化现代中药产业的基础支撑条件,为实现跨跃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培养一批单品上规模的中药企业,如在抗癌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哈药慈航等制药企业。特别是加速高技术中药产业化发展,示范应用先进的提取、分离、制剂及生产过程系统控制技术,使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药骨干企业在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上全面实现技术提升,建立对全行业进行技术辐射的示范工程和产业化基地,促进“大企业、大品种、大市场”战略的实施。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化产品的产业化,使我国中药在中国加入WTO后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扶持的实施,将使我国中药产业(主要指中药种植农业和中药工业)规模到2005年达到年产值800亿—1000亿元,年均递增16%以上;中药产品年出口额达到100—120亿元,占中药工业产值的10%以上,年均递增20%;年实现利税150亿元,年均递增10%,其中利润50亿元,年均递增10%;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占中药工业总值的比重达30%,技术进步对中药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5%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中药工业重点依托企业50个,产值占全行业70%,大型企业集团重点产品200个,其中年产值超5亿元的30个,超1亿元以上的100个,约占中药产品产值的30%,使中药产业成为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
种植中药材种植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计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首先,随着政府政策的支持,行业的发展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动。例如,中国政府为中药材种植行业提供了财政支持、资金补贴、科技支持等政策支持,以帮助企业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政府还将重点投资于科学研究、新技术开发等方面,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从而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
中药材种植的竞争力也将进一步增强。随着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中国中药材种植企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从而促进行业的发展。
同时,企业还应重视现代化的种植管理技术,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机械化种植,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有效地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中药材种植行业的市场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随着国民养生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中药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将成为中药材种植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此外,中国政府还将聚焦对外贸易,为中药材种植行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中药材的生产种植模式
企业种植基地根据生产部门的原材料需求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在经过严格的种植管理流程后定期进行采收。
然后对采收的药材进行检验、加工,形成产品,流向药材市场。计划部门根据销售部门提供的各产品年度销售预测以及月度发货情况,结合各产品产能,制定生产计划;生产部门协调和督促生产计划的完成。
同时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质量标准、卫生规范等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管理,由各生产车间负责具体产品的生产管理;质量保证部、质量检验部对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关键生产环节的原料、中间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监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8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药材生产企业经营思路的探讨
下一篇: 中药注射治疗痔疮一针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