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五四”,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德先生”、“赛先生”,想到彻底而且激烈的反传统。作为传统文化构件之一的中医学很自然地被推到受怀疑、受批判的位置上。人们习惯于把文化守成姿态与政治上的保守立场等同起来,继而贴上“落后”、“反对”的标签将其贬谪。所以,中医界于情感上不曾接受“五四”精神,包括它的口号与主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潮是文化冲突,是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的论争,是要拆“旧房子”,盖“新房子”,文化共生的语境不容易找到。在激进主义思潮冲刷下,中、西医学的论争也一度白热化。“科玄之争”后,余云岫等人在上海倡言医学革命,把中医视为“全盘西化”的最后障碍,经过一段学术论争之后,包括对中医经典、阴阳五行理论的批判。这份提案开辟了“五四”以来文化论争以政治手段来解决这种简单粗暴的不良先例。很显然,政治法权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文化论争的裁判。时过境迁,70年后再来回顾这场废止中医的风波,清理它的文化背景与思想脉络,不难发现新文化运动中未经清理的“科学主义”气息。这种被冠以“五四精神”的科学主义观念与真正的科学精神是相冲突的,它使人们的文化热情胶着于“新与旧”、“进步与落后”、“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等时空范畴,而忽视对其文化特征与本质的追问。
关于中国医学的文化特征,我想有三层意思需要说明,其一,医学并非纯粹意义上的科学;其二,中国医学的当代困境是人文传统与现代科学建构之间的冲突;其三,是一个悬题,在当代,医学的二元价值是否应该得到尊重,文化共生的理念能否得到认同。
近几十年来,中国针灸的国际化反映了一种西方式的豁达,在现代医学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他们居然能承认形态学不确定的经络感传性能的存在,能接受机制不明的针灸、针麻疗法的应用与推广。在这一点上,有着悠久理性传统的欧美医学界的学者对待异质文化的姿态似乎并不刻板,相反表现出相当的学术弹性。其实他们也说不上对中国医学有多么的钟爱,但他们相信异质的针灸医学对主流医学的挑战意义,援此可以拓广现代医学的研究视野,丰富“假说库”。于是有几千年积淀的中国针灸医学转而成为某一种研究资源。我们经常讲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一种理解与甄别的策略,但细细琢磨其中的主客体之分,如同生活中水果店卖水果,客体(买方)总是从果堆里挑好果子(取精华)买,而主体(卖方)则总是从果堆里挑坏果子扔掉(去糟粕),以维持果堆的整体水准与品质。面对传统中医,现代医学研究者的姿态常常是“取精华”,寻找特效方药,为我所用,青蒿素、靛玉红的提取与应用是这种模式的成果,而现代中医研究者的姿态常常是“去糟粕”,中医病证规范化的研究便是这一思路的成果。
无论“取”什么,“去”什么,背后都有一个真理尺度与价值标准问题。是遵循这一元价值,还是多元价值?是恪守科学标准,还是技术标准?是为真理而真理的自洽标准,还是有效即真理的实用标准?即使是纯粹的科学技术标准,也有一个时空差异问题,譬如,在100年前是以绿色药物为主流,后来随着化学及化工的长足进步,人类生产出一批纯度高、药效高的白色药片,迅速以先进、科学的名义占据价值与市场优势,被世俗百姓奉为神药。但时过境迁,人们逐渐发现化学药品存在各种各样的毒副作用,甚至产生殃及子孙的药祸,而且无机物对人类这种高度进化的动物功能与代谢的调节是单向的、单一的,甚至是粗暴干涉式的,远不及动、植物药品的多向综合、适度且温和的调摄方式成熟。但令人鼓舞的是当今动、植物基因技术已趋于成熟,从前输于化学药品的浓度、纯度、精度问题完全可以在动、植物基因层面予以人工控制。因此,可以预言,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会重新回归到以绿色药品为主流的时代。当然,那将是一个全新的“绿色医学”时代。
在今天,“科学无国界”是一个常识,因此,当代数学谱系中只有一个“阿拉伯数字”的符号概念,而绝找不到“法国数学”、“美国几何学”、“荷兰代数”、“德国数论”之类的体系与类型概念。这一点不同于人文学科,譬如日本文学与美国相异,法国绘画与中国绘画各别。科技领域里却偏偏有一个顽强的“中国医学”概念的存在,实在是一个特例。它说明中西医学的整合程度尚有一定难度,也说明中国医学具有较浓的人文特征。对待这一特征的存在,人们有两种立场,一种是“纯种马优势派”,一种是“杂交稻优势派”,前者惟“纯”,后者尚“杂”,都有相当的道理,免不了相互争吵,谁也说服不了谁。我倒希望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去发展,不要出现既要“纯”、又要“杂”这类的调和立场。在我看来,砸碎传统的大革新家与坚守传统的大保守家都值得尊重。尤其是在科学革命学说盛行的今天,要充分尊重文化守成主义者的选择实在不容易。当然,也应该警惕两者的迷失,我们既不能用知识进化论及科学主义眼光来宣布传统的低劣与死亡,也不能用哲学循环论、历史的钟摆律及民族主义情绪高谈传统的优秀与新生。
20世纪中国医学恰恰穿行于文化激进与文化守成的旋涡之中,知识的激增、观念的激变、情绪的激荡导向传统的误读与误解,最后做了一锅历史的“夹生饭”。夹生之处就在于将中西知识之别、科学与人文学说之异完全等同于新旧之争,而价值判定上又推衍到“科学与玄学”、“优与劣”、“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的向度之上。
一个世纪的近代化、现代化过程撩起的不仅仅只是几位中医大夫心头的失落感,而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奏与重构。在今天,带有民族识别特征的象征性的大众符号除了汉语言、方块字之外,恐怕就只有听京戏、看中医、练书法、习武术、收藏国画寥寥几项了。在这样一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文化氛围中,高谈“国粹”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除了前朝的文化遗民、哗众取宠的政客,作为社会知识阶层的主体,无论是文学新军、科技英才,还是人文社会学者,都不会以“国粹”、文化的纯洁性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坐标或行为准则。
在论争中坚守并发展的传统中医最忌讳的指责便是“不科学”,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唯心论”、“封建迷信”、“玄学”。办法之一是理论上、哲学上申辩自身的科学性、唯物论、辩证法;之二是引进现代科学手段、技术来论证中医指标、观点、方法的客观性、可重复性、群体性。承认中医是一门科学这个大前提,那么它就应该而且可以用主流的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它的概念、命题等理论成分和诊疗方法与技术也就应该而且可以被公认的科学标准和研究程序加以检验。现代医学即是遵循这一规范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于是,现代医学的方法与指标常常作为衡量中医药现代化努力进程中学术研究的金标准。但是50年过去了,依照这种现代化思路建构的科研工作没有取得“熊掌与鱼”兼得的成果,相反还形成老中医不认同,对提高临床疗效无助益这样一种龙蛇皆非、无功而返的局面。于是,人们开始追问中医学的基本性质:中医学是科学吗?如果是,它又是什么意义与理解层面上的科学呢?
科学主义不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的哲学体系或社会思潮,而是人们对近现代科学技术本身的宗教式的信仰。它强调科学知识是惟一可靠的人类知识,科学方法是获取真理的惟一方法;主张科学技术具有几乎是无限的社会功能,发展科技是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惟一药方。
“中医是科学”已经成为一个不言而喻、毋庸置疑的命题,但目前的种种论证并不充分。事实上,中医的理论和方法与近、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存在着许多本质的不同,甚至不可通约。科学主义认为科学与不科学之间的界限绝然分明,前者代表进步、文明、真理,后者则等于愚昧、落后、原始,故人类的各种技艺和全部知识都应该而且必须向科学看齐,使之成为科学。其实,科学知识只是人类知识中的一种,许多不是科学的知识和技艺如哲学、艺术、诗歌等对人类生活同样“有用”,并不可缺少。所以,肯定并强调“中医不是科学”(准确地说是“中医不仅仅是科学”)并不意味着应当废止中医,完全相反,中医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恰恰在于其与近、现代科学的不同,正是其差异性构成了对包括生物医学在内的近、现代医学的挑战。当下,我们必须大声呼吁走出科学主义的阴影,以历史的实践为准则重新发现和认识中医,而这样做首先应对被20世纪遗忘了的中医人文传统进行挖掘、整理和重建。
附:作者简介
王一方
1958年5月生,中学毕业后在湘水上游当船工,后入医学院学习,1986年研究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在临床、教学岗位上工作3年之后转到出版圈内服务,主要编辑医学图书,闲时也写些评论文章及医学思想史论著。
一、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一门医学。它具有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而且,正是运用这种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诊疗,才保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和健康。
从古到今,也为许多国家所重视、引进和应用,甚至许多中医学家也成为世界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如李时珍。
中医学不仅是中国医疗科学技术的伟大宝库,在发展过程中,也充分吸收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内容和特点。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床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医学在思想、理论、观点,甚至具体内容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脊梁
1、中医药有西医药根本无法比拟优势
(1)中医药标本兼治,西医药标本不治
中医药是整体调理,西医是对抗性治疗,对症下药的中药几乎没有副作用,西药副作用大且有耐药性。
中医药有“简、验、便、廉”的特色,西医的科技手段有严重缺陷;“慢中郎”是对中医的误解。
在一般人印象中,诊断和治疗疾病还是要靠西医,只有在某些慢性病、西医没有好办法解决时,可以考虑去看中医,但中医最多也只能辅助西医进行调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急性病如感冒、肠炎等,还是西医治疗快,中医疗效慢;急救靠西医,中医不会急救。
(2)中医药能抵御大疫情,西医药则反映慢
中医是以不变应万变,西药则必须出现新病后,提取细菌,再培植,用于治病,这样快则半年,慢一两年三四年甚至无法研制出新药,如治艾滋病的药。而中医辩证论治效果显著。
(3)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符号和象征
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医自己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它就具备双重内涵,一个就是它的人文属性,它是一种哲学医学模式,它讲整体观,讲天人合一,讲阴阳,讲这个人要平和,阴阳的本身就是平和,和现代科学认为人体和任何一个生命体的内稳定保持平和完全是异曲同工。这就是它的人文科学部分。
2、否定中医是没有文化自信
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中医药技术受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欢迎和喜爱,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中医热。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全球传统医学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针灸、中药等传统医药正在全球获得广泛重视,并盛赞中医药学是世界传统医学的榜样。
3、中医药价格低廉,西医药价格高昂
美国也承担不起西医药的药用,何况中国。发展西医药,是拼资金和技术,中国没优势,而发展中医药,中国有核心技术,可全世界的医药市场上叱咤风云。
三、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中医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传统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医德的成就和进步也不同,特别是封建社会几个阶段的发展,更清楚地表明医德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医德的关系,有利于医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扬光大。
扩展资料
中国药医(中医)特点: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
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中医
要。
专家说非遗“中药炮制技术”要传承还要创新,更要智能化。
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药炮制分会主任委员、教授贾天柱认为,把中药炮制技术这套技艺留下来,是对历史非常重要的贡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闫永红表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要突出创新精神、国际素养,对人文底蕴、中医经典、临床实践要求更高。传承技艺对历史非常重要。
①立足于现代社会的生活实践,是使传统中医药学焕发生机的根本途径。 (2 分)
②面向世界,博采西医之长,共创现代医学的理论和临床。 (2 分)
③要继承传统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核 , 发扬中医学的特色特长, 又要认真分清和摒弃中医学的封建糟粕, 不断推陈出新。 (2 分)
④要克服全盘否定传统中医药学的“唯西医论” ,也要克服固守传统中医药学而不改变的两种错误倾 向。 (2 分) (本题满分 6 分,答出任意 3 点即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691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论中草药进入美国的合法途径
下一篇: 中医药的科学性在哪