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中医
在中医医疗工作中一谈到现代化,立即就能让人联想到“中西医结合”,似乎只有在中医医院大量“结合使用”一些西医方法,就算实现中医临床现代化了。有的人甚至还偏执地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的发展方向”,这个提法本身就说明没有平等、公正地对待中医药。既然是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结合,为什么仅仅只说是中医药的发展方向,而不说是西医的发展方向或中西医共同的发展方向呢?这再次说明有很多人是抱着用西医去“改造”、“提升”中医的态度来搞“结合”的,这样真能结合好吗?现在很多中医医院的西医科室在不断增多,中医师开的西药处方也在不断增多,可以这样说,有的中医医院除了医院名称是中医外,它的主体医疗服务已几乎完全是西医了。因此,再这样迷迷糊糊地在中医医院搞现代化,要不了多久,中医将被自己给“化”掉。
尽管从理论上来讲,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其研究的主体都是人,将中西医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强强结合,优势互补”,理应找到可行的结合点。然而从近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经历来看,事情却并非纸上谈兵那样简单。尽管中西医结合在过去和现在取得过不少大大小小的成果,但从理论体系的构成和临床技术的积累情况来看,尚不足以证明一个新的医学体系已经诞生。
这并非是我们的专家不努力,而是当今支撑医学研究的现代自然科学技术,还不能提供诠释沟通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语言的技术。虽然我们坚信,人类终归会探索到中西医在认识论上的“共同语言”,但很遗憾的是也许在我们这一代是很难想象的了。
二、关于中药
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科学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有个别极具民族气节的专家就曾慷慨激昂地说过:中药在数以亿计的人体上做了数千年的临床“应用”,难道这还不够?非要在洋人的实验室里做几个动物实验才叫科学吗?此话初听似乎还很有一些道理,我们的确在无数人体上应用过,但很遗憾的是却提供不出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证实这些临床应用有多少成功的案例?又有多少失败的事实?它的成败之比如何?试想,在科技如此落后的古代,它的医疗技术真能有那么完美吗?它的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真的就有那么高吗?这些“故事”只能说明中药应用的历史悠久,但丝毫未能显示和证明古代中药有多高的疗效和使用是否安全。可见,无论你的临床“应用”数量有多大,只要拿不出客观可信的证据,也就难以在世界上推广。
在中药材种植、中药生产工艺、中药剂型、中药包装等方面,都完全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增加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中药应用的精确性,改变中药产品的形象。在此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药按照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出来了,但疾病却并非按标准化的病理变化在发生,加之患者的个体差异,针对性极强的中药用药方式如何才能体现出特色和优势?这种丧失了个性的中药产品能否满足患者个体的特殊需求?又如何来满足临床上辨证施治的需要?用解决共性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极具个性的问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能否突出中药特色的一个关键问题。
启
示
目前继续争论维持传统化好,还是一切都要现代化才好,到底有没有意义呢?不管用哪种方法创造的成果,都应统一纳入现代科技最高成就的参照系中来比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成果的先进性、现代性,也才具有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我们不必过于纠缠在一些不具有任何商业价值的“无聊的学问”之中,应从目前非常紧迫的世界经济形势的角度出发,来抓好入世后与中医医疗服务贸易和中药产品贸易有关的工作,也许这样更务实、更现实一些:
1.建立具有国际性的中医药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中医药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要国际化就必须有一套符合国际贸易认可的标准。某些国家现行的规则虽然不一定很公正、很科学地对待中医药,但我们要进入这些市场,至少在目前还是只有尽量去适应它,并与其进行多方面的交流、沟通,以达到我们的贸易目的。这实际上就给中医药的“现代化”指出了一个非常务实的工作方向:我们必须尽快制定一个既能被多数国家认可,又符合中医药“利益”的质量认证体系,也就是说要在现行国际规则与中医药较为粗放的传统“认可”之间,找出一条路来,即使这条路不一定就很完美,但只要实用、有利于中医药的贸易进出口即可。
2.规范现已获准生产的中医药产品。对现在已经批准生产的中药产品,按照新制定的质量认证标准进行规范化处理,并根据不同的出口国家制定符合该国要求的相应检测数据,以保证它能够被各国药品主管部门许可进入该国的医药市场。
3.提高中医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用现代科技理论虽然还难以诠释和“改造”中医药理论,但采用现代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来改进一些中医药产品的生产,还是有可行之处。这样既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又能提升产品的形象和附加值。
4.开发能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中医药新产品。要站在国际医药市场的高度,以中医药临床经验为“线索”,用现代药品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开发新的中药产品。
5.重新评估中药名方的临床价值。对已经生产上市的中药产品和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名方,要按照现代的临床诊断治愈标准,由权威机构对其重新进行临床验证,并给予客观化的数据评价。
本节关于中医药的启示,将在后文有关部分讨论。
历史是一把尺子,更是一面镜子。学史以明鉴,回头看中医发展,看名医成才之路,在反思自我。
中医发展从古至今学派林立,各个学派的争鸣也是中医发展的永恒动力,伤寒派、温病派、脾胃派、寒凉派、滋阴派、温补派等等,各个学派的各有所长,争相发展各学派的目的都只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疾病,为更好的治病救人。
中医发展传承和创新都不可缺少,河间学派由刘完素开山,他善治火热病症,极力倡导六气皆可化火,被后世归位寒凉派,其传承弟子有穆大黄、荆山浮屠、马宗素、张从正等人,而荆山浮屠传给罗知悌,再传朱震亨。朱震亨即是传承,也是创新,他的“相火论”来源于刘完素的“火热论”同时也对其有了很好的补充。“阳有余而应补足”滋阴派从朱丹溪开始。张从正继刘完素之后善于使用寒凉药,在治病的时候主张祛邪,多采用汗、吐、下三法,同时他也丰富了情志治疗疾病的方法,它被后世称为“攻下派”。中医发展需要传承更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朱震亨、张从正,他们同出一派却又自己创立了不同派别,可见他们在学习老师治病之法时还在不停的思考会不会有不同的方法,或者更好的方法。精传承,勤思考,求创新,中医学派的不断碰撞交融与发展给现在治病救人、防控防疫提供了很多方法,疗效显著。
回顾中医药大师名家成长的规律我们发现都离不开以下几点,
1.首重医德,务求品端术正。
汪逢春先生尊重同道不吹捧自身医技高超,在京悬壶,门庭若市,妇孺皆知。
2.通晓人文,辅就学医坦途。
通晓人文是通晓中医学习方法的必由途径。不通人文不了解中国的哲学和文化就难以读懂医经通晓医理同样心胸不够宽广治病思路狭隘,难以活用经典,治病不流畅。
3.精研经典,从正门登堂入室。
任应秋先生说,学好经典,方可左右逢源事半功倍。经典是源头,主干的壮大同时有利于我们发展支流,治病用药有理有据有根。经典需要终身研读,结合临床反复研读。
4.名师引荐,是成才重要途径。
古话“名师出高徒”,“上梁正则下梁直”河间一派从刘完素开始,学徒名医倍出,一脉相承,又开支创派。老师传授经验,教学生如何避开弯路,可以说事半功倍。就如名医马二琴通晓音律治病,宫商角徵羽各治其病,如若不跟师学习自己专研所用时间又是跟师的多少倍。
5.勤学善思,兼收并蓄。
善思明辨,终身好学,不拘门第,兼收并蓄。袁鹤侪先生虚怀若谷,精益求精,不自闭门户,兼收并蓄,融各家学说为一炉,谦虚好学之作风终其一生。蒲辅周先生中医药杰出代表,他终身学习看书到双目失明为了能多学会一种方法多治一种病。
名医成才之路艰辛,医德为首,终身研读经典,跟名师,勤思考。每一步都需要自律,恒心,一颗治病救人谦卑的心,一份对医学精益求精,将救人之则扛在肩膀上。看着他们思考着自己,对比懒散的我,从没看过经典,背过经典的我,有一种强烈的羞愧感,羞于自己身为学生却浪费时间,同时愧对未来。
知不足,然后求上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走好选择的路。
中医理论是中医药学术领域中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原理和法则。中医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中医学发展的突破口,成为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瓶颈。当前,对中医理论研究现状的评价,基本上是这样的模式:中医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来说,对中医的理论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与进展,值得我们很好的深思。
其实,每一个热衷于中医学研究工作者们都在认真思考:中医理论应如何研究?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与进展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与进展?因此,笔者拟从“突破性成果”入手,逐步阐述中医理论研究的方向。 从上述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评价中不难看出,“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是当前人们对中医理论研究寄予的最为迫切,并且不甚明了的美好愿望。之所以说“不甚明了”,是因为“突破性成果”就象小孩子常要的“好吃的东西”,个体差异非常大,针对其对症下药之难不说,其结果也如同中医的疗效难以得到公认。目标决定战略,因此在确立中医理论的研究方向之前,首先应该明确中医理论研究的目标,由此确立公认的“突破性成果”。
关于中医理论研究的目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而有一项研究结果不能不提。1999年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开展了《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软课题研究,全国百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十余次研讨会,分析了如今医学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21世纪中叶,中医现代化的课题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目标。其中,2001年-2015年,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有两个阶段目标:⑴2001—2005年的阶段目标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对证候、藏象、经络、治则、方剂及中药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整理,深入挖掘和研究,抓住其理论精髓,揭示其深刻内涵,加强其在防病治病中的指导作用。在专业术语统一、概念内涵清楚、理论层次明确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探索其科学基础,创立新的学说,使中医学基础理论得到发展和创新,丰富现代生命科学的内容和研究领域。”⑵2006-2015年阶段目标是“初步完善现代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必须突破原有构架,通过继承、移植与创新,充分阐明理论的科学内涵,使其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更新与提高,从经典中初步完善为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并使中医学随着社会医疗保健的需求和疾病谱、医学模式及生态环境的变化,从大量新事实、新经验的积累中进行理论的总结与升华,产生新理论,实现对传统的超越”。此项研究的初稿经过数十位两院院士、名老中医及重点中医院校、院所的专家、学者审阅、修改、数易其稿。在2001年5月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可见其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权威性是不容质疑的。
简而言之,创立新的学说,使中医学基础理论得到创新,突破原有构架,使其完善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近阶段目标。换句话说,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可以说是中医理论具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最终体现形式。 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是决定当前中医理论研究是否为“突破”的衡量标准。当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将会是什么样还在争论不休,人人衡量标准不统一的时候,盲目追求“突破”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浪费财力而毫无意义。只有我们确定了明确的方向,并向此方向进行扎扎实实的工作,才会取得真正的“突破”。
传统中医学理论体系(与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相对而言)比较全面的得以阐述,其现存最早的中医学文献典籍是《黄帝内经》。《内经》反映出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内经》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病证、诊法、治则治法、养生、运气学说。中医学发展史上所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性来看,基本上都是从《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把《内经》尊之为“医家之宗”。那么什么是“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从字面上来看,对“现代”的认识是理解“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汉语辞典》中“现代”指的是“如今这个时代(中国多指 1919 年~至今)”,既然中医理论体系研究迄今无突破性成果,当前的中医理论体系是称不上“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因此这肯定不是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现代”的涵义。以“现代医学”泛指西医学相比较,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较为接近的涵义应当是现代化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因为“现代化”的涵义为“使具有现代先进科技水平”,也就是要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先进科技水平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这样的理论体系将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与现今的中医理论体系将有何区别与联系,其理论将用什么术语阐述,其科技水平的先进性将用何衡量标准……等等,有关“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其刻画、描述得越详细,宏伟蓝图展现在眼前,中医理论的发展就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中医理论的研究工作也不会失去重心,同时也会更有动力。 “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要在“突破原有构架”中建立起来,那么什么是中医学“原有构架”,这也是要研究的课题之一。旧的框框、死的框框在哪里都不清楚,就不会有的放矢,更谈不上突破,也就是在“认识自我”之后,方可达到“突破自我”。而建国以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古典中医学文献中的学说和观点的整理研究,基本处于分散、自发状态,未能统一规划;缺乏对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内涵和内在科学规律的深入探索和系统研究,未能按科学范式进行学科建设,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规范化整理,以致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内涵模糊、概念不清、其说不一等缺欠,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深化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内涵,由此促进中医基础理论总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另外,还需要研究的是,中医学的原有构架中保留什么?保留到什么程度,建立起来的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还称得上是中医学理论?也就是继承什么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当前的认识是只要坚持了中医特色,不管采用什么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进行中医研究、发展中医,都是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换句话说,中医学的继承其最基本的要求是要保留“中医特色”。“中医特色”是什么?“中医理论体系的特色”是什么?在中医理论研究中,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对中医理论体系的认识与评价问题。只有在全面、深刻认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进行客观的、非学术价值观导向性的评价,才能准确概括出中医理论体系的特征。
而更棘手的问题是,对于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的某些中医理论体系的特色,我们将进行怎样的处理?比如,有学者指出:中医原有的理论体系已经在许多方面暴露出缺陷和不足,甚至严重滞后了中医的发展。其表现之一是哲学指导思想和认识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来源于古代哲学的阴阳和五行学说构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的指导意义随着其自身缺陷的暴露而受到置疑。而另有学者指出:“中医特色在基础理论方面,是以阴阳五行体系为指导的脏腑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和天人相应学说为依据”。总之,“当前中基理论面临的危机,与中基理论自身的某些特点是密切关联的,当然也与人类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医学对中医的影响和渗透有关。但后者起到的仅是一种对危机的触发作用”。因此建立一个具有中医特色的与现代科学相统一的新的理论体系,在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本质基础之上,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中医特色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第三中医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观).
第二中医哲学观--辩证观
第一哲学观---整体观 阴阳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经络分形维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3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