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模式是人类医学思想和认识观的高度概括,它的形成来源于医学实践,反过来它又对医学研究和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医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变化的,在医学的不同发展时期,由于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深度,加之受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医学模式。早在数千年前中医药形成的初期阶段,“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即已出现,这可称得上是最早的医学模式。“天人相应”模式十分重视自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这对中医药的学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现代医学曾长期遵循单一生物医学模式,直到20世纪中后期,才转向推行“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开始重视社会、心理等多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这是现代医学的一大进步。中医药的“天人相应”模式虽然还十分质朴、粗略,但其整体性的医学思维方式,却领先西方医学数千年。然而国内医药界却不假思索地盲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其实这个模式并非完美而科学,在病因的分类上还存在一些混乱和漏洞,比如该模式将自然因素归入社会分类中,这并不十分恰当;心理因素虽然很重要,但在目前临床实际应用中还没能形成具有常规操作意义的技术;与人类个体有关的行为、生活习惯等因素尚难归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一直在地球上生存、繁衍,并按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周而复始地演绎着生命进化发展的历程。地球上有规律的春夏秋冬和昼夜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使人体的生理病理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人类有了语言、有了思想交流、劳动生活空间逐渐扩大、社交活动日益增多后,社会心理因素也开始对人体的生命状态施加影响。自然界中的一些致病生物,更是不时地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和危害。人类生存在一个由自然、社会、生物群体等多重因素交互影响的立体时空之中,健康的维持和疾病的产生、发展、转化,无不与来自于社会、生存空间、能量、心理、行为等诸种因素有关。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快速的工作节奏、复杂的人际交往、过度精细的食物结构、紧张的心理状态、日渐污染的生存空间等等复杂的因素,使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更显多样化、复杂化、无序化,同时也使疾病谱发生着改变,疾病诊治的难度越来越大。
为了从更高的角度和更广的视野来研究人类的生命现象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本文作者于1997年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环境—能量—人”医学模式的新概念(详细内容请参见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毛嘉陵编著的《常见疑难病自然系统疗法》)。
环境(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世界。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参与劳动和社交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保持着种种联系,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一般量度,也就是引起物质运动所必需的动力。在人的一生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能量的摄取、吸收、转换、利用,以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和生存活动需求。人体能量的来源主要包括食品营养物质、空气(氧气)、水以及能影响体内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的药物等几个方面。
人(人类个体的生物属性,简称为人)主要涉及人体自身的一些因素,包括与其他动物一样的生物属性和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心理行为能力、个体行为、生活习惯等。
启示
研究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一方面可借鉴科学的医学思维方式,指导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了解和发挥学科优势,避免做一些“无用功”而贻误患者的病情。
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进步,从相对论、量子力学到霍金的量子引力论,科学对世界本原的认识的进步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视野。
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的出现,以往不被认为是科学的人类知识体系,其科学价值日渐被人们所认识;以往不被认为是科学的方法被纳入了科学的研究过程。今天,人们已经开始不再把复杂系统的问题归结为简单系统的问题。而是直面复杂性,开始按照复杂系统的本来面目对其进行研究。
现代自然科学的进展,引发了科学观念的变革,极大地拓展了科学的疆域,同时也带来了对东方古代科学的理念、方法的重新审视。在生命科学领域,现代西医的整体化及医学模式的变革,传统中医的现代化及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成为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
复杂性科学的进展,宣判了现代西医按照“分析—重构”的模式走向整体综合的幻想的破灭,而当我们按照复杂性科学研究复杂系统的道路去探索现代西医走向整体综合的道路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这正是中医学几千年走过的道路。也就是说,西医的整体化、中医的现代化,在新的科学理念下将殊途同归,汇聚成一门新的医学体系。由于这一体系是以传统中医学的理念和方法为基础的,我们称之为现代中医学,亦可称之为现代整体医学。
与以往被称为实验医学和分析医学的现代西医不同,现代中医学是一门理论医学,它建立理论体系遵循的原则与当代最具科学精神的理论物理学和复杂性科学如出一辙,它的理论可以用符合现代科学规范的受控试验来检验。它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基本方法、理论框架和诊断、治疗技术,在现代西医疾病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疾病体系,由此把现代医学的检测方法和治疗手段融汇其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
现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在《现代中医学导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中作了详细的介绍,该书的繁体版书名为《整体医学——融汇中西医学的理论医学》,已由现代医药出版社2010年10月在香港出版。
鉴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认知方法,使临床合理使用并发挥治疗作用的西药具有中医理论内涵是可行的,此即「西药中药化」。通过该工作的开展,有益于西药的更合理使用,有益于中药理论体系的发展,有益于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应该通过中医的思维和认知方法去逐步开展「西药中药化」工作。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存在着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医学体系。鉴于这两个医学体系的理论构建存在着许多差别,因此治疗疾病的药物就有了中药和西药的区别。自从近代的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医家张锡纯创制「阿司匹林石膏汤」后,近百年来「西药中药化」这个话题一直被中医药界的部分学者所关注。
所谓「西药中药化」是指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按照中药药性理论给西药赋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等性能,将其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在临床实现理、法、方、药下的辨证用药。面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需要,笔者对「西药中药化」进行了一些思考,不妥之处请同道商榷。
「西药中药化」具有可行性
「西药中药化」就是使西药变为中药。对于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当结合不同的医药学体系来划分。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中药;以现代科学术语来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并能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西药。因此,临床用于治疗疾病的具体药物,其中,西药属性划分是由指导其应用的理论体系所决定的。中医学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指导,着眼于对宏观世界的认识,不断吸收著同时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外来医药知识,与具体的医疗实践相结合,逐步积累著临床经验,促进了自身独特理论体系的发展。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则是在「临床有效-中医归纳-临床验证-理论确认」这一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随着历史的前进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不断在进行着积累。
在中药学发展史中,外来药品西洋参、番泻叶、藏红花、犀角等成为了中药,药物品种从《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到《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的数量变化,张锡纯提出的「阿司匹林味酸性凉,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等,均说明了这种情况。因此,面对目前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发挥有效治疗作用的诸多西药,只要通过中医的临床实践进行逐一认识和归纳,并经过临床验证而获得相应的中医理论确认,就会成为中药,也就是实现了「西药中药化」。
「西药中药化」的作用和意义
1.有益于西药的更合理使用 西医学以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等现象,着眼于纠正解剖局部和微观的病灶。在该理论指导下形成和使用的西药多注重于对局部微观病变和理化指标的改善。人体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局部与全身之间发生著密切的联系,某一理化指标通过体液循环对周身都会有所影响。因此,应用某一具体的西药在治疗疾病时,在对局部微观病变发生作用的同时会影响整个机体,在对某一理化指标发生作用的同时会使全身发生一些变化。同时,西医药理论基于理化等自然科学的可检验指标对群体的探索较深入,而对于还具有人文科学色彩的患病个体则认识有所不足。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立足于整体观念的指导,更多关注于对患病机体的整体认识,而且还通过辨证论治的手段注重于个体特征的把握。因此,通过「西药中药化」,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发挥局部治疗作用的西药对整体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发挥群体治疗作用的西药针对个体所具有的差异性。从而避免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使西药的临床使用更加合理化。
2. 有益于中药理论体系的发展 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应该是在继承中进行创新。但继承和创新的前提是立足于该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指导思想。近百年来,中医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虽然与西医药主动或被动传入后占据医疗市场直接冲击作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中医药学缺乏理论上、方法学等方面知识的更新,缺乏用中医药学观点去认识客观存在的广泛与医药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问题,没能把这些先进的知识吸收到中医药中去,使自身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要发展,必须走自己的路。没有了整体思维的指导,缺失了辨证论治的观念,不但不能很好地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更谈不上在新时代创新和发展中医药。目前,虽然西医药理论体系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主流医学,但是如果我们立足于中医药这一开放性的理论系统,变换一下研究思路,用中医的眼光去看西医药理论,将中医药优秀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西药中药化」的研究,会丰富和发展中药理论,符合我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号召实现的目标。
3.有益于医学理论的发展 面对目前存在的中医学和西医学理论体系,都需要去进一步的发展来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和整体与局部的统一。让上述两种医学理论体系按照自身原有的模式去探索和发展,往往需要在摸索中艰难的缓慢前进。通过「西药中药化」的逐步开展,原有的中医理论体系中宏观、整体的认识会逐步和已有的西医理论体系相联系,为西药赋予了中医药理论后会使其在西医理论体系下出现一些理化指标的内涵,让中医的病机(证型)具有了西医的病理生理状态,从而使中医相关理论客观化和微观化;同时,通过「西药中药化」的认识,原有的西医理化指标和局部病变会对应出现一些中医的病机(证型)认识,使原来视觉中难以相互联系的指标与系统之间出现一些相关性,从而实现西医相关理论的有机宏观化和整体化。如此的两种途径会逐步实现中、西医学的相互发展和融合,促进医学理论体系向前发展。
「西药中药化」的实现途径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指导下,通过诸多医家对具体疾病的临床实践体悟而不断产生、发展和丰富的。作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治疗疾病的药物——中药,其理论内涵是在「神农尝百草」式的探索和有效治疗药物筛选后,根据疾病状态下中医理论所认识的机体在具体药物应用后的变化而逐步归纳认识的。目前,广泛使用的诸多西药在临床正确选择使用下治疗疾病的有效性是毋容置疑的,这就为开展「西药中药化」工作提供了条件。开展具体的「西药中药化」,应该是在合理使用西药的基础上,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密切观察其使用后相关中医特征所发生的变化(既要认识到该药物发挥的治疗作用,也要认识到该药物所产生的副反应),进行逐一的归纳,并再次进行临床验证以进行理论确认。当然,在开展上述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关注西药之间的联合应用现象,借鉴已有的文献资料,并选择合理有效的统计学方法开展临床对比研究。从而使西药具备:1中药特殊 性能表述,如性味、归经等;2具中医药学术语的功效表述如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等;3配合使用的各药能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一个功效整体,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同一物质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属性,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它。面对治疗疾病的药物,按照中医理论体系认识的就是中药,按照西医理论体系认识的就是西药。目前,我们面临着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面临着提高西医药临床疗效的要求,更面临着融汇中、西医理论体系发展现代医学的要求。通过「西药中药化」工作的开展,这些任务会慢慢得到实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3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