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艾滋病基因疗法人体实验获进展

医案日记 2023-06-14 06:23:42

艾滋病基因疗法人体实验获进展

据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将经过基因改造的艾滋病病毒用于治疗中,取得了显着疗效。首批有3名携带耐药型毒株的艾滋病患者接受了这种新的基因疗法。这一疗法的设计思想是利用一种修改过基因的艾滋病病毒,向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免疫细胞传达一个反义基因。该基因被整合到免疫细胞的基因组中,当艾滋病病毒感染免疫细胞时,反义基因便会启动,并产生一种反义核糖核酸,正好与免疫细胞中编码艾滋病病毒蛋白质的核糖核酸互补。理论上,这两种核糖核酸将结合在一起,阻止病毒的复制。进行这项实验的是美国马里兰州一家名为IVRxSYS的公司。他们证明,这种疗法使病毒的复制效率大大降低,甚至不到原来的1%。

从去年7月开始,该公司开始在患者身上进行试验。他们过滤出患者血液中的免疫细胞,让这些细胞与非常小剂量的经过基因改造的艾滋病病毒接触,然后将这些免疫细胞重新注射回患者体内。到目前为止,新疗法的效果非常可观。虽然与现有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一样,新疗法尚无法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由于这种反义核糖核酸片段非常之长,艾滋病毒“应该永远无法”产生对其耐药的变异。

HIV疫苗有新进展!瑞士科学家发现「它」是关键

日本科学家利用iPSC成功制出卵原细胞 人工卵子有望了!蚕丝蛋白是伤口敷料的最佳材质?美科学家成功培养出「食道类器官」 有助相关疾病的治疗羊驼的免疫系统是抵抗癌症的新疗法?!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即是人类免疫缺乏病毒, 会使身体的免疫系统逐渐被破坏,进而无法对抗环境中的细菌和病毒,导致一连串的感染症状,严重的话会有生命危险,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俗称的爱滋病(AIDS),而目前仍没有办法可以根治病毒。前阵子,瑞士苏黎世大学(UZH)与苏黎世大学医院(USZ)的研究人员,已研究出 HIV 抗体形成,是由 HIV 基因组决定,有助于HIV疫苗的开发。

特殊抗体提供了HIV疫苗研发方向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6年估计全球约有3670万名爱滋病感染者,其中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最为严重,是危害全球人类健康的重大议题。其中,大约有1%感染HIV病毒的人会产生抗体以阻挡大多数病毒株的入侵,这些抗体为开发有效的HIV疫苗提供了关键。

HIV病毒的基因组是关键

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UZH)和苏黎世大学医院(USZ)的研究人员现在已经证明,HIV病毒的基因组是决定形成何种抗体的决定性因素。研究发现,少数感染HIV-1的人会产生非常特殊的抗体,这些抗体不只能对抗一种病毒株,还能中和几乎所有已知的病毒株,而开发HIV疫苗的研究重点则为希望能发现导致此类抗体产生的因素。

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在寻找此抗体,其中有些要素已被确认,例如:病毒载量、病毒多样性、感染持续时间以及种族对感染者免疫反应的影响。USZ 传染病和流行病学系副主任 Huldrych Günthard 说:「在最新研究中,我们能够确定另一个重要的因素:HIV 的基因是关键。」

研究人员的研究契机为,瑞士HIV的世代研究和苏黎世原发性HIV病毒感染研究中记录的约4,500名爱滋病感染患者的数据和生物血液样本。研究人员从中发现了303个潜在的传播对 , 即这些患者的RNA病毒有相似性,表示他们可能被相同的病毒株感染。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Roger Kouyos博士解释:「借由比对这些患者所产生的不同免疫反应,我们能够证明HIV病毒本身对抗体反应的程度和特异性有一定的影响。」

特殊膜蛋白提供更广泛的保护

抵抗HIV的抗体会与病毒表面的蛋白质结合。这些膜蛋白会因不同病毒株而有所不同。因此,研究人员更密切地检查了具有非常相似的病毒基因组患者,同时找寻具高活性且能有效中和抗体的膜蛋白。「我们发现必须有一种特殊的膜蛋白才能有效防御」,UZH的病毒学家兼医学病毒研究所所长Alexandra Trkola解释。

寻找理想的膜蛋白扩大研究

为了能够开发出更有效的HIV-1的有效疫苗,有必要找出引起广泛免疫作用的膜蛋白和病毒株。因此,他们计划开始扩大范围地研究。Trkola 说:「我们找到了一株适合的病毒株,并已经着手开发免疫原。」

目前的医学技术仅供药物来改善存活率,但没有办法治愈爱滋病,期待不久的将来,这些正在努力的科学家们能够成功开发出HIV疫苗,终结爱滋病无法根治的情况。

21世纪的科技成就

21世纪十年间照亮世界的十大科技成就

1,火星月球发现有水
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分别在火星登陆。两辆火星车的最大成就是共同发现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证据。同时,在环火星轨道上运行的欧洲“火星快车”探测器也发现火星南极存在冰冻水。这是人类首次直接在火星表面发现水。 在经历9个多月的太空旅行后,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2008年5月2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极附近区域,这是第一个在火星北极附近着陆的人类探测器。按照计划,“凤凰”号着陆后展开了为期3个月的火星地面探测。同年7月30日,“凤凰”号的机械臂把一份土壤样本递送到热量和释出气体分析仪中。在样本加热时,分析仪鉴别出其中有水蒸气产生。这是火星上存在水的最直接证据。
2009年11月,科学家们肯定地表示,月球上有水而且数量可观。2009年10月9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利用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一个直径100英尺的坑,并在产生的碎片中测量到25加仑以水蒸气和冰的形式存在的水。

2,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
200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联合宣布: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基因组草图已经完成。
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最实质的内容,就是人类基因组的DNA序列图,人类基因组计划起始、争论焦点、主要分歧、竞争主战场等都是围绕序列图展开的。在序列图完成之前,其他各图都是序列图的铺垫。也就是说,只有序列图的诞生才标志着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的完成。
2003年4月15日,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发表50周年前夕,中、美、日、英、法、德6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签署文件,6国科学家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 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就,是人类探索自身奥秘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被很多分析家认为是生物技术世纪诞生的标志。也就是说,21世纪是生物技术主宰世界的世纪,正如一个世纪前量子论的诞生被认为揭开了物理学主宰的20世纪一样。
人类基因组蕴涵有人类生、老、病、死的绝大多数遗传信息,破译它将为疾病的诊断、新药物的研制和新疗法的探索带来一场革命。
2007年,科学家首次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DNA究竟存在着多大的差异。这是一个巨大的概念性飞跃,它将影响从医生如何治疗疾病到人类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保护个人隐私等各个方面。

3,细胞重新编程技术
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的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细胞重新编程“定制”细胞系方面的进展名列第一位。
《科学》杂志说,这些细胞系以及“定制”它们的有关方法,为科研人员理解甚至未来治愈一些医学上的顽疾提供了工具,比如帕金森氏症、Ⅰ型糖尿病等。
所谓细胞重新编程,是指通过植入新的基因,改变细胞的发育“记忆”,使其回到最原始的胚胎发育状态,就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进行分化,这样的细胞被称作“诱导式多能干细胞”。 2008年,有两个科研小组从罹患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细胞,重新编程,使其“变身”为干细胞。他们选取的疾病大多数是很难或者不可能用动物模型来进行研究,这就使得获取人类细胞系进行研究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
《科学》杂志认为,这些新的细胞系将成为科研人员理解疾病如何发生、发展的重要工具,另外对医学领域筛选潜在药物可能也有帮助。如果科学家将来完全掌握细胞重新编程技术,能够更准确地控制这一技术,使其变得更加有效、安全,那么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将有可能用自体健康细胞来治病。

4,人类最早祖先确定
身高4英尺(约合1.21米)的“阿尔迪”成为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原始人。她生活在440万年前,直到1992年被发现。经过17年的探寻和研究,科学家将埃塞俄比亚出土的100多块碎片拼接起来,并成功复原了她的骨骼模型。
2009年10月,科学家公布了这一成果。令人吃惊的是,作为人与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阿尔迪”却与黑猩猩大不相同。此外,尽管生活在森林中但却能够直立行走的事实,推翻了此前有关空旷草原地形对于人类两足发展至关重要的理论。

5,证实宇宙暗物质存在
2003年,美国匹兹堡大学斯克兰顿博士领导的一个多国科学家小组,借助了美国“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卫星的观测数据以及另一项名叫“斯隆数字天宇测量”的观测计划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观测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宇宙中仅有4%是普通物质,23%是暗物质,73%是暗能量。2006年一个美国天文学家小组通过美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等设备观测遥远星系的碰撞,发现了宇宙暗物质存在的最直接证据。2007年,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首次为宇宙暗物质绘出的三维图。

6,干细胞研究成果丰
2000年,克隆和干细胞研究取得进展。在克隆方面,科学家克隆成功了最难克隆的动物之一:猪。
2002年,以色列科学家将人体“肾脏前体细胞”移植到老鼠体内后,发育成与老鼠本身肾脏大小差不多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类似器官。
2003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完成了基因工程操作,在干细胞应用于医疗研究上前进了一大步;日本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人体胚胎干细胞;中国科学家首次将人类皮肤细胞与兔子卵细胞融合,培植出人类胚胎干细胞。
2006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利用单个干细胞使实验鼠体内新长出乳腺。英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脐带血干细胞培育出微型人造肝脏。
2007年,美国和日本两个独立研究小组分别宣布,他们成功地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几乎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的干细胞。这一成果有望使胚胎干细胞研究避开一直以来面临的伦理争议,从而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

7,纳米技术重要应用
2001年,纳米技术领域获得多项重大成果。继在2000年开发出一批纳米级装置后,科学家再进一步将这些纳米装置连接成为可以工作的电路,这包括纳米导线、以纳米碳管和纳米导线为基础的逻辑电路、以及只使用一个分子晶体管的可计算电路。分子水平计算技术的飞跃有可能为未来诞生极微小但极快速的分子计算机铺平道路。
200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用碳纳米管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电动机。
2006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王中林等成功地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发电机——纳米发电机。

8,欧洲强子对撞机启动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强子对撞机。2008年9月1日,对撞机正式启动。9月19日,对撞机因事故被迫停止运作。
2009年11月20日,对撞机重新启动,并实现了第一束质子流贯穿整个对撞机。2009年11月30日创造了质子加速的新世界纪录。对撞机将两束质子流加速到了1.18万亿电子伏特的能级,打破了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加速器2001年创下的0.98万亿电子伏特的纪录,这使得大型强子对撞机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机器”。2009年12月8日晚,又成功实现一次总能量高达2.36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流对撞,再次创下能级最高纪录。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设计,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建设。它位于日内瓦附近瑞士和法国交界地区地下100米深处总长约27公里的环形隧道内。

9,人类探测器创最远纪录
欧洲航天局官员2005年1月15日凌晨宣布,地面控制中心已收到来自“惠更斯”号探测器经由“卡西尼”号飞船传回的信号,表明“惠更斯”号已成功登陆土卫六。这创造了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
“惠更斯”号探测器是1997年10月由美国“卡西尼”号飞船携带发射升空的,经过7年约35亿公里的飞行后进入土星轨道,并于2004年12月25日分离。

10,庞加莱猜想被证明
2006年6月3日,经过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数学家30多年的共同努力,两位中国数学家——中山大学的朱熹平教授和美国里海大学教授及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最终证明了百年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
1904年,法国学者亨利·庞加莱提出了一个猜想:在一个封闭的三维空间,假如每条封闭的曲线都能收缩成一点,这个空间一定是一个圆球。庞加莱的短短几行字,成为数学界100多年未能证明的难题。
庞加莱猜想和黎曼假设、霍奇猜想等一样,被并列为七大数学世纪难题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1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