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香港特区卫生署的统计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香港有67人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验时呈阳性反应。截至目前,香港已发现2311人受艾滋病病毒感染。
据统计,自1985年以来,香港共发现676宗艾滋病个案。
香港卫生署高级医生陈锦添医生说:“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性接触(包括同性或异性)、共享针筒(如注射毒品人士)及由受感染母亲传给婴儿。本季度由同性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个案比例增加了,而同性性接触人士使用社会卫生科服务如性病检查和艾滋病病毒抗体测试的数目亦同时上升。”
主要承担与参加的课题:
1.桥梁人群传播艾滋病的模式吸毒人群的队列研究,项目编号:2004BA719A02国家十五攻关项目,2006~2007,参加者,
2.广东省艾滋病病毒阳性者自杀未遂研究,美国中华医学基金项目,2006~2007,课题次负责人
3.广东省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03134,卫生厅,2004~2006,课题负责人;
4.广东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医学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A2004071,卫生厅,2004~2006,课题负责人
5.全球艾滋病项目(GAP)广东项目,美国CDC,2004开始,课题负责人
6.联合国第三期加速基金项目,联合国,2005年,主要参加者
7.Sociocultural Factors on Syringe Sharing and HIV risks. 项目编号:1R03DA14705-01,8.美国NIDA,2001~2002,课题负责人
9.在吸毒人群中开展针具消毒和供给预防HIV传播的试点研究。项目编号:01-粤-IV-1,卫生部,2001~2002,课题负责人
10.吸毒人群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干预试点。项目编号:粤-III-2,卫生部,2000~2001,主要参加者
11.加强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提高检测工作质量。项目编号:粤-VII-7,卫生部,1999,主要负责人
12.高危人群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干预试点。项目编号:粤-III-8,卫生部,1999~2000,主要参加者,
13.广东省HIV与TB相关性研究,省科委,1998~2000,主要参加者。
发表的论文:
1. 王晔,林矛,林鹏等 在娱乐场所服务小姐预防STD/AIDS干预措施研究.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3)166~168。
2. 林矛,林鹏等.广东省HIV/AIDS流行病学研究.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1,11-13
3. 曾常红,冯蝶仪,林鹏等. 艾滋病与结核病相关性研究.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1,5-6
4.王晔,林鹏,黄云等.酒店服务员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干预试点研究.广东卫生防疫.2001.27(4)33-35。
5.林鹏,李艳,王晔等.吸毒人群HIV知识和高危行为调查及防制知识健康教育探讨.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1)24-27
6.许锐恒,林鹏.预防艾滋病,减少危害势在必行.华南预防医学.2002.28(1)5-6
7.许锐恒,林鹏,邓爱萍.2001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概况.华南预防医学.2002.28(2)3-4
8.林鹏,许锐恒,王晔,刘勇鹰.广东省艾滋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策略.华南预防医学.2002.28(2)5-8
9.王晔,林矛,林鹏等.在娱乐场所服务小姐中开展艾滋病预防干预试点研究.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3)171-173
10.刘勇鹰,林鹏,王晔,万卓越,颜瑾.广东省2000-2001年HIV/AIDS监测结果分析 华南预防医学.2002.28(5) 21-23
11.曾常红,林鹏,姚敏,周海,赵茜茜,廖和乐,林矛.吸毒人群中MTB与HIV感染关系的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2) 1465-1466
12.付笑冰,林鹏.职业性HIV暴露后预防.华南预防医学.2003,29(1) 21-23
13.徐勇,林鹏,赵茜茜,许锐恒,何群.广东省AIDS自动语音应答、传真咨询热线电话系统.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3(9)2,121-122。
14.林鹏,刘勇鹰,王晔,付笑冰,许锐恒,万卓越,颜瑾,赵茜茜.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吸毒者HIV感染状况调查.华南预防医学.2003,29(2) 12-14
15.何群,林鹏,许锐恒,杨放,王晔,刘勇鹰.广东省艾滋病防治策略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03,29(2)
15-17
16.何群,袁建华,许屹,林鹏.广东省HIV/AIDS流行趋势预测.中国艾滋病性病.2003,9(3)142-144
17. 何群,杨放,林鹏,王晔,刘勇鹰,付笑冰.城市一般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华南预防医学.2003,29(5) 17-19
18. 颜瑾,林鹏,曾常红,王晔,赵茜茜,林恺生,万卓越.广东省1995~2001年HIV抗体阳性献血员合并HBV、HCV、梅毒感染状况调查.华南预防医学.2003,29(5) 20-22
19.邓艾萍,许锐恒,林鹏.女性吸毒者HIV相关危险行为特征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3,19(5)544-546
20. 刘勇鹰,林鹏,许锐恒,王晔,万卓越,付笑冰,赵茜茜,颜瑾.广东省吸毒者HIV感染状况和危险因素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1)1351-1352
21. 林鹏,孙宝山,梁立环,刘海东,付笑冰,何群,杨放,刘勇鹰,王晔,赵茜茜,许锐恒.社区女性工作者性病艾滋病知识与性行为特征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4,8(2)118-120
26. 杨放,林鹏,何群,吕莉,王晔,刘勇鹰,付笑冰,赵茜茜.应用NUD*IST定性分析软件对艾滋病相关法律的分析.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4,10(2),86-89
27.林鹏.艾滋病流行病学.华南预防医学.2004,30(1),1-2
28.林鹏.艾滋病疫情调查和处理原则.华南预防医学.2004,30(4),1-3
29.林鹏.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华南预防医学.2004,30(4),3-4
30.林鹏.艾滋病的实验室检查,华南预防医学.2004.30(5)1-3
31. 赵茜茜,林鹏,刘勇鹰,王晔,付笑冰,何群,杨放,孙宝山.广东省艾滋病面对面咨询情况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04,30(2) 22-23
32. 刘树芳,许锐恒,王声涌,何群,林鹏.工厂外来女工艾滋病干预模式研究.疾病预防控制杂志.2004,8(3)202-204
33.孙宝山,林鹏,王声涌,何群,许锐恒.性服务小姐性病艾滋病知识调查及安全套使用影响因素分析.广东医学,2004,25(6)709-710
34.赵茜茜,刘勇鹰,林鹏,王晔,何群,付笑冰,杨放.广东省2001~2002年HIV监测结果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04,30(3)19-20
34. 刘勇鹰,林鹏,许锐恒,吴宝燕,何群,王晔,付笑冰,杨放,赵茜茜.珠江三角洲地区乡镇中学生AIDS/性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4)260-262
36.何群,袁建华,许屹,林鹏.广东省AIDS 病人的医疗保健费用预测.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4)271-274
37.何群,王晔,刘树芳,林鹏,刘勇鹰,王晔,杨放,赵茜茜.工厂外来女工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14)1524-1526
38.刘树芳,许锐恒,王声涌,何群,林鹏,工厂外来女工艾滋病干预前后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945-946
39.林鹏,范子凡,杨放,吴尊友,王晔,刘勇鹰,明中强,李文杰,罗巍,付笑冰,麦新荣,许锐恒,冯文悦,何群.广东省社区吸毒者针具交换项目试点效果评价.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8(5)305-308
40.付笑冰,何群,林鹏,刘勇鹰,王晔,杨放,赵茜茜.城市市民和旅客艾滋病KABP调查及对比分析.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19)2198-2202
41.李文杰,范子凡,林鹏,王晔,颜瑾,麦荣建.阳江市静脉吸毒人群艾滋病、丙型肝炎感染情况及相关知识、行为调查.华南预防医学.2004,30(5) 17-19
42.何群,刘树芳,王晔,林鹏, 刘勇鹰,王晔,杨放,赵茜茜.东莞市工厂外来女工艾滋病KAB调查.中华性传播感染杂志英文版.2004,4(2) 63-66
43.林鹏、何群、万卓越主编.艾滋病预防与控制.2004年3月1日第一版,广东科技出版社
44.杨放,林鹏,王晔,李江虹, 付笑冰,钟文龙,刘勇鹰,何群,赵茜茜,Michael Duke,孙宝山,许锐恒.广东省静脉吸毒人群吸毒行为及针具共用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华南预防医学.2004,30(6)1-4
45.林鹏,邓爱萍,许锐恒,付笑冰,刘勇鹰,王晔.广东省女性吸毒者HIV感染相关危险行为及因素定性研究.华南预防医学.2004,30(6)5-7
46.付笑冰,林鹏,李江虹,王晔,钟文龙,Merrill Singer,许锐恒,杨放,刘勇鹰,Michael Duke,赵茜茜,何群,孙宝山,陈茂于,范湛丽,黄丽英.广东省静脉吸毒者多种成瘾物质滥用的流行病学研究.华南预防医学.2004,30(6)8-11
47.林鹏,孙宝山,梁立环,刘海东,付笑冰,何群,杨放,刘勇鹰,王晔,赵茜茜,许锐恒.社区女性性工作者性病艾滋病干预效果评估. 华南预防医学.2004,30(6)12-14
48.王晔,付笑冰,林鹏等.社区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相关知识与行为调查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04,30(6)18-10
49.刘海东,孙宝山,林鹏,梁立环,付笑冰,杨放,赵茜茜,何群,刘勇鹰,王晔,许锐恒.社区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综合干预研究.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23)2817-2819
50.李文杰,范子凡,林鹏,王晔,颜瑾,麦荣建,阳江市静脉吸毒人群艾滋病、丙型肝炎感染情况及相关知识、行为调查.华南预防医学.2004,30(5)17-19
51.刘勇鹰,林鹏,王晔,明中强,万卓越,付笑冰,赵茜茜,颜瑾.广东省不同地区吸毒者HIV相关危险行为的研究.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1)7-9
52.颜瑾,邢辉,魏民,林鹏,李杰,刁丽梅,邵一鸣.1例男性同性恋HIV感染者基因序列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4,20(9),1126-1127
53.颜瑾,王玉,李杰,马鹏飞,林鹏,邢辉,刁丽梅,邵一鸣.艾滋病病毒1型流行株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90-91
54.颜瑾,王玉,李杰,马鹏飞,林鹏,邢辉,刁丽梅,邵一明.广东省女性吸毒者中流行的HIV-1基因序列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1),9-12
55.何群,王晔,林鹏,张周斌,赵茜茜,徐慧芳,广东省广州市男同性性接触人群艾滋病KAP调查.疾病控制杂志.2005,9(2)106-108
56.LIN Peng(林鹏),LIU Yongying(刘勇鹰),WANG Ye(王晔),FU Xiaobing(付笑冰),XU Ruiheng(许锐恒),WANG Zhuoyue(万卓越),YAN Jin(颜瑾)ZHAO Xixi(赵茜茜). Survey of HIV Infection among Injection Drug Users in Guangdong,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 2005,5(1):5-9
57.林鹏,孙宝山,梁立环,刘海东,付笑冰,杨放,赵茜茜,何群,刘勇鹰,王晔,杨杏芬.社区女性性工作者性行为特征与安全套使用影响因素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05,31(5)4~6
58.李文杰,林鹏,范子凡,王晔,付笑冰,麦新荣,李诺鸣,谢才华,刘昌锦,柯兴发.在吸毒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干预预防艾滋病试点的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05,12(3):471~473
59.刘勇鹰,林鹏,付笑冰,何群,赵茜茜,王晔,杨放,李艳,孙宝山.广东省艾滋病病毒职业性暴露应急系统响应情况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06,32(1)4~9
60.杨放,林鹏,何群,许锐恒,余大年,莫开笋,周伴群,刘勇鹰,王晔,付笑冰,赵茜茜,孙宝山,刘文锦,许建明,蒋建新.广东省3个综合示范区五类人群艾滋病相关KABP情况调查. 华南预防医学.2006,32(1)10~13
61.李文杰,李艳,麦荣建,林鹏,杨流苗,刘勇鹰,罗元英.应用简易乘数法估计吸毒人群基数.华南预防医学.2006,32(1)14~16
62.林鹏,杨放,范子凡,麦新荣,王晔,刘勇鹰,付笑冰,赵茜茜,何群,许锐恒.广东省静脉吸毒人群吸毒行为的定性研究.华南预防医学.2006,32(1)23~26
63.林鹏,付笑冰,李江虹,王晔,钟文龙,Merrill Singer,Michael Duke,许锐恒,杨放,刘勇鹰,赵茜茜,何群,孙宝山,陈茂于,范湛丽,黄丽英. 广东省静脉吸毒者吸毒行为和性行为特征研究.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2)117~119
64.刘勇鹰,林鹏,许锐恒,吴宝燕,王晔,付笑冰,孙宝山,赵茜茜,杨放.乡镇中学生开展艾滋病性病知识同伴教育效果评估.2006,12(2)140~142
65.李艳,李文杰,林鹏,麦荣建,刘勇鹰,杨流苗,付笑冰,罗元英.广东省某地女性性工作者的基数估计研究.华南预防医学.2006,32(4)18~20
66.林鹏,孙宝山,梁立环,刘海东,付笑冰,杨放,赵茜茜,刘雪梅,何群,刘勇鹰,王晔.社区女性性工作者商业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疾病控制.2006,10(5):462~465
67.李艳,李文杰,林鹏,麦荣建,刘勇鹰,杨流苗,罗元英,赵金扣,叶雷.用三种基数估计方法对广东省某市吸毒人群规模的估计研究.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1):31~32
68.张玉润,王晔,林鹏,何群,刘勇鹰,李艳.艾滋病疫情报告数据中人口学特征与感染途径的探索性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07,33(3):1-4
参编教材与论著:
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3,林鹏,何群,万卓越主编
最新艾滋病知识读本,领南美术出版社,2006.9,黄飞主编,林鹏编写
4146人。根据查询四川省疾控中心的报告显示,2022年达州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和患者(AIDS)有4146例,艾滋病死亡人数为343人,艾滋病(AIDS)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艾滋病是什么?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疫病。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对机体起着良好的"防御"作用,抵抗各种病原体的袭击。一但受艾滋病病毒感染之后,人体的这种良好防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防御功能减退,因而这时病原体及微生物得以乘机经血行及破损伤口长驱直入。此外,身体中一些不正常的细胞,例如癌细胞,也同样乘机迅速生长、大量繁殖起来,发展成各类癌瘤。也就是说,艾滋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机体抵抗力下降,以至诱发严重感染和一些少见的癌瘤。一旦艾滋病病毒侵害了人体,即造成T4淋巴细胞的破坏,使机体丧失了抵抗疾病的能力,病人容易患各种罕见的疾病。如:卡波氏肉瘤、卡氏肺囊虫肺炎等。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不断提高,但对艾滋病的恐惧却与日俱增。 艾滋病发源于非洲,1979年在海地青年中也有散发,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市疾病控制中心,首次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的介绍了他们发现的五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1982年正式将此病命名为"艾滋病"。以后不久,艾滋病迅速蔓延到了各大洲。1985年6月,由上海入境的一名美籍阿根廷青年男性游客因艾滋病住院,治愈无效,死于我国境内,这是出现在我国的首例艾滋病。艾滋病自1985年进入我国至今已有近万人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据有关部门推测,在今后几年内艾滋病发展趋势是:发达中国家是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呈急剧上升趋势。 被称为"当代瘟疫"和"超级癌症"的艾滋病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均放在首位,我国已将其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也就是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以后才发病。艾滋病病毒严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病人因抵抗疾病的能力极度下降而重复感染多种疾病,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及其他感染,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最终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至今还没有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一旦发病,在我国当前的医疗条件下,都会在不长的时间内死亡。所以目前艾滋病还是一种病死率高达100%的极为严重的传染病。艾滋病病毒的特征 (一)艾滋病病毒的特征艾滋病已经确认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引起的: 1983年著名的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肿瘤病毒室主任蒙嗒尼尔(Montagnier)首先从一名患淋巴结病综合症的男性同性恋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到一种艾滋病的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ymphaenopathy Associated Virus)简称LAV。 1984年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报告从艾滋病病人血液标本中分离到多株逆转录病毒,因为这种病毒主要侵犯那些起免疫作用的淋巴细胞,所以命名为嗜人TH淋巴细胞三型病毒(Human T-Lymphotrophic VirusⅢ)简称HTLV-Ⅲ。这两种病毒被认为是同一种逆转录病毒的变种,并肯定为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把它称为LAV/LTLV-Ⅲ。 1986年7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公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会议决定,将艾滋病病毒改称为人类免疫缺陷毒(Hmu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HIV呈袋状球形,直径约150毫微米,包膜由一薄层类脂质构成,具有抗原性。HIV有10%碱基序列不同。是单链RNA病毒,外有核壳蛋白,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能以单链RNA作为模块,转录为双链DNA,该双链DNA可与宿主细胞的DNA结合然后逆转录为病毒的单链DNA,因此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病毒的核酸永远与宿主细胞结合在一起,使得感染不能消失,机体无法清除病毒。现已证实HIV是嗜T4淋巴细胞和嗜神经细胞的病毒。HIV由皮肤破口或粘膜进入人体血液,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T4淋巴细胞(T4淋巴细胞在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中心调节作用,它能促进B细胞产生抗体),便得T4细胞失去原有的正常免疫功能。 当激活免疫反应的T4细胞几乎全部被HIV消除,T4细胞抑制细胞在数量上巨增,相反病人体内T4细胞在数量上骤减,从而导致病人的免疫功能全部衰竭,为条件性感染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HIV对神经细胞有亲合力,能侵犯神经系统,引起脑组织的破坏,或者继发条件性感染而致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HIV和其它逆转录病毒一样,当逆转录酶使病毒的RNA作为模板合成DNA而成前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时,HIV带有的致癌基因可使细胞发生癌性转化,特别是在细胞免疫遭到破坏,丧失免疫监视作用的情况下,细胞癌变更易发生。(二)艾滋病病毒的免疫学特征: 很多证据表明,艾滋病的免疫缺陷主要是在细胞免疫系统以内,其免疫特征如下:1、周围血 (1)循环淋巴细胞显著减少,往往低于100/mm2(正常1500-4000/mm2)。 (2)T淋巴细胞中则以辅助细胞(T4)减少为主,抑制细胞(T8)相对增加,T4与T8的比例下降(正常人T4/T8比例为1.75-2.1),而艾滋病患者中其比例<1.0)。这一点是诊断艾滋病的免疫学依据。2、T细胞功能下降(1)临床出现条件性感染和肿瘤; (2)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的皮肤试验转阴; (3)体外试验证实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刺激时,T细胞反应性降低, (4)T细胞的细胞毒下降; (5)产生白细胞介毒-2和r一干扰素少。 3、B细胞功能失调 (1)多克隆性高球蛋白血症; (2)对新抗原的刺激不产生应有的抗体反应。4、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下降,其中T4的受损是造成本病免疫缺陷的关键。 艾滋病何以成为“世纪杀手”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公布的2004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2004年全世界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人数为3940万,当年死于艾滋病的人数达到310万。这个数字触目惊心,而更加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一直以难以控制之势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全世界无一角落能够幸免。人们不禁会问,在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已经了如指掌的今天,艾滋病何以在全球畅通无阻,成为威胁整个人类生存的“世纪杀手”? 艾滋病病毒又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顾名思义,这种病毒的特点是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逐渐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失去抵抗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终导致死亡。然而,尽管这种病毒的破坏力强,它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却非常弱。高温、干燥以及消毒剂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离开人体后,这种病毒在常温下只能生存数小时至几天。只有通过血液、性行为、注射式吸毒等直接接触血液或体液的方式,这种病毒才能在人群中传播。可见,艾滋病病毒的传播主要靠的是人的行为,只要每个人能检点自己的行为,控制甚至彻底消灭这种病毒并不是不可企及的“天方夜谭”。 1982年,当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表第一份有关艾滋病的病例报告时,人们曾乐观地认为,由于艾滋病传播途径有限,它完全有望得到有效控制。然而,随后几年在许多国家接连发生的一系列血液感染事件令人不寒而栗,由于人为的工作失误,艾滋病病毒开始通过血液在人群中迅速传播。更加令人失望的是,尽管科学证明使用避孕套完全可以避免因性行为感染或传播艾滋病病毒,但由于科学知识不够普及,通过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依然大幅上升。与此同时,吸毒人群不断扩大,注射式吸毒者共用针头,导致吸毒者之间交叉感染,又为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推波助澜。 在过去仅仅20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经从屈指可数的几个达到今天的3940万,死于艾滋病的总人数已经接近3000万。特别是近2年来,艾滋病发病率在全球各大洲均大幅上升,尤其是过去“幸免于难”的东欧、东亚和西亚等地区,如今也成为“重灾区”。东亚地区2004年艾滋病的感染人数比2002年增加了将近50%,东欧和西亚地区则增长了40%。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量高达2540万,其中绝大多数人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导致相当一部分国家的人均寿命降到40岁以下,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出现严重倒退。 艾滋病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纪杀手,这是20多年前人们无法预见的。缺乏责任、疏忽、贫困和无知,导致了今天令人担忧的局面。亡羊补牢,时犹未晚。2004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再次给世人敲响了警钟。从我做起,检点行为,加强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意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对艾滋病的研究,促进新药及疫苗研制,保证贫困人群享受治疗,这是人类遏制世纪杀手继续逞凶的最好出路。 111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2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日本开发出用数值表示疼痛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