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26卷第3期报道了湖北省黄冈市红十字会医院魏瑞民、颜凯等临床采用苦润化湿祛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自1996年~2003年以来,共收治了3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胃镜检查,并通过病理学诊断,符合萎缩性胃炎(CAG)诊断标准。其中男172例,女214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72岁;病程3个月~30年。其中伴不典型增生者85例,伴肠上皮化生者147例,浅表萎缩伴糜烂者15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痞满,剑突下隐痛,纳呆,嗳气,消瘦,肢软乏力,舌质多暗红,暗淡或紫暗,舌苔薄黄或黄腻,脉象沉细,或弦细。辨证分型:肝胃不和兼气滞挟瘀型204例(治疗1组),脾虚湿阻兼气滞挟瘀型182例(治疗2组)。治疗方法:治疗1组:采用苦润化瘀健胃冲剂(方由黄连、半夏、柴胡、神曲、栝楼皮、白芍、三七、麦冬、陈皮等组成)。治疗2组:采用化湿祛瘀调胃冲剂(方由茯苓、白术、甘草、蔻仁、藿香、鸡内金、三七、枳实、石菖蒲等组成)。每次1包,饭前1小时用50毫升温开水冲化,顿服,3次/日,一般连续服用2~3个月。两组治疗前后均做胃镜及病理检查,力求活检部位(窦、体、小弯侧)一致,治疗半年内进行追踪检查,如有兼挟其它病症者可用相关药物。
疗效标准:参照有关文献提出的CAG疗效标准。显效:萎缩性胃炎(CAG)或浅表萎缩性胃炎(CSAG)治疗后转变为浅表性胃炎(CSG),且临床症状消失;好转:CAG或CSAG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胃镜及病检显示病变程度减轻;无效:CAG或CSAG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者加重,胃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变或者加重。
治疗结果显示: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1组204例患者中,显效66例,好转86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为74.5%。治疗2组182例患者中,显效58例,好转76例,无效48例,总有效率为73.6%。两组间比较,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胃镜复查情况比较:治疗1组204例患者中,CAG转为CSG的49例,CSAG转向CSG的82例,CAG转向CSAG的20例,CAG或CSAG未改变或恶化者53例;治疗2组182例患者中,CAG转为CSG的43例,CSAG转向CSG的73例,CAG转向CSAG的19例,CAG或CSAG未改变或恶化者47例。
组织学检查变化情况:治疗1组治疗前胃黏膜萎缩者204例,治疗后为73例;治疗前伴肠上皮化生者78例,治疗后为28例。治疗2组治疗前胃黏膜萎缩者182例,治疗后为66例;治疗前伴肠上皮化生者69例,治疗后为25例。
两组冲剂对缓解主要临床症状(腹胀、腹痛)的效果较好,一般服药1周见效。
魏瑞民、颜凯等医生指出: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病机为虚实夹杂。虚为脾胃气虚、阴伤;实为气滞、湿热、瘀血等。治宜健脾益胃,行气化瘀为主。苦润化瘀健胃冲剂具有调肝和胃、苦润通降、化瘀健胃之功。方中黄连苦寒清热;半夏和胃降逆;栝楼润燥散结。三药配伍为《伤寒论》中小陷胸汤,可开痞散结、通降胃气。另加柴胡疏肝解郁,神曲、陈皮健胃行气,助胃化食;麦冬滋胃补虚,有扩血管、提高血管通透性的功能。化湿祛瘀调胃冲剂具有化湿健脾、调和气血、祛瘀生新之功。方中蔻仁、藿香化湿行气;石菖蒲健胃,可促进消化液分泌,抑制胃肠异常发酵,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用治顽固性呃逆、嗳气疗效尤佳;茯苓、白术、甘草健脾渗湿、益气和中;枳实行气消痞;鸡内金助胃消食。两组方剂中均加活血化瘀中药三七,意在祛瘀生新,润燥清热。诸药合用,可增强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促进胃腺体重建,从而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临床观察证实:大多数CAG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得到改善,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均在70%以上。说明中药治疗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前景,且毒性作用小,对于防止CAG进一步恶化有一定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2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中西医结合治疗炎性肠梗阻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